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眼看歷史(下):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 (電子書)

另眼看歷史(下):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正理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东亚
  • 中日关系
  • 韩日关系
  • 台湾历史
  • 多角互动
  • 文化史
  • 电子书
  • 历史研究
  • 周边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作者簡介

呂正理

  生於台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系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卜內門化學公司台灣分公司(ICI Taiwan Ltd.)總經理,中國卜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並曾參與創辦多家光電和顯示器相關產業的公司。2003年創辦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管理之變革及組織再造;輔導過光電、精密材料、特殊化學品、IC設計、新能源等相關之企業,並協助完成數件併購案。

  本書是作者在歷史方面的第一部著作。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穿越时空的交汇: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遗产》的图书简介,内容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中世纪欧洲、美洲的几个关键文明的兴起、发展、互动以及最终的转型,旨在提供一个宏观而深入的视角,探讨人类社会在不同地域和时间段内的演变轨迹。 图书名称:《穿越时空的交汇:古代文明的兴衰与遗产》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引导读者进行一次跨越数千年的宏大历史之旅,重点考察了塑造了我们今日世界的几个关键古代文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邦、古埃及的法老统治、印度河谷的城市规划、早期中国的王朝更迭,以及地中海世界(从米诺斯文明到古希腊的黄金时代)。本书的叙事核心在于“互动”与“遗产”——这些文明是如何在地理的限制下相互影响,又是如何通过技术、宗教、贸易和战争塑造了后世的政治结构和文化基因。 第一部分:文明的摇篮——尼罗河、幼发拉底河与印度河 本部分聚焦于人类最早的定居点和农业革命的成果。我们将细致描绘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的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等城邦的诞生。重点分析了楔形文字的发明、汉谟拉比法典的法律精神,以及这些早期城市国家如何平衡神权与王权。我们探讨了灌溉系统在社会组织中的核心作用,以及泥板书写如何记录了人类最早的文学与科学记录。 紧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尼罗河畔的古埃及。本书不仅重述了金字塔的建造奇迹,更深入剖析了“马阿特”(Ma'at,宇宙秩序与正义)的哲学观如何渗透到法老的统治、宗教信仰和来世观念之中。我们将比较埃及的中央集权模式与两河流域相对分散的城邦结构之间的差异。 在印度次大陆,我们考察了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高度规划的城市。本书强调了这些城市在公共卫生、排水系统上的超前设计,并试图从考古证据中重建一个缺乏明显军事征服痕迹的早期社会形态,探讨其突然衰落的原因。 第二部分:东方的崛起——早期中国的王朝循环与思想奠基 本章将时间轴推进到东亚,聚焦于黄河与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我们将详述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更迭,重点分析了“天命”观念的形成及其如何成为中国政治合法性的基石。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是文字史上的里程碑,更是我们理解早期国家祭祀、战争与权力结构的钥匙。 随后,我们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社会结构剧烈动荡,思想文化空前繁荣的时代。本书将集中阐述“诸子百家”的争鸣,尤其是儒家思想(孔子、孟子)对社会伦理和政治秩序的构建,以及道家思想(老子、庄子)对自然与个体自由的深刻反思。这些思想如何不仅影响了中国此后的两千年,也通过丝绸之路的早期网络,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第三部分:地中海的曙光与辉煌——希腊的城邦民主与世界观的构建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爱琴海地区。我们将从米诺斯文明的辉煌宫殿和克里特岛的航海贸易,过渡到迈锡尼文明的军事贵族社会。 随后,本书将笔墨集中在古希腊城邦(Polis)的独特实验上。雅典的民主实践是如何在公民权、奴隶制和女性地位之间找到微妙平衡的?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又提供了何种截然不同的治理模式?本书将分析希波战争如何催生了希腊民族认同感,以及伯罗奔尼撒战争如何揭示了城邦政治的内在矛盾。 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深入探讨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所建立的理性哲学体系。这种基于逻辑和思辨的思维方式,不仅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也深刻影响了科学、政治理论乃至艺术创作的范式。 第四部分:跨越欧亚的交流与冲突——帝国、宗教与道路 这一部分探讨了文明间的互动。尽管地理上存在巨大鸿沟,但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以及随后形成的希腊化世界,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我们将考察亚历山大东征对印度次大陆文化留下的长期影响。 同时,本书探讨了早期的宗教与贸易网络,例如丝绸之路的萌芽阶段。我们分析了早期世界性宗教(如佛教在印度的兴起和向外传播的路径)是如何在不同文明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以及它们如何挑战或适应了既有的国家意识形态。 总结与遗产: 本书最后将总结这些古代文明在法律、工程、哲学、文字和国家组织结构上的共同遗产与独特贡献。我们探讨了这些早期的成功与失败,如何为后来的帝国(如罗马、汉朝)提供了借鉴或警示,从而理解历史并非孤立事件的堆砌,而是充满着相互映照与回响的复杂网络。通过对这些基石文明的深入考察,读者将能更清晰地认识到当代社会诸多制度和思维模式的深层根源。 本书的写作风格力求严谨而不失生动,避免晦涩的学术术语,通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和清晰的因果分析,使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领略古代世界的波澜壮阔与智慧光芒。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下冊□
第四卷 思想及宗教篇

第20章 中國的諸子百家思想
第21章 道教、佛教、回教及其他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2章 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演變及影響
第23章 佛教及儒家思想在韓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4章 神道、佛教及儒家思想在日本的發展及影響
第25章 基督教在中國、日本、朝鮮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卷 近代篇
第26章 西方威脅下的東亞巨變
第27章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
第28章 中國的革命及列強的干涉
第29章 中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30章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韓國及台灣
第31章 二次大戰後東亞的分裂及後續變局

第六卷 歷史的借鏡──論興亡之道
第32章 從中國歷史上的十四次大動亂說起
第33章 國家為什麼會滅亡?
第34章 從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中借鏡
第35章 從成吉思汗的成功之道論組織及變革

第七卷 歷史的借鏡──論人物、思想及價值觀
第36章 從歷史記載及小說論曹操、關羽及諸葛亮
第37章 清談、玄學及竹林七賢
第38章 從岳飛及袁崇煥的兩齣悲劇借鏡
第39章 談武士道
第40章 論戰爭及侵略思想

附錄:中、日、韓、台灣及世界大事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666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序1

  作者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希望用「通史」的概念,把中國、日本、韓國、台灣等國家或地區裡各個民族的起源、朝代興衰,以及歷史上的雙邊或多角互動關係都包括在裡面,將東亞歷史相互間關聯互動的關係論述清楚。作者將各個平行的國史變成交叉縱橫的網狀區域史,用大區塊的歷史解讀幫助讀者用不同角度去看我們與鄰國的關係與歷史,希望藉由對彼此歷史的瞭解,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客觀地面對歷史全局,進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

  我要特別指出,呂先生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值得鼓勵的方向。

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副院長王汎森序

序2

  正理兄一再重複他在〈自序〉裡寫的一句話:「以我個人的看法,比較現代企業的起落和歷史朝代的興衰,其間實在沒有很大的差異。」深獲我心。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序

作者序

  一個人如果只讀自己國家的歷史,而對別國的歷史所知有限,通常不會知道一個發生在本國的歷史事件究竟會對另一個國家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很少人會聯想到,本國人民所歌頌的豐功偉業,常常是由另一個國家的人民付出代價。

 

用户评价

评分

讀歷史,最怕的就是那種冷冰冰、只列舉年代和條約的「百科全書式」寫法,讀完只覺得頭暈腦脹,然後轉頭就忘。我比較偏好那種能把我拉進那個時代氛圍裡的文字,彷彿可以聞到當時空氣中的氣味,聽到街坊鄰里的喧嘩。這本書的副標題點出了「多角互動」,這對我來說,暗示著一種可能性:作者或許會願意去描繪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群體,比如在日治時期,那些在殖民地體系中掙扎求生的台灣人,他們如何與日本內地的文化、韓國的移民、乃至於中國大陸的政治思潮產生微妙的交集。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身份認同拉扯。歷史人物的選擇也很關鍵,如果書中能多著墨於那些在不同文化邊界遊走、擁有複數身份的個體,他們的抉擇與掙扎,或許能讓我們對當代台灣社會那種多元且矛盾的集體性格,有更深層的理解。這種從「人」出發的微觀敘事,遠比宏大的政治宣講來得震撼人心,畢竟,歷史終究是活在每一個具體生命裡的。

评分

這本《另眼看歷史(下):一部有關中、日、韓、台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感覺就是要跳脫課本裡那種單一、線性的敘事框架,直搗黃龍,把東亞這塊地緣政治的火藥庫,用一種更細膩、更人性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個人對於歷史的解讀,一直有個執念,就是那些「檯面下」的故事,那些不被主流史學強調的細微脈動,往往才是形塑今日局勢的真正關鍵。舉例來說,光是想像一下清末民初那段時期,台灣、福建、上海、東京這幾個點之間,知識分子、商人、甚至是底層勞動者是如何進行跨海的資訊交換與思想碰撞,那種複雜性,絕對不是「殖民統治」或「民族覺醒」這幾個大標籤就能概括的。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優秀的策展人,將這些散落的線索織成一張網,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以為的「獨立事件」,其實都是某種大棋盤上精密的連鎖反應。特別是對於台灣在整個東亞板塊中的定位,如果能從更廣泛的視角,而非僅僅鎖定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下進行探討,那將是極大的收穫。這種多重視角的碰撞,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閱讀體驗,它挑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我們習慣接受事實的方式。

评分

這類橫向比較亞洲近現代史的著作,最大的價值往往在於揭示「結構性的相似性」與「文化回應的差異性」。例如,在面對西方衝擊時,日本的「脫亞入歐」策略、中國的「師夷長技以制夷」轉化,以及台灣在殖民框架下被迫接受的現代化灌輸,這些看似平行的線索,背後是否有共同的底層邏輯?而這種邏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開出的花朵,又是如何影響了後來的民族主義建構?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這些「平行結構」中的微小裂縫和轉折點。如果能透過對比,讓我們看清,在某個關鍵的歷史節點,某個國家做出了選擇,而台灣(或鄰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並分析這種差異如何導致了今日的格局,那才是真正具有啟發性的歷史洞察。這種結構性的對話,遠比單純的事件羅列來得深刻有力。

评分

坦白講,每次看到探討中日韓三方關係的歷史著作,我的第一個反應總會帶著一絲警惕:這會不會又是一篇試圖替某一方「平反」或「定調」的論述?畢竟,在這個敏感的區域,歷史詮釋權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歇。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足夠的學術誠信與批判精神,它必須是「多角」的,意味著它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的單一敘事主體。真正的成熟,在於能夠承受住這些角力帶來的張力,並且將其完整地呈現出來,而不是在描述衝突時,不自覺地滑向預設立場。對於周邊世界(可能是指東南亞或更廣泛的太平洋)的提及,也是一個亮點,它提醒我們,東亞並非一個封閉的系統,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發生的。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台灣置於一個更具流動性的東亞網絡中去考察,而非總是被動地回應來自北京或東京的指令,那這本書的格局就真正打開了。

评分

我總覺得,台灣人對歷史的理解,常常被限制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範圍內,我們習慣於從「被統治者」的角度去觀看歷史,這固然重要,但總有點「受害者情結」的侷限性。這本「下冊」既然涵蓋了如此廣泛的地理光譜,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跳脫這種慣性思維。我想看到的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台灣不僅僅是被「影響」的角色,它本身也是一個具有能動性的場域,如何主動地吸收、轉化、甚至反饋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日本的現代化思潮,以及韓國的獨立建國經驗。這種主動性的論述,對於建立一個更自信的國家認同至關重要。當我們不再只問「別人對我們做了什麼?」,而是開始追問「我們在這個大時代中,是如何與他人共舞、甚至引領風騷的?」,歷史的意義才真正被活化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