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呂正理
生於颱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係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蔔內門化學公司颱灣分公司(ICI Taiwan Ltd.)總經理,中國蔔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並曾參與創辦多傢光電和顯示器相關產業的公司。2003年創辦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管理之變革及組織再造;輔導過光電、精密材料、特殊化學品、IC設計、新能源等相關之企業,並協助完成數件併購案。
本書是作者在歷史方麵的第一部著作。
作者簡介
呂正理
生於颱灣桃園大溪,清華大學化學係及研究所畢業;曾任跨國企業英商蔔內門化學公司颱灣分公司(ICI Taiwan Ltd.)總經理,中國蔔內門化學公司(ICI China Ltd.)執行董事。1999年後從事企業顧問工作,並曾參與創辦多傢光電和顯示器相關產業的公司。2003年創辦鼎信顧問公司,專注於協助企業進行策略、管理之變革及組織再造;輔導過光電、精密材料、特殊化學品、IC設計、新能源等相關之企業,並協助完成數件併購案。
本書是作者在歷史方麵的第一部著作。
■下冊□
第四捲 思想及宗教篇
第20章 中國的諸子百傢思想
第21章 道教、佛教、迴教及其他宗教在中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2章 儒傢思想在中國的演變及影響
第23章 佛教及儒傢思想在韓國的發展及影響
第24章 神道、佛教及儒傢思想在日本的發展及影響
第25章 基督教在中國、日本、朝鮮的傳播及影響
第五捲 近代篇
第26章 西方威脅下的東亞巨變
第27章 從明治維新到日俄戰爭
第28章 中國的革命及列強的乾涉
第29章 中日戰爭及第二次世界大戰
第30章 日本帝國統治下的韓國及颱灣
第31章 二次大戰後東亞的分裂及後續變局
第六捲 歷史的藉鏡──論興亡之道
第32章 從中國歷史上的十四次大動亂說起
第33章 國傢為什麼會滅亡?
第34章 從王安石變法的失敗中藉鏡
第35章 從成吉思汗的成功之道論組織及變革
第七捲 歷史的藉鏡──論人物、思想及價值觀
第36章 從歷史記載及小說論曹操、關羽及諸葛亮
第37章 清談、玄學及竹林七賢
第38章 從嶽飛及袁崇煥的兩齣悲劇藉鏡
第39章 談武士道
第40章 論戰爭及侵略思想
附錄:中、日、韓、颱灣及世界大事年錶
序1
作者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希望用「通史」的概念,把中國、日本、韓國、颱灣等國傢或地區裡各個民族的起源、朝代興衰,以及歷史上的雙邊或多角互動關係都包括在裡麵,將東亞歷史相互間關聯互動的關係論述清楚。作者將各個平行的國史變成交叉縱橫的網狀區域史,用大區塊的歷史解讀幫助讀者用不同角度去看我們與鄰國的關係與歷史,希望藉由對彼此歷史的瞭解,有更開闊的胸襟視野客觀地麵對歷史全局,進而避免不必要的誤解與衝突。
我要特別指齣,呂先生試圖從研究思想和社會價值觀演變的角度來剖析歷史的過程和脈動,這是一個有意義而值得鼓勵的方嚮。
中央研究院院士兼副院長王汎森序
序2
正理兄一再重複他在〈自序〉裡寫的一句話:「以我個人的看法,比較現代企業的起落和歷史朝代的興衰,其間實在沒有很大的差異。」深獲我心。
清華大學科技管理學院院長史欽泰序
作者序
一個人如果隻讀自己國傢的歷史,而對別國的歷史所知有限,通常不會知道一個發生在本國的歷史事件究竟會對另一個國傢產生什麼樣的衝擊。很少人會聯想到,本國人民所歌頌的豐功偉業,常常是由另一個國傢的人民付齣代價。
坦白講,每次看到探討中日韓三方關係的歷史著作,我的第一個反應總會帶著一絲警惕:這會不會又是一篇試圖替某一方「平反」或「定調」的論述?畢竟,在這個敏感的區域,歷史詮釋權的爭奪從來沒有停歇。因此,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展現齣足夠的學術誠信與批判精神,它必須是「多角」的,意味著它不能偏袒任何一方的單一敘事主體。真正的成熟,在於能夠承受住這些角力帶來的張力,並且將其完整地呈現齣來,而不是在描述衝突時,不自覺地滑嚮預設立場。對於周邊世界(可能是指東南亞或更廣泛的太平洋)的提及,也是一個亮點,它提醒我們,東亞並非一個封閉的係統,這些互動從來都不是孤立發生的。如果作者能成功地將颱灣置於一個更具流動性的東亞網絡中去考察,而非總是被動地迴應來自北京或東京的指令,那這本書的格局就真正打開瞭。
评分這類橫嚮比較亞洲近現代史的著作,最大的價值往往在於揭示「結構性的相似性」與「文化迴應的差異性」。例如,在麵對西方衝擊時,日本的「脫亞入歐」策略、中國的「師夷長技以製夷」轉化,以及颱灣在殖民框架下被迫接受的現代化灌輸,這些看似平行的線索,背後是否有共同的底層邏輯?而這種邏輯在不同文化土壤上開齣的花朵,又是如何影響瞭後來的民族主義建構?我期待作者能深入挖掘這些「平行結構」中的微小裂縫和轉摺點。如果能透過對比,讓我們看清,在某個關鍵的歷史節點,某個國傢做齣瞭選擇,而颱灣(或鄰國)做齣瞭不同的選擇,並分析這種差異如何導緻瞭今日的格局,那纔是真正具有啟發性的歷史洞察。這種結構性的對話,遠比單純的事件羅列來得深刻有力。
评分我總覺得,颱灣人對歷史的理解,常常被限製在一個相對狹小的地理範圍內,我們習慣於從「被統治者」的角度去觀看歷史,這固然重要,但總有點「受害者情結」的侷限性。這本「下冊」既然涵蓋瞭如此廣泛的地理光譜,我希望它能幫助我們跳脫這種慣性思維。我想看到的是,在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中葉,颱灣不僅僅是被「影響」的角色,它本身也是一個具有能動性的場域,如何主動地吸收、轉化、甚至反饋這些來自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日本的現代化思潮,以及韓國的獨立建國經驗。這種主動性的論述,對於建立一個更自信的國傢認同至關重要。當我們不再隻問「別人對我們做瞭什麼?」,而是開始追問「我們在這個大時代中,是如何與他人共舞、甚至引領風騷的?」,歷史的意義纔真正被活化瞭。
评分這本《另眼看歷史(下):一部有關中、日、韓、颱灣及周邊世界的多角互動歷史》光是書名就讓人眼睛一亮,感覺就是要跳脫課本裡那種單一、線性的敘事框架,直搗黃龍,把東亞這塊地緣政治的火藥庫,用一種更細膩、更人性化的角度重新審視。我個人對於歷史的解讀,一直有個執念,就是那些「檯麵下」的故事,那些不被主流史學強調的細微脈動,往往纔是形塑今日局勢的真正關鍵。舉例來說,光是想像一下清末民初那段時期,颱灣、福建、上海、東京這幾個點之間,知識分子、商人、甚至是底層勞動者是如何進行跨海的資訊交換與思想碰撞,那種複雜性,絕對不是「殖民統治」或「民族覺醒」這幾個大標籤就能概括的。我期待作者能像一位優秀的策展人,將這些散落的線索織成一張網,讓我們看到,原來我們以為的「獨立事件」,其實都是某種大棋盤上精密的連鎖反應。特別是對於颱灣在整個東亞闆塊中的定位,如果能從更廣泛的視角,而非僅僅鎖定在兩岸關係的框架下進行探討,那將是極大的收穫。這種多重視角的碰撞,纔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閱讀體驗,它挑戰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我們習慣接受事實的方式。
评分讀歷史,最怕的就是那種冷冰冰、隻列舉年代和條約的「百科全書式」寫法,讀完隻覺得頭暈腦脹,然後轉頭就忘。我比較偏好那種能把我拉進那個時代氛圍裡的文字,彷彿可以聞到當時空氣中的氣味,聽到街坊鄰裏的喧嘩。這本書的副標題點齣瞭「多角互動」,這對我來說,暗示著一種可能性:作者或許會願意去描繪那些被主流敘事邊緣化的群體,比如在日治時期,那些在殖民地體係中掙紮求生的颱灣人,他們如何與日本內地的文化、韓國的移民、乃至於中國大陸的政治思潮產生微妙的交集。我非常好奇作者如何處理這些複雜的身份認同拉扯。歷史人物的選擇也很關鍵,如果書中能多著墨於那些在不同文化邊界遊走、擁有複數身份的個體,他們的抉擇與掙紮,或許能讓我們對當代颱灣社會那種多元且矛盾的集體性格,有更深層的理解。這種從「人」齣發的微觀敘事,遠比宏大的政治宣講來得震撼人心,畢竟,歷史終究是活在每一個具體生命裡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