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泰彦旅繪日本建築手帖:慢尋北海道到九州、江戶到昭和時期200處老建築,了解人文歷史、地理時空如何改變 (電子書)

小林泰彦旅繪日本建築手帖:慢尋北海道到九州、江戶到昭和時期200處老建築,了解人文歷史、地理時空如何改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林泰彦
图书标签:
  • 日本建築
  • 北海道
  • 九州
  • 江戶時代
  • 昭和時代
  • 歷史
  • 文化
  • 旅行
  • 建築
  • 手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期建築記實
★30個老城鎮手繪散策,拆解日本百年建築美學
★穿越時空,跟著老繪師尋訪被遺忘的巷弄風景

「每親近建築物一分,就能夠多貼近所在土地一分,抱持著這樣的念頭散步旅行,會發現建築物們全都生動地與你對話,無論到哪裡都不會感到厭煩。」

日本八旬高齡老繪師小林泰彦,
用8年的時間走遍日本老街巷弄,
巡訪日本30個鄉鎮、記錄了近200座經典古建築
不僅考查每個建物的建造史,
並以他的視角細膩雕琢每個建築在他人生中的不同樣貌,
以具有溫度的一筆一畫、一字一句保留了時代的印記。

│本│書│獻│給│這│樣│的│你│
◎重度日本文化迷
◎喜歡旅行、崇仰日式建築與歷史的人
◎對長篇大論無法消化,但對文化知識充滿渴望的人
◎喝咖啡配甜點會有胃食道逆流的人(本書可取代咖啡,更能取代甜點)
◎被疫情、工作悶壞了的壓力山大帝

透過老繪師的繪畫手稿,細細呈現日本全國30個城鎮裡的知名建築,一個篇章就是一個散步旅程,作者並進一步鉅細靡遺的以文字記載著每個建築史蹟及個人感想,在平均每次3至6公里的步行路程裡,都能讓人們彷彿身歷其境般,認識日本各個時代的建築風貌,尋找被人們遺忘的文化軌跡。從過去的江戶、明治、大正、昭和,再連結平成與令和時代的現在,歲歲、年年、日日、月月,這些磚瓦泥石成了一座又一座的建築,也為人們創造了不可抹滅的歷史記憶。

【封建的江戶時代】弘前地區誓願寺的懸魚與破風建築、群馬色桐生天滿宮幣殿雕刻、川越的小江戶建築及象徵性的時鐘。
【改革的明治時代】北海道大學的農業學校、小樽地區的商業發展建築、旭川的製酒蒸餾工場、函館的舊金森洋物店、山形的市立第一小學舊校舍以及西洋式醫療的舊濟生館等等。
【開放的大正時代 】盛岡的文學作家宮澤賢治作品中的消防番屋、山形的北高等學校講堂。
【繁榮的昭和時代】群馬桐生織物紀念館條紋磚、戰前淺草的日本鋼鐵建築對比雷門對角淺草文化中心的現代建築。

│本│書│特│色│
│由淺入深│
以「散步」的輕鬆調性引領走入博大精深的日式建築世界。
│細膩入微│
80歲老繪師的視角,彷彿活歷史般細細絮叨出日本建築史。
│絲絲入扣│
作者同時也是繪者,全書全彩配圖不僅活靈活現,更能零失誤的表述作者語意。
│鞭辟入裡│
不僅能作為日本散步路線指南,更涵蓋建築剖析、歷史變遷、傳統文化等小知識。
日本建筑漫游图鉴:穿越时空的匠心之旅 本书并非专注于某位特定建筑师的旅程记录,也未将焦点集中于北海道至九州的地理跨度,更不局限于江户到昭和这特定的历史时期。它是一本广阔的日本建筑文化探索指南,旨在带领读者以一种更宏观、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审视散落在日本列岛上,那些历经岁月洗礼却依然诉说着往昔故事的各类建筑遗产。 我们邀请您踏上一次不受地理限制、不拘泥于特定朝代的“建筑漫步”。本书的重点在于解析“建筑是如何存在的”——它们如何与环境共生,如何承载社会结构与日常生活,以及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默默地记录着日本文化精神的细微变迁。 第一部:地域精神与空间叙事 本部分将跳脱出“北海道到九州”的具体路线限制,转而探讨日本不同地域在建筑语汇上的差异性与共性。我们将分析气候、资源禀赋以及地方社会结构如何塑造出因地制宜的建筑形态。 北方寒地的坚韧与庇护: 考察东北乃至北海道地区,在严酷冬季中发展出的错层结构、厚重屋顶与内向型庭院设计。这不仅是御寒的实用策略,更是一种人与自然保持距离,寻求庇护的文化体现。例如,分析传统农舍(如“曲家”)如何将居住、畜牧功能整合于一体,展现出极高的生活智慧。 中部山区的垂直对话: 探讨中央高地(如信州地区)的“合掌造”等建筑,如何通过高耸的屋顶解决积雪问题,以及其内部空间如何划分出“田”与“蚕室”等不同功能区域,揭示人与土地的紧密契约关系。 西日本的开放与流动性: 对比关西和西日本地区,在相对温和气候下,建筑更倾向于引入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的设计。分析町屋(Townhouse)的细长进深布局,如何平衡商业前店与家庭后院的需求,以及其对外敞开的“格子窗”所体现的社会交往模式。 南部的湿热应对与仪式空间: 考察九州南部和冲绳地区,独特的通风结构、高架地板以及对穿堂风的极致利用,这些都是对湿热气候的物理回应。同时,也将探讨南岛文化中,神圣建筑与日常生活建筑之间微妙的界限处理。 第二部:材料的诗学与工艺的传承 本书的核心价值之一,在于对建筑“触感”与“本真”的深入挖掘。我们不聚焦于宏大的历史事件,而是关注那些构成建筑的最小单元——材料。 土、木、纸的交响曲: 详细解析日本传统建筑中,泥土(土壁)、木材(梁柱体系)与纸张(障子、拉窗)的哲学应用。探讨木材的“生”与“朽”的生命周期观,以及如何通过特定的防腐技术和结构设计,延长建筑的寿命。特别将讨论“留白”的美学,即建筑如何通过材料的质感和光影的渗透,创造出可供冥想的空间。 石材的沉静与地基哲学: 考察石材在寺庙、城郭以及近代公共建筑中的应用。分析日本传统石工如何利用“苔痕”和“风化”来丰富石材的表情,使建筑随着时间流逝而获得更深沉的历史感,而非追求永恒的崭新。 匠人技艺的非物质遗产: 深入探讨“墨付け、锯り、刻み”等木工传统技法的精妙之处。本书将侧重于描述这些手工技艺在当代社会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对传统接合方式(如榫卯结构)的重新理解,指导现代的建筑实践,实现新旧材料与技术的对话。 第三部:社会变迁下的空间重塑 本部分将考察建筑如何作为社会变迁的敏感记录器,记录生活方式、权力结构及意识形态的微妙演变,而非简单罗列不同年代的风格。 从居所到“家”的观念转变: 追溯从古代的“寝殿造”到中世纪的“书院造”再到近代西化过程中的住宅演变。重点在于分析“私密性”这一概念是如何在日本社会中被建构和解构的。例如,解读和室的灵活性(通过移动隔断实现多功能)与西方引入的固定功能房间之间的张力。 公共空间的界限模糊: 探讨神社、寺庙以及武士宅邸等传统公共或半公共空间,在明治维新后如何被改造成现代化的政府机构、学校或博物馆。分析在改造过程中,原有的仪式功能是如何被保留、被隐藏或被彻底抹去的。 “时间感”的对撞: 考察那些介于历史与现代之间的“过渡性建筑”。这些建筑可能并非达到最高艺术成就,但它们清晰地展示了日本在面对西方现代性浪潮时,如何在保留自身文化基因的同时,进行痛苦而必要的结构性调整。 结语:持续的对话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读者一种“建筑的同理心”。每一座建筑,无论其规模大小、材料贵贱,都是特定人群在特定时空中与世界进行对话的产物。我们希望引导读者超越对“外观”的简单审美判断,深入理解建筑背后的气候哲学、社会伦理以及时间赋予的独特纹理。通过这种细致的观察,读者将能更深刻地理解日本文化整体的复杂性和韧性。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林泰彦
插畫家。
1935年東京出生,現年86歲,曾任《ヒッチコックマガジン希區考克雜誌》(日本版)藝術總監,負責設計和插圖創作,在日本著有《小林泰彦の謎と秘密の東京散歩》等書。擅長以插畫方式表現當代文化與旅遊題材及文學創作。除了創作社會風俗、旅遊、登山、徒步等插圖外,他還為小說、書籍裝幀以及許多報導和遊記用圖片和文字繪製插圖。


譯者簡介

林安慧
土到會掉渣的金牛座女子,熱愛一切與美有關的事物,從美食、美景到美色都來者不拒,經由翻譯,任意徜徉在無垠書海間。

图书目录

寫在文章之前
1札幌
2小樽
3旭川
4函館
5弘前
6盛岡
7山形
8仙台 東北大學‧東北學院大學區
9桐生
10川越
11淺草
12上野之森
13神田
14永田町‧丸之內
15六本木‧麻布
16橫濱 山手‧關內
17輕井澤
18松本
19金澤
20近江八幡
21京大~蹴上
22京都御所周邊
23京都七條通
24奈良
25大阪城‧船場
26神戶海岸通
27神戶 北野‧山本通
28門司
29長崎山手
30鹿兒島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895597
  • EISBN:978986289562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1.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小林泰彥旅繪日本建築手帖」聽說已經是建築迷心中的一本經典了,光是書名就讓人感受到一種時間的厚重感,從北海道一路南下到九州,橫跨了江戶到昭和這個對日本現代化影響最深的時代,那種跨越地域與時代的廣度,光是用想的就覺得非常過癮。我一直很喜歡那種用畫筆去記錄歷史的深度,比起單純的照片,手繪更能捕捉到建築物在歲月洗禮下的細微情緒和結構的精髓。尤其作者似乎花了大量心力去探究建築背後的文化脈絡,想必對於我們理解日本美學的根源,會是一趟非常紮實的知識補給之旅。光是想像走進那些歷史悠久的木造結構,感受著光影在樑柱間的流動,就足以讓人心生嚮往。這本書肯定不只是旅遊指南,更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通往過去的大門,讓我們從這些老建築的紋理中,讀出日本人對空間、對自然的獨特情懷。

评分

能夠把冷硬的建築結構與充滿人情味的「旅行紀錄」完美結合,這本身就是一種高超的敘事技巧。我很好奇,這本手帖的排版和裝幀設計是如何呼應內容的?是採用了厚實的紙材來模擬古老的圖鑑感,還是盡量輕薄便攜,符合「手帖」的實用性?好的設計能讓讀者在閱讀時,彷彿也拿著作者當年走訪時的物件,建立起一種共時性的連結。而且,既然是旅繪,作者的個人視角和筆觸絕對是核心。我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建築的標準規格,更是小林先生在那個特定時間點、特定天氣下,對著那棟老建築所產生的某種心緒波動。這種主觀的情感注入,才是讓一本建築書脫離教科書範疇,昇華為文學作品的關鍵所在。

评分

我個人對於「江戶到昭和」這段時間軸特別有感,這幾乎是日本文化從內斂轉向外放,從傳統蛻變為現代的關鍵轉折點。這期間的建築,往往夾雜著傳統日式工藝的精湛細膩,以及西方傳入的鋼筋混凝土、古典柱式等新元素。這中間的「混血」過程,往往是最引人入勝的。我猜測,小林先生一定有著眼於那些成功將日式精神融入西式語彙的範例,抑或是那些在時代巨輪下掙扎、未完全轉型的孤例。這種對「轉型期美學」的捕捉,遠比純粹的復古或純粹的現代要來得複雜而耐人尋味。對於研究近代化進程的觀察者來說,這本書簡直是活生生的案例教材,提供了一個可以視覺化解構歷史變遷的獨特視角。

评分

每次看到這種「手帖」形式的書,我總會聯想到那種慢活的哲學。這不是那種趕行程、打卡式的旅遊工具書,而是邀請讀者放慢腳步,去「慢尋」那些容易被忽略的角落。台灣的讀者,特別是厭倦了資訊爆炸的速食文化的人,會非常欣賞這種需要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的創作。作者似乎是用一種朝聖的心態去對待這些老建築,試圖捕捉它們最真實、最未經修飾的狀態。這種「不疾不徐」的節奏感,也許才是這本書最大的魅力所在。它鼓勵我們在繁忙的生活中,為自己保留一片心靈的淨土,像個真正的旅人一樣,不只是路過,而是真正地「住」進那個時代的氛圍裡。光是翻閱這些手繪圖稿,或許就能讓我的呼吸都變得沉穩下來,感受到一種久違的寧靜。

评分

說真的,台灣的建築愛好者對這種深入地方肌理的考察紀錄片或書籍,總是有種難以言喻的親切感,畢竟我們自己的城市也正處於快速轉型與懷舊拉扯的十字路口。這本手帖能將「人文歷史」與「地理時空」這兩個宏大的概念,透過「200處老建築」這個具體的載體呈現出來,實在是高招。我好奇的是,小林先生是如何平衡寫實的記錄與個人的美學判斷的?是不是有些建築雖然在歷史上地位崇高,但因為地理環境的關係,呈現出與本州島截然不同的風格?我期待看到那種「地域性」的碰撞,例如北海道的雪國建築如何對抗嚴寒,與九州南部的濕熱氣候下的通風設計有何異趣。這種細膩的比較分析,對於一個對空間設計有興趣的人來說,簡直是無價之寶,它讓我們明白,建築從來不是脫離土地而獨立存在的藝術品,而是環境與歷史共同雕琢出來的產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