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躐者與海 (電子書)

麻躐者與海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跳舞鯨魚
圖書標籤:
  • 科幻
  • 未來
  • 賽博朋剋
  • 反烏托邦
  • 人工智能
  • 虛擬現實
  • 技術哲學
  • 社會科幻
  • 電子書
  • 小說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陸地彷彿是一尾魚看著我,而我在船上。這是一艘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與魚分享的船,當然也沒有任何工具可以用來宰殺那尾魚,幾乎沒有辦法好使那尾魚成為我的午餐,陸地僅僅是我的午餐……

  歷史科幻齣一個傢族的故事,常民齣臺南平埔族的蹤跡,民族誌成一段南島語族的遷徙。

  麻躐者,海洋的子民,傳說大都由臺南上岸,最終離散各地--

  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力作,原住民文化資深寫手跳舞鯨魚,以傢族故事齣發,重新探討南島語族由來、挖掘神話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蒐羅科學與歷史遺落生活斷片的山海奇幻文學集!

  傳說,南島語族的祖先沿著位在黑潮環繞的島嶼西半部,上岸。祖先們是否看見,那黑潮之所以是黑潮,源於過度清澈的海水無法反射陽光,直讓海底深處的黑暗勻齣水麵,彷彿是傳說世界斷裂後的盡頭,橫亙著無法迴返的生命之旅。

  在福爾摩沙古老民族的文化係統裡,占蔔、預知皆與夢境有關。夢是潛意識,有時候會迴溯祖先生活經驗的集體潛意識,加諸在當時的社會狀況下,傳說因此變形,不閤理的地方是祖先的記憶,閤理的結局往往是當時社會的反饋。死貓為何吊樹頭,死狗為何放水流……接觸地氣者可成精,終至東王公、西王母般的神靈。虎姑婆、矮黑人、魔神仔、精靈和分身等,遠古時候就存在的奇幻生物或力量,混雜著西方、東方和南島語族的文化,成為福爾摩沙的故事──

  為什麼歷史會這般演變?「海」或許是答案。石斧、陶器、大湖文化和蔦鬆文化,巴圖形石器有著什麼功用,是否曾經記錄下遠古重要的大事?透過《臺灣府誌》、《島夷誌略》、《臨海水土誌》……到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留下的資料,以及《被遺誤的臺灣》,福爾摩沙成為荷蘭、前僕後繼上岸者的美夢抑或惡夢?

  倒風內海有九個港道,井水港、鹹水港、鐵線橋港、茅港尾港、麻豆港、埤頭港、佳裏興港、灰窯港、頭港仔。港道是水道,是河流發源後,遠離源頭的道路。福爾摩沙是斷開的土地,一個島又一個島般叢聚在某些位置,七崑身、六崑身、五崑身、四崑身、三崑身、二崑身和一崑身般的山峰,砂土而成。水道佈滿整個福爾摩沙,在臺南成為兩個內海,倒風內海與臺江內海。臺江內海有更多的港道:將軍莊、歐汪社、歐汪港、蕭壠港、卓加港、含西港、竿寮港、直加弄港、灣港、木柵港、堤塘港、石橋、三捨、營樹腳、新港、洋仔港、蔦鬆、洲仔尾、小橋、大橋、德慶溪、福安坑、竹溪、瀨口和喜樹仔,巫曾經齣現在此地域。

  巫是遠古最早的知識傳承者,巫逐漸消失,古時候的知識正在佚失,過去究竟發生過什麼樣的故事在這塊島嶼,就隻剩下咒語碎片、民俗療法殘篇和說不完的鬼故事──

本書特色

  國藝會文學創作補助力作,原住民文化資深寫手跳舞鯨魚,以傢族故事齣發,重新探討南島語族由來、挖掘神話對現代社會的意義、蒐羅科學與歷史遺落生活斷片的山海奇幻文學集!

名人推薦

  卑南族小說傢巴代、臺灣文學獎得主《傀儡花》作者陳耀昌、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係教授林翠鳳、兒童文學作傢妍音、散文作傢林文義、散文作傢張欣蕓──溫柔推薦!
 
潮汐間的詠嘆:一部關於探索、遺忘與重塑的史詩 【本書特色:跨越時代的史詩敘事,細膩入微的人物刻畫,對古老文明的深度發掘,以及對人類精神疆域的極緻描摹。】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片特定海域的傳說,而是一部宏大敘事的群像劇,它深入探討瞭“界限”的本質——無論是地理上的海洋與陸地、時間上的過去與未來,還是精神上的認知與未知。故事的脈絡錯綜復雜,如深海洋流般不可預測,卻又遵循著某種古老的、隱秘的邏輯運行。 第一部分:失落的航綫與記憶的碎片 故事始於一個被世人遺忘的群島文明——“阿卡迪亞之環”。這個文明以其對潮汐規律的精準掌握和利用超乎想象的航海術而聞名。然而,他們的興盛伴隨著一種深刻的哲學睏境:他們過於依賴對海洋的“預測”與“控製”,最終導緻瞭對“不可知”的恐懼與排斥。 主角之一,伊利亞斯·凡德爾,是阿卡迪亞末代宮廷的首席製圖師。他繼承瞭一份被嚴格禁止閱覽的古老星盤圖譜,其中描繪的航綫,指嚮的不是已知的任何大陸,而是被稱為“靜默之域”的虛空。伊利亞斯無法滿足於王室對既定航道的堅守,他相信,文明的真正進步,在於敢於駛嚮地圖上空白的地方。 在與王室守舊勢力的衝突中,伊利亞斯攜帶圖譜和一批忠誠的船員,秘密啓航。他們的船隊,被設計成能夠抵禦深海極壓與超自然風暴的“方舟”。 這一部分的敘事風格冷峻而精準,充滿瞭對早期航海技術、星象學和海洋地理的詳盡描摹。讀者將跟隨伊利亞斯,體驗在沒有既定燈塔指引下的焦慮與希望,體會知識的重量如何壓垮一個人的肩膀。 第二部分:大裂變:陸地文明的掙紮 時間軸略微後移,視角切換至大陸腹地——“鐵砧帝國”。這是一個崇尚實用主義和工業進步的龐大政權,他們視海洋為蠻荒與混亂的象徵,將所有資源投入到對地殼深處的開采與機械化生産之中。 帝國的核心人物是元帥薇拉·科爾文。她是一位鐵血的軍事傢,也是一位深刻的懷疑論者。薇拉不相信任何基於信仰或未經驗證的理論,她隻信賴鋼鐵、火藥和精確計算。然而,鐵砧帝國的擴張正在觸及地質的極限。他們過度抽取地熱能,引發瞭罕見的“地殼呻吟”——一種深沉的、似乎來自地球內部的低頻震動,這種震動開始影響人們的心智,引發集體性的失眠與偏執。 薇拉開始秘密調查這些震動的來源,她偶然發現,這些震動與多年前阿卡迪亞的失蹤傳說有著某種頻率上的共鳴。她與一位被帝國流放的古代語言學傢閤作,試圖破譯關於“深淵協議”的殘片。 本書在此部分著重探討瞭技術進步的代價,以及盲目的實用主義如何切斷瞭人類與自然更深層次的聯係。薇拉的掙紮,在於她必須在維護帝國的穩定與追尋真相之間做齣抉擇,而真相很可能意味著顛覆她所信奉的一切。 第三部分:交匯:時間的迷宮與共鳴的頻率 伊利亞斯的“方舟”在經過數年的漂泊後,並未發現傳說中的新大陸,而是進入瞭一個時間流速異常的“亞空間”——一個被遺忘的洋流漩渦,它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迴聲”。在那裏,伊利亞斯看到瞭阿卡迪亞文明自我毀滅的預兆,以及他們試圖通過“靜默”來逃避最終命運的徒勞努力。 與此同時,薇拉元帥通過追尋地殼震動的源頭,利用帝國最尖端的聲納技術,意外地捕捉到瞭來自“亞空間”的微弱信號——那是伊利亞斯船隊發齣的古老航海信號。 當兩股力量——伊利亞斯的知識探索與薇拉的實用追尋——最終在時間的迷宮中交匯時,他們發現瞭一個驚人的共同點:無論是海上的文明還是陸地的帝國,他們所逃避的“未知”,其實是“世界的呼吸”。 高潮部分不是一場簡單的戰鬥,而是一場關於“頻率”與“共振”的較量。薇拉必須決定是否相信伊利亞斯帶來的關於“非物質性”的知識,而伊利亞斯則必須學會將他的理論付諸實踐,以抵禦從地殼深處爆發齣的、試圖抹平所有差異的“絕對靜默力”。 尾聲:重塑的海岸綫 本書的結局並非提供瞭一個簡單的“拯救世界”的答案。它描繪瞭文明的迭代與重塑。伊利亞斯和薇拉的閤作,成功地穩定瞭時空與地質的裂縫,但代價是他們所處的“世界”形態發生瞭永久性的改變。 新的海岸綫誕生瞭,它不再是清晰的陸地與海洋的邊界,而是充滿瞭流動的、不斷變化的光影與形態。幸存下來的人們,學會瞭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秩序。故事最後,留下的是關於“接受不完美地圖”的哲學思考。 全書語言風格典雅、富有畫麵感,細節處理極為精妙,無論是對古老儀器的描述,還是對深海壓力的心理刻畫,都顯示齣作者對“邊界學科”——地理學、天文學、聲學、哲學——的深刻理解與融會貫通。它是一部關於人類不屈的求知欲如何與宇宙的宏大冷漠抗衡的史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跳舞鯨魚


  另筆名蔚宇蘅,來自蜂炮的故鄉,臺南鹽水。

  國立臺中師範學院畢業,現任高雄「喜菡文學網」小說版召集人。

  曾獲現代詩、散文和短篇小說數十項文學獎,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文學創作與齣版補助,以及香港小學生書叢榜。

  著有《她身花園》、《幻獸癥的屋子》、《闇覗者的迴返:古族對話錄》、《恐怖闖關遊戲》、《風雨中的茄苳樹》、《魔市少年》、《魔樹少年》、《吳郭魚婆婆》、《麻躐之洋:馬塔巴》。

  沉潛都市文明脈絡與古老傳說,喜歡畫畫、登山和攝影,目前悠遊「手寫中」粉絲專頁。
 

圖書目錄

【推薦序】鯨魚在跳舞,尋海的人沒有停止/林翠鳳
【推薦序】我不是魚,但我在海中/妍音 
【推薦序】潮聲下的潛航/張欣蕓 

最初 

第一部
潛海 
嚮河 
沙洲 

第二部 
遊泳 
浮與沉 
影子 

第三部 
肉身 
腔 
源於 

第四部 
光 
海上 
茄苳 

第五部
探路 
又一尾魚

第六部 
水 
起風 
靠岸 

後記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44538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8MB

圖書試讀

推薦序

鯨魚在跳舞,尋海的人沒有停止


  很多人都說臺灣像是一顆番薯,我說,臺灣更像是一尾鯨魚,沉浸在浪盪的海水中,麵嚮遼闊的大洋,彷彿隨時都可以遊開,逍遙而去。

  從臺灣遙望東方,是幾百倍於臺灣麵積的太平洋,這是兩韆多年前的「歸墟。」

  《列子.湯問》篇記載著:「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裏,有大壑焉。實惟無底之榖,其下無底,名曰歸墟。」

  天下江河韆萬條,滾滾涓涓都匯歸到這不見底的大深榖,正是「海納百川,所以成其大的典型。」臺灣,就位於歸墟邊沿上,是太平洋島弧上最搶眼的鯨鯤。

  據說,南島語族從這裡齣發,劃嚮瞭南極前哨的紐西蘭,嚮西劃抵瞭非洲大陸旁的馬達加斯加,也飄過萬裏大洋,嚮東來到瞭南美洲復活節島,多遼闊的藍色海洋!多翻騰的驚滔駭浪!遙想古老的年代,不算太大的鯨魚島,小小少少的人們,好多的驚嘆號!

  在好久好久以前,臺灣島上有人,在海的寬容裡,在島嶼的微笑中。經歷過聰明的石器時代,跳耀在驚喜的金屬時代,還樂天地優遊在穩定的農業時代。直到現在,山川還保留著古老的密碼,我們的語言裡還盪漾著海味。然而太祖先們的軌跡遙遠得有些模糊,子孫們試著從迴憶裡找脈絡,試著迴到海洋裡尋些風雲。我們踏尋來處,好告訴未來,在這島嶼一脈相承。

  跳舞鯨魚以尋海人的身影,引導著迴遊海洋,瀏覽福爾摩沙的美麗與滄桑,前世與今生。攀行到土地,經過漁村、港口、山巔,駐足鹽田、沙洲、林場。又跟進旅人的蹤影,追著鬱永河、甘為霖,還有揆一,按圖索驥的前進,一探究竟。還翻閱瞭《臺灣府誌》、《島夷誌略》和《臨海水土誌》,認真的考察,加以比對。為尋齣生命的歷史,最初的歷史與迤邐的生命。

  鯨魚在跳舞,尋海的人沒有停止。平埔的輪廓越來越清楚,山與海的座標,人與事的麯線,拼接一片片你妳我我的記憶,窩進傳說故事裡感受島嶼的深層溫度。搜尋祖先的足跡,像一場密室遊戲,元素都在,而眼光如何著落。

  跳舞鯨魚隨筆漫遊,星月花草盡落書田中。《麻躐者與海》揭示瞭平埔的集體潛意識,提點著臺灣的生命光度,燦燦地鋪陳在山海之間,輕巧地穿梭於今昔之內。福爾摩沙在口說言傳中,續命;臺灣在字裡行間,傳承。

  依循著再走一迴,雖然荷蘭人和鄭成功都走遠瞭,捕魚再也不用磺火瞭,還好,阿立祖的花瓶還很莊嚴,西拉雅有瞭自己的園區,蔦鬆文化是嘉南平原的驕傲,而蜂炮比起從前加倍猛烈瞭。更慶幸的,茄苳樹依然老神在在,一代傳過一代。

  鯨魚繼續跳舞……海波蕩漾,陽光燦爛。

  《麻躐者與海》值得福爾摩沙的大小孩子們,一起追步,攜手尋訪……。
 
文/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係教授 林翠鳳

推薦序

我不是魚,但我在海中


  我不是魚,對於海洋一嚮瞭解不深。

  小時候,住傢臨近的不是一座海港,隻是一條河,一條流經整座城市的河。那時的我太小瞭,完全不知道河的最終歸屬是大海。我不曾想過探究大海的麵貌,或者隻是欣賞海港的媚態,我純然沉浸在川水潺潺而去的美麗之中,這樣看起來,我應是喜歡水紋的孩子。

  這樣的我,僅僅心安於一條河川,甚至是一條圳溝而已。有一幅畫始終鐫刻心闆,我在橋上倚著俯視川底洗著鍋碗瓢盆或衣物的婦人,以及她們帶著正與水玩著的孩子。我從來是遠距看著望著羨慕著,一次也不曾下到川裡入畫。垂髫八歲的夏天,水流一般的人生,我傢從中區遷徙到西區,賃居在臺中區農業改良場的邊陲,之前戀慕的那川也一路蜿蜒至那附近,可我再不是尋著那條有名的川而去。

  我似水,宛如寄生一道溝渠的水滴,伴隨許多不同水滴隨波逐流,循著一個方嚮延展齣一條路徑。然後,長長兩個月的暑假,我與圳溝裡點水的蜻蜓融為一體,我是水我是蜻蜓,然而我仍是我,無論我再如何全神貫注於溝裡輕歌漫舞的蜻蜓,無論蜻蜓再如何不懼我願與我相親,我依舊是蜻蜓眼中異種不同類的龐然大物,但也決計不會被蜻蜓視作是圳溝裡的小魚,甚至遐想成悠遊海洋的魚種。

  可我當真泅泳在海洋之中啊!

  我極喜愛的一首歌〈海角天涯〉,每每去KTV必點,「我問過海上的雲,也問過天邊晚霞,何處是大海的邊緣,哪裡是天之涯……」同一歌者的另一首歌「鞦水長天」亦是教人心間點點溫暖,即便「……鞦潮嚮晚天,依舊是蘆花長堤遠,多少雲山夢斷,幾番少年情淚,盡付與海上,無際風煙,早化作遠方漁火萬點……」女兒則是喜愛原住民歌手唱紅的〈聽海〉,「寫信告訴我海是什麼顏色?夜夜陪著你的海心情又如何?灰色是不想說,藍色是憂鬱……」關於海的歌非常非常多,是不是每個人的心底都住著一座海洋?無論他來自港邊,或從小在山林裡長大,海都在靈魂深處湧動。

  輾轉人生旅次,離開所來處那一條美麗河川(日治時期夾岸綠柳,戰後遍布吊腳樓違章,如今類韓國清溪川景緻),在還未沿著那川走嚮齣海口的年歲,我便已落籍在本島最大海港城市,命運領著我親近海,嗅聞海的氣味。原來,空氣中鹹濕的感受,隻因那是來自大海的消息,一如人們滿心愁緒,傷懷自然改變令眼眶盈滿瞭淚水。

  由中部南來後,我在潟湖搭過竹筏,與海做最親近的接觸,微微緊張中暗藏幾分趣味。我去過七股,喚做五嬸的海產店沒招牌,是巷仔內的熟客纔知的去處,料多實在,真正的俗閣大碗。我也隨著姊姊、姊夫去過北門、將軍,那許久許久以前的昔時之港。

  人因事因時而異動,地景地貌不遑多讓,更是因地殼變動因潮汐水流而有轉變,島嶼西部海岸過去大大小小河港無數,莫說新世代多不清楚,有些甚至我也茫然無所知。我是直到某一日纔恍然大悟,萬丹港不在屏東,萬丹港所在是今日左營海軍軍港。

  有些地點與地名其實本無關,常因個人認知誤解瞭,如同我曾經將小時候忒依戀的柳川齣海口,誤想做母親曾提過的塗葛堀港,其實塗葛堀港位於大肚溪口。隻如今誰又知道曾經是中部僅次於鹿港的第二大港──塗葛崛港,何去瞭呢?

  島嶼西部河港的消失,滄海桑田是其共同宿命,任誰都無法抗拒。再深入細究,關於塗葛堀港,大約連母親也隻是在她兒時聽過而已,畢竟塗葛堀港早在西元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七月,因豪雨成災緻使大肚溪暴漲,大肚溪下遊河道北移,塗葛堀港及附近村莊已全數流失,僅僅殘留瞭溪北的水裡港(今日麗水漁港)。

  多少年瞭?百年一瞬,港已非港。可島嶼依然四周環海,或許有人仍想好好探究飽藏瞭生命起源的海域。大半歲月在港都生活的我,搭渡輪去旗津,搭捷運去香蕉碼頭;或是在地走踏,或是參加喜宴,海環抱著我、溫潤瞭也屬鹹味的血液。

  在海港城,我也戀著一條河,整治完成後,便去搭乘瞭愛之船,然後一路笑聲哼著〈愛在沸騰〉「……愛把睏苦化為富有,事實可以證明它,人間在愛的交流中繁華,朋友在愛的引導下融洽,愛把淚水化作歡笑,不是流傳的神話……」

  或許有傳說有神話,但生活不是,主婦的我仍然在柴米油鹽中打轉,飲食營養得顧到均衡,而蛋白質的來源部分依然仰賴著魚,即便魚的種類頗多,我傢仍偏愛虱目魚肚,無刺虱目魚肚,乾煎或佐鳳梨豆瓣清蒸都是配飯上選。

  數十年過去,對海洋的認識仍舊粗淺,倒是多瞭很多喜歡,可我終竟不是魚。

文/兒童文學作傢 妍音

推薦序

潮聲下的潛航


  海洋鹹澀的氣味飄盪在文字裡,跳舞鯨魚的散文集《麻躐者與海》,以〈潛海〉為開端,〈靠岸〉為結尾,字裡行間流動著浪潮的詩意,潮起潮落間,那些關於海洋的古老傳說、奇幻神話、父係與母係的傢族史、童年往事,彼此縱橫交錯,互為經緯,成為一捲穿越不同時空的航海輿圖。

  她在後記上寫著:「生活,是世界上每一段生命緻力書寫自身的記錄。」

  在鹽水生長的她,沿著海洋的藍色臍帶,泅泳在海洋有關的記憶裡,追溯生命的源頭,重新凝視過往足跡,展開瞭這趟尋海之旅。

  南島語族的航行遷移,倒風內海的滄海桑田,西拉雅的祖靈與祭儀,一一浮現,閃動著粼粼波光。爬梳歷史文獻、地誌,尋嚮所誌,這趟旅程,像沿著綿長的支流,溯洄從之,道阻且長。她張開文字的網,打撈生命中與海洋有關的記憶碎片。

  「我的人生很可能是一艘漁船,是那種近海捕撈作業的小船,很脆弱但堪能使用,幾乎是本能,就能找到溪水流動的方嚮,多半是舊日的港道,是廢棄的支流,是改道後的封閉水域,我還是能持續在溪水、大排和水溝裡,找尋齣航的方嚮。我母親希望我停下來,離開那些所謂的舊日港道,我還是繼續走,彷彿那是生命的必然。」

  沿著記憶不斷往下潛行,海洋,蘊藏在基因密碼裡,化為拍打著礁石的潮汐,日夜敲擊心扉召喚著她,成為創作源頭,汩汩湧齣帶著潮水氣味的文字。

  「海水送來祖先,西拉雅夜祭中的牽麯,是歌詞,是故事,是無法忘記祖先,還是無法忘懷海。南島語族的社會認為靈魂的故鄉就是海,意外死亡的靈魂遺體必須送迴海洋,海洋在西拉雅的世界是住著最高統治神的地域,那裡象徵死亡也寓意新生。」

  海洋是靈魂最後的歸所,記憶與遺忘,死亡與新生,啟航與歸航,在浮與沉之間,祖譜上模糊的身影,開始有瞭輪廓,漸漸清晰,那些被時光湮沒、被人遺忘的名字,因為書寫而被賦予瞭血肉,再度擁有瞭靈魂。

  「農村、河港和海岸……我覺得有人在呼喚我,我持續往海的深處下潛,我彷彿又看見我最想念的老傢景象,仍在海底的某處被固定,我一直朝那個空間遊瞭過去。

  我眨眨眼後,自己驀然就化身為鯨魚。我依然在福爾摩沙的某處辛勤工作,用龐大的身軀,難以駕馭的雙鰭。所有人都盯著我看,彷彿知道我是一尾不知為何化身的鯨魚。」

  麻躐者,在海洋的召喚聲中,穿過歷史的迷霧,時間的座標,在湧動的潮聲裡,一躍而下,化為鯨,沒入一望無際的汪洋,航嚮內心深處,嚮未知處潛行。

文/散文作傢 張欣蕓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資深的書蟲,我閱讀電子書的頻率其實比實體書高很多,主要是方便攜帶,隨時都能沉浸進去。這本書吸引我的地方,很大程度上在於它可能提供的“逃逸感”。現代生活壓力太大瞭,我們需要一些高質量的、能讓我們暫時忘記煩惱的載體。如果“麻躐者與海”的故事足夠引人入勝,能夠構建齣一個邏輯自洽、充滿魅力的異世界,那就太棒瞭。我比較關注的是人物塑造,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最終還是要靠有血有肉的角色去推動。這些“麻躐者”究竟是反英雄,還是徹頭徹尾的惡徒?他們麵對的“海”是自然的偉力,還是某種超自然力量的象徵?我希望作者在處理這些角色的動機時,能夠復雜化處理,不要給齣一個簡單的非黑即白的答案。人物的灰色地帶,往往纔是最耐人尋味的。

评分

這本新齣的電子書,從書名來看就帶著一種濃厚的奇幻色彩,加上封麵的設計感,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瞧瞧。我最近實在是被各種“燒腦”的懸疑小說搞得有點疲憊,所以特彆想找一本能夠帶我逃離現實,進入一個完全不一樣世界的故事。我看瞭一下簡介,感覺作者的文字功底應該很紮實,對世界觀的構建也很有野心。尤其是“麻躐者”這個詞,聽起來就充滿瞭神秘感和禁忌的意味,讓人好奇他們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又在故事裏扮演著什麼角色。海這個元素,在文學作品裏總是能喚起很多聯想,是自由,是未知,也可能是危險。我很期待作者能如何將這兩個看似不相關的意象巧妙地融閤在一起,創造齣一種既宏大又細膩的敘事氛圍。希望這不是一本那種華而不實的空洞作品,而是真正能在文字裏感受到作者傾注的心血和獨特的創作視角。我打算趁著周末有空的時候,一口氣把它讀完,好好體驗一下這個“麻躐者與海”的世界。

评分

坦白說,我不太喜歡那種故作高深、故弄玄虛的文學作品,但這本書的調性,至少從書名和目前的宣傳來看,給我的感覺還算踏實。我關注的重點是作者的敘事節奏感,畢竟電子書閱讀的碎片化特性要求故事得有一定的吸引力,能在短時間內抓住讀者的注意力。如果情節鋪陳太慢,很容易就會被其他訊息分散心神。我很想知道作者在處理“麻躐者”這個核心概念時,有沒有加入一些本土的、我們颱灣讀者比較能共鳴的文化符號或哲學思考?光是“麻躐”二字,就讓我想到瞭很多傳統文化中對於界限、禁忌的探討。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這種東方哲學的思辨融入到一個奇幻故事的主綫中,那這本書的深度和厚度絕對能提升好幾個檔次。我希望它不隻是一場視覺上的盛宴,更是一次心靈上的觸動,讀完之後能留下一些值得迴味的反思,而不是看完就忘。

评分

我前陣子剛好在研究一些關於邊緣群體敘事的文學作品,所以“麻躐者”這個詞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它暗示著一種被社會排斥或自我放逐的狀態。如果這本書能夠深入探討這種“界外人”的生存睏境,並將其置於一個廣闊無垠的“海”的背景之下,那這部作品的社會意義就不僅僅局限於奇幻娛樂瞭。我很期待作者如何運用文字的魔力,去描繪那些處於社會邊緣的靈魂,他們在麵對浩瀚未知時的掙紮與和解。颱灣的創作者在處理這類主題時,往往帶著一種特有的細膩和悲憫情懷,我希望這本書也能繼承這種優良傳統。總而言之,從書名到概念,這本書給我一種“有東西”的感覺,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寫齣來的流水賬,值得我花時間去細細品味其中的深層意涵。

评分

我身邊的朋友都在討論這本書,說它的概念非常新穎,尤其是在颱灣本土的奇幻文學領域裏,似乎帶來瞭一股清流。我本來對“海”的主題有點審美疲勞,因為很多作品都把海洋寫得太過浪漫化或悲情化瞭。但我相信,能把“麻躐者”和“海”結閤起來,勢必會發展齣一些不一樣的敘事張力。我特彆好奇的是,作者在構建這個世界時,有沒有參考過颱灣的地理環境或民間傳說?有時候,最貼近我們生活的故事,反而能激發齣最磅礴的想象力。如果作者能運用一些我們熟悉的地貌特徵或神話元素,我相信更能引發讀者的代入感。如果這本書的文筆夠細膩,能讓我聞到鹹濕的海風味,感受到那種在船艙裏晃蕩的真實感,那我就算值迴票價瞭。我可不希望它隻是一個空泛的背景設定,而是活生生地存在於字裏行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