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佛 十世班禪大師蒙難真相 (電子書)

殺佛 十世班禪大師蒙難真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紅冰
图书标签:
  • 西藏
  • 班禪喇嘛
  • 宗教迫害
  • 文化大革命
  • 政治
  • 历史
  • 传记
  • 真相
  • 佛教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胡錦濤與溫家寶主持並執行謀殺班禪十世」真相解密


  十世班禪大師蒙難真相  當代滅佛運動
  他們無法阻擋你知道有流亡的達賴喇嘛,卻能讓你不知道有留下來的班禪大師
  有甚麼更多他們不想也不敢讓你知道的……

  暗紅色的燈發出黯淡的光,血色色調的壁櫥門打開著,壁櫥正中掛著十世班禪大師的像,兩支鐵錐扎在班禪雙眼的眼球上……

  班禪唇邊依然漂浮著佛才有的慈悲祥和微笑,雙眼中卻湧出腥紅的血淚……

  ■比小說更小說,令你顫慄、驚悚的「驚天祕案」報導紀實

  ■曾經恭迎「佛牙」的政府官員、民代、善男、信女、大德、大師們不可不知,或裝作不知

  ■國家恐怖主義的政治謀殺

  ■十世班禪大師真正死亡原因的知情人士被全部滅口

  ■「現在我們已經控制了十一世班禪,如果再能把達賴喇嘛誘回國內,我們就等於捏住了西藏    這頭野氂牛的兩個睪丸……」

  ■「達賴現在窮得只剩下轉世靈童這個『寶貝』了!」──習近平

  ■「……殺佛罪重,還是殺一個英國間諜罪大……」──薄熙來為何在中共毒殺十世班禪大師的問題上保持緘默

  ■「中共統治三十年,西藏遭受的破壞和苦難,以及付出的代價,遠遠超過所謂『發展』帶來的益處」──1989年班禪十世被謀殺前夕

  ■和平協議?早在六十幾年前西藏就已經與中共簽了「和平協議」,結果呢?

  ■面對中共,我們政府沒有專家,所謂的專家只有不同程度的無知而已

  ■今日的西藏,明日的台灣

  ■台灣人得過且過,反正火沒燒到自己都沒事

  ■你以為本書這種案例只會發生在「那個地方」?

  他們無法阻擋你知道有流亡的達賴喇嘛,卻能讓你不知道有留下來的班禪大師

  有甚麼更多他們不想也不敢讓你知道的……
  薄熙來未被判死刑的真正原因…

  世人不僅要聽薄熙來在庭上說了什麼,更要聽他「沒說什麼」
  和平協議之後:今日的西藏就是明日的台灣
  昔日的大陸活佛遭遇,或許就是明日的台灣上師下場
  服貿協議後你永遠看不到的書

  ■台灣人得過且過,反正火沒燒到自己都沒事
  ■你以為本書這種案例只會發生在「那個地方」?

  佛殤-囚佛‧殺佛‧滅佛的步驟/ 國家恐怖主義的執行過程

  億萬佛教信徒,無論身居何處,知悉佛教蒙難於西藏高原的內情,都應當同體大悲

  「現在遇到磨難時刻,我的意念中除了釋迦摩尼佛甚麼都沒有。」──班禪大師蒙難時告弟子

  中共當局以薄熙來之子薄瓜瓜的生命作籌碼,
  與薄熙來達成什麼交易?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您提供的书名《殺佛 十世班禪大師蒙難真相 (電子書)》之外的,一份详细的、不包含原书内容的图书简介。 --- 《敦煌遗宝:丝路文明的千年回响》 书籍简介 一部横跨千年,穿越欧亚大陆的文化史诗,揭示丝绸之路上那些失落的文明印记与信仰的坚韧传承。 内容梗概: 《敦煌遗宝:丝路文明的千年回响》并非聚焦于某一个单一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传记,而是以恢弘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自汉代张骞凿空西域至中晚唐时期,贯穿中国西北与中亚地区,那条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生命线——丝绸之路的历史脉络、文化交融及其留下的物质与精神遗产。本书以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等核心石窟群为地理中心,辅以沿线烽燧、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构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古代世界交流图景。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丝路复杂而迷人的文明生态: 第一部:大漠孤烟与丝路曙光(文明的起源与初期繁荣) 本部分追溯了丝绸之路的地理基础与早期交流的萌芽。我们探讨了早期游牧民族如匈奴、月氏与中原王朝的互动模式,分析了汉朝对河西走廊的军事与行政开拓,如何为后来的文化输入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重点考察了玉门关、阳关等战略要塞的兴衰,以及丝绸、茶叶、香料等基础贸易品的流动机制。此处的叙事强调了“交流”的初始阶段,即以物质交换为主导的实用性驱动。 第二部:信仰的东渐:佛教的深度扎根与本土化 这是全书的重中之重。本书详细描绘了佛教艺术和教义如何沿着丝绸之路,特别是通过龟兹、高昌等绿洲王国,逐步渗透并最终影响中原文化的过程。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佛教传入”的层面,而是深入分析了“在地化”的复杂过程: 1. 艺术的融合: 研究犍陀罗艺术风格如何与中原的画像砖、雕塑技法相互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像艺术(如莫高窟第275窟的“褒衣博带”风格)。 2. 经典的翻译与整理: 聚焦于鸠摩罗什等伟大译师的工作,解析了他们如何用汉语的哲学体系去承载和转译深奥的梵文概念,这一过程如何塑造了中国佛教哲学的独特面貌。 3. 石窟的兴衰: 对比分析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的壁画主题变化,例如,从早期对“生死轮回”的关注,到盛唐时期对“庄严、圆满”的理想化表达,反映了社会心理的变迁。 第三部:胡风汉韵:世俗生活与文化杂糅 丝绸之路并非仅仅是宗教的通道,它更是日常生活风尚的熔炉。本章着力于发掘那些被主流史学忽略的“世俗层面”: 服饰与饮食: 考察波斯萨珊王朝的玻璃器皿、中亚的织锦工艺如何成为唐代贵族追逐的时尚;胡饼、葡萄酒的传入如何改变了中原的饮食结构。 音乐与舞蹈: 分析“胡旋舞”等异域表演艺术如何征服长安的宫廷与市井,以及“琵琶”等乐器在不同地域的演变轨迹。 契约与法律: 考察在敦煌文书中所见的商业合同、诉讼文书,揭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贸易纠纷的解决机制,展现了古代国际贸易的复杂性和规范性。 第四部:沙海迷踪:语言学与文献的密码 本书的学术性深度体现在对语言学和古文献的细致解读上。我们借助出土的藏文、回鹘文、粟特文等多种文字材料,重构了中亚游牧民族的社会结构和商业网络。重点关注: 1. 粟特人的商业帝国: 剖析粟特语作为古代的“国际通用语”在丝路贸易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们如何通过宗教(如祆教)的传播来巩固其商业网络。 2. 藏传佛教的兴起: 探讨吐蕃王朝崛起后,如何将西域的佛教文化系统性地纳入其统治体系,并对敦煌佛教艺术产生巨大影响。 3. 失落的学派: 探讨在历史长河中被主流佛教边缘化或消失的宗派,如摩尼教、景教(聂斯脱里派基督教)在丝绸之路沿线的传播路径及其最终消亡的社会文化原因。 第五部:回响与遗忘:当代视野下的丝路遗产 最后一部分,本书转向当代视角,反思丝绸之路留给现代世界的遗产。它探讨了考古学、文物保护在揭示历史真相中的作用,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认识丝路作为“和平共存典范”的历史意义。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认识到人类文明的进步往往源于开放与对话,而非封闭与隔绝。 本书特色: 多学科交叉视角: 融合了考古学、艺术史、语言学和经济史的研究成果。 细节的宏大叙事: 既有对宏大历史变迁的把握,也有对一幅壁画、一片残帛背后具体人物命运的细致描摹。 地图与图释丰富: 包含多幅精细绘制的路线图和文物对比图,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地理与文化的关系。 适合读者: 对世界史、区域史、宗教艺术史,以及任何对古代中西方交流感兴趣的读者。它为渴望超越传统“中国史观”或“西方史观”的学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扇通往多元、交融的古代世界的大门。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袁紅冰


  原名袁紅兵,一九五二年出生於內蒙古呼和浩特的漢人。曾任教於北京大學法學系,並擔任法律系訴訟法教研室主任。一九九四年被中共當局以「企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審訊,具體罪行有十八項。後被流放貴州,成為「中國當代訴訟史上的失蹤者」──美國國務院公佈的一九九四年、一九九五年的人權報告之中國部分中,兩次提出的人權案例。二○○四年八月獲澳洲政治庇護,並成功在澳洲出版他的作品。

  流亡作家、中國著名自由主義法學家、詩人哲學家、作家、政治活動者、「中國自由文化運動」發起人、「中國自由文化運動」首席委員、《自由聖火》網站總編輯。

  主要著作已超過二十種,中共當局把他的全部文學著作都列為禁書。

  現居澳大利亞。

  袁紅冰 作 品 集

  《荒原風》:1990年
  《民主與共和》:1992年
  《英雄人格哲學》:1992年
  《自由在落日中》:1995年
  《文殤》:1996年
  《法的精神漫談》:1997年
  《金色的聖山》:2000年
  《回歸荒涼》:2001年
  《文化與命運——袁紅冰流亡文選》:2009年
  《台灣大劫難》2009年
  《台灣大國策》2010年
  《哲人之戀》2010年
  《通向蒼穹之巔——翻越喜馬拉雅》2011年
  《台灣大國魂》2011年
  《台灣自由三部曲》2011年
  《人類大劫難》2012年
  《被囚禁的台灣》2012年
  《燃燒的安魂曲》2013年

安樂業

  筆名東賽,藏漢雙語詩人,藏學家,前中共政治犯。曾任西藏流亡政府高級研究員,現居澳大利亞。

  安樂業 作 品 集
  文學著作:《詩囚集》(藏文),《雪被燃燒的夜晚》(漢文)
  時政著作:
  《藏人主張一瞥》(漢文),《談真相促和談—追蹤記錄達賴喇嘛特使第三度中國之行》(漢文)
  翻譯著作:《名為西藏的詩》(合譯)
  藏學著作:
  《桑多研究》(藏文),《深度透視藏人自焚—圖伯特焚身抗議運動的來龍去脈》(漢文)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897183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