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有些人不是真的壞、笨、暴力、想不開,而是頭腦生病了! (電子書)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有些人不是真的壞、笨、暴力、想不開,而是頭腦生病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尼爾‧亞曼
图书标签:
  • 大脑健康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行为障碍
  • 情绪管理
  • 认知功能
  • 神经科学
  • 家庭教育
  • 亲友支持
  • 疾病预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辦法,我就是想不開!」
「只要地上有頭髮,我就會超級抓狂。」
「每個人都在背後說我壞話……」
「我從小就會想像某天自己站在高樓往下開槍……」

  我,到底是怎麼了?

  ★連續15年蟬聯Amazon網書精神疾病、焦慮障礙、情緒障礙3類書籍前10名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美國出版週刊非文學類暢銷書
  ★《華盛頓郵報》讚譽:全美最受歡迎的精神病學家
  ★網路醫療資訊平台Sharecare讚譽:網路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健康專家和倡導者
  ★逾11萬張腦部造影+逾30年臨床經驗,全世界111個國家病人因此重獲新生


  全世界每4人就有1人,
  會在一生中經歷精神健康問題!
  但這真的全是人格、心理有毛病嗎?
  
  憂鬱、妄想、焦躁、偏執、暴力……因為種種異常情緒和行為所釀成的悲劇,年年上演,除了是教育、心理、社會的問題,知名科神經科精神醫生,同時也是腦部造影、腦部與行為和注意力缺陷症的專家──丹尼爾.亞曼,提出另一種觀點:

  「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不一定是性格不好或人格有問題,
  有時候,這可能與大腦某些部位的功能失調或受損有關。」

  事實上,愛因斯坦、達文西、愛迪生、畢卡索、梵古、托爾斯泰、吳爾芙、阿嘉莎.克莉絲蒂、莫札特、約翰.甘迺迪、亞伯拉罕.林肯、比爾.蓋茲、富比士、華德.迪士尼、湯姆.克魯斯、金.凱瑞、琥碧.戈柏、貝克漢……等世界名人和巨星,都曾因為各種情緒或行為問題而掙扎過!

  失控的大腦,失控的人生
  重整5大腦區,危機救命,減少悲劇

  •被撞就想斃了對方? •害怕與人衝突結果成了爛好人?
  •卡債高築還要買?  •八百年前的小事讓你對人生很絕望?
  •被超車就飆三字經? •一定要在上學的路上數柏油路有多少裂痕?
  •不自覺的愛找碴?  •最簡單的家事、功課、雜事或例行公事都搞不定?

  如果你受夠了這一切,也不想再自責、自憐……,那你一定要知道,你之所以會一犯再犯,有時候,並不是毅力、決心、想不想得開的問題,而是跟大腦某個部位的功能有關……

  •經前症候群、憂鬱症、躁鬱症、「分手」症候群、空巢症候群、產後憂鬱……
  →大腦失控部位:親密關係和情緒的調味窗口──「深層邊緣系統」。
  →救腦處方:寫下負面想法加以駁斥、多和正面思考的人在一起、建立美好記憶庫、擁抱、薰衣草和柑橘精油、適當的運動……。

  •恐慌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衝突恐懼症、帕金森氏症、妥瑞氏症、頭痛、工作狂……
  →大腦失控部位:調整身體和情緒的反應和節奏的整合單位──「基底核系統」。
  →救腦處方:腹部呼吸、想像一個舒服的天堂、「十八/四十/六十法則」……

  •考試型焦慮、社交型焦慮、注意力缺陷症、精神分裂症、被害妄想症……
  →大腦失控部位:監督時間管理、判斷、規劃、組織等功能的人生主管──「前額葉皮質」。
  →救腦處方:列出重要事項、找有樂趣的事做、避免單醣和單一碳水化合物……

  •認知僵化、負面思考、開車火氣大、強迫症、成癮症(購物狂、賭博、酗酒、嗑藥)……
  →大腦失控部位:調節認知彈性的換檔器──「扣帶系統」。
  →救腦處方:祈禱、逆向心理學、提高血清素的食物、活用分散注意力清單……

  •語言障礙、閱讀障礙、社交障礙、面孔失認症、幻覺、自殺、宗教狂熱、健忘、阿茲海默症……
  →大腦失控部位:儲存記憶和影像的資料庫──「顳葉」。
  →救腦處方:聽聽莫札特、每天哼唱開嗓5分鐘、每晚睡足6到8小時、舞蹈治療……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是亞曼醫師第一本,也是最暢銷的作品。他深入淺出帶你瞭解大腦五大區塊彼此的連結和各種情緒精神問題的關係,也提供簡單又效果驚人的處方箋,包括心理調整、行為練習、芳療、飲食、運動、想像力療法、呼吸、冥想、自我催眠、藥物治療等,以及預防大腦問題產生的生活撇步,讓大腦良好運作,使身心健康、做事有效率,生命更幸福與成功。

  救救你的大腦,
  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和異常行為!

本書特色

  男女老少都用得到的大腦保健建議:無論是求學讀書的學生、正在努力打拼工作賺錢的上班族、處理家裡大小事物帶小孩的家庭婦女,或是期待退休或老年生活過得更活躍且更具成就感的人,都可以把人生活得更精彩、更幸福、更心想事成。

  超過50則真實病例、50幅腦袋SPECT 3D造影圖:透視大腦的祕密,你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
  5大腦區自我檢測表:搶先一步關心自己的健康!
  100項預防大腦問題的生活小撇步:日常保健,大腦不生病、生活更美滿。
  超過50種無藥處方箋:不用看醫生也可輕鬆做到的預防、自癒處方箋。
  改變大腦的健康、幸福說話術:用語言的力量保健你的腦袋。
  立即見效的飲食保養:控制不良的情緒。
  大腦相關用藥一覽表:讓你與醫師溝通無障礙。

名人推薦

  蘇東平,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特約門診教授醫師、陽明大學醫學系精神學科教授

  專文推薦

  亞曼醫師就像是一位腦部夜間的探險科學家,讓你看到大腦的活動,並進一步明瞭為何如此。例如,我們大腦前面有一個叫做前額葉的地方,亞曼醫師的SPECT影像科學可以清楚解釋為何有些人這地方出問題,會有注意力或衝動問題,為何容易暴力或口不擇言,又為何缺乏組織能力,甚至常常有憂鬱情緒控制問題……──林耿立,松德精神科診所醫師

  亞曼醫師在本書中使用了許多實例,分享了他於各種精神疾病與個性特質的兒童及成人,進行一種腦影像檢查(SPECT)的臨床經驗,例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焦慮症、強迫症、憂鬱症……等等。他除了簡潔地串聯大腦部位的功能與異常時的現象,闡明藥物治療過程的大腦機制與變化,也屢屢述及運用認知行為及養生來調適心態、觀念以及情緒。要提昇大腦功能、要救您的大腦,務須先了解您的大腦,此書能讓您輕輕鬆鬆地迅速掌握大腦的奧祕與乾坤。──陳映雪,台北榮總精神部特約門診教學主治醫師

  本世紀藉由腦影像科技的研究,可以「看到」許多異常行為與情緒背後的腦內變化,知道不同腦區及迴路的功能,以及藥物與生活方式能如何改善這些症狀。本書在這方面作了很好的說明,實用性高,非常值得一讀。──黃宗正,台大醫學院精神科主任
 
  亞曼醫師使用臨床最常用的腦血流量之神經造影,生動而活潑的闡明行為/情緒變化過程中腦部的相關活性,讓讀者們很容易了解深奧的心理活動之腦功能內涵。這是一本很值得一讀再讀的書,雖然有些神經解剖、藥理的知識對一般大眾而言不太易懂,但透過圖象,讀者可以更清楚的抓到腦活動與行為關係之精髓。神經影像與行為間的關係是我們探究人類心靈奧祕重要的工具之一,《大腦生病救命手冊》在這方面是本很值得推薦的書籍。──楊延光,成大醫學院精神學科教授

  我雖然是西醫,近年來追隨老師學習調息、放鬆、伸展、拉筋,不斷的和自己的細胞對話,得到非常多的回饋。亞曼醫師除了提出許多科學上的實例,更在書中介紹許多觀念和做法,這些觀念和做法竟然和許多中國古老的傳承不謀而合。我感謝自己有機會接觸這本書,經由寫序讓自己有更多的機會檢視自己並且重新思考,我更樂於將本書推薦給大家,尤其是和我一樣的女性朋友們。──閻紫宸,林口長庚醫院分子影像轉譯研究中心主任暨核子醫學科醫師

  革命性的一本書。亞曼醫師讓你明白你的腦可以變成你最可怕的敵人,但也可以經由適當的治療而變成你最好的朋友。——馬丁‧史坦(Martin Stein)醫師,喬治華聖頓大學精神科臨床副教授

  開啟一扇大門,藉由評估及對策來改變你的生活。——羅伯特‧杭特(Robert D. Hunt) 醫師,范德堡大學精神科臨床副教授

  創新的技術、臨床的知識以及真誠的諮詢集合而成的一本增強腦力的使用手冊。亞曼醫生提供了能夠改變任何一個人的人生的簡單、直接而且立刻有效的處方箋。——艾密特‧米勒(Emmett E. Miller)醫師,《深層治療:身心醫學之精髓》作者

  《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是一本具前瞻性的著作。亞曼醫生提供簡單又具說服力的證據證明許多過去被認為是心理疾病的行為異常其實是有生物學的理論基礎為根據的。透過新型腦部造影片技術的鏡頭,人們可以看到患有憂鬱症、焦慮症、暴躁、衝動與強迫症的腦部實際上看起來的樣子。他給了許多對抗這些問題的實際建議,也提供許多幫助我們充分利用頭腦並改善生活的工具。——羅伯‧孔恩(Rob Kohn, D.O.)醫師,伊利諾大學芝加哥校區精神科與神經科醫師

  亞曼醫師這本突破性的著作永遠改變了精神病學與心理學這兩個領域。健康的頭腦是健康人生的先決條件,亞曼醫師提供了一個實用的指南。——厄爾‧亨斯林(Earl Henslin)博士,《你是爸爸的寶貝女兒》、《男人與男人之間:幫助父子建立親子關係》作者

  這本書出色極了。亞曼醫師是位先驅。——強納生‧沃克(Jonathan Walker),精神科醫生

  亞曼醫師對腦部功能的完善記錄對這個快速發展的專業領域有著特殊的貢獻。不過,他還有多個不同之處:裡面有許許多多幫助病患及父母該如何做的建議。這本書是目前最完整也最具體的建議手冊,病患以及父母可以學習並試著幫助自己療癒。——科里登‧克拉克(Corydon Clark),精神科醫生

  在這個自己動手醫療保健風行的年代,《大腦生病救命手冊》完全符合這個需求。充滿在書中的「大腦處方」(透過認知鍛煉和營養忠告)適合所有經歷過焦慮、抑鬱、衝動、過度憤怒或擔心,以及有強迫行為的讀者來閱讀。──亞馬遜網書導讀推薦

  這本書很顯然讓那些喜愛科學懸疑情節、趣聞的讀者心神嚮往!──出版人週刊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大腦生病救命手冊:有些人不是真的壞、笨、暴力、想不開,而是頭腦生病了!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力求详尽、自然: --- 书名: 穿越時空的匠心:文藝復興的技藝與思想革新 简介: 在人类文明的漫长画卷中,有一个时期如同烈日般耀眼夺目,它不仅是艺术的黄金时代,更是思想、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全面觉醒——那就是欧洲的文艺复兴。本书并非一部枯燥的年代编年史,而是一次深入的、沉浸式的时空穿梭体验,带领读者亲身走入十五世纪佛罗伦萨的石板街,感受达·芬奇工作室的丁香与松节油气味,聆听米开朗基罗在西斯廷天顶下凿刻的巨响。 我们聚焦于“匠心”二字,探讨文艺复兴的成就如何建立在对古代智慧的重新发掘、对人类潜能的极致推崇,以及对精确技艺的不懈追求之上。 第一部:重拾失落的典籍与光影的魔法 文艺复兴的序幕并非由宏大的战争或政治宣言拉开,而是由对失传知识的孜孜不倦的搜寻开始。本章详述了彼特拉克等早期人文主义学者如何冒着严寒,跋涉于修道院的尘封书库中,寻回被中世纪阴影所遮蔽的柏拉图、维吉尔和古希腊几何学的珍贵手稿。这种对“古典”的重新定义,为后世的科学与艺术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石。 随后,我们将目光转向美术领域——那场由线条和光影引发的革命。我们不再满足于圣像画板的平面化表达,而是渴望捕捉三维世界的真实感。详细剖析了马萨乔对透视法(特别是焦点透视法)的突破性应用,如何以前所未有的空间深度,将圣徒与凡人一同置于同一个可测量的宇宙之中。书中特别辟出一节,专门解析早期油画媒介的演变,探讨佛兰德斯画家如何利用油脂的透明性与层次叠加,创造出近乎于永恒的、细腻入微的肌肤质感与织物纹理。这种对“可见世界”的忠实再现,标志着观察力作为一种核心技能被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第二部:技艺的融合与巨匠的诞生 文艺复兴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模糊了艺术家、工程师、解剖学家和哲学家的界限。他们不是单一领域的专家,而是全才(Uomo Universale)。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剖析了这种跨学科思维如何驱动艺术的飞跃。 以达·芬奇为例,我们不仅欣赏他的《蒙娜丽莎》,更要探究他如何将人体解剖学的精确知识,融入到人物动态的绘制中;如何利用空气透视原理,使得远山如梦似幻,近景清晰锐利。书中详细整理了部分未发表的达·芬奇工程草图,展示了他对飞行器、水利工程以及光学仪器的构想,揭示出他眼中艺术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 米开朗基罗的篇章则侧重于“雕塑精神在绘画中的体现”。我们分析他如何将大卫像的古典健美与基督教的叙事激情相结合,以及他在西斯廷教堂穹顶上,如何运用超乎想象的肌肉结构和动态平衡,赋予干燥的壁画以雕塑般的力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比了文艺复兴盛期与早期佛罗伦萨画派在色彩学上的差异,强调了威尼斯画派(如提香)如何率先将色彩本身作为情绪表达的主要工具,为巴洛克艺术铺平了道路。 第三部:从手工艺到印刷术的社会变革 文艺复兴的光芒并非只照耀在精英阶层和宫廷之中。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下移,探讨技术进步如何改变知识的传播格局。 古腾堡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被视为一场无声的知识革命。我们探讨了印刷机如何迅速降低了抄写本的高昂成本,使得学术讨论不再局限于教会和贵族圈子。通过分析早期印刷的版式设计、字体选择(如意大利体和哥特体的竞争),我们可以看到知识分子如何有意识地塑造新的视觉语言,以适应大规模复制的需求。 同时,我们也考察了新的商业实践和银行系统的兴起,如何为艺术赞助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美第奇家族的崛起,不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是对文化投资的深刻理解。书中呈现了赞助人与艺术家之间复杂的合同关系、作品版权的早期形态,以及艺术家地位的提升——从昔日的工匠,逐渐转变为受人尊敬的知识分子。 结语:永不褪色的求真精神 《穿越時空的匠心》总结了文艺复兴留给现代世界的最宝贵遗产:一种永不满足的好奇心,一种相信人类理性可以理解并重塑世界的坚定信念。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过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大胆突破。本书旨在激发读者重新审视我们自身所处时代的技艺、美学与伦理挑战,从那段充满创造力的历史洪流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灵感。阅读此书,如同与历史上的大师们进行一场跨越五个世纪的深度对话,共同探索何为“完美”的创造。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丹尼爾.亞曼醫師Daniel G. Amen, M. D.


  丹尼爾‧亞曼是一位臨床神經精神科、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生,也是位於加州費菲市的亞曼行為醫學診所的主治醫師,他曾獲得美國精神科協會、巴爾的摩DC心理分析學院、美國陸軍頒發的獎項,是個全美知名的腦部與行為以及注意力缺陷症的專家。

  1987年的研究榮獲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Marie H. Eldridge獎。
  2001年4月獲選進入橙色海岸學院光榮榜。
  和美國「聯合派拉蒙電視網」一起製作的「酗酒的真相」節目獲得艾美獎。
  2005年美國精神病學協會卓越人物獎得主。
  2006年有聲書雜誌《聲音檔案》(AudioFile)音頻耳機獎(Earphones Award)。

图书目录

佳評如潮
序言
引言

1〉大腦健康的人更幸福

Part 1重整5大腦區,搶救生活品質
2〉憂鬱夜難眠──深層邊緣系統
3〉真危機還是假恐慌──基底核系統
4〉分心不是我的錯──前額葉皮質
5〉停不下來的執著──扣帶系統
6〉我不笨、不壞,更沒瘋──顳葉

Part 2遠離大腦汙染源,跨越人生黑暗期
7〉恐怖行為背後的暗黑大腦
8〉乾皺坑洞的中毒大腦
9〉毒癮←→大腦←→暴力
10〉拯救愛情的大腦處方箋

Part3訂做一個健康腦,今後幸福無憾
11〉護腦100招,預防不幸人生
12〉不要鐵齒!就醫的時機與管道
13〉當你想當的那個人

附錄
什麼是SPECT?
認識各種藥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191596
  • EISBN:978986549633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8MB

图书试读



一個老想著自殺的9歲男孩──安德魯

  
  安德魯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孩子。他是我的乾兒子也是我的外甥,他一直是個快樂、活潑的孩子,直到一年半前來到我們的診所成為我的病人後,他的個性就變了。他看起來很憂鬱,他有嚴重的情緒失控問題,並常向他媽媽抱怨有自殺和傷害人的念頭(對一個九歲的小孩來說很不尋常)。他畫他在一棵樹上吊死的圖畫,他畫他用槍射殺其他孩子的圖畫。當他沒有什麼特別原因之下在棒球場上攻擊一個小女生後,他媽媽深夜裡哭著打電話給我,我叫他的媽媽雪莉明天把安德魯來見我。他的父母從南加州的家直接開了八小時的車來這裡。
  
  當我跟安德魯的父母坐下來談並且接著又跟安德魯談過之後,我發覺事情不太對勁。我從來沒看過安德魯這麼生氣或是難過的樣子過。他對自己的行為沒有任何解釋,他沒有被虐待的記錄,其他的孩子也沒有欺負他,家族中沒有嚴重的精神疾病病史,最近也沒有遭受頭部創傷。不同於多數的臨床情況,我很了解安德魯的家庭良好,他的父母很慈祥、有愛心又和藹可親。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大部分的精神病醫生同仁可能會讓安德魯接受某些特定的藥物治療並且安排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治療。那時我已經做了超過一千件以上的SPECT檢查,所以我首要做的會是完成安德魯腦部的檢查片子,我想要弄清楚我們面對的是什麼問題。但我對同仁的敵意仍記憶猶新,因此我不禁納悶安德魯的問題是否全是心理問題?或許是我所不知情的家庭問題造成,或許安德魯只是在假裝因為他哥哥是個會讀書又擅長運動的完美孩子,或許安德魯會有這些想法跟行為是為了避開身為黎巴嫩家庭中次子那種不安的感覺(我個人對這方面有些了解),或許安德魯想要感到強勢而這些行為是與支配問題有關。後來還是邏輯駕馭了我的思考,一個九歲大的孩子通常不會想自殺或是傷害別人。我需要掃描他的腦部,如果結果正常的話那我們再來深入探索潛在的情緒問題。
  
  我帶安德魯來到掃描中心,我握著他的手陪他做SPECT檢查。安德魯坐在一張椅子上讓技師進行靜脈注射,幾分鐘後正當安德魯忙著用筆電打電動的同時,微小劑量的放射性同位素已從針筒注射至體內。沒多久將針頭從手臂上拔掉後,安德魯來到隔壁房的造影室,他爬上診斷臺平躺下來,造影攝影機緩緩圍繞著安德魯的頭部旋轉十五分鐘。當他腦部的片子出現在電腦螢幕上時,我以為哪個步驟出了差錯,安德魯居然沒有左顳葉!在確認檢查沒問題後,我知道掃描的品質也是沒有問題的,安德魯的左顳葉真的不見了。他長了一個囊腫嗎?一個腫瘤?還是先前中風過?看著螢幕時我一方面為安德魯感到憂心,一方面也我們也因已找到安德魯攻擊行為的原因而鬆了一口氣。我和其他的研究者都表明左顳葉與攻擊性有關。隔天,安德魯做了核磁共振攝影,發現了一個像高爾夫球大小的囊腫(濾泡性囊腫)在原本該是有左顳葉的地方,我知道這個囊腫需要切除,然而讓人認真看待這個問題證實仍是令人感到灰心沮喪。
  
  那天我打電話給安德魯的小兒科醫師告訴他臨床檢查的結果以及腦部檢查的發現。我告訴他去找個最棒的人選來幫安德魯把腦裡的那個囊腫移除掉。他找了三個小兒神經科醫生,三個都說安德魯的負面行為可能與腦中的囊腫無關,他們不建議安德魯動手術除非安德魯出現「真的症狀」。當小兒科醫師轉達這件事給我聽時,我氣炸了。真的症狀!我這裡有一個有殺人跟自殺傾向的小孩,他失去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而且還會攻擊人。我跟舊金山的一位小兒神經科醫生聯絡,這個醫生的說法也是這樣。後來我打電話給我一個在哈佛醫學院也是小兒神經科醫生的朋友,然而她的說法也又是一樣的,她甚至也用真的症狀這個說詞。我幾乎不客氣地打斷她的話:「安德魯的症狀要怎樣才叫真的?」她說:「噢!亞門醫生,當我說真的症狀時,我是指像癲癇或是語言障礙的症狀。」專業醫學真的不能接受腦部與行為有關嗎?我感到驚恐不已,但我不打算擱著這事讓這個孩子把自己或是別人殺了,我打電話給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小兒神經科外科醫師佐治‧拉札瑞夫(Jorge Lazareff)告訴他有關安德魯的事。拉札瑞夫醫師告訴我他曾替三個有左顳葉囊腫的小孩開過刀,他們三個都有攻擊行為的問題。他好奇左顳葉囊腫與攻擊行為是否有關連。在評估過安德魯的狀況後,很感激地他同意把安德魯的囊腫切除。
  
  當安德魯從手術麻醉後醒來,他對著他媽媽露出了微笑,這是他一年以來第一次的微笑。他的攻擊念頭消失了,他的脾氣也變回他以前七歲時討人喜愛的孩子模樣了,他很幸運,有人這麼的愛他,在他出現行為偏差時有注意到他的腦部狀況。因為這個非常私人的經驗,我決定將SPECT研究與大眾分享,無論我會遭遇到多大的責難。有太多的兒童、青少年、還有成年人就像安德魯一樣明明就是腦部異常,社會卻輕而易舉地將他們當成壞人。
  
  ***
  
  這本書會讓你明白人類的行為遠比世俗下歸類法則讓你信以為真的要複雜多了。我們實在是太快就將人的行為歸咎於他們性格不好,當促使他們這麼做的原因可能不是他們所願的,而是他們的腦部生理機能出了問題。舉例來說,有一個青少年因為有自殺及暴力的傾向而被帶來我這邊,他有顳葉有問題,他的這個問題對抗癲癇藥治療的反應良好。歸根結底,他不是一個壞孩子。就像他後來跟他媽媽說的一樣:「我一直想要有禮貌些,但我的腦袋不允許我這麼做。」有多少蹲在少年觀護所裡的孩子證實若有接受正確的治療其實根本就是好得不得了的孩子?有時候人們不討喜、不勤勞、不開心、不平靜、不服從、或是不友善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要,而是因為他們的腦袋出了某些問題,而「某些問題」原則上是可以處理的。
  
  不過,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你必須先了解──
  
  異常的SPECT掃描結果並不是不良行為的藉口。SPECT增加我們對行為的知識與了解,但它無法告訴我們所有問題的答案,許多腦部有問題的人從來沒有對其他人做出危險或是傷害的行為,這些片子需要依照其臨床情況來解讀。
  
  ***
  
  本書的目的並不是鼓勵讀者上醫院要求做SPECT檢查。你不需要藉一張SPECT片子來讓自己從這本書獲益匪淺。事實上,如果你去一個對SPECT不是很有經驗的醫學中心的話,造影的結果對醫生而言是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我的目標是利用SPECT的腦部造影結果來幫助解釋各式各樣的人類行為,無論是異常還是正常,這些造影結果讓許多長久以來被認為是本質上心理問題的憂鬱症、恐慌症、注意力缺陷症,其實是可以利用藥物搭配傳統的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而治癒的健康問題。我希望透過提出腦部如何運作的新見解,你能對自己的感受和行為以及別人的感受和行為有更深入的了解,還有我希望你利用特別為大腦設計的補腦處方來充份發揮腦部的運作模式,讓你每天都過得更有效。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現代社會開的一扇窗,讓人不得不停下來好好審視身邊的人和事。我最近剛看完,真心覺得裡面的觀點非常獨特,尤其在探討人際關係和行為模式上,提供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視角。過去,我們很容易把那些「難搞」的行為直接貼上標籤,像是「他就是個性差」、「這人就是想太多」,但這本書卻溫柔地提醒我們,很多時候,行為背後隱藏著我們看不見的掙扎或機制在運作。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回想起過去某些讓我感到困惑或受傷的互動,突然間,一些「為什麼他會這樣做?」的謎團彷彿找到了解釋的線索。它不是要我們一味地原諒或縱容不當行為,而是強調理解的必要性,這份理解讓我們在面對困境時,能夠更有同理心和建設性的方式去處理,而不是陷入無止盡的指責和情緒消耗中。書裡對於一些常見的心理現象描述得非常生動,讓我覺得彷彿作者就坐在我旁邊,用一種既專業又親切的語氣,將那些複雜的大腦運作機制,用我們日常生活中都能體會到的例子娓娓道來。

评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我們這些經常在社群媒體上被各種情緒性言論淹沒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劑清涼散。在這個快速判定、快速撻伐的時代,很多複雜的社會議題和個人困境,都被簡化成了黑白兩極的口水戰。這本書卻勇敢地站出來,試圖揭示「灰色地帶」的存在性。它用一種極為冷靜、近乎外科手術般的精準度,去剖析人類行為中那些不那麼光彩、難以啟齒的部分,並且將其歸因於生理或發展上的偏差,而非單純的道德瑕疵。這種去道德化的處理方式,極大地釋放了讀者的道德壓力,讓我們得以用更純粹的「問題解決」角度去看待這些狀況。我尤其喜歡它對「邊緣化」群體行為的解讀,它展現的不是憐憫,而是科學的洞察力,這使得讀者能夠建立起更健康、更長遠的理解基礎,而非短暫的情緒波動所驅動的同情心。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用詞風格,讓我感覺像是在閱讀一位經驗豐富的臨床工作者寫下的筆記,充滿了實戰的智慧。它避開了過多晦澀難懂的專有名詞,即使是像我這樣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讀者,也能輕鬆掌握其核心概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狀況時,語氣中總帶著一種沉穩的急迫感,彷彿在催促我們這些身處資訊爆炸時代的旁觀者,必須提高警覺,不要輕易下定論。我發現自己從閱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開始訓練自己的「慢思考」模式,面對那些快速浮現的判斷時,會習慣性地停下來問自己:「這個結論成立的背後,有沒有其他可能性?」這種內在機制的改變,才是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所在。它不只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維模式的重塑工程。書中對於不同類型認知偏差的區分,也讓我更清楚地辨識出自己或親友可能正處於的狀態,從而知道該如何提供最恰當的支持,而不是一廂情願地給予無效的建議。

评分

這本「救命手冊」的書名雖然聽起來有點戲劇化,但內容卻是腳踏實地,充滿了對人性的敬畏。我個人認為,它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看似遙不可及的神經科學概念,轉化成了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說明書」。讀完之後,我發現自己看待職場上的競爭者、家庭中的矛盾,甚至連自己偶爾冒出的負面想法,都有了更具彈性的解釋框架。它不會強迫你接受所有觀點,但它提供了一套強大的工具箱,讓你能夠自己去篩選、去驗證。這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後能立刻「變好人」的書,而是一本讓你明白「人性本來就複雜多變,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一點外部的校準」的指南。對於任何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經常為了理解他人的古怪或難以理解的決定而感到心力交瘁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個極好的心靈支撐,它讓你懂得如何保護自己的能量,同時又保有對世界的開放性。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心理健康議題的讀者,市面上很多書籍往往偏向學術理論或過於通俗的自我激勵,很難找到一本能夠兼顧深度與實用性的。然而,這本「手冊」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它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但行文卻絲毫沒有枯燥感,這點非常難得。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各種情況時所展現出的細膩觀察力,那種對人類脆弱性的深刻體察,讓人讀了感到十分慰藉。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新聞裡那些極端的事件,或是日常生活中遭遇那些讓人摸不著頭緒的反應時,總會感到一種疏離和恐懼。但這本書試圖拉近我們與這些「異於常人」表現之間的距離,它用一種科學的基石去搭建起一座橋樑,讓讀者明白,所謂的「異常」往往是一種功能失調,而非本質上的惡意。它並沒有提供一套萬能的解藥,但我相信,光是具備「可能不是他本意如此」這個認知,就已經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它極大地降低了我們在處理人際衝突時的防衛姿態,使得溝通的空間被釋放出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