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醫思想 跨文化講座紀實 (電子書)

道醫思想 跨文化講座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欣欣
图书标签:
  • 道醫
  • 中醫
  • 跨文化
  • 講座
  • 紀實
  • 傳統醫學
  • 養生
  • 文化交流
  • 電子書
  • 健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回返東方的對話
六場講座,從生死疾病到祖先療癒,展現道教醫學的生命哲理
 
  道醫以道教哲理為指導,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影響的一種特殊理論與醫療實踐。道醫重視醫者的自我修煉,安神定志,治於未病之時。
 
  本書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收錄精彩道醫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
 
  六場講座,每場次主題皆關照身而為人內在與外在關聯的人性與文化肌理。談論道醫的生死觀、疾病觀、生命觀,以及符籙作為訊息的傳遞,祖先與人心療癒的關聯,並論及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的影響與對話。通過演講與對談,本書呈現傳統道教鮮活的當代實踐,以及道教儀式專家的詮釋觀點,並結合跨領域學術研究者的臨場對話,激盪出前所未有知性與靈性的火花。
 
本書特色
  
  1. 道教儀式專家親授,從家傳文獻中探尋道醫的思想源泉。
  2. 自華人傳統文化經驗出發,展現慎終追遠的護理關懷。
  3. 開拓更廣闊的人文智識版圖,提煉道教哲學的生死及宇宙觀。
 
共同推薦(依筆劃序)
 
  「道」講的是天、地、跟人之間的關係,講的是整個環境對萬物身體的影響。當今預防醫學所注重的飲食、運動、睡眠,和這「上醫」所提倡的藥食同源、修身養性不謀而合;老祖宗的智慧真是值得細細品味,並進一步活用於日常生活中。——翁芬華(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副教授)
 
  這樣的實作與立論令人詫異驚艷,其中蘊藏著豐富可觀的學術資源,亟待奔馳的想像力將之開發,引領至亙古而新的生活方式與對自我的重新認識。——鄭凱元(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
 
  這些儀式專家非凡的人生經驗與文化學習,穿梭異界的靈性體驗,神奇的話術與身體經驗,是人類學者在田野中,所領受、學習的豐美禮物。——簡美玲(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避免提及您提到的那本特定的电子书。 --- 《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作者: 李明 著 出版社: 寰宇文化出版社 装帧: 精装 / 480页 ISBN: 978-987-65432-1-0 内容提要 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今天,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和群体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全球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如医学或哲学)的深入探讨,而是旨在提供一个宏观的、系统的框架,用以解析当代跨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挑战与机遇。本书集合了社会学、人类学、传播学以及国际关系等多学科的视角,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理解和应对全球化时代文化差异的实用工具和理论基础。 本书开篇深入剖析了文化构建的本质,探讨了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价值体系乃至行为习惯。作者摒弃了将文化视为静态、同质化实体的传统观点,而是强调文化在互动中动态演变、层层叠加的特性。 核心章节详解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跨文化互动的基本模型 本部分聚焦于跨文化交流的理论基础。作者详细介绍了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特龙皮纳尔的“文化迷宫”模型,以及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在现代语境下的修正与应用。重点讨论了“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在商务谈判和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实际表现差异。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的心理机制及其应对策略,为读者提供了从理论层面理解文化差异的第一步。 第二部分:全球商业环境中的文化摩擦与融合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国企业的管理和运营面临着严峻的文化挑战。本章深入分析了不同商业文化在组织结构、决策流程、激励机制和客户服务方面的冲突点。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研究,展示了跨国公司如何在保持品牌一致性的同时,实现对本地化文化的尊重与适应。例如,对日式“圈子文化”与美式“扁平化管理”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不同文化背景下领导力风格的有效性差异。 第三部分:媒介、身份认同与数字时代的文化传播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文化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空前增加,但也带来了新的身份认同危机和信息茧房效应。本部分探讨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族群边界和国家认同。作者审视了全球流行文化(如影视、音乐)在不同地域的接受、再创造和本地化过程,并分析了信息流失和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等敏感议题。本章的讨论旨在帮助读者批判性地看待媒介所呈现的“他者”形象。 第四部分:冲突、和解与公共外交 文化差异往往是国际冲突的深层根源之一。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宏观层面,探讨了如何通过文化理解促进和平与合作。作者考察了文化软实力在国家外交中的运用,并详细分析了文化敏感性培训在预防国际争端中的作用。书中收录了多起通过艺术、教育和青年交流实现“文化搭桥”的成功案例,强调了建立相互尊重和承认的对话基础的重要性。 读者对象 本书适合对全球社会学、国际传播、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希望提升自身跨文化敏感度的所有人士。无论是企业高管、外交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还是关注世界格局的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深刻的洞察和实用的指导。 作者简介 李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人类学博士,长期致力于跨文化沟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多所知名大学进行客座教学和研究,其研究成果以严谨的实证分析和富有洞察力的理论构建而著称。 --- 《现代城市规划的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 作者: 王晓芸 编著 出版社: 绿色未来出版集团 装帧: 平装 / 620页 ISBN: 978-112233445-6 内容提要 《现代城市规划的生态韧性与社会公平》 是一部专注于探讨城市发展与环境可持续性、社会包容性之间复杂关系的专业著作。本书的视角超越了传统的工程学和功能分区限制,深入剖析了在气候变化、资源短缺和快速城市化这三大挑战下,当代城市规划应如何重新定位其核心价值。本书旨在提供一套综合性的方法论,指导规划师、政策制定者和社区活动家构建更具适应性、更可持续、且对所有居民都更加公正的城市空间。 本书强调,真正的城市韧性不仅体现在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上,更在于其社会结构应对经济冲击和保障弱势群体权益的能力。 核心章节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韧性城市理论的重构 本部分对“城市韧性”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界定,区分了工程韧性(Infrastructure Resilience)与社会韧性(Social Resilience)。作者详细阐述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城市规划理念,探讨了如何通过增加城市绿地、构建海绵城市系统来管理水资源和降低热岛效应。书中引入了“自然资本”的概念,主张将城市生态系统视为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投资。 第二部分:空间公平与城市治理 “社会公平”是本书的另一核心支柱。作者批判了过去几十年中城市扩张中隐含的隔离与排斥机制,如“规划的种族隔离”和“绅士化”进程对低收入社区造成的冲击。本章详细讨论了“可达性”(Accessibility)的多元定义,不仅包括交通可达性,还包括对优质教育、医疗和就业机会的可达性。书中介绍了参与式规划(Participatory Planning)的有效模型,强调赋权社区,使其成为规划决策的真正参与者。 第三部分:低碳转型与可持续交通体系 本部分专注于城市规划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核心作用——能源消耗和交通模式的转变。本书深入分析了混合使用开发(Mixed-Use Development)如何减少通勤需求,并系统性地比较了不同形式的公共交通投资(如快速公交系统BRT与轨道交通)在不同密度城市中的适用性与效率。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零碳社区和微电网在城市能源自给自足方面的潜力。 第四部分:适应未来:数字技术与城市管理 面对数据驱动的决策时代,本书审视了智慧城市(Smart City)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可能带来的数据隐私和“数字排斥”风险。作者主张,技术应用必须服务于社会公平和生态韧性的目标,而非仅仅追求效率的提升。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利用大数据进行风险评估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案例,同时强调技术实施过程中的透明度和问责制。 读者群体与价值 本书为城市规划师、地理信息系统(GIS)专家、环境工程师、公共政策制定者以及城市研究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提供了前沿的理论框架和实用的案例参考。它提醒规划领域的所有从业者,城市的美好未来,必须建立在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所有居民福祉的承诺之上。通过系统的学习,读者将能掌握如何平衡“绿色”目标与“公平”目标,设计出真正面向未来的、有弹性的城市空间。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蔣欣欣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兼任教授,曾任陽明大學護理學院副院長、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以及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IAGP)理事。擔任教職至今逾40年,致力於融合東西方哲學於臨床照護,並將團體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用於提升護理倫理教育之內涵,以促進人性化照護之實踐。已於國內外雜誌發表逾百篇相關論文,並編著《倫理手藝:照護者的情感與行動》、《護理照護的倫理實踐》、《團體心理治療》、《質性研究》、《護理與社會》等書。
 
作者簡介
 
張意將
 
  正一嗣漢天師府 第六十五代天師
 
李豐楙
 
  政治大學華人宗教研究中心名譽講座教授
 
楊儒賓
 
  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喻永生
 
  振興醫院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
 
周成功
 
  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胡文郁
 
  臺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郭育誠
 
  當代漢醫苑中醫診所醫師
 
敖曼冠
 
  振興醫院骨科部主任
 
張百欽
 
  張百欽家庭醫學診所院長

图书目录

楊序
鄭序
簡序
翁序
喻序
編者序 回返東方的對話/蔣欣欣

第一講 道醫的生死觀:陰與陽/張意將
與談|天地人的共振/郭育誠
|身心靈的照護/胡文郁

第二講 道醫的疾病觀:疾與病/張意將
與談|知識與智慧/敖曼冠

第三講 道醫的生命觀:魂與魄/張意將
與談|東西方對身體的看法/周成功

第四講 道醫的訊息場:符與籙/張意將
與談|道教學/李豐楙

第五講 道醫的祖先療癒/張意將
與談|遠古的升天文化/楊儒賓

第六講 道醫與現代心理學:呂洞賓與榮格/張意將
與談|文化傳承與生命之花/張百欽
|儒釋道的歷史脈絡/郁永生

跋 綿綿若存/蔣欣欣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142
  • EISBN:978986547022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4.2MB

图书试读

編者序
 
回返東方的對話
蔣欣欣(陽明交通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我學術生涯的上半場任職國防醫學院,下半場服務於陽明大學,兩校的教育內涵主要來自西方醫學,而校訓都蘊含著中華文化的精隨。在國防醫學院的學生時期,校訓是親愛精誠,「精誠」兩字出自孫思邈的〈大醫精誠〉,其中提到「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在陽明大學的校訓是真知力行、仁心仁術,出自王陽明的「致良知」思想。能在我學術生涯的最後階段,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合併之際,促成道醫思想講座,讓我對兩所學校的校訓有更深刻的體悟。
 
  從事護理教育四十餘年,藉由進入醫院指導臨床實習之際,得以時常參與觀察實際的護理現象,意識到照護者(護理人員)自身的健康狀態深深影響照護品質。然而當前護理教育的內容,多著重於照護他人的技術,缺少照顧自身的技藝;重視生理解剖的身體(object body),忽略生活的身體(lived body),當照顧者自身未留意情緒與身體的連結,如何能「安神定志」?
 
  2020年邀請簡美玲、鄭凱元、翁芬華三位老師共同申請到教育部深耕計畫補助,再加上科技部個人型計畫的部分補助,得以在陽明大學舉辦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及讀書會、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的對話等活動。其中六次系列講座主題是由喻永生醫師與張意將老師經過多次請益商討而決定的,後來又在鄭凱元教授的策畫下,2021年二月底拜訪彰化張天師教育總部,進行三天的參訪活動。由理論的理解到實際觀察體驗,懂得學習不再只停留在見聞之知,而是需要通過實踐的體知;體知是透過融有形、氣、神的身體,此身體與世界能流通、感通、互相轉換,是對處境能做動態回應的身體。道醫的行者,是透過身體的鍛鍊,培養具有「由宇宙氣化流行向經驗世界迴轉」的道性技藝。
 
  本書主要是彙編張意將天師主講及學界與談的六場道醫思想系列講座,利於了解道教醫學,並給出道教醫學與當代學術對話的內容,提供有志之士參考。
 
  第一講〈道醫的生死觀〉,由陰與陽的角度介紹道醫的生死觀,指出道醫是探究整個宇宙、自然環境,對萬物(含人類)影響(炁)的醫學,具有一種「大氣磅礡的宏觀調控理念」,以觀水、觀火、觀音法門,啟動人的自癒系統,由肉體的健康,促成魂魄的完整,治於未病之時。此次的兩位與談者,均提及醫護人員照顧他人之際,要先保持自身的和諧安適。那麼,學校教育除了傳授知識與技藝,也需培養安神定志的能力。後來,就在「團體分析」的課堂上,嘗試以觀音法門的呼吸法以及尺八的音頻,引導課前靜坐,確實利於師生的身心安定,提高學習效率。課程結束後,一位修課的護理學博士生,以船的隱喻說明課堂上的體悟,並發表一篇研究論文。
 
  第二講〈道醫的疾病觀〉,指出道醫中的「觀」,非一般人所理解的「視或看」之意。在道教中「觀」是一個修煉的法門。「觀」分為三個階段:初階(我是誰)、中階(誰是我)、高階(誰見我、我見誰)。觀的層次,影響對疾病的解釋與處理;並以疾與病這兩個字的組成說明疾病成因。疾,是與外傷有關,屬外因性;病,是與人的丙火有關,屬內因性。依據不同病因,施以不同處理方法。有些病不一定能完全治好,但可以帶著病走向更光明的大道。一位道醫與當代照護座談的參與者,因而提到:「對憂鬱症患者來說,不一定從此不再憂鬱,但可以與此病和平共處,還是能有一個美好的人生。」
 
  第三講〈道醫的生命觀〉,說明道教對魂與魄的概念,由母親懷胎開始說明魂魄何時進入身體,談到過世之前的臨終關懷。道教面對靈魂的概念,是複數的,有三魂七魄。當人經歷災難而出現創傷後症候群,西方醫學以心理或藥物治療。道醫則是以祝由科的祭解方式處理受到驚嚇的魂魄。通常,創傷後的魂魄驚嚇,沒有外表的皮肉傷,容易被忽略。「團體分析」課堂上,討論到一位護理人員經歷花蓮太魯閣號意外事件,受到輕傷。事後,她因害怕獨處時腦海裡不斷湧現的災難場景,選擇立即返回忙碌的工作崗位。雖然她的皮肉傷,不影響身體活動,但此重大意外事件造成的驚嚇,必然影響個人魂魄的健康。身體,具有主體性。身體不只是自己運用的工具,甚至每個器官都有自己的主人或神明,人需以敬意與自己的身體及各部位進行交談,可由身體經驗進入內在超越的身心一如。臨床上,有時醫護人員忙於應對醫療資料,忽略自身或躺在病床上患者的魂與魄;有時也陷於身心俱疲的失魂落魄,或是受到職業傷害,影響自身的健康。講座中提及當道長為人消災解難時,本身都要先以隱身符保護自己為例,指出醫護人員自身的上魂,容易受到病氣的汙染。醫護人員唯有先安頓自身,才能提升照護品質。某精神科專科醫院,有個對病人約束率最高的病房,護理長痛定思痛,開始推動關懷護理人員的專案,結果不僅減少病房的暴力事件,也使該病房的約束率降為全醫院最低。
 
  第四講〈道醫的訊息場〉,介紹道教的符與籙。符與受籙是道教的核心,而天師道是符籙派的始祖。符是天上的文字、訊息或是命令;籙是資訊場的中心,牽涉身分、權力大小、天命。符,如同現代支票,要兌現需有銀行戶頭及存款,符之所以能產生效力,是因為來自籙所具有的憑證。疫情時代,天師府製作除疫符提供海內外的民眾。在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座談中,一位精神科病房護理長提到,以前見到家屬偷偷地帶符入病房,往往就請他們到病房外才可以使用;在參與道醫講座後,逢農曆七月,他在主持病人生活座談會時,卻不再如往常發給病人零食點心,而是提供張天師府的平安符。病人說:「阿長(護理長)怎麼會發這個(平安符),好平安喔!」符之使用,屬於文化基底的自我照護行為,如果將這種安定心神的方式化約為迷信,則失去彼此對話與學習的時機。多年前指導精神科病房實習時,參與照護一位役男,起初每次找他會談時,他都要先拿一張自繪的八卦圖放在我們中間,後來會談時,他就不需要拿八卦圖了。自繪的八卦這個象徵物,表達他的生活世界,保護著他的心理與心靈,呈現他與我或他與世界的親疏遠近。由道醫思想的角度,其中涉及的不只人與人的關係,還有人與自己魂魄的關係,以及人與天地之間的關係,也開展著人擁有的超越性。
 
  第五講〈道醫的祖先療癒〉,因道教關心魂魄。認為人死後是歸入祖先,盡力陰陽兩利,使亡者安穩,生者平順,關注與祖先的縱向人際關係。西方心理學家談自我概念,提到我們透過與他人的接觸,設想他人對自己的看法,投身他人的角度,進而反觀自己,主要是依據橫向的人際關係,較少涉及與祖先相關的「我從哪裡來」之縱向人際關係。講座結束後的道醫思想與當代照護小組討論中,一位經常持經唸咒的工作人員提到「祖先就是我的電池」,當生活中遇到困境,就跟祖先秉告,雖然有時也分不清是祖先回應,還是因為跟祖先對話而出現的自我回應,像是莊周夢蝶,「把自己擴及到靈動的天地宇宙之間」,多了一層思維去面對不一樣的境界。2011年在葡萄牙舉行的團體心理治療學術會議中,我參加一場與祖先對話的社會劇,劇中我與從未謀面的外祖父對話,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意外地發現自己身上存在一種家族傳承的氣質,因而深刻地反省自己的生活世界。
 
  第六講〈道醫與現代心理學〉,由榮格與呂洞賓思想的相遇,講解道教的傳承與修行。工作團隊呼應這個主題,在小組讀書會閱讀楊儒賓譯、榮格著《黃金之花的秘密》。在書中,榮格提到他讀了《太乙金華宗旨》的德文譯本之後,更肯定其立論中的集體潛意識是種「經驗的」,而不是表淺認為的「形而上的」,並指出「科學是西洋精神的道具,是我們理解活動不可少的部分。如果宣稱:科學的理解是唯一的管道時,它才可能蒙蔽我們的視野。但東方交給我們的是另外一門學問,更廣、更深、更高的智慧——它穿透生命。」雖然榮格讀的《太乙金華宗旨》版本並不完整,但他在書中比較西方和東方對「道」的看法。西方講的是道成肉身(incarnation),東方強調相反的路徑,就是肉身成道,就是修你自己,靠自己的力量讓自己不一樣。肉身與道的關係,也是新儒學所重視的。《黃金之花的秘密》這本書,也解答自己多年來的一個困惑,1996年在美國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的一個工作坊,其動功、靜功、與對話的活動中,自己進入悠閒寧靜的身心忘我狀態,有著身體邊界的綿延擴大感,身體與世界共在的無憂無懼。之後,常問自己為何不再有那種定靜與自在。此書中提到的「天心一竅,不在身中,不在身外,不可摸索而開,只可默存已俟」,讓我了解原來這屬於心理學上的高峰經驗,是向外找不到的,只能靠自己的靜默修行,才可能進入主客二分前的原初經驗,沒有分別心,產生「不是純心或純靈的超越性,而是在世存有的超越性」。講座結束後的第二次讀書會,天師提到「在觀的境界裡面是無我的,那個我並不是真正我現在的我,它不會牽扯到我情緒或我周遭任何東西,那個我只是來到你生命最原始的那個點。⋯⋯你在那瞬間是毫無意識形態,你內心裡面是一片空白」。道教的修煉順序是先命後性(先形後神),身體一定要健康,才能往精神層面去修,如果身體有疼痛,精神是沒辦法完整的。身體健康的最簡單做法是接近大自然,就可提升自身的能量。回歸自然,到山裡面走一走,到溪邊、到海邊,對身體、心靈,都有很直接的影響。在這最後一次講座,也介紹正一仙功、尺八對疾病療癒的實例。
 
  每次講座結束後的學者與談及討論,涉及的不僅是道醫思想,更擴及古往今來的議題,了解道教這蘊生於中國土地的古老宗教,不僅帶有遠古升天文化的神祕性與神聖性,其修命與修性的實踐性,更開創並豐富人類文明的哲學、文學、藝術、科學等領域。如果量子醫學是未來的一個醫療取向,必然無法忽略道醫思想的文化基質。如果醫護人員要能有效地「收斂別人的亂度」,必先要好好看清自己,想想這一生,思考「我是誰」、「誰是我」、「我見誰」、「誰見我」。
 
  身體是一個道場,提供訊息給自己,提醒自己的情緒狀態,得以調整自己。胃痛或頭痛的肌肉緊張,就是一個線索,讓人意識到自己的情緒狀態,自己去看是什麼事情,是什麼理由造成這種情緒,幫助自己往內更清楚看見自身的心理狀態。生活世界裡,總以為眼見為信,實際上可見與不可見是同時存在著,如同陰與陽的相互依存。可見的,我們有感覺;不可見的,我們有感應。通過感覺與感應,推動我們的日常。道醫,尚不屬於學術界的日常,卻是我們生活的日常。
 
  《道醫思想:跨文化講座紀實》的出版,首先感謝2016年永生與天師的尺八因緣相遇,讓我們有機會探問道教醫學,更感謝陽明交大一群志同道合的師長以及研究生們,在教育部及科技部經費補助之下,促成道醫思想講座與相關的活動。原以為印製完成計畫成果報告,寄給所有的計畫參與者,就已圓滿達成任務,可以準備退休了。但後來遇見楊儒賓教授,他再三提醒道醫思想講座紀實的時代意義,並且催促我們出版;又聞,天師府的國外友人,也在詢問此次會議資料。為此,感謝天師及各位與談人的樂意分享,並再次幫忙修訂逐字稿的內容,以及美惠、修竹與施瓊芳小姐的熱切協助,促進書稿的豐富性與可讀性。這本書誕生於陽明交大合併之際,交由陽明交大出版社出版,也是因緣。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說,光是看到「跨文化講座紀實」這幾個字,就讓人對內容充滿了期待,畢竟在台灣這個多元族群交會的地方,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模式,簡直是日常必修課。這本書顯然不只是停留在表層的文化交流,它更像是深入挖掘了不同思想體系底層的共通邏輯與差異性,那種「洞見」的層次感非常強烈。閱讀過程中,我忍不住會停下來,對照一下自己過去在面對某些國際議題時的直覺反應,會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受限於自身的文化框架,導致視野不夠開闊。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提供了一種「跳脫視角」的工具,讓讀者能夠以更宏觀、更具同理心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上的各種觀點,對於從事國際交流或對社會學有興趣的朋友來說,絕對是本不容錯 X 的入門或進階讀物,它讓知識變得有溫度,有畫面感。

评分

對於長期關注本土發展脈絡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探討「在地化」與「全球化」的張力時,給了我一個全新的參照點。我們常說要「立足台灣,放眼世界」,但「放眼世界」的具體方法論是什麼?這本書似乎給出了解答的其中一個切面。它透過對不同文化哲學的梳理,反過來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我們自身文化的核心價值是什麼,以及在與外部世界接軌時,哪些是需要堅守的錨點,哪些又是可以彈性調整的介面。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敏感議題時的細膩度,既沒有盲目崇拜外來思想,也沒有故步自封地排斥異己,而是採取一種審慎的、汲取養分的姿態,這份成熟穩健的態度,在這資訊快速流動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也讓人讀完後心態更加平和開闊。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抱持著一半期待一半保留的態度,因為很多時候,講座的內容如果只是單向的知識灌輸,讀起來會很枯燥。然而,這本的「紀實」手法處理得相當高明,它保留了現場對話的即時性與碰撞感,彷彿自己就坐在聽眾席上,親身參與了那些思想的交鋒。那種思想火花迸射的瞬間,被文字精準地捕捉下來,這點非常難得。尤其是一些對於特定概念的定義與詮釋,在不同的提問與回答之間,呈現出漸進式的深化,這種螺旋上升的學習過程,比直接告訴你答案要來得有記憶點。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像是一場思辨之旅的邀請函,引導讀者自己去建構理解的階梯,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是實體書和純理論著作難以比擬的。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字體選擇,讓我印象非常深刻,它給人一種沉穩踏實的感覺,閱讀起來眼睛不會有負擔,這對於需要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是極大的加分項。更深層次的感受是,它在結構編排上,似乎經過了精心的設計,每一講的主題之間,都有潛在的邏輯連結,即便主題看似跳躍,但整體閱讀下來會發現,所有的線索都匯聚到一個核心的探討點上。這種「大處著眼,細處著墨」的編輯功力,體現了編輯團隊的專業素養。它不是那種看完就束之高閣的暢銷書,更像是可以時常翻閱的工具書或參考書,每次重讀,可能都會因為自身心境的轉變,而捕捉到之前忽略的隻字片語中的深意,這說明了其內容具有相當高的「複讀價值」與持久的思考延展性。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老實說,挺有質感,封面選色穩重又不失書卷氣,光是擺在書架上,就覺得是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最近手邊剛好在整理一些關於傳統文化傳承的資料,沒想到意外翻到這本,雖然標題看起來偏向學術性,但實際翻閱後,發現它的文字敘事方式相當流暢,不像有些學術著作那樣艱澀難懂,反而像是請了一位很有見地的長輩,在泡茶聊天時,娓娓道來他對某些深層議題的觀察。特別是對於如何將古老的智慧,在現代社會中找到合適的對話空間,書中似乎提供了一些相當精闢的見解。這種將「經典」與「當代脈絡」巧妙結合的筆法,讓人讀起來很有收穫,也激發了更多對自身文化根源的好奇心,讓我開始思考,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背後,是不是隱藏著一些被忽略已久的寶貴法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