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築長城──F-104星式戰鬥機臺海捍衛史 (電子書)

用生命築長城──F-104星式戰鬥機臺海捍衛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長河
图书标签:
  • F-104星式戰鬥機
  • 臺海空戰
  • 中華民國空軍
  • 冷戰
  • 軍事歷史
  • 航空史
  • 國防
  • 戰鬥機
  • 臺灣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權威專家匯整官方文件
呈現F-104星式戰鬥機可歌可泣的空軍護臺史
 
F-104戰機在臺海服役歷程中,肩負確保臺灣的空防及國家安全的重任,空軍健兒們枕戈待旦竭智盡忠,犧牲奉獻捨身衛國,將青春歲月留給浩瀚的臺海長空,成為有效遏阻共產主義擴張的重要力量。
 
F-104A型戰機,是1950年代美國防空司令部,針對蘇聯TU-4轟炸機威脅下之國防需求產物,擷取韓戰飛行員經驗所設計的輕型空優戰機,操作具傳統機械與電子線控併用;G型機是因應西德空軍總司令的作戰需求下,由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所設計生產,在當時可說是集先進技術於一身,尤以裝配「空電四系統」更為先進戰機的先河,創下2.2馬赫速度及10萬呎高度的飛行紀錄,其高速機動之性能,適用於戰略縱深短淺國家之防空作戰,因此,荷蘭、比利時、義大利、加拿大、日本等國均跟進選用。


中華民國為民主自由的燈塔與基石。1958(民47)年中共發動臺海戰役,企圖於奪下金門後,渡海攻略臺灣,美國為維護東亞和平,及遏止共產主義擴張,讓我國成為最先獲得F-104戰機的美國海外盟邦。
 
F-104A型機於1960(民49)年5月17日開始軍援中華民國,1998(民87)年5月22日最後的G型機除役,在38年的服役歷程中,F-104戰機肩負著確保臺灣的空防及國家安全的重任,空軍健兒們,枕戈待旦竭智盡忠,犧牲奉獻捨身衛國,將青春歲月留給了浩瀚的臺海長空,成為有效遏阻共產主義擴張的重要力量,臺灣亦得以在中共「赤燄襲捲」的軍事威脅與困阨環境中,政治發展及經濟建設逐步成長茁壯,此種貢獻非常人所能識解。
 
F-104戰機部隊成員,都是空軍的菁英,建立了制度與文化,創造了許多第一。然而,如此先進的戰機,超越了當時的工業工藝技術,單座機超過個人操作極限,除無法發揮其系統全功能外,更易因操作失當而肇致失事。因而更是留下了許多血淚交織的悲壯事蹟,供後人惕厲及緬懷。
《海峽的守望者:冷戰前線的軍事部署與戰略轉折》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冷戰時期,特別是二十世紀中後期,全球熱點區域中,諸如臺灣海峽、西歐邊界、以及亞洲其他關鍵地帶的軍事部署、戰術應用與戰略決策過程。全書旨在提供一個宏觀的視角,探討在核武陰影與意識形態對抗的雙重壓力下,各方軍事力量如何構建防禦體系,並在瞬息萬變的國際情勢中尋求戰略平衡的複雜歷史。 本書的結構分為四大部分,循序漸進地展開對這一複雜歷史時期的梳理與分析。 --- 第一部:冷戰初期的軍事戰略架構與技術競賽 本部分首先回溯冷戰爆發初期,美蘇兩大陣營如何確立其主要的軍事學說與戰略目標。重點關注在傳統陸軍力量之外,空軍與海軍力量如何迅速崛起,成為決定性的戰略資產。 第一章:戰略威懾理論的確立 探討「相互保證毀滅」(MAD)理論的形成背景及其對軍事採購與部署的影響。分析有限戰爭(Limited War)與全面戰爭(Total War)的理論辯證,以及各國如何試圖在不引發核災難的前提下,展示軍事實力。此章節特別關注初期噴射式戰鬥機的發展,及其對領空防禦概念的顛覆性影響。 第二章:防空體系的早期構建 詳細介紹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期,西方國家在歐洲和亞洲建立的尖端預警與防空網絡。分析雷達技術、早期地對空飛彈(如奈基系列)的部署策略,以及這些基礎設施如何為後續更複雜的防禦系統奠定基礎。此處將引述多份解密文件,展示決策者對於「第一擊」與「二次打擊」能力的憂慮。 第三章:軍事援助與區域代理人 聚焦美援計畫在亞洲和中東的實施細節。闡述美國如何透過提供先進武器裝備、軍事顧問與技術轉讓,來鞏固其盟友的防禦能力,以應對區域性的共產主義擴張威脅。分析這種代理人戰爭模式對當地軍事文化與裝備採購標準產生的長期影響。 --- 第二部:前線區域的戰術演變與裝備換代 本部分將焦點轉向地緣政治熱點地區,考察在特定的地理環境下,軍事力量如何適應不斷更新的武器系統,特別是超音速噴射機時代的來臨對戰術思維的衝擊。 第四章:高空高速攔截的挑戰 深入分析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超音速戰鬥機(如F-100、米格-19等)投入使用後,傳統的戰鬥機護航與戰術空戰原則面臨的挑戰。探討如何設計能有效在高空、高速狀態下執行攔截任務的作戰程序,以及這對飛行員的生理與心理素質提出的新要求。 第五章:電子戰的萌芽與反制 闡述在噴射機時代,雷達、電子干擾(ECM)與反干擾(ECCM)技術開始進入實戰考量。分析早期電子戰機的設計理念,以及各方如何在戰術層面運用電子訊號來模糊敵方偵測,從而爭取戰場優勢。 第六章:基地設施的防護與韌性 探討面對潛在的常規空襲或短程飛彈攻擊時,前線空軍基地的基礎設施防護措施。內容涵蓋堅固機堡的設計、油料與彈藥的地下儲存規範,以及如何確保在遭受打擊後仍能維持最低限度的作戰能力。 --- 第三部:區域衝突與戰略決策的壓力測試 本部分聚焦於特定的區域危機,分析當理論與裝備進入實際衝突場景時,決策層所面臨的複雜權衡,以及如何避免衝突升級。 第七章:邊境對峙中的心理戰 分析在長期處於高度警戒狀態的邊境區域,如何運用軍事演習、空中偵察(特別是高空偵察機的運用)以及外交溝通渠道,來傳遞戰略意圖並試圖穩定局勢。此章節強調「可信度」在威懾中的核心地位。 第八章:技術轉移與維護體系的建立 探討先進戰機部署後,後勤保障成為決定戰力持續性的關鍵。詳細分析外國軍事技術引進後,受援國如何建立起從備件採購、現場維修到深度大修的完整體系。這涉及複雜的專利授權、技術文件翻譯與本土化人才培養的艱鉅過程。 第九章:危機時期的指揮與管制 以特定的區域危機為案例,重構當時的指揮鏈條(C2)。分析在瞬息萬變的戰場環境中,高層指揮官如何確保命令的及時傳達與準確執行,同時避免因誤判或溝通失誤導致的意外升級。 --- 第四部:戰略轉型與時代的交接 最後一部分總結冷戰中期的軍事發展趨勢,並探討這些趨勢如何過渡到後來的世代,以及對當代軍事思想留下的遺產。 第十章:從專用機到多用途平臺的過渡 分析單一功能(如純粹的高速攔截)的戰鬥機設計,如何逐漸讓位於具備更強多用途能力(對空、對地、偵察整合)的平臺。探討這一轉變背後所反映的戰略需求變化,即對更靈活、更具成本效益的戰力投射的追求。 第十一章:國際安全合作的新模式 考察在冷戰對抗的背景下,區域性軍事同盟(如SEATO、NATO的延伸戰略)在情報共享、聯合訓練與標準化方面的努力。分析這些合作機制如何在特定區域發揮穩定器的作用。 第十二章:歷史記憶與現代軍事文化的塑造 本書結語部分將回顧這段歷史時期,強調軍事決策者在面對技術飛速發展與地緣政治風險時所展現的專業性與克制。探討這些前線部署與戰略交鋒的經驗,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了當代軍隊的專業素養、戰備標準與國際安全觀念。 --- 總體而言,《海峽的守望者》試圖從宏觀的戰略層面和微觀的技術應用層面,全面考察冷戰時期關鍵地緣政治區域的軍事部署與動態,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半個世紀前那段緊張而關鍵歷史時期的深入視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長河
國防大學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技術級助理教授
經歷:
空軍官校-戰鬥組教官
中隊-情報官、作戰官、飛安官、分隊長、作戰長、輔導長、中隊長
大隊-飛安官、作戰科長、副大隊長、大隊長
聯隊-作戰組副組長、組長
第一後勤指揮部-試飛維護官
作戰司令部-作戰科長、空軍組長
國防大學
空軍學部教一組-副主任教官
戰略學部空軍戰略組-戰略教官
戰略研究所-高級教官
戰略學部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
戰爭學院空軍戰略組-主任教官
戰略研究所-兼任講師

現職
戰爭學院戰略研究所-技術級助理教授

專長
空權理論、空戰戰略、空中作戰、聯合作戰、軍事教育、中共軍事、國際戰略、戰略理論、政軍兵棋推演、國家安全

曾飛機種
介壽號、T-28、T-CH、T-33、F-5、F-104、IDF、幻象

學歷
空軍幼年學校-20期
空軍軍官校學校-59期
空軍指揮參謀學院-80年班
三軍大學戰爭學院-86年班
國防大學軍事學院戰略研究所-92年班(政治大學外交學系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
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國防教育碩士在職專班-95年班


葛惠敏
軍民間學歷:空軍通信學校83年班、空軍指揮參謀學院96年班及戰爭學院111年班;臺灣大學政治系碩士、南華大學管理科學碩士及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發展博士。曾任第四戰術戰鬥機部隊F-16及S-70C型機修護官、品管官、分隊長及國防大學專業教官(講座)等職務。

現任國防大學指揮參謀學院主任教官及戰爭學院戰略與國際事務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兵學思想、地緣戰略、國軍戰史、軍事教育、高等教育、人力資源發展、兵役政策及研究方法論等。
發表多篇國際及軍事期刊著作以高等教育、兵學思想及地緣政治等質、量並重研究。其研究內容著重於戰爭理論及戰略思想的發展關係,以提升國軍幹部軍事戰略思維與運用;另就普通校院系所評鑑及評量等研究,以增進學生學習成效及教師教學表現,期對國軍軍事教育發展有所助益。
主要專書著作《中日戰爭-空戰首部曲》、《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图书目录

提 要
F-104戰機緣起
換裝與檢整
換裝訓練
建立準則
後勤與維修
星安計畫
擔負任務
戰術戰法
戰役與作戰
戰力展示
軍事外交
部隊運作與文化
失事預防與飛地安措施
除役與歷史定位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8290
  • EISBN:9789865568566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2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电子书”这个格式,我倒是有点小小的遗憾,毕竟这种承载着沉重历史记忆的题材,如果能有一本精装实体书,捧在手里翻阅,那种油墨的香气和纸张的质感,才能更好地烘托出主题的厚实感。不过,电子版的好处是方便携带和搜索细节,对于想要深入研究那个时期台湾军事政策变迁的读者来说,也许更有效率。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平衡技术细节和人文关怀的。F-104的性能特点,比如那标志性的“踩油门就是自杀”的加速曲线和极高的失速速度,对当时的飞行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光是“人机工程”的磨合,就够写上一大段了。希望作者能把这些冷硬的军事数据,巧妙地融入到某位飞行员的个人叙事中,让我们在了解“星式”的脾气之余,也能体会到驾驶它的人,是如何与这架有缺陷但又至关重要的战机共存亡的。

评分

台湾在冷战时期能够守住这片弹丸之地,背后的国际政治博弈与内部的自我强化是双向的。F-104的引进,本质上就是美援体系下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希望这本书能不仅仅聚焦于“战功”,也适度探讨一下引进、维护和操作这些美式装备所带来的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双刃剑效应。例如,当美国对技术输出有所保留时,台湾的工程师们是如何“土法炼钢”,进行逆向工程或自行改良的?这种“靠自己”的精神,往往是台湾历史叙事中被低估的部分。如果作者能从这个角度切入,揭示出空军在装备受限下的自主创新和坚持,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从单纯的军事史提升到了台湾社会发展史的一个侧面观察。

评分

这本关于台湾空防历史的著作,光是书名就让人心头一震,那个年代的空军弟兄们,面对解放军的不断骚扰和技术代差,在台海的天空中写下的不朽篇章,至今想来仍是让人感佩不已。尤其是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封锁的年代,如何将F-104这种“寡妇制造者”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绝对是地面勤务人员和飞行员智慧的结晶。我总觉得,这段历史的厚度,远不止于教科书上寥寥数语的“备战”或“威慑”。这本书如果能深入挖掘,展现出那批飞官们在日常训练中的那种近乎偏执的专业精神,以及他们如何在高风险环境下保持心理的稳定,那才真正抓住了“生命”二字的重量。毕竟,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意味着永别,这种勇气和责任感,是现代社会越来越难以体会的珍贵品质。期望作者能以细腻的笔触,还原那个黑白胶片般的时代,让我们这些后辈能真正理解,那道“长城”是如何用血汗和钢铁铸成的。

评分

读完书名后,脑海里浮现的,是早期空军基地那种带着汽油味和热带湿气的景象。F-104的服役期跨越了台湾社会剧烈变动的数十年,从威权时代到民主化进程,空军面临的内部环境也在悄然变化。这本书如果能将“人”的故事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审视,会更有深度。例如,飞行员的选拔标准如何随时间演变?战备状态对家庭生活和社会观念产生了哪些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保家卫国”的使命感,是如何在社会风气变迁中被重新定义或强调的?探讨这些宏大叙事下的个体挣扎与奉献,会让这本书超越一般的军事传记,成为研究台湾特定历史时期集体心理的一个重要参考文本。

评分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相对和平时期成长起来的台湾人来说,“台海危机”往往只是历史课本上的一个名词,缺乏切身的代入感。阅读这类题材的书籍,最大的价值就在于重建历史的“现场感”。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大量的口述史料,那些亲历者的回忆,他们的语气、他们的困境、他们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这些“软性”的材料,才是真正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用生命筑长城”的份量的关键。如果只是堆砌战术数据和空战记录,那和一般的军事杂志区别不大。真正动人的,是那些在极度压力下,依然能保持人性光辉的瞬间,也许是战友之间互相打气的一句话,也许是飞行回家后对妻儿的一个拥抱,这些细节,才是构筑民族记忆的基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