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電子書)

尋租中國──台商、廣東模式與全球資本主義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吳介民
图书标签:
  • 台商
  • 廣東模式
  • 全球資本主義
  • 中國經濟
  • 租賃
  • 土地制度
  • 經濟發展
  • 社會變遷
  • 電子書
  • 研究報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國是否會落入發展陷阱?
  西方國家為何開始警戒「中國威脅」?
  中國重返資本主義世界之後,會帶來哪些理論挑戰?


  本書針對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連結的模式,提出完整的解釋。台商作為「中間人」,促成中國從廣東賺取第一桶金,這桶美金作為「原始積累」,迂迴造成「中國崛起」。作者從全球價值鏈切入,指出「尋租發展型國家」,在經濟發展與財政攫取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解釋架構連結了全球層次與在地層次,從宏觀到微觀,剖析政商關係的運作。並提出「機構化尋租」、「在地鑲嵌治理」、「公民身分差序」等概念,突破既有文獻對中國發展邏輯的理解。中國崛起的訣竅是「順著全球價值鏈打造世界工廠」,但目前「世界工廠」遭遇轉型困境,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名家推薦

  吳介民出色地分析了台商在中國與世界經濟競爭中的角色。他在探索地方經濟與政治過程中,也精準地描述了宏觀與微觀的動態。中國的發展可能是二十世紀中葉以來最重要的經濟轉型,吳介民出色地捕捉到在此過程中台商的貢獻及其付出的代價,以及科技與人才的樣貌。對全球轉型、具爭議性的中國發展、以及台灣在此過程中的貢獻與犧牲有興趣的學生與學者,這本書都是必讀的專著。──中央研究院院士,杜克大學社會系榮休教授 林南

  在眾說紛紜關於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論述中,《尋租中國》以「台灣因素」的新視角開拓一條有原創、典範意義的研究路徑。吳介民以台商的在地經驗為焦點,揭示了在兩岸持續喧騰的政治紛爭底下,台商與中國地方政府已結成經濟利益聯盟,多年來利用中國公民差序體制,建構專制的民工工廠政體,及協同中國在全球價值階梯的攀爬。書中的分析視野不同凡響,結合了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當下、豐富的實證描述與批評的理論探索,是中國研究、台灣研究的經典之作。──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系教授 李靜君

  透過台商在中國的發展,本書分析了中國從1980年代以來的出口導向工業化。結合全球價值鍊與地方治理的觀點,本書勾勒了其中的一個關鍵機制:中國的地方成長聯盟。本書探討的雖是中國的出口導向工業化,實則是台灣資本主義跨國發展的一章,可說是台灣戰後資本主義西進中國的「拓荒史」。提問精準,資料踏實,分析細膩,論點原創,理論對話深入,本書將是理解台灣與中國經濟和政治互動的必讀著作。──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謝國雄

  吳介民博士多年深入廣東出口加工區進行田野研究,從農民工、台商、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多層次互動的角度,研究廣東世界工廠崛起與陷入當下危機的底蘊。這本書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是任何讀者擺脫誇張吹捧、理解「中國奇蹟」真相的鑰匙。──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社會系教授 孔誥烽
 
寻租中国:台商、广东模式与全球资本主义(电子书) 本书简介 《寻租中国:台商、广东模式与全球资本主义》(电子书)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特定经济现象与全球资本流动的学术专著。本书聚焦于改革开放初期,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台商群体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投资活动,以及这种活动如何与“广东模式”的兴起、地方政府行为以及更宏大的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寻租”经济结构。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台商的早期投资并非单纯的市场效率驱动,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下,通过与地方权力结构互动,获取超额利润的过程,即“寻租”。作者细致考察了这一过程的制度基础、操作机制及其深远影响。 第一部分:历史背景与理论框架:全球化、地方化与制度变迁 本书首先设定了理论框架,将台商的进入置于后冷战时代全球资本重组的宏大叙事之下。在全球化加速,跨国资本寻求低成本生产基地的背景下,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成为了理想的“世界工厂”的雏形。 1. 中国的制度缺口与地方能动性: 作者指出,在中央集权与地方放权并存的“双轨制”下,中国经济转型初期存在着显著的制度缺口。这种缺口为地方政府(如广东省各级政府)提供了巨大的“政策空间”和寻租机会。地方政府不再仅仅是规则的执行者,而成为了资源分配的关键中介者。 2. “广东模式”的制度本质: “广东模式”被解读为一种依赖于土地、金融和劳动力要素的粗放型增长路径。这种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地方政府对要素价格的压低和对外部资本(特别是台商资本)的“软性”政策支持。这种支持往往是排他性的、非透明的,并直接与地方干部的政绩考核挂钩。 3. 台商的特殊地位: 本书特别强调了台商群体的独特性。他们既是“海外华人资本”,享有文化亲近感,便于与地方官员建立私人网络;同时,他们又是最早大规模进入中国大陆进行“三来一补”加工贸易的外来投资者。这种身份的复杂性,使他们成为连接外部市场需求与内部要素供给的关键桥梁,并能更有效地利用制度不确定性进行寻租活动。 第二部分:寻租的微观机制:土地、金融与行政壁垒 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考察了台商是如何在实践中进行“寻租”的,这些活动主要集中在要素获取和市场准入方面。 1. 土地寻租与空间控制: 在高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土地成为最核心的寻租标的。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展示了台商如何通过与地方规划部门的合作,以低于市场价值的价格获取大量工业用地,并在随后的城市扩张中,将这些土地的价值转化为巨大的资本增值。这涉及复杂的“批租”过程中的权力交易与信息不对称。 2. 金融支持的“非市场化”获取: 尽管初期台商依赖自有资金或香港的转口金融,但随着投资规模的扩大,他们对地方信贷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本书揭示了地方银行和政府部门如何绕过中央的金融管制,为这些“被重点扶持”的台资企业提供优惠的贷款条件、担保以及外汇便利。这种金融寻租,极大地降低了台商的融资成本。 3. 行政审批与政策套利: 在政策频出、规则模糊的转型期,行政审批成为了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台商通过建立有效的公关网络,加速了项目审批流程,绕过了冗长的合规程序。更重要的是,他们擅长利用两岸或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政策差异进行“政策组合拳”,例如在出口退税、关税减免、税收优惠等方面获取超额利润。 第三部分:寻租的后果与模式的演进 寻租活动的广泛存在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最终导致了“广东模式”的结构性矛盾。 1. 扭曲的竞争环境: 寻租行为固化了既得利益者,使得那些拥有良好政治关联的企业(不一定是效率最高的企业)获得竞争优势。这压制了本土民营企业的正常发展空间,并造成了资源配置的严重扭曲。对于未能在寻租网络中占据位置的本土企业而言,他们必须在更高的要素成本和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下运营。 2. 地方债务与风险积累: 为了吸引和维持台商的投资,地方政府往往需要提供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和财政补贴。这些投入很多通过非正规的渠道融资,导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积累。本书认为,部分早期的“繁荣”是建立在不可持续的财政支出和对未来收入的过度预期之上的。 3. 从“被动寻租”到“主动寻租”: 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和全球资本主义对透明度的要求提高,台商的寻租策略也从早期的“被动依赖地方保护”转变为更具主动性的“制度套利”。这体现在他们开始参与到更复杂的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的利用(或规避)以及在更高层面的政策倡导中,以确保自身在新的竞争格局中继续保有优势。 结论:全球资本主义下的地方性权力游戏 本书总结道,台商在广东的成功故事,是全球资本追逐利润的冲动与中国特定历史阶段的制度真空和地方权力释放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揭示了在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效率”往往让位于“关系”,而“寻租”行为不仅是特定群体的选择,更是特定制度环境下的必然结果。理解这一历史片段,对于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的体制性挑战至关重要。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吳介民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副研究員,研究興趣為政治經濟學、政治社會學、台灣民主化、中國政經發展。參與創辦國立清華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與中國研究學程(與中研院合辦)。著有《第三種中國想像》,編輯(合編)《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權力資本雙螺旋:台灣視角的中國/兩岸研究》、《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翻譯赫緒曼《反動的修辭》;合作拍攝紀錄片《台胞》;另著有詩集《地犬》。

 

图书目录


圖次
表次
地圖

導論 台商、中國與世界
一、台商之謎
二、中國式剝削
三、新重商主義政策
四、美國挑戰中國產業戰略
五、台商之眼
六、本書章節安排

第一章 打造世界工廠
一、分析焦點
二、邁向世界工廠之路
三、檢視既有理論命題
四、全球價值鏈與地方成長聯盟
五、個案、方法與資料

第二章 廣東模式的起源、表現與變遷
一、先走一步:機會與風險
二、廣東模式的起源
三、廣東的經濟表現
四、廣東宏觀環境的變遷趨勢

第三章 台陽公司1979-1994年
一、台陽公司簡史
二、台灣階段經營模式
三、前進廣東:全球價值鏈移動
四、假合資企業與人頭稅
五、莞強公司與數人頭遊戲
六、1994年外匯體制改革
七、納福村建新廠
八、人頭稅的制度浮現

第四章 台陽公司1995-2010年
一、納福村:EOI成長模式的基層單元
二、第二代接班
三、政商關係變化
四、幹部在地化與營運成本增加
五、關廠
六、人頭稅隱沒、社保費浮現

第五章 民工階級:身分差序、雙重剝削、勞動體制
一、國家打造民工階級
二、民工階級形構
三、二元勞動力市場:低工資與加班迷思
四、公民身分差序與雙重剝削
五、差別待遇:教育與社保
六、檢視勞動體制

第六章 廣東模式轉型下的台資與中資
一、國家政策與政商關係變化
二、台資在地轉型:絲麥兒鞋業
三、台資多元轉型:台鑫鞋業集團
四、台資與中資生態體系變遷
五、產業升級與社會升級

第七章 全球價值鏈與尋租發展型國家
一、價值鏈變遷與成長聯盟重組
二、解析尋租發展型國家
三、中國與東亞發展經驗比較
四、初步評估「中國製造2025」半導體產業升級藍圖

結論 陷阱與挑戰
一、中國發展的陷阱
二、美國挑戰「中國製造2025」
三、中國與全球化理論

訪談代碼對照表
引用文獻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336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7MB

图书试读



  本書的萌生,可以回溯至年輕時的一場導演夢。1990年代初,我與一群朋友成立「里巷工作室」拍攝紀錄片。其中,《台胞》描寫第一代台商與台幹的中國經驗。因為這個主題的早熟與爭議性,加上我們技巧上的限制,在臺大首映會上「隆隆砲聲」。面對疑惑,我曾發下豪語:「會用五年、十年的時間去尋找答案。」想不到我走得更久更遠。當年父母親也前去觀影,母親說:「真驚駭,那就是批判嗎?」我說:「那是學術討論啦。」這本書的出版,可說是給母親的壓驚之作。

  毛時代結束後,中國從廣東模式賺取了第一桶金,這桶金還是美金,賺到美金表示中國與全球資本主義掛上鉤。這桶美金作為「原始積累」,多年後,迂迴地促成了「中國崛起」。隨著時代推移,廣東模式似乎被人淡忘,但在中國遭逢內外危機的時刻,其重要性卻益發凸顯。台商對廣東與中國外向型經濟的成長,也留下難以磨滅的痕跡。對台商、廣東模式與中國發展的連帶關係,進行系統性的總結,差不多時機成熟了。我以二十五年的時間跨度,鑽研此一主題,提出對廣東模式的總體分析,並評估台商的作用。今日因政治因素而遭忽視的觀點,例如「台灣因素」對中國當代經濟發展的推力,我預期在數十年後將更清晰而明確。

  1994年初夏,我從廣州隨一對返鄉探親的民工情侶,搭乘火車前往河南。在駐馬店下車時,視線被一大片藍色人群遮蔽,人潮不斷從車廂中傾瀉而出,綿延湧上月台,十幾分鐘過去了,依舊沒有止盡。這一片藍色的蠕動淹沒我的視野,頓時,發展經濟學者路易士(Arthur Lewis)所謂「無限勞動力供給」由抽象化為具體,洶湧逼現,讓人喘不過氣。如此貼身感受中國人口巨大量體的存在感,既寫實又超現實。二十五年過去了,「中國人的存在感」攪拌著世界局勢,激發全球熱議。本書回應了人們對當前中國局勢的關切,但更重要的是,我選擇從社會科學核心議題出發,並緊扣理論旨趣來回答這些問題。至於「中國人的存在感」如何在晚近被中國人自己建構,而被他人反建構,本書也提供了一條政治經濟學的線索。

  我的研究起點,在探問台灣與中國的糾葛,我選擇從「經濟」而不是「文化」、從「當代」而不是「歷史」切入這個問題。前後二十五年的摸索,帶我回到提問的起點─台灣的出路─這個問題本無簡單的答案,但本書提供解謎的工具。我提出「尋租發展型國家」,剖析中國發展的根本問題。讀懂廣東模式,看清楚中國發展的優勢與弱點,我們便能夠更自信而平衡地評估台灣經濟的現狀與出路。此時,中國正掉入「困頓期」,台灣與中國,各自需要從世界史的尺度,冷靜思考自身的出路,與世界的連動以及彼此的關係。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