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曼德.尼科利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文学
  • 佛洛伊德
  • C
  • S
  • 路易斯
  • 信仰
  • 理性
  • 辩论
  • 存在主义
  • 神学
  • 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究竟人們需不需要信仰?
◎沒有信仰,我們要怎麼抵禦來自死亡與意義感的鐵拳?
 
出身猶太家庭的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如何成為堅定的無神論者?
自認死硬派無神論者的文學家路易斯,如何下跪禱告、皈依上帝?
 
  精神分析創始人佛洛伊德,和《納尼亞傳奇》的作者、英國文學巨擘C.S.路易斯,兩位絕頂聰明的大人物從未真正見過面,卻在本書中鮮活對話,辯論人生關鍵議題:快樂、性、愛、失去、受苦、死亡、信仰……
 
  《兩種上帝》改寫自哈佛大學數十年的超人氣課程。兩位大師都認為,上帝存在與否是人生最重大的問題,他們的觀點卻大不相同。佛洛伊德嚴肅謹慎,對信仰有諸多質疑,揭露宗教神聖帷幕下的偽善和自欺;路易斯則歷經憤世嫉俗的青年時期,一生飽受艱難,最後卻超然開朗,擁抱生命,是二十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信仰代言人。
 
  本書以兩人的作品為經,以兩人生命軌跡為緯,透過大量書信、口述歷史等材料,在思辨的交鋒之處呈現了兩位觀點迥異的思想家對終極議題真切的探求。無論是無神論者佛洛伊德,還是信仰者路易斯,他們的生命故事都是「對超越的回應」。
 
  作者尼科利並不預設哪種觀點是正確的,而是鼓勵讀者自己決定哪條人生道路。即便主張不同,但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生命中走過的離合悲歡、愛與痛苦,都為我們徬徨無所依憑的人生提供了可以參照的意義與方向,帶給我們接納生命、懷抱希望的勇氣。
  
  「這本書是給那些自認沒有信仰的人讀的,也是給那些自認擁有信仰的人讀的。無論您在光譜的哪一邊,請來看看兩位偉大的前輩思想家如何用一生的時光來認識和剖析這個問題,而他們又活出了什麼模樣。」――鐘穎
 
本書特色
 
  ★改寫自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HMS)三十五年人氣課程,聆聽兩位大師畢生功力精華與生命故事,為正在經歷人生難關的人們指引一個可以依循的意義和方向。
 
  ★美國公共電視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受到本書啟發,製作四小時的同名電視節目,挑戰並鼓勵觀眾尋找自己對生命終極問題的答案。
 
  ★本書從實際臨床經驗出發,作者並從佛洛伊德主治醫師得到第一手口述歷史資料,佐以少有人知的私人信件,是一部有著人性溫度、又極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本書是著名舞台劇「佛洛伊德的最後一會」(Freud's Last Session)的創作靈感來源。改編電影即將上映,由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佛洛伊德。
 
真誠推薦
 
  朱全斌|傳播學者、作家、廣播節目主持人
  陳秉華|靈糧宣教神學院牧靈諮商科兼任教師、宇宙光全人關懷輔導中心特約諮商心理師
  許德謙|私人執業精神分析師、靈修導師
  許明輝|大隱心理諮商所所長、台灣團體關係小組創辦人
  鄭玉英|懷仁全人發展中心資深諮商心理師、哲學諮商師、社工督導
  蔡怡佳|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鐘  穎|《故事裡的心理學》作者、愛智者書窩主持人、諮商心理師
  (按姓氏筆劃排列)
两种神祇:一场横跨心灵深处与宇宙终极的探寻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关于“神”的思考从未停歇。它既是塑造我们道德罗盘的无形力量,也是我们面对生命无常时寻求慰藉的终极支点。然而,“神”的形象从未统一,它时而化身为冰冷理性的逻辑结构,时而显现为炽热情感的救赎之光。 本书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两个看似分属不同维度的思想巨擘——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与C.S.路易斯(C.S. Lewis)。他们一位是洞察潜意识的开创者,一位是坚守信仰的护教文学家。他们的生命轨迹、方法论以及对人类终极关怀的探讨,构成了关于“上帝”与“意义”的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引人深思的图景。 哲思的对峙:理性解构与信仰建构 弗洛伊德,这位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以其对人类心智的精微解剖而闻名。他将“上帝”的概念视为人类集体无意识的投射,一种源于童年对强大保护者(父亲形象)的渴望与恐惧,最终内化为对超自然力量的依赖。在他看来,宗教信仰本质上是一种“普遍的强迫神经症”,是人类无法忍受生存的荒谬与脆弱性时,所构建的集体防御机制。他毫不留情地揭示了信仰背后的心理动力学,将其还原为人类精神结构的必然产物。对他而言,科学理性与经验实证是通往真实世界的唯一路径,而神祇,不过是人类在黑暗中点亮的一盏虚幻灯火。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C.S.路易斯。这位牛津大学的古典文学教授,不仅是《纳尼亚传奇》的创作者,更是一位深思熟虑的基督教辩护者。路易斯并不回避科学对世界物质层面的解释,但他坚信,人类的理性结构本身就内含着指向超越性的“道德律令”(Law of Human Nature)。他认为,渴望真理、爱、公正的内在驱动力,无法仅用生物学或社会学来完全解释。对他而言,上帝并非逃避现实的幻想,而是宇宙秩序和人类良知最完美的解释者。路易斯以其严密的逻辑和文学的感染力,试图论证信仰的合理性,他视之为人类心智寻求终极意义的必然归宿。 探索的疆域:从潜意识的深渊到永恒的彼岸 本书的结构将围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探索疆域展开。 第一部分:心灵的黑暗与光明——对人性的审视 我们将深入剖析弗洛伊德对人类本能(力比多与死亡本能)的深刻洞察。人类的欲望、冲突、压抑和焦虑,这些构成我们日常经验的碎片,在弗洛伊德的解析下,揭示了人类心灵的脆弱性。我们如何与自身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搏斗?对终极意义的追寻,是否仅仅是“升华”(Sublimation)的一种高级形式?我们如何在其理论框架下理解人类对秩序和救赎的永恒呼唤? 紧接着,我们将审视路易斯如何回应这种人性的困境。路易斯承认人性的破碎与痛苦,但他认为这正是指向更高层现实的“标记”。他探讨了人类经验中的“渴望”(The Wanting),那种无法被世间任何事物完全满足的深层饥渴,并将其视为指向“神圣之物”的证据。他从文学、神话和个人经历中提炼出信仰的实践性,强调“想象力”(Imagination)在连接物质与精神世界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道德的起源与绝对价值的存续 本书将重点对比两位思想家对道德的起源的不同看法。弗洛伊德倾向于将道德规范视为社会化过程中,“超我”对本能冲动的限制与压抑,是一种社会契约的内化。如果“上帝”的惩罚与奖赏被移除,道德是否还能维持其强制力? 而路易斯则坚守“客观道德律”的立场。他通过“善恶观”的普适性来反驳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人类文化中对“对与错”的共同认知,必然指向一个超越人类意志的立法者。这种绝对价值的存在,不仅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更是个体自由意志得以彰显的前提。 第三部分:面对死亡与虚无的终极态度 面对生存的终结,是两位思想家思想碰撞的顶点。弗洛伊德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将死亡视为彻底的虚无,生命的意义必须在有限的此生中,通过爱与工作来完成。他对永生的承诺持批判态度,认为这是对生命有限性最深层的逃避。 路易斯则以其对永恒的信念来对抗虚无。他提出的“灵魂不朽”不仅是宗教教义,更是构建个体完整性所必需的框架。他探讨了“选择”的重要性——我们如何选择在有限的生命中,为自己打造一个通往无限的入口。 本书并非旨在宣告某一方的胜利,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对话的平台:当科学的理性之光试图穿透人类心智的迷雾时,信仰的文学之光又如何为这片迷雾提供意义和方向?阅读此书,如同置身于一次高强度的思想交锋之中,我们将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所信仰的“神祇”,究竟是我们自身投射的产物,还是那个指引我们走向更深真理的真实存在。这是一次对“我们该信什么”和“该怎么活”的严肃而深入的追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曼德.尼科利(Dr. Armand M. Nicholi, Jr., 1927-2017)
 
  尼科利曾在哈佛醫學院擔任臨床精神病學副教授,並於麻薩諸塞州總醫院從事臨床工作,臨床主要對象是失去父母的兒童和青少年,研究專長與關懷亦在探討父母缺席對兒童和青少年情感發展的影響。曾共同編輯、撰寫第三版《哈佛精神醫學指南》(The Harvard Guide to Psychiatry)。此外,他還是基督教非營利遊說組織「家庭研究委員會」的創始董事會成員,也為政府機構、民間企業和職業運動員長期提供諮詢服務。
 
  尼科利在哈佛大學和哈佛醫學院(HMS)教授佛洛伊德和C.S.路易斯相關課程達 35 年以上之久,深受學生歡迎,課堂幾乎場場爆滿。值得一提的,如本書所述,尼科利曾經直接向當時深諳佛洛伊德病情的專科醫生菲力克斯.德伊奇(Felix Deutsch)和佛洛伊德晚年的主治醫生馬克思.舒爾(Max Schur)請益,因此能夠以更全面細緻的視野來了解當時的佛洛伊德,使這本書不僅僅只是比較心理學家與文學家兩造觀念的理論書,更是在實際臨床經驗基礎上撰寫的一部有著人性溫度,又極有歷史價值的著作。
 
譯者簡介
 
鄧伯宸
 
  國立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報社編輯、編譯、主筆、副總編輯、總經理,為資深媒體工作者,曾獲中國時報時報文學獎附設胡適百歲誕辰紀念徵文優等獎,現專事譯作。譯有《影子大地》、《鄂圖曼帝國三部曲1300-1923》、《哭泣的橄欖樹》(立緒)、《改變大腦的靈性力量》、《一日浮生》、《寫,在燦爛的春天》、《成為我自己》、《死亡與生命手記》(心靈工坊)等作品。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鐘穎
【推薦序二】關於神,你怎麼說?/蔡怡佳
前言
第一部 我們應該相信什麼?
一、兩位主角:佛洛伊德與路易斯的生平
二、造物者:有超宇宙的智慧存在嗎?
三、良知:有普世的道德法則嗎?
四、大轉變:哪一條道路通往真實?

第二部 我們應該怎麼活?
五、快樂:人生的至樂來自何處?
六、性:追求享樂是唯一目的?
七、愛:一切的愛皆為性的昇華?
八、苦:人生之苦如何開解?
九、死亡:生命唯一的終結?

後記
附註
參考書目
致謝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73340
  • 叢書系列:Holistic
  • 規格:平裝 / 320頁 / 14.8 x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
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
 
  我們有百千種不同的生命哲學,有千萬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如果要用一個比較簡便的劃分法來做區分,或許可以這麼說:有信仰的,跟沒有信仰的。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有信仰的人比較快樂。但在這個傳統宗教破敗的時代,多數人對信仰變得不置可否。但這並不意味著信仰正從我們身旁消失,剛好相反,對信仰的需求從未消失,它所意味的,是我們必須努力,才能找到真正的信仰。
 
  佛洛伊德便是那個在信仰中苦尋不得,從而憂鬱且常感絕望的代表人物。而 C.S.路易斯則反是,他早年雖然也否定信仰,但最後他卻找到了上帝,信仰因此讓他改頭換面,從類似佛洛伊德那樣的憂鬱狀態中成為自在而安樂的人。
 
  這本書所探討的正是這兩種不同的態度在人生不同面向所反映出來的差異。
 
  我在這裡一直避免使用無神論與有神論這樣的詞彙,為什麼?因為多數讀者可能不清楚,我們現在所熟知的宗教,在其草創之初,其創教者與教徒也都曾被攻擊為不信神的無神論者。
 
  佛陀、耶穌、與穆罕默德都是如此。佛教說一切無常,既沒有不滅的靈魂,自然也沒有不死的鬼神。世間萬物都是因緣結合所生,六道眾生(包含神鬼)都在輪迴,成神根本不是修行者的目標。基督教與伊斯蘭教致力於撲滅偶像崇拜,前者對聖人崇拜與天使崇拜時允時禁,後者的宇宙觀裡除了阿拉外,更無其他鬼神(而用精靈來替代),這使穆罕默德創教之初相當艱難。
 
  在他們倡議改革的年代,同樣受到當地的傳統宗教抨擊為無神論者。再想想蘇格拉底的罪名:不信神。想想孔子的名言:「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其背後所反映的,其實都是軸心時代全新的人文精神。
 
  但兩千年後,他們當時的「無神言論」卻重新成為了教條,再次受到了大眾的反感與批判。因此人們真正厭惡的究竟是信仰,還是教條呢?
 
  作為佛洛伊德曾經最器重的學生,榮格這麼評論他的老師,他認為佛洛伊德一直是理性、開放的人,但只要談到性,他就會臉色大變,不准任何人提出反對意見。言下之意,佛洛伊德並非沒有信仰,性就是他的信仰。他一直念茲在茲的,是使精神分析成為抵禦神祕主義(佛洛伊德將其稱為黑色浪潮)的堡壘。
 
  有趣的是,佛洛伊德想要守護什麼?精神分析想要取代什麼?知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姆在《佛洛伊德的使命》一書中這麼評論:這位心理學的摩西想要創立的不只是一門新科學,而是一門新教派。反對基督教的他卻經常以摩西自況,這不是很令人玩味的現象嗎?
 
  讓我們再次回頭思考這個問題:究竟人們需不需要信仰?一個沒有信仰的人要如何挺過生命各種現實的要求,或者說,抵禦來自死亡與意義感的鐵拳呢?
 
  這本書,詳細討論了兩位思想家對性、愛、苦難、死亡、宗教、與生命的觀點。一個找到信仰的人,和一個自稱沒有信仰的人。而他們同樣值得尊敬。
 
  在你往下翻這本書之前,我想跟你分享一段往事,那是一次我和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的簡短對話,他就是一個標準的無神論者。他並不反對宗教,但他並不相信有超越人類的存在。
 
  歐文.亞隆這幾年歷經了幾位重要親人的離世,我曾詢問他,他對宗教的觀點是否有所改變?他斬釘截鐵地回答我:沒有。
 
  我祝賀他的勇敢,但我明白,這樣的勇敢並不適合每個人。榮格認為,信仰的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無論我們是否接受,都應思考我們在對抗什麼,又想從中獲得什麼?
 
  盲目地投入信仰是不對的,因為那經常反映了我們的膽怯和囫圇吞棗的思考習慣。但堅決地否認這個需求也很值得懷疑,這本書裡羅列了佛洛伊德的各種信件與著作,當中清楚可見他的猶豫與痛苦。
 
  一個能與自己和解的人,也是與神取得和解的人。
 
  且不論這個「神」指的是誰,有什麼名字,在內還是在外?這些形上學的問題先不討論,我們只談經驗。誰不曾對滿天的星空感到敬畏,不曾在親友的葬禮感到焦慮?人對自己的反思,對個人有限性的反思,促使我們追求那終極不變的東西。
 
  你可以像哲學家邊沁那樣,在保守的年代將自己的遺體捐給任教的大學,目的是要嘲諷世人對死亡的恐懼。也可以像佛洛伊德與歐文.亞隆那樣,和上帝展開漫長的對決。但我更希望你像 C.S.路易斯,在半生的痛苦及迷惘後,找到了認識上帝的路。
 
  當然,不用是上帝,可以是佛陀、可以是道祖,也可以是祖靈,或者其他足以安頓你自己、甚至專屬於你的私人信仰。
 
  我相信作者阿曼德.尼科利之所以費心地讓佛洛伊德與 C.S.路易斯做出跨時空的終極辯論,其未說出口的目的便是如此。退一萬步來說,哪怕信仰是一種妄想,我也認為它是理性且健康的妄想。
 
  就像每個孩子都需要相信自己很勇敢、自己跑步比爸爸媽媽還快一樣。每個大人也都需要相信希望。
 
  這本書是給那些自認沒有信仰的人讀的,也是給那些自認擁有信仰的人讀的。無論您在光譜的哪一邊,請來看看兩位偉大的前輩思想家如何用一生的時光來認識和剖析這個問題,而他們又活出了什麼模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学术论文的窠臼。作者的遣词造句,尤其是描述路易斯作品中那种史诗般的宿命感,以及描摹佛洛伊德分析过程中那种近乎临床的客观描述时,其语言的质感差异巨大,但衔接得天衣无缝。这种风格的切换,本身就在向我们展示两种世界观是如何在语言层面互相渗透和对峙的。想象一下,当作者描述佛洛伊德如何将信仰视为一种集体神经症的防御机制时,那种冷峻的、后现代的解构力量,紧接着,笔锋一转,引用路易斯笔下对永恒之美的渴望,那种语言张力带来的阅读快感是极其强烈的。这使得全书读起来,不仅是思想的盛宴,更是一种语言艺术的享受,它让复杂的哲学辩论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画面感和情感共鸣。

评分

翻开书页,我立刻感觉到作者在构建这场“辩论”时所下的苦功,他显然没有满足于简单的并列介绍,而是试图搭建一个精密的思想舞台,让佛洛伊德的决定论和路易斯的超验论在这上面进行实时的“过招”。那种感觉就像是,当你读到弗洛伊德用他那冰冷、精确的手术刀解剖人类的每一个“神圣”动机时,路易斯的声音立刻适时响起,带着一种古老而温暖的坚定,提醒我们,被科学解构之后剩下的,是否就是全部的真实?这种叙事节奏的掌控,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对比变得引人入胜。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巧妙地穿插两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私人通信和生活片段,因为理论的温度往往是由其承载者的生命热度决定的。没有这些温度,两位巨匠都可能沦为僵硬的教科书符号,但在这里,他们活了过来,带着各自的恐惧、希望和无可辩驳的逻辑体系,互相审视。

评分

真正令人拍案叫绝的,是作者在处理“如何活下去”这个实践性问题时的细腻笔触。我们阅读这些思想巨匠,最终的目的不外乎是想知道,我,一个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普通人,应该用哪一种框架来构建我的日常伦理和价值体系?这本书显然没有提供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它更像是一个引导者,它带领我们穿过佛洛伊德的“父亲情结”迷宫,然后又带我们攀爬上路易斯构想的“中土世界”的城墙,最终,它将我们置于一个充满张力的十字路口。这种开放式的处理,我认为比任何武断的结论都要高明得多。它要求读者自己去承担选择的重量,去权衡,当理性揭示了所有幻象的底层逻辑后,我们是否还有权利或必要去相信那些宏大的、非经验性的叙事。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迫使我们进行这种艰难的、充满代价的自我定位。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现当代思想史的读者而言,这部作品最大的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现代性焦虑”的绝佳切片。佛洛伊德代表着启蒙理性试图穷尽一切神秘的努力,而路易斯则象征着在理性耗尽后,对意义和超越的本能回归。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没有将二者简单地视为对立面,而是将其视为现代人精神光谱上的两个极端——一个是向内深入潜渊的探索,另一个是向外仰望星空的渴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自身的精神状态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的某些行为逻辑或许可以用潜意识来解释,但我的终极价值追求,却似乎更倾向于路易斯所描绘的那种对“真实他者”的向往。这本书成功地完成了它的承诺,它没有给我们答案,但它提供了我们必须进行这场“终极辩论”的全部工具和理由。

评分

这部作品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兩種上帝:我們該信什麼,該怎麼活?心理學家佛洛伊德與文學家路易斯的終極辯論》**,光是看到“佛洛伊德”和“路易斯”这两个名字并置,我就立刻被吸引了。我一直好奇,在探究人类心灵幽暗深处的精神分析大师,与那位以恢弘叙事和深刻信仰著称的托尔金朋友之间,当他们直面“上帝”这个终极命题时,会碰撞出怎样激烈的火花?这本书的选材极其巧妙,它没有选择宏大的哲学思辨,而是聚焦于两个极具代表性的人物,用他们各自的专业视角——科学与理性的极限,以及神话与信仰的深度——来解剖现代人精神世界的困境。我期待它能深入剖析,在祛魅的现代世界里,我们是该回归到对潜意识的无尽探索中去寻找意义,还是必须重新拾起那些被科学冷落的超越性叙事来安顿灵魂。这不仅仅是一场历史上的思想交锋,更像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那场永恒的拉锯战的文学呈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