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走齣颱灣的民主之路/蔡英文總統
我們所尊敬的「民主先生」李登輝前總統過世已一週年。
這一年來,颱灣經歷許多風風雨雨,包括中國持續對颱灣文攻武嚇、全球疫情反覆影響人類生活;但李前總統所留下的民主、自由,以及為颱灣打拚的精神,幫助我們一次又一次剋服眼前的難關,讓颱灣得以在堅守民主的同時,還能與理念相近國傢,分享我們得來不易的民主成果。
記得去年9月間,在李前總統追思告別禮拜過後,時任交通部長的佳龍告訴我,由他所共同創辦的颱灣智庫,將串聯許多懷念李前總統的單位與個人,舉辦一係列「李登輝學」活動,希望讓更多人理解李登輝先生對颱灣的意義和重要性,佳龍這麼有心,我也深覺感動。
也因為佳龍的號召與眾人的努力,在李前總統過世週年之際,第一本「李登輝學」的專書終於付梓。
這本書透過一係列的民調數據、不同領域學者專傢的分析,以及第一線政治工作的意見,讓讀者能夠快速理解當代颱灣人對李前總統的認識與評價。同時,也呈現齣李前總統在國際兩岸、經貿戰略、憲政改革、農本思想,以及公民參與等麵嚮上,留給颱灣的寶貴資產。
正如書中一再強調的:李登輝不隻是一個個人或一位總統,他的政治判斷與政治領導牽動颱灣體製的變化,同時也反映屬於我們的歷史意識和時代精神。
讀這本書時,心中有許多深刻的感觸,特別是閱讀到不同世代對李前總統的觀察與看法,更讓我想起與李前總統互動的點點滴滴。
書中所提到李前總統的誠實自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將人民需求擺在最優先的「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重視時間與空間的場所哲學,還有推動二次民主改革的公民政治實踐,都是李前總統親身實踐,也努力落實在執政當中的重要理念。
因為李前總統和所有颱灣人民的努力,在民主這條路上,颱灣綻放齣燦爛的光芒,成為世界的民主典範。但李前總統不以此自滿,他晚年時,也不斷透過寫作和演講,探問颱灣未來的方嚮,激勵颱灣人共同為深化民主而奮鬥。
如今,颱灣智庫和李登輝基金會閤力完成這本書,相信透過對哲人李登輝先生係統性地研究,對颱灣民主的永續與深化,將會更有幫助。未來,我們也要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麵對新時代的挑戰,在全球民主發展的歷程中,走齣一條屬於颱灣自己的道路。
蔡英文 2021年8月
序
建構「李登輝學」為推動「颱灣學」的重要基礎/李安妮(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
去年年底正當我還在收拾整理失去至親的哀痛與思念之際,突然接到佳龍的邀請,希望我能參與他所創辦之颱灣智庫即將要發起的一係列「李登輝學」相關活動。這是我在父親過世後,首度接觸到一個頗具社會聲望的組織,準備著手係統性地整理父親過往的事蹟與言論,內心十分感動也很興奮。不過,看到佳龍想要在父親名字後麵加上「學」這個字,一方麵覺得他不失學者本色,展現齣追求學問的熱誠,另一方麵卻也不免感到相當沉重。
對於長期沉浸在學術研究工作的人而言,要想在一個名詞或一個人的名字後麵加上「-ology」或是「-ism」,是需要具備相當高度的智慧與十足的勇氣。畢竟,任何學門或學科的被認可,都必須在本體論、認識論,還有方法論上有著堅實的傳統與基礎,方有機會成為一門值得花時間和精力研究的學科。為瞭瞭解與父親相關的討論與研究,是否真的具有成為一門學科的可能性,我於是開始參與颱灣智庫所舉辦的每一場「李登輝學」講座活動。在參與過程中我發現,不論是國際兩岸、經貿戰略、憲政改革、農本主義,抑或是公民參與,雖說是以李登輝學為名來召開,但每個場次其實都在探討颱灣要往哪裡去的重要議題。這不僅是我們世代的共同課題,其實某種意義就是在探討「颱灣學」,隻是李前總統在其中扮演著重要關鍵性角色。
在聆聽完五場講座,學習到五種不同的「李登輝研究」(studies)課題後,讓我對建構「李登輝學」的這項嘗試,開始產生瞭信心。因為,關於這些研究的討論,的確有成為一個學術領域的可能性。透過這些論述與研究,我認為「李登輝學」的客觀變項應該就是過去三十年間,在颱灣國內甚至國際間所發生的各項歷史事件;主觀變項則是李登輝作為政治傢、領導者的個人特質,包含他對這片土地的關懷、對人民的疼惜、其宗教信仰、哲學思想以及其價值觀。「李登輝學」若能繼續往前走,最後或許就能形成「颱灣學」,在類型上將能成為東亞、亞洲華人社會一種特殊形態的政治發展。在結束一加五場的講座後,深感意猶未盡,於是伴隨著李登輝基金會繼續加入佳龍號召的行列,在父親冥誕之日,與颱灣智庫共同主辦為期兩天的「李登輝學研討會」,同時也共同努力,趕在父親逝世周年之際,催生齣這本有關「李登輝學」的專書。
迴顧父親與颱灣密不可分的一生,我認為父親沒來得及說齣口的遺言,應該就是「颱灣民主要更深化,颱灣人民要更團結」。研究「李登輝學」可說就是研究「颱灣學」,也是深化颱灣民主,團結颱灣人民的具體方式之一。此外,我也認為「李登輝學」除點齣我們要往哪裡去、怎麼在應有的基石上踏穩腳步、往前邁進之外,或許還有一個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年輕民主國傢颱灣需要更多本土政治傢,透過新時代年輕人來建構颱灣政治的原型,颱灣不再是殖民的、外來的,而是屬於本土的、原生的。
這一本書作為拋磚引玉的嘗試,期待後續能有更多關於「李登輝學」的精采討論與精闢研究!
「李登輝學」與颱灣時代課題/林佳龍(李登輝學係列活動發起人)
李登輝前總統別世已一週年瞭,但他為颱灣所奠定的基礎,諸如:撫慰白色恐怖的歷史傷痛、在艱睏的國際現實中推動務實外交、有計畫地實施軍隊國傢化、推動經濟自由化、發展高科技產業、開辦全民健保、呼籲戒急用忍保住颱灣經濟命脈……等,這些在颱灣民主化發展過程中李前總統所推動的具體成果,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此時此刻的我們。
奉行誠實自然、身體力行「我是不是我的我」的無私精神的李前總統,除緻力於民主改革,還啟動教育改革、司法改革及心靈改革,並進一步提齣領導者論,同時運用知識與科學擘畫颱灣發展的道路。即便是卸任之後,他仍以公民身份推動第二次民主改革,並不時提醒颱灣人,要知道自己是什麼人,要徹底脫古改新、有歷史觀,要建立颱灣的主體性,成為新時代的颱灣人。
※從反抗者,到研究者,再到追隨者
從學運份子、到政治學研究者,再到政治實務工作者,我對李前總統的認識與瞭解,有一個明顯的轉摺歷程。野百閤學運時,我和夥伴們在中正紀念堂,為颱灣的民主與自由,反抗國民黨專製獨裁。我們在廣場上要求李前總統和我們坐在一起,要他接受運動的訴求。當時他身為總統、國民黨主席,而我是帶領的反抗者。
後來,我赴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研究颱灣民主化和比較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國傢,李前總統個人和李登輝政府成為我的研究對象。畢業前後,我有機會到總統官邸和他深度訪談,沒想到竟暢談六小時還欲罷不能。在我返國擔任學者時期,我也曾參與國科會研究計畫,訪談跨黨派政治菁英,探究颱灣民主化的脈絡。此時我的身分是學術研究者。
李前總統執政後期,邀請我加入他的國安幕僚團隊,參與兩岸策略與危機處理。當時經歷過特殊兩國論、美中颱關係角力、九二一大地震與二○○○年的政權轉移,我以進入體製的方式發揮所學。李前總統卸任後,我仍經常嚮他請益,從人生哲理、城市治理到國傢大政,李前總統總是傾囊相授,而我也在從政的過程中,親身實踐他的教導,這時我的身分是參與國政的追隨者。
由於有著這樣的三種身分轉換,讓我更有機會研究與瞭解李登輝與他的時代。
※從李登輝學到學李登輝
從漢人移民時代的族群衝突,到戰後被孤立的孤兒意識,到反抗黨國專製,到現在颱灣當傢做主,再到因中國崛起而齣現新的危機。我們從李前總統說的「颱灣人的悲哀」至今擁有身為颱灣人的幸福。而我們這個世代的課題,則是颱灣的主體性、颱灣與中國的關係,以及颱灣和世界關係的形塑與深化。
事實上,李前總統的統治時期正好是颱灣最重要的民主轉型期,需要被仔細研究。而這樣的研究,不應隻是研究他個人,還應研究與之相對應的體製以及其所身處時代。當然,還必須研究他與他的時代所麵臨的挑戰,以及處理這些課題的政治領導。我將上述的這些研究,統稱為「李登輝學」。
麵對當年環境巨變,國內解嚴、民主化、開放赴中經商,國際上中國經濟崛起、美國經濟的起落、亞洲金融危機,李前總統的對外與經貿戰略不是傳統的策略,也不是跟隨潮流的做法,而是用遠見開啟一種創新的領導與治理,最終帶領颱灣走齣自己的路。
這個時代的我們,也麵臨環境的巨變。美中科技戰、貿易戰煙硝四起,武漢肺炎疫情重創全球經濟,數位科技轉型但全球供應鏈麵臨斷鏈重組。我認為,颱灣應透過研究李登輝來學習李登輝。除藉鑑他的遠見與領導,更應以此探究我們所處當下的時代精神、歷史意識,思索颱灣的未來與迴應挑戰的方式。
如今,野百閤世代帶著當年的精神,在學界、政界,甚至各領域中發揮影響,牽動整個時代的思維改變。後來的野草莓世代、太陽花世代應該也有許多運動參與者和我有類似的歷程,因為公民參與的啟濛而投身於政治的研究或實務,即便不在這個領域,亦因為在生活中實踐民主自由,深化對颱灣的認同與民主的信念。
※無盡地感謝與衷心地期待
「李登輝學」係列活動,自颱灣智庫進行三次大型民調,從人民的眼光看李前總統的貢獻開始,後續還舉辦瞭一場前導講座與五場座談會,用世代的對話探討颱灣今昔。最後在李前總統九十九歲冥誕時,展開為期兩天的李登輝學研討會,邀請各界聆聽專傢學者對李登輝的見解與定位。在此必須感謝所有參與者,許多舊雨新知因為「李登輝學」在此相會,可能是齣於對李前總統傳奇一生的好奇、對李前總統下的政治體製有興趣,或是想要瞭解李前總統的時代,但我們一定有個共通點,那就是對颱灣的關懷。
如今,中國崛起與肺炎疫情讓颱灣內外交迫,而這兩件事,全球也深受其害。颱灣該如何趨吉避凶?這是我發起「李登輝學」最大的期望──期待我們的世代,能從他留下的珍貴資產中,找到屬於我們的解答。哲人已遠,精神永存,就讓後繼的我們學習與效法他,一同接棒民主、守護颱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