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本土與左右(思想26) (電子書)

香港:本土與左右(思想26)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思想編輯委員會
图书标签:
  • 香港
  • 本土
  • 政治
  • 思想
  • 社会
  • 文化
  • 中国
  • 政治哲学
  • 电子书
  • 港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的專題是「香港:本土與左右」,共收錄6篇文章。這幾年,香港興起了本土意識的話題,也出現了不少訴諸本土意識和香港人族群身分的新興社會運動。身分政治占據了香港的文化及政治舞台。香港人的身分政治在「回歸」前後引起永不休止的爭論,根源來自1997香港的主權治權移交中共的過程中,「香港人」一直都缺席,香港前途談判中,中、英雙方也無意讓任何有「香港人代表」身分的人參與談判,可以說沒有代表香港整體的民意。
 
  本期的訪談對象吳思先生,長期思索中國的政治轉型課題,提出「用特赦換憲政和民主」的思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啟動、主導政治體制改革,並主動轉型為憲政制度下的社會民主黨。
 
《城市脉动:香港的社会变迁与身份认同》 导言:在历史的河流中寻找立足点 香港,这座被誉为“东方之珠”的城市,其发展轨迹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全球化史诗。从昔日的渔村渔港,到如今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的每一步都伴随着深刻的社会结构调整、身份认同的重塑以及对未来走向的持续探索。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个特定的政治或意识形态光谱下的论断,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宏观的、更具人类学洞察力的视角,剖析这座城市在过去数十年中,其内在肌理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在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中寻求平衡与突破的。 我们关注的焦点是“人”——生活在其中的市民,他们如何感知、理解和建构自己的“香港性”。这种身份认同并非一成不变的静态标签,而是一个充满张力的动态过程,它在殖民遗产、本土意识的萌芽、经济奇迹的洗礼以及全球资本的冲击等多重力量的交织下,不断地进行着自我调适与界定。 第一部分:城市肌理的重塑——经济奇迹与社会阶层固化 香港的腾飞离不开其独特的经济模式,即“积极不干预”的自由放任政策与高度依赖国际贸易和金融服务业的结构。然而,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并非惠及所有群体。本书将深入探讨在住房、教育和医疗等核心民生领域,财富分配的结构性不平等是如何日益加剧的。 一、高密度下的空间政治学: 香港的地理限制催生了全球罕见的居住密度,也使得空间成为最敏感的政治议题之一。从公共屋邨的建立与演变,到新界郊野公园的保育争议,再到核心商业区对中下阶层生活空间的挤压,城市的物理形态直接反映了其社会阶层的分化。我们考察了不同群体(如长期居民、新移民、外籍专业人士)对“家园”的定义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转化为社会互动中的摩擦点。 二、劳动力市场的变迁与职业尊严: 随着制造业北移,香港的劳动力市场经历了剧烈的结构转型。金融、地产和专业服务业占据了价值链的顶端,但大量的服务业从业者,尤其是基层蓝领和低技术白领,其薪资增长长期停滞。本书分析了这种“K型复苏”如何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士气,以及人们对“努力工作就有回报”这一传统信念的动摇。我们试图理解,在缺乏向上流动性的背景下,人们如何重新定义“体面工作”与个人价值。 三、代际差异与记忆的断裂: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与在后工业化、高压竞争环境下步入成年的年轻一代,其生活经验和对未来的预期存在显著的代际鸿沟。前者可能更珍视稳定与效率,后者则可能更强调个人权利与生活质量的平衡。这种记忆的断裂,使得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部分:文化的熔炉与边界的张力——本土意识的生成与流变 香港的文化景观是多元且复杂的,它既吸收了英式教育的规范,又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同时还孕育出强烈的本土特色。本土意识的兴起,是这座城市在面对身份认定时,一次深刻的内在反思。 一、语言与文化的再确证: 粤语,作为维系本土社群情感连接的重要载体,其地位的巩固与挑战,是本土文化身份构建的核心议题。本书将考察在普及普通话和英语双重影响下,粤语在教育、媒体和日常交流中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们如何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如本土电影、独立音乐)来强化群体认同。 二、记忆的争夺战:历史叙事的重塑: 历史遗迹的保育,公共纪念碑的设置,乃至教科书中的历史描述,无不成为知识分子和市民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同的群体对殖民时期、回归过渡期以及特定历史事件的记忆截然不同。这种对“共同记忆”的争夺,实质上是对城市未来主权归属的预演。我们着重分析了本土主义思潮如何从学术边缘走向公共讨论的核心,以及这种思潮的内在复杂性——它既包含对地方的深情,也可能走向排他性。 三、全球流动性与“在场”的焦虑: 作为国际化都市,香港居民的流动性极高。人才的流入与流出,以及对自身独特地位的持续忧虑,构成了香港独特的“在场焦虑”。本书探讨了这种流动性如何塑造了香港人既开放又内敛,既功利又感性的复杂性格。 第三部分:公民社会的能动性——公共领域的重构 现代香港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活跃的公民社会和多元的非政府组织网络上。这些组织在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监督权力运作、倡导特定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一、社区网络的韧性与变异: 从传统的街坊会、庙宇委员会,到现代的环保团体、关注弱势群体的智库,社区组织的形态在不断演化。我们关注这些组织如何应对社会议题的复杂化,以及如何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实现其社会目标。特别是在传统政治参与渠道受限时,社区行动成为重要的替代性出口。 二、媒体生态的变迁与信息环境: 传统媒体(报纸、电视台)的衰落与新媒体平台的崛起,彻底改变了香港市民获取信息和形成公共意见的方式。信息碎片化、同温层效应以及对媒体公信力的质疑,对社会对话的质量构成了严峻挑战。本书分析了不同信息渠道对公众认知的影响,以及如何辨识和处理信息洪流中的偏见与失真。 三、公共空间的使用权与表达的边界: 街头抗议、集会结社等集体行动,是香港公民社会表达诉求的重要方式。本书考察了公共空间在不同时期被赋予的意义,以及市民如何通过占领、游行等行动,重新界定权力的边界和自身作为城市主人的权利。这不仅仅是关于政治权利的争论,更是关于“我们如何共同生活于此”的空间伦理探讨。 结语:在不确定的未来中锚定价值 《城市脉动:香港的社会变迁与身份认同》力图超越二元对立的框架,展现香港社会作为一个复杂有机体的内在运作机制。这座城市在历史、经济、文化和政治的多重拉扯下,始终在“过去如何塑造我们”与“我们想要成为什么样”之间进行着艰难的平衡。本书的结论并非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邀请读者深入理解香港人面对不确定性时,所展现出的韧性、矛盾与持续的自我塑造能力。理解香港,就是理解现代都市在全球化浪潮中,个体与群体身份建构的永恒课题。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綠色思潮與社會正義:與翁米斯希的對話╱秦暉
從演化倫理學觀點整合儒家人性論的嘗試╱李雅明
我不在家國──馬華文學公民身分建構的可能╱魏月萍
讓歷史遺忘:中越邊境上的戰爭與記憶╱張娟
 
■香港:本土與左右
香港本土意識的前世今生╱羅永生
本土右翼與經濟右翼:由香港網絡上一宗爭議說起╱葉蔭聰、易汶健 
從悲劇看香港的命運╱黃國鉅
兜口兜面的多元文化主義:香港菲律賓移工重奪公共空間和公民權運動╱陳允中,司徒薇
「本土派」論述的神話操作╱岑朗天
狂妄的天朝、鄉愿的泛民、躍動的城邦:從三本書看香港本土╱孔誥烽
 
■思想訪談
潛規則與憲政民主:吳思先生訪談錄╱陳宜中
 
■思想評論
伯林批判啟蒙批錯了?――牛津伯林研討會雜記╱王前
馬來西亞華人的政治思考:「當代大馬政治理念暨制度之省思」研討會綜述╱張康文
 
■思想人生
湯一介:在歷史漩渦中探索哲學╱李懷宇
致讀者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4481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致讀者
 
  最近香港爆發的公民街頭運動,一如今年三月在台灣發生的太陽花學運,所涉及的問題需要從跨越了運動本身的宏觀視野來掌握。運動之所以出現,當然有明確具體的當下原因。不過在這兩個運動的背後,似乎均有幾個共同的歷史趨勢在發生作用,為運動提供了豐沛的動力與特定的方向。這包括了一、中國崛起對於周邊社會所造成的衝擊日形強大,迫使港台社會必須從維護自主性的角度思考與中國大陸的互動方式;二、這些社會內部的政治支配結構(代議體制與主流政黨)凍結在上一個階段的記憶中,無法反映社會的多元動態與新生的訴求,從而很難凝聚共同體的意志與決策;三、年輕世代業已形成新的價值觀,嚮往一種個人化而摻雜了美學情調與道德想像的自我感覺方式,對於嬰兒潮世代價值體系的運作方式感到壓抑與疏離。這三方面的問題都很複雜棘手,但既不可能迴避,也是這些社會中的宏觀思考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今年年初開始規劃本期的「香港:本土與左右」專輯時,我們當然不可能預料後來事態會如何發展。不過不言而喻,香港正面臨一個其來有自的歷史時刻,需要歷史與結構性的分析與展望。「本土與左右」這個主題,呈現了幾位作者探討香港問題的共同焦點。本期的香港專輯並不是時事評析,而是從香港百餘年積累下來的身份認同問題著眼,回顧香港的歷史、社會、文化,以及族群、階級等多個面向之間的糾結。如今,學運之後的局面仍然混沌,香港的政治面貌還在蛻變之中,但香港的自我意識畢竟發生了重大的質變。值此之時,這個專輯對於理解當前香港的困局有其可觀的啟發。
 
  在此或可預告,針對台灣的太陽花學運,本刊在未來一期也將推出專輯,邀請多位作者提出檢討與反思,相信讀者們會有興趣。
 
  本期《思想》除了聚焦香港,還有文章分別梳理中越邊界的戰爭記憶、探討馬華文學中的身分認同問題、也介紹了馬來西亞華人政治思考的一些糾結之處。此外,秦暉先生對比分析「綠色」(環保)議題在中國與西方所處的政治脈絡之不同,問題意識獨特,見解犀利,對關心環境議題的讀者會很有啟發。
 
  《炎黃春秋》是一份馳名海內外的重要刊物,其總編輯吳思先生則以《潛規則》一書,為中文創造了一個傳神而耐咀嚼的概念兼流行新詞。在陳宜中先生對吳思的訪談中,讀者可以認識到「潛規則」這個概念的來由、含意,以及它所涵蓋、說明的廣泛現象。吳思對中國政治轉型的看法也很獨特,並不贅詞於民主的應然,而是強調民主轉型的成本與利益,寄希望於既得利益者「算通利害關係」。這種想法不免會引起爭議,不過吳思先生對中國各層級的政治均積累了深厚的認識,思路踏實而又敢言直言,讀者可以取為參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这本书,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他者参照系”。我们台湾在谈论自身主体性建构时,往往会不自觉地将香港作为一种可能的对照组或参照点。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细腻地展示了香港在殖民遗产、经济模式和毗邻大陆的特殊性下,其本土意识是如何孕育和演化的。这种演化路径与我们台湾的经验有着显著的交叉点,却又因其独特的历史断裂和现实压力,展现出完全不同的张力。作者对“本土”的界定,那种既要切割又无法完全切割的矛盾性,精准地命中了后威权社会在转型期普遍存在的身份焦虑。读完后,你对香港的理解会更加立体,不再是单一的“民主前线”或“经济奇迹”的符号,而是一个充满内在矛盾、正在进行痛苦自我定义的复杂有机体。

评分

看到这本书的篇章结构,我就知道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思想的探险日记。作者在探讨“左右”光谱时,并没有采用我们台湾社会常见的简单二分法,而是试图去解构这个标签在香港语境下的独特生成机制。这对我来说是极具启发性的,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将议题简化为“统独”或“进步保守”的简单对立,却忽略了权力结构、经济基础与文化心理是如何共同作用,塑造出一种既非完全西化,也非完全“被同化”的中间地带灰色地带。那些关于社会运动策略的反思部分,更是点出了许多实践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两难困境。那种对理想主义必然遭遇的结构性阻力的深刻体悟,读来令人唏嘘,仿佛看到了自身历史经验的某种投射。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标准答案,而在于它完整地呈现了一个社群在面临身份重塑时,其思想光谱是如何进行艰难的内部分化与重组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一种知识上的“去媚化”过程。它没有将香港的社会运动浪漫化,也没有将那些重要的思想家神化。相反,作者以一种冷静甚至略带批判性的眼光,审视了这些思想是如何在实践中遭遇现实的泥淖,又是如何在不同的政治环境下被扭曲或异化的。尤其是一些关于公民社会组织在资源与道德压力下的抉择,写得非常写实和残酷。它让你明白,任何思想的实践都必须在特定的物质条件和权力制衡下才能生效,脱离了这些条件的空谈,最终只会变成无力的哀叹。对我而言,这是一种宝贵的经验教训,提醒我们在推动自身社会变革时,必须对“可能性边界”有清醒的认知,而不是沉溺于纯粹的道德高地想象。这种脚踏实地的思辨,是这本书最可贵的遗产。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那种行文的节奏感和遣词造句的精准度,让人读起来非常过瘾。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晦涩难懂,也没有一般评论文章那样流于表面。作者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保持了思想的深度和密度,又确保了叙事的流畅性。特别是在分析特定历史事件如何被不同政治光谱重新诠释和挪用时,那种对语言的敏感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比如,他对某些常用词汇在不同时期意义漂移的考察,就揭示了政治话语权争夺的微妙战场。对于我们这些长期关注东亚社会变迁的读者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捕捉,往往比宏大的理论框架来得更具冲击力。它迫使你停下来,反思自己日常使用的语言,是否也被不自觉地预设了某种政治立场。

评分

这本集子简直让人读得心痒痒,尤其是在我们这个地缘政治敏感带上,那些关于“本土”的论述,总能触动一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鲜少深思的神经。作者对于香港社会脉络的梳理,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腻,远非一般的政治评论所能比拟。他似乎不满足于停留在表面的冲突和口号,而是试图深入到香港人身份认同的底层结构中去挖掘。我尤其欣赏其中几篇对不同世代群体心态变化的观察,那种从殖民遗产到后殖民焦虑的转变,描摹得入木三分。你会发现,即便是同一片土地上的人,在面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时,其内在的价值取向和历史记忆是如何产生巨大裂痕的。这种内在的张力,被作者用一种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严谨态度呈现出来,让人不得不佩服其功力。读完之后,你会感觉自己对香港的理解,似乎又多了一层更深邃的滤镜,不再是媒体上那些快餐式的标签可以概括的了。它提供了一种复杂性,而复杂性恰恰是理解一个真实社会所必需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