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媽祖信仰 (電子書)

臺灣的媽祖信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蔡相煇
圖書標籤:
  • 媽祖信仰
  • 臺灣宗教
  • 民俗信仰
  • 臺灣文化
  • 宗教研究
  • 媽祖
  • 電子書
  • 臺灣歷史
  • 信仰文化
  • 文化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媽祖信仰由中國福建傳入臺灣,從明末清初開始,經日據時期、臺灣光復、國民政府遷臺到現在,已發展成具臺灣特色的民間信仰,也是臺灣最主要的信仰之一。

  還原臺灣的媽祖信仰,一切從清廷治理臺灣開始......

  臺灣四麵環海,以保護航海安全著名的媽祖信仰因而被引入澎湖,明鄭時代臺灣最主要的官方是玄天上帝,清朝為攻打臺灣,開始運用媽祖信仰分化明鄭水師,成功勸誘部分水師降清,並派明鄭降將施琅率領這支水師逼迫鄭剋塽降清。為崇德報功,清政府廣為傳播媽祖信仰,並以媽祖為國傢級祀典,規定沿江、沿海各省各級政府建廟奉祀。

  日本統治時期,臺灣總督府為遂行同化政策,乾預、約束民間信仰,然因媽祖信仰為臺灣居民主要信仰,且日本開國天皇「天照大神」也是女神,故允許媽祖信仰繼續存在,至七七事變爆發始全力約製。其後日本戰敗,臺灣光復,民間信仰始逃過大劫。

  1945年臺灣光復,媽祖信仰恢復,1950年國民政府遷臺,國、共對峙,臺灣實施戒嚴,寺廟活動受嚴格管製;但隨著臺灣經濟的發展及民主政治的施行,1970年代政府政策也跟著改變為輔導寺廟從事文化建設。

  媽祖信仰發展至今,每年農曆3月,是臺灣的「瘋媽祖」月,媽祖遶境活動更是一大盛事,被視為重要民俗之一,亦吸引不少國內外人士參加。除瞭既有的宗教活動之外;也發揮其社會教化功能,結閤慈善事業,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近年則朝推動文化產業、吸引人潮發展觀光事業的方嚮發展。

本書特色

  ※作者研究臺灣歷史、宗教與媽祖信仰多年,透過詳實的考證與研究,帶領讀者瞭解臺灣媽祖信仰的起源。

  ※深入探討臺灣的媽祖信仰如何傳入臺灣,在政府、商人支持下演變成今日臺灣最普遍之民間信仰的過程及各地主要媽祖廟間的互動關係。

  ※介紹臺南市大天後宮、北港朝天宮、颱北關渡宮、彰化南瑤宮、大甲鎮瀾宮等重要媽祖廟之歷史沿革。
 
追尋失落的文明:古蜀文明的輝煌與神秘 一本深入探索中國西南地區古代文明的恢弘著作,揭示一個曾被曆史長河遺忘的璀璨篇章。 本書並非聚焦於我們熟悉的黃河流域或長江中下遊的文化遺址,而是將目光投嚮那片被雄奇山脈環繞、自古以來便籠罩著神秘色彩的西南秘境——古蜀大地。通過對三星堆、金沙遺址等一係列震撼世界的考古發現進行梳理與解讀,本書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迴那個青銅輝煌與祭祀儀式並存的史前時代。 第一部分:地理的塑造與文明的萌芽 1.1 蜀地的自然屏障與生態環境: 古蜀文明的興起,首先得益於其獨特的地理環境。本書詳盡分析瞭岷江流域、成都平原的衝積特性如何為早期農業的發展提供瞭肥沃的土壤。我們探討瞭巴蜀地區復雜的山地、丘陵與平原地貌,如何既構成瞭天然的地理屏障,保護瞭早期文明的獨立發展,同時也限製瞭其與外部中原文化的早期直接交流。這些自然條件如何潛移默化地塑造瞭古蜀人獨特的宇宙觀和精神世界,是本書探討的起點。 1.2 早期聚落的齣現與社會結構的雛形: 通過對成都周邊的史前遺址,如寶墩文化等進行的考古學分析,本書描繪瞭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蜀地如何從分散的氏族部落逐步發展為具備防禦工事和初步社會組織的大型聚落。我們審視瞭早期陶器、石器技術的發展脈絡,以及這些早期證據如何暗示著權力集中和社群協作的齣現。這些萌芽階段的證據,為理解後期青銅文明的爆發奠定瞭基礎。 第二部分:青銅的頌歌——三星堆的驚天亮相 2.1 祭祀的中心:三星堆遺址的全麵解讀: 三星堆,這個名字如今已成為古蜀文明的代名詞。本書花費大量篇幅,係統地介紹和分析瞭1986年以來,特彆是近些年新發現的“祭祀坑”中齣土的數韆件青銅器、玉器和金器。我們不僅僅是羅列文物,而是試圖深入理解這些器物在古蜀宗教和政治體係中的功能。 2.2 神權與王權:青銅造像的秘密: 書中對標誌性的青銅大立人像、青銅神樹、以及那些造型奇特的“人麵頭像”進行瞭細緻的圖像學和工藝學分析。這些高聳的立人像究竟代錶著至高無上的王權,還是溝通天地人神的媒介?青銅人像上奇異的紋飾、誇張的肢體語言,以及金麵罩的象徵意義,都被置於當時世界觀的框架下進行深入探討。特彆關注瞭人麵頭像的“方頤大耳”特徵,探討其與後世巴蜀地區族群遷徙和文化融閤的可能性。 2.3 失落的冶金術:三星堆青銅技術的獨特成就: 三星堆青銅器在閤金配比、鑄造技術(如大型器物的分範閤鑄技術)上展現齣遠超同時期其他地區的復雜性。本書邀請冶金史專傢,剖析瞭古蜀匠人如何掌握瞭高锡青銅的冶煉技術,並對其獨特的審美風格——誇張、神秘、充滿動感——進行瞭闡釋。這種技術和藝術的完美結閤,是三星堆文明得以矗立於世界古文明之林的關鍵。 第三部分:光芒的轉移與金沙的輝煌 3.1 曆史的斷層與文明的遷移: 三星堆遺址的突然衰落和隨之而來的金沙遺址的興起,構成瞭一個引人入勝的曆史謎團。本書追溯瞭兩者之間的時間間隙,並探討瞭導緻這種中心轉移的可能因素,包括環境變遷、內部衝突或外部壓力。 3.2 “太陽神鳥”的永恒光芒:金沙的黃金時代: 金沙遺址的發現,標誌著古蜀文明進入瞭一個以“黃金”為核心象徵的新階段。書中重點分析瞭標誌性的金沙“太陽神鳥”金飾牌,探討其背後的宇宙論——四鳥繞日或神鳥負日的神話主題,以及它如何成為古蜀人對時間、生命和永恒的理解。此外,對大量齣土的素麵金冠帶、耳飾等,也進行瞭細緻的形製和工藝比對。 3.3 權力的象徵:玉器的精進與禮製的確立: 與三星堆的青銅霸權相比,金沙時期玉器的地位顯著上升。本書詳細考察瞭金沙齣土的玉璧、玉琮、玉璋等禮器,並將其與長江中下遊的良渚文化等進行比較,試圖界定古蜀禮製的確立過程及其獨特性。玉器作為權力與神性的載體,其數量和精美程度,反映瞭金沙社會組織的高度復雜化。 第四部分:巴蜀的融閤與文明的尾聲 4.1 從古蜀到巴蜀:文化元素的滲透與重塑: 本書將視野擴展到巴文化(主要集中在川東一帶),分析瞭古蜀文明的強勢文化輸齣如何與巴文化、以及與中原文化(周、秦)的早期接觸中發生復雜的化學反應。討論瞭戰國至秦漢時期,巴蜀地區青銅兵器(如戈、矛)的特徵,以及巴蜀漆器、印章等領域齣現的新的文化標識。 4.2 符號的延續:巴蜀符號之謎: 巴蜀青銅器和印章上那些奇特、難以釋讀的幾何圖案和符號,是古蜀文明留給後世最頑固的謎團之一。本書集閤瞭符號學和古文字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瞭這些符號是否是尚未被破譯的文字係統、族徽,還是某種具有固定含義的祭祀標記。我們試圖從中捕捉古蜀人尚未完全消逝的思維痕跡。 4.3 曆史的隱沒:古蜀文明的最終歸宿: 秦滅巴蜀,標誌著古蜀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終結,但其文化基因並未完全消失。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追溯瞭古蜀的文化元素如何在漢代的地方社會、民俗傳說中得以延續,探討瞭這片土地上關於“神靈”、“古國”的記憶是如何在民間口頭傳統中得以保存,並最終沉入曆史的深海,等待現代考古學的喚醒。 結語: 本書以嚴謹的考古學為基石,輔以人類學、藝術史和社會學的多維視角,力圖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且充滿謎團的古蜀文明全景圖。它不僅是對過去輝煌的一次緬懷,更是對中華文明多元起源論的有力佐證。通過對三星堆與金沙遺址的研究,我們得以瞥見一個擁有獨立審美體係、高度發達的祭祀製度和卓越冶金技術的史前大國,它曾經矗立於世界的東方,卻又神秘地隱去身形。本書旨在引導讀者,一同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繼續探索那份屬於青銅與黃金的失落榮光。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相煇


  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博士,曾任國立空中大學人文學係主任、圖書館長、秘書處長、笨港媽祖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現任雲林縣北港媽祖文化協會理事長、臺北市關渡宮董事、泰安旌忠公益文教基金會董事。

  著作有:《颱灣的王爺與媽祖》(1989)、《颱灣的祠祀與宗教》(1989)、《北港朝天宮誌》(1989、1994)、《現代化與近代中國的變遷》(與林滿紅等閤著)(1997)、《臺灣社會文化史》(1998)、《王得祿傳》(與王文裕閤著)(1998)、《臺灣民間信仰》(2001)、《臺灣歷史人物與事件》(與曹永和等閤著)(2002)、媽祖信仰研究(2006)、《天妃顯聖錄》與媽祖信仰(2016)臺北市關渡宮歷史沿革(2016)、蔡相煇臺灣史名傢研究論集(2018)及論文數十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 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
 一、媽祖信仰的傳入與類型
 二、媽祖信仰的思想背景
 三、媽祖信仰的社會功能
 四、媽祖信仰的現代化
 五、結語

第二章 │ 清代臺灣的媽祖信仰
 一、康熙年間文獻所見媽祖記載
 二、清水師藉媽祖信仰平定臺灣
 三、硃一貴事變後媽祖信仰的擴張
 四、臺灣媽祖廟的類型

第三章 │ 季麒光與清初臺灣媽祖信仰的開創
 一、前言
 二、明鄭時代臺灣未見天妃廟
 三、季麒光的臺灣仕履
 四、季麒光與臺灣府天妃宮
 五、蔣毓英《臺灣府誌》
 六、結語

第四章 │ 歷史文獻中的北港朝天宮
 一、前言
 二、臺灣方誌有關笨港街天妃廟的記載
 三、有關北港朝天宮的文獻記載
 四、北港朝天宮保存文物的記載
 五、結語
 
第五章 │ 臺北市首座媽祖廟關渡宮

 一、閩人入墾臺北盆地
 二、海防安全考量建立天妃廟
 三、墾民移入與關渡宮的發展
 四、日據時期關渡宮的重建與管理權轉變
 五、當代關渡宮
 六、結語

第六章 │ 臺灣第一香:南瑤宮笨港進香
 一、前言
 二、南瑤宮的創建
 三、南瑤宮笨港進香
 四、從笨港到北港
 五、「笨港天後宮」歷史的爭議
 六、結語

第七章 │ 北港朝天宮與臺南大天後宮的分閤
 一、前言
 二、朝天宮、大天後宮背景分析
 三、北港媽祖巡府城
 四、三媽中止巡府城
 五、互動餘波
 六、結語

第八章 │ 日據時期的北港朝天宮
 一、朝天宮的創建與經營
 二、朝天宮的重建
 三、朝天宮管理製度的建立
 四、北港媽祖南北巡行
 五、皇民化運動下的北港朝天宮
 六、結語

第九章 │ 當代臺灣媽祖信仰的發展與祖廟認同的轉變
 一、前言
 二、大甲的開發與鎮瀾宮概況
 三、大甲媽祖北港進香
 四、新港奉天宮與「笨港毀滅論」
 五、鎮瀾宮轉嚮湄洲認祖
 六、結語

第十章 │ 宗教與文化的融閤―以北港朝天宮為例
 一、前言
 二、北港朝天宮建築與祀神格局
 三、正殿祀天後媽祖
 四、後殿祀觀音―保留宗教淵源
 五、奉祀三官―以道教為輔翼
 六、五文昌夫子傳承儒學
 七、聖父母殿―弘揚孝道
 八、結語

第十一章 │ 臺灣地區流傳的天上聖母經典
 一、前言
 二、賴玄海編撰《湄洲慈濟經》
 三、李開章編撰《天上聖母經》
 四、傳妙撰《天上聖母經》
 五、結語

第十二章 │ 媽祖信仰的宗教本質
 一、前言
 二、媽祖與觀音大士
 三、媽祖信仰與道教
 四、從政府祀典到民間信仰
 五、結語

附錄
 附錄一:《天妃顯聖錄》天妃林默史事年錶
 附錄二:清代臺灣主要媽祖廟錶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9591867
  • EISBN:978986959186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