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TED Books系列) (電子書)

悲慟的保存期限:陪伴自己與他人面對生命重大失去的倖存法則(TED Books系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諾拉.麥肯納利
图书标签:
  • 悲傷。失落。療癒。生命。死亡。陪伴。心理學。自我成長。TED。倖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時,經歷如置之死地般的傷痛,並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
即使有不可回復的傷口,我們還是可以找到比較不痛的方式,繼續生活。

  ★20世紀福斯搶下電影改編版權
  ★TED超人氣演說點擊次數近30萬次


  「如果,你在你的悲慟裡覺得很孤單,如果你身旁的人冀望你好起來已讓你感到更大的壓力,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你終將了解,悲慟是被遺忘的母語,而世上有某些人,真正聽得懂你說什麼。」──暢銷作家 律師娘(林靜如)

  你是唯一一個真正經歷過你所經歷的一切的人,
  唯有你知道自己該如何走過這一切。 


  本書作者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三十多歲時,在幾個星期內連續失去了她的丈夫、未出世的孩子還有她的父親。她的人生因此分崩離析。

  她從自己及陪伴他人走過傷痛的旅程中,體悟到:有時候,那些讓我們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經歷,不會讓我們愈挫愈勇,它可能在精神上、情感上、經濟上和身體上摧毀我們。好消息是我們不需要事事應付自如,更不需要為了任何人,把酸澀的檸檬打成一杯爽口的檸檬汁。 

  在本書裡,她分享自己與身邊遭受人生重大失去者的故事,及與悲傷同行的減痛方案,還有那些不知道如何安慰、陪伴他人的人,一些不會踩到地雷、讓人尷尬的安慰指南,希望能撫慰更多傷痕累累的心。

  「我們會不斷經歷卻永遠無法適應,但總能找到不那麼痛的姿態與悲傷同行。」──諾拉.麥肯納利

  TED Books系列
  TED Books是介紹重要觀念的輕快閱讀系列,由TED團隊策劃製作,找專精領域又善於說故事的講者與作者,規劃出涵蓋多元領域的一系列TED Books。每本書的篇幅短到可以一口氣讀完,但是也長到足以深度解說一個主題,主題非常廣,從建築、商業、太空旅行、到愛情,包羅萬象,是任何有好奇心、愛廣泛學習的人的完美選擇。在TED.com上,每一本書都有搭配的相關TED Talk演講,接續演講未盡之處。十八分鐘的演講或播下種子、或激發想像,許多演講都開啟了想要知道得更深、想學得更多的渴望,需要更完整的故事。TED Books輕快閱讀系列正滿足了這個需求。

名人推薦

  呂冠緯|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林之晨|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洪 蘭|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翁啟惠|前中央研究院院長
  許毓仁|TED×Taipei創辦人
  張輝誠|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童子賢|和碩科技董事長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
  鄭國威|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劉安婷|Teach for Taiwan創辦人
  (按姓氏筆劃排序)
  
  特別推薦
  律師娘(林靜如)、黃大米、洪仲清

  台灣社會或者華人文化較缺乏接觸與探索的階段,而TED或TED Talks所提供的內容正是閱讀這個世界的楔子,讓我們對有興趣的議題可以挖掘得更深。──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呂冠緯

  三十多年前,TED 的開始,透過大型實體活動講故事,講值得擴散、能帶給眾人啟發的故事,三十年後,TED的故事又化身為書籍,要用文字的力量,讓更多好故事,啟發更多讀書人。──TEDxMonga 講者、AppWorks 合夥人 林之晨

  在資訊爆炸的二十一世紀,每個人時間都不夠用,我們需要快速的吸取重要訊息,而這一套書正好提供了這個需求。「閱讀豐富人生」,透過文字的傳承、閱讀的能力,我們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的更高更遠。──中央認知神經科學所教授 洪蘭

  資訊紛至沓來的移動時代,我們的心需要安穩寧靜的時刻。閱讀 TED Books,體會智慧在動靜之間的生猛、敦厚及平衡。期待各位翻開書扉的同時,也踏上屬於自己的蛻變旅程。──TEDxTaipei 創辦人 、TED 亞洲大使 許毓仁

    TED短短十八分鐘演講,彷彿是深入知識寶庫前的店招或預告片,常讓人意猶未盡,該如何補足這種缺憾呢?TED系列書成了最好的入門導引書,我相信只要一本一本讀去,必定可以深入各式各樣寶庫。──台北市中山女高教師 張輝誠

  像是一道任意門,TED Talks開啓了我們對陌生議題的認識。至於門後幽深廣闊的世界,TED Books則像一本生動導覽,指出我們還未經歷的路徑。──新聞工作者  黃哲斌

  TED 先用十八分鐘,帶著表演性質的演講格式降低大眾跨入廣袤知識領域的門檻,再透過 TED Books 更進一步地讓講演者跟讀者用適合深度思辨的文字來對話。TED 不斷尋找更好、更吸引人也更適合當代傳播環境的社會溝通與共學方式,這是我非常佩服的方向。──Pansci 泛科學總編輯 鄭國威
 
破碎之境的重建:在无常中寻找立足之地 生命是一场不断变化的旅程,其中不乏风暴与迷雾。当我们谈论“失去”时,它远不止于亲人的离世。失去工作、失去健康、失去一段重要的关系,甚至是失去对未来的确定性,都可能使我们陷入一种深刻的动摇之中。我们就像被地震后的土地,脚下的支撑瞬间瓦解,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立无援。 本书并非直接探讨如何哀悼某位逝去的亲人,而是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创伤性经历”与“结构性断裂”所带来的心理解构与重塑过程。它深入挖掘了人类在面对重大生活变故时,心灵如何寻求新的稳定点,以及我们如何学习与那些无法被“修复”的现实共存。 第一部:地基的坍塌——理解剧变下的心智冲击 人类心智倾向于寻求秩序与可预测性。然而,生活的本质却是流动的、无常的。当一个重大的负面事件——无论是突如其来的财务危机、被诊断出长期慢性疾病,还是经历了一场集体性的社会动荡——打破了原有的叙事结构时,我们首先体验到的是认知失调和存在性的焦虑。 1. 叙事的断裂与“意义危机”: 我们如何构建自己的生活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建立在“如果我努力,事情就会如何发展”的逻辑之上。重大失去撕毁了这份契约。本书将分析,当“努力带来回报”的信念崩塌时,个体如何面对“世界不再公平”这一残酷事实。我们探讨的不是特定对象的离去,而是那种“未来图景”的消亡,以及在意义真空地带,我们如何避免完全陷入虚无主义。 2. 身体的记忆与情绪的滞留: 创伤不仅仅是心理事件,它深深地刻印在身体的生理反应中。本书将详细阐述神经科学对创伤后应激反应(PTSD)和复杂性创伤(C-PTSD)的理解,聚焦于那些并非由单一事件引发,而是由长期处于不稳定或充满威胁的环境中(例如,长期的照护重担、职场压榨导致的慢性压力)所产生的生理性“应激记忆”。我们将讨论,如何识别并温和地与这些身体层面的“警报系统”对话,而不是试图强行压制它们。 3. 否认与僵持:应对“无法接受”的状态: 否认并非简单的拒绝事实,它常常是心智在处理超出负荷信息时的一种保护机制。本书将区分健康的延迟处理与有害的长期僵持。我们探索的是,在面对一个“你知道是真的,但感觉不像是真的”的现实时,心智如何缓慢地、分阶段地整合信息,以及这种整合过程的非线性特征。 第二部:寻找锚点——在不确定性中建立新的平衡 当旧有的结构已经无法支撑时,重建工作必须从最小的、最可控的单元开始。这个部分侧重于实践性的策略,帮助读者在动荡中找到可以重新站立的“锚点”。 1. 边界的重塑与自我主权的恢复: 在失去或危机中,我们常常感到自己对他人的依赖性增强,或是在照护他人时过度耗竭了自我。本书强调“界限设置”作为一种恢复自我主权的关键行为。这包括清晰地划分“我能控制的”和“我无法控制的”范围,并勇敢地对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需求说“不”。这部分内容将提供具体的沟通技巧,用于在人际关系中捍卫自身的精力和时间,尤其是在关系模式发生根本性改变时(如角色互换、权力结构变化)。 2. 行动代替沉思:微小习惯的力量: 在宏大的问题面前,巨大的行动计划往往使人望而却步。本书倡导“微小胜利”的积累。我们不再追求“彻底痊愈”,而是追求“今天我能完成的小事”。这可能是一个固定的起床时间、一次五分钟的伸展运动,或是一份完成了一半的工作清单。这些微小的、可预测的行动,正在无声地向大脑发送信号:秩序并未完全消失,我们依然具有执行能力。 3. 重新校准期望值:从“完美”到“足够好”的哲学: 许多痛苦源于对生活应该达到的“应有标准”的执着。本书探讨了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提出的“弹性韧性”(Resilience)模型,它不是让你像橡皮筋一样弹回原样,而是让你在拉伸后,形成新的、更适应当前环境的形状。这需要我们接受“足够好”即是当前的最佳状态,并庆祝那些不完美但真实存在的成就。 第三部:社群的滋养——连接与去孤立化 人是社会性动物,重大变故往往伴随着强烈的孤立感。然而,真正的复原力很少是个体孤军奋战的结果。 1. 给予与接受的微妙平衡: 面对困境时,人们常常陷入两个极端:要么过度依赖他人而产生负罪感,要么完全拒绝帮助而自我封闭。本书深入分析了在危机中,如何健康地“给予”——即通过为他人提供非物质的支持(如倾听、陪伴),从而重获“我仍有价值”的感受;以及如何有效地“接受”——将接受帮助视为一种成人间的互惠行为,而非弱者的表现。 2. 陪伴的艺术:倾听的深度与无效的安慰: 许多人害怕谈论自己的痛苦,是因为过去得到的安慰往往是空洞或带有评判性的(例如:“你要坚强起来”或“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本书将详细介绍如何成为一个有效的“陪伴者”,聚焦于“共在”(Being With)的哲学——即在不试图解决或修复对方处境的前提下,提供一个安全、无评判的空间。这对于那些正努力适应“新常态”的人至关重要。 3. 共同经历的叙事构建: 当一个社群(无论是家庭、团队还是邻里)共同经历了一场冲击后,他们需要一个新的共同故事来定义“我们是谁”。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仪式、纪念(不一定是哀悼,可以是庆祝生存)以及共享的未来愿景,将破碎的个体连接成一个更有韧性的集体体。 结语:流动的永恒 最终,本书旨在传达一个核心理念:生命中的重大失去或结构性变化,并非终点,而是强制性的“重新校准”。我们不会回到事件发生前的那个“原点”,因为那个原点已经不复存在。真正的生存法则,在于学会与“不完美”共舞,认识到脆弱本身就是人性的一部分,而我们在废墟之上建立的新结构,虽然可能不再光鲜亮丽,却因经历了风暴的洗礼,反而更加坚实和贴合我们真实的生命重量。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在“破碎”中,寻找新的、更深层次的完整性的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諾拉・麥肯納利Nora McInerny


  她半推半就地成了青春辣寡婦俱樂部(Hot Young Widows Club,這是她的非營利組織「Still Kickin」裡的一項計劃)的共同創辦人,也是兩本暢銷回憶錄──《面對人生,我們都是毫無準備的大人:命運很賤,但我不忘記疼痛》(It’s Okay to Laugh)以及《並不會從此以後幸福快樂》(No Happy Endings)的作者,同時還是得獎的播客節目《糟透了,謝謝關心!》(Terrible, Thanks for Asking)的主持人。

  諾拉是一位說故事高手,她最有名的地方就是能夠把我們大多數人避之唯恐不及、令人覺得難以言說或是讓人不舒服的談話內容,處理得既貼心又輕鬆,而她的身材非常高大也是出了名的。她是1998年報喜天主教學校票選榮獲最佳幽默獎的得主。

譯者簡介

朱靜女


  政大新聞研究所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州立大學麥迪遜校區新聞系博士班肄業。曾任公共電視研究發展室研究員、新聞部記者、主編及節目製作人;政大社會實踐辦公室助理。現為專職譯者。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悲慟是被遺忘的母語
各界推薦
前言 當悲慟到期,愛將發酵為永恆

1就這樣沒有了
2覺得快瘋了?很正常
3踏入心碎現場的最高守則
4 比悲慟更傷人的是……
5 不勉強是最好的安慰
6 可以借我耳朵嗎?
7悲慟餘生的待辦事項
8 保重自己
9報憂的勇氣
10聊一聊失去的
11 難過的資格
12 為什麼我還是這麼傷心?

謝辭
關於作者
相關主題的TED Talks
TEDBooks
TED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98486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悲慟是被遺忘的母語

暢銷作家 律師娘(林靜如)


  在你生命中,曾經有過「悲慟」的感受嗎?
  你知道,造成每個人悲慟的原因各自不同,但如何走過悲慟的方法,卻是可以學習的。

  悲慟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呢?我回想自己過去41年的人生,當然一定品嚐過悲傷,只是每一次悲傷的感覺,是可以比較的嗎?或許。不過,並非相對悲傷的經驗就相對難以走過,好好走過悲傷的感受,需要經驗與不斷調整。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是同樣的創傷發生在不同人身上,帶來的悲慟程度並不會相同,所以比較並不能帶來療癒。

  你跟一個人說:「哎呀!你不要那麼難過了啦!你看那個誰誰誰,發生了什麼樣的事,你比他幸運多了!」並沒有辦法讓這個人減低悲傷,只會讓他覺得,你根本不了解他的心情而已。

  寫這篇推薦序的時候,身邊剛好發生了一件新聞,是一位母親牽著二歲的孩子走過風景區的吊橋,沒想到一陣強風吹來,孩子跌坐在吊橋上,接下來就順勢從吊橋與護欄間的縫隙掉到底下的河床,當場就過世了。

  我每看一次這個新聞,就忍不住紅了眼眶,因為我很難想像,如果我是這位母親,要如何走過這個難關。一輩子無法放下那是一定的,但怎麼讓這個創傷,陪著自己度過往後的人生,而不要讓傷害擴大,並不是幾句安慰的話,或是過去所受到的教育所能做到的。

  可是我又很想要準備好,人生的意外如此之多,我希望可以在所有我能承受的、不能承受的發生之前,給自己足夠後的盾牌,好讓這個可能的悲働,不會擊垮了我。

  然而,讀完了《悲慟的保存期限》這本書,我了解了,正因為每個悲慟的獨一無二,你永遠也沒辦法準備好,你也無法減輕它對你的影響,你只能學習,如何去陪伴它。我們真的不用很堅強,只要去做一切你想做的事,當然前題是不能傷害他人,面對你最真實的感受,找到接受、容許、正視你悲傷的人,作為你的支持系統。不需要想辦法逼自己好起來,因為,有些事情本來就永遠好不起來。

  如果,你在你的悲慟裡覺得很孤單,如果你身旁的人冀望你好起來已讓你感到更大的壓力,建議你來看看這本書。你終將了解,悲慟是被遺忘的母語,而世上有某些人,真正聽得懂你說什麼。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