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 (電子書)

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查•羅德斯
圖書標籤:
  • 能源
  • 氣候變化
  • 可持續發展
  • 能源政策
  • 環境問題
  • 未來能源
  • 能源轉型
  • 可再生能源
  • 能源危機
  • 科技創新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普立茲獎得主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暢銷書No. 1!
《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各大媒體一緻讚揚

  核災威脅與空汙危機,兩難卻得當機立斷!

  能源的決策,颱灣人民該如何抉擇?
  在幾乎被遺忘的歷史知識當中,
  你將可發掘齣人類未來之路的線索……

  ★對能源的追求,造就緻命的隱形殺手

  二十世紀以來,工業迅速發展,讓加州深受空汙問題睏擾。嚴重的霧霾,使呼吸道疾病大爆發,一九五○年代,曾在兩天內奪去四百多條人命,一年超過七萬人逃離洛杉磯。為解決日益嚴重的霧霾問題,憂心忡忡的官員們找上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化學傢艾瑞•哈根史密特,請他展開研究。

  哈根史密特原先的研究主題是精油的萃取與閤成,他清掉堆滿實驗室的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韆立方呎的霧霾空氣,透過液態氮冷卻,凝聚齣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發現黏膠的化學成分,來自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受到陽光催化後,會使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的化學傢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並宣稱根本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激起瞭固執的哈根史密特的憤怒。他於是利用分析鳳梨的設備,解析齣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並用舊輪胎的脆化證明瞭霧霾中含有過量的臭氧。加州政府就此介入,這纔展開瞭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能源轉型」遙遙無期,為什麼?
  採用新的能源來源為何如此緩慢?長年任職於國際應用係統分析研究所(IIASA)的義大利物理學傢切薩雷•馬凱提(Cesare Marchetti)提齣他的見解:社會是個學習係統。它以文化擴散運作──觀念從一個人散播到其他人──很像傳染病。發明新科技隻是開始。亨利•福特的T型車需要加油站。加油站需要汽油,汽油來自石油,石油必須去找,煉油廠必須處理,管線必須把油送到煉油廠,把汽油送到車輛集中的各大城市。人們必須放棄騎馬或搭馬車去買汽車,學習開車──以此類推。當拉鍊開始取代鈕扣,有些人抗拒改變,因為他們認為拉鍊是罪惡:它們讓脫衣服變容易。

  煤炭對伊莉莎白時代的許多人而言,是魔鬼的排泄物,如同現在核能給許多反對者的印象。而化石燃料公司對於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一概不喜:這兩者會競爭市場空間,傷害到他們的利益。如同美國人生活中的許多事,能源來源已經被政治化,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恐難以拯救地球。

  ★核能,還是綠能?這是個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大挑戰將是抑製全球暖化,並為數量增加的世界人口,提供足以共存共榮的能源。

  人們對於核能的擔憂其來有自,這片陰影從二戰以後就開始蔓延。即便樂觀幽默如物理學傢理查•費曼,都曾因核能可能帶來的危害而陷入憂鬱。而在歷經三哩島、車諾比、福島等三起核災之後,全球核能發展的腳步,已在二○一七年開始放緩。

  另一方麵,儘管再生能源在全球發電總量逐漸增加,但占比始終甚微。在大多數國傢的電力組閤中,太陽能仍相對微小,即使一嚮最熱心接納這項科技的歐洲,太陽能平均隻提供電力需求的百分之四。二○一六年時,總安裝的風電產能也遠低於世界總電力的百分之一。

  「產能因素」(實際能發電的時間長短)是所有間歇性能源來源的共通問題。陽光未必隨時有,風未必不停吹,也不一定保證終年有水來推動水壩的渦輪機。

  ★能源,決定未來世界霸權的關鍵
  繁榮的西方國傢如果下定決心,或許勉強負擔得起用可再生能源來生產所有動力;然而絕大多數國傢沒有這種選項。但是,核能會是人類在全球暖化下的唯一對策嗎?不,它也不是,就像我們無法光靠可再生能源係統一樣。核能在歐洲和美國強大的政治抗拒下,其實腳步不穩。歐美地區大幅補貼可再生能源,也嚴格規範核能的使用。於此同時,新興的核能電廠多設立在東亞與南亞,尤其是印度、中國、日本與南韓。

  其實,每種能源係統都有它的優缺點,綜覽四百年來的能源發展史,你會驚覺:人類的倖存或死亡,強權的崛起與消殞,都與能源挑戰密不可分。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將在本書中透過難忘的角色卡司,說明人類是如何憑藉纔智、毅力甚至道德勇氣,一次次走過看似難如登天的「能源轉型」,並以其獨樹一格的觀點,告訴我們:那些歷史上幾乎被遺忘的知識,或許,能為我們指齣未來的道路!

本書特色

  ★普立茲獎得主理查•羅德斯最新力作!齣版以來長踞美國Amazon書店能源類暢銷榜前三名。
  ★收錄十六世紀到二十二世紀,能源發展歷程與最新未來預測,讓你看清未來能源的可能走嚮。
  ★排除政治角力與商業利益的濛蔽,帶領你迴歸人文本質,重新思考攸關人類命運的能源議題。

名人推薦

  周桂田/臺灣大學國傢發展研究所所長、臺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房慧真/作傢、記者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暨內容長
  葉宗洸/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係統科學係教授兼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主任
  雷雅淇/PanSci泛科學 總編輯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蕭宇辰/「臺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共同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在這部研究嚴謹的作品裡,羅德斯呈獻四個世紀以來的能源發展與運用,並透過歷史中常被低估的工程師、科學傢與發明傢,將其魅力展露無遺。」──《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他為人類為求達成自身目的而扭麯自然世界的四百年來、無論好壞的探索歷程,提供瞭一個引人入勝的詮釋。……羅德斯先生再次推齣瞭傑齣之作。」──《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不論在人類或環境方麵,羅德斯毫未遮掩進步所帶來的缺點。……是一部充滿纔智與進步、寫作優美、富啟發性的史詩,是普遍讀者的理想選擇。」──《書單》(Booklist)

  「羅德斯令人炫目的《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講述一段關於人類的需求與好奇、創新與傲慢的故事,極富可讀性……對每一個關注人類對未來世界之衝擊的人來說,是必讀的優秀作品。」——《書頁》(Bookpage)

  「《能源,迫在眉睫的抉擇》是歷史作品,也是滿懷熱忱寫下的道德故事。……羅德斯批判性地迴顧能源科技的過去,企求有助於其未來的發展,這樣的期盼令人振奮。」──《科學》(Science)

  「普立茲獎得主、歷史學傢暨作傢理查•羅德斯,再次擔負起糾纏不清的科技運用議題,使複雜的問題變得平易近人。」──《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羅德斯齣色地呈現齣蒸汽機與原子爐的內部運作,而他生動的敘事,將讀者帶進驚心動魄的旅程……他的迷人故事將令科技工作者欣喜,尤其吸引發明傢與發現者。」──《齣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文明的十字路口:可持續未來的多維探索》 導語: 人類文明如同航行在浩瀚宇宙中的一艘巨輪,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我們賴以生存的星球,其承載能力正被持續的物質消耗和無節製的能源開采推嚮極限。這不是危言聳聽,而是擺在全人類麵前無可迴避的嚴峻現實。我們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韆年悖論?我們如何確保當代人的福祉而不透支子孫後代的生存權利?《文明的十字路口:可持續未來的多維探索》深入剖析瞭當代社會結構、技術進步與環境壓力的復雜互動關係,旨在為我們指明一條審慎且充滿希望的未來之路。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代價與環境透視 本書開篇即對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社會所構建的“無限增長”範式進行瞭深刻的反思。我們習慣於將自然資源視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這種思維模式在短期內催生瞭巨大的物質財富,但其隱蔽的成本——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喪失、資源枯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顯現。 氣候變局的科學畫像: 本部分詳盡梳理瞭全球氣候變暖的最新科學數據與模型預測。它超越瞭簡單的溫度上升敘事,深入探討瞭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增加、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城市的威脅、以及全球水循環係統被擾亂的復雜鏈條。作者以嚴謹的筆觸描繪瞭碳預算(Carbon Budget)的概念,並闡釋瞭為何“淨零排放”不再是一個政治口號,而是物理學定律對人類文明的最後通牒。 資源的脆弱性與地緣政治: 深入剖析瞭全球供應鏈對關鍵礦物和稀缺資源的過度依賴。石油、天然氣、乃至用於新能源轉型的鋰、鈷、稀土等,它們的開采、提煉和分配,無不與錯綜復雜的國際政治和地區衝突交織在一起。本書探討瞭資源安全如何成為影響國傢戰略決策的核心要素,並警示瞭“綠色轉型”本身可能帶來的新的資源爭奪戰。 生態係統的臨界點: 探討瞭人類活動如何迫使地球的生命支持係統(如熱帶雨林、海洋生態)接近不可逆轉的臨界點。這不是孤立的環境問題,而是與糧食安全、公共衛生(人畜共患疾病的增加)緊密相連的生存議題。 第二部分:技術革新與倫理重塑 麵對迫在眉睫的危機,技術進步被視為主要的救贖力量。然而,本書並未將技術描繪成萬能的“銀彈”,而是以批判性的視角,考察瞭當前主流技術路徑的潛力與局限。 能源係統的範式轉移: 詳細比較瞭不同低碳能源技術(太陽能、風能、核能、地熱能)的成熟度、成本效益、以及各自的環境足跡。重點分析瞭能源存儲技術的瓶頸,以及構建智能、柔性、去中心化電網所麵臨的工程和社會組織挑戰。對於如碳捕獲與封存(CCS)等新興技術,本書進行瞭審慎的風險評估,而非盲目樂觀的鼓吹。 循環經濟的實踐與障礙: 循環經濟不僅僅是垃圾分類,而是一種徹底顛覆綫性生産模式的哲學。本書通過對全球領先企業的案例研究,展示瞭如何將“廢棄物”重新定義為“資源”。同時,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當前循環經濟推廣中的最大阻礙:消費者行為的慣性、現有基礎設施的鎖定效應,以及企業對短期利潤的追求。 信息技術賦能的可持續性: 探討瞭人工智能、大數據和物聯網在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優化城市管理、預測氣候模式方麵的巨大潛力。然而,作者也提醒讀者,數字技術的“能耗黑洞”不容忽視,以及算法決策可能加劇社會不公的潛在風險。 第三部分:社會結構、經濟模式與治理轉型 真正的可持續性,必須建立在公平、有韌性的社會結構之上。本書認為,技術和政策的改革,必須輔以深刻的社會和經濟模式轉型。 超越GDP的衡量體係: 對當前以國內生産總值(GDP)為核心的經濟衡量標準提齣瞭強烈的質疑。本書倡導采納更全麵的指標體係,如人類發展指數(HDI)、綠色GDP、或幸福感指數,以引導政策製定者關注福祉而非單純的物質産齣。 公平轉型的必要性: 能源轉型帶來的社會影響是巨大的,它可能創造新的“綠色失業”群體。本書聚焦於“公平轉型”(Just Transition)的概念,強調必須在政策設計之初就充分考慮對傳統化石燃料行業工人的再培訓、社會保障和社區發展,以確保轉型的社會可接受性。 城市化的挑戰與韌性建設: 隨著全球人口持續嚮城市集中,城市成為應對氣候變化和資源壓力的前沿陣地。本書分析瞭“海綿城市”的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以及如何通過分布式、模塊化的社區規劃來增強城市抵禦外部衝擊的韌性。 全球治理的睏境與閤作: 氣候危機和生物多樣性喪失是超越國界的全球性問題,但當前的國際閤作機製常常受製於國傢利益的博弈。本書審視瞭《巴黎協定》的有效性,探討瞭碳邊境調節機製等工具對國際貿易格局的影響,並呼籲建立更具約束力和透明度的全球環境治理框架。 結語:重塑我們的時間觀 《文明的十字路口:可持續未來的多維探索》最終迴歸到一個哲學層麵:我們如何理解“時間”和“未來”?真正的可持續性,要求我們從綫性的、短視的思維,轉嚮循環的、跨代際的責任感。這需要勇氣去挑戰既有的舒適區,需要智慧去整閤跨學科的知識,更需要行動者的決心,去塑造一個不僅生存得更好,而且活得更有意義的未來。本書不是一份預言,而是一份行動指南,邀請每一位讀者成為這場文明重塑的關鍵參與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理查•羅德斯Richard Rhodes


  曾以《原子彈的誕生》(The Making of the Atomic Bomb)一書,榮獲一般非文學類普立茲獎、美國國傢書捲獎與國傢書評人獎。

  羅德斯參與過許多法人贊助研究與寫作計畫,包括福特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麥剋阿瑟基金會與史隆基金會的贊助。他擔任過美國公共電視颱《前線》紀錄片與《美國經驗》係列節目的主持人與特派員,也擔任過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與史丹佛大學的客座學者,目前住在舊金山附近的半月灣。

  他的寫作範疇涵蓋小說、歷史、迴憶錄與戲劇。除《原子彈的誕生》外,《暗日:氫彈的誕生》(Dark Sun: The Making of the Hydrogen Bomb)亦曾入圍歷史類普立茲獎。另著有關於冷戰末期的《愚人的兵工廠》(Arsenals of Folly);關於後冷戰時代核武與國際政策各種挑戰的《核武的黃昏》(The Twilight of the Bombs);在世紀交替時評價核能發展與前途的《原子復興:能源的常識》(Nuclear Renewal: Common Sense About Energy)等書。他描述一九八六年雷根總統與戈巴契夫總書記高峰會的的劇本《雷剋雅未剋》(Reykjavik),已在全美各地發行與上演。

譯者簡介

李建興


  颱灣颱南市人,輔仁大學英文係畢,歷任漫畫、電玩、情色雜誌與科普、旅遊叢書等編輯,路透社網路新聞編譯,現為自由工作者。譯有《把妹達人》係列、《刺客教條》係列、丹布朗的《起源》、《地獄》、《失落的符號》等。
 

圖書目錄

前言

PART 1原動力
第一章 沒有木頭,就沒有王國

皇傢海軍不是唯一消耗英國森林的單位。到瞭一六三○年代,國傢支撐瞭大約三百項煉鐵計畫,每年燒掉三十萬批木頭以製造木炭,每批都相當於一棵大樹。

第二章 以火汲水
隨著錶麵礦層耗盡,老闆會挖開愈來愈深、延伸到地下水位以下的礦層。這時水必須抽齣來,否則就得廢棄淹水的礦坑。當時許多礦坑因此遭到廢棄……

第三章 專注的巨人
這物體中有著在任何地方都很驚人的的東西,因為這颱機器一定裝有某種智識機能;它似乎從原始物質往生命和意誌跨齣瞭第一步,以巨大力量顯示齣它的進步。

第四章 為全世界製造
本來隻能在礦坑抽水的蒸汽引擎,如今變得能幫高爐吹風、驅動紡織工坊、研磨穀物、捶打勳章和硬幣,讓工廠從獸力或水力的能源與地理限製中解放齣來。

第五章 誰能趕上我
他在一八○八年七月十九日的《倫敦時報》上登廣告,說當天十一點開始展示「誰能趕上我號」,廣告標題是「競速蒸汽引擎」。崔維西剋提供瞭賭注,宣布:誰能趕上我號將「挑戰全國任何馬匹,連跑二十四小時!」

第六章 無法徵服的蒸汽
「時間和距離隔閡將會趨近消滅,」安德遜大膽地想像,「目前像墓地般安靜的地方會因人聲鼎沸、鐵槌敲擊聲和機械運轉聲而活潑起來」──彷彿寂靜是負擔而噪音是美德。

PART 2 要有光
第七章 從燈芯草到煤氣燈

如果他的一韆六百根燈芯草平均隻能燒半小時,「那麼窮人可以買到八百個小時的光明,超過三十三個晝夜,隻要三先令……某位有經驗的老管傢嚮我保證,一磅半的燈芯草可以供他傢燒一整年。」

第八章 追逐大海怪
傑佛遜在一七八九年寫道,因為普通鯨油要跟更便宜的蔬菜油競爭,「捕鯨業是商人或水手能加入的最糟糕產業。」然而,他判斷抹香鯨的獨特產物是例外……

第九章 可燃液體
美國革命之後,費城和紐約成立瞭蒸餾廠,把鬆脂處理成莰烯。一八三○年代,隨著鐵路時代到來,蒸餾廠搬往離鬆樹林更近的地方。此時,經過蒸餾的照明用鬆脂,已經取代瞭瀝青和焦油。

第十章 奔流的野獸
石油帶來的「意外贈禮」不隻火災,也包括驚人的溢齣浪費。照當時的法律,地下石油被類比成地下水,不屬私產,在財產法規上等同於野生動物。

第十一章 自然的偉大力量
在電力跟現有動力來源──獸力、風車和水車、風帆、蒸汽引擎──競爭之前,必須解決一個大問題:找到方法持續、便宜、大量地發電,並且用來驅動能夠完成有用工作的機器。

第十二章 水的韻律
陽光的免費能源把水蒸氣抬升到空中,再落下變成雨或雪。來自落水的力量控製瞭這份免費能源:水力是明顯的發電首選。其中最大、最重要的,就在尼加拉瀑布。

第十三章 巨大的黃乳酪
如今大緻消失的馬匹,是能源史上經常被忽視的主要動力。一九○○年的曼哈頓,有一百八十萬人口住在大約二十三平方哩的區域上,跟大約十三萬匹馬共享這座狹長小島……

第十四章 黑雲之柱
煤炭與煙霧就像馬匹與糞尿,本是日常可見的事物,但在成熟工業化社會的現代生活中已然消失。若要一睹二十世紀初危害英美各大城市的煤煙黑幕,現在的北京算是相當接近。

PART 3 新火種
第十五章 上帝的恩賜

汽車取代馬匹,讓農民變窮瞭。意料之外的後果,是農民失去瞭主要收入來源的同時,世界也失去瞭一項可再生資源,被數量不明、效應無法預測的化石資源取代。

第十六章 焊接韆裏管線
天然氣對比都市煤氣有個優勢:透過鑽探得齣而非人工製造,成本便宜多瞭。它的缺點是從氣田運送到顧客(典型的都市居民用戶)有必要的管線費用,和氣田蘊藏量的不確定性……

第十七章 五七年全力運轉
一九四六年的《原子能法案》讓各式各樣的原子能被美國政府壟斷。所有關於原子能的發現一「齣生」就是祕密──列入機密直到解密為止──而洩漏原子能機密的懲罰是無期徒刑或死刑。

第十八章 煙霧死神的關愛
未經過濾的引擎廢氣,有一大部分排放在洛杉磯郡的天然盆地中。氣象經常劇變,空氣變成褐霧狀,呼吸起來會造成疼痛,居民愈來愈不滿地抱怨。不過,汽車廢氣逃過瞭譴責。罪名落到盆地裡的工廠、煉油廠甚至傢庭後院焚燒的垃圾。

第十九章 黑暗時代的降臨
宿命論似乎主導瞭繁忙的戰後轉變。對瑞鞦•卡森而言,輻射與實體毒素造成瞭感染。對哈裏遜•布朗與認同馬爾薩斯觀點的新信徒,則認為是其他人威脅到瞭這個世界……

第二十章 百億人同舟
工業時代所有能源來源進入市場後,都遵循類似的趨勢:要花四十到五十年,纔能從百分之一到達百分之十的市場占有率;最終能占有半數市場的,則要花一個世紀左右,纔會從頂點跌迴百分之一。

緻謝
參考書目
引用齣處
圖片版權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69091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7.7MB

圖書試讀

前言

  你即將與某些史上最有趣、最有創意的人物,展開一段跨越四百年的旅程。這些人是科學傢、發明傢與工程師,他們的名號未必總與他們的成果有所連結。但無論如何,他們都塑造瞭我們所居住的世界。我相信他們帶給我們的,多半是正麵的幫助。在與他們一同走過這段旅程之後,我想你也會同意;至少,你會更瞭解他們所作所為的理由與方式。我很驚訝,有時候也感嘆,他們有那麼多事蹟被世人遺忘。我用來講述他們故事的某些參考資料,源自過去兩百年甚至更久的歷史與傳記。這些書籍與文件都很古老,但故事卻是全新的。

  這些典範人物中有誰呢?至少有位作傢:威廉•莎士比亞。在此,他的身分不是劇作傢,而是倫敦第一座劇場的閤資老闆之一。當時倫敦周邊的木材日漸稀少,他和閤夥人為瞭木材,拆走瞭劇場(地主則聲稱是被他們偷走)。他們把木材運過泰晤士河,在貧窮的南華剋區建造更大的「環球劇場」,就在一座鬥熊競技場旁邊。

  有位緻力於餵養貧民的法國人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物理學傢),他發明的壓力鍋為蒸汽機開創瞭道路。當然,將蒸汽機帶給我們的,是蘇格蘭人詹姆士•瓦特。但是在他之前,湯瑪斯•紐柯曼所發明的、龐大笨重的蒸汽引擎,是瓦特精美作品的前身。

  我在英國參觀過紐柯曼蒸汽引擎的複製品,物主每年隻有少數幾天會生火啟動。它大約是一棟房子或大型燃煤火車頭的大小。(煤炭已經不再便宜,因此他們纔很少啟動。)我把一鏟煤丟進鍋爐裡,跟負責操作的退休工程師聊天。我問他需要什麼設備纔能維持它運作,他乾笑一聲,舉起一把大榔頭。紐柯曼的作品有很多管線和麯柄,經常故障,所以他少不得敲打它。

  因為太沒效率,且無法做成可攜形式,紐柯曼蒸汽機通常設置在坑口(從地麵進入礦坑的洞口),以便把水從坑裡抽齣來。瓦特較有效率的引擎較小一點,小到可以裝在輪子和鐵軌上,從坑口把煤炭拖到河邊,用駁船運往下遊的倫敦。然後有人發現:這種引擎除瞭拉煤炭,也可以載人!客運鐵路興起,迅速蔓延到全英國。美國亦然,但我們的引擎在大半個十九世紀,燒的都是木材;這些引擎深入遠離任何煤礦的荒野,把整個大陸連接在瞭一起。

  二十世紀的典範人物之一,是在帕沙迪納、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的荷蘭籍香精專傢──艾瑞•哈根史密特(Arie Haagen-Smit)。一九四八年的某一天,憂心忡忡的官員發現他在放滿成熟鳳梨的實驗室裡,想要從空氣中濃縮果實的熱帶香氣。官員們要求他用同樣的方式,處理盤據洛杉磯的可怕「煙霧」(煙〔smoke〕+霧〔fog〕=煙霧〔smog〕)。他清掉鳳梨,打開窗戶,引進幾韆立方呎的煙霧空氣,使之通過用液態氮冷卻的過濾器,凝聚齣幾滴褐色惡臭的黏膠。他分析黏膠的化學成分後,宣稱這是汽車廢氣與附近煉油廠的排放物。這種新玩意不像以前危害著燃煤城市、經常緻命的煙和霧,而是像複閤毒氣般融閤在空氣中,受到陽光催化後,把空氣變成黑褐色。

  石油公司可不想知道這些,他們的化學傢嘲笑哈根史密特的分析。他們告訴世人,他們沒發現這種化學反應。這話激起固執的荷蘭人的憤怒。他迴到實驗室,證明瞭石油公司化學傢的花俏設備無法分辨煙霧形成的過程。哈根史密特自己,更利用瞭一些舊的輪胎內胎,來測量煙霧中的臭氧讓橡膠脆化的程度;也用他分析鳳梨的設備,分析齣聯閤起來危害空氣的種種成分。政府就此介入,並展開瞭淨化洛杉磯的過程。

  本書充滿瞭這類故事,然而它不隻是故事書而已。本書的嚴肅目標是探索能源史,說明我們現今因為全球氣候變遷而麵對的選擇。能源業界的人,認為我們把能源看得太理所當然。他們說我們隻在加油站和牆上的插座前纔關心能源。以前這話或許沒錯,現在絕對不同瞭。氣候變遷是個重大政治議題。我們大多數人──且愈來愈多──知道也擔心這迴事。商業活動遭到瞭挑戰,就像以前漫長的冷戰時代中對於核子浩劫導緻世界末日的恐懼陰影一樣,籠罩著我們的文明。

  然而許多人對這些討論無感。氣候變遷的文章多半很技術性,辯論很深奧,且聚焦在眼前的狀況,很少提到人類過去辛苦得來的幾百年人文經驗。但現今的挑戰,是歷史演變的遺緒。木頭讓位給煤炭,煤炭讓位給石油,如今煤炭和石油又讓位給天然氣、核能與可再生能源。主要動力(把能源轉化成動能的機製)從獸力與水力,轉變到蒸汽機、內燃機、發電機和電動馬達。我們從這些挑戰中學習,瞭解它們的演變,並將其可能性加以資本化。

  目前的辯論之中,很少探索到今日能源挑戰幕後豐富的人類歷史。我寫這本書的部分理由,是以人物、事件、時間、地點、方法、案例、替代方案、災難與勝利,填補此空缺,讓辯論更活潑,也釐清各選項。

  人們齣生又死亡,企業興起或破產,國傢崛起成世界強權或衰敗下去,全是由於能源的挑戰。本書裡充滿瞭人類的故事,跨越四百年的角色卡司,包括伊莉莎白一世、詹姆士一世、約翰•艾弗林、亞伯拉罕•達比、班哲明•富蘭剋林、湯瑪斯•紐柯曼、詹姆士•瓦特、喬治•史蒂文生、韓福瑞•戴維、麥可•法拉第、赫曼•梅爾維爾、艾德溫•德雷剋、艾達•塔貝爾、約翰•D•洛剋斐勒、亨利•福特、恩利可•費米、海曼•李高佛、過去賓州的煤礦業钜子,與如今加州與沙烏地阿拉伯的石油大亨等人物——這還隻是最有名的部分。

  故事中會包括幾處大洋的鯨魚,牠們身上的鯨油照亮瞭全世界。石油從河床滲齣,一位耶魯化學教授猜想它能有什麼用處。馬匹的糞便讓城市臭氣熏天,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當汽車取代馬匹,不再需要自給自足的鄉村,人口陷入永久的衰減。電弧焊的發展,促成瞭天然氣的管線配送方式。核能以燒毀兩座日本城市,宣告自身的到來,寫下幾乎無法抹消的汙名。

  全球暖化本身,和一個世紀以來愈發焦慮地觀察所緩慢纍積的證據,激發瞭全球規模的各方意識形態與既得利益衝突。風能與豐沛的陽光能量,以及大量供給的煤炭、天然氣等種種能源,在邁嚮二一○○年、全球人口將突破百億的動盪世界中,競逐著霸權。這樣的人口數,多半來自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國與印度,他們正從勉強餬口走嚮繁榮,也增加瞭能源的消費。能源自是有的,但是地球能否承擔得住能源急速消耗而產生的廢棄物呢?

  你在本書中不會發現許多解決方案。每個世紀都有自己要麵對的挑戰與機遇,有些在預期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但所有的案例都太複雜、牽涉太多,無法簡單地道德化。你會看到的,是我盡己所能、完整講述的案例;也就是人類一再麵對「如何靠世界上的物質維持生命」,這個人性深處問題的方式。每個發明、每種發現、每次調適的後果,都引發瞭未來的考驗,透過這樣持續的轉變,我們纔走到瞭現在。空氣比過往乾淨,世界更加和平,愈來愈多人享有富足的生活。但空氣也變暖瞭,例如二○一五年八月,伊朗北部就遭受攝氏七十四度的高溫。

  願這些人類歷史上的稀奇知識,能幫我們找到通往未來的道路。我有兒女和孫兒女,我希望,也相信,我們會找到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觸動,是那種撲麵而來的“緊迫感”。作者在書的最後部分,總結瞭不同時間節點下,我們若不采取行動可能麵臨的災難性後果。這種論述非常直接,甚至帶有一絲近乎預言式的警告意味,但它不是空泛的恐嚇,而是建立在嚴謹模型推演之上的理性推斷。這種直擊核心的敘事,讓人很難將其束之高閣,而是會立刻思考“我能做些什麼?”。它成功地將一個宏大的全球議題,轉化成瞭一種對個體生活選擇的質問。我讀完後,開始重新審視自己傢裏的用電習慣,甚至開始關注小區正在推行的節能措施。這本書的後勁很強,不是讀完就忘的消遣讀物,而是真正能推動讀者在日常生活中做齣改變的催化劑。它成功地將“能源危機”從一個遙遠的社會新聞,拉到瞭我們每個人的餐桌前。

评分

這本書的格局之大,著實讓人佩服。它不僅僅聚焦於技術路綫的選擇,更探討瞭能源與社會公平、地緣政治、甚至文化變遷之間的深刻關聯。作者的視野跨越瞭時間軸,從工業革命初期的煤炭依賴,一直談到當前AI浪潮下對新型能源的渴求,這種宏大的曆史觀讓人在閱讀時有一種站在高處俯瞰人類文明發展的錯覺。我印象最深的是關於“能源貧睏”的章節。作者用非常細膩的筆觸描繪瞭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弱勢群體可能被邊緣化的風險。這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深刻的社會倫理問題。他提齣的解決方案也並非一蹴而就的“大一統”方案,而是強調因地製宜、尊重地方實踐的重要性。這種多元視角和人文關懷的注入,讓這本書的內涵變得無比豐富,避免瞭技術至上主義可能帶來的冰冷感。讀完後,我開始認真思考,我們追求的“未來能源”,究竟是為瞭效率,還是為瞭更美好的生活。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那種深邃的藍色調,配上抽象的圖形,一下子就能抓住你的眼球。光是看封麵,就能感受到那種嚴肅且緊迫的氛圍。我平常很少會主動去翻閱這種主題的書籍,總覺得會太枯燥、太學術。但這次不知怎麼的,就是被這個標題吸引住瞭。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堆砌大量數據和復雜圖錶的專業報告,讀起來會很吃力。沒想到,作者在敘事手法上非常高明,他沒有一上來就拋齣那些讓人頭大的理論,而是用瞭一些非常貼近生活、甚至有點戲劇性的案例作為引子。比如,開篇就描述瞭一個小鎮因為能源短缺而麵臨停擺的睏境,那種真實的焦慮感很快就感染瞭我。而且,作者的文筆很有畫麵感,讀起來就像在看一部紀錄片,節奏掌握得很好,讓你在不知不覺中就被帶入瞭主題的深度。這種由淺入深的敘事方式,對於我這種對能源議題隻有初步瞭解的讀者來說,簡直是太友好瞭。它沒有把我當成專傢,而是把我當作一個有思考能力、但需要引導的普通人來溝通,這點真的很加分。

评分

這本書的觀點非常犀利,尤其是在探討傳統能源的轉型問題時,作者的批判性思維展現得淋灕盡緻。他沒有停留在“我們要更環保”這種口號式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背後錯綜復雜的經濟利益鏈和政治博弈。讀到關於國際能源政策的部分,我簡直是大開眼界。原來我們日常使用的電力背後,牽扯瞭這麼多國傢層麵的角力與妥協。作者的論證邏輯非常嚴密,引用瞭大量的曆史數據和最新的國際條約作為支撐,讓你找不到任何反駁的空隙。我特彆欣賞他那種“不留情麵”的分析,他敢於指齣目前某些“綠色方案”在實際操作中的脫節和虛僞之處。這讓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科普讀物,更像是一部深度調查報告。看完之後,我再去看新聞裏關於能源價格波動或者國際閤作的新聞,感覺整個世界的運行邏輯都變得清晰多瞭,不再是霧裏看花。對我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次重塑世界觀的閱讀體驗。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閱讀過程雖然發人深省,但過程中的“燒腦”程度也相當高。有些關於電網智能化和儲能技術的探討,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科學背景或者極大的耐心去消化。我承認有幾段我不得不停下來,去查閱一些基礎概念,纔能跟上作者的思路。但這恰恰也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而犧牲內容的深度和準確性。作者在處理復雜信息時,采用瞭大量的圖錶和示意圖來輔助說明,這些視覺輔助工具設計得非常精良,幫助我這種非專業人士理清瞭復雜的能源網絡結構。雖然閱讀體驗上需要付齣一些努力,但這種“啃硬骨頭”的感覺,反而帶來瞭巨大的成就感。讀完後,我感覺自己對“能源”這個詞的理解,已經提升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不再是停留在“煤油電”的簡單概念上,而是理解瞭一個復雜且相互作用的巨大係統。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