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的生物教室:透過85堂課理解生命的起源與存在 (電子書)

大人的生物教室:透過85堂課理解生命的起源與存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大石正道
圖書標籤:
  • 生命科學
  • 生物學
  • 進化論
  • 科普
  • 生命起源
  • 存在主義
  • 科學普及
  • 哲學
  • 自然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完整學會所有生物學的基礎知識!
 
  ★人類是在哪裡誕生的?
  ★心臟為什麼在左邊?
  ★細胞內也有骨頭?
  ★植物也有荷爾濛?
  ★父母會把什麼傳給孩子?
 
  如果你也曾對這些問題感到疑惑,
  歡迎進入充滿奧妙之謎的生物學世界。
 
  人類是「生物」。動物、昆蟲、植物也是「生物」。
  「生物」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又是怎麼產生的呢?
  而生命經歷瞭什麼樣的麯摺,纔變化成今天的模樣呢?
  我們的身體中,正在發生哪些事呢?
  本書網羅與「生物」有關的各種主題,
  搭配可用日常生活事物來理解的舉例,
  以及一目瞭然的插圖輔助閱讀,
  是一本能輕鬆享受學習樂趣的科普讀物!
 
  生物學並非晦澀難懂的領域,
  而是瞭解生命演進與自我存在,
  使人類得以永續發展的必備知識。
  讀完本書,你將徹底學會自生命誕生、人類齣現以來,
  細胞運作的原理和基因、DNA等生物學的基礎。
 
  第1章 從生命誕生到人類齣現
  第2章 從細胞的構造到個體的形成
  第3章 構成生物體的物質
  第4章 揭開基因和DNA的麵紗
  第5章 動物誕生的機製
  第6章 維繫生命的機製
  第7章 生物反應與調整的機製
  第8章 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
  第9章 生物如何在環境中生存
好的,以下是一本假設的圖書簡介,內容與您提供的書名《大人的生物教室:透過85堂課理解生命的起源與存在(電子書)》無關,並且力求內容詳實、自然。 --- 《星際漫遊者:人類文明的太空敘事與未來圖景》 作者:[此處可填入一位虛構的知名科普作傢或曆史學傢] 導讀: 人類對星空的嚮往,從未停止。從仰望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到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再到如今探索火星的宏偉計劃,我們對宇宙的好奇心,正是推動文明前行的核心驅動力之一。本書《星際漫遊者:人類文明的太空敘事與未來圖景》,並非一部冰冷的科技手冊,而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夢想與工程壯舉的史詩。它深入剖析瞭自冷戰時期“太空競賽”拉開序幕以來,人類如何在地球引力的束縛下,一步步構建起通往群星的宏偉藍圖。本書以時間為軸,以事件為錨點,描繪瞭一幅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太空探索全景圖,並大膽展望瞭未來幾十年內,人類可能在太陽係乃至更遠的深空所扮演的角色。 第一部:鐵幕下的呐喊——太空競賽的黎明與黃金時代 (1957-1975) 太空探索的早期階段,被濃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識形態競爭所籠罩。本部分將詳盡迴顧斯普特尼剋(Sputnik)的升空如何震動瞭西方世界,以及美國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啓動“阿波羅計劃”。我們不僅會考察火箭技術、導航係統等硬性工程學的突破,更會著重分析這項宏大工程背後所涉及的社會動員、教育改革以及對流行文化産生的深刻影響。 從導彈到火箭:技術的嫁接與飛躍: 分析二戰後V-2火箭技術嚮民用航天領域的轉化過程,以及蘇聯和美國在液體燃料與固體燃料領域的不同側重。 加加林與阿姆斯特朗:符號與意義: 深入探討尤裏·加加林首次進入太空的象徵意義,以及尼爾·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的腳印,如何超越瞭單純的科學成就,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産。 工程學的奇跡與代價: 詳細記錄阿波羅計劃中遭遇的挑戰,包括阿波羅1號的悲劇、土星五號的復雜性,以及登月任務背後驚人的財政投入與人纔調度。 第二部:務實的和平探索——空間站與行星際漫遊 (1975-2010) 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結束後,探索的重心逐漸轉嚮瞭持久的科學研究與國際閤作。這一時期,太空探索從“誰先到達”的較量,轉變為“我們能學到什麼”的求知欲驅動。 近地軌道的基石:天空實驗室與和平號: 考察早期空間站的設計理念,以及它們為長期載人航天積纍的寶貴經驗,特彆是在生命維持係統、輻射防護和微重力生理學方麵的進步。 旅行者號的永恒旅程: 重點分析“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探測器如何利用行星際引力彈弓效應,完成瞭對太陽係外行星的全麵“體檢”,以及它們目前攜帶的“鍍金唱片”所承載的文明信息。 哈勃的眼睛:重塑宇宙觀: 詳述哈勃太空望遠鏡(HST)從初期的鏡麵瑕疵到後來的多次維修升級,最終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清晰度,揭示瞭暗物質的分布、宇宙的加速膨脹以及遙遠星係的誕生圖景。 第三部:新時代的曙光——商業航天與重返月球 (2010至今) 進入21世紀,太空探索格局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政府機構的角色不再是唯一的驅動力,私人資本和創新精神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湧入,催生瞭“新太空時代”。 商業航天的顛覆性力量: 分析SpaceX、藍色起源等公司如何通過可重復使用火箭技術(如獵鷹9號)極大地降低瞭進入太空的成本,並挑戰瞭傳統航天工業的壟斷地位。 國際空間站(ISS)的遺産與未來: 探討ISS作為人類曆史上最復雜的國際閤作項目之一,其運營的復雜性、科學産齣,以及在2030年左右退役後麵臨的軌道清理與過渡問題。 瞄準火星:人類的下一個“傢”? 本章將係統梳理NASA的“阿爾忒彌斯計劃”(Artemis Program)與私人企業的火星移民設想之間的異同,評估載人登陸火星在技術、倫理和經濟上麵臨的現實障礙。 第四部:群星的低語——深空探索的哲學與倫理 本書的最終部分將視野投嚮遙遠的未來,探討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麵臨的深刻問題。這不僅關乎工程學,更關乎我們是誰,我們要去哪裏。 係外行星的搜尋與地外生命的界限: 介紹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WST)如何通過分析係外行星的大氣光譜來尋找“生物特徵信號”(Biosignatures),並討論我們應該如何應對發現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星際旅行的極限: 探討超越太陽係的旅行所必須剋服的物理學限製,包括麯速引擎的可能性、世代飛船的設計挑戰,以及穿越漫長時空所需的人類社會結構維持。 太空中的法律與倫理睏境: 分析小行星采礦的産權問題、月球基地的治理框架,以及行星保護協議在當前商業探索熱潮下麵臨的挑戰。我們如何確保太空探索的成果惠及全人類,而非少數強權? 結語: 《星際漫遊者》旨在提醒讀者,太空探索從來都不是一次性的壯舉,而是一場持續的、需要跨代努力的宏大敘事。從貝爾實驗室到卡納維拉爾角,從莫斯科的紅場到如今的德剋薩斯州發射場,這條通往群星的道路,清晰地勾勒齣瞭人類不甘於現狀、渴望超越自我的不朽精神。閱讀本書,不僅是迴顧曆史,更是參與未來。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大石正道(Oishi Masamichi)
 
  1984年,築波大學第二學群生物學類畢業。
  1989年,築波大學研究所生物科學研究科生物物理化學專攻博士課程結業。
  理學博士。曾擔任美國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助理教授,1991年在北裏大學衛生學部生物科學科擔任助手。
  1994年,在理學部設立後轉至理學部任教。2003年4月任理學部物理學科生物物理學講座專任講師。
  2016年4月~2018年3月,任日本電氣泳動學會會長。
 
  〈著作〉
  每年皆負責《現代用語の基礎知識(現代用語的基礎知識)》(暫譯,自由國民社)的「生物、動物用語」部分。著有《ホルモンのしくみ(荷爾濛的機製)》、《ヒトゲノムのしくみ(人類基因組的機製)》(暫譯,皆為日本實業齣版社)、《図解雑學 遺伝子組み換えとクローン(圖解雜學 基因替換與剋隆技術)》(暫譯,ナツメ社)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3
 
第1章 從生命誕生到人類齣現
1-1 生命來自何方?
――生於地球?抑或來自宇宙?
1-2 最初的生命是什麼樣子?
――分隔外界和內部就是生命的開始
1-3 把劇毒氧氣變成良藥的生物生存戰略
――嗜氧菌與粒線體的故事
1-4 古細菌其實很新?
――古細菌與真核生物的故事
1-5 多細胞生物登場
――埃迪卡拉生物群的故事
1-6 單細胞生物並不單純
――單細胞與多細胞的不同
1-7 何謂寒武紀大爆發
――動物發育機製的故事
1-8 生物曾幾度經歷大滅絕危機
――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交界
1-9 生物真的會進化嗎
――以病毒和微生物的抗藥性為例
1-10 脊椎動物的演化
 ――最新基因組研究的發現
1-11 恐龍仍然活著?
 ――鳥類就是恐龍的遺孤
1-12 人類是在哪裡誕生的?
――在非洲發現的人類化石
 
第2章 從細胞的構造到個體的形成
2-1 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
――細胞的構造與功能
2-2 細胞有兩種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不同
2-3 保管細胞設計圖的圖書館
――細胞核的故事
2-4 細胞內的發電廠
――粒線體的故事
2-5 細胞內的物質通道(內質網與高基氏體)
――蛋白質的修飾(化妝)
2-6 細胞內也有骨頭?
――細胞骨架的功用
2-7 細胞是如何分裂成2個一模一樣的細胞?
――細胞分裂的故事
2-8 近年揭開麵紗的染色體結構
――大型同步輻射設施Spring8的研究成果
2-9 細胞聚在一起就成為組織
――動物和植物組織的不同
2-10 從器官到器官係統
 ――為什麼植物沒有器官係統?
2-11 心臟為什麼在左邊?
――左撇子基因的作用
生物之窗 動物學vs植物學,素描習慣的差異
 
第3章 構成生物體的物質
3-1 為什麼含矽元素的物種很少見?
――構成生物體的原子特徵
3-2 生命活動的能源
――碳水化閤物的故事
3-3 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角
――胺基酸與蛋白質的故事
3-4 生命藍圖及其之複製
――DNA與RNA的故事
3-5 生物體內的油脂究竟有什麼用?
――構成細胞膜的脂質的故事
3-6 為什麼我們的身體需要金屬元素?
――生物體的微量元素的故事
3-7 被譽為能量貨幣的物質
――ATP的故事
3-8 荷爾濛是什麼?
――細胞間的溝通
3-9 植物也有荷爾濛?
――植物性荷爾濛:生長素和吉貝素、開花素的故事
生物之窗 快樂物質是什麼樣的東西?
 
第4章 揭開基因和DNA的麵紗
4-1 父母會把什麼傳給孩子?
――孟德爾發現的基因是什麼?
4-2 基因的實體是什麼?
――DNA就是基因本體的證據
4-3 研究果蠅有助於研究人類
――構成人體的同源異形基因的發現
4-4 剪接基因的方法
――基因改造的基礎知識
4-5 基因改造作物的現況
――GMO的優點和缺點
4-6 新的基因改造技術
――基因編輯
4-7 在短時間內大量增加基因的方法
――PCR法的原理
4-8 基因的鹼基序列確定法
――DNA定序
4-9 什麼是人類基因組計畫?
――人類基因組計畫帶來的恩惠
4-10 日本人來自哪裡?
――從基因一探祖先走過的路
4-11 日本人大多易醉的原因
――關於乙醛脫氫酶2(ALDH2)的遺傳多型性
 
第5章 動物誕生的機製
5-1 先成論與後成論的爭論
――在基因被發現之前
5-2 什麼是細胞的全能性?
――重置已喪失之全能性的技術
5-3 從受精卵到胚胎成形
――海膽和青蛙的形成
5-4 為什麼心臟全由心臟細胞組成,肝臟全由肝臟細胞組成?
――鈣黏蛋白的故事
5-5 細胞的命運是如何決定的?
――組織者的故事
5-6 前麵和後麵、肚子和背部的方嚮性是如何決定的?
――決定前後軸、腹背軸的基因
5-7 創造體節結構的基因
――果蠅和人類共通的體節結構形成基因的故事
5-8 手腳是如何形成的?
――肢芽細胞是如何知道自己應該在哪裡的?
5-9 複製羊「桃莉」的誕生與複製人
    ――體細胞複製的做法
  生物之窗 iPS細胞的誕生――在體細胞內人工植入基因的粗暴技術
 
第6章 維繫生命的機製――代謝、發酵、光閤作用
6-1 什麼是代謝?
――生物體內的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
6-2 什麼是酵素?
――酵素為什麼被稱為生物觸媒?
6-3 呼吸有2種?
――外呼吸和內呼吸的不同
6-4 什麼是發酵?
――不使用酵素的異化代謝係統
6-5 螢火魷是如何發光的?
――生物發光的原理
6-6 植物是如何獲得養分的?
――光閤作用的原理
6-7 生物將空氣中的氮攝入體內的原理
――固氮作用的故事
生物之窗 沒有光也能閤成有機物的生物的故事――化學閤成的故事
 
第7章 生物反應與調整的機製
7-1 肌肉是如何收縮的?
――肌肉的構造與肌肉收縮的原理
7-2 神經是如何快速傳遞興奮的?
――神經興奮與跳躍式傳導的故事
7-3 聲音的刺激是如何傳到腦部的?
――人耳聽到聲音的原理
7-4 光的刺激是如何傳到腦部的?
――視覺原理
7-5 感受氣味的原理
――嗅覺的原理
7-6 感受味道的原理
――舌頭的構造與味覺的故事
7-7 感受磁力的原理
――趨磁細菌與候鳥的故事
7-8 研究大腦的2種途徑
――神經網絡研究與大腦圖像解析
7-9 藍光會打亂生物時鐘
――生物時鐘的原理
生物之窗 動物有第六感嗎?――鯊魚的勞倫氏壺腹和蛇的窩器
 
第8章 生物多樣性和瀕危物種
8-1 為什麼世上有這麼多物種?
――生物的多樣性
8-2 為什麼日本的生物學界用片假名來寫「人」字?
――學名和俗名的故事
8-3 生物的世界除瞭動物和植物還有第三種生物
――真菌的故事
8-4 不遠的未來,我們將再也吃不到鰻魚?
――什麼是瀕危物種?
8-5 什麼是華盛頓公約?
――為瞭不讓瀕危物種滅絕
8-6 罰金最高可達1億日圓?
――瀕危物種保護法的罰則強化
8-7 來自外國的危險生物
――外來種的故事
生物之窗 最危險的外來種紅火蟻侵入日本
8-8 增加瀕危野生生物的祕策
――光把雄猩猩和母猩猩放在一起是不會繁殖的
8-9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祕策
――北極圈的種子儲藏庫
生物之窗 當紅物種――世界最小的變色龍等
 
第9章 生物如何在環境中生存
9-1 組成生態係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什麼是生態係?
9-2 什麼是棲息地和生態位?
――解讀艱澀的生態學用語
9-3 植物的耐性比動物更強
――最新基因組研究發現的植物生存戰略
9-4 生態係有金字塔?
――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關係
9-5 生活環境的良劣決定生物的命運
――最適密度的故事
9-6 為什麼生物學傢能知道在深海活動的海豹的行為模式?
――生物信標追蹤的故事
9-7 汙染物質的生物纍積2
――什麼是環境荷爾濛?
9-8 如何恢復崩壞的生態係?
――理想群落生境的故事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115494
  • EISBN:97898651175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7.4MB

圖書試讀

前言
 
  生物學的發展十分快速,日本高中的生物課綱,近年有瞭大幅度的改訂。過去提到生物,一般都是從海膽或青蛙的誕生開始講起,而遺傳學的部分則是從孟德爾定律開始教起;但現在的教材,卻是直接從「構成生物體的基因」和「基因改造」等題材切入。過去人們對於生物學的印象,都是從仔細觀察動植物入門,等到對生物相當熟悉之後,纔開始深入研究果蠅或黏菌等特定的生物。然而現代對生物學的印象,則是身穿白衣自由剪接基因的分子生物學傢。另外,在以生物學為誌業的人當中,抱有崇高目標、期望未來透過基因改造解決人類糧食危機的人,以及透過基因治療在醫學領域有所貢獻的人也愈來愈多。
 
  隨著生物學的相關知識飛躍性地增加,新的資訊也在網路上充斥氾濫。然而,由於內容的專門性極高,大部分的人似乎還是有看沒有懂。不僅如此,除瞭專傢之外,一般民眾也可以在網路上分享資訊,使得各種正確和錯誤的生物學知識交織混雜,又沒有人替這些資訊把關,因此有時根本分不齣究竟哪些是真、哪些是假。
 
  以前學過生物的人,如果看到現在的高中教科書,肯定會對今昔的差異感到訝異吧。直到不久前,教科書上都還把生態係的角色分為生產者、消費者,以及分解者三個大群;但現在高中新版的教科書,卻不再使用分解者這個名詞,把分解者重新歸類到消費者內。還有,在遺傳學的部分,日本以前習慣說的「優性」、「劣性」這種錶現,也在日本遺傳學會的建議下,改用「顯性」和「隱性」來取代。
 
  筆者在大學是教生物學的,有時會在課堂上要求學生「請上網調查一下○○的資料」,讓學生自己用關鍵字查詢。然而,看到學生們查詢跳齣的頁麵,有時卻是跟我期望的完全不同的網頁。每當這種時候,我都會心想「如果學生具有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就不會錯得這麼離譜瞭」,同時在內心感慨「如果有一本可以清楚傳達生物學基礎知識的書就好瞭」,因此纔編寫瞭這本書。
 
  我想大傢應該都曾純粹齣於好奇心,思考過「生命的起源是什麼?」、「我的祖先是從哪裡來的?」、「我的身體是怎麼構成的?」這些跟自己的存在有關的問題。不論你是文科、理科,如果你的心中也抱有這類基本的疑惑,相信本書一定能對你有所幫助。
 
  本書為瞭讓任何人都能輕鬆理解生物的基礎知識,舉瞭許多教科書上很少用的「譬例」,讓讀者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來理解。另外,關於本書中經常齣現的「基因組」一詞,我們將不會集中放在一個章節來講解,而是每次在與此相關的主題齣現時重新說明一遍,因為重要的內容多說明幾次會更好。光看文章難以理解的部分,本書也會盡量用可以隻看圖就理解的方式呈現。
 
  如果你是看不懂高中生物課本的人、想一窺生物世界奧妙的人,又或是想認識自己的存在的人,隻要讀完本書,相信你一定能為過去覺得不可思議的生物之謎找到答案。
 
2018年5月吉日
大石正道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對電子書的偏好,某個程度上也決定瞭我對這本《大人的生物教室》的期待。電子書的排版和互動性往往是影響閱讀體驗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的編輯設計上,能夠充分利用電子載體的優勢,例如圖文並茂的呈現方式,複雜的分子結構圖或許可以設計成可縮放或動態展示,讓抽象的概念變得更具體。再者,既然是「85堂課」,想必內容會相當豐富,作者在編排上如何控製資訊的密度和節奏,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我希望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堆砌,而是在每堂課結束後,都能有適當的小結或反思提問,引導讀者消化吸收。如果它能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讓讀者感受到「原來生物學這麼有趣」的驚喜,那麼它就成功地達到瞭「大人的生物教室」這個宣傳口號所承諾的價值。

评分

對於我這種工作性質需要接觸大量跨領域資訊的人來說,尋找能夠精準切中要害、同時保持閱讀樂趣的書籍,簡直是尋寶的過程。《大人的生物教室:透過85堂課理解生命的起源與存在》,光看這個書名就覺得它試圖彌補現代教育體係中,許多人在基礎科學上的斷層。我們學過生物,但隨著時間過去,很多細節都模糊瞭,而這本書的「重啟」定位,正閤我意。我預期它會用非常現代的案例來輔助說明,而不是老掉牙的教科書範例。比如說,講述演化時,或許會結閤最新的病毒變異案例;講述遺傳時,或許會提到時下熱門的個人化醫療趨勢。這種將古典科學與現代生活連結的能力,是判斷一本科普書是否成功的關鍵指標。如果它能做到這一點,那這85堂課的投資絕對是值得的。

评分

最近總覺得,無論是看新聞還是社交媒體,充斥著各種關於基因科技、環境變遷的討論,但很多時候,大傢似乎都缺少最基本的生物學常識作為判斷的基礎。這就凸顯瞭像《大人的生物教室》這類書籍的重要性。它不僅僅是滿足我們的好奇心,更是一種提升公民素養的途徑。如果我們能理解基本的遺傳機製,麵對基因治療的新聞時,就不會人雲亦雲;如果我們瞭解生態係統的複雜性,在討論氣候變遷時,就能更有建設性。我希望這本書在教授硬知識的同時,也能植入科學思考的方式,教我們如何從證據齣發,理性看待這些影響我們生活甚钜的議題。電子書的形式也讓我在需要查閱特定名詞時,可以快速利用搜尋功能,這在深度學習時是非常方便的設計。

评分

這本《大人的生物教室:透過85堂課理解生命的起源與存在》的電子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尤其是在現今這個大傢對科學知識越來越有興趣的時代,這種能把複雜的生物學概念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的書,絕對是值得推薦的。我個人一直覺得,生物學不隻是學術上的專有名詞堆砌,它更是理解我們自身以及周遭世界運作方式的基礎。特別是「生命的起源與存在」這個主題,每次讀到相關的科普文章,總會激發齣好多好奇心,像是我們是從哪裡來的?宇宙中還有其他的生命嗎?這些大哉問,如果能透過係統性的課程來梳理,那該有多好。而且,這本書是電子書形式,方便我隨時隨地都能拿齣來翻閱,通勤時或睡前都能吸收一點新知,不用擔心佔用書架空間,這點對我這種小資族來說非常實用。總之,光是這個定位——麵嚮「大人」的生物教室——就已經抓住瞭很多想重拾基礎科學學習的讀者,期待它能帶來耳目一新的學習體驗,打破過去對生物課本的刻闆印象。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麵上的科普書琳瑯滿目,很多時候都會讓人選擇睏難,但這本《大人的生物教室》標榜的「85堂課」,聽起來就很有結構感和完整性。我比較偏好這種有清晰章節劃分的書籍,因為這樣學習起來比較有踏實的感覺,知道自己在哪個階段學到瞭什麼。畢竟,生物學的知識體係是很龐大的,從細胞結構到演化論,從基因編輯到生態平衡,每一個環節都很關鍵。如果這本書真的能把這些看似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讓讀者能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那就太棒瞭。我特別關注它如何處理「起源」這個部分,那是科學中最具魅力的謎團之一,結閤當代最新的化學和分子生物學發現來解釋生命如何從無到有,這需要作者具備極高的整閤能力和清晰的錶達力。希望它不是那種隻停留在錶麵介紹的讀物,而是能真正引導我們思考生命存在的深層意義。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