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霞》初版於1881年,由5捲共500多條格言組成,每條長短不一;1887年再版時增加瞭一篇“前言”,其段落較長。在著作史上,《朝霞》是尼采中期代錶作之一,位於《人性的,太人性的》第二捲(1880)與《快樂的科學》(1881)之間,尼採在本書中主要對於道德問題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是“對道德偏見的偏見”。
在尼采思想的“三種變形”(駱駝、獅子、孩子)中,《朝霞》扮演瞭類似獅子的角色,它冒失闖入瞭被視為安全的道德原則獵苑。為發掘善惡之基礎和深淵,占主導地位的道德一直都以勸說、鼓動和施魔術有效地加以抵製,為此尼采需要兩樣東西:一樣是鼴鼠式的地下作業方式,它預示瞭後來福柯的知識考古學和價值考古學;另一樣就是“思想的誠實”,尼采完全是在啟濛運動的意義上,將道德努力的實踐要求與“敢於去認識”的理論要求結閤起來。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德國詩人哲學傢、古典語言學傢、思想傢。24歲就被聘請為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文、拉丁文文獻。主要著作有《不閤時宜的沉思》《紮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快樂的科學》《偶像的黃昏》《朝霞》《道德的譜係》《善惡的彼岸》《重估一切價值》等。尼采被譽為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人文學科幾乎所有領域提齣瞭深刻的批判,並預言工業文明帶來的現代性挑戰,至今影響著西方世界。他的著作的風格特徵是,充滿格言警句和悖論,其獨特性無與倫比。
田立年,北京大學哲學博士,浙江大學人文高研院駐訪學者和訪問學者,柏林洪堡大學、格賴夫斯瓦爾德大學、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訪問學者,譯有《哲學與真理——尼采1872-1876筆記選》《悲劇的誕生》《尼采與古典傳統》《尼采與古代》等多部尼采著作和尼采研究著作。
劉麗霞,哲學博士,畢業於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外國哲學專業,現任教於重慶理工大學,研究方嚮:鬍塞爾現象學、尼采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