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19) (電子書)

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19)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想編輯委員會
图书标签:
  • 香港
  • 解殖
  • 回歸
  • 政治
  • 歷史
  • 文化
  • 社會
  • 香港研究
  • 中國大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回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了,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面去面對回歸、「一國兩制」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了下列文章: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制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出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回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回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制度不是出路。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致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了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6.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出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香港:解殖與回歸(思想19) 內容簡介 本書以深入的歷史分析和批判性的視角,探討了香港在後殖民主義時代的身份建構、政治變遷與社會發展。不同於一般的歷史敘述,本書聚焦於「解殖」(decolonization)這一複雜且持續的過程,以及它如何形塑了當代香港的獨特面貌。全書結構嚴謹,從殖民統治的遺產入手,剖析了政治權力轉移的微妙機制,最終落腳於回歸後的社會張力與文化認同的重塑。 第一部分:殖民遺產與現代性的建構 本部分深入探討了英國殖民統治對香港社會結構、法律體系以及文化心態的深遠影響。殖民政府在引進西方現代性的同時,也刻意製造了一種「中英並存」的特殊狀態。 殖民現代性的雙重性: 殖民者如何利用「效率至上」的治理模式,在確保經濟繁榮的同時,實行了政治上的不民主控制?本書詳細分析了殖民時期土地政策、公共建設以及法律制度的建立過程,揭示了這些制度如何在回歸後繼續發揮作用,成為當代政治博弈的潛在結構性障礙。特別是對於「英式法治」的深入考察,探討了其在不同政治語境下的演變與張力。 身份的流動與建構: 殖民時期,「香港人」這一身份認同是如何在「英國人」與「華人」的夾縫中被形塑的?本書追溯了戰後香港社會階層的流動,分析了精英階層與普羅大眾在身份認同上的分歧。探討了語言(粵語與英語)在教育體系和社會區隔中的作用,以及文化上的「他者化」如何無意識地鞏固了殖民的文化權力。 第二部分:轉移的政治與主權的過渡 這一部分集中於1980年代至1997年主權移交前後的政治協商與社會動員,重點關注「解殖」過程中權力轉移的複雜性。 從契約到主權的張力: 本書細緻梳理了《中英聯合聲明》的談判過程,指出其不僅是一份政治文件,更是一場文化與意識形態的交鋒。探討了「一國兩制」在理論設計與實際操作層面所蘊含的內在矛盾,特別是關於香港高度自治的界限問題。 政治體制的殖民遺產: 殖民政府在回歸前夕推動的政治改革,其真實意圖為何?本書分析了這些改革的局限性,以及它們如何影響了回歸後政治發展的軌跡。探討了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行政主導體制,以及其與現代民主訴求之間的摩擦。 社會運動的萌芽: 隨著政治前景的日益明朗,香港社會開始出現早期對本土意識和政治參與的呼聲。本書分析了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期的社會運動,它們如何從關注民生問題逐步轉向對政治權利和身份的探討。 第三部分:回歸後的社會張力與持續的解殖困境 回歸並未終結香港的身份探索,反而催生了新的矛盾與挑戰。本部分聚焦於主權移交後,香港社會在國家認同、本土意識與全球化壓力下的多重博弈。 「一國兩制」下的制度調適: 制度如何適應新的政治現實?本書探討了回歸後香港在法律、經濟和教育領域所面臨的政策轉向,特別關注了基本法在實踐中遇到的挑戰。分析了中央與特區政府關係的動態變化,以及司法獨立面臨的內外壓力。 本土意識的興起與深化: 香港本土認同的強化,是文化自覺還是政治反彈?本書從社會學和文化研究的角度,考察了本土主義的興起脈絡,分析了其與傳統的泛民主派敘事之間的差異與聯繫。討論了語言、歷史教育和文化記憶在形塑新一代香港人身份認同中的關鍵作用。 全球化與城市空間的再定義: 香港作為一個高度全球化的城市,其獨特性在經濟一體化浪潮中如何被重新定位?本書探討了金融資本的流動、人口結構的變化以及城市空間的商業化,如何進一步衝擊了香港社會的凝聚力和公共生活。分析了在快速的經濟轉型中,社會階層固化與年輕一代向上流動困難的關聯。 總結:未完成的解殖之路 本書總結認為,香港的「解殖」是一個未竟的工程。它不僅涉及擺脫殖民的制度遺產,更關乎於如何在複雜的地緣政治格局中,確立一個自主、自決且具有清晰身份認同的社會空間。這是一場持續的、多層次的挑戰,涉及歷史記憶的修正、政治權利的爭取以及文化主體性的堅守。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框架,以理解香港當下面臨的深刻結構性困境。 關鍵詞: 解殖理論、香港身份認同、殖民遺產、主權轉移、一國兩制、本土意識、政治變遷。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吳忻怡/舞動當代台灣──從雲門歷史探看台灣社會變遷
李淑珍/台灣思想史上的科月人(1970-2010)

■ 香港:解殖與回歸
呂大樂/終於需要面對未來:香港回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回歸論述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制與現代性的曖昧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
鄧小樺/重回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文學近年實踐概覽

■ 思想訪談
單德興/宗教與文學:王文興先生訪談

■ 思想評論
崔衛平/思想即處理自身黑暗
黃 悅/文學作為一種認識:從曹征路的「底層小說」所想到的
丘慧芬/恪守與超越:《宅茲中國》探討的問題及其相關的意義
姚新勇/擲地有聲還是高舉輕放?:評葛兆光《宅茲中國》

■ 思想人生
張灝:探索時代/李懷宇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3887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致讀者

  今天的香港有一個突出的現象,就是思想的探索十分活躍,社會上也各種爭論雜陳,其間所呈現的動力令人稱羨。在走完殖民地的階段、完成回歸的歷史任務之後,香港彷彿總算滿足了外來的期待,如今終於可以回來料理自己心底的問題了。這個問題就是: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社會?

  要回答這類問題,不能不去面對各種歷史的積累、環境的給予、自身的想像,以及難有定論的種種嚮往與期待。香港的主體意識,圍繞著「去殖」與「回歸」的歷史主軸浮沉,也受制於殖民與回歸的逼仄現實條件。由於現實條件迥然不同,香港的思想討論與社會發展,與台灣並不相類,但是相互之間又有許多可以參考攻錯的地方。香港要如何發展不以國家為模式的民主制度,如何形成非國族、非族群、非省籍導向的自我認同,如何透過「對話」、「介入」而非「鬥爭」或者「逃離」尋求他者的平等承認,在在構成了高度挑戰性的議題,值得香港內外的人們關切。

  藉著香港朋友(包括了不克撰文的梁文道以及周保松二位)的熱情協助,本期《思想》以「香港:去殖與回歸」為專輯,展現了當前香港知識界之反思狀況的部分面貌。由於篇幅限制,我們未能邀請台灣以及中國大陸的作者參加這次的對話。但基於本刊促進華人世界思想交流的宗旨,未來一定會積極補足這個遺憾。

  葛兆光教授的《宅茲中國》出版以來,引起了廣泛的討論。前期《思想》發表了張隆溪教授的評論,本期又刊登丘慧芬以及姚新勇兩位教授的進一步商榷。張、丘二位都從《宅茲中國》衍伸討論到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姚新勇教授則指出書中不自覺地迴避了當前中國有關正當性與族群的兩項關鍵議題。從這些文章,讀者可以看出,這本書所引發的討論並不局限在單純的史學爭議,而是無可避免地帶出了民主、認同、多元差異、學術自由等等高度規範性、高度爭議性的議題。這次的爭議充分顯示,在香港、在中國大陸、乃至於在台灣,學術實踐與政治關懷的合一與區分,仍然需要知識分子細緻面對。

  「雲門舞集」以及《科學月刊》堪稱台灣的文化地標。它們在台灣出現於同一個時代,由同一個世代所發動、都發揮過龐大的影響,也都致力於塑造一種新的文化。吳忻怡與李淑珍兩位教授,分別撰文追溯這兩個團體的起源、演變、與內外限制,相信讀者會很感興趣。此前討論雲門舞集,大多數只注意到它在藝術上的特色,吳忻怡卻特別注意雲門與台灣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有很獨特的見地。

  最後,王文興教授的訪談,特別著意於他在宗教信仰方面的經驗與看法,所觸及的信仰與理性、超越與內在、乃至於文學境界與宗教境界的分隔等糾結,很多人不見得意識分明地思索過,但在某些時刻仍會縈繞在我們的內心。這篇訪談,當能引起你的一些思緒。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