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書介紹了一種關於“陌生”的文化,一種關於“不在場”的文化,這種文化對於以“在場”為導向的西方人來說,顯得相當奇妙。這就是以一體性、超然性和友善性為標誌的東亞傳統文化。(2)作者基於中國傳統經典《老子》《莊子》《論語》,考察了東亞的思想文化、藝術傳統、生活禮俗乃至飲食習慣,與西方的哲學、宗教、藝術相互詮釋,闡明了東亞文化與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特性:“不在場。”這是對“虛”“淡”“無我”“自然”這些中國哲學/美學概念的總擴。(3)作者延續並深化了《他者的消失》中的主題:自我與他者的相對並立,相反相成。在當今日益自戀的世界里,只有容許並並尊重陌生者的存在,才能讓人內心和人與人之間重新確立自我。作者認為,為陌生者保留一個空間是有益的,這表達了善意,也使我們能夠變得與眾不同,而這也正是東亞文與西方文化的根本不同。
韓炳哲,德國新生代思想家。1959年生於韓國首爾,80年代在韓國學習冶金學,之後遠渡重洋到德國學習哲學、德國文學和天主教神學。他先後在弗萊堡和慕尼黑學習,並於1994年以研究海德格爾的論文獲得弗萊堡大學的博士學位。2000年任教於瑞士巴塞爾大學,2010年任教於卡爾斯魯厄建築與藝術大學,2012年起任教於德國柏林藝術大學。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18—20世紀倫理學、社會哲學、現象學、文化哲學、美學、宗教、媒體理論等。作品被譯成十幾種語言。西班牙《國家報》(El País)譽其為“德國哲學界的一顆新星”。清新的文風,清晰的思想,深察洞識,切確而犀利的論述,這都讓韓炳哲對於數字信息時代人類精神狀況的分析批判,顯得尤其重要而富於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