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嚮溫柔生產之路:母嬰閤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電子書)

迎嚮溫柔生產之路:母嬰閤力,伴侶陪同,一起跳首慢舞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諶淑婷∕著
圖書標籤:
  • 溫柔生產
  • 母嬰連結
  • 產後護理
  • 伴侶支持
  • 自然分娩
  • 生產準備
  • 孕期
  • 育兒
  • 身心靈
  • 親密關係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生產,不隻是女人的事
還需要身邊的伴侶以及腹中胎兒一起努力
加上助產師與醫師的共同照護
一個傢纔得以建立

  我愈是疼痛,愈是感覺得到腹中寶寶的努力,
  撐開產道讓我生不如死,擠過產道,對寶寶來說也不輕鬆!
  我想要溫柔對待這個努力的孩子,
  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醫療乾預,其他人隻能輔助我們,
  要完成生產必須靠我們自己,
  這是我們第一次閤作闖關。

  ◎所有溫柔之前,需要一點一滴的努力。
  
  生產不是生病,產婦不是病患,女人的身體能懷孕,也能生產,這是最正常自然、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件事。

  溫柔生產不代錶居傢生產,也非拒絕所有醫療科技,或是昂貴的服務或高級設備,而是一種對於生產的態度與做法,可以發生在醫院、傢裡、助產所,也可能是自然產、剖腹產。重點在於透過各種方式,促使女性為生產的主體,充分發揮其能力,讓孕產成為一場充滿力量的生命旅程。

  ◎颱灣婦女的生產現狀:高度醫療化

  颱灣產婦目前遇到的狀況是「生產醫療化」,以母嬰安全為理由,綁上胎兒監視器,不準隨意變換姿勢紓解疼痛,一旦破水就必須趕快催生,生不齣來就人工破水,產程太長時打催生,太痛時打減痛分娩,再加上禁食、灌腸、剃毛、剪會陰、真空吸引,最後關頭又宣布:「生不齣來,必須剖腹。」,也就是產婦最無奈的「吃全餐」。

  ◎生產猶如攀登高山,需要孕產婦與專業人員彼此尊重與信任

  生產或許可以攀登高山來比喻。我們不會因為可能發生風險,而期待直接搭乘直升機登頂,或是乾脆炸山開路,但我們可以做足體能訓練、備好完善裝備、熟悉路線、查明天候變化,最後找名好嚮導與挑夫,在互相尊重和信任的前提下,一起努力完成任務,而非讓已經咬牙苦撐的醫護人員更感到心驚膽戰,或者萌生退意。

  ◎溫柔生產:生產不是隻有一種方式

  生產不是零風險,但這與產婦主體性與生產人性化並不抵觸。無論在傢裡或在醫院生產,不去理解生產本質,纔是最危險的一件事。所謂的溫柔生產不該是拘泥生產地點或方式,而是有沒有以產婦為主,尊重當事人意願、想法,所以在醫院生、剖腹生也可以是溫柔生產,不限居傢生產。溫柔生產、友善生產著重的不是地點,也不是接生者的身分,更不是完全抗拒醫療介入,而是女性身體自主權的覺醒。

  ◎迎嚮溫柔生產之路: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傢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傢仍然保有的彈性。
  .伴侶學會瞭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傢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麵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

本書特色

  1.全麵、深入介紹何謂溫柔生產
  2.作者以親身經驗佐證
  3.詳盡剖析颱灣生產現況,包括孕產教育不足、醫療資源濫用與醫病關係緊張的根源
  4.介紹其它國傢孕產照護與執行的現況

學者專傢專文推薦

  「女性要相信自己的身體,相信自然的本能,選擇期待的生產環境與接生者,讓每個生命的誕生都是充滿力量。把生產的主權留給自己,把何時來到這個世界的決定留給寶寶,溫柔順勢地等待。」──邱明秀助產師(颱灣第一位領有執業執照、助產字第000001號的助產師)

  「《迎嚮溫柔生產之路》,既是作者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錶颱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作者、她的伴侶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書裡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迴事的豐富工具。」──吳嘉苓(國立臺灣大社會學係教授、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作者在這次懷孕、生產經驗中,瞭解所有過程的變化與可能性後做抉擇,也享受到為自己身體負責的被賦權感及被尊重感,並在這正嚮的生產經驗中,增進自信心的養成。這個過程也呼應許多的研究發現,婦女在生產過程中有正嚮經驗,那麼對自己的新角色──為人母,會較具信心,較易適應新角色的挑戰。」──高韆惠(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係副教授兼係主任)

  「《迎嚮溫柔生產之路》提齣很重要的論點,婦女是一個人,有身、心及社會需求,她不是一個機器,也不是一個製造嬰兒的容器,她必須被瞭解、被關心,是具有重要性、有價值的人,需求要獲得滿足。透過多元、友善的生產方式,婦女可以重拾對自己身體和本能的信心。」──郭素珍(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兼任教授、中華民國助產師助產士公會全國聯閤會理事長)

  「科技與醫學一直發展,接生工作從以往街坊鄰居有經驗的女性長者,到產婆,再到婦產科醫師,在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空間中移轉,對於成為母親過程的探究,我覺得再花上一輩子,也還無法窮盡。邀請大傢來讀這本書,從書中去瞭解如何計畫屬於自己的溫柔生產。」──陳鈺萍(婦產科主治醫師、好孕工作室負責人、生產改革行動聯盟成員)
擁抱生命之初的親密旅程:從孕育到育兒的深度指南 本書聚焦於現代父母在生命轉型期所麵臨的挑戰、機遇與深刻的情感聯結,旨在提供一套全麵、細緻且富有人文關懷的行動藍圖,幫助傢庭成員在迎接新生兒的過程中,構建堅實的情感基礎與高效的育兒策略。 --- 第一部分:孕育的覺醒與身體的重塑 生命的孕育是一個宏大而私密的生理與心理過程。本書首先將探討孕期中身體發生的巨大變化,並不僅僅停留在醫學知識的層麵,更深入挖掘孕婦在心理上經曆的身份轉變、對身體形象的接納以及對未來角色的預演。 一、身體的智慧與不適的應對 我們詳細剖析瞭孕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生理特徵變化,並提供一套整閤瞭營養學、運動科學與傳統智慧的應對方案。重點探討瞭孕吐、疲勞、睡眠障礙等常見不適如何通過生活方式的微調得到緩解。例如,我們提供瞭一係列孕期安全瑜伽與拉伸的詳細圖解,強調它們對骨盆健康和分娩預備的重要性。我們也將討論“胎內交流”的初步跡象,指導準父母如何通過聲音、觸覺與尚未齣生的寶寶建立起最早的溝通模式。 二、情感地貌的探索:焦慮與期待的交織 孕期是情緒的過山車。本書為準父母提供瞭情緒識彆與管理的工具箱。我們探討瞭“妊娠期抑鬱”和“過度焦慮”的微妙區彆,並提供瞭一套循序漸進的放鬆練習,包括呼吸法、正念冥想的入門指導。更重要的是,我們鼓勵伴侶之間進行定期的“情感核對”,確保雙方的需求都被看見和理解。這一部分強調,孕期允許存在不完美的情緒,關鍵在於如何帶著這些情緒繼續前行。 三、建立“孕育共同體”:伴侶角色的深度參與 本書堅信,孕育是兩個人的事。我們提供瞭一份詳盡的“伴侶參與手冊”,指導準父親如何在孕期中從“旁觀者”轉變為“積極參與者”。內容涵蓋:如何有效分擔孕期傢務與心理負擔、學習基礎的産前檢查知識、以及在孕期進行親密關係的維護。我們提齣瞭“非分工式閤作”的概念,鼓勵伴侶雙方在育兒準備中相互學習、共同成長,而非簡單地分配任務。 --- 第二部分:分娩的準備與力量的釋放 分娩是人類體驗中最具原始力量的事件之一。本書緻力於打破對分娩的恐懼,將其視為一種需要充分準備和內在力量釋放的自然過程。 一、分娩教育的革新:超越疼痛管理 我們介紹並詳細對比瞭當前主流的分娩準備方法,包括拉瑪澤呼吸法、水中分娩的適應性、以及疼痛管理(從自然療法到醫學乾預)的選擇流程。重點在於,我們強調“知情同意”的重要性,指導父母如何與醫療團隊進行有效溝通,製定齣最符閤自身價值觀的生産計劃。 二、身體的賦能與自主權的迴歸 本書深入探討瞭如何通過強化核心肌群和骨盆底肌肉,為分娩積蓄能量。我們提供瞭一套針對孕晚期的“助産伸展”練習,旨在幫助胎兒找到最佳下降姿勢。同時,我們提供瞭詳盡的指南,教導産婦如何在産程中主動調整體位,利用重力與空間來引導身體的運作,從而奪迴對分娩過程的掌控感。 三、支持係統的構建:誰在你的身邊? 除瞭伴侶,産前課程的選擇、導樂(Doula)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設定探訪規則,都是本章的重點。我們指導父母如何篩選齣真正能提供情感支持而非帶來壓力的支持者,確保分娩環境的平和與專注。 --- 第三部分:産褥期與新生兒的親密連接 産後的“第四個季度”是傢庭結構重塑的關鍵時期。本書將注意力從分娩本身轉嚮産後的恢復與新生兒的照護,強調這段時間是建立終身依戀的黃金窗口。 一、母親的復原:身體的療愈與荷爾濛的迴歸 我們詳細討論瞭産後身體的恢復進程,包括惡露、傷口護理、以及荷爾濛波動對情緒的影響。更重要的是,我們提供瞭一份“産後自我關懷清單”,鼓勵新媽媽將“休息”視為一項必須完成的任務,而非奢侈品。我們探討瞭母乳喂養中的常見挑戰,並提供基於證據的實用技巧,同時肯定配方奶喂養的閤理性,倡導“喂養自由”。 二、新生兒照護的實用哲學:跟隨節奏而非死闆時間錶 本書拒絕推銷僵硬的作息錶,提倡“依需求喂養”和“依信號迴應”的育兒哲學。內容涵蓋:如何辨識新生兒的飢餓、疲倦、不適信號;安全睡眠的原則;以及如何應對啼哭。我們特彆關注“共同調節”(Co-regulation)的概念,即父母如何通過穩定的存在,幫助新生兒建立起情緒穩定的神經係統。 三、伴侶角色的再平衡:從支持者到共同養育者 産後,伴侶間的關係麵臨巨大考驗。本書提供瞭一套“48小時輪值錶”的靈活建議,確保雙方都有專屬的休息和獨處時間。我們強調瞭“看見彼此的付齣”,鼓勵伴侶之間用語言肯定對方在育兒中的努力,共同協商傢務與夜間輪值的公平性,預防“隱形勞動”帶來的怨懟。 --- 第四部分:傢庭文化的塑造與未來展望 本書最後一部分將視野投嚮更廣闊的傢庭生活圖景,探討如何將孕育過程中的學習和聯結,融入長期的傢庭文化建設中。 一、建立傢庭的敘事:傳承與創新 我們鼓勵父母迴顧自身的成長經曆,識彆齣希望傳承和希望打破的育兒模式。通過“傢庭價值觀工作坊”的練習,幫助新傢庭明確他們希望嚮孩子傳遞的核心信念是什麼,如:韌性、同理心、好奇心等。 二、高質量的陪伴與界限的設定 如何平衡外界乾預(如祖父母的育兒建議)與核心傢庭的決策?本書提供瞭清晰的溝通策略,教導父母如何禮貌而堅定地為自己的傢庭設定清晰的界限。同時,我們探討瞭“慢下來”的育兒方式,倡導在日常瑣事中尋找深度連接的機會,例如一起做簡單的傢務、進行無目的的戶外探索等,以此來構建高質量的陪伴時光。 本書不是一份教條,而是一份邀請——邀請您和您的伴侶,以開放、接納和相互支持的態度,共同迎接生命中最深刻的轉變。這是一段需要慢下來、用心去感受和學習的旅程,它要求我們放下完美的期待,擁抱真實的、充滿煙火氣的生命之舞。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文字/諶淑婷


  曾任報社記者,現為「半媽半X」自由文字工作者,偶爾在從小長大的社區賣菜。育有一兒一狗三貓,關心兒童與動物的權益與未來生活環境。個人網站「喵的打字房」:cclitier.blogspot.com/

攝影/黃世澤

  曾任報社、雜誌攝影記者,曾獲第二十五屆吳舜文新聞獎專題新聞攝影獎、第十六屆兩岸新聞獎平麵新聞攝影報導獎,入圍第三十六屆金鼎獎雜誌類個人獎最佳攝影獎,以報導攝影為其職業與誌業。

審定/高美玲

  美國 University of Maryland at Baltimore 哲學博士,專長產科護理、母乳哺育、護理研究及靈性照護等,現為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助產研究所教授。

圖書目錄

前言:認識溫柔生產

Part I:發現懷孕瞭

第一章:要不要生個孩子?
第二章:確定懷孕
第三章:如何關心孕婦?

Part II:產檢
第四章:孕婦健康手冊,還是產檢時間錶?
第五章:各國產檢項目大調查
第六章:要不要做羊膜穿刺?
第七章:產檢如何影響孕婦情緒?

Part III:生產經驗
第八章:迎接生命的那一刻
第九章:生產怎麼會成為難忘的陰影?
第十章:關心坐月子之前,請先關心怎麼生孩子
第十一章:把產婦當人看
第十二章:追求溫柔不是作戰而是閤作
第十三章:生產沒必要逞一時之快
第十四章:歐美日的產婦怎麼生?
第十五章:婦產科裡的女性隱私
第十六章:「大傢都這麼做」的迷思

Part IV:溫柔生產
第十七章:她們為什麼居傢生產?
第十八章:居傢生產媽媽的共同點
第十九章:認識颱灣助產師
第二十章:颱灣助產師如何從主流變成幾近消失?
第二十一章:我們是如何齣生的?
第二十二章:生產到底是怎麼迴事?
第二十三章:世界上最迷人的助產師來接生

Part V:陪產與待產
第二十四章:誰來陪產?
第二十五章:妳想要什麼樣的人來陪產?
第二十六章:待產時,妳該想、該問的幾個問題
第二十七章:為自己擬定一個生產計畫書

Part VI :我要生瞭
第二十八章:迎接寶寶倒數計時
第二十九章:我這樣用力對不對?
第三十章:生產的時候,聽哪一首歌?
第三十一章:什麼纔是真正的母嬰親善?
第三十二章:月子怎麼坐?
第三十三章:產後探訪請等等
第三十四章:母乳最纍?
第三十五章:生產的過程比產後瘦身更重要

Part VII:生產之後
第三十六章:跟下午茶一樣美好的生產
第三十七章:選擇生產方式的思考
第三十八章:生產方式的第三條路──醫師與助產師的共同照護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4504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9.0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發聲型齣走的進化版:在地媽媽的生產改革能量
(吳嘉苓.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生動盟成員)


  第一次遇見淑婷,是在她知名的部落格「喵的打字房」。二○一三年那篇圖文並茂的〈居傢生產成功!〉看得我又笑又淚。女人跪抱著產球、躺坐在吹氣而成的小泳池以度過陣痛;助產師溫柔地按摩、引導產婦探索嬰兒在產道口的頭;米剋斯傻氣地守候;男人俐落地處理傢務、陪伴擁抱、打氣說著「快瞭快瞭,妳真的好厲害」。

  真的好厲害!颱灣產婦居然已經開展到這種境地,當時我由衷讚歎著。這位新手媽媽有著好充足的準備,真如本書第十二章所比喻的,麵對新生命的孕育與到來,有如攀登一座豐美的大山。產婦興緻勃勃而慎重,備妥知識、練好身體,招募隊友與嚮導,採購適當裝備,也設想好備案。一路還寫瞭這麼動人而資訊豐富的部落格,作為社群共享的公共財。「發聲型齣走」已經進化到二.○版瞭吧。

  一.○版的起源在一九九五年。話說那時醫師主導的醫院生產,在颱灣比例已高達九九.八%,全球罕見。在這樣獨占的局麵,有一批婦女採取計畫性居傢分娩的新作法,主動邀請助產士到傢接生,讓已然邊緣化的助產士大感吃驚,也大受鼓舞。我與黃於玲在二○○○年前後從事相關研究時,將這批婦女的行動,稱為「發聲型齣走」。我們藉用Albert Hirschman經典之作《齣走、發聲與忠誠》,探討人們在麵對不滿的處境時,有何作為。那時我們訪談的居傢分娩婦女,並不認同颱灣主流醫院的生產模式,然而她們抵抗的策略不是換醫院或換醫生的齣走形式,而是根本走齣原有體係,另創一個她們心目中的理想模式──在傢生產。如何能在獨占的局麵創齣新局?如何麵對權威性的知識而理直氣壯?這批人的故事讓人眼睛一亮,對於瞭解颱灣健康照護體係的缺失與改革方嚮,也特別有啟發。

  這些先驅者,在我們進行調查的時候,約有五十多人,其中有一半是國際母乳會的成員。我與黃於玲提齣,這些婦女麵對主流的權威知識,是以另一套知識體係來堅定信念。她們有些是基於特定的宗教信念,有些受過女性主義洗禮,也有少數經歷國外的助產模式,大傢從不同管道得到理念與知識的養分。早期幾位高學歷、從事專業工作的產婦,促使這個模式迅速建立其可信度。更重要的是,這些女人以身體理解主流體係的問題,也以身體確認居傢分娩的美妙。那時的國際母乳會組織,以互助的特質,一個幫一個,讓居傢分娩並非僅是特立獨行的個人選擇,而逐漸鋪陳成為不同生產方式的資源。

  很可惜,隨著國際母乳會的改組,這群居傢分娩的網絡,似乎逐漸四散。然而,更多居傢分娩的故事,繼續從各處冒齣,每每讓我嘖嘖稱奇。有迴我去花蓮進行有關多胞胎的新研究,朋友特別推薦瞭民宿老闆採用居傢分娩的名單,隨便列舉就有三四傢;後來我就真的睡在那張生過小孩的大床上。金麯獎得主以莉.高露也在傢生小孩,我趕不及參加她討論居傢分娩的座談會,日後改去聽她的演唱會。我熟悉的助產師有瞭臉書之後,經常轉載年輕世代精采的生產記事,我就是從那裡看到淑婷的部落格。颱灣老牌的婦運團體——婦女新知,甚至在二○一三年就以生產過度醫療化作為倡議主題,並組織瞭議題劇場「生不由己」。各路奇女子的能量重新匯集,「發聲型齣走」似乎已脫胎為二.○版,新浪潮更加澎湃。

  在地媽媽的改革行動

  颱灣生產製度發展極端,堪稱世界少有。助產師的接生比例為全球最低;由助產師組成的生產中心,或是進駐醫院的助產模式等多元模式,嚴重欠缺;剖腹產率二十年來都超過三分之一,名列世界前茅;以按摩減痛,以蹲跪坐姿分娩,一對一的連續性陪產等孕產照護,即使實證醫學肯定,在颱灣幾乎都沒有實施。

  麵對如此睏境,一九九○年代以來的生產改革運動,粗略來分有三批行動者。第一批是助產士社群,提齣以工作權為訴求的專業計畫,她們抗議助產教育停擺、全民健保排擠,透過政治協商要求政策製定者修改相關法令,過程十分艱辛。我記得助產界辦理「人性化生產」國際研討會,就遭到部分產科醫界的反彈,質問是否在罵產科「不人性」。類似的對話還持續發生,「友善生產?你說我不友善?」「溫柔生產?你說我粗暴?」即使在新興助產教育的建製,健保給付的納入,以及升一級的「助產師」證照設置,都有所進展,但是主流孕產照護體係,至今仍然甚少聘用助產師。

  第二批生產改革的行動者是女性主義社群,主要以過度醫療化為批判重點,直指產科醫師主導的缺失。社會人文學界及婦女運動陸續發展論述,提齣新的政策綱領,也引發媒體深度報導。其中,二○○三年《康健》雜誌記者司晏芳以〈颱灣女人,你為什麼不生氣?〉一文,探討剪會陰等諸多在颱灣過度使用的醫療介入,有效地引發社會關注,更多女人真的開始生氣,但這也激起產科的反彈。這些批判聲音,促使政府檢討剖腹產的給付製度,或是發包進行委託研究計畫。其中,颱灣女人連線提齣的生育風險補償基金,經過多年努力,也已落實。然而,颱灣的剖腹產率居高不下,高比例的剪會陰、壓肚子持續進行,多元形態的生產模式,至今在颱灣無法成為常態。

  第三批是生產婦女發起的改革行動。「發聲型齣走」堪稱是常民由下而上挑戰主流權威知識的企圖。一.○版的婦女創造另類生產的模式,二.○版的新生代孕產婦,除瞭繼續開創不一樣的生產之外,發聲的方式更加多樣,串聯更廣,更積極地從個人經驗來直指體製的問題。

  這些女人的行動創意十足,讓人目不暇給。咖啡店經營者徐書慧,把自己居傢生產的影像紀錄放到Youtube上,豐富民眾看見另類生產的資源。她也以咖啡店為生產教育的基地,開設民間的生產教育分享會。她所創辦的社群網站「最溫柔的相遇——溫柔生產(友善生產)」社團,是颱灣目前交流友善多元生產資訊和生產經驗的重要平颱。陳玫儀擔任婦女新知的培力部主任時,組織瞭議題劇場「生不由己」,透過到社區錶演,深化民眾對於生育自主議題的理解。以紀錄片《公民不服從》而深獲肯定的導演陳育青,把不服從的領域延伸到生產。她與蘇鈺婷拍攝瞭《祝我好孕》,短版以一對新生代助產師姊妹的故事為主軸,讓我們具體看見颱灣少見的生產模樣。作傢諶淑婷、醫藥記者陳宜君,以及眾多的女性媒體工作者,都透過不同的文字形式,介紹另類生產的形式,檢討颱灣的生產問題。

  一些研究生產改革運動的文獻,都注意到來自民間婦女組織的改革力道。英國著名的生產改革團體AIMS (Association for Improvements in the Maternity Services),就是在一九六○年代由不滿自己生產經驗的傢庭主婦所發起,成為引領英國改良生產措施的關鍵力量。這群傢庭主婦勤讀科學文獻,與理念相閤的助產師、醫師閤作,透過齣版與政策倡議,指陳當代產科的諸多問題,也備受肯定。世界衛生組織於一九八五年在巴西舉辦「生產的適當科技」研討會,後來發錶著名的剖腹產建言,提齣任何一地區的剖腹產若是超過一○%到一五%,即不甚閤理。在這個歷史性的國際會議上,AIMS受邀成為民間產婦代錶,並且擔任剖腹產檢討小組的主席,顯見其影響力。

  然而,颱灣一直沒有以產婦為中心的生產改革團體。在二○一四年,一批研究生產的社會人文學者、婦運工作者、資深助產師與推動溫柔生產的產科醫師,以及這批新生代的媽媽,共同成立「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其實不怕見笑,我與幾位學界和助產界朋友在二○○五年也曾有類似的努力,但很快就無力經營而解散。這次有瞭這些活力十足的新生代媽媽作為中堅分子,串聯起三批行動者,動能備增。這些在地的媽媽是生動盟的主力,她們認真經營粉絲頁,舉辦記者會,並且深入社區座談。她們能量驚人,帶著小小孩,一麵關注小農、廢核與同誌議題,一麵持續提齣生產改革方嚮與願景。

  生產作為豐沛生命的基地

  淑婷在部落格那張充滿喜樂的產後大閤照,實在讓人難忘。笑意盈盈的產婦躺在榻榻米墊上,兩側是書櫃。助產師邱明秀慈藹地坐在身後,先生阿澤擁著愛狗豆豆,阿嬤抱著剛齣生的澄澄,還有兩位輕裝陪產的朋友。往後在國內外有機會參加研討會、公聽會,或是繼續教育課程,我總是在投影片裡放著這張照片,說明颱灣新生代女性的生產改革實踐。

  發聲型齣走的產婦,正是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一群人。淑婷的《迎嚮溫柔生產之路》,既是她個人的洞見與實踐,也代錶這群颱灣新生代的智慧和期許。這本書既有淑婷、阿澤及年輕世代的生產故事,也有經過檢驗而證實好用的孕產實用知識,書裡滿滿都是思考生命是怎麼一迴事的豐富工具。

  像淑婷這樣最在乎生產品質的人,往往也是最積極主動、充滿創意的發聲者,值得整個社會認真看待她們對於生產的見解與看法,並當成改革的依據。颱灣社會何不如此設想,讓淑婷與阿澤的經歷,變成例行性措施。我們來看看書中幾個片段:

  ●伴侶學會瞭按摩會陰,以協助產婦減少會陰撕裂傷的發生。

  ●產前教育成為探索身體的資源,而不是促銷商品的賣場。產傢以活潑的方式吸收新知,包括拿著模型與道具娃娃,模擬胎兒生產的過程。

  ●生產計畫書不是選項的勾選,而是充分的釐清與溝通,包括認可實況來臨,產傢仍然保有的彈性。

  ●醫護產認真參考實證醫學,產傢發現跪姿可以增加骨盆的空間,也是產婦通常最想度過陣痛的姿勢。

  ●麵對子宮收縮,最好的呼吸法不是憋氣用力,而是呼氣加上自然的低吟。

  ●產前的安排還可以想想分娩歌單,淑婷作為五月天歌迷就選瞭〈Happy Birth Day〉。

  這般在乎的生產要能充分落實,當然需要社會體製的徹底調整。我們需要更充沛的助產醫事人力,更確實參考實證醫學,打造更多樣的生產模式,給予產傢更多的時間與資源來經歷這段特別的時光。為此,必須修改人力配置的規定,落實共照模式,擴大助產教育,調整健保給付,認真討論孕育生命與男男女女的關係。政府、醫界,被生與待生的社會大眾,每個人在迎嚮溫柔生產之路,都有施力點。

  有迴生動盟舉辦「畫生產」的活動,我們收到一幅九歲女孩的鉛筆畫作,圖中的女人以躺姿生產,麵部錶情滿是痛苦和害怕。另一幅畫來自生過小孩的熟齡婦女,把產婦的肚子畫成手榴彈,有著隨時引爆的恐懼感。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產體製,讓小女孩想像的生產,以及熟女實際經歷的生產,畫麵如此驚悚。全世界沒有像颱灣如此邊緣化助產模式,如此漠視過高比例的醫療介入措施,而來自政策製定者的改革居然還如此緩慢。

  在此睏頓中,這些女人還是奮力開齣奇異的花,令人充滿敬意。淑婷在書中寫著:「這場生產讓我們傢獲得的不隻是新成員,還有對生命誕生過程的崇高敬意。」其他發聲型齣走的媽媽,也因為「居傢生產經驗太美好,幾位朋友因此決定再生一胎,再經歷一次那美好的生命經驗。」孕育與生產的難得經歷有其特殊潛能,能讓人細細體驗,發展成為豐富生命的資源。而這需要整個社會的支持,讓這成為可能。

  《迎嚮溫柔生產之路》,需要我們一起來鋪路。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編排非常有條理,但又不會讓人感到枯燥乏味。它巧妙地將生理知識、心理建設和伴侶溝通技巧融閤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支持係統。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溫柔」的定義,那不是單純的指減痛程度,而是一種對自我、對寶寶、對整個經驗的尊重。書中對於分娩疼痛的論述,不再將其視為必須被消滅的敵人,而是引導我們去理解它作為一個過程的信號。這對我這種原本就非常害怕疼痛的人來說,無疑是一種心理上的解構與重建。而且,書中對「母嬰閤力」的詮釋非常到位,強調媽媽身體的智慧和寶寶的努力是相輔相成的,我們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而是主動的參與者。如果你傢裡的另一半比較不擅長錶達情感,這本書的「伴侶陪同」章節簡直是救星,它清楚地列齣瞭伴侶可以如何有效支持,避免瞭許多因為溝通不良而產生的緊張氣氛。

评分

老實說,我一開始對這類主題的書籍有點抗拒,總覺得市麵上這方麵的書都太過「理想化」,不接地氣。但是這本《迎嚮溫柔生產之路》真的讓我改觀瞭。它最棒的地方在於,它承認瞭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挑戰,但同時給予瞭足夠的信心去麵對這些。作者的文字非常細膩,她描繪瞭伴侶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可以扮演的關鍵角色,那種「陪同」不隻是身體上的在場,更是精神上的深度連結。書中提到的一些生產計畫的製定方法,不再是製式的錶格,而是引導我們去思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在什麼情況下我需要協助?」。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對「完美生產」的執念,轉而擁抱「適閤我的生產」。而且,書裡的案例分享都很真實,不像有些書隻報喜不報憂。這種誠懇的態度,讓讀者更容易產生共鳴,也更願意敞開心胸去嘗試書中建議的各種準備工作。讀完後,我對老公的態度都變得更柔和瞭,感覺我們更能一起麵對未來的功課瞭。

评分

作為一個已經生過一胎的媽媽,我本來以為這類書對我來說已經是複習,沒想到還是挖掘齣瞭不少新的視角。上次生產時,雖然也做瞭一些準備,但總覺得過程中還是有很多「被推著走」的無力感。這次讀這本,我纔發現原來當初在選擇分娩方式時,我們對於資訊的掌握度可以更深入。書中對於不同生產情境的探討非常全麵,尤其是有關如何與醫療體係進行有效溝通的部分,提供瞭非常實際的腳本和策略。它教會我們如何提齣建設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味地服從或挑戰權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賦予瞭我們「選擇的權力」,並且讓我們有能力去為這些選擇負責。對於二胎媽媽來說,這本書更是深化瞭我們與自己身體的關係,讓第二次的旅程能夠更加圓滿和自主。它的排版設計也讓重點非常突齣,即使在忙碌之餘,也能快速抓住核心要點。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讓人感覺到一種非常舒緩的氛圍,那種溫暖的色調和柔和的排版,讓人一翻開就覺得心情平靜下來。我特別喜歡它對於孕期和生產過程的描繪,沒有過度的渲染恐懼,而是強調一種與身體、與寶寶的親密對話。閱讀的過程中,我感覺到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不是那種強硬的說教,而是像一位經驗豐富的朋友在身邊輕聲細語地引導。她談到如何去覺察身體的訊號,如何與伴侶建立起更深層次的信任,這些都是在傳統衛教資訊中比較少被強調的細節。特別是關於「慢舞」這個比喻,我覺得非常貼切,生產不該是一場戰鬥,而應該是一場需要默契與協調的閤作。書中提供瞭許多實用的呼吸法和放鬆技巧,我偷偷練習瞭一下,光是文字描述就讓我感到緊繃的肩膀鬆開瞭許多。對於初次懷孕的準媽媽來說,這本書就像是一盞溫暖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如何以更從容、更自主的姿態,去迎接生命的到來。我已經推薦給我身邊所有正在備孕或懷孕的朋友瞭,大傢讀完都說心裡踏實多瞭。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相當順暢,電子版的排版很清楚,隨時隨地都可以翻閱,這對於行動不便的孕婦來說簡直是福音。更重要的是,這本書的語氣非常「同溫層」,讀起來沒有距離感,就像是鄰桌的學姐在分享她的心得。我最喜歡它處理「焦慮」的方式,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詞藻去掩蓋焦慮,而是直接邀請你正視它、擁抱它,然後將轉化為準備的動力。書中談到的「慢舞」哲學,延伸到產後的生活,也是一套很實用的心法。它提醒我們,育兒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百米衝刺,學會放慢腳步,享受過程中的每一個微小連結,纔是長久之道。我認為這本書不單單是一本「生產指南」,它更像是一本「生命轉化儀式」的手冊,引導我們從一個個體的女性,蛻變成一個新的傢庭核心。對於那些希望生產體驗能更貼近自然、更充滿尊重的準父母們,這絕對是書櫃裡不可或缺的一本心靈補給品。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