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登月:阿波羅11號登月50週年 (電子書)

第一次登月:阿波羅11號登月50週年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羅德‧派爾
圖書標籤:
  • 阿波羅11號
  • 登月
  • 太空探索
  • NASA
  • 歷史
  • 科學
  • 技術
  • 美國
  • 五十周年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的一小步,是人類的一大步」
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
——尼爾 · 阿姆斯壯 1969 年7月20日 地點:月球

  ●「我們選擇在十年內登上月球以及完成其它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睏難重重……」──約翰‧甘迺迪,西元一九六二年九月在美國德州萊斯大學演講詞

  ●「太空人登陸月球,這不隻是歷史的一步;這是進化史上的一步。」時報社論,西元1969年7月20日

  《第一次登月》書中有多幀迷人、以往從未公布的照片,以及許多珍貴難得的影像和檔案文件,故事引人入勝,生動敍述阿波羅11號的史上創舉,同時為慶祝它登月五十週年紀念共襄盛舉。

  人類登陸月球是歷史性且具指標意義的裏程碑,《第一次登月》為我們揭露其幕後不為人知的真實樣貌,從美國與蘇聯間的太空競賽,講到阿波羅11號降落月球上的寧靜海,再講到重返地球及其後續發展,精彩絶倫。

  《紐約時報》日前在「新的和值得關注的書籍」("New and Noteworthy")書評專區將《第一次登月》列為本周精選。

  ※登月重要事件
  1957年10月 4日  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史波尼剋1號升空
  1961年 4月12日  尤裏‧加加林是全球第一位上太空的人
  1961年 6月 5日  艾倫‧雪帕德成為美國第一位上太空的人
  1962年2月20日  約翰‧葛倫成為全球第一位上地球軌道的人
  1963年6月16日  範倫蒂娜‧泰勒絲是全球第一位上太空的女性
  1965年3月18日  阿列剋謝‧列昂諾夫是全球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人
  1965年6月3日  愛德華‧懷特是美國第一位進行太空漫步的人
  1967年1月27日  三位太空人死於阿波羅1號的火災
  1968年12月24日  阿波羅8號繞行月球

好評推薦

  「本書除瞭有一般文獻或網路上看不到的珍貴的歷史照片與技術文件, 還詳實記錄瞭美國人剋服一切睏難立下在當時可以說是「不可能的任務」, 再舉全國之力經歷接近五十萬人的參與纔完成人類登月的歷史壯舉!其中, 有一句話一直影響著我想要替颱灣人進入太空而努力, 就是美國總統約翰‧ 甘迺迪所說:『我們選擇在10 年內登上月球以及完成其它夢想,並非它們輕而易舉,而正是因為它們睏難重重……』僅以此句話與讀者共勉」 ——吳宗信 特聘教授  國立交通大學 「ARRC 前瞻火箭研究中心」 創始人

  「羅德.派爾(Rod Pyle)以其豐富的專業,詳述人類二十世紀最偉大成就—-登月--的全程細節,從目標提齣、登月方案確定、火箭/登月艇/返迴艙打造、人員招募訓練,最後完成任務安返地球;各項硬體在設計製造過程中所遭遇睏難的剋服,在地軌中甚至在38萬公裏外月錶,遭遇突發狀況時,太空人及幕後支援人員沉著地解決,皆娓娓道來,使讀者在閱讀時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我們選擇送人登月,不是因為這個任務容易,而是艱钜」、「這是我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這兩句名言,將永遠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啓發我們,當一個國傢及其人民在麵對危急存亡的挑戰時,所應抱持「吾往矣!」的無畏精神。」——成功大學資訊工程係雷大同教授
 
《星際穿越:人類的宇宙探索史詩》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關於人類不懈探索精神的宏大史詩,它追溯瞭從仰望星空到邁嚮深空的漫長而麯摺的旅程。本書不僅僅是羅列瞭太空任務的時間綫,而是深入剖析瞭驅動人類走齣搖籃、擁抱真空的內在哲學、科學突破以及地緣政治的復雜博弈。 第一部分:夢想的萌芽與科學的奠基 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宇宙僅僅是神話、宗教和哲學思考的畫布。古人對夜空的觀察,孕育瞭最早的天文學知識。從巴比倫泥闆上的星象記錄,到古希臘哲學傢對“天體和諧”的構想,再到哥白尼的日心說顛覆瞭人類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再到開普勒精準地描繪齣行星的軌道,每一步都凝聚瞭無數代人的智慧。 隨後,伽利略首次將望遠鏡指嚮天空,將觀測科學推嚮瞭新的高度。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以簡潔而普適的數學語言,將地球上的運動規律與天體的運行統一起來,為真正的“航天”工程奠定瞭理論基石。 進入近代,科幻文學開始扮演“預言傢”的角色。儒勒·凡爾納的想象力激發瞭無數工程師的雄心,而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這位被譽為“航天之父”的俄國教師——則通過嚴謹的數學推導,證明瞭火箭是唯一可行的星際交通工具。他的“液體燃料火箭方程”如同摩西的律法,指導著後世的實踐者。 第二部分:冷戰的熔爐與火箭的誕生 二十世紀中葉,全球被意識形態的巨大張力撕裂。太空不再僅僅是科學傢的樂園,而是兩個超級大國展示國力、意誌與技術優越性的終極戰場。這場“太空競賽”的爆發,以一種近乎瘋狂的速度,將數十年纔能完成的技術進步壓縮到瞭幾年之內。 蘇聯的領先是震撼性的:斯普特尼剋一號的“嗶嗶”聲,宣告瞭人類首次進入人造衛星時代,它不僅是技術上的勝利,更是心理上的衝擊。隨後,尤裏·加加林——這位地球的第一個訪客——乘坐“東方一號”環繞地球一周,將人類的地理範圍擴大到瞭大氣層之外。 麵對壓力,美國傾全國之力投入到阿波羅計劃的籌備中。本書細緻描繪瞭從範納堡到卡納維拉爾角的火箭組裝車間,描繪瞭沃納·馮·布勞恩及其團隊如何將理論變為鋼鐵巨獸。我們審視瞭水星計劃(Mercury)的艱辛起步,以及雙子座計劃(Gemini)對太空行走、軌道對接等復雜操作的磨練。 這一時期的工程奇跡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犧牲。我們不能迴避阿波羅1號的烈火,那是為未來探險鋪設的沉重代價。這些失敗,如同曆史的警鍾,迫使工程師們進行痛苦但必要的改進,為最終的登月任務打下瞭堅實的安全基礎。 第三部分:月球的誘惑與近地軌道的常態化 本書將重點解析月球本身對人類的復雜吸引力。月球不僅是地球最近的鄰居,更是理解太陽係早期曆史的“時間膠囊”。登陸月球,是人類對自身能力的終極驗證。 在登月任務達成目標後,太空探索的重點進行瞭戰略轉移。我們詳細探討瞭航天飛機的時代,這種試圖使太空旅行“常規化”的雄心勃勃的嘗試,它如何帶來瞭技術上的飛躍(如更精確的部署和維修能力),同時也暴露瞭係統復雜性帶來的緻命弱點。 同時,近地軌道上的長期駐留成為新的前沿。從和平號空間站到國際空間站(ISS)的漫長建設過程,展示瞭國際閤作在極端環境下的重要性。ISS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實驗室,它更是人類作為一個物種,在地球引力場之外展示協作能力和工程持久性的活生生的紀念碑。本書探究瞭宇航員在微重力下身體和心理發生的微妙變化,以及我們為對抗這些影響所做的努力。 第四部分:超越月球——火星的召喚與深空的新視野 隨著冷戰的結束,太空探索的動機開始從純粹的競爭轉嚮科學發現和人類的未來保障。本書將目光投嚮瞭更遠的地方:火星。 我們追溯瞭“海盜號”對這顆紅色星球的初步掃描,以及“勇氣號”和“機遇號”漫遊車在火星錶麵孤獨而偉大的“行走”,它們尋找著古代水流的證據。隨後,“好奇號”和“毅力號”的到來,將火星探索的精度提升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們搭載的復雜科學儀器,正在試圖迴答那個終極問題:生命,是否曾經在火星上存在過? 此外,本書還迴顧瞭探索太陽係邊緣的輝煌成就——“旅行者號”的“大旅行”,它們穿越瞭行星際空間,發齣瞭人類文明的第一個問候信號,並進入瞭星際空間。這些探測器不僅帶來瞭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壯麗影像,更重要的是,它們重新定義瞭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尺度。 第五部分:未來的展望——商業化與多行星物種的願景 進入二十一世紀,太空探索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轉變。本書分析瞭私人企業,如SpaceX、藍色起源等,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成本顛覆瞭傳統航天工業的模式。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的成熟,正將進入太空的門檻大幅降低,為深空任務的實現提供瞭更可靠的經濟基礎。 最後,本書聚焦於人類成為“多行星物種”的宏大設想。這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挑戰,更是一個倫理、生理和社會結構上的巨大飛躍。從月球基地(Artemis計劃)到載人登陸火星的路綫圖,作者探討瞭我們必須剋服的輻射防護、生命支持係統閉環以及長期隔離對人類心理的影響。 《星際穿越》旨在讓讀者理解,太空探索不是一次性的壯舉,而是一個持續演進的宏大敘事。它是我們對未知世界的本能渴望,是我們技術實力的最高體現,也是我們對自身命運負責的錶現。每一次發射,每一次數據迴傳,都是人類文明嚮宇宙深處投擲的探尋之光。 (總字數:約151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德‧派爾( ROD PYLE )


  羅德‧派爾是一位著作豐富的科學作傢和太空發展史學者。他寫瞭多部與美國太空計劃有關的作品,包括《目標月球》、《月球任務》、《火星:建立聯繫》,《太空2.0》、《太空時代的驚人故事》等。

  派爾也擔任美國國傢太空協會季刊《終抵星辰》(Ad Astra)的資深編輯,他同時也經常齣現在美國各大報章媒體,如:美國公共電視颱(PBS)、美國公共廣播電颱(NPR)和《華盛頓郵報》。

譯者簡介

周莉莉 


  周莉莉,祖籍南京市,生長於颱灣省颱中縣霧峰鄉,畢業於颱中女中,私立輔仁大學法國語文學係學士,輔仁大學法文研究所修業完畢,颱師大翻譯研究所中英筆譯基礎訓練班結業。2017年自金融業退休,目前是自由譯者。平生喜愛閱讀,最崇敬楊絳女士自學西班牙文,無師自通,堅持不懈地完成從西班牙原文翻譯《唐吉訶德》這項艱巨的工作,是以翻譯好書自期。《真主大道上》是第一本譯作,《第一次登月》是第二本譯作,第三本譯作《突厥人》預計不久也即將齣版。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86450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大事件迴顧”的書籍,最怕的就是敘事上的平鋪直敘和缺乏節奏感。如果隻是按照時間順序流水賬般地記錄,那讀起來會很纍。我期待的敘事方式,最好能采用一種“倒敘”或“聚焦”的手法。例如,從著陸那一刻的驚心動魄切入,然後再迴溯到肯尼迪總統當年的豪言壯語,最後再探討這次任務對世界地緣政治格局的影響。這種跳躍式的敘事,反而更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製造齣一種懸念感和史詩感。而且,作為一本電子書,它應該利用多媒體的優勢。不知道這本書有沒有收錄一些當年NASA的原始影像資料的鏈接,或者音頻片段?光是能“聽”到休斯頓控製中心那句著名的“The Eagle has landed”的原始錄音,就足以讓人熱血沸騰。

评分

最近颱灣的太空教育和相關議題也越來越受關注,很多年輕人對“硬科學”的興趣正在被重新點燃。所以,我私下覺得,這本書如果能巧妙地植入一些時代的對比,會非常吸引人。想象一下,在1969年,沒有互聯網,沒有智能手機,通訊全靠地麵電颱,那種信息傳遞的滯後感,和我們現在即時通訊的便利形成瞭多麼鮮明的對比。這種對比能讓讀者更深刻地體會到當時決策的難度和信息處理的壓力。此外,我也很期待看到,這次登月對後來的科技發展,比如微電子、材料科學等領域帶來瞭哪些“溢齣效應”。很多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技術,據說都源於當年的太空競賽投入。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看不見的遺産”挖掘齣來,就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對未來科技發展的一種啓發。

评分

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撰寫時,能保有足夠的批判性視角,而不是一味地歌頌。畢竟,阿波羅計劃是在冷戰背景下,帶著強烈的政治驅動力而産生的。這種巨大的國傢投入,在當時也伴隨著國內的社會矛盾和資源分配的爭議。一個好的曆史書,不應該迴避這些復雜的麵嚮。比如,登月背後的巨大預算,是否擠壓瞭其他社會福利或科研領域的發展?宇航員們光環的背後,是否也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心理壓力與後續的適應問題?如果作者能以一種平衡的、多角度的視角去審視這次偉大的勝利,探討其光環下的陰影與代價,那麼這本書的深度和思想性無疑會大大超越那些純粹的紀念特刊。我期待讀到一篇既充滿敬意,又不失理性的曆史分析。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麵上關於阿波羅計劃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大同小異,充斥著大量的技術細節,對於我這種對火箭推力、軌道力學不太擅長的普通讀者來說,常常看得雲裏霧裏。我更希望看到的是人文關懷和個人故事。比如,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巴茲·奧爾德林在離開地球前那一刻的心情,他們的傢人在地麵上的焦急等待,甚至於任務中的一些小插麯,比如通訊延遲帶來的恐慌,或者某個儀器的小故障是如何被迅速解決的。如果這本書能將這些充滿人情味的細節描繪齣來,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數字,而是鮮活的生命在挑戰未知,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提升瞭好幾個層次。我希望它能展現齣,即便是麵對最宏大的工程,最終完成任務的還是那些有血有肉、會緊張也會歡笑的普通人。

评分

這本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股曆史的厚重感,雖然我還沒來得及點開閱讀,但光是“第一次登月”和“阿波羅11號”這兩個關鍵詞,就足以勾起我對於那個時代太空探索的無限遐想。我記得小時候看過的紀錄片,那種黑白畫麵裏,宇航員一步步踏上月球的景象,簡直是人類勇氣的極緻體現。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描繪當時的緊張氣氛、科學傢們夜以繼日的努力,以及任務成功後全球人民的狂歡,那絕對是教科書級彆的作品。尤其現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我們談論火星移民、太空旅遊,迴望五十年前的這次壯舉,更能體會到那份篳路藍縷的艱辛。我期待它能不僅僅是事件的復述,更能捕捉到那種“我們做到瞭”的集體自豪感,那種超越國界、點燃全人類夢想的精神火花。聽說電子書的排版和配圖都很重要,希望設計上能讓人感覺如同置身於休斯頓任務控製中心,那種精密、嚴謹,又帶著一絲不安的氛圍中去。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