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電子書)

自下而上的改革:中國地方經濟發展的路徑分歧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雅靈
图书标签: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改革开放
  • 经济发展
  • 中国政治
  • 社会转型
  • 区域发展
  • 政策分析
  • 城乡差距
  • 自下而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精選了劉雅靈教授過去二十餘年的研究成果,旨在探討中國在改革開放後,以「市場轉型」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如何帶動地方政治與社會的制度變遷。全書收錄十三篇專業論文與一篇田野研究心得,以「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與「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為經,「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與「比較研究」為緯,共區分為四大主題,每篇文章都是立基於深厚的理論對話與大量的田野調查經驗,試圖從地方經驗出發,勾勒出當代中國政經發展與社會變遷的圖像。
区域经济学前沿探索:发展模式的多元演进与治理逻辑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全球化与后工业化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复杂性、异质性与治理困境。它并非聚焦于单一国家的特定改革路径,而是以宏观视野和精细的案例研究,构建了一个跨越不同经济体和发展阶段的区域发展理论框架。全书立足于新制度经济学、空间经济学以及区域科学的前沿成果,旨在揭示驱动区域增长的深层机制,并探讨在多重约束下,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如何形成并固化其独特的经济生态。 第一部分:区域发展的理论基础与范式演变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自20世纪中叶以来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流派,从早期的基于区位论的古典模型,到强调累积因果效应和路径依赖的演化经济地理学(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 EEG)。重点讨论了技术溢出、知识网络和创新集群的形成机制,强调了“看不见的手”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随后,书籍引入了对“发展陷阱”和“发展飞跃”概念的再审视。传统观点倾向于认为存在一套普适性的最优发展路径,但本书挑战了这种单一叙事。它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在基础设施投入、人力资本积累和制度创新方面的差异,论证了初始条件(如资源禀赋、历史遗产和早期政策选择)对未来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影响并非线性的,而是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反馈回路得以强化的。 特别地,本书详细阐述了“制度供给”在区域发展中的核心作用。这里的制度不仅指法律法规,更涵盖了非正式的社会规范、商业惯例以及地方精英之间的权力结构。不同类型的制度供给模式(例如,市场主导型、国家干预型或社会协作型)如何塑造了当地的要素流动效率、风险偏好和企业家精神,是本部分研究的重点。 第二部分:要素禀赋、空间互动与增长极点的塑造 本部分转向对区域增长动力的微观基础和空间组织的研究。增长极理论的经典框架在新的全球价值链(GVCs)背景下面临挑战。本书不再将增长极视为孤立的中心,而是将其视为嵌入在更广阔的全球-地方(Glocal)网络中的节点。 研究深入探讨了不同类型要素在空间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对于资本和劳动力,书籍分析了它们在不同行政层级和经济圈层之间的迁移模式。不同于简单的通勤和移民模型,本书关注的是“粘性要素”(如专业化知识、信任资本和地方性监管能力)的不可迁移性,这些要素如何为特定区域构建起难以模仿的竞争优势。 此外,本书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区域效应进行了细致的辨析。现代基础设施不仅是物理连接,更是信息流、数据流和制度规则的载体。不同类型的投资(例如,侧重于硬连接的交通网络与侧重于软连接的数字平台)对区域内部和区域间联系产生了截然不同的结构性影响,从而导致了区域间发展水平的“趋同”或“分化”效应。本书引入了“网络中心性”和“边缘化”的分析工具,来衡量区域在多层次空间网络中的相对地位。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能力的差异化与政策工具的适应性 本部分聚焦于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它拒绝将地方政府视为“工具性”的执行者,而是将其视为具有自身利益、能力约束和创新潜力的复杂行为体。 书籍提出了“治理能力谱系”的概念,用以衡量地方政府在资源动员、规划制定、招商引资、纠纷解决和公共服务供给方面的效率与合法性。治理能力的差异直接决定了地方政府在面对外部冲击或内部转型压力时,所能采取的政策组合及其有效性。例如,在创新驱动战略中,一个具有高“协调能力”的政府能够有效连接科研机构、金融资本和潜在市场,而一个能力不足的政府可能只会进行低效的“形象工程”式投资。 同时,本书探讨了政策工具的“适应性”问题。在全球化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标准的、自上而下的政策包往往难以奏效。有效的区域发展策略要求地方政府能够根据自身的独特禀赋和面临的制度瓶颈,进行“策略性互动”(Strategic Interaction)和“政策创新”。本书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土地财政、产业补贴、人才引进等关键领域的政策实验,并评估了这些实验在不同情境下的成功与失败因素。 第四部分:路径依赖、锁定效应与转型挑战 区域发展的历史性选择往往会产生强大的路径依赖。本部分深入剖析了锁定效应的形成机制,即过去的成功经验或既有的产业结构,如何成为未来创新的障碍。 锁定效应不仅存在于技术层面(如专业化投资难以转向),更深层次地体现在制度和组织惯性上。当一个地区的经济结构高度依赖某一种或几种特定产业时,相关的利益集团、监管框架乃至社会文化都会被塑造以适应这种结构,使得任何偏离既定路径的尝试都面临巨大的政治经济阻力。 书籍最后展望了区域经济面临的未来挑战,包括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性冲击、全球供应链的重塑以及技术革命对传统劳动分工的颠覆。本书强调,成功的区域转型要求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具备“适应性学习能力”,能够有效地打破旧有的锁定机制,并培育出具有韧性的、面向未来的发展动能。这要求治理者必须在维护既有发展成果与推动根本性制度变革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点。 本书特色 本书的叙事风格严谨而富有洞察力,通过跨学科的理论整合和严谨的经验分析,为理解区域经济发展的复杂性提供了深刻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它避免了对任何单一发展经验的简单复制或道德评判,而是着重于揭示不同地区在特定历史和社会经济约束下,如何形成其独一无二的发展轨迹。这使得本书不仅对区域经济学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政策制定者和关注全球经济治理的读者群体也极具启发意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劉雅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學士、美國New School社會學系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博士
  經歷:國立政治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合聘研究員
  主要研究領域:國家社會學、經濟社會學、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中國研究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獻給我欽佩的雅靈老師 / 吳玉山 
中國地方社會經濟制度的變與不變:一生的研究志業 / 熊瑞梅 
編者的話 

主題一: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 張弘遠 導讀 
1 中國準世界經濟的形成與發展:1949-1990s 
2 中國國內市場的分裂─計畫經濟的制度遺產
3 中國準計畫行政體制:鄉鎮政府從企業經營到土地收租的軟預算財政

主題二: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 王信賢 導讀 
4 薄弱的國家基層行政能力─大陸的稅收與土地政策 
5 國家/社會關係研究途徑:理論與實例 

主題三:地方經濟發展模式 陳志柔 導讀 
6 自下發軔的改革:溫州農村工業化的私營經濟與地方政治 
7 私營經濟中的假三資企業:晉江經濟發展與財政收入 
8 廣東華陽的依賴發展:地方政府與外資企業的利益共生
9 強制完成的經濟私有化:蘇南吳江經濟興衰的歷史過程
10 經濟轉型的外在動力:蘇南吳江從本土進口替代到外資出口導向

主題四:比較研究 王春光 導讀 
11 中國大陸農村發展模式之比較研究─從發展社會學角度評估
12 經濟轉型中的應對策略與制度分歧:溫州與無錫
13 中國都市化過程中新興的「農民收租階級」:溫州與無錫「城中村」的轉型路徑、集體抗爭與福利政策

跋─由上而下的統治,自下而上的改革:論劉雅靈學術論文集的歷史意義 / 林宗弘 
附錄─田野工作挖掘真相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32552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編者的話

  劉雅靈老師於1987 年以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系博士研究生的身分到溫州做田野,開啟她將近三十年的田野調查工作,從時間上來看,劉老師應該算是台灣學者至中國大陸做實地訪談的先驅。劉老師原本計畫將其過去的研究與田野經驗撰寫成專書,但無奈2015 年中被診斷罹患「帕金森氏症」,後身體狀況已不允許老師繼續做甚花腦力、體力的學術工作。作為劉老師的學生,雖不具完成老師專著的能力,但我們認為有必要將老師過去一直是有層次、有系統的著作,進行彙整並出版成書,一方面,完成老師部分的心願,另一方面,也讓學界能更瞭解老師最愛的研究工作與成果。此便是本書的出版緣起。

  本書收錄的論文共計十三篇,另外包含一篇「田野研究」心得短文(見本書〈附錄〉),多為1990 年至2011 年間,劉老師對中國地方經濟發展與社會制度變遷之研究成果,其中若干論文是已刊登於社會學或中國研究領域的重要著作,但亦有部分著作是發表於學術研討會,或是研究計畫結案報告而未公開出版。按劉老師的研究思路與所呈現的作品,我們將所有論文區分為「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地方經濟發展模式」與「比較研究」等四大主題,期望這十三篇論文能夠完整勾勒出劉老師對於當代中國社會經濟制度變遷的學術貢獻。

  這十三篇論文所涵蓋的研究時間,正是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也是社會主義國家轉型的關鍵時刻。由於東歐劇變與蘇聯瓦解,19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後社會主義國家轉型」成為比較政治經濟學與經濟社會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中國的發展究竟是會「步上後塵」或是作為一種「異例」而存在也成為研究的焦點,劉老師的研究即是在這種背景下展開。在「市場轉型與制度遺產」主題中所呈現的,就是社會主義計畫經濟的遺產對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與社會制度變遷的影響。而在「國家能力與國家社會關係」主題中,劉老師所觀察的,是中國國家能力在經濟改革與社會力量崛起過程中的「變」與「不變」。最後兩個主題:中國大陸地方發展模式以及「溫州」與「蘇南」的比較研究,則是在前兩個主題的理論基礎上,對中國經濟社會轉型的觀察。

  劉老師自芝加哥大學社會系畢業後,1992 年回政治大學社會系任教,不僅將國家社會學、經濟社會學與「後共轉型」等領域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帶回台灣,也讓人見識到何謂扎實的田野研究態度。劉老師1992 年於The China Quarterly 所發表的文章(收錄於本書第六章),在豐富的田野基礎上,提出關於溫州發展的精闢解釋,對台灣中國研究社群而言,一方面讓學界熟悉國家社會學的研究路徑,另外一方面也透過社會制度的切入,帶來不同於過去意識型態研究與權力鬥爭論述的新典範。除了溫州外,劉老師田野的足跡可說是踏遍大江南北,包括江蘇(南京、蘇州、無錫)、福建晉江、廣東華陽、陝西(西安、寶雞)、湖北建始、河南(洛陽、鄭州、開封)、山東(濟寧、泰安)、浙江杭州、四川與重慶等,其中不少地點去過的次數多到讓接待的地方官員與政策研究單位學者佩服不已(劉老師田野心得可見〈附錄─田野工作挖掘真相〉一文)。且讓人感動的是,劉老師多次出資帶學生前往各地進行田野,不僅強化學生的研究基礎,也樹立了「認真好老師」的典範,我等都受深深受惠於劉老師。

  本書能夠順利完成,要感謝的人非常多,首先是中央研究院吳玉山院士與政治大學社會系熊瑞梅教授,在百忙之中能抽空為本書寫「推薦序」,其次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王春光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陳志柔教授、林宗弘教授能為本書各主題撰寫導讀與跋,王春光老師與溫州市委黨校科研處王健處長無時不刻關心劉老師的身體狀況、陳志柔老師對於劉老師生病期間以及本書出版的各種支援、吳介民老師身體微恙仍持續關心本書出版進度,都令人感動。再者,感謝李宗義博士協助翻譯“Reform from Below: The Private Economy and Local Politics in the Rural Industrialization of Wenzhou” 一文,也感謝馬浩然、黃麒弘、趙鈺芬、彭思錦等人協助校稿,以及這段時間陪伴、關心劉老師的朋友們,大家一呼百應地集結,都只因我們受教、受惠於劉老師太多。

  此外, 還要感謝The China Quarterly(©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台灣社會學》、《臺灣社會學刊》、《政治大學社會學報》、《現代化研究》、聯合報系文化基金會、巨流出版社等單位同意授權,我們才能將劉老師已經出版的著作集結成冊。

  最後,要感謝巨流圖書公司,「巨流」過去出版了劉老師與黃樹仁老師合譯的《社會學導引:人文取向的透視》以及黃樹仁老師的《心牢:農地農用意識形態與台灣城鄉發展》,現在又能出版本書,可說是美事一樁。要感謝的人真的太多,在此無法一一列舉,我們謹用劉老師的口吻說:「喔⋯⋯那就謝謝你了」。
 
王信賢 張弘遠 林雅鈴 於指南山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