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里的中國史(上下)

詩詞里的中國史(上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暢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詩詞裡的中國史》涵蓋80首古詩詞,從朝代來看,跨越中國古代史,包括“上古篇”“周朝篇”“秦漢篇”“魏晉南北朝篇”“隋唐篇”“五代篇”“宋朝篇”“元朝篇”“明朝篇”“清朝篇”;從詩詞選篇來看,一是選取各個朝代非常著名的、有代表性的詩詞,二是選取課本上出現過的作家的其他詩篇,方便學生更多地瞭解詩人及其背後的故事,從形式上來看,含有多種主題、體裁,從漢樂府到唐宋明清,從風雅頌到律詩詞曲,無不涉獵。

講解上,有字詞釋義,有文意梳理,有詩詞鑒賞,更有歷史文化故事,而且80篇詩詞由歷史串聯起來,前後連貫,方便學生按時間順序閱讀、理解、記憶,不僅不會弄混詩詞及其對應的朝代,更有利於識記人物故事、文學常識,這些既是語文考試中的基礎積累,尤其是分值很高的詩詞鑒賞題和作文題,又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文化素養。

著者信息

朱暢思, 字盈視,號大沛,人稱大沛先生。北京市教育學會吟誦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市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會理事,中國教育學會傳統文化教育分會理事。吟誦教學法專委會教學工作委員會委員。吉吟創始人。著有“陪你長大說國學”系列之《讀書有次第》《獨立而不移》。

图书目录

上古篇
上天保佑啊 《伊耆氏蠟辭》 / 002
孝子的彈弓 《彈歌》 / 009
老人的遊戲 《擊壤歌》 / 015
最美莫過南風 《南風歌》 / 022
神奇的迷霧 《卿雲歌》 / 029
火神能讓花開 《禹玉牒辭》 / 035
只有兩個字的歌 《候人歌》 / 042
上古天氣預報 《甲骨卜辭·今日雨》 / 049

周朝篇
我們的擔心 《采薇歌》 / 058
打了勝仗的可憐人 《詩經·豳風·破斧》 / 068
那些小君子 《詩經·周南·麟之趾》 / 077
為什麼要會武功呢 《詩經·召南·騶虞》 / 084
我們做您的後盾 《詩經·鄭風·緇衣》 / 091
你還記得我嗎 《琴歌》 / 099
我是小大人兒 《楚辭·九章·橘頌》戰國·屈原 / 107
我的神啊 《楚辭·九歌·雲中君》戰國·屈原 / 119

秦漢篇
我怎麼會失敗呢 《垓下歌》秦末·項羽 / 132
擁有天下也感傷 《大風歌》西漢·劉邦 / 141
能不能長生不老 《秋風辭》西漢·劉徹 / 148
為什麼偏偏是我 《悲愁歌》西漢·劉細君 / 157
秋天的扇子 《怨歌行》西漢·班婕妤 / 165
你不許和我分手 《上邪》漢樂府·鐃歌 / 173
你以為你已經很偉大了嗎 《五噫歌》東漢·梁鴻 / 179
驚弓之鳥的結局 《翠鳥詩》東漢·蔡邕 / 189

魏晉南北朝篇
我可不想做宅男 《雜詩·其五》魏·曹植  / 200
曾經的豪情 《讀〈山海經〉·其十》東晉·陶淵明 / 211
我愛鐵馬甲 《企喻歌辭四曲》北朝民歌 / 221
華山生死戀 《華山畿》南朝樂府·吳聲歌 / 229
他們沒追來吧 《斷句》南北朝·劉昶 / 237
王孫未歸 《王孫游》南齊·謝朓 / 244
不合群的人 《詠雪》南梁·吳均 / 252
我是回不去了 《怨歌行》南梁·庾信 / 259
…………

元朝篇
大雁的愛情故事 《摸魚兒·雁丘詞》金·元好問 / 496
我的萬里心 《秋盡》元·戴表元 / 510
萬朝來賀 《登岳》元·傅若金 / 520
一場清夢在太空 《題龍陽縣青草湖》元· 唐珙 / 529
敢批天地的關漢卿 《正宮·滾繡球》元·關漢卿 / 538
淚水能染色 《正宮·端正好》元·王實甫 / 547
不識字的釣魚老翁 《沉醉東風·漁夫》元·白樸 / 557
讀書人一聲長歎 《賣花聲·懷古·其二》元·張可久 / 565

明朝篇
大雪哪配做我的對頭 《詠梅九首·其一》明·高啟 / 576
希望所有人都能溫暖 《詠煤炭》明·於謙 / 587
我的放蕩你不懂 《桃花庵歌》明·唐寅 / 599
讓皇帝記恨一輩子的人 《臨江仙》明·楊慎 / 613
悲哀的“筆底明珠” 《題墨葡萄詩》明·徐渭 / 624
轉戰南北的英雄 《馬上作》明·戚繼光 / 635
桃花被拉下神壇 《桃花雨》明·袁宏道 / 648
“故國”二字好傷心 《長相思·秋》明·張煌言 / 658

清朝篇
最後的遺民 《精衛》明末清初·顧炎武 / 672
我有我的“自知” 《虞美人·為梁汾賦》清·納蘭性德 / 682
我愛你的“神韻” 《題聊齋志異》清·王士禎 / 692
我是性情中人 《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清·鄭板橋 / 702
自有一番真性情 《寒夜》清·袁枚 / 714
名臣還是名士 《己亥雜詩·其五》清·龔自珍 / 727
至死不忘我的臺灣 《春愁》清末·丘逢甲 / 738
流血從我開始 《獄中題壁》清·譚嗣同 / 748
 

图书序言

我才是一個“應試”的老師
我在給中小學生寫好看的教輔材料
事到如今,如果你還以為提高成績應該買本練習冊的話,那麼你就落伍了。

那些大型考試的出題人往往會詳細閱讀市面上的各類練習冊,儘量避開其中的題型。所以研究練習冊上的題型,就像是在努力躲避“正確答案”一樣。出題人每年都會創意出新題型,不讓學生們因為刷題而得高分。

那麼如何才可以面對新題型呢?
下面是2021年北京中考語文的詩歌賞析題。

《藤野先生》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我就往仙台的醫學專門學校去。從東京出發,不久便到一處驛站,寫道:日暮裡。不知怎的,我到現在還記得這名目。”有人推測魯迅“還記得這名目”與《黃鶴樓》詩歌的尾聯抒發的情感有關,你認為這種推測合理嗎?請說明你的理由。

這道題要求學生瞭解魯迅仙台求學的前因後果,還要瞭解作者崔顥的人生。

崔顥少年時代成長于開封,但是終其一生未能回歸故鄉。雖然《黃鶴樓》的創作時間有爭議,但是無論創作於何時,都一定帶著濃濃的思鄉之情。古人總有建功立業,求官揚名的志向,所以若不能贏得榮耀則不願寒酸歸鄉。崔顥一生官運不暢,有家歸不得。魯迅去日本求學,在東京也不順利,只得轉而去仙台求學—魯迅此時正有崔顥一般的惆悵。

這道題的標準答案是:合理。“日暮”時分萬物思歸,崔顥卻因一生官運不濟而未能歸鄉,此時詩人漂泊在外,產生了無限鄉思。求學途中的魯迅見到供人住宿的驛站名為“日暮裡”,很可能聯想到“日暮鄉關何處是”,生髮了對家國的思念,所以“記得這名目”。

這是如今考試的新風向,學生要結合詩人的生活背景來理解詩歌。要知道“詩歌合為時而著,文章合為事而作”。類似這樣的中考題和各區縣模擬題比比皆是。

但是,現實情況是,學生對於語文書上的詩人瞭解甚少,教師備課的時候僅僅依靠教參,往往得不到更為詳細的資料。所以無論是教育方,還是受教育方,都找不到詩人的人生材料,學生只好“空著學”。但是考試的要求在增加,這就形成了矛盾。老師和標準答案中總會直接給出對詩人的精神總結,但是詩人究竟經歷了什麼才會擁有如此情思,老師一般不講,學生也不會理解,只好硬記。

於是,我給小學高年級和初高中學生創作了這本書,把那些詩人所經歷的故事講出來。這些文人生活在跌宕起伏的歷史中,他們掙扎、堅持,又不得不被時代裹挾。閱讀他們的傳記,才會真正瞭解詩人的精神,這正是如今的考試所要求的方向。學生在提高素養的同時,也提高了成績,這才是真正的應試。
 
我在給中小學生提供寫作素材
以下是近7年北京市中考大作文題。
2015年:對話
2016年:讀書·實踐·收穫
2017年:—貴在真
2018年:—讓我心生敬意
2019年:北京,這裡有我的—
2020年:2020,我的中考
2021年:做一粒—的種子
僅僅從生活中選材,這樣的文章如今難以得到高分。

比如,2015年的考題,完全可以寫成一個青少年與古代文人的“對話”,瞭解他的境遇,感受了他的人生,理解了他的選擇,學生進而可以思考自己在新時代應如何把握人生方向,這定然是高分作文。

面對2016年的作文題,學生可以在文章中記述自己閱讀了記述古人生平的書,理解詩人如何通過詩文闡述個人情懷,再把這種情懷放到今天的生活裡去實踐,最終擁有收穫,這樣的文章一定大放異彩。

2017年的作文題更適合從一個古代文人身上尋找材料。比如,古人創作詩歌,都是從自己的真實情況出發的,雖然表現手法是含蓄的,但是想要表達的情感一定是最為真實的。選擇一個詩人的人生,寫他用詩歌表達的真實情誼,再聯繫到自身,說出自己對“真情實感”的理解,這樣的文章得分一定很高。

2018年的作文,要求寫一個名勝古跡或者文物。許多名勝古跡都有文人們的身影,比如岳陽樓、黃鶴樓、芙蓉樓、長城,還有秦皇島的碣石山,杭州的西湖,泰山的頂峰,南海的伶仃洋等。學生寫起這些名勝古跡,談起敬意的時候,如果不提文人墨客給名勝古跡帶來的文化價值,那麼敬意的詮釋則難以深刻。

2019年的作文,自然可以寫北京的小吃,北京的胡同等,但是如果學生可以提起明朝於謙的北京保衛戰,清朝龔自珍的北京辭官,談談北京,說“這裡有我的‘偶像’”,而那偶像的精神正是為國為民。這樣的作文自然不落俗套,分數會特別好。

2020年的作文,出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結合2020年的時代元素,寫寫自己如何克服困難,完成中考。但是,如果僅僅寫自己的生活,那便是千篇一律的選材。如果學生可以結合古人的故事,說說中國自古就是多災多難的國家,但是天佑中華,多難興邦,我們正是在克服了一個個困難中前進的民族,那麼,文章自然會變得高級不少。

2021年的作文,提示語中明確地引用了袁隆平的話:“人就是一粒種子”。可見,作文的導向已經很清晰,讓學生寫一個人。十幾歲的少年,又能是什麼種子呢?他們只能立志,卻沒有機會踐行。如果學生寫寫古人,寫一個文人踐行心中夢想的故事,再結合自身,表示自己要向古人學習,這樣的文章一定十分精彩。

如今的大作文要求學生往“文化類”方向寫作,這就要求學生瞭解古代文人的故事,用這樣的內容讓自己的作文變得高級起來。所謂思考有深度,認知水準高,前提是瞭解。我們如今也都在鼓勵學生多多閱讀,但是我們也發現,閱讀轉化為輸出,是個較為漫長的過程。這是因為,所有市面上的書籍並非為了學生的考試而準備。當然,開券有益,拋開功利的目的,閱讀都是有好處的。但是如果有針對性很強的書豈不更好?

於是我創作了這本書,把古代文人們豐滿的人生,有趣的故事講出來,讓學生看到種種不一樣的人生,瞭解古代文人們在大時代中的選擇,從而提升他們的認知水準,促進他們的思維成熟,也增加了他們寫作文的素材,這對考試有極大的幫助。要知道,作文是所有考試中,分值最大的一道題!
 
我在給中小學生提供作業資源
 
要整合學習內容、情境、方法和資源。有些語文老師在古詩文教學時,習慣讓學生做預習工作,比如尋找詩歌創作背景,尋找與詩人相關的人生故事,上課的時候與同學們分享。也有的老師留較為高級的作業,讓學生搜索與詩歌相關的資料,比如時代背景,文化常識,詩歌門類,以及相關的詩歌研究,或者與之相類似的詩歌,進行對比閱讀。

但是學生不知去什麼地方尋找資料,很多時候老師也不知道,因為一些搜尋引擎上搜到的資料往往不可信。如果到專業網站上搜索相關資料,又會遇到專業文字晦澀難懂的問題。許多專業的觀點或許會彼此相左,學生不知如何篩選。
我創作這本書,把古今文人的相關資訊,用淺顯易懂的文字表達出來,把文學門類、詩歌意象等知識簡單明瞭地說清楚,給學生一本看得懂的有深度的書籍,讓學生可以輕鬆完成高級的學習任務。
 
我在給中小銜接做些貢獻
許多家長十分焦慮小升初的問題。在我看來,眾多要擔心的事情裡,最值得關注的是:小學沒有歷史課!

但是,一上初中,歷史瞬間成了必學科目。許多歷史老師認為,中國古代的朝代更迭,歷史名人的基本故事是常識,學生一定知道。殊不知,如果不是家長有意讓孩子從小閱讀歷史類的書籍,孩子對歷史是毫無概念的。

我遇到的一個真實的例子是,老師問宋太祖是誰,學生支支吾吾答不出來,旁邊的“好心人”小聲提醒:“努爾哈赤!”

而真正進入歷史學習時,因為歷史書上只有簡略的歷史發展脈絡,更多的是意義和價值的闡述,所以學生往往會覺得枯燥,不願意學習。

有些優秀的歷史老師願意給學生補充歷史細節,幫助學生記憶,卻又苦於課時不夠,最後只能忍痛割愛。

在這種情況下,閱讀充滿細節,引人入勝的故事是最好的解決方案。本書雖然是在講文人的故事,卻將每個文人都放進了大的歷史中,文人的人生歷程與大歷史的發展聯繫緊密,比如蔡邕的《翠鳥詩》恰巧暗示了東漢末年的混亂;謝朓、吳均等人的人生正好展示了南朝四代的接力;元好問的每一次人生轉折之刻,就是成吉思汗建立不同的偉業之時……每個時期有八個文人故事,講完他們的歷史背景,就串起了這一個時期。所以,讀完這一本書,歷史的更迭自然也會了然於胸。

如今,初中教學非常流行跨學科學習,講究以學習任務群的方式開展教學,這需要學生有跨學科的素養。如果小學高年級的孩子閱讀這本書,無疑是給初中的歷史學習和語文學習打好了基礎,一舉兩得地做好了中小銜接。
 
我希望中國人讀中國的“名人傳”

法國作家羅曼·羅蘭創作了一本《名人傳》,記錄了貝多芬、米開朗基羅、托爾斯泰的人生。很多中學生通過閱讀這本書,瞭解到一個人生哲理: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

其實,縱觀中國的歷史,這樣的人比比皆是,他們有些成功地立了大事,有些則不免黯然消沉,這些人往往經歷人生挫折,甚至備受打擊。但是因為他們有超世之才,所以決不會甘於平淡,他們的人生之志,和為了實現志向而產生的種種智慧,對正在形成世界觀、人生觀的中小學生來說,都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好的引領作用。

在中國這樣一個文化積澱深厚,人際關係複雜的社會裡,一個人若要有自己的志向,若要完成自己的人生任務或許更難,正因如此,他們的堅持,他們的調整,則更顯得可貴。

《詩詞裡的中國史》,擺出了80個故事,從先民與自然的關係,到清末文人對於國家的責任感,展示了一幅很長的畫卷,希望每一個讀者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