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月:阿波羅11號登月50週年 (電子書)

第一次登月:阿波羅11號登月50週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德‧派爾
图书标签:
  • 阿波羅11號
  • 登月
  • 太空探索
  • NASA
  • 歷史
  • 科學
  • 技術
  • 美國
  • 五十周年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尼爾 · 阿姆斯壯 1969 年7月20日 地點:月球

  ●「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上月球以及完成其它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約翰‧甘迺迪,西元一九六二年九月在美國德州萊斯大學演講詞

  ●「太空人登陸月球,這不只是歷史的一步;這是進化史上的一步。」時報社論,西元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月》書中有多幀迷人、以往從未公布的照片,以及許多珍貴難得的影像和檔案文件,故事引人入勝,生動敍述阿波羅11號的史上創舉,同時為慶祝它登月五十週年紀念共襄盛舉。

  人類登陸月球是歷史性且具指標意義的里程碑,《第一次登月》為我們揭露其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樣貌,從美國與蘇聯間的太空競賽,講到阿波羅11號降落月球上的寧靜海,再講到重返地球及其後續發展,精彩絶倫。

  《紐約時報》日前在「新的和值得關注的書籍」("New and Noteworthy")書評專區將《第一次登月》列為本周精選。

  ※登月重要事件
  1957年10月 4日  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史波尼克1號升空
  1961年 4月12日  尤里‧加加林是全球第一位上太空的人
  1961年 6月 5日  艾倫‧雪帕德成為美國第一位上太空的人
  1962年2月20日  約翰‧葛倫成為全球第一位上地球軌道的人
  1963年6月16日  范倫蒂娜‧泰勒絲是全球第一位上太空的女性
  1965年3月18日  阿列克謝‧列昂諾夫是全球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人
  1965年6月3日  愛德華‧懷特是美國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人
  1967年1月27日  三位太空人死於阿波羅1號的火災
  1968年12月24日  阿波羅8號繞行月球

好評推薦

  「本書除了有一般文獻或網路上看不到的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技術文件, 還詳實記錄了美國人克服一切困難立下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再舉全國之力經歷接近五十萬人的參與才完成人類登月的歷史壯舉!其中, 有一句話一直影響著我想要替台灣人進入太空而努力, 就是美國總統約翰‧ 甘迺迪所說:『我們選擇在10 年內登上月球以及完成其它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困難重重……』僅以此句話與讀者共勉」 ——吳宗信 特聘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ARRC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創始人

  「羅德.派爾(Rod Pyle)以其豐富的專業,詳述人類二十世紀最偉大成就—-登月--的全程細節,從目標提出、登月方案確定、火箭/登月艇/返回艙打造、人員招募訓練,最後完成任務安返地球;各項硬體在設計製造過程中所遭遇困難的克服,在地軌中甚至在38萬公里外月表,遭遇突發狀況時,太空人及幕後支援人員沉著地解決,皆娓娓道來,使讀者在閱讀時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我們選擇送人登月,不是因為這個任務容易,而是艱鉅」、「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兩句名言,將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啓發我們,當一個國家及其人民在面對危急存亡的挑戰時,所應抱持「吾往矣!」的無畏精神。」——成功大學資訊工程系雷大同教授
 
《星际穿越:人类的宇宙探索史诗》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人类不懈探索精神的宏大史诗,它追溯了从仰望星空到迈向深空的漫长而曲折的旅程。本书不仅仅是罗列了太空任务的时间线,而是深入剖析了驱动人类走出摇篮、拥抱真空的内在哲学、科学突破以及地缘政治的复杂博弈。 第一部分:梦想的萌芽与科学的奠基 在人类文明的早期,宇宙仅仅是神话、宗教和哲学思考的画布。古人对夜空的观察,孕育了最早的天文学知识。从巴比伦泥板上的星象记录,到古希腊哲学家对“天体和谐”的构想,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说颠覆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再到开普勒精准地描绘出行星的轨道,每一步都凝聚了无数代人的智慧。 随后,伽利略首次将望远镜指向天空,将观测科学推向了新的高度。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以简洁而普适的数学语言,将地球上的运动规律与天体的运行统一起来,为真正的“航天”工程奠定了理论基石。 进入近代,科幻文学开始扮演“预言家”的角色。儒勒·凡尔纳的想象力激发了无数工程师的雄心,而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这位被誉为“航天之父”的俄国教师——则通过严谨的数学推导,证明了火箭是唯一可行的星际交通工具。他的“液体燃料火箭方程”如同摩西的律法,指导着后世的实践者。 第二部分:冷战的熔炉与火箭的诞生 二十世纪中叶,全球被意识形态的巨大张力撕裂。太空不再仅仅是科学家的乐园,而是两个超级大国展示国力、意志与技术优越性的终极战场。这场“太空竞赛”的爆发,以一种近乎疯狂的速度,将数十年才能完成的技术进步压缩到了几年之内。 苏联的领先是震撼性的:斯普特尼克一号的“哔哔”声,宣告了人类首次进入人造卫星时代,它不仅是技术上的胜利,更是心理上的冲击。随后,尤里·加加林——这位地球的第一个访客——乘坐“东方一号”环绕地球一周,将人类的地理范围扩大到了大气层之外。 面对压力,美国倾全国之力投入到阿波罗计划的筹备中。本书细致描绘了从范纳堡到卡纳维拉尔角的火箭组装车间,描绘了沃纳·冯·布劳恩及其团队如何将理论变为钢铁巨兽。我们审视了水星计划(Mercury)的艰辛起步,以及双子座计划(Gemini)对太空行走、轨道对接等复杂操作的磨练。 这一时期的工程奇迹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牺牲。我们不能回避阿波罗1号的烈火,那是为未来探险铺设的沉重代价。这些失败,如同历史的警钟,迫使工程师们进行痛苦但必要的改进,为最终的登月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安全基础。 第三部分:月球的诱惑与近地轨道的常态化 本书将重点解析月球本身对人类的复杂吸引力。月球不仅是地球最近的邻居,更是理解太阳系早期历史的“时间胶囊”。登陆月球,是人类对自身能力的终极验证。 在登月任务达成目标后,太空探索的重点进行了战略转移。我们详细探讨了航天飞机的时代,这种试图使太空旅行“常规化”的雄心勃勃的尝试,它如何带来了技术上的飞跃(如更精确的部署和维修能力),同时也暴露了系统复杂性带来的致命弱点。 同时,近地轨道上的长期驻留成为新的前沿。从和平号空间站到国际空间站(ISS)的漫长建设过程,展示了国际合作在极端环境下的重要性。ISS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实验室,它更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在地球引力场之外展示协作能力和工程持久性的活生生的纪念碑。本书探究了宇航员在微重力下身体和心理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我们为对抗这些影响所做的努力。 第四部分:超越月球——火星的召唤与深空的新视野 随着冷战的结束,太空探索的动机开始从纯粹的竞争转向科学发现和人类的未来保障。本书将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火星。 我们追溯了“海盗号”对这颗红色星球的初步扫描,以及“勇气号”和“机遇号”漫游车在火星表面孤独而伟大的“行走”,它们寻找着古代水流的证据。随后,“好奇号”和“毅力号”的到来,将火星探索的精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们搭载的复杂科学仪器,正在试图回答那个终极问题:生命,是否曾经在火星上存在过? 此外,本书还回顾了探索太阳系边缘的辉煌成就——“旅行者号”的“大旅行”,它们穿越了行星际空间,发出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问候信号,并进入了星际空间。这些探测器不仅带来了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壮丽影像,更重要的是,它们重新定义了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尺度。 第五部分:未来的展望——商业化与多行星物种的愿景 进入二十一世纪,太空探索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本书分析了私人企业,如SpaceX、蓝色起源等,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成本颠覆了传统航天工业的模式。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的成熟,正将进入太空的门槛大幅降低,为深空任务的实现提供了更可靠的经济基础。 最后,本书聚焦于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的宏大设想。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挑战,更是一个伦理、生理和社会结构上的巨大飞跃。从月球基地(Artemis计划)到载人登陆火星的路线图,作者探讨了我们必须克服的辐射防护、生命支持系统闭环以及长期隔离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星际穿越》旨在让读者理解,太空探索不是一次性的壮举,而是一个持续演进的宏大叙事。它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本能渴望,是我们技术实力的最高体现,也是我们对自身命运负责的表现。每一次发射,每一次数据回传,都是人类文明向宇宙深处投掷的探寻之光。 (总字数:约151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德‧派爾( ROD PYLE )


  羅德‧派爾是一位著作豐富的科學作家和太空發展史學者。他寫了多部與美國太空計劃有關的作品,包括《目標月球》、《月球任務》、《火星:建立聯繫》,《太空2.0》、《太空時代的驚人故事》等。

  派爾也擔任美國國家太空協會季刊《終抵星辰》(Ad Astra)的資深編輯,他同時也經常出現在美國各大報章媒體,如:美國公共電視台(PBS)、美國公共廣播電台(NPR)和《華盛頓郵報》。

譯者簡介

周莉莉 


  周莉莉,祖籍南京市,生長於台灣省台中縣霧峰鄉,畢業於台中女中,私立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系學士,輔仁大學法文研究所修業完畢,台師大翻譯研究所中英筆譯基礎訓練班結業。2017年自金融業退休,目前是自由譯者。平生喜愛閱讀,最崇敬楊絳女士自學西班牙文,無師自通,堅持不懈地完成從西班牙原文翻譯《唐吉訶德》這項艱巨的工作,是以翻譯好書自期。《真主大道上》是第一本譯作,《第一次登月》是第二本譯作,第三本譯作《突厥人》預計不久也即將出版。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8645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台湾的太空教育和相关议题也越来越受关注,很多年轻人对“硬科学”的兴趣正在被重新点燃。所以,我私下觉得,这本书如果能巧妙地植入一些时代的对比,会非常吸引人。想象一下,在1969年,没有互联网,没有智能手机,通讯全靠地面电台,那种信息传递的滞后感,和我们现在即时通讯的便利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能让读者更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决策的难度和信息处理的压力。此外,我也很期待看到,这次登月对后来的科技发展,比如微电子、材料科学等领域带来了哪些“溢出效应”。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技术,据说都源于当年的太空竞赛投入。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看不见的遗产”挖掘出来,就不仅仅是回顾历史,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的一种启发。

评分

这本电子书光是书名就让人感受到一股历史的厚重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点开阅读,但光是“第一次登月”和“阿波罗11号”这两个关键词,就足以勾起我对于那个时代太空探索的无限遐想。我记得小时候看过的纪录片,那种黑白画面里,宇航员一步步踏上月球的景象,简直是人类勇气的极致体现。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描绘当时的紧张气氛、科学家们夜以继日的努力,以及任务成功后全球人民的狂欢,那绝对是教科书级别的作品。尤其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谈论火星移民、太空旅游,回望五十年前的这次壮举,更能体会到那份筚路蓝缕的艰辛。我期待它能不仅仅是事件的复述,更能捕捉到那种“我们做到了”的集体自豪感,那种超越国界、点燃全人类梦想的精神火花。听说电子书的排版和配图都很重要,希望设计上能让人感觉如同置身于休斯顿任务控制中心,那种精密、严谨,又带着一丝不安的氛围中去。

评分

我希望这本书的作者在撰写时,能保有足够的批判性视角,而不是一味地歌颂。毕竟,阿波罗计划是在冷战背景下,带着强烈的政治驱动力而产生的。这种巨大的国家投入,在当时也伴随着国内的社会矛盾和资源分配的争议。一个好的历史书,不应该回避这些复杂的面向。比如,登月背后的巨大预算,是否挤压了其他社会福利或科研领域的发展?宇航员们光环的背后,是否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与后续的适应问题?如果作者能以一种平衡的、多角度的视角去审视这次伟大的胜利,探讨其光环下的阴影与代价,那么这本书的深度和思想性无疑会大大超越那些纯粹的纪念特刊。我期待读到一篇既充满敬意,又不失理性的历史分析。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阿波罗计划的书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大同小异,充斥着大量的技术细节,对于我这种对火箭推力、轨道力学不太擅长的普通读者来说,常常看得云里雾里。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文关怀和个人故事。比如,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在离开地球前那一刻的心情,他们的家人在地面上的焦急等待,甚至于任务中的一些小插曲,比如通讯延迟带来的恐慌,或者某个仪器的小故障是如何被迅速解决的。如果这本书能将这些充满人情味的细节描绘出来,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数字,而是鲜活的生命在挑战未知,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提升了好几个层次。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即便是面对最宏大的工程,最终完成任务的还是那些有血有肉、会紧张也会欢笑的普通人。

评分

坦白讲,我对这类“大事件回顾”的书籍,最怕的就是叙事上的平铺直叙和缺乏节奏感。如果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流水账般地记录,那读起来会很累。我期待的叙事方式,最好能采用一种“倒叙”或“聚焦”的手法。例如,从着陆那一刻的惊心动魄切入,然后再回溯到肯尼迪总统当年的豪言壮语,最后再探讨这次任务对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更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制造出一种悬念感和史诗感。而且,作为一本电子书,它应该利用多媒体的优势。不知道这本书有没有收录一些当年NASA的原始影像资料的链接,或者音频片段?光是能“听”到休斯顿控制中心那句著名的“The Eagle has landed”的原始录音,就足以让人热血沸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