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傷只能走過不能跳過:告別事、告別式,師娘呂古萍眼中的人生大事 (電子書)

悲傷只能走過不能跳過:告別事、告別式,師娘呂古萍眼中的人生大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古萍
图书标签:
  • 悲傷.告別.人生.呂古萍.師娘.情感.成長.生命.死亡.療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生離與死別,
是人生必經的最後一哩路
如何好好說再見,
不只是為了離開的人,
也為了要繼續走下去的你。
 
    殯葬文化與習俗與法律不同,沒有明確強制的對與錯,台灣不大,但卻是一鄉鎮一習俗、一師一法南北大不同,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等等也各有自己的殯葬文化,再加上本省、外省、客家等族群習俗差異。
 
    作者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希望把執案十多年眼中所見、心中所想的寫下來。工作中經常面對一般家屬會問的問題、令人困惑(或不明就裡)的習俗,與其說是要讓大家認識習俗的由來,不如說是想讓大家知道,這些習俗的意義何在,也想讓大家知道,在每個生死離別的故事中,你會得到什麼樣的人生啟發?
 
 
───|內容試讀|───
 
 ▍關於燒紙錢
 
    關於燒紙錢與環保這件事,是這幾年熱門的話題。
常常我們遇到一些家屬,尤其是老一輩、有宗教信仰的家屬,都會希望能燒很多很多的紙錢,給往生的親人。希望他們在另外一個世界裡,不用擔心金錢問題,讓他們有錢可以花用。
 
    有一些習俗是說,往生者在另一個世界,需要用錢去打通關等等之類的說法,所以他們會燒很多的紙錢、庫錢、房子、車子,希望往生的親人在另外一個世界過得很好。可是在現代潮流之下,又有一個環保的議題,特別是年輕的一輩、或對環保比較有意識的家屬,就會覺得這件事情是不環保、以及意義何在。但是對於我們從小一輩子燒紙錢、已經很習慣這樣的宗教祭祀文化的長輩而言,會覺得說「燒紙錢」是一定必須不能免除的習俗。
 
  以降低環境污染的,如今的設備跟早期比起來已經進步很多。
 
 
 ▍燒紙錢的意義
 
  燒紙錢的由來為何?師娘覺得,「燒紙錢」除了給亡者外,還有另外一個層面的意義。很多的宗教儀式,除了是圓滿亡者之外,同時也是安撫在世親人的心靈。如果有些長輩們覺得,燒(很多)紙錢可以讓他放心,也對離世的親人有幫助。在坊間有越來越多的環保金紙可供選擇的前提,其實在適量、不危險,或是說對環境污染有減低的情況下,適量的做其實是可以的。
 
 
 ▍紙錢該怎麼燒?
 
  常常家屬會問:「紙錢要燒什麼種類呢?」
 
  一般亡者在還沒有對年之前,我們燒的都是小銀。除了小銀之外,也可以燒一些蓮花或是想要給親人的紙紮,比如說衣服、鞋子,甚至為女性亡者準備的保養品、包包等,這些都是屬於燒紙錢的種類。
 
  燒紙錢時,我們在一般塔位區,會有一個焚燒紙錢的區域,通常會分成兩爐,有金爐跟銀爐之分。金爐焚燒的紙錢是供奉神明的,比方說佛祖、西方三聖、土地公等;銀爐燒的則是給亡者或是眾祖先的。
 
 
 ▍執案案例
 
  以前曾經聽過長輩說:「我阿公生前愛辣妹,所以我要燒辣妹給我阿公!」但師父在做法事的時候,忘記告訴阿公今天有燒辣妹了,結果當天擲杯就很不順利,他們就一直想,奇怪,為什麼今天擲了這麼多杯都沒有聖杯?後來師父突然想到,趕快說:「阿公!我忘記跟你說還有辣妹了。」結果,一跟阿公說完之後就擲到聖杯了!
 
  曾經有一個阿公,他很喜歡打麻將,往生後晚輩燒了麻將。在焚燒的過程中,有一陣風吹來吹飛了一顆骰子沒有燒到。結果當晚,阿公托夢說:「你們燒麻將給我,少一顆骰子我要怎麼打麻將!」隔天家屬趕緊又補燒了一組骰子給阿公。
 
  所以,關於燒紙錢這件事情,常常會有家屬問我:「呂小姐,我燒了這麼多,到底我的親人收不收得到?」
 
  其實說真的,我也不知道,因為那個世界我也沒有去過。
 
  我只能說:「對於相信這件事的人,有燒就會有安心!」你自己心安了,你就會相信我們離世的親人,在那個世界過得幸福美滿的!
尘封的往事与未竟的旅程:一部关于生命、记忆与寻觅的非虚构作品 书名:流光碎影:在时间尽头的回响 作者:林若薇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一部聚焦于特定个人生命片段或仪式性事件的回顾录,而是一次深入时间河流、探寻记忆碎片与个体存在本质的哲学漫游。林若薇以其特有的细腻观察与穿透人心的文字,构建了一个由多条看似独立却又相互缠绕的叙事线索构成的复杂结构。全书的核心主题围绕着“缺席”与“存在”之间的辩证关系展开,探讨的是那些未能被清晰记录、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生命中的“空隙”。 第一部分:无声的博物馆 本书的开篇,作者将读者带入一个名为“无声的博物馆”的隐喻空间。这个空间并非由实体展品构成,而是由那些被时间遗忘或主动掩盖的“未完成的故事”所填充。林若薇并没有直接描述任何一场特定的告别仪式,而是着墨于仪式背后的心理学机制——人们如何试图通过固定的程序来驯服无序的悲痛。 她细致地解剖了“记忆的过滤系统”。我们往往倾向于美化或简化那些痛苦的经历,将复杂的生命图景压缩成一个易于记忆的“定格画面”。作者通过对几位匿名人物的侧面描摹,展现了这种过滤如何影响了他们对过去事件的认知。例如,一位年迈的制表匠,毕生致力于追求机械的精确性,却无法精确回忆起他童年时丢失的一枚怀表背后的真实对话;一位植物学家,能够准确分辨出数千种花卉的科属,却对多年前一次突然变故中,母亲最后留在餐桌上的那枚水果的种类感到模糊。 这一部分着重于“非事件”的叙事力量:那些没有被仪式化、没有被公开讨论的瞬间,才是构建个体身份的真正基石。林若薇的笔触冷静而富有弹性,她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像一位考古学家,小心翼翼地剥开时间留下的层层沉积物,展示出生活本质上的不可靠性与多义性。 第二部分:建筑与地基的对话 在本书的中间部分,叙事转向了对“空间”与“记忆绑定”的研究。作者摒弃了对建筑外观的描述,转而关注建筑的“使用痕迹”和“功能废弃”后的状态。她考察了多处被历史遗忘或功能转型的场所:一座旧火车站的候车大厅,现在被改造成了艺术工作室;一间因城市规划而被保留下来的老式图书馆的阅览室,其空气中依然残留着旧纸张和木料混合的气味,但已不再有人翻阅那些沉重的书籍。 林若薇探讨的是,当一个空间失去了其原有的社会功能和情感焦点时,它如何继续承载或抵抗人类留下的印记。她引入了“残像”的概念,即我们对某个地方的强烈感知,往往源于我们对其中缺失的某个人或某段关系的主观投射。这些空间成为了沉默的见证者,它们记录的不是宏大的历史,而是那些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易逝的姿态——一次无意的眼神交汇,一句未说完的感叹,或者一次匆忙的转身。 与任何关于正式“场所”的记录不同,本书强调的是这些空间在被抽离了其社会功能后所展现出的“原始文本”——没有了特定仪式的框架,我们如何理解自己与环境的互动?作者通过对光线、灰尘、温度的细致捕捉,使这些空间本身成为了角色,它们讲述着关于变迁、遗忘和坚守的故事。 第三部分:时间的哲学与散落的碎片 最后一部分是全书的理论核心,它从具体的观察抽离出来,进入更抽象的思辨领域。林若薇在此处探讨了“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断裂’如何塑造了连续性”。她认为,我们对“完整人生”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生命无常性的逃避。真正的生命体验,恰恰存在于那些“断裂点”——那些无法被逻辑填补的空白。 她穿插引用了多位哲学家的观点,但并未形成一套系统的哲学论述,而是将其视为工具,用于剖析个体面对“不可知”时的反应。作者关注的不是如何“愈合”创伤,而是如何“携带”创伤前行,将其视为构成个人复杂性的必要维度。 全书的结尾,没有给出任何结论或慰藉,而是以一连串关于“下一步”的开放性疑问收束。这些疑问指向的不是对过去的追溯,而是对未来行动的邀请:在所有已知的框架瓦解后,我们如何选择下一步的方向?如何构建新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复制旧有的结构? 本书是一次对生命中那些“未曾发生”和“无法言说”部分的深刻致敬,它邀请读者进行一场安静的、向内的探险,去面对记忆的复杂纹理,而非接受任何单一的、定型的解释。它探讨的是普遍的人类经验:关于存在、缺席、以及我们如何学会在不完美的世界中,继续行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呂古萍
呂古萍
鼎恩禮儀執行長,逾15年執案經驗。


图书目录

 ───|目錄|───
 
 ▍第一篇 當告別來臨時
 
準備好好說再見──臨終前的準備
往生助念
臨終的腳尾習俗
別再對亡者家屬說「節哀順變」
 
 
 ▍第二篇  儀式進行中
 
做七,幫往生親人過十殿冥王
關於頭七
關於訃聞
庫錢的習俗與由來
關於燒紙錢
如何分辨示喪紙
安靈於家中的注意事項
「舅舅」有多重要
去殯儀館該注意什麼
奠禮的流程
孝服及孝誌
喪禮儀式──入殮
喪禮儀式──封釘
喪禮儀式──祭空棺
喪禮儀式──敲棺
關於答禮毛巾
關於紅白包
除靈桌的相關習俗
關於飛棺煞
如何挑選塔位
如何化解塔位煞方
合爐前牌位該如何處理
米斗誰來捧
封釘小故事
手尾錢的祝福
 
 
 ▍第三篇  追思才要開始
 
塔位祭拜注意事項
對年內的習俗
關於合爐
 
 
 ▍第四篇  師娘眼中的人生大事
 
老先生的人生畢業典禮
不同調的告別──談家屬對治喪事宜的分岐
小天使──談兒童早夭
傅達仁的安樂死──淺談善終
考考?妣妣?──談同性伴侶的治喪
無家可歸的女兒──淺談女性牌位
枉死的靈魂去了哪
早逝的女孩──淺談亞斯伯格症
身為X家人,死為X家鬼──離婚女性的辭祖儀式
把握機會,不留遺憾
關於禮儀師這一行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05038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和書名給我的感覺,就像是走進一間佈置極簡但光線溫暖的舊式佛堂,裡面瀰漫著一種安靜、沉穩的力量。我猜測,呂古萍師娘的文字風格,應該是那種「不疾不徐、字字珠璣」的類型。她不是那種會用誇張詞藻來博取關注的作者,她的力量來自於她「在場」的經驗。我想像她可能娓娓道來,關於那些被遺忘的細節:某個家屬在儀式中不經意間流露出的眼神,某個習俗背後隱藏的家族祕密,或是某場告別式如何成為一個家庭轉捩點的見證。我最期待的,是從她身上看到如何將「悲傷」轉化為一種生命力的能量。畢竟,走過悲傷,不是要你遺忘痛苦,而是要你帶著這份傷痕,繼續優雅而堅定地前行。這本書,對我來說,可能就是那個在人生低谷時,能提供最紮實、最不需要粉飾的陪伴者。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心靈成長書籍多到氾濫,內容大多空泛無力,讀完好像有讀完的感覺,但下一秒就忘光了。我會對這本《悲傷只能走過不能跳過》感興趣,純粹是被它那種「不迴避」的態度吸引。告別式,對我們華人社會來說,不僅僅是葬禮,它是一場複雜的儀式表演,牽扯到人際關係的整理、未竟之事的了結,甚至是家族權力結構的重新洗牌。我很好奇,以呂古萍師娘的身份,她能接觸到多少形形色色、光怪陸離的告別現場?書裡會不會揭露一些檯面下,不為外人道的真實與辛酸?我猜想,她講述的肯定不只是SOP,而是那些儀式背後,活生生的人性掙扎。例如,當一個人面對親人的逝去,他最真實的反應是什麼?那些為了面子而擺出的姿態,跟內心的巨大空洞,是如何在告別的過程中被一點點撕開的?如果這本書能描繪出這種層次豐富的生命現場,那它就絕對不是一本普通的勵志書,而是一部關於「人性韌性」的田野調查報告了。

评分

哇,看到這本書的名字就覺得心頭一緊,《悲傷只能走過不能跳過:告別事、告別式,師娘呂古萍眼中的人生大事》,光是「師娘」這個稱謂,就帶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以及一個女性在特定場域中,必須承擔的重量和智慧。我猜想,這本書不單單是在講述生命中那些不得不面對的「告別」,更可能是在描摹一種時代的縮影,或者說,是傳統禮儀與現代情感碰撞出來的火花。畢竟,在我們這個社會裡,「告別式」從來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它背後牽動的是家族的顏面、對逝者的尊重,以及生者如何收拾破碎的心。我非常期待能從呂古萍師娘的視角,看到那些在傳統框架下,人們如何小心翼翼地維持體面,又如何在莊嚴肅穆中,釋放出真正的情感。這肯定是一本需要慢慢品讀,讓人不斷反思「活著」與「逝去」之間那個微妙平衡的書。書名裡的「跳過」二字尤其引人深思,人生哪有捷徑可以躲過傷痛?每一個轉折、每一個道別,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或許這本書能給那些正在經歷人生難關的朋友,一點點堅韌的力量。

评分

最近總覺得生活有點卡卡的,好像被一些未完成的結打住了,特別是對於幾年前一些無法好好說再見的遺憾,耿耿於懷。所以,看到這本書的標題,那種「走過不能跳過」的論點,簡直是直擊我的靈魂深處。我一直以為,只要我夠堅強,就可以把那些不愉快的經歷快速地打包、塵封起來,但這本書似乎在提醒我:你以為的「放下」,可能只是「壓抑」。而真正的「走過」,需要的是時間、儀式,和一個允許自己慢下來的空間。我特別想知道,作為一位師娘,她在處理別人的生離死別時,是如何保持專業的距離,同時又不會完全麻木不仁?這種長期的浸泡在悲傷氛圍中,對她自己的生命觀有何影響?書中若能分享一些她個人在面對重大變故時,如何運用這些告別的智慧來安頓自己,那對我來說,會是極大的慰藉。我渴望的不是雞湯,而是那種經歷過風雨後,沉澱下來的、帶著泥土氣息的真誠體悟。

评分

坦白說,我對宗教或傳統禮儀的細節沒什麼研究,但對於「儀式感」在現代生活中的消逝,卻感到非常失落。現在的告別似乎越來越快速、越來越簡化,彷彿人生最後一場戲,也可以用最省時的方式帶過。但這樣真的好嗎?《悲傷只能走過不能跳過》這個主題,立刻讓我想起,或許那些繁瑣的儀式,正是為了給予生者足夠的時間去「儀式化」悲傷。呂古萍師娘的視角,必然包含了對傳統的理解與傳承,但我更期待看到她如何看待「變遷」。在這個網路發達、訊息爆炸的時代,如何讓年輕一代理解告別的意義?書中會不會有她對於「數位時代的告別」的觀察?例如,社群媒體上的悼念文,究竟是真誠的表現,還是一種新的表演性悲傷?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橋樑,連接古老的智慧和當代的情感困境,讓我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不至於失落了好好道別的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