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的藝術 (電子書)

觀察的藝術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伯‧沃克
图书标签:
  • 观察力
  • 艺术
  • 技巧
  • 思维
  • 电子书
  • 学习
  • 自我提升
  • 生活
  • 心理学
  • 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
用觀察力擴充想像力,在躁動的世界裡,把心留住。

  ◆本書賣點
  ●面對現代人的注意力恐慌症,暫停一下,練習留心觀察,重新打造靈活的感官接收力,拉近身體與頭腦的距離,重拾挖掘事物的趣味。

  ●注意力就是生命力,「我們處理自己注意力的方式,簡言之,就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核心。」用刻意的觀察,引導自己的注意力,將改變你觀看、思考、感受這個世界的方式。

  ◆內容簡介
  歡迎來到白噪音的年代。我們的生活隨時被手機、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綁住。在這個分心的年代,人們通常失去了體驗當下、活在當下的能力,我們的思考能力、看與聽的能力也隨之消失。

  專欄作家羅伯‧沃克將在這本書中喚醒大家的感官,更重要的是協助你以全新的方式看世界。沃克以一系列有趣的練習與沉思時刻,寫成這本引發思考的創意指南,刺激我們的好奇心,促使每個人以更透徹的方式思考,懂得用心聆聽,成為職場上更具創意的同事,最終還能重拾快樂的感受,觀察到真正重要的事物。

  ◢ 觀察就是遊戲 ◣
  突破感官限制,從另一個角度體驗環境,
  每個日常、每個moment,都能開啟一扇靈感之窗。

  ◆留意身旁有無監視攝影鏡頭;◆思考我們對什麼顏色比較敏感;◆透過手機去拍攝形狀像是數字的建築物或是自然景觀;◆學著用十分鐘欣賞畫作而不是短短幾秒;◆學會抬頭看天空而不是總是低頭滑手機;◆學著從辦公室望著窗外的景色;◆找尋你身旁最安靜的角落;◆學著睡前記錄你聽到的聲音;◆和專家一起散步發現新事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上班;◆與陌生人交談;◆採訪老人;◆問五個問題,給五個讚美;◆找尋可以抱怨的事;◆寫信給朋友家人或愛人;◆列出想購買但沒買的物品清單;◆畫出特別主題的地圖,如居住城市裡你最愛的餐廳地圖。

  ★任務難度(本書的練習與建議活動,難度分為一到四級)
  【1隻眼睛】超簡單:人人都能做,現在就能試試看。
  【2隻眼睛】保證可以:可能得稍微計畫或事先想一想,但沒問題的。
  【3隻眼睛】有趣的挑戰:得花點力氣,但不會後悔。
  【4隻眼睛】進階練習:觀察將成為一場冒險。

本書特色

  ◢ 在「多意識」狀態普遍的年代,人類來到分心的頂點。藉由觀察,練習集中注意力,完成眼前的大小事。
  ◢ 把心(注意力)放在單一任務上,容易安定下來,不再被不斷流動的周遭事物帶著走。
  ◢ 在平凡無奇的日常事物中,看到別人沒發現的迷你線索與細節,讓靈感無所不在。
  ◢ 這些練習有易、有難且多元,都是作者與學生、受訪者互動討論出來的點子,經過實證,可行性極高。
  ◢ 透過藝術及人文角度的說明與指引,深化內在與外在的交流,累積一座個人的人文寶藏。

名家推薦

  汪正翔 自由攝影師
  李惠貞 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姚瑞中 臺師大美術系兼任副教授
  黃心健 臺師大設計學系教授
  鄭宜農 創作歌手
  駱麗真 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
  謝佩霓 藝評家/策展人
  謝哲青 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各界佳評

  近半世紀前,藝評大師約翰‧伯格(John Berger)的經典之作《觀看的方式》改變了歷史,打破藝術僅屬於菁英階層的迷思,闡釋藝術與普羅大眾之間其實關係密切。如今羅伯‧沃克進一步以《觀察的藝術》一書為實踐指南,為當代身陷「白噪音」囹圄的凡夫俗子,提供有效開展五感的創意法門。──謝佩霓,藝評家/策展人

  從「一次做一件事」到「正念淋浴」,本書提供各種妙趣橫生又具體可行的策略,讓你多多感受身旁的世界。這本令人喜悅的指南讚揚留心的重要性,提振我們的感官,引導大家好好過生活。──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馬路學》(Traffic)與《品味選擇題》(You May Also Like)暢銷作家

  作者羅伯‧沃克的寫作永遠令人讚嘆。他用獨特的眼光看見其他人沒注意到的事。這本新書基本上就是把他所有的觀看祕訣傳授給大家。──萊恩‧霍利得(Ryan Holiday),《失控的自信》(Ego is the Enemy)與《障礙就是道路》(The Obstacle is the Way)暢銷作家

  注意力是一種珍貴資源,一種我們傻傻浪費掉的資源。注意力也是一種肌肉,輕鬆就能練出來的肌肉。作者羅伯‧沃克這本練習簿令人耳目一新,一共傳授一百三十一招,教我們珍惜並改善自己『看』的能力。──賽斯‧高汀(Seth Godin),《這才是行銷》(This is Marketing)作者

  如果想過更趣味十足、更富創意的生活,第一步就是更加留意你的生活。羅伯‧沃克在這本書提供基本的引導,教大家探索自己的日常世界。我找到大量可以偷用的點子,你也一起來吧。──奧斯汀‧克隆(Austin Kleon),《紐約時報》暢銷著作《點子都是偷來的》(Steal Like an Artist)作者

  作者羅伯‧沃克傳承藝評家約翰‧伯格(John Berger)、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設計師喬治‧尼爾森(George Nelson)的傳統,引導大家不只是看,而是要留心看──探討為什麼兩種看的區別很重要。沃克以引人入勝的方式,熱心說明為什麼創新的第一步就是觀察。──邁克‧比魯特(Michael Bierut),《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共同創辦人與《這下子你看到了及其他設計散文集》(Now You see It and Others Essays on Design)作者

  本書探討的其實是閱讀──文字與非文字的閱讀。現在,我們愈來愈常以這兩種方式閱讀,而且向來如此。作者沃克鼓勵我們做非文字的閱讀,好好讀我們的世界,少一點批判,多一點啟發。──黎安‧夏普頓(Leanne Shapton),《賓客簿》(Guestbook)與《游泳研究》(Swimming Studies)作者
追寻光影的交织:《未命名的风景》 书籍类型: 摄影散文集与技术解析 作者: 陈曦 出版信息: 黎明文化出版社,2024年秋季版 --- 卷首语:像素的沉思与现实的拓扑 在信息洪流以光速冲刷着我们感官的时代,图像的生产已然超越了记录的范畴,成为一种新的思维语言。然而,当我们习惯于屏幕上无限复制、瞬时获取的“完美”影像时,我们是否遗忘了凝视的重量,遗忘了光线在真实空间中那些转瞬即逝的细微变化? 《未命名的风景》并非一本关于“如何看”的教学手册,亦非对既有大师作品的复盘。它是一场横跨十年,深入不同地理与光影环境的个人探险记录。作者陈曦,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和近乎偏执的技术追求,试图捕捉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我们忽略的“结构性空白”——那些介于明与暗、清晰与模糊、存在与消逝之间的临界点。 这本书的核心,是关于“观察的耐性”的重新定义。它探讨了相机作为人类感官的延伸,如何介入到现实的织体之中,并以一种近乎冥想的方式,将时间凝固为一种可触摸的质地。 --- 第一部分:灰度的哲学——光线的结构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光线在不同环境下的物理特性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陈曦摈弃了主流摄影教学中对“三要素”(光圈、快门、ISO)的机械化应用,转而将其视为探索自然现象的工具。 章节概述: 1. 散射的几何学: 探讨雾、霾、雨雪等大气介质对光线折射与散射的影响。重点分析了在极端弱光条件下,如何通过长曝光技术捕捉到“缺失的光子流”,而非仅仅是记录亮度。其中详细描述了作者在北欧冬季,于冰封湖面上捕捉到的“幽灵光晕”现象的拍摄过程与理论基础。 2. 阴影的重量: 传统摄影往往聚焦于高光部分,而本书则将阴影视为图像的主体。陈曦引入了“负空间密度”的概念,通过对Dodge & Burn(加光与减光)在胶片暗房时代的操作逻辑的重构,阐释了如何在数码时代精确控制阴影区域的细节层次,使其不仅是黑暗,而是承载了信息和情绪的“实体”。 3. 色彩的失语: 挑战了对“色彩还原”的执着。作者提出,特定场景下的色彩偏差(如白平衡的刻意偏移)往往比忠实记录更能揭示环境的本质。书中配有大量关于“单色调转换”的技术解析,展示了如何通过曲线调整,将饱和的色彩转化为富有层次的灰阶叙事。 --- 第二部分:场所的记忆——地理与时间的交织 陈曦的镜头从未止步于形式美学,他深信每一个被拍摄的场景都携带着其独特的地质历史与人文轨迹。《未命名的风景》用相当篇幅记录了作者在三个极具代表性的地理空间中的沉浸式创作实践。 场景案例分析: 1. 废弃工业区的熵增: 作者在德国鲁尔区的数个废弃钢铁厂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记录。这部分不仅展示了锈蚀、断裂的金属结构之美,更深入探讨了“工业遗迹的肖像学”。陈曦记录了植物如何重新侵入混凝土,以及光线如何穿透破碎的屋顶,在布满灰尘的机械表面投下“时间的投影”。他详细记录了如何利用胶片对不同金属的色彩反应差异,来表达时间对人工产物的侵蚀。 2. 高山苔原的垂直叙事: 在安第斯山脉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环境对摄影器材和操作者的考验达到了极致。这里,空气稀薄,光线锐利且残酷。本书详细描述了在极端低温下,电池性能衰减、机械部件冻结的实战应对。重点分析了如何利用超广角镜头,配合精确的对焦堆栈技术,以保留从近景的岩石纹理到远景雪线的无限景深。 3. 都市肌理的微观世界: 与宏大场景形成对比,本部分聚焦于城市建筑表皮的细节——砖缝中的苔藓、磨损的金属把手、涂鸦层下的历史印记。这些“城市角落”的影像,要求摄影师具备极高的贴近性。作者分享了如何利用微距镜头和反光板系统,在极小的空间内,创造出具有史诗感的纹理细节。 --- 第三部分:工具的延伸——对成像技术的超越性理解 本书的后半部分,虽然涉及技术讨论,但其目的并非提供使用指南,而是探讨特定成像介质如何影响人类对“真实”的认知。陈曦强调,工具的选择,是观察者自我意识的投射。 1. 银盐的“记忆”与数码的“即时”: 对比了中画幅胶片系统与高像素数码后背在捕捉动态范围和细节时的根本差异。胶片对于特定波段光线的“偏爱”被视为一种“选择性的记忆”;而数码的精确性则被视为一种“无情的在场”。书中包含了对特定型号胶片(如Ilford Delta 100与Kodak Ektar 100)在特定光线下表现的详细光谱对比图表,这些图表并非用于教学,而是作为作者研究成果的佐证。 2. 视角与视角的权力: 深入分析了不同焦距镜头对空间感扭曲的影响。作者拒绝“标准镜头”的审美中立性,认为从14mm到300mm的每一次焦距切换,都是一次主动介入和重构现实的权力行为。例如,在风光摄影中,他如何利用300mm的长焦,将遥远的元素压缩在一起,创造出一种“平面化的戏剧性”。 3. 后期制作的“重塑现实”: 陈曦对数码后期持批判性但实用的态度。他将后期处理视为“第二次曝光”,是观念的最终实现。在这一部分,他展示了如何使用专业软件,并非为了“修饰”图像,而是为了忠实地再现肉眼在现场所感知到的,但相机传感器未能完全记录的复杂光照关系。这包括对动态范围压缩、锐化算法选择,以及分层调色的复杂流程拆解。 --- 结语:无尽的现场 《未命名的风景》最终指向一个悖论:影像越是精细地描述了一个“现场”,就越是将那个“现场”永远地封闭在时间的容器中。陈曦期望读者在合上本书后,能够带着一种被唤醒的敏感性,重新走向他们习以为常的环境。 这本书不是教你如何拍摄出畅销的风景照,而是邀请你加入一场关于光线、时间、材料与感官极限的持续对话。真正的观察,永远发生在相机快门按下之后,当你开始审视自己是如何“看见”这个世界的时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伯‧沃克(Rob Walker)


  專欄作家與記者,書寫的領域包含設計、科技、商業、藝術及其他各種主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NewYorker.com、《設計觀察家》(Design Observer)、《彭博商業周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生活駭客》(Lifehacker),著有《你購入,你相信》(Buying In)、《來自紐奧良的信》(Letters from New Orleans)、《重要物品》(Significant Objects,與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共同編輯),同時還任教於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藝術創作碩士班(Products of Design MFA Program),目前定居於紐奧良。網址:robwalker.net。

譯者簡介

許恬寧


  自由譯者,相關譯作有《微精通》、《我們在閱讀時看到了什麼?》、《和手機分手的智慧》、《活出這本書》。

图书目录

觀察的藝術:前言
第1章 觀看
第2章 感知
第3章 去各種地方
第4章 與他人連結
第5章 獨處
尾聲
謝辭
資料來源與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902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6MB

图书试读

前言

  美國評論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經建議一名年輕的聽眾:「你要運用注意力。」桑塔格既是在解釋創意流程,也是在談人生。「重點是留神,盡量把外界的一切都吸收進來,不讓藉口或是人生中一些飛快出現的無聊義務,限制住你的人生。注意力就是生命力,能夠連結著你和其他人,帶來躍躍欲試的精神,你要保持住那股熱切。」

  永遠興致盎然,與人連結,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興味,留意其他人忽略的事物──這不單是好好活著的能力,也是難能可貴的目標。一樣是「看」,有留神的看,也有隨意的看。一樣是聽,有的是仔細聆聽,有的則是當成耳邊風。一種是這個世界給什麼就接受什麼,另一種則是留意對自己重要的事。

  懂得觀察不僅十分重要,還會產生愉悅的感受,本書就是要談這件事。

  專注的機會

  電影製作人詹姆斯‧班寧(James Benning)提過他在加州藝術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教「看與聽」(Looking and Listening)這堂課時,要學生做一項練習,他寫道:「我會帶十到十二個學生去某個地方(加州中央谷地的油田、洛杉磯市中心附近的遊民聚集地、加州莫哈韋〔Mojave〕山麓一公里長的手挖隧道等等),接著每一個學生各自出發,練習留心觀察。」

  我在《閉眼作畫》(Draw It with Your Eyes Closed)這本書中讀到班寧給藝術系學生出的創意作業時,「練習留心觀察」幾個字打中了我,日後成為我一直很重視的概念。

  我當時正在替紐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的設計產品研究所,準備一堂為期五週的課程。每年課程上到一定的進度之後,我就會要求學生在下次上課前「練習留心觀察」。這個練習沒有任何規定,我刻意給學生模糊的指示,讓每個人自由發揮。

  我的目的是引導學生思考他們留意/沒留意到的事物,想一想觀察的重要性,進而找出如何以更好、更深入、更原創的方式,觀察這個世界、觀察自己。那些練習帶給我日後寫這本書的靈感。

  對設計師來講,留心觀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不過話說回來,成為文學家索爾‧貝婁(Saul Bellow)所說的「一流觀察者」(first-class noticer),對任何的創意流程來講都很重要,也就是培養明察秋毫的能力,注意到別人忽略的事,獲得帶來幸運的新能力,體驗到「令人陶醉的現實」。我在本書提到的「創意流程」,各行各業都適用。不論是科學家、企業家、攝影師、教練,都要留心觀察先前每個人視而不見的事。

  棒球高階主管比利‧比恩(Billy Beane)戰功彪炳,靠的是留意其他人忽視的球賽數據。

  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勇敢關注殺蟲劑不為人知的副作用(帶來生態浩劫),開啟現代的環保運動。

  巴菲特留心價值被低估的公司,成為大眾心目中有史以來最成功的投資人。

  喜劇演員傑瑞‧史菲德(Jerry Seinfeld)製作「觀察生活而來」的精彩喜劇,以銳利的雙眼,找出大家習而不察的荒謬事物。

  凡是對創意思考感興趣的人士,無不(需要)留心被忽視的事物,擺脫分心,好好觀察這個世界。每一天,成功的教師、醫師、律師、小型企業主、中階主管,都會發現其他人沒發現的迷你線索與細節。

  事實上,那也是為什麼Google和高盛(Goldman Sachs)等企業,特地推出納入冥想或正念訓練的計畫,協助員工對抗我們的分心文化,重拾專注力與創意。這也是為什麼從艾森豪將軍到前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James Mattis),當這些軍事將領需要做出深思熟慮的決定時,無不讚揚斷然屏除一切干擾的作法。

  養成專心留神的習慣,能帶來原創的視野,讓我們獲得不同的觀點。那正是我試圖傳授給學生的東西,我自己平日也努力練習。

  然而,專心觀察可不容易。

  注意力恐慌

  哲學家齊美爾(Georg Simmel)在一九〇三年就抱怨過,現代生活的刺激讓感官麻木,我們變得呆滯、漠不關心,無法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物。

  一九五〇年代,作家威廉‧懷特(William Whyte)在《生活》(Life)雜誌上感嘆,「露天廣告看板、霓虹燈廣告」、各種令人皺眉的廣告,正在把美國的自然景觀變成公路旁的長條狀分心景象。

  經濟學家司馬賀(Herb Simon)在一九七一年警告:「大量的資訊造成了注意力匱乏。」

  感到外在的力量試圖抓住我們的注意力,不是什麼新概念──但這種感受在今日特別深。廣告看板、商店櫥窗、誘人點擊的成癮遊戲、不斷重播的新聞與廣告,自四面八方誘惑著我們。我們每天隨身攜帶口袋大小的螢幕,接收無窮無盡吸引注意力的訊息,很難抵擋分神去看的誘惑。各大研究估算,一般的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一天會看手機一百五十次,也就是每六分鐘一次。滑動或點選手機的次數更是超過兩千五百次。

  感覺上,我們認識的每一個人、每一間企業、每一種社會運動,都希望得到我們的關注,爭奪著我們的注意力,帶來研究人員所說的「多重意識」(polyconsciousness)。這種心智狀態是指一部分的注意力分散在實體世界,一部分則分散在裝置連結的世界,減少了我們在此時此地與真人/真實事物的互動。

  或許我們已經處於人類史上的分心高峰期。大量的評論家滔滔不絕談論二十一世紀的注意力恐慌。許多人甚至透過隨身裝置抱怨這些裝置的影響。「#害怕錯過」(#FOMO)是一個永無止境的流行話題,大談我們以不健康的方式沉迷於……流行話題。

  然而,那一切你早已聽過。本書的目的不是製造更多的注意力恐慌,而是提供實用的建議:如果說我們已經身處史上最分心的時刻,花時間暫停一下,練習留心,自然也前所未有地重要。

  好消息是,我們做得到。

  的確,如同許多前輩已經指出,人類會分心其實是天生的,那是一種演化的結果──我們本能會受「閃閃發亮」的事物吸引。

  然而,相較於其他生物,人類也更能靠智取勝過本能。也難怪在這個盛行分心的年代,冥想與正念同時蔚為風潮。我們知道自己分心了,希望把這個世界看透徹,還知道可以學著把注意力引導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簡而言之,我們運用注意力的方式,關係到人類之所以成為萬物之靈的特質。

  觀察的喜悅

  深度注意力對靈魂有益。

  然而不巧的是,專注很重要,但不是隨時感覺起來都那麼重要。我們要做的事愈來愈多,待辦事項永無止境,可以理解大家為何不想嘗試新作法,不想實驗,不想讓好奇心帶自己跳脫日常的框架。

  我們想要忙碌感。

  然而,忙碌被過度稱讚。達爾文一天只工作一、兩個小時,卻花很多時間散步,一走就走很遠。不論從事哪一行、過哪種生活,大家都曉得,我們往往沒做什麼事,一天就過去了……有做事,卻是窮忙一通。為了增加生產力,排出超級有效率的行事曆,不但無法幫助你找出重要的事,反而更可能使你無暇顧及。

  想一想,每星期挪出一小時就好,刻意引導自己的注意力。那將如何影響你觀看、感受、思考的方式?那會如何改變你與世界互動的方式?那將在多少程度上改變,甚至改善你的工作與生活?

  那將是多麼有趣的一件事?

  本書將協助大家找出以上問題的答案。這種刺激你行動的練習,將鼓勵你做迷你但好玩的努力,找回創意與好奇心,幫助你對抗分心。相關點子可以改變你看、聽、留意與體驗這個世界的方式。

  本書的點子來自我的學生、我與聰明大方的朋友之間的對談、睿智的陌生人、我個人的習慣、行為心理學家、藝術家、作家、創作家、企業家,以及各行各業的人士。

  或許本書的練習將促使你寫下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說,打造熱門的Instagram帳號,找到沒人想到的事業機會。我希望那一切都會成真!

  不過呢,本書不只是把觀察的藝術當成創意流程的步驟。觀察可以帶你逃脫現代人對於生產力與效率的膜拜──擊敗注意力恐慌的始作俑者。

  按一下暫停鍵,試著不必隨時都那麼有生產力,努力擁有多一點好奇心。難道你想在回顧這一生的時候,只想得到自己完成了多少別人要求的事?還是你想要記住挖掘事物的樂趣,回味再三呢?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陶德‧B‧卡珊登(Todd B. Kashdan)稱好奇心為「喜悅的探索」──定義是「讚揚並渴望尋求新知識與新資訊,在學習和成長中獲得喜悅」。

  本書推廣好奇心與喜悅的精神,助你達成具有生產力的目標,也可以增加生活的樂趣。

  運用的方式有千百種。

  本書使用法

  你可以按照順序從頭讀到尾,也可以跳著閱讀,感到有必要或心血來潮時,翻到需要參考的章節。

  挑選你想探索或享受的觀察面向,當成一場學習之旅、一場遊戲,一切任君挑選。

  接下來的一百三十一個練習,是一百三十一個機會,從各種角度進行有趣的探索。你可以真的踏出家門,也可以當成一場思想實驗。不論你決定採取哪一種方式,你將有一百三十一個可以實際做做看或思考新鮮事物的機會。

  有時,你可以讓思緒天馬行空。有時,你可以練習專注。

  有時,你需要想辦法靜心。有時,你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情境下恣意遨遊。

  有時,你要隔絕一切干擾。有時,你要選擇自己最渴望的分心。你將活在當下或逃脫當下。

  每一天都充滿著各式各樣的機會,你可能感到驚奇,可能訝異,可能入迷──你將體驗到令人心醉神迷的日常生活,有機會保持躍躍欲試的精神。簡而言之,你將好好活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會買這本電子書,主要還是被它的定位吸引——它強調的是「藝術」,而不是「科學」或「技術」。這暗示著作者可能更著重於觀察背後的情感連結與美學價值。我常常在美術館或看電影時,會被某些鏡頭語言深深打動,但往往說不出具體原因。我猜想,或許這本書能教我如何拆解這些視覺訊息,理解創作者是如何運用細節來引導觀者的情緒。這不僅僅是關於「看見」別人,更是關於「表達」自己。如果書裡能討論一些關於「無意識的觀察」或「直覺性判斷」的內容,那就太棒了。因為我們很多時候的判斷都是瞬間完成的,如果能了解這個機制,也許就能更精準地把握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密碼。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很詩意,「觀察的藝術」,聽起來就不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著作,反而比較偏向一種生活美學的引導。作為一個在都市叢林裡打滾的上班族,我常常覺得自己的感官都鈍化了,對周遭環境的反應越來越麻木。我最近在嘗試刻意去記住每天搭捷運時,車廂內燈光的冷暖色調變化,或者不同年齡層的人手機殼的選擇偏好。這些小小的實驗,讓我感覺自己好像重新拾起了孩童時期那種對世界無盡的好奇心。我期望這本書能提供更多這種「視覺化練習」的範例,讓我更有動力去執行這些日常的觀察任務。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影像化的描述,或是關於光影、結構、線條在不同情境下的呈現方式,那對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幫助會非常大。

评分

坦白說,我對這本電子書的期待值是抱持著一種「姑且一試」的心態。市面上談論「如何提升專注力」或「如何覺察自我」的書已經多到快要爆炸了,大部分內容不外乎就是冥想、正念呼吸之類的標準SOP,讀起來有點像是吃一碗熱量計算好的代餐,雖然健康,但就是少了那麼一點點驚喜的風味。我最怕看到那種過度簡化的論述,把「觀察」這件充滿哲思和個人經驗的事,變成可以像SOP一樣被複製貼上的步驟教學。我比較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對「觀察者主體性」的深入探討,也就是說,我的觀察如何被我的過去、我的偏見、我的情緒所影響?如果書能觸及到這個層面,探討觀察的局限性與可能性,那它就具備了超越一般工具書的價值。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平衡理論的深度與讀者實踐的可行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有質感,那種帶點霧面的紙張觸感,拿在手上就覺得沉澱了下來。我個人對「觀察」這個主題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現代人生活節奏太快,很多細微的美好都被我們匆匆地錯過了。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把鑰匙,幫我重新打開一扇觀察世界的小窗。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看見」了,但其實「沒看見」。我希望作者能分享一些實用的技巧,教我們如何慢下來,如何從日常的瑣事中捕捉到那些轉瞬即逝的「關鍵時刻」。例如,在咖啡館觀察形形色色的人,不只是看他們的穿著,而是去推測他們的人生軌跡,那種基於細節的想像力,才是真正的樂趣所在。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關於藝術史或心理學上的觀察角度,那就更棒了,畢竟深度和廣度都很重要。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主題的書通常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太多強調「洞察力」的書,最後淪為故弄玄虛的文字堆砌。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真正有在實踐、並且能將複雜概念清晰轉譯出來的人。我最在意的點是:書中的案例是否真實、貼近生活,而不是停留在高深莫測的理論層面?例如,觀察一個老舊的木製家具,能透露出哪些關於時間流逝、使用者習慣的訊息?或者,觀察一場街頭表演的群眾反應,如何分辨出真誠的讚賞與敷衍的圍觀?我需要的是那種紮實的、可以立刻應用在日常溝通或職場決策上的觀察方法論,而不是一堆空泛的哲學思辨。如果能提供一些結構化的思維框架,幫助讀者在大量的資訊中快速篩選出重點,那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就顯現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