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電子書)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仁傑
圖書標籤:
  • 民俗宗教
  • 宗教社會學
  • 權威
  • 象徵資本
  • 靈性資本
  • 場域理論
  • 颱灣宗教
  • 文化人類學
  • 電子書
  • 社會變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齣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傢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齣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齣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製與超自然象徵係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齣瞭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齣能安定化父權體係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纍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纍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纍積和擴散中心,但有瞭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瞭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製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齣現瞭「現代國傢政治經濟體係──入世救贖靈性體係」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麵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麵相容的特徵。當代浮齣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製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纍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齣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主題的詳細圖書簡介,旨在提供豐富的內容,並且避免提及您提到的特定書名及其主題。 --- 圖書名稱:《失落的文明迴響:古代巴比倫的宇宙觀與社會結構》 作者:[虛構作者名] 齣版社:[虛構齣版社名] 齣版日期:[虛構日期] 頁數:約650頁 裝幀:精裝 定價:[虛構價格] ---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前兩韆紀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巔峰——巴比倫王國——其獨特的宇宙觀、宗教信仰、政治組織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權力運作機製。作者以紮實的考古學、楔形文字文獻解讀和曆史敘事為基礎,力求重構一個立體而復雜的古代社會圖景,揭示其在文明演進中的關鍵貢獻與內在矛盾。 第一部分:神祇的秩序與宇宙的藍圖 本書伊始,首先著手重建巴比倫人的世界模型。不同於後世的抽象哲學思辨,巴比倫的宇宙觀是高度實用化和神聖化的。我們探討瞭主要神祇體係的演變,特彆是國傢主神馬爾杜剋(Marduk)地位的確立及其在創世史詩《埃努瑪·伊利什》(Enūma Eliš)中的中心地位。這不是簡單的神祇崇拜史,而是對國傢意識形態構建過程的細緻考察。作者通過分析神廟的建築布局、祭祀文本和天文觀測記錄,論證瞭宇宙秩序(Me)如何被視為人類社會穩定運行的根本前提。任何對既有社會或政治結構的挑戰,都被等同於對宇宙和諧的破壞。 巴比倫的天文學與占蔔實踐占據瞭核心章節。古代近東的知識分子群體——祭司和書吏——掌握瞭高度專業化的天文學知識。然而,這種知識的目的是預測神的旨意,而非純粹的科學探究。我們詳細解讀瞭“月亮崇拜”與“行星運動”的關聯,以及如何通過觀測金星、水星等行星的軌跡,來製定政治決策和農業計劃。占蔔學,特彆是肝髒占蔔(Hepatoscopy),被視為連接神界與人間的關鍵媒介。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這些實踐在維護統治階層知識壟斷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王權、法律與社會分層 巴比倫的王權並非僅僅是軍事徵服的産物,它建立在一套精密的閤法性敘事之上。本書著重分析瞭“君權神授”理論的實際運作。國王不僅是軍隊的最高統帥,更是眾神在人間的首席代言人和祭司長。我們對漢謨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進行瞭跨文本的深入研究,超越瞭僅僅將其視為法律條文匯編的傳統視角。法典中的“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原則(Lex Talionis)是如何服務於社會等級的再生産?它如何區分自由民、臣屬和奴隸的權利與義務?通過對比不同時期的法律泥闆,本書揭示瞭法律在維護特定社會經濟利益方麵的工具性。 社會分層是理解巴比倫政治穩定的關鍵。本書描繪瞭由神職人員、貴族官僚、自由工匠和農民構成的復雜階層結構。我們特彆關注瞭土地所有權和水利資源的分配模式。在美索不達米亞的綠洲農業體係中,對灌溉係統的控製直接等同於對財富和勞動力的控製,這成為中央集權得以維係的重要經濟基礎。 第三部分:知識的傳承與日常生活的微觀世界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焦點從宏大的國傢敘事轉嚮知識的載體——書吏階層(Scribes)。書吏是巴比倫的“知識精英”,他們不僅記錄曆史和法律,還承擔著教育、文學創作和科學計算的職能。通過分析大量的教學泥闆和私人信函,本書探討瞭教育的模式、學習的艱辛以及書吏在官僚機構中的上升路徑。 文學藝術方麵,我們審視瞭巴比倫的史詩、贊美詩和智慧文學。例如,對《吉爾伽美什史詩》的重讀,不僅關注其對洪水和不朽的探討,更關注史詩中對友誼、死亡和王權局限性的描繪。這些文本如何被用於道德教化和意識形態的潛移默化,是本研究的重點之一。 最後,本書觸及瞭巴比倫的日常宗教實踐。大型國傢祭典固然重要,但普通民眾如何與神祇互動?傢庭祭祀、守護神信仰以及對夢境的解釋,構成瞭宗教生活的另一維度。通過對私人銘文和祈禱文的研究,本書力圖彌閤精英文化與民間信仰之間的鴻溝,展現一個多層次、充滿活力的古代社會圖景。 本書的特色與貢獻: 本書的創新之處在於,它拒絕將巴比倫視為一個停滯的“東方專製主義”模型。相反,它強調瞭其知識體係的復雜性、法律實踐的靈活性以及在不同曆史階段的內部張力。通過整閤最新的考古發現和對文本的細緻考證,本書為理解古代近東文明的深層結構提供瞭一個全麵而富有洞察力的框架,適閤曆史學、考古學、宗教研究以及古代文明研究的專業人士與愛好者閱讀。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仁傑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社會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新興宗教、民間信仰、民間教派、本土慈善行為、地方社會組織等。齣版專書有︰《社會脈絡中的助人行為︰颱灣佛教慈濟功德會個案研究》(1999)、《社會分化與宗教製度變遷︰當代颱灣新興宗教現象的社會學考察》(2004)、《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論述、認同與社會再生產》(2009)、《重訪保安村︰漢人民間信仰的社會學研究》(2013)等。並譯有焦大衛(David Jordan)的《神.鬼.祖先:一個颱灣鄉村的民間信仰》、桑高仁(P. Steven Sangren)的《漢人的社會邏輯:對於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異化」角色的人類學解釋》和島薗進(Shimazono Susumu)《由救贖到靈性》(與姚玉霜、陳淑娟閤譯,預計12月齣版)等多本學術經典。
 

圖書目錄

自序

導論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二、民間權威的社會學分析
三、父係社會中的救贖模式:象徵權威與靈性權威間的分野與發韌
四、象徵資本
五、靈性的浮現與當代社會中的靈性資本
六、「宗教─巫術─世俗─靈性」的「結構體鍊」︰分析上的連動性
七、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

Part I  漢人民眾宗教型構與權威型態:理論重訪與典範移轉

第一章  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實踐理論的展開
一、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的轉嚮
二、楊慶堃的創意與誤置
三、功能論影響下的社會整體觀
四、基本章化範疇的討論與結構主義觀點的齣現
五、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爭論
六、「民眾宗教」概念的銜接與轉摺︰由結構功能到文化係統中的能動者
七、實踐理論的展開
八、本章結語

第二章  由象徵功能到象徵資本動員︰颱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
一、前言
二、《神.鬼.祖先》一書背後的理論觀點︰象徵功能論
三、保安村中的行動者︰1960年代
四、當代保安村中的行動者
五、定義象徵資本
六、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
七、結語

第三章  村際脈絡中的權力場域與象徵資本︰颱南西港保安村的頭人領導型態變遷
一、前言
二、象徵資本概念的應用
三、保安村農村菁英領導型態的變遷
四、分析與討論
五、結語

第四章  父係社會中的靈性權威的發韌︰係統內的救贖與超係統的救贖
一、前言
二、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父子與父女
三、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母子與母女
四、父係權威與父係繼嗣群的性質
五、係統再生產、主體性與神話敘事
六、結語

Part II  民眾宗教意識中靈性權威的當代擴張

第五章  颱灣新興宗教中所反映的民眾宗教意識及其靈性觀
一、前言
二、「宗教性」(religiosity)的變遷
三、宗教與社會的關係︰觀察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角度
四、新興宗教研究背後的主要理論關懷
五、颱灣新興宗教發展的時空背景
六、當代颱灣新興宗教場域
七、幾個颱灣新興教團的舉例說明
八、結語

第六章  成為高付齣需求機構︰日月明功中的成長追尋與情感依附
一、前言
二、高付齣需求機構
三、日月明功概況
四、日月明功的發展階段
五、日月明功學員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
六、討論與結論

第七章  鑲嵌在既有宗教傳統裡的靈性追尋︰新興宗教團體中的「老修行」與「新原理探索者」
一、前言
二、資料
三、信徒為什麼參加新興宗教
四、應用「主導性框架」的概念於新興宗教團體的動員歷程中
五、華人宗教「主導性框架」中的一個例子︰韆禧年主義
六、參與清海的兩群人
七、清海教團信徒中兩群人不同的宗教生涯發展路徑
八、兩群人在末世論認知模式上的差異︰量化的與質化的檢查
九、兩群人不同的「框架實踐」路徑
十、摘要與結論

結論
一、本書主旨與摘要
二、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民間信仰與象徵資本
三、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由靈性資源到靈性資本
四、靈性資本的創造、纍積與兌換
五、場域變遷與靈性資本
六、建構歷程中的「入世救贖靈性體係」
七、本書限製以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08561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0MB

圖書試讀

自序

  個人博士班階段的訓練,偏嚮於社會心理學,但是因為想要對動員力強大的慈善組織進行研究,視野逐漸擴充到社會運動和宗教社會學的文獻。後來,意外的也是很幸運的,進入瞭以人類學傢為主的研究機構,於是,地方宗教活動中充滿瞭象徵性意涵的儀式歷程,和複雜的地方認同構成,也成為瞭我關注的焦點。

  慈善組織裡的宗教實踐,和末世論視野下的教團凝聚,以及地方象徵權力建構下的民間信仰之間,看起來是那麼不同,但是他們對超自然力量的追求,以及對現實秩序的渴望等等麵嚮上,又是那麼樣相似。

  我在2009年齣版的《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裡,就嘗試跨越製度性宗教與地方信仰之間,和不同教派宗教之間的界線,來刻畫基層民眾的宗教實踐與救贖取嚮。當時,主要在關注傳統權力形式運作和當代權力運作形式間操作上的連續性與分歧性,我還並沒有嘗試用貫穿性的概念來整閤不同的宗教場域。

  在那之後,我花瞭更多時間在地方聚落裡,以重訪作為方法論上的基礎,我對地方信仰中權力象徵資本纍積上的作用與形式,有瞭更為具體的認識。

  宗教是一種權威的來源,權威包含瞭權力和威望,產生瞭支配與被支配。在文化與社會關係的包裝下,民眾生活裡的權力的施為,必然有宗教性的元素,這些元素的核心構成,或是說基本形式,其實是跨越儒釋道這些單一範疇的。而且,當某些基本形式歷經歷史沉澱,它們也早已是漢人日常慣習記憶與身體實踐裡的一部分。

  由地方民間信仰的角度來看,象徵資本的纍積,是地方菁英與社區主體主要的訴求;但漢人宗教活動絕不僅於此,父權社會的縫隙極大,慾望的缺憾,或是說「係統內救贖」的漏洞,醞釀瞭靈性資源存在的空間,與超越係統的超能力方麵的個人性與集體性的需求。

  結果是,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都可以是地方民眾眼中的權威構成的來源,甚至於也是社會秩序的基礎。本書的各章文字,也就是嘗試去刻畫這個民眾宗教權威的基本形式和內容。這個形式一開始就存在著張力性的分歧,這個分歧到瞭當代社會還愈益明顯。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之間,不會相互完成,但會相互滲透與相互轉換,有時也會增添彼此的正當性,但它畢竟是一種根本性的分歧。

  進入高度流動的現代社會,宗教也更具有瞭資本積纍的形式,象徵資本纍積的過程更活絡;而靈性資本對於慾望缺憾彌補上的針對性,不但絲毫未減,反而更在內容上有所轉變,並具有極大的動能來遮蓋住資本主義的異化本質。在這個脈絡下,靈性,以社會學的意義來觀照,是指與社會活動間,刻意或非刻意性的保持著某種心理上的距離,而所創造齣來的具有身心自主性和整閤性的實踐活動。

  以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的雙重角度去理解民間權力形式上的基礎,可以說是我研究漢人民眾宗教內在構成的一個新起點。換言之,這不是由教義構成的角度,而是由追求資本纍積的角度去看待民眾宗教。教義的討論當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它如何作為一種手段,產生瞭實踐上的動力與救贖上的允諾,並蘊釀齣瞭民間具有文化意義下的「剋裏斯瑪」。

  本書各章,有些是新作、有些是舊作,但整本書的連結與貫穿則是全新的。各章多在研討會上發錶過,感謝經常很不幸的要擔任我評論人的林本炫教授,對本書多篇文字初發錶時,所給予的細心批評與指正,我深知其辛苦,對他實在是感到抱歉與感恩。而各篇文章後來正式發錶的齣處,我已將之列於導論中。要感謝每一篇文章在投稿時,各個學刊匿名審查人的意見與評論,使我得以大大改善各篇研究的質量。

  我要感謝瞿海源老師對我從事颱灣宗教研究上的長期鼓勵與啟發。中研院民族所的研究資源使我可以長期從事基礎性的研究,我要感謝所長張珣教授,前任所長鬍颱麗教授與黃樹民教授、之前和現在的研究群同仁林美容、葉春榮、高晨揚、黃淑莉、王舒俐、黃約伯教授和所內黃宣衞教授、陳文德教授及其他所有同仁們的協助。當然,更要感謝本書兩位匿名審查人的細心指正及提供寶貴修改意見,使得本書的結構與可讀性都增進不少。我在保安村最珍貴的好朋友郭銘宗,他是草地博士與鄉野大文豪,一直是我最佳的民間知識的來源。在本書資料蒐集與概念澄清的過程裡,有不少前輩與朋友曾提供協助,他們是陳緯華、陳淑娟、林本炫、齊偉先、邱彥貴、梅慧玉、鍾雲鶯、陳杏枝、洪瑩發、王俊凱等諸位女士先生。此外,本書每一章在寫作中都曾得到許多人的幫忙,也有不少友人曾在個別的問題上給我提供寶貴的資料和意見,我在這裡無法一一列齣他們的大名,不過我要在內心嚮他們緻上深深的謝意。

  本書相關研究執行期間,曾獲科技部研究計畫經費補助,計畫編號分別為:NSC 102-2410-H-001-054,104-2410-H-001-090,105-2410-H-001-038-MY2。另外,本書在最後書寫階段,曾獲得國科會專書寫作計畫之補助,補助編號為107-2410-H-001-046。本書得以順利齣版,再一次的,我要感謝聯經齣版公司執事們的辛勞,想到聯經幫我齣瞭好幾本書,真是我的貴人,我內心由衷感謝。

  我的助理黃詩涵、洪譽文、楊維騰、邱緻嘉、楊筆文、梁韶珊、鄭仲皓、劉韋廷、吳瑞明、張瑋芩等人,在我研究過程中給予各種協助,並幫忙本書圖錶製作與編輯,對助理們的感謝,實超齣我筆墨所能形容。

  這幾年,個人的生活起瞭些變化,傢中多瞭兩個成員來報到。感謝內人辛勤持傢,勞心勞力。感謝兩位小朋友給我帶來瞭各種大大小小的歡樂與苦惱。在兵荒馬亂之中,很高興這本書終於得以完成。筆者纔疏學淺,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及不妥之處一定不少,尚祈方傢及讀者不吝批評指正。

導論(節錄)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本書是以社會變遷的角度,並以抽象性的分析概念,來分析漢人基層民眾社會中地方性領導權威形式的變化及其中的宗教意涵。

  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本書主題在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並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製的背後,超自然象徵係統一直與其維持著動態性的調控與互相滲透性的關係。就宗教權威的形式來說,傳統社會裡的主要形式是︰象徵係統調控下的象徵資源的纍積所創造齣來的權威;但也還存在有所謂的靈性資源。這二者有一部分重疊,但後者僅以一種補充性的角色存在於社會,某個程度上,在正常社會係統運作所產生的象徵權威之外,它是另外的補充性與替代性的權威形式,也讓那些原已被主流社會所排除者,有得以建構其主體性與身分認同的著力點。

  進入現代社會以後,象徵資源具有更鮮明的資本的形式(可產生纍積性和創造齣交換價值),社區宗教活動能夠創造齣永續性的象徵資本,佛教教派與民間教派(如一貫道)的社會位置更趨近於社會主流,都是能創造象徵資本的重要資源。個人也有更大的能動性去由這些場域中纍積齣個人的象徵資本。

  但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製完全不帶宗教色彩之後,開始齣現瞭新的「現代國傢政治經濟體係─入世救贖靈性體係」的二元性結構體,它的特徵是︰世俗政治經濟體中不帶有宗教性的意識形態;但同時,宗教體雖變成剩餘範疇,但卻也是與現實政經相輔相成的新的生活實踐體係,它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宗教與社區性相脫鉤,而更廣泛地與個人救贖的指嚮性相聯結),也重視宗教與世俗層麵相容性的特徵(也就是充滿著入世的精神,因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宗教更需具有入世積極性)。甚至於,這已非傳統意義下的製度性或組織性的宗教,當代浮齣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製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靈性」是其新的稱謂。

  在過去漢人世界的民眾生活裡,特殊的修行方法與集體性的修行經驗,以一種模糊的靈性資源的想像,被涵蓋在宗教神通或靈驗,以及具有公眾服務情操等的屬性裡而被社會大眾所理解,但主要並不是以靈性本身而被認可或承認。

  進入當代,靈性資源,那種通常是經由地方社會網絡、佛教、道教和民間信仰中所界定齣來的超越性,慢慢地齣現瞭超齣各方來源的超越性的基礎,並融閤科學性的語言,成為大眾社會中可被辨認的靈性資本的形式,並常以靈性為名,充斥在各種不同的宗教傳統之中。甚至於,靈性本身作為主題,它已經成為瞭一種跨宗教界限的超越性的存在。

  在主體的感受上,傳統社會裡的靈性資源的獲得,導嚮於對自己在彼世得到救贖的肯定;現代社會的靈性資本的纍積,則導嚮於對異於資本主義和世俗世界的所謂「真實自我」的覺知的提升,或者說是導嚮於那種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保持真實自我的能力。總之,在傳統社會或是現代社會裡,靈性修練本身,在不同時代裡,有相當程度指嚮性上的差異。

  正是在這樣的場域變遷裡,為符應於大眾需求,傳統宗教與新興宗教,都正摸索著現代人「宗教性」的新內涵。這個新內涵,它是一種重視個人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調適能力,卻又能與現實經濟活動維持某種距離的超越性的範疇。對應於這個範疇的宗教實踐,以靈性資本的形式,正展演齣新的資本纍積與交換的邏輯。以上,正是本書主要想探討的主題。

  筆者(2009a)曾齣版專著《當代漢人民眾宗教研究》一書,將宗教實踐視為一種權力的形式(政治、經濟與宗教權力三種權力形式中之一種),並探討它如何在不同時空裡,以不同方式參與瞭社會生活與個人主體性的建構。其中,認同建構方式、論述模式與社會權力再生產等諸層麵,在社會變遷中的型態上的變化,是該書主要的檢視焦點。

  而在該書結尾,我們也提到瞭新興宗教的議題。我們指齣,新興宗教的性質,隻能局部被放在父權社會權力再生產的麵嚮裡來被看待。因為,相對於此,新興宗教創造齣瞭一種新的行動範疇,並具有一些比傳統宗教團體更為激進的訴求或想像。筆者(2009a︰402)指齣︰

  新興宗教,確實是明顯有異於本書所討論的三個次場域〔民間信仰、佛教、民間教派〕以外的新興場域,它奠基在民間教派已經產生的社會和宗教基礎上,隨著新時代的情境,而後又更激進的往一個新的社會行動範疇發展。在這個新的行動範疇裡,開始鮮明的齣現瞭傳統宗教裡比較沒有的特質。這一個新的行動範疇,不完全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變遷與適應,而是平行於傳統宗教次場域的當代變遷以外,而獨立齣現的新場域。新興宗教團體之作為一個全新的行動場域,是以更適應於信徒的時代需要為訴求。而在傳統宗教以外,新興宗教團體到底還能夠在多大的幅度上,將新齣現的這個宗教次場域的範圍有所擴張呢?這將會是一個亟待學者去予以調查與分析的新課題。

  但是,該書並未對此新範疇的內容有太多實質性的論述。事實上,筆者個人的研究不斷跨越在民間信仰、組織性宗教團體和各類新興宗教之間,一方麵感覺到這三個領域間有明顯差異;一方麵又感覺到它們彼此互補,且都是同樣歷史文化情境裡的產物。

  有沒有可以貫穿在這不同領域之間,且一方麵可以錶達齣其間差異性,而又能說明其互補性或內在動態性概念的工具呢?後來,筆者在研究材料的纍積中逐漸發現,即使各領域間差異很大,但在民眾宗教(非菁英形式的宗教實踐)的範圍內,它們都涉及瞭場域變遷、價值的纍積和交換,以及行動者的主動性和選擇性等問題。隻不過,價值的纍積和交換,確實有著各種形式上的差異和變化,甚至於是相互競爭的狀態。

  本書是嘗試以一些貫穿性的概念,來整閤漢人宗教民眾實踐各個層麵的作品。本書除各章有其具體的研究對象以外,全書首尾,則是引進瞭場域和資本的概念,以便具體說明宗教權力在不同時空社會領域裡的位置和作用。至於資本形式的考察裡,本書中則主要包含瞭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兩個既有著極大差異,又有著某種互補性的概念範疇。而且,當我們主要使用靈性資本來理解當代颱灣新興宗教,這也給我們一個較好的理論性位置來評估它的當代指嚮性。

  象徵資本,錶示宗教實踐具有創造正當性和公眾認可的作用;靈性資本則錶示宗教實踐有著能超脫於現實社會睏境,而創造齣自我滿足的作用。前者的纍積,在不同時空中,經常是齣於宗教達成瞭主要社會功能後,在個人與集體上所產生的連帶性的結果,通常也就是提高瞭個人身分與集體本身的社會正當性。至於有關靈性資本,在傳統社會它還僅是以一種靈性資源而存在,直到進入資本主義社會後,纔逐漸浮現齣相關場域結構,和產生齣這種新的資本形式,它通常和新興宗教的發生特別有關,但事實上傳統宗教裡的「宗教性」(religiosity)(宗教信仰的某種心智或情感結構)的變遷裡,也開始齣現瞭具有這種資本形式的宗教實踐。

  更具體來說,本書書名「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這裡需要先簡單範定一下書名中各名詞的意涵。

  首先,民眾宗教(popular religion),是指有異於菁英階層以外的大眾性的宗教生活與實踐。過去學界為瞭要突破「大傳統/小傳統」或「文本╱口傳」這樣的二分性視野,以及超越地方社會裡儒釋道這類宗教分野的無效性,因此引進「民眾宗教」一詞,希望能更有助於觀察日常生活裡宗教實踐的動態性。其基本意涵是指︰「不同於菁英的或是官方的那種被認為是比較精緻、有著倫理性關懷和所謂『理性』內涵的宗教,而另外在民間廣為存在著的各種比較通俗性的宗教活動」,本書繼續沿用瞭這樣的名詞。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