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 (電子書)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派屈克‧聖保羅
图书标签:
  • 中国社会
  • 底层人民
  • 社会观察
  • 贫富差距
  • 阶级分化
  • 社会问题
  • 纪实文学
  • 电子书
  • 社会批判
  • 中国经济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世界的現實就是人人要尊嚴,但尊嚴呢,可不是人人要得起。」

  這是北京城裡不可言說的低端禁忌,潛居地下室的底層勞動人口悲歌
  毛澤東曾歌頌他們,現代中國的經濟奇蹟要歸功於他們
  但是現在,他們卻面臨被「切除、清理、掃蕩」的命運
  《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見證了這一切
 
  北京,中國極度富有的一線大城,匯聚了所有的奇蹟。
  大舉遷移到此的人只有一個目的,他們要追求屬於自己的中國夢。他們以勞力換取微薄的溫飽,成為支撐北京城運轉的底層基礎勞力,擔任清潔工、外送員、服務生。

  北漂的民工與移工構成了北京的日常風景,但在高房價、沒有北京戶籍的限制下,被迫無奈屈居於暗不見天日的地下室、橋墩下、廢棄建築的縫隙之間。他們有老有少,有為了籌措兒子結婚聘金千里迢迢到北京當清潔工的老夫婦;有為了在市中心飯店實習而住進地下,習慣了北京地底腐臭氣味的大學畢業生;有為了孩子的未來,離鄉打工的父母。

  一旦進入北京地底,舉目所及皆是懸殊至極貧富問題的見證。明亮大廈底下,陰暗的走廊上晾著各種服務業、工人的制服;人們在勞斯萊斯、奧迪名車停靠的牆壁背面煮著千篇一律的餃子當晚餐;孩子們靠著一扇小窗,勉力呼吸著來自北京地上世界的霧霾。

  這些拚命留下且住不起地面上房子的人,被稱作「鼠族」。他們像鼠一樣,群聚在北京城的地下廊道裡竄動、討生活,為中國夢燃燒生命,卻注定被貼上「低端」標籤,被驅趕、切除。

  法國最大報《費加洛報》記者派屈克‧聖保羅,耗時整整兩年,帶著翻譯四處採訪北京城裡默默做工的人,數度遭遇被當局請去喝茶的危險。然而真正讓他得以貼近「鼠族」生活的契機,卻近在他暫居的大樓地下室。

  當派屈克‧聖保羅發現日常所見的門房、清潔工都是自己苦無門路深入採訪的對象,正是他們維持了他的生活時,這才驚覺自己正置身中國幻夢的風暴中心,正看著這巨獸大國最殘酷的一面。

名人推薦

  方怡潔、李志德、李岳軒、沈秀華、林立青、阿潑、劉嫈楓、藍佩嘉   共同推薦
各界一致推薦

  派屈克‧聖保羅親身帶領我們在他生活的亮麗北京與鼠族居住的地底世界來回穿梭,直指這中間的終極反差,看進地底世界勉強又讓人敬佩的日常生活,看區區電梯上下之間潛居人群的不同面貌──工地工人、留守兒童、外地大學生、為兒子攢錢娶妻的父母、鼠窩裡的房東、有幸的出洞者……訴說發展背後的代價與冷漠、生存的卑微與堅韌,在在顯露出被沒收的尊嚴、體制造就的頑強。──方怡潔(清華大學人類所 助理教授)

  在這本書裡,「鼠」、「底層」、「洞穴」既是形容,更是真實寫照。
  冷戰年代,中國政府下令人民挖掘無數的地下室,但直到今時今日,這些地下室才起到了原本始料未及的作用:成了最底層勞工遮風避雨的處所。這讓作者書寫中國底層時有了一個意象鮮明的切入點。 在「盛世中華」的喧天鑼鼓中,這本書描寫了當今中國的另一個,應該和「一帶一路」同樣被看見的真實側面。──李志德(新聞工作者)

  這本《低端人口》猶如東方不敗手中無堅不摧的繡花針,一針戳破膨脹過度的灌水氣球。數百萬名領取低薪、忍受超長工時、蝸居地底世界、卻撐起城市底層勞動的低端人口,才是北京這座紅色首都背後的真相。──李岳軒(獨立媒體《移人》編輯總監)

  我想沒有人會夢想自己有天要成為所謂的「低端人口」。
  尤其在「中國夢」的急促催動下,多數中國人應都有想拉著、依著中國經改的大躍進往前滑翔。但是,為了夢想中的好機會與好日子,許多從農村遷移到沿海或內陸都市的民工,連翅膀都來不及長出就已淪為「鼠族」。在付不起高價房租、為了多存些錢的情勢下,他們長期窩居在如看不到天日、呼吸不到新鮮空氣、髒亂、公安有虞的北京地底,或是許多城市外圍,居住條件擁擠惡劣的城中村裡。

  據估計約有一百多萬移工潛居在北京最繁華、富裕區域的地底,他們是中國首都能維持日常運作的基礎勞動力,從工地勞工、大樓清潔員、到各類勞動人力;他們有男有女,有年輕也有從農村退休後到城裡賺取養老金或為兒子籌錢買房。既將來臨的雷雨,對於北京地面上的住戶來說,意味著灰得發黑的天空將接受豪雨的清洗。但對「窩在城市臟腑裡的居民,這是預告他們既將迎戰淹入家中那充滿污染物質的大水。」前法國駐中國記者,派屈克‧聖保羅在他2016年出版、中譯書名《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中寫道。這本書從制度及社會關係,調查記錄寄居北京地底移工的日常困境與掙扎,走訪中國內陸探訪留守兒童無法與父母同住的被「遺棄」感,也對應地面上光鮮富裕上層階級的大夢想與奢華。

  中國作為國際經濟強權不是靠那些亮眼的數字所打造而成,而是靠,長期受中國政策歧視,以要不起尊嚴、隨時可能被驅逐的大批「低端人口」,來建構起中國政府及富有階層的中國夢。──沈秀華(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 副教授)

  作者以深入採訪的方式探討成功中國的另一面,我們也得以觀看他對於這些「鼠族」的理解或觀察,另一個報章媒體少有報導的中國也因為這分紀錄逐漸完整:巨大的貧富差距、人與人之間機會的不對等,還有在階級固化後於貧窮線上努力謀生的群眾。
  
  北京和台北,有一樣的角落。──林立青(作家)

  不論是「貓抓老鼠」,還是無法解決的鼠患,「鼠」在這本書裡有多種寓意跟用法,每一個都指向生態、權力結構與無能翻轉解決的困局。因為這本書不僅僅談北京這城市,不單單只說鼠族這群人的生活,派屈克主要藉著鼠族/民工來談當代中國的政策、制度與問題。──阿潑(文字工作者)

  一直一直往下挖,《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鑽入中國經濟成就的地底下,直視陽光未曾照拂的底層人生。──劉嫈楓(媒體工作者)

  讀這本書像剝洋蔥,一步步揭露中國亮麗經濟下的暗黑底層生活,也一層層內省法國記者的東方主義之眼,嗆辣中讓人心酸。──藍佩嘉(臺灣大學社會系教授)
 
《城市边缘的微光: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隐秘社群研究》 作者:[请在此处填写作者姓名] 出版社:[请在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 ISBN:[请在此处填写ISBN]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所催生的复杂社会结构与边缘群体现象。不同于聚焦于高速发展表象的宏大叙事,本书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城市快速扩张的阴影下艰难求存的“非主流”居民,旨在揭示支撑城市运转却长期被主流话语忽视的隐秘社会支撑体系。 这不是一部关于某个特定“族群”的社会学编年史,而是一份对中国特定历史阶段城市空间、社会流动性、生存策略及身份重塑的细腻观察报告。作者运用扎实的田野调查、口述历史的收集以及跨学科的理论视角,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城市”的真正内涵——它不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体,更是无数生存挣扎与微小希望交织的复杂生态系统。 第一部分:城市的边界与裂痕——空间重构下的生存版图 本书的开篇部分,致力于描绘新中国城市空间在近四十年间的剧变。我们探讨了“单位制”瓦解后,城市规划如何无意识地创造出新的地理隔离。 一、规划的背面:城市扩张的“留白” 城市化并非均匀渗透,而是带有强烈的选择性。本章考察了城市核心区如何通过土地制度、户籍政策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先配置,将特定的功能性劳动者和低收入群体推向城市外围。我们细致分析了城中村的改造、棚户区的拆迁,以及那些为了追求土地增值而被刻意保留或新生的“过渡性居住区”的形成机制。这些区域,往往成为城市运作所需劳动力的集中地,却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和政治参与上被系统性地边缘化。 二、流动性悖论:被锁定的迁徙 中国式的城市化伴随着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但这种流动并非完全自由。本章聚焦于“流动人口”的身份困境。我们不仅分析了户籍制度在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硬性限制,更深入探讨了“半市民化”状态对个体心理和社会资本积累的长远影响。通过对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访谈记录,我们发现,对于许多人而言,城市生活是一场持续的“等待”——等待一个身份的松动、等待子女的入学机会,或等待一次向上流动的契机。然而,这种等待往往被结构性的障碍所消磨。 三、基础设施的隐形分配 城市运转依赖于庞大而精密的物流、能源和环境基础设施。本书将焦点置于那些维护这些系统运转的底层劳动者。从垃圾分类处理、城市绿化养护,到建筑工地的临时供电系统,这些工作往往外包给层级更低的承包商和个体经营者。本章阐释了这种“责任的向下转移”如何确保了核心区域的效率和体面,同时也为底层劳动者带来了工作环境的极端不确定性和劳动权益的普遍缺失。 第二部分:生存的艺术与非正式经济的韧性 城市生存不仅仅是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更是一套精妙的、基于互助和非正式规则的生存体系。第二部分揭示了这些被主流经济理论忽视的“弹性”结构。 一、微观创业的生态网络 在正式就业市场之外,存在着一个庞大的、以小微经营为主体的“弹性经济”。这包括了流动摊贩、街边修理工、非正规日结工等。本书挑战了将这些活动简单等同于“非正式”或“非法”的传统视角。相反,我们将其视为对僵化城市管理和高昂进入成本的一种积极回应。我们描绘了这些经营者如何建立起基于熟人网络、地域亲缘关系以及特定城市角落的商业循环,展现出惊人的市场适应能力。 二、信任的货币:社会资本的再生产 在缺乏正式合同保障和法律救济的灰色地带,信任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本章探讨了在非正式经济中,血缘、地缘和业缘关系如何重塑了传统的市场契约。无论是工头对工人的担保,还是邻里间的临时借贷,这些基于人情和相互义务的网络,在特定时期填补了国家安全网的缺口,但也使得个体极易受到关系网络内部的剥削或风险的集中暴露。 三、技能的迭代与知识的代际传承 城市边缘的生存智慧往往是实用且高度专业化的,例如针对特定建筑材料的快速组装技巧、对城市废弃资源的有效回收路径,或是针对特定执法人员巡逻规律的掌握。这些知识的传承往往发生在工作现场,而非正规的教育机构中。本书记录了这些“非标准”技能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在代际间传递时所面临的挑战——在城市向更“精致”和“数字化”方向发展时,这些传统生存技能的未来走向。 第三部分:身份的协商与公共空间的争夺 边缘群体并非是被动的承受者,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试图在城市中确认自己的存在感和价值,这常常表现为对公共空间的争夺和身份认同的重塑。 一、暂居的仪式感:构建“家”的临时意义 对于长期处于流动或不确定居住状态的群体而言,“家”的概念被重新定义。本章研究了他们在简陋住所中如何通过特定的仪式、物品的摆放和节日的庆祝,来对抗环境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我们分析了如何利用廉价的装饰品、社交媒体上的虚拟联结,甚至是对特定宗教信仰的依赖,来维持一种内在的稳定感和尊严感。 二、边缘群体的“能见度”:抗议与协商 当生存受到直接威胁时(如强拆、拖欠工资、恶性事件发生),边缘群体会发展出独特的集体行动模式。本书分析了这些抗争的特点:它们往往是分散的、非制度化的,有时通过“堵路”等直接影响城市核心功能的方式来争取关注。同时,我们也考察了主流媒体和城市管理者如何选择性地“看见”或“忽略”这些声音,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张力。 三、未来性的焦虑与希望的投射 本书的收尾部分,聚焦于下一代。在城市中成长的“流动儿童”或“城中村二代”,他们的身份认同更加复杂。他们既不完全属于原乡的传统文化,又被排斥在主流城市文化之外。我们探讨了他们如何在高压力的教育竞争和身份认同的迷失中寻找平衡点,以及他们对父辈“牺牲”所抱持的复杂情感——是对父辈生存模式的延续,还是对彻底摆脱边缘身份的强烈渴望。 --- 《城市边缘的微光》力图提供一个更具温度、更少预设的观察视角,去理解中国城市化背后的社会脉络。它不仅是对底层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现代性、发展逻辑以及社会公平性的一次深刻反思。本书适合社会学、城市规划、人类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中国社会转型与城市未来图景的读者深入研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派屈克‧聖保羅


  2013年起任法國《費加洛報》駐中國特派記者。曾前往獅子山共和國(相關報導獲得2000年Jean Marin戰地記者獎)、利比亞、蘇丹、象牙海岸、伊拉克、阿富汗、德國、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陳文瑤


  生於澎湖,臺南藝術大學史評所畢業,法國高等社會科學院藝術與語言科學系博士候選人,現從事法文翻譯及藝評寫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大國光輝照不到的灰暗角落 阿潑
推薦序  紮紮實實的調查報導鉅作:帶領你用「鼠」的目光偷窺北京不欲人知的地底世界! 李岳軒

第一章 徘徊在奢華國度的鼠群
踩著民工崛起的強國
何謂北京鼠族
支撐商場的小精靈
北京地下城歷史
離開農村尋活路
越有錢越小氣的北京人
繞了一圈又回鄉的樂師
玻璃天花板隔成兩個世界
鼠窩比想像中隱密

第二章 坎坷的歷程
寫鼠族是個錯誤的決定啊!
挑戰公權力的採訪計畫
重重監視
一場貓抓老鼠的遊戲

第三章 下水道的鼠重回人間
尊嚴不是人人要得起
鼠窩也能是小天堂
酷寒中的英雄
生活就像走鋼索
沒有北京戶口就免談
隨行探親之旅
真鼠如影隨形
靠關係建構的體制
中國不能不團結

第四章 聚龍花園的「老」鼠
中國樂觀主義者
腳下的悲慘世界
中國人就吃那一套
兒子娶老婆,像在買老婆
窮富兩極化的寫照
養老金神話破滅
無法退休
嬰兒潮世代考驗降臨

第五章 瀕臨精神崩潰的中國女性
儒家思維強勢回歸
剩蘋果的滋味
不是人住的地方!
潛藏危險的地下空間
沒聽說過淹死人
這日子總會習慣的?
做牛做馬,只盼給孩子好未來
誰都能擁有中國夢
與孩子分離的懲罰
老公不在北京

第六章 驚奇之旅
老鄭來作客
好大一塊牛肉!
無福消受的晚餐

第七章 被遺棄在農村的孩子
中國永遠不會有那一天
二等公民問題被看見了?
連生日都忘了
留守兒童淪為犧牲品
親子分離的創傷
這家裡都沒人了
工作在哪,爸媽就在哪
提早長大的孩子
別忘了爸爸媽媽
潛入調查留守孩童
馬馬虎虎也是靠自己
世上最好的爸爸

第八章 埋葬的青春
在北京的夢想生活
捨棄沒前途的過去
稍縱即逝的想望
蟻族軍團也盼看看世界
一胎化政策與高齡化衝擊
掃地出門
玻璃帷幕上的無望倒影
移民海外是最後出路

第九章 民工,都會的建造者
首都躍進的推手
建築美學的迷思
都會大城游擊手
數位抗爭新風潮
逃離汙染
地下老闆
和尚般的生活
渴望另一種生活
經濟成長須兼顧社會公義

第十章 鼠窩住一宿
探索不盡的中國
坐困愁城全是自己找
失落

第十一章 鼠族裡稱王
絕不准貶低中國
地下空間改造計畫遇詐
經營地底王國的難處
許可證轉手變天價
關閉政策後的新玩法

第十二章 走出洞口的藝術家
成功機遇堪比鑽石
自我解嘲地稱自己為鼠
幾百塊的煩惱變成幾百萬
不為市場出賣靈魂
靠關係拉抬自我身價的藝術家
不可或缺的和諧
早上醒來,就是個小奇蹟

第十三章 富豪與鼠
燈紅酒綠
深度趕不上速度
最後一班財富快車
縮減不平等之道
成功人士的自覺意識
我們有太子黨

第十四章 萬能的黨,眾鼠仰望的神
世界工廠的隱憂
平衡國營與私人企業
新任紅帝站哪邊
阻擋、關閉、消滅
一夕崩毀或永續榮存

後記
老鼠的象徵意涵
我的鼠族朋友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109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一)

大國光輝照不到的灰色角落

阿潑(文字工作者)


  不知幸運或不幸,我第一次到北京時,這座城市正大興土木迎接奧運,一個輝煌「盛世」就攤在眼前,而我期待看到的「老北京」只剩幾塊磚。當我走在寬闊的街道上時,出於職業本能的,目光會往邊緣掃,視線會落在角落殘居或是巷弄荒破上,偶爾會停下腳步凝視,有時會拿起相機。看到我老被這樣的景象吸引的北京友人,忍不住發問:「你怎麼老是注意這些破爛啊?北京已經發展了,文明了。這些都破壞我們國家的形象。為什麼不拍那些高樓呢?」

  這個北京大學碩士生對自己失敗的導覽或許感到自責,但我也不知道怎麼解釋世人對中國的好奇並不在那光鮮亮麗的表面成績,而是這個日漸強大國家拚命遮掩的、試圖拋棄的內裡──這是最基本的人性。在這趟旅行之前,我只願探索偏鄉部落的風景,卻沒料到「京城」藏著更多世人陌生的東西:農民工、上訪村與城市戶籍的問題。我大開眼界,但當時台灣出版與台灣人很少將注意力放在這裡,快速發展與經濟、兩岸關係與統獨才是顯學。

  十年來,關於中國的書寫與討論,因為中共政權的轉換與動作,有比較多的路徑跟方向,出版界也回應了這種多元且深度的探討,相關作品陸續出版。這些作品多經過深度採訪或田野調查,嘗試描繪並解釋當代中國的問題,尤其是那些「不進步、不文明、不自由、不民主」的暗處,而主題多半是農村的、底層的、邊緣的、無權力者的故事。西方記者更是熱中於此,即使這是個新聞不自由的國家,他們也會想辦法在限制中突圍,滿足自己(或讀者)的好奇。

  派屈克‧聖保羅(Patrick Saint-Paul)的《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就是這麼一本書,作者既不賣弄詞藻,也不搬挪理論,就只是直白表述自己採訪這個主題的過程,包含平時如何與國保諜對諜、無法化身偽裝的窘境、中文能力貧乏的困擾……。特別是,這個社會並不想面對「鼠族」存在的事實,只要聖保羅嘗試到地底,就會被警告、驅趕:「第一次在北京地底進行採訪時,才幾分鐘我就被毫不留情地趕了出來。地底的世界是個秘密天地,裡頭的居民畏於透露他們的生活條件而傾向藏匿隱忍……。至於這些地下世界的經營者,他們仗著當局的包庇遊走中國灰色地帶,幹著不怎麼光彩的事,小心戒備地在這些迷宮的入口守著。


  所謂的「鼠族」,即是因無法負擔北京高額房價、租金而生活在地底下的一群人。根據這本書裡的數據,在北京兩千一百萬人口中,有七百萬是外地來的民工,而其中有超過一百萬住在地底。鼠人不只是民工專屬,正在求職的畢業生、領著低薪的年輕人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他們在這城市裡沒有戶籍、沒有保險,沒有什麼基本權利,他們比「底層」還要底,即使城市人清楚沒有這些人做會髒了手的雜務、勞動,城市就會癱瘓,但仍視他們為腐臭敗物。他們是政府想要遮掩、驅逐的「低端人口」,只因有礙顏面。

  就像我多看民工或破房子兩眼時,我的朋友就說那些「破壞國家形象」一樣,一個地下管理者也以同樣的理由阻止派屈克的採訪,她說:「當地政府禁止外國人參觀地下租房或跟房客講話,這會影響我們國家的形象……你們外國人就只想抹黑我們、想貶低中國。」

  我第一次到北京那兩年,就已發生許多驅逐、拆遷的暴力事件。但胡錦濤當政期間,自由派還算有點空間,言論管控與新聞自由不像今日這麼嚴峻,人們還有足夠的機會瞭解,這並不攸關「形象」,而是中國城鄉戶籍制度、司法制度及改革開放以來累積的層層問題。許多人想辦法為民工、弱勢喉舌,許多影片、報導經媒體或網路流傳出去,「鼠族」至少能得到媒體的注意──就像這本書裡的王秀青,他和警察玩了十幾年的「貓抓老鼠」,就在北京奧運那年推進狗籠送進警局,當這羞辱人的經歷被中央電視台發現,並做成新聞後,意外改善了王秀青的生活。即使他的老家還是「鼠滿為患」。

  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貓抓老鼠」,還是無法解決的鼠患,「鼠」在這本書裡有多種寓意跟用法,每一個都指向生態、權力結構與無能翻轉解決的困局。因為這本書不僅僅談北京這城市,不單單只說鼠族這群人的生活,派屈克主要藉著鼠族/民工來談當代中國的政策、制度與問題,例如:城鄉戶籍制度讓民工無法享有城市福利、一胎化政策與嬰兒潮讓上了年紀的人還得進城替自己掙養老金,而中國的教育制度、婚姻傳統習俗都讓收入不多的底層很有壓力──當這些省吃儉用的父母攢了錢,想讓鄉下的孩子讀書、過好生活時,這些「留守兒童」已經認不得他們,或因缺乏照顧而迷失甚至死亡。一個鼠人說:「我對孩子的未來沒有太多期待,因為社會階層在這個國家是不會流動的,凡事都要靠關係、要送紅包。」

  階級也是這本書的重心。派屈克不只「往下挖」,還「往上看」。他在許多章節,都以富人、官二代、太子黨的生活為開頭,來凸顯鼠人的不堪與貧富差距的極化──他也誠實交代自己這個外國記者也屬於上層,在超市買進口食物、住高級住宅──換句話說,以地面為界,地面上的中國盛世、進步城市都是藏在地下的貧窮不公所撐起的。

  我不免想到美國小說家傑克‧倫敦(Jack London)的非虛構作品《深淵居民》。十九世紀的英國是一強大的殖民帝國,是英格蘭的「美好時代」,卻存在著倫敦東區這樣一個車伕都不敢去的貧民窟(他寧可去非洲跟西藏),傑克‧倫敦卻以化身採訪的方式,描摹了這強國的灰色角落,談論這樣的貧窮如何形成,階級為何無法翻轉,甚至預言英國國勢會走下坡。他在書的開頭這麼寫:「有人說我對英格蘭的批評太過悲觀,為了幫我自己辯護,我必須說,我是所有樂觀主義者裡面最樂觀的。但是在評估人類的境況時,我看的是個人,而非政治組織。社會不斷發展成長,但政治機構卻終將解體荒廢,成為破銅爛鐵。就英格蘭而言,從男女居民還有他們的健康與幸福程度看來,我認為未來的路仍是寬闊而令人看好的。但就許多政治體制而言,目前並未好好照顧人民,我所看到的不過是一堆破銅爛鐵。」

  當然,派屈克跟傑克‧倫敦身處的時代不同、條件也不一樣,並非化身採訪──美國人跟英格蘭人難以辨識,法國人跟中國人可天差地別,況且,他根本也無法「委屈」自己。而且,跟傑克‧倫敦的嚴謹有度相比,派屈克行文直白且帶點趣味性。即使如此,他們卻同樣直指強國底下的那老鼠洞一樣的脆弱處,或有一天會成為帝國的大窟窿,「毫無疑問的,當這一天來臨時,鼠族必定是第一個從洞裡走出來給予噓聲的人,因為這個黨從很久以前就不再為他們提供任何庇護」。

  就讀者而言──如果你曾經在媒體讀過中國社會的某些現象,這本書或許能幫助你將這些零碎的新聞藉著「鼠族」這個主題拼湊成一個社會整體,看看在這麼個「經濟強盛」的大國光輝裡,藏著哪些破銅爛鐵。這或許才是真正認識中國的路徑。

推薦序(二)

紮紮實時的調查報導鉅作:帶領你用「鼠」的目光偷窺北京不欲人知的地底世界!

李岳軒 (獨立媒體《移人》編輯總監)


  同樣身為新聞工作者,「調查報導」一直是我們這行最難做的一種採訪,因為它跟一般廣邀媒體參加的記者會或追蹤明星八卦的狗仔隊不同,追求的是埋藏於社會深處的真相;為達到這個目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耗費無數時間、精力及金錢做深入田野調查,過程非常折騰人──甚至很多時候這些「真相」並不歡迎記者去挖掘,這時就會出現來自政府部門或相關單位的有形及無形壓力。可以想像在這種極盡自虐的前提下,願意投身調查報導的記者少之又少。

  然而相對的,正因取得真相的過程猶如踏過一條布滿荊棘的道路,每當有優秀的調查報導問世時,總能在社會投下震撼彈。以國內媒體來說,網路媒體《報導者》在二○一七年初推出的「造假‧剝削‧血淚漁場」是近年來調查報導的佼佼者,不但在當時激起一波不小的社會輿論,更在同年度獲得卓越新聞獎肯定,在在顯示調查報導的力量與可貴。

  這本由法國記者派屈克‧聖保羅所撰寫的《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同樣是一本歷經千辛萬苦才完成的重量級調查報導──派屈克採訪的地方不是別國,正是打壓異議輿論不遺餘力的共產中國,在習大大儼然登基稱帝的氛圍之中,一位外國記者要在北京城內調查「鼠族」這個敗壞國家門面的族群,簡直像在天子腳下動土。大家都知道異議份子在中國「被消失」是很正常的事(這事不分國籍,看看李明哲吧!)是以每當書中出現對他不友善的共犯鷹犬時,總讓我替他捏把冷汗。

  但這正是這本書最有價值的地方,因為派屈克讓我們認識到,這些被官媒隱藏、被上流社會唾棄、被共犯結構掐著脖子的地下鼠族,其實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來自中國各地,一樣有父母、有妻小、有夢想,只是現實層面逼迫他們必須住進暗無天日的地下世界,變成北京城內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麻煩份子」或是「隱形人」,但,書中沒有一個人物想過這種生活。

  在共產中國全體上下吹捧的強國夢裡,我們不時看到現代神州富庶豐饒、船堅炮利的宣傳形象,甚至台灣媒體也有意無意地散布這些資訊,但這本《低端人口》猶如東方不敗手中無堅不摧的繡花針,一針戳破膨脹過度的灌水氣球。數百萬名領取低薪、忍受超長工時、蝸居地底世界、卻撐起城市底層勞動的低端人口,才是北京這座紅色首都背後的真相。

  雖然這是關於中國的故事,但若我們將眼光放回台灣,目前寶島上七十萬名外籍移工,其處境與「鼠族」極為接近,在我們一邊翻書一邊掩嘴驚呼的同時,或許可以嘗試反思一下:

  在我們的社會裡,撐起底層勞動力的是誰?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就讓派屈克流暢的文筆,領我們進入鼠族的地下世界吧!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實在是太衝擊了,「低端人口:中國,是地下這幫鼠族撐起來的」,光看標題就讓人忍不住倒抽一口氣。雖然我手上拿的是電子書,但那種沉重的分量感彷彿透過螢幕都能傳過來。我得說,在台灣的社會脈絡下看中國的這些議題,總有一種既熟悉又遙遠的拉扯感。我們這裡對「底層」的想像,多少有點浪漫化或悲情化,但「鼠族」這個詞彙,帶著一種近乎侮辱性的精準,讓人不禁思考,在中國那個體制下,這些被稱為「低端」的人群,究竟是怎樣一種被隱藏、被邊緣化的存在?他們如何像地底的根系一樣,默默地支撐起一個看似光鮮亮麗的經濟體系?這種「地下」的意象,讓人聯想到許多不見光的角落,或許是城中村、城中村的地下室,或許是那些被高速發展拋棄的舊工業區。作者敢用如此尖銳的詞彙,想必是對這個群體有著非常深入的觀察與同情,或者說,是帶著某種近乎憤怒的批判視角。我很好奇,書中如何描繪他們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微小反抗,以及他們在巨型社會機器運轉下的無奈與堅韌。光是想像,就覺得這本書可能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帶著一份嚴肅與敬畏去閱讀的社會觀察報告。

评分

讀電子書的好處就是方便,隨時隨地都能翻閱,但這本書的文字,卻讓人不自覺地停下手邊所有事情,專注於螢幕。作者的敘事語氣,讀起來有一種歷經滄桑的冷靜,彷彿他不是在「報導」這些「鼠族」,而是在「記錄」一種必然的歷史現象。我特別留意到書名中「撐起來的」這幾個字,這暗示了一種結構性的依賴關係——看似龐大無比的中國經濟,其基石竟是這些最不被重視的勞動力。這種反差感極強。在我們台灣的語境裡,我們常談論「血汗工廠」或是「移工處境」,但中國的「低端人口」似乎擁有一個更為龐大、更具組織性(儘管是非官方的)的體系。我猜測,作者或許會細膩地剖析這些人在跨越省籍、融入城市時所遭遇的戶籍制度的桎梏,那種「你有勞動力,但你沒有權利」的弔詭狀態。這種制度性的排擠,才是真正讓他們「地下化」的關鍵吧?這不是單純的貧窮問題,而是國家權力對特定群體的系統性排除,讀來讓人感到一種深沉的無力感,像是看著一場無聲的社會階級戰爭正在持續進行。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閱讀體驗,讓我想起好幾年前看過的一些關於蘇聯解體前後基輔底層生活描寫的紀錄片。那種在巨大歷史轉折中,個體被時代洪流裹挾、掙扎求生的感覺,似乎與書名所暗示的氛圍不謀而合。中國的「鼠族」不是零星的個案,而是形成了一種「群體」,他們在制度的夾縫中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生存邏輯。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費了大量的篇幅去描寫這種「邏輯」——如何在沒有身份、沒有保障的情況下,組織家庭、撫養後代、甚至進行微型的商業活動。這種生命力的展現,或許才是這本書最動人之處。它批判了體制,但同時也記錄了人性在極端條件下的不屈服。閱讀這類書籍,我們不僅是知識的獲取者,更是時代的見證者,去銘記那些被主流敘事刻意忽略的、在泥土中奮力前行的生命群像。

评分

坦白說,當我點開這本電子書時,心裡其實有點猶豫。畢竟,涉及到這麼敏感的社會階層與政治結構議題,很怕讀到的是過於學術化或空泛的理論論述,那樣會讓主題失焦。但作者的筆法,似乎避開了生硬的術語,轉而用一種更接近田野調查的生動描寫來呈現。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鼠族」這個稱謂背後所蘊含的群體認同或自我解嘲。一個群體一旦被貼上標籤,他們如何反應?是默默接受,還是私下發展出自己的生存美學與次文化?台灣社會對「邊緣人」的描述,往往帶有某種都會傳說或都市傳奇的色彩,但「低端人口」似乎代表著一種更為龐大且結構性的「非公民」狀態。如果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他們在水泥叢林下的縫隙生存之道,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本單純的社會批判。它可能會成為理解當代中國社會韌性與矛盾的另一個關鍵視角。

评分

從封面設計(即使是電子書介面)傳達出來的壓抑感來看,這本書絕非等閒之輩。它所探討的「地下」力量,讓我聯想到日本的「下流社會」概念,但中國的規模和政治意涵顯然更為複雜。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時間的維度?這些「鼠族」是歷史遺留的產物,還是改革開放加速催生的新物種?如果他們是支撐經濟的關鍵,那麼當經濟結構調整,或者當他們試圖向上流動時,社會的阻力會是多大?這種阻力是否會讓他們更加「紮根」於地下,變成一種難以拔除的社會腫瘤?在台灣,我們習慣用「弱勢群體」來包裝這些議題,顯得溫和而有教養,但「低端人口:地下這幫鼠族」這種直白的、近乎挑釁的用詞,反而帶來了一種閱讀上的穿透力。它逼迫讀者直視那些社會不願承認的真相:光鮮的背後,必然有著某種程度的犧牲與被壓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