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陶瓷年鑑:2019 (電子書)

台灣陶瓷年鑑:2019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
图书标签:
  • 台湾陶瓷
  • 陶瓷年鉴
  • 2019年
  • 台湾艺术
  • 工艺美术
  • 陶瓷艺术
  • 设计
  • 文化
  • 电子书
  • 艺术参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陶瓷產品,在你我生活之中無所不在!
涵蓋建築陶瓷、衛浴陶瓷、藝術陶瓷、日用陶瓷、工業和精密陶瓷等五大項產品,
從建築、公共工程、公共空間到居家空間與生活用品等等,
不只關乎實用機能、生活美學,更關乎環境安全!

  第一本集結台灣陶瓷業者、建築師、設計師,
  以及國際瓷磚衛浴大展和國際大師,
  以深根台灣、接軌國際的全方位視野,
  領略台灣陶瓷傳統產業不只擁有傳承數十年的優良製造技術,
  更不斷求新求變,不僅設備汰舊換新,汲取國際陶瓷趨勢,
  最重要的是每一產品皆符合國家CNS標準,
  為我們居住的環境,共創安全、健康與美好!

  ■認識標章,挑選安全陶瓷產品!
  特色1>揭開市面上充斥大陸、印度及東南亞進口的劣質、低價磁磚與衛浴等陶瓷產品,沒有檢驗標章,嚴重危害環境與居家的健康與安全。
  特色2>認識MIT國產磁磚與衛浴,每一產品通過國家嚴格審查檢驗機制,除了基本的國家標準CNS檢驗,還配合政府政策,申請正字標章、綠建材標章、環保標章、MIT微笑標章、國際認證ISO標章等各種品質認證,認明標章品質有保證,安全無虞。

  ■專家傳授,美感、實用與安全並重!
  特色1>集結台灣與國際建築師、設計師,傳授如何挑選適合的磁磚、衛浴,以及如何搭配出空間的美感,並兼具實用的功能。
  特色2>集結台灣優良陶瓷業者,從設備、製作到設計等全方位傳授如何挑選安全、環保的磁磚與衛浴,為居住環境與居家空間做好安全的把關。

  ■精彩案例+新品圖解,學會搭配技巧、掌握最新趨勢!
  特色1>收羅台灣、國際等公共空間、商業空間、居家空間與老屋翻新等個案實例,輕鬆學會磁磚與衛浴的選購與搭配技巧。
  特色2>集結台灣陶瓷業者最新產品,以及3大國際瓷磚衛浴大展,圖圖精彩,掌握最新陶瓷設計趨勢。

本書特色

  第一本集結台灣陶瓷業者、建築師、設計師,以及國際瓷磚衛浴大展和國際大師,
  以深根台灣、接軌國際的全方位視野,
  從設備、製作到設計等各面向認識MIT國產陶瓷超越國際先進水平的種種優點,
  並傳授如何挑選安全的磁磚與衛浴,為居住環境與居家空間做好安全把關,
  汲取國際瓷磚衛浴新趨勢,美感、實用與安全並重!

  ˙認識檢驗標章,挑選安全陶瓷產品!
  ˙台灣陶瓷業者與國內外建築設計師,傳授運用磁磚與衛浴搭配出建築與空間的美感!
  ˙精彩案例+新品圖解,學會搭配技巧、掌握最新趨勢!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台湾陶瓷艺术的综合性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陶瓷发展的历史脉络、当代创作的多元面貌、工艺技术的探讨,以及产业与文化的交织,旨在描绘一个广阔的台湾陶瓷图景,而不涉及特定年份的年鉴内容。 --- 台湾陶瓷史诗:从土地到炉火的千年对话 本书是一部深度探索台湾陶瓷艺术发展历程的综合性著作。它不仅仅是对一种材料和技艺的记录,更是对台湾社会变迁、文化认同构建以及美学思潮演进的侧面观察。陶瓷,作为人类文明史上最持久的物质载体之一,在台湾这片独特的土地上,承载了从史前聚落的实用器皿,到近代学院派的精湛创作,再到当代艺术家大胆创新的丰富历史。 第一部:远古的足音与殖民地的烙印 (史前至日治时期) 台湾的陶瓷史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的史前文化。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陶器进行细致的分析,本书首先重建了早期南岛语族在新石器时代至铁器时代的生活场景。这些陶器,无论是来自圆山文化、十三行文化,还是卑南文化,其朴拙的纹饰和实用的造型,反映了早期台湾原住民对自然环境的理解与适应。陶土的选取、烧制的温度与气氛,无不体现着早期先民的生存智慧。 随着荷兰、西班牙等外来势力的介入,以及清代汉人大量移垦,台湾的陶瓷面貌开始出现显著的转变。此阶段的陶瓷艺术深受中国大陆,特别是福建和广东地区的影响。从早期进口的青花瓷、德化白瓷,到台湾本土烧制的民间杂器,如用于储水、烹饪的陶罐,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红砖与瓦当,都展现了移民文化与本土资源相结合的特点。 日治时期(1895-1945)是台湾陶瓷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日本殖民政府引进了现代化的制陶技术,并试图将台湾塑造成一个服务于日本本土市场的陶瓷生产基地。这一时期,出现了大型的工厂化生产,例如在莺歌等地建立的陶瓷产业聚落开始借鉴日本的工业美学与技术规范。同时,一批具有现代教育背景的台湾本土匠人开始尝试将西洋艺术思潮与传统工艺相结合,为日后的学院派发展埋下了种子。 第二部:战后重建与学院的奠基 (1945 – 1980年代) 二战结束后,台湾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重建与探索的阶段。大量的中国大陆手工艺者和知识分子迁徙至此,他们带来了深厚的传统技艺,特别是对官窑体系、文人瓷器和传统釉彩的精湛掌握。台湾的陶瓷教育体系开始初步建立,从设立专门的工艺学校到大学设立相关科系,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这一时期,陶瓷创作的核心主题多围绕“复古”与“继承”。一方面,艺术家们致力于修复和重现失传的传统工艺,例如宋代五大名窑的复烧研究;另一方面,也开始出现对台湾本土特色的初步探索,尝试将台湾特有的矿物原料和自然景观融入作品之中。然而,这一阶段的作品仍普遍在传统规范内运行,追求技艺的极致完美,尚未迎来全面的观念变革。 第三部:观念的觉醒与现代性的冲击 (1980年代至今) 1980年代以后,随着台湾社会民主化进程加速,以及全球艺术思潮的涌入,台湾陶瓷艺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解放与多元化。这一时期的核心标志是“从工艺到艺术”的观念转变。艺术家们开始不再满足于制作功能性或纯粹模仿古典的器物,而是将陶瓷视为表达个人哲学、社会批判和身份认同的媒介。 学院与工作室的并驾齐驱: 随着高等教育体系的成熟,新一代的陶艺家不仅精通传统技法,更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理论熏陶。他们开始大胆地解构传统器型,挑战材质的物理极限,并将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的理念融入到陶瓷的创作之中。本书详细分析了那些标志性的“非功能性”陶瓷作品,它们往往以抽象的造型、颠覆性的釉色或装置化的呈现方式,探讨着人与环境、历史与记忆等宏大主题。 材料的极限实验: 这一时期的实验性极强。艺术家们不再局限于传统的高岭土和传统釉料,而是广泛使用火山灰、矿渣、金属氧化物,甚至将陶瓷与玻璃、金属、木材等其他材料进行复合创作。对烧成温度、气氛的控制不再是束缚,而成为了创造独特肌理和色彩的工具。例如,对“自然釉”的探索,便是试图让台湾特殊气候与土壤的特性,在窑火中留下不可复制的痕迹。 工艺聚落的转型: 传统的陶瓷产地,如莺歌、竹北等地,也面临着从大规模工业生产向特色工艺与文创产业转型的挑战。本书考察了这些地区如何通过设立陶艺博物馆、举办国际性展览、发展“手作”体验活动等方式,重新定位其在当代台湾文化景观中的角色,实现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平衡。 第四部:文化意涵与身份的建构 陶瓷不仅仅是物质的体现,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本书的第四部分聚焦于陶瓷在台湾身份认同建构中的角色。 一方面,是对“本土性”的追寻。艺术家们从原住民的图腾、台湾特有的植物和动物形态中汲取灵感,试图创造出具有清晰地理坐标的“台湾美学”。另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台湾的陶瓷艺术也积极参与国际对话,许多作品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广泛认可,它们以独特的中西交融的语汇,展现了台湾文化在当代世界中的活力与复杂性。 通过对数十位代表性陶艺家(涵盖了老一辈的技艺大师和新生代的观念先锋)作品的深度个案分析,本书勾勒出一部生动而立体的台湾陶瓷发展史。它不仅是研究者案头的工具书,也是所有热爱艺术、关注台湾文化发展的人士不可多得的阅读材料。读者将从中领略到,在一方小小的泥土之上,如何凝聚起一个族群的千年匠心与当代思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


  成立於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十二月,前身為台灣省陶瓷工業同業公會。歷經首任理事長趙天水先生、總幹事陳汝熙先生等業界先進的努力開拓與經營,使台灣的陶瓷產業在生產規模、人才培訓、市場銷售等方面都有極大的進步。同時也因應國家政策與市場發展之需,省公會奉令自民國五十六年七月改制為台灣區陶瓷工業同業公會,除包括原省級公會外,另將金門和馬祖地區的陶瓷工廠亦納入本區級公會。民國99年經會員代表大會決議再將本會更名為「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

  台灣陶瓷產業在台灣是歷史悠久的傳統產業,也是標準的MIT標章產品,產品線包含建築陶瓷、衛浴陶瓷、藝術陶瓷、日用陶瓷、工業和精密陶瓷,以及原料和相關設備等,品質均達國際水準。台灣陶瓷產業具備完整群聚的優勢、擁有長期代工技術、生產技術優良、產品品質穩定,具緊密的上下游生產體系,以及完整的產品種類。台灣陶瓷產業每年貢獻數百億的產值,無論是設備、製造,設計、研發等方面,業者都在精益求精,每一產品都符合國家CNS標準,甚至超越國際先進水平。

  近年來,台灣陶瓷工業同業公會攜手會員同業積極推動產業再升級,在品質見長的MIT磁磚生產上,注入美學設計,並予提升與進化,俾能與歐洲磁磚精品並駕齊驅,以美學軟實力勝出,為陶瓷產業開創新格局。如今台灣陶瓷正以高品質為基礎,開創出多樣化面貌的台灣陶瓷,現在MIT台灣陶瓷已獲建築師、設計師等專業人士及消費者的喜好與青睞。
 

图书目录

發行人語 Publisher’s Note
與時俱進 開創新格局
 
潮流趨勢 Trend
石紋磁磚 幾近真實
木紋磁磚 貼近自然
藝術陶瓷 融入生活
2019義大利瓷磚衛浴展  7大趨勢開啟新石代
2019西班牙陶瓷展  4大磁磚趨勢
2019法蘭克福衛浴展 色彩顯學,以感官架構個人空間
 
專欄 Column
許華山 建築師眼中的陶瓷製業未來
陳鵬旭 師法自然打造綠色美學空間
杜文正 建構高端生活態度的細節
 
產業焦點 Focus
MIT國產磁磚 多元化發展.走向更高度美學潮流
MIT國產衛浴 全通用設計.打造人人安心的衛浴天堂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領略陶瓷衛浴新風尚
 
Part 1 國際設計大師/磁磚.衛浴
Marcel Wanders 彩色異想世界
Barber & Osgerby 少即是多的雋永典藏
Patricia Urquiola 來自義大利的療癒系創意
Neri&Hu如恩設計 西方風格中的東方靈魂
 
Part 2 國際.國內個案/居家.商業.公共.老屋翻新
Atlas Concorde 石紋磁磚藝術居家
Toledo Metro Station 沈浸在湛藍海洋的夢幻驛站
百玥設計 舒適的人文藝術空間
宜蘭計程車博物館 懷舊溫潤宛如進入時光隧道
多樣化藝術磁磚 賦予公共空間生活美感
50年老公寓 蛻變北歐文青宅
居家裝修首選 用MIT陶瓷打造健康安心的家
 
企業觀點 Opinion
弘松窯業 用高質感MIT磁磚,舖寫生活的舒適美好
三友陶磁 逆境中的淬煉
 
釉料探索 Discovery
陶瓷美麗紋理下的釉藥技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5787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70.7MB

图书试读

自序

與時俱進  開創新格局


  除了好,還要更好!藉由一年一度「台灣陶瓷年鑑」的出版,我們帶領大家看到台灣陶瓷傳統產業不只擁有傳承數十年的優良製造技術,更不斷求新求變,不僅設備汰舊換新,汲取國際陶瓷新趨勢,業者以深根台灣、接軌國際的全方位視野,不斷創新研發,在逆勢中仍能與時俱進,不論在製作的品質,還是款式的設計,都足以與國際陶瓷並駕齊驅,甚至擁有超越國際如在地制宜的量身訂作、完善快速的維修服務等其它種種優勢。

  面對現今不景氣與不平等貿易的艱困產業環境,我們陶瓷公會的會員更要齊心向上,彼此交流合作,致力持續優化MIT陶瓷產品,一起推廣國人認識MIT國產陶瓷的每一產品符合國家CNS標準,還有綠建材標章、MIT微笑標章、環保標章等各種品質認證。

  MIT國產陶瓷的好品質,是建築師、設計師與一般消費者裝修時物超所值的好選擇,更是政府公共工程必需優先使用的最佳建材,帶頭創造內需市場,保障工程品質,建構人人安心的安全環境。

  同時,我們更要與時俱進,走向多元化發展,走向更高度的美學潮流,走向呼應全球環保趨勢的健康綠建材,提升自我實力,開創台灣陶瓷產業的新格局。謹以本年鑑的出版,拋磚引玉,希望喚起愛用MIT國產陶瓷產品等於使用優良品質與設計精美的意涵,為我們居住的環境,共創安全、健康與美好!
 
理事長 林榮德 謹誌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阅电子书时,我习惯性地尝试用不同的检索方式来寻找感兴趣的内容,发现其内部链接和标签做得相当人性化。这本年鉴的结构设计,很明显是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对于初入陶瓷领域的新鲜人,它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入门路径,从基础术语的解释到重要流派的梳理,都处理得非常平易近人,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腔调。而对于资深藏家或研究者而言,它提供了足够深的水域去探索。我个人偏爱那些关于「地方特色窑口复兴」的专题报道。台湾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陶土资源和历史背景,例如某些地区的特殊釉色或造型,如果不是专业人士去田野调查,很容易就会被忽略。这部年鉴像是将这些“散落的珍珠”串了起来,不仅记录了它们正在做的事情,更追溯了它们是如何做到的,让那些默默耕耘于土地上的匠人,获得了应有的舞台和尊敬。这种对“地方性”的深挖,让整本书充满了温润的人情味,而非冰冷的图鉴。

评分

这部看似寻常的年鉴,光是翻开目录,就已经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属于台湾陶瓷界年度总结的分量。虽然我手上拿的是电子版,少了点捧在手心的实体触感,但那股专注与深入,是不会因为载体不同而打折的。它就像是台湾陶瓷生态圈的一面高解析度镜子,映照出过去一年里,从传统工艺的传承者到前卫新锐创作者的脉动。我尤其欣赏它在不同面向的平衡拿捏,一方面对各大博物馆、美术馆举办的重要展览做了详尽的记录,那些高清的展品图片,简直是为我们这些无法时常亲临现场的爱好者提供了及时的精神食粮。另一方面,它也深入挖掘了工艺师个人的创作历程,那些访谈的文字,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对“人”与“土”之间深刻联结的哲学探讨。台湾的陶瓷艺术,从来就不只是技艺的比拼,它揉合了在地文化、历史语境,甚至是对当代社会议题的回应。看到如此详尽的整理,我仿佛能闻到窑火烧制后泥土散发出的独特气息,那是只有深入关注者才能体会到的感动。这份年鉴的价值,在于它的「记录性」与「索引性」,它让散落在各地的精彩瞬间,汇聚成一个清晰可辨的年度坐标。

评分

坦白讲,台湾的文化出版品,尤其在工艺美术这块,时常面临一个挑战:如何既保持学术的深度,又不至于让大众望而却步?这部年鉴在这方面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排版设计非常现代、清晰,即使是多图并茂的复杂页面,阅读起来也毫不费力,这对于电子书的体验尤其重要。不同于某些年鉴的刻板和保守,这里的视觉语言是活泼且富有创意的,它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来包装传统工艺,成功地完成了“跨代际沟通”的任务。我注意到,在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展示部分,他们会大胆地使用留白和色彩对比,巧妙地烘托出作品的张力。这说明编辑团队本身对视觉美学有着极高的要求,他们深知,要让陶瓷艺术被更多人看见和喜爱,光有好的内容是不够的,包装和呈现方式同样关键。它成功地将“年鉴”这种略带严肃的题材,转化为了一本值得收藏和反复品味的视觉大作。

评分

老实说,这份资料的编纂工程之浩大,光是想象就让人头皮发麻。能够将一年份的陶瓷脉络如此细致地梳理出来,足见背后编辑团队的专业与毅力。对我这个长期关注工艺设计领域的人来说,它最大的魅力在于其「数据支持」的严谨性。它不仅仅是美学鉴赏的读物,更是一本扎实的产业报告。从市场上的交易动态、新进驻陶艺工作室的分布图,到各项奖项得主的背景分析,都提供了翔实的数据支持。尤其是一些关于新材料、新烧制技术的介绍篇章,即便是一些专业人士可能都得花上时间去搜寻的国外最新趋势,都能在这里找到台湾视角下的解读和应用。我特别喜欢它对「教育端」的关注,那些高校院所的毕业展精华集锦,往往预示着未来十年台湾陶瓷艺术可能走向何方。这不仅仅是一部总结性的刊物,更是一份富有前瞻性的行业观察报告,对于规划未来的创作方向或产业投资,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这种将艺术性与商业性、学术性进行有机结合的编排方式,实在高明。

评分

每一次阅读这样的年度总结,我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我们不能让这些宝贵的工艺和创新的火花熄灭。这份年鉴所做的工作,是文化保存和前瞻引导的双重责任的体现。它不仅仅是记录谁做了什么,更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了行业内的标杆和评价体系。例如,对于环保议题的关注,也逐渐在年鉴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这反映了台湾社会整体价值取向的进步。当看到一些陶艺家开始使用回收材料、探索低能耗烧制方案时,你会明白,这份年鉴正在引导行业向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它就像是一个年度“体检报告”,哪里做得好,哪里还需要努力,都清晰地呈现出来。对于期待台湾陶瓷艺术能够持续在国际舞台上发光发热的我们来说,这份详尽而全面的年度回顾,无疑是支撑我们信心和方向的重要基石。它不只是一本书,它是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