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解殖與迴歸(思想19) (電子書)

香港:解殖與迴歸(思想19)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思想編輯委員會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期的專輯是「香港:本土與迴歸」,香港脫離殖民統治和重新成為中國一部分,已經14年瞭,香港人——由政府高層到一般市民——似乎依然未有認真做好準備,在不同領域及方麵去麵對迴歸、「一國兩製」及它們所帶來的挑戰。本期專輯收錄瞭下列文章:

  1.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探討香港的本土論述,具有較強的自我批判意識,對香港的殖民特性、資本主義製度、都市消費生活方式等採取批判。同時,它更能激發齣一種民粹式的情感,試圖擺脫全球資本主義及國族主義對香港的地緣政治定位。

  2.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迴歸論述〉,探討早期香港關於「迴歸」的爭論,雖然無法等同於香港版的「統獨」爭論,但對於探索本土文化政治未來,這種歷史迴顧所展示的駁雜的民族主義經驗及其局限,對我們還是滿有啟示。

  3. 呂大樂:〈終於需要麵對未來:香港迴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探討治港藍圖之失敗,正在於當年錯誤地以為「不變」是解決問題的良方;可是實踐經驗正好說明,延續舊製度不是齣路。

  4.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探討倘若國族主義及排外情緒,都是後殖民政權的緻命誘惑;海地兩個世紀的獨立史告訴我們,相反的嘗試並不就是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沉重的代價甚至不禁令人問道,真的有選擇存在嗎?

  5.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製與現代性的曖昧〉,探討我們不得不承認,沒有英國殖民主義,香港走不上現代性之列車,一些港人仍然堅信的民主、自由及法治之價值,不可能在香港生根。管治香港之難,在於需要更細緻地瞭解殖民管治對香港之影響。

  6. 鄧小樺:〈重迴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近年實踐概覽〉,探討近年香港文學界齣現對公共性的呼聲,有意識地發揚「公共性」此一概念,其改變有背後之基礎。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吳忻怡/舞動當代颱灣──從雲門歷史探看颱灣社會變遷
李淑珍/颱灣思想史上的科月人(1970-2010)

■ 香港:解殖與迴歸
呂大樂/終於需要麵對未來:香港迴歸及其設計上的錯誤
葉蔭聰/香港新本土論述的自我批判意識
羅永生/六、七十年代香港的迴歸論述
王慧麟/廢妾四十年:殖民體製與現代性的曖昧
周思中/無怨無悔的解殖思考
鄧小樺/重迴文學公共性的追尋:香港文學近年實踐概覽

■ 思想訪談
單德興/宗教與文學:王文興先生訪談

■ 思想評論
崔衛平/思想即處理自身黑暗
黃 悅/文學作為一種認識:從曹徵路的「底層小說」所想到的
丘慧芬/恪守與超越:《宅茲中國》探討的問題及其相關的意義
姚新勇/擲地有聲還是高舉輕放?:評葛兆光《宅茲中國》

■ 思想人生
張灝:探索時代/李懷宇

圖書序言

緻讀者

  今天的香港有一個突齣的現象,就是思想的探索十分活躍,社會上也各種爭論雜陳,其間所呈現的動力令人稱羨。在走完殖民地的階段、完成迴歸的歷史任務之後,香港彷彿總算滿足瞭外來的期待,如今終於可以迴來料理自己心底的問題瞭。這個問題就是:我是誰?我想成為什麼樣的社會?

  要迴答這類問題,不能不去麵對各種歷史的積纍、環境的給予、自身的想像,以及難有定論的種種嚮往與期待。香港的主體意識,圍繞著「去殖」與「迴歸」的歷史主軸浮沉,也受製於殖民與迴歸的逼仄現實條件。由於現實條件迥然不同,香港的思想討論與社會發展,與颱灣並不相類,但是相互之間又有許多可以參考攻錯的地方。香港要如何發展不以國傢為模式的民主製度,如何形成非國族、非族群、非省籍導嚮的自我認同,如何透過「對話」、「介入」而非「鬥爭」或者「逃離」尋求他者的平等承認,在在構成瞭高度挑戰性的議題,值得香港內外的人們關切。

  藉著香港朋友(包括瞭不剋撰文的梁文道以及周保鬆二位)的熱情協助,本期《思想》以「香港:去殖與迴歸」為專輯,展現瞭當前香港知識界之反思狀況的部分麵貌。由於篇幅限製,我們未能邀請颱灣以及中國大陸的作者參加這次的對話。但基於本刊促進華人世界思想交流的宗旨,未來一定會積極補足這個遺憾。

  葛兆光教授的《宅茲中國》齣版以來,引起瞭廣泛的討論。前期《思想》發錶瞭張隆溪教授的評論,本期又刊登丘慧芬以及姚新勇兩位教授的進一步商榷。張、丘二位都從《宅茲中國》衍伸討論到學術與政治之間的關係,姚新勇教授則指齣書中不自覺地迴避瞭當前中國有關正當性與族群的兩項關鍵議題。從這些文章,讀者可以看齣,這本書所引發的討論並不局限在單純的史學爭議,而是無可避免地帶齣瞭民主、認同、多元差異、學術自由等等高度規範性、高度爭議性的議題。這次的爭議充分顯示,在香港、在中國大陸、乃至於在颱灣,學術實踐與政治關懷的閤一與區分,仍然需要知識分子細緻麵對。

  「雲門舞集」以及《科學月刊》堪稱颱灣的文化地標。它們在颱灣齣現於同一個時代,由同一個世代所發動、都發揮過龐大的影響,也都緻力於塑造一種新的文化。吳忻怡與李淑珍兩位教授,分別撰文追溯這兩個團體的起源、演變、與內外限製,相信讀者會很感興趣。此前討論雲門舞集,大多數隻注意到它在藝術上的特色,吳忻怡卻特別注意雲門與颱灣社會發展的密切關係,有很獨特的見地。

  最後,王文興教授的訪談,特別著意於他在宗教信仰方麵的經驗與看法,所觸及的信仰與理性、超越與內在、乃至於文學境界與宗教境界的分隔等糾結,很多人不見得意識分明地思索過,但在某些時刻仍會縈繞在我們的內心。這篇訪談,當能引起你的一些思緒。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