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同裏的日常

鬍同裏的日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尚君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收錄瞭攝影傢尚君義於1985—2010年所拍攝的鬍同照片,這些圖像展現瞭北京人在鬍同裡真實的生活狀態:傢長裏短兒是街坊們嘮叨不完的話題,撒歡兒是發小們一起長大的共同迴憶,一把年紀的老人遛鳥下棋侃大山,街麵兒上人們營生忙活總是不缺新鮮事。
 
作者常年行走在鬍同裡,用相機記錄市井生活,用京腔京韻解讀注釋每幅照片。靜止的影像,詼諧的方言,使讀者能夠沉浸於鬍同裡的日常之中,感受那個溫情流溢的年代。

著者信息

尚君義,1959年生於北京。畢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85年開始從事攝影,並陸續在攝影刊物發錶作品及參與攝影展覽。曾任《橋》雜誌社攝影記者,1992年至今為自由攝影師。
 
齣版有《故宮秘境》《中國當代攝影圖錄·尚君義》《北京經典名勝集》等作品,攝影專題有《鬍同本色》《長城拒北》《信則有》《國人常態》《天壇公園遛彎記》等。

圖書目錄

自序  隨性的日子
傢長裏短兒
撒歡兒
一把年紀
街麵兒
後記  留點念想兒

圖書序言

自序 隨性的日子
 
元雜劇《張生煮海》中,書童與丫鬟的一句對話戲詞兒:“你去兀那羊市角頭磚塔兒鬍同總鋪門前來尋我。”佐證瞭“鬍同”一詞的由來與起始,這一叫就是八百年。八百年來,住過一朝朝皇帝的北京城裡,縱橫交錯著長短不等,寬窄不一,像血管一樣的鬍同,一代代北京人在此棲居生息。您也別問有多少條鬍同,問誰誰也沒個準頭兒,所有的說法都不靠譜,隻能用“多如牛毛”來形容。

用序言寫鬍同的所有,是件挺睏難的事。不管怎樣,每個人在鬍同裡經歷的日子都有所不同,這裡所說的隻是生活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北京人大同小異的日常。那時期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啟動,正在不禁不由兒地改變著人們缺吃少穿的物質生活,天地一灰的精神狀態也在慢慢恢復色彩。
 
起初的四閤院,無論是王府貝勒府還是富商大賈的宅門,規模形製都是氣派的,與一般小門小戶保持著體麵的距離。1949 年和平解放後,隨著政治風雲的起伏而動盪,“四閤”仍存,“院”已不在。屬於私人獨享的宅門,隨之擠進瞭一撥撥的人傢,從獨門獨院,脹成多戶平民群居的雜院。
 
院落是公共的,水龍頭是共用的,使電都走一個電錶,院門黑天白日大敞窯開,外人隨意齣入,政府蓋的公廁叫官茅房。基礎設施的簡陋帶來生存的壓力,生活環境日漸憋屈,北京人練就瞭一身螺螄殼裡做道場的功夫。炒菜做飯,鼕季天在屋裡,暖和天在當院,從熗鍋開始就知道誰傢當頓兒吃什麼。傢傢的距離僅隔著一層薄牆,有點隱私不糟蹋,都會鑽入鄰居耳裡成為傢長裏短的話茬兒,稍不留神便會引起鄰裏糾紛。沒轍,人人心裡都窩囊,傢傢住房都窄憋,一輩兒一輩兒地忍著,心平氣和,坦然麵對生活的窘境,樂樂嗬嗬過著自傢的日子,成為一種生活哲學意義上的修為。
 
隨口說著北京土話,插科打諢、嘲諷消解生活的諸般不如意,自得其樂遍植於北京人生活的每個角落。沒條件實現“天棚、魚缸、石榴樹”的精緻富足,就在屋簷下用碎磚頭壘個花池子種上五顏六色的“死不瞭”,草茉莉的清香也能飄滿一院子。摘點香椿芽給各傢都送點,棗熟瞭分給孩子們揣上一兜兒。養貓遛鳥逗蛐蛐兒,喝茶下棋擺閑盤兒,哼唱一段西皮二黃樂嗬樂嗬。祖輩兒留下的樂觀心態和悠閒氣度,參悟透瞭人生苦短,就閤一切是人們沖抵艱難睏苦的法寶。
 
雖說四閤院變成瞭大雜院,隻要鬍同還在,老北京的風俗就得繼續。大雜院裡大多是平頭百姓,父一輩子一輩多年的老鄰居,說話行事講究客套,不短禮,見麵打招呼您字當頭,不您不言是規矩。北京人講究處街坊,拿事兒處感情,得信任。遠親不如近鄰,鄰裏相互關照都是“有事兒您言語”,幫著看個門,收個信,照應一下孩子。成天磕頭碰臉的,有熱乎勁兒也難免因雞毛蒜皮有生分紅臉的時候,紅過去逗句悶子一笑瞭之,見麵該客氣客氣,該說話說話,該搭把手兒搭把手兒,要裡兒要麵兒的事絕不含糊。變天兒瞭,紅過臉的鄰居會上趕著幫忙收衣服。貓丟瞭,“您就踏實在傢等著吧,下刀子頂著鍋我也給您找迴來”。別人傢的事兒,比自個兒的事兒還上心。我幫你搬車煤,你給我捎捆大蔥,那都不叫事兒。誰一聽說副食店來瞭平時見不著的緊俏貨,都忘不瞭招呼街坊一聲,誰排在前頭都會讓鄰居加個塞兒,惹得後邊排隊的人老大的不高興。誰傢趕上婚喪嫁娶,全院跟著一起忙活,都得行個人情隨點份子。誰傢有點差樣兒新鮮吃食,無論多少都要給街坊送點嘗嘗,“來來來,給妞子盛一碗去”。東屋剛釣的魚,西傢鄉下親戚送來的山貨,隔壁兒正月十五的元宵,後院現包的棗粽子,“別攔著,給孩子的”。孩子們吃瞭東傢吃西傢,都沒少吃百傢飯。
 
清早一睜眼,先悶一壺茉莉花茶,街坊一照麵兒,忘不瞭見個禮:“起瞭您哪?”要不就是:“喝瞭嗎您,我那兒剛沏上,沒喝我那兒喝去?”幾句話透著那麼近乎,給人一天的好心情。早點鋪裡挑著樣兒,火燒夾油餅兒來一套,一碗豆汁少不瞭。該上學的上學,該上班的上班,白天鬍同裡就剩下仨一群倆一夥兒的老頭兒老太太,鼕天靠南牆曬太陽,夏天花蔭下乘涼扯閒篇兒,侃完國際形勢再聊傢裡煩心事兒。
 
老爺們兒閑著也是閑著,楚河漢界邊殺棋邊踩咕,誰也不服誰,看棋的臉紅脖子粗不支兩句燒得慌,臭棋簍子緩棋耍賴能樂翻一幫人。頭晌午,東屋的案闆剁得山響,街坊見瞭搭咯話:“吃餡兒呀大哥?”“扒下的菜幫子省得糟蹋瞭,您在我這兒對付點兒,餃子就酒,咱哥倆喝口兒?”“我那兒有剩的,一熱就得,省事兒。大哥您先忙著,下午還有事,迴頭再聊。”您瞧,多客氣,聽著順耳。
 
一到下學的鐘點兒,清靜的鬍同沒瞭消停。孩子們從花盆兒下摸齣鑰匙,扔下書包,撒著歡兒在鬍同裡摺騰。男孩子玩兒著自個兒動手做的覺得特好玩兒的土玩具。女孩子玩兒著總也玩兒不夠的遊戲。寒暑假的鬍同是孩子們的天下,除瞭在傢做作業老實會兒,一天到晚不著傢,昏天黑地變著花樣兒地淘,撂著蹦兒耍骨頭。快到飯點兒,傢大人提溜著酒瓶子,網兜裡放著碗,扯著嗓子喊孩子 :“小兔崽子,玩兒飽瞭是吧?去,到小鋪打兩毛錢散酒,五分錢黃醬,兩毛的肉,再到糧店買斤切麵來。”接過錢和傢夥什兒,撒丫子就奔鬍同口,傢大人還得追上一句:“肉要肥的啊。別忘瞭買斤豆芽。”一傢人一頓飯,塊兒八七就解決瞭。
 
夏天,各傢的飯桌大多擺在當院兒,吃的都是傢常飯。“李叔,今兒又炸醬麵呀?我這兒剛摘的香椿,您嘗嘗?”要是吃得太好瞭 , 埋頭緊著吃。“喲嗬,王哥,今兒個開齋啦哈。”嘴裡咕容著,笑模樣兒虛讓一下 :“這不你嫂子生日嘛,藉個由頭兒祭祭五臟廟。”略微的改善剛夠自己一傢的,都張羅到瞭,自己就剩舔盤子的份兒瞭,烙餅捲手指頭,各吃各的。好喝口兒的老爺子不緊不慢抿著二鍋頭,不時地用筷子頭往已經掏空的鹹鴨蛋殼裡沾兩下放嘴裡嗍嗍,老太太沖著老頭兒咬著牙數落:“喝、喝,一天到晚就知道喝,喝死算!”說的時候都狠著呢,轉過天又幫老頭兒打酒去瞭。孩子們緊著往嘴裡扒拉著,院門口小哥兒幾個催著呢,藏悶兒哪能缺瞭鐵哥們兒。
 
夏景天兒,天長黑得晚,屋裡悶熱待不住人。天一擦黑,怕招蚊子傢傢都黑著燈,滿街筒子都是乘涼的街坊們。光著闆脊樑過著涼風賣呆的,有事兒沒事兒東拉西扯閒磕牙侃大山的,敲三傢兒撲剋牌摔得啪啪響的,跟著話匣子嘀啦嘟嚕學外語的,品著一壺茶聽評書的,老太太攬著孫子,拿把蒲扇邊轟蚊子邊嘮叨著傢長裏短兒的。人們一年年地熬著躲不過去的苦夏。
 
鬍同滋養瞭無數的北京人,在數百年漫長的歷史變遷中,每個時代都有其獨特的市井文化與氣質。在本畫冊裡,記錄的是三十多年前至十幾年前北京人在鬍同裡的生活狀態,影像裡沒有轟轟烈烈的場麵,隻有一地雞毛的瑣事兒、凡人碎片,這拼插、集成瞭那個年代老北京人最普遍的生存狀態。那時的鬍同,自有那個時期的煙火味兒。
 
天很藍,天上盤鏇的是清亮的鴿哨聲,夜晚可以坐在當院兒數星星。街巷裡引車賣漿者的叫賣吆喝聲和響器聲,時不時地飄進耳朵裡。人們生活還屈從於物質的匱乏與窘迫,還有諸多不便與無奈,但從容平和,一天比一天心情舒暢,濃濃的人情味兒,稀釋瞭日子裡艱澀的苦腥。幹著五行八作的平民百姓,每天每,齣街入市趕生活。街坊四鄰關係融洽,為人局氣,有難處相互幫襯,有裡兒有麵兒有溫情,一嘴滿市街的京腔京調,詼諧調侃著日子裡所有的歡娛與不順意。無論何時何地見麵總要問生活中頂重要的事兒:“吃瞭嗎您?”北京人經年纍月安閒自在地在光陰中繁衍生息,恪守著禮數周全、本分、閒適的市井生活,各自過著不同而又都差不離的隨性日子。
 
每張照片都是偶然,聚在一起便是一幅凝聚生活細節的畫捲,隻要照片在,鬍同記憶就不會遠去,經歷過的方方麵麵就會浮現眼前,對往昔就可以做一個充滿敬意的迴望,感慨我們曾經走過的歲月。
                                                                                             
尚君義                                                                                            
2020年8月30日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