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讀 雜阿含經 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好讀 雜阿含經 第二冊:緣生緣滅原來如此(卷十一至卷二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宋
图书标签:
  • 佛教
  • 阿含經
  • 雜阿含經
  • 緣起
  • 因果
  • 佛學
  • 經典
  • 修行
  • 智慧
  • 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好讀 雜阿含經》為「台大獅子吼站」20年來讀《雜阿含經》的成果集結。
  ★ 本冊主題為「緣生緣滅,原來如此」,佛陀為我們分析煩惱與因緣的關係,並教導我們如何使煩惱不再生出。
 
  兩手拍在一起時擊出掌聲,但一拍完聲音就不見了,因緣生、因緣滅。
  每天的生活都充斥著十二因緣,這些因緣也造就了人的一生,以及無盡的輪迴。
 
  佛陀教我們觀察自己的身心是如何的生起、滅去。感官接觸外境時的貪瞋癡是如何緣起的?知道貪瞋癡是如何緣起的,也就可以知道如何減少貪瞋癡的再次生起。
 
  藉由在生活中一次一次地觀察,自然會知道自己習氣是如何養成的,也就知道如何趨善避惡、趨吉避凶。
  本冊尚有舍利弗、目犍連、阿那律、大迦旃延、阿難等精彩的相應內容。
 
  第490~500 經,記錄了舍利弗尊者的說法。舍利弗尊者以「智慧第一」聞名,這些經記錄了舍利弗尊者以智慧清楚地說明法義,精準地辨析什麼才是正法,並指引出確實可行的修行之道。
 
  第501~534 經,是跟目犍連尊者相關的經文。目犍連尊者以「神通第一」聞名,神通是以禪定為基礎而產生的,這幾經即記錄了目犍連尊者超凡的禪定與神通,及藉由神通所見到的六道真相。
 
  阿那律尊者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天眼第一」聞名。他的天眼通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他勤修四念處。《雜阿含經》「阿那律相應」的內容為535~545 經,記錄了阿那律尊者的說法,也記載到阿那律尊者常向大家說修習四念處的好處。
 
  此外,第546~555 經、第556~565 經,分別記錄了摩訶迦旃延尊者及阿難尊者的說法,亦切莫錯過。
 
  讀者在閱讀時可以神遊其中,將自己融入經中,歡喜隨喜,成為古代追隨佛陀求法的佛弟子,解脫之道,就從菩提樹下一一開展。
 
  ◎ 好讀亮點:讓經藏變得容易解讀
  .原文標點/清晰註解
  .白話導讀/圖表解說
  .對應經典/以經解經
  .讀經拾得/生活應用
 
  ◎ 線上共讀
  《雜阿含經》忠實記載佛陀最初的根本教法與叮囑,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研習佛法的必讀經典,只要識字就能讀。《好讀 雜阿含經》以現代人易懂易學的方式,讓佛法核心教義變得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初學者在閱讀本書時,可先由「導讀」學習基礎知識,以方便進入經文的情境中、領會佛陀的開示。
 
  若在讀經當中有疑問或想法,除了就近請教寺院或法師,Facebook的用戶也可加入「大家來讀經」  facebook.com/groups/budadigest/社團,一同研討。沒有Facebook帳號的同學則可上「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buddhaspace.org上的「獅子吼讀經班」版,線上讀經班於每週末進行線上語音討論。
 
  本書的線上版另有「進階辨正」,提供複雜或有疑義的詞句分析及詳細辨正資訊。這些資訊由於較為深奧或蕪雜,並沒有在印出的書本上,有志尋根究柢者可逕行參閱線上版。
 
好讀推薦
 
  《好讀 雜阿含經》是由科技人成立的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多年以來進行線上讀書會、經過長期相互切磋琢磨而完成的一部古典今讀現代註釋書。其嚴謹和精準很符合科學精神,而其無私的法施更是佛法的實踐。 ——釋恆清(台大佛學研究中心創辦人)
 
  《好讀 雜阿含經》深入淺出、古今輝映,是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也是電子佛典未來的發展方向。 ——釋惠敏(法鼓文理學院校長)
 
  《阿含經》是三乘共依的聖典,中觀系的《中論》、《大智度論》都引用《阿含經》說明緣起中道深義,瑜伽系的《瑜伽師地論.攝事分》更廣釋《雜阿含經》,可見大乘論師對《阿含經》的重視。本書綜合讀書會之討論,並參照漢譯各版三藏以及南傳的相對應經文,簡明扼要以白話加註解說,值得參考。 ——釋厚觀(福嚴佛學院院長)
 
  本書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更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釋自衍(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
《禅思广袤:觉悟之路的拓宽》 本书并非对任何特定佛经的解读或延续,而是一部旨在引导读者深入探索心灵深处、理解生命本质的哲学思辨与实践指南。它立足于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以一种开放的视角,探讨人类精神发展中普遍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形而上学、伦理实践、心性修养等多个层面,旨在构建一个宏大而精微的心灵地图。 第一部分:存在的迷雾与觉醒的呼唤 本部分首先对“何为真实”这一古老命题进行了细致的剖析。作者摒弃了僵化的教条,转而采用现象学的观察方法,审视我们日常经验的构成。我们所感知的世界,是感官输入、认知框架与情感投射的复杂交织。这种交织,构成了我们认知的“迷雾”。迷雾的核心在于“执着于表象的确定性”。 我们倾向于将流动不居的经验固化为永恒的实体,从而产生了“我”与“非我”的二元对立。书中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比喻——例如光影的变幻、水流的无常——来揭示这种固化如何阻碍了我们对生命真实运作模式的洞察。 觉醒的呼唤并非来自外界的启示,而是根植于内在的疲惫与渴望。当既有的解释体系无法再容纳日益增长的困惑时,心智便自然地启动了自我修正的机制。这一部分强调,觉醒的第一步是勇敢地承认并直面自身认知的局限性,这是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必要前提。 第二部分:心性结构的深度勘探 如果说第一部分描绘了迷雾的边界,那么第二部分则深入到迷雾的内部——人心的运作机制。作者对心性的分析采取了一种跨学科的综合路径,借鉴了心理学对潜意识的探索、神经科学对思维模式的描绘,并以一种非教派性的语言来阐述“心”的复杂性。 书中重点探讨了“信念系统”的形成与运作。信念系统如同心灵的操作系统,它决定了我们如何过滤信息、产生情绪反应,并最终塑造我们的行为模式。作者指出,许多痛苦的根源并非来自于外部事件本身,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这些事件附加的“意义标签”和“价值判断”。 一个重要的章节专门用于分析“自动反应回路”。这些回路是无数次经验积累形成的快捷反应路径,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提高了效率,但在面对重大转变或需要深刻反思时,却成了僵化的障碍。如何识别这些回路?如何在其启动的瞬间插入“间隙”或“暂停键”?作者提供了一系列精细的内观技巧,这些技巧并非旨在消除情绪,而是旨在改变我们与情绪之间的关系——从被动卷入,到主动观察。 第三部分:实践的桥梁——从思想到行动的转化 理论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实践中。本部分着重探讨如何将深层的洞察转化为日常生活的有效行动和持续性的生命状态。这部分关注的重点是“意向性”与“持续的关注力”。 作者倡导一种“有意识的生活”模式。有意识的生活意味着将每一个寻常的活动——无论是行走、饮食、交谈还是工作——都视为一次练习心性的机会。这并非要求时刻保持高度的亢奋或出世,而是要求在任何情境下,都能保持一种适度的、不带预设的“在场感”。 在人际关系方面,本书提出了“共情性聆听”与“非评判性表达”的原则。真正的连接建立在放下自我防御和评判的基础上。通过对自身反应模式的清晰认知,个体才能真正倾听他人声音中未被言说的部分,并以不增加冲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要。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创造力与规则的张力”。真正的自由并非是对规则的肆意打破,而是在深刻理解规则(即世界的运作法则)之后,找到突破其局限性的创造性空间。这种创造力是生命力的自然流淌,它要求我们既要对已知保持敬畏,又要对未知保持开放。 第四部分:时间、永恒与存在的安顿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提升至宏观层面,探讨个体生命在无限时间与空间中的定位。人类对“终结”的恐惧,是驱动许多无效行为的底层动力。本书试图通过对“当下”的深入体验,来消解这种恐惧。 “当下”被描绘为唯一的真实发生点。过去是记忆的叠加,未来是想象的投射。所有力量和可能性都汇聚于此时此刻。然而,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将“当下”作为通往“未来目标”的跳板,从而错失了“当下”本身的丰富性。 书中探讨了“安顿感”的本质。真正的安顿并非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完美控制,而是源于内心深处对生命本质的接纳——接纳其不确定性、无常性与局限性。当个体不再抗拒现实的本来面目,心智的能量便从无谓的挣扎中释放出来,转化为一种宁静而强大的内在驱动力。这种驱动力,是向内探索的持续动力,也是对外世界做出建设性贡献的源泉。 全书以一种不提供终极答案,但提供有效路径的方式收尾,鼓励读者将自身的生命经验作为最终的验证场域。阅读本书,旨在启动一场深刻的内在对话,而非提供一套现成的信仰体系。它是一把钥匙,开启的是自我探索的无限疆域。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 
 
  1995年成立於台大佛學研究中心,是華人世界至今歷史最悠久的佛法討論專站,也是至今少數不隸屬特定宗派及道場的佛教討論園地。
 
  台大獅子吼站以釋迦牟尼佛教法為中心、不營利、不分宗派及道場,而由眾佛子以和合僧眾的風格經營,群策群力。站上的討論,提倡「深入經藏、以經解經」的思辨方法,另外並秉持「依法不依人」的立場,探索佛陀原義,提供清淨的討論空間。台大獅子吼站也扮演了接引初機的平台,站友們勉勵以淺白的文字讓初學佛者更能參與討論,增進對佛法的認識。
 
  「深入經藏」是三皈依中常念的一句話,在台大獅子吼站裡,每週都有讀經的進度,每次的讀經都不長,經中的文言文或專有名詞更無須懼怕,因為在站上大家可以深入討論。
 
  深入討論的最重要方法就是本站「以經解經」的方式,所依據的就是CBETA電子大藏經,為學佛者人人可以立刻查找所需的經說,並提出見解的最佳工具。根據佛陀說法純一滿淨、不異語的特性,善用電子大藏經來以經解經並交叉比對,可以避免掉入人云亦云的泥淖。也因此,台大獅子吼站上的討論找出了許多具決定性的佛陀教法,這也是在末世能難能可貴地顯示佛世尊獅子吼正法的方式之一。
 
  「接引初機」也是台大獅吼站的作用之一,在站上參與共同研修的人都是同學相稱,和樂融融,期許做到世尊對於僧團和合無諍的要求。
 
  許多初學佛的人由於看到經文就心生艱難想,於是只想拜一拜佛就了事,對於佛理了無興趣;想深入的人又苦於無法深入解析經文,而不了了之。台大獅子吼站諸位先學者常以生花妙筆,用簡單有趣的小故事、生動活潑的譬喻將佛經的義理、典故一一描繪,令想學佛法的初學者無障礙地進入佛法的門內,快速地趕上進度,覺得學佛實在有趣而不枯燥,學佛真正有用而不是口號。
 
  獅子吼站的設立並不是為了名或利,純是學佛者討論佛法的「虛空善法堂」,可說是五濁惡世裡一處清淨佛剎。想知道更多學佛的資訊,歡迎光臨台大獅子吼站:
 
  buddhaspace.org 或 facebook.com/groups/budahelp

图书目录

〈推薦序〉劃時代、開創性的讀經會成果  釋惠敏
〈推薦序〉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好讀 雜阿含經》  釋自衍
〈編序〉願解如來真實義  邱大剛
 
《阿含經》簡介
本書使用方法
 
【卷第十一】
導讀:六入處的運作;六入處相應(4/5)
第273~274經
導讀:六入處與善攝根門
第275~277經
導讀:六入處與三毒
第278~280經
導讀:四念處、七覺分
第281~282經
 
【卷第十二】
導讀:因緣是什麼;因緣相應(1/3)
導讀:因緣與煩惱的關係
第283~284經
導讀:因緣是如何被發現的?
第285經
導讀:十二因緣的還滅
第286~288經
導讀:因緣能如何應用?
導讀:五陰與我
第289~294經
導讀:當下的因緣與三世的輪迴
第295~296經
導讀:因緣與中道
第297~303經
 
【卷第十三】
導讀:六入處相應(5/5);六根緣生的身心運作
第304~315經
導讀:無常、苦、無我
第316~318經
導讀:十二入處是一切
第319~321經
導讀:六入處集是苦集
第322~332經
導讀:十二入處與四聖諦
第333~335經
導讀:心受的喜、憂、捨
第336~342經
 
【卷第十四】
導讀:因緣相應(2/3)
第343~346經
導讀:四禪
第347~351經
導讀:六入處與輪迴
第352~358經
導讀:思量
第359~361經
導讀:佛法之所以為佛法
第362~364經
 
【卷第十五】
導讀:因緣相應(3/3)
第365經
導讀:過去七佛
第366~370經
導讀:四食;食相應
第371~378經
導讀:四聖諦;諦相應(1/2)
第379~380經
導讀:三轉法輪與修行的目標
第381~386經
導讀:四果
第387~388經
導讀:如實知四聖諦
第389~399經
導讀:四聖諦無間等的重要性
第400~406經
 
【卷第十六】
導讀:應思惟四聖諦,莫思惟世間思惟;諦相應(2/2)
第407~415經
導讀:四聖諦就是真理,別無分號
第416~420經
導讀:不如實知四聖諦的危險
第421~432經
導讀:四聖諦是上等的法
第433~437經
導讀:如實知四聖諦極珍貴稀有
第438~443經
導讀:界相應(1/2)
第444~450經
導讀:緣眼、色,生眼識,三事和合觸
第451~454經
 
【卷第十七】
導讀:界相應(2/2)
第455經
導讀:天界
第456~464經
導讀:六界無我
第465經
導讀:受相應
第466~473經
導讀:四禪、八定、九次第定
第474~489經
 
【卷第十八】
導讀:舍利弗相應
第490~494經
導讀:戒
第495~497經
導讀:住四念處,修七覺分
第498~500經
導讀:目犍連相應(1/2)
第501~503經
 
【卷第十九】
導讀:目犍連相應(2/2)
第504~505經
導讀:證初果的條件
第506~507經
導讀:惡業眾生
第508~525經
導讀:惡有惡報
第526~534經
導讀:修習四念處;阿那律相應(1/2)
第535~536經
 
【卷第二十】
導讀:阿那律相應(2/2)
第537~545經
導讀:大迦旃延相應
第546~547經
導讀:十惡、十善
第548~549經
導讀:六念
第550~555經
導讀:無相心三昧;阿難相應(1/2)
第556~558經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4716795014059
  • 叢書系列:好讀
  • 規格:平裝 / 504頁 / 19 x 26 x 2.5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图书试读

推薦序
 
研讀《雜阿含經》的隨身法藏
 
  《好讀 雜阿含經》是古典今讀的現代註釋書,從傳統字詞解讀、修行與生活對話,到深入佛陀的根本教義。本書最可貴之處,非一人之作,而是眾人智慧的結集。一群佛教的知識分子,透過網路建構虛擬佛教修行壇城「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以下簡稱「獅子吼網站」),從網路發展初期的Telnet開始,架設BBS到Web 2.0,跨越不同的網路介面,匯聚世界各地的佛子,共同研讀、線上公開分享,歷經十多年的線上讀經會(2000-2014),如今開花結果,將豐碩的內容結集出版成書。眾佛子如此好樂正法、毅力堅持、樂施予人的胸襟,令人不禁讚歎:「自利亦利他,是施獲大利,慧者如是施,淨信心解脫。」(《雜阿含經》卷四十六)
 
  從獅子吼網站的設立、持續推動到本書結集出版紙本,幕後的堅持者是獅子吼網站的發起人邱大剛居士。回想大剛居士與香光結緣至今,已將近有二十年了。大剛居士於大一時(1995)創立「獅子吼網站」,透過e-mail聯繫,徵詢「香光書鄉出版社」同意將佛使比丘《一問一智慧》電子檔張貼於BBS上。1997年,筆者以《佛教圖書館館刊》主編身分,邀請他撰寫網路上與佛教相關的BBS站發展之過去、現在、未來(文章詳見〈虛空善法堂:佛教BBS〉,《佛教圖書館館刊》第14期)。這一路走來,大剛居士由一位校園內善根深厚的年輕學子,到現在投入社會創業、傑出有成,卻依然能持續地精進學佛、奉獻佛法,堪稱現代學佛者的楷範。
 
  本書籌畫出版已歷時數年。從2010年至今,大剛居士在事業忙碌之餘,躬自審閱校注,多次與筆者書信往返討論相關問題;至本書出版前,仍謹慎翔實的從頭檢閱,力求義理精準、文字簡明,如同本書的書名《好讀:雜阿含經》,讓深奧的佛法核心教義容易閱讀、人人想讀。凡此種種努力,是法的力量,是法身慧命的堅持!今(2014)年5月大剛居士再度來函,邀請筆者寫序,僅以個人在佛教圖書館服務的經驗與觀察,述說本書出版的意義與價值。
  
  自學研讀《雜阿含經》的寶典
 
  《雜阿含經》旨在闡述佛法核心教義、揭示從人天善道的修持到究竟解脫之道,是佛陀教法中最接近真實,也是最完整結集的重要經典。本書的出版,於自學研讀《雜阿含經》者,猶如一本小型的工具書,對照經文、經義導讀、關鍵摘句、註解、校勘……。此外,還整理了南北傳《雜阿含經》相對應的經號,對有心深入研讀者,可說是珍貴的研究資訊。更有「讀經拾得」,匯集了多位善知識的修行心得,生命與經文的對話,提供讀者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與應用實例。
 
  「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不同媒介的互補功用
 
  《好讀 雜阿含經》,原是網路讀經會的資料(buddhaspace.org/agama/),研讀後不斷整理,萃取精華,再以紙本出版。也許有人會質疑,已經在網路上流通,為何還需要將它印成紙本?就個人所知,國外出版社如Springer,往往是先出版電子版,再出版紙本,影響不同的群眾。因此,將網路的討論或文章結集出版,透過不同媒介,更可以攝化不同的對象。網路的超連結,開啟閱讀的多元性;紙本閱讀,可綜觀瀏覽,也可細細品味《雜阿含經》的法味。又,本書線上版有「進階辨正」(對經文疑義與辨正等資訊),提供進階者的延伸閱讀。本書真的做到「數位到紙本,紙本到數位」的相互連結。
 
  記錄佛教線上讀經會的學習歷史
 
  《好讀:雜阿含經》的出版是多人於網路上共同參與、共同學習、共同成長的讀經記錄。佛弟子在網路時代,藉用科技工具,展現合作學習的模式,超越傳統一地、一時、一人的局限,可以隨時、隨地、遠端相互切磋。十多年來,參與讀書會的成員已將四部《阿含經》讀過數遍,如實呈顯的閱讀心得,是來自不同領域的多元思考。其共同努力的成果,足以揭示佛法正知見以及疑義的解答。線上讀經的模式,正在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和佛教弘法方式。而本書的出版,記載了佛教線上讀書會的學習歷史,標誌著佛教弘傳方法的跨越。
 
  時代在進步,站在前人的肩膀,佛法的弘傳將更向前邁進!願當代佛法的弘傳,善用數位科技,與日俱進,燃燈供佛、普利人間。
 
釋自衍
序於香光尼眾佛學院
2014年12月25日
(香光尼眾佛學院圖書館館長、《佛教圖書館館刊》暨《佛教圖書館電子報》主編)
 
編序
 
願解如來真實義
 
  《長阿含經》等經典記載,佛陀在涅槃前告訴弟子,要辨識什麼是真正的佛說,得要依經及依律來審查判斷,而不盲信任何人。佛陀也要弟子在佛涅槃後以經為師、以戒為師,如此就能如同佛陀還在世。
 
  在當今各宗派之說百家爭鳴、諸學者看法百花齊放的情況下,躬自讀經不啻是客觀理解佛說最穩當的方法。
 
  從2000年開始,有一群在「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網路上的佛弟子們,分別來自台灣、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地,相約每週閱讀《阿含經》,並分享摘句、筆記。十幾年過去了,讀經班已閱畢四部《阿含經》數遍,持續至今。從當年對佛法生澀地理解,到對佛經讀出興味來,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管是在對佛法的體會上、對正見的釐清上、對修行的實作上、還有對佛法在生活的運用上,《阿含經》都帶給成員們深刻地影響。
 
  早些年要取得《阿含經》並不是那麼容易。雖然有新文豐出版社出版的《大正藏‧阿含部》較經濟實惠,但字體略小、密密麻麻,閱讀較為吃力;後來有出版社重新編輯《阿含藏》,雖整齊易讀,然費用較高,不是所有人都能負擔。因此,種下了往後要結緣《阿含經》想法的種子。多年之後有經濟能力實現當初的想法了,但朋友們建議:如果不能讓讀者較容易瞭解《阿含經》的意義,那麼印經的效果就非常有限。希望加上註解,幫助讀者理解,至少也能節省讀者查詢佛學辭典的工夫和時間。
 
  因此,從2008年開始,一起讀經的許多朋友,基於「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自1995年來的討論以及2000年開始線上讀經會的記錄,開始將《阿含經》加以標註,希望能結合大家讀經的經驗,協助新手快速地自學,掌握《阿含經》的內容。
 
  本書的編輯及註解,即希望能夠協助讀者體會《阿含經》內容的意義,並運用在生活及修行上。因此首重文筆的白話及簡潔,經文之外的內容一律是白話,避免名相堆砌,愈講愈玄。然而有興趣讀《阿含經》的人,大多是為了探究佛陀說法本懷。為了讓讀者自行深入經藏、不假他人之手,因此不是給予全文的白話翻譯,而是做盡量客觀、直譯的註解,希望讀者在熟悉佛經的體例及用詞後,未來不論閱讀哪部佛經,都能悠然自得。
 
  本書的編輯完全由義工發心合作,期許在這個過程中,讓參與的大眾同霑法益,並從對《阿含經》的瞭解開始,自利利他。雖然都是無償的義工,但佛經的註解必須特別嚴謹,因此各卷都是由編輯們謹守以經解經的原則,參照阿含各經及《大藏經》中其餘經典的用法,以及南傳《尼柯耶》的內容,交叉比對;也向法師、大德們請教,以期盡量把握住經文的原意。
 
  為了方便流通,本書的紙本版免費授權給法鼓文化出版,於書店流通;若有收益,也由法鼓文化做佛法上的用途。至於網路版、電子書版,則永久由「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免費提供閱讀及下載。另外,編輯或站友也會結緣紙本版給有需要的佛弟子。
 
  二十多年前,筆者首次接觸《阿含經》時,國內關於《阿含經》的研究相關資源都相當有限,也沒有研修《阿含經》的風氣,甚至連經文的取得都不是很容易,遂讓我們有了流通《阿含經》的想法。這些年來,透過許多法師及大德們的努力,佛教界已有了閱讀《阿含經》的風氣,並希望藉本書的出版能貢獻一分心力。
 
  期許本書的發行能協助佛弟子對佛法有更深入地瞭解,並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自在解脫地行走人間。
 
邱大剛
2015年1月1日
(台大獅子吼佛學專站站長、現觀科技執行長)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东方哲学体系有浓厚兴趣的人,我总觉得,要理解当下的社会现象和人们的种种焦虑,追溯其根源是必不可少的。而阿含经作为佛教思想的源头活水之一,其价值不言而喻。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地翻译或罗列经文,而是能结合现代语境,对其中的譬喻和教义进行有力的阐发。例如,书中对于“无我”的论述,在当代社会如何落地?它如何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内心的焦躁?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启发,那它的价值就远超了一本单纯的宗教典籍。我更期待它能展现出一种冷静的、不带评判的观察视角,让我们得以从一个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生命轨迹。

评分

说实话,我对“第二册”这个标识有点既期待又有点担心。期待是因为这意味着内容已经进入了更深入的阶段,可能包含了更多精妙的论证;担心是因为如果我没有系统阅读过第一册,会不会在理解上产生断层?不过,基于对优秀出版物的信任,我相信编者在结构上一定有所考虑,或许第二册的内容在主题上会有一定的独立性。我尤其关注其中关于“心”的运作机制的描述,因为我的日常体验中,情绪的起伏常常是造成生活失衡的主要原因。如果能从经文中找到应对这种内在波动的实用方法,那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具有了极高的实用价值。我希望那些晦涩的术语能被尽可能地用清晰、生动的语言来解释,让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其堂奥。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光是“雜阿含經”这几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它承载的悠久智慧。我最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触及心灵、提供深刻见解的读物,尤其是那些关于生命本质和存在意义的探讨。这本书似乎正是那样一本宝藏。我期待它能像一盏明灯,照亮我心中那些模糊不清的哲学困惑。我特别想了解,在古代的智慧体系中,他们是如何看待“缘起缘灭”这一核心概念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交流,总能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我希望作者或编者在导读和注释上能做得非常出色,毕竟对于我们这些初涉佛经的读者来说,如果没有好的向导,很容易迷失在浩瀚的经文之中。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看起来也十分讲究,这对于阅读体验至关重要,毕竟读经需要心无旁骛,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能极大地提升沉浸感。

评分

这本书的体积和分量,光是拿在手里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这仿佛预示着其中蕴含着不易消化的智慧。我更看重的是阅读过程中的那种沉浸感和仪式感。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面对一本需要专注力的经典,本身就是一种修行。我希望阅读这本书能像一次长途跋涉,虽然过程可能艰辛,但最终抵达的彼岸风景必然壮阔无比。我不求读完立刻“开悟”,但我渴求那种在字里行间不断自我修正、自我审视的过程。它应该能提供一种强大的内在支撑力量,让我在面对日常生活的琐碎和无常时,能多一份从容和淡定。我期待它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读出新意的工具书,而非一读即弃的快餐读物。

评分

读到“緣生緣滅原來如此”这个副标题,我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了。这不正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追问的终极谜题吗?我们的一切感受、经历,乃至我们所认知的“自我”,究竟是怎样一个生灭无常的集合体?我非常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清晰、富有逻辑的阐释,帮助我厘清那些纠缠不清的执念。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流于表面的心灵鸡汤,我更偏爱这种扎根于经典、经过时间考验的论述。想象一下,潜心研读这卷卷经文,如同与古老的智者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那种精神上的富足感是无可替代的。我深信,真正的洞察力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从深邃的文本中汲取的。这本书的厚度也让人感到充实,这意味着内容的丰富和详尽,想必能够提供多角度的解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