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電子書)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曉鈴
图书标签:
  • 日治時期
  • 臺北
  • 朝聖之路
  • 弘法寺
  • 天后宮
  • 宗教史
  • 文化史
  • 臺灣史
  • 信仰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早在日治時期,
臺北曾出現一條以石佛串起的「臺北遍路」!
 
  近年臺灣興起「遍路」風潮,前往日本四國八十八所靈場進行巡禮者漸多。
  早在日治時期,臺北曾出現一條以石佛串起的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倘若以「點」來看單一佛寺,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就是串連起弘法寺與鐵真院的「線」。
  佛菩薩以身相守,守護台灣……
 
  四國遍路,是日本四國傳統的朝聖活動,基於對弘法大師的信仰參拜「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活動。全程約1077公里,也有1200至1400公里的說法,遍路者全程步行需要40多天時間。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兩者在日治時期皆是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之一,弘法寺(今臺北天后宮)為第1番,鐵真院(今北投普濟寺)為第88番,恰巧就是起站與終點。
 
  不論在西門町商樓裡的臺北天后宮,或是日式建築鮮明的北投普濟寺,亦或是北投山間的石佛小祠,穿梭在大廟小祠間,你可以尋找日本佛教在臺北的足跡,以及的八十八尊石佛留下的遺跡,及發現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石佛群的現況。
 
  現今臺北已不見遍路者,靈場意義是否仍在?留下來的石佛遭逢什麼樣的際遇?
  這些日本佛教元素如何與臺灣信仰相容並「共處一室」?臺灣人又是如何看待前政權的諸神?衝突與融合?
 
  拜拜的人不在乎眼前所求的神祇原是日本籍,他們拿香拜拜、用擲筊溝通、打造金牌酬謝,也用臺語對著日本諸神訴說內心的憂愁與感恩。
 
  書寫日治時期日本佛教諸神以身相守,具像留在臺灣守護台灣人;重視歷史情感的臺灣人,成了日本諸神的守護者,表現臺灣民間對信仰的包容與變通。
 
  看見臺北的「弘法大師」、湯守觀音與石佛,跨越百年時間,之於臺北的珍貴價值!
 
  第一本詳細尋訪臺北遍路書籍。
  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 (電子書) 書籍簡介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深入探討了日治時期(1895-1945年)在臺北這座快速現代化都市中所形成的獨特宗教空間與文化景觀。本書並非單純的歷史文獻整理,而是以「朝聖之路」的概念為核心,引導讀者重新認識臺北城市發展脈絡中,信仰活動如何被形塑、轉化與實踐。全書以紮實的田野調查、檔案文獻分析及空間地理學視角,勾勒出當時多元信仰體系如何共存、競爭,並最終共同構築出臺北特有的宗教地理樣貌。 第一部分:殖民現代性下的宗教空間重構 本書開篇即著重於探討日本殖民政府對臺北宗教空間的初期干預與規劃。殖民當局在接收臺灣後,面臨著如何管理既有漢人信仰場所(如城隍廟、媽祖廟等)以及如何引進、推廣日本本土宗教(神道教、佛教淨土宗等)的複雜課題。 1. 神道教的建立與政治意涵: 詳細分析了日本如何在政治中心地帶建立臺灣神社(現址為臺北賓館旁),以及神道教作為國家意識形態工具的角色。本書不僅描述了神社的建築形制,更深入探究其在空間上對原先漢人信仰中心的隱性壓迫與替代關係。例如,探討神社的選址如何呼應了當時的都市計畫藍圖,意圖建立一個「天皇神聖化」的中心軸線。 2. 既有信仰的空間調整: 對比了清代傳統的民間信仰空間布局與日治初期的變化。許多傳統廟宇面臨道路拓寬、街區重劃的壓力。本書透過具體案例,如艋舺地區的寺廟群,展示了地方士紳如何運用其社會資本,在不失其宗教重要性的前提下,協商並調整廟宇的空間邊界,以適應現代化的城市管理。這種「韌性」的體現,是理解日治時期宗教史的關鍵視角。 3. 城市中的「異質」宗教群像: 殖民時期,外來人口的遷入也帶來了多元的宗教實踐。本書特別關注了如曹洞宗、臨濟宗等日式佛教宗派在臺北的佈教活動。探討了他們如何利用新的傳教手段(如印刷出版、設立學校)在都會區快速建立據點。同時,也簡要提及了基督教(長老教會、天主教)在教育和醫療方面的滲透,這些不同宗教如何在臺北的有限空間內,形成了一種既疏離又相互依存的共存狀態。 第二部分:朝聖之路的確立與實踐 「朝聖之路」的概念不僅指地理上的移動路徑,更代表了信徒社群的文化建構過程。本書的核心論點之一,是日治時期的臺北宗教場所並非靜態存在,而是通過信徒的移動與儀式實踐,被賦予了流動的生命力。 1. 弘法寺的空間意義與日式佛教的朝聖化: 弘法寺,作為日式佛教在臺北的重要據點,其建立與發展是本書的重點分析對象。探討日人如何將其打造成一個具有對外(對臺灣人)吸引力,同時對內(對日僑)維繫精神聯繫的場所。本書考察了弘法寺周邊的配套設施(如茶店、旅館),分析這些如何共同構成了一條具有特定「日式體驗」的朝聖路線。 2. 從艋舺到城內的傳統信仰動線: 相較於日式宗教的空間策略,本書回溯了以龍山寺(艋舺)和霞海城隍廟(大稻埕)為核心的傳統漢人信仰網絡。這條動線承載了清代以來商業貿易與地方祭祀的緊密關係。日治政府雖然試圖將這些場所「去中心化」,但信徒透過參與地方性的年度祭典(如法會、繞境),實質上強化了這些路徑的文化意義,使「朝聖」行為成為一種對抗殖民結構的文化抵抗。 3. 交通建設與宗教移動的交會: 臺北鐵路、輕軌等現代交通工具的發展,深刻影響了朝聖的效率與範圍。本書藉由分析當時的報紙廣告和地方誌記載,展示了如何利用新式交通工具,將原本僅限於城內或近郊的宗教活動,擴展到淡水、基隆等周邊地區。這種「現代化移動」如何重新定義了「地域性」與「神聖性」的關係,是本書具備空間理論深度的部分。 第三部分:信仰的融合、轉化與記憶的留存 日治時期是臺灣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宗教作為社會的穩定器,其面貌也隨之改變。 1. 「同化」與「在地化」的拉扯: 探討了在殖民政權的高壓統治下,部分臺灣籍的佛教徒(如對岸前來的僧侶)如何在日式佛教的體系內尋求生存空間,以及他們如何巧妙地將某些本土信仰元素融入,形成一種混合性的宗教實踐。這方面的探討,有助於理解戰後臺灣佛教發展的底層結構。 2. 天后宮的「政治化」與空間的再定義: 霞海城隍廟的「天后宮」象徵意義在於其代表的媽祖信仰是臺灣社會最具廣泛動員力的民間力量。本書分析了在日治後期,地方紳商如何以祭祀媽祖的名義組織社會活動,藉此維繫地方認同。相比於制度化的弘法寺,天后宮一系的宗教空間,更像是以「韌性」抵抗同化,保存了臺灣主體的文化記憶。 3. 戰後的記憶遺產: 結尾部分,本書總結了日治時期宗教空間重構對戰後臺北城市記憶的深遠影響。許多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宗教地標,其現存的樣貌、周邊的商業活動,乃至於特定節日的儀式流程,都帶有日治時期留下的深刻印記。理解這段歷史,是理解當代臺北「信仰風景」的基礎。 本書特色: 多層次空間分析: 結合歷史地理學、都市人類學的方法,探討信仰場所的選址、移動與網絡建構。 立體化的宗教群像: 不僅關注主流宗教,更細緻描繪了日式神道、佛教與在地漢人民間信仰之間的複雜互動。 「朝聖」概念的重新詮釋: 將移動視為文化實踐,展現信徒在殖民結構下的能動性。 豐富的史料運用: 參考了日文殖民地公報、日人遊記、地方文獻以及早期建築圖籍。 本書適合所有對日治時期臺灣史、宗教社會學、都市文化研究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了一條清晰的線索,引領讀者走過一趟既充滿懷舊氛圍,又充滿歷史思辨的臺北信仰之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王曉鈴
 
  艋舺人,呼吸著龍山寺、青山宮的香火味長大。土水師的女兒,因為家中供奉荷葉先師,就此對神祇感到好奇。曾任報社旅遊記者,現在走在探索宗教文化的旅途。喜歡看廟,喜歡去聖地,喜歡品味廟宇那有點無厘頭的樂趣。著有《日本珍奇廟》、《日本岩手,掌心上的奇蹟旅程》(時報出版)。

图书目录


楔子 尋找日本佛教來時路與新出路

第一章 臺北天后宮與弘法大師
*天后宮主祀哪一尊神祇?
第一節 從弘法寺到天后宮
弘法寺的創建
新興宮的消失
弘法寺走入歷史
新興宮重現西門町
臺北天后宮的時代
第二節 再現弘法大師
弘法大師託夢
弘法大師行狀繪卷
第三節 臺北天后宮與日本的交流
弘法大師開眼
天后宮裡的佛教法會
移動的神祇
第四節 一個弘法大師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弘法大師
*何謂大師信仰?
從臺灣視角看弘法大師
【到本山去旅行:高野山】

第二章 北投普濟寺與湯守觀音
第一節 日治時期臨濟宗在臺北的發展
布教成果
發展優勢
則竹玄敬其人其事
第二節 湯守觀音信仰的開展
湯守觀音的創造
湯守觀音的移動
*先有觀音堂還是先有鐵真院?
湯守觀音信仰與鐵真院的結合
湯守觀音的隱藏與再現
從佛教經典看湯守觀音
*三十三觀音,佛經與民間流傳版本有何不同?
第三節 從鐵真院到普濟寺
鐵真院的創建
普濟寺的時代
*湯守觀音是普濟寺的主祀神佛嗎?
第四節 普濟寺與日本的交流
現在式與未來式
本末寺與兄弟寺
第五節 一個湯守觀音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湯守觀音
*日本三大名泉有哪些藥師如來傳說?
從臺灣視角看湯守觀音
【到本山去旅行:京都妙心寺】

第三章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第一節 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日本
四國遍路的源起
四國遍路的目的
第二節 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在臺北
臺北遍路的源起
*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是哪一個宗派發起?
臺北遍路的消失
*88尊石佛是根據什麼而雕刻?
第三節 再現臺北石佛
石佛的變與不變
臺北遍路的新出路
第四節 一個石佛兩種解釋
從日本視角看石佛
*臺灣共有多少尊日本石佛?
從臺灣視角看石佛
【到本山去旅行:四國遍路】

第四章 日本諸神在臺的新神話

第五章 在臺的日本佛寺大觀園

臨濟寺
曹洞宗別院
善導寺
西本願寺
前東本願寺
臺北法華寺
北投不動明王石窟
花蓮慶修院
前馬公妙廣寺

圖表
圖-1925年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圖-現今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
表-臺北新四國八十八所靈場的石佛位置
表-大事表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98754
  • EISBN:97895713988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2MB

图书试读

 
我的神隊友
 
  這時候,我該繼續拍攝下去,還是去幫忙拉王船? 
 
  二○二一年三月,適逢三年一度的臺南香科年,我在蘇厝真護宮採訪送王船,蘇厝人依照傳統,全靠人力把王船用繩索拉到真護宮對面空地,將船首朝著當年河邊發現王船的方向,送走王船。 
 
  這一天,南臺灣的人們與陽光同樣熱情,現場所有人的努力都是為了成就王爺順順利利的返回天庭,眾人搶著為神明服務,根本沒有我插手餘地。然而,「想幫忙拉王船」的念頭閃過,原本滿滿大小手的繩子突然在我眼前出現空位,彷彿徵召我。
 
  「是,我知道了。」既然內心戲的答案出現了,我索性把相機橫揹,手機收進口袋,抓起繩子重心向後、腳跟踏地,像拔河一樣,跟著千人一起在旱地拔一條船……。 
 
  我沒有靈異感應,只是跟著感覺走。就像時常有人問我,為什麼喜歡寫寺廟?為什麼選擇日本佛教與臺灣信仰交涉的主題?我沒有魔法,只是個隨順因緣的麻瓜。
 
  我有好多的神隊友,給予我種種與神聖交會的際遇。
 
  擔任旅遊記者的期間,我在耶路撒冷走過耶穌扛著十字架走過的苦路,面對過猶太教的哭牆,划過印度教崇敬的恆河水面,目睹瑣羅亞斯德教那盆不滅的聖火,也追尋佛陀出生、悟道、初轉法輪到涅盤的世間之路……。
 
  既不願辜負機緣,就要把這些宗教故事好好地說一說,尤其是我最常造訪的日本。
 
  有段時間,我幾乎每個月出差採訪日本一趟,當別人著墨於美景美食,我的眼光總落在跟信仰有關的事物,對寺廟神社與傳說神話勤做筆記,當時自己不知道蒐集報導之外的資料有什麼用,直到二○一五年寫了《日本珍奇廟》,成為臺灣第一本導覽日本神社寺廟文化的深度旅遊書,珍藏的筆記終究有了出口。
 
  起先我留意的是日本寺廟衍生出的文化創意,以及那有點無厘頭的趣味。再後來,我回首看到臺灣寺廟居然藏有日本佛像,這些日籍佛像與背後故事成為我的關注,尤其是日治時代結束後,祂們留在臺灣遭遇了哪些好的或壞的對待?是誰守護著祂們直到現在?我利用兩年時間回校園研讀宗教,為心中的疑問找答案,完成了碩士論文。
 
  在撰寫論文之初就已預計出書,即便如此,我在書稿改寫上還是拖拖拉拉,時常糾結在文句的加與減之間。直到二○二一年五月臺灣宣布三級警戒,在無法與親友聚會,無法正常上班上課的日子裡,以為失去所有,其實是回頭看見擁有,我趁著難得的閉關,再次拿起論文檢視,已經能夠勇敢捨去,增加旅遊見聞,且添入更多日治時期的臺灣佛寺以豐富面向。
 
  能完成此書要感謝的人太多了,首先感謝指導教授李豐楙博士的教導並鼓勵我出書,感謝輔大宗教系所有師長,感謝碩職班導師莊宏誼老師、佛光大學闞正宗老師的細膩提點。感謝所有受訪者,尤其是臺北天后宮總幹事吳教道先生,北投普濟寺慧明法師、如目法師、黃明貴師兄。感謝日本友人西村理惠在文獻與老照片上的協助。感謝楊燁、黃適上、姚其中、黃永銓、高傳棋等文史工作者大方分享資料與故事。
 
  日本佛教與臺灣信仰的關係,是人與人、人與神,甚至神與神在時空背景下的交會,可惜二○二○年以來由於疫情蔓延,許多互動按下暫停鍵。試想,假如類似嚴峻疫情發生在百年前,人與人之間連說話都有顧忌,無法產生今日的交流結果了,也就沒有這般精彩的好故事可說。從前人說謝天,我也要感謝所有的神隊友。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從弘法寺到天后宮:走訪日治時期臺北朝聖之路》光聽名字就讓人覺得充滿了探索的慾望。身為一個在台北生活了幾十年的在地人,總覺得自己對這座城市的了解,好像都停留在現代的鋼筋水泥和熙熙攘攘的商業氣息中,對於那些被時間塵封的歷史脈絡,總是有種「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疏離感。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不只是單純地介紹寺廟或宮宇的建築之美,而是透過一條「朝聖之路」的軸線,串聯起日治時期台北的社會、文化乃至於精神生活。我特別好奇作者是如何將看似不相關的宗教場所,編織成一條有邏輯、有情感流動的歷史路徑。是從弘法寺那種帶有殖民色彩的佛教,如何逐漸過渡到更貼近庶民信仰的天后宮,這中間的文化拉扯與融合,想必是精采絕倫的。我期待看到的不僅是文獻的考據,更是生活層面的描繪,像是當時信徒們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走完這段路程的?那時的街道、空氣、人聲鼎沸的景象,是否能透過文字的魔力,重新在我們眼前活現?這種深度的文化地理考察,遠比走馬看花的觀光指南來得有價值得多,它讓我們得以「讀懂」這座城市更深沉的底蘊。

评分

我對地方志和歷史散步類的書籍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因為我覺得,真正的台灣史,不是課本上那些大歷史的敘事,而是隱藏在每一個街角、每一棟老房子的磚瓦之間。《從弘法寺到天后宮》這個主題,無疑是觸及到了這個核心。我期待作者在考證文獻之餘,也能融入對「空間記憶」的捕捉。所謂的朝聖之路,它不只是一條地理上的路線,更是一條心理和信仰的軸線。這條路上,一定會經過許多當年的重要地標,可能是早期的公共浴場、理髮廳,或是某個特定行業的聚集地。這些細節,才是構築起一個時代生活質感的關鍵要素。如果作者能像偵探一樣,去挖掘那些消失或即將消失的店鋪的歷史,並將它們巧妙地安置在朝聖的節點上,那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將會非常豐富立體。比起探討宏大的政治變革,我更關心的是,在那個時局動盪的年代,一個普通的台北市民,他是如何在這個宗教光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並透過行走與祈禱,來確認自身在社會結構中的穩定性。這是一種由下而上的歷史書寫,我非常嚮往。

评分

說實話,對於日治時期台灣的歷史研究,早期多半聚焦在政治抗爭或菁英階層的文化交流上,像這樣從庶民信仰和生活路徑切入的視角相對較少。《從弘法寺到天后宮》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充滿了泥土氣息和人間煙火氣,這正是我所欠缺的歷史養分。我特別關注「朝聖」這個詞彙的意涵,在那個時代,去寺廟或宮廟,不單純是宗教儀式,更可能是一種社交行為,一種確認社群身份的方式,甚至是規避日常壓力的出口。我期待作者能發掘出一些軼聞趣事,比如當年哪些文人墨客也曾走過這條路,他們留下了什麼樣的隻字片語?或者,當時的交通工具如何影響了這條朝聖路線的長度與耗時?是徒步、人力車,還是剛起步的輕軌?這些生活細節的考究,往往比空泛的理論闡述更能打動人心。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成為一座橋樑,連接起我們對現代台北的熟悉感,與對那段已被時間濾鏡美化的、卻又真實存在的過去的深刻理解。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我第一個聯想到的就是那些老一輩人掛在嘴邊的「古早味」。台北,對年輕一代來說,可能就是信義區的百貨公司和東區的網美咖啡店,但對我們這些聽著父母輩講述戰後故事長大的人來說,老城區那些彎彎曲曲的小巷弄裡,才藏著真正的靈魂。這本書既然鎖定在日治時期,那段台灣歷史上極具爭議性卻又充滿現代化啟蒙的關鍵年代,它必然會觸及到許多被刻意淡化的記憶。我猜測,作者在描寫弘法寺時,必定會細膩地呈現出日人引進的佛教儀式與本地漢人傳統信仰之間的摩擦與並存狀態,那種「外來」如何被「在地化」的過程,是非常值得探討的社會學議題。而「天后宮」則代表了更為堅韌的在地文化核心,媽祖信仰的力量在動盪的年代是如何支撐起庶民的希望?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兩端描繪出來,並以一條實體路徑來貫穿,那它就不是一本純粹的歷史書,而是一份關於「精神地理學」的深度田野報告。我希望它能提供豐富的歷史照片佐證,這樣一來,讀者在腦海中建構出那段歲月的場景時,便能更加身歷其境,否則,純粹的文字描述,很容易讓歷史變得蒼白無力。

评分

最近幾年,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越來越重視「老屋再生」與「歷史紋理的活化」,這本書的出現,正好可以提供極為紮實的歷史背景支持。我經常在想,如果我們能真正理解日治時期台北城在規劃上的巧思,特別是宗教設施的布局,或許能為現今的都市更新帶來新的啟示。舉例來說,弘法寺的選址,必然考量到當時的交通動線與政治象徵意義;而天后宮作為傳統信仰的堡壘,它的周邊聚落又是如何應對外來的衝擊?這種「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探討,是這類書籍最迷人的地方。我希望作者能夠提供精確的地圖或路線圖,最好是能將日治時期的地圖與現今地圖進行對照,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能立即拿起手機,在現代的街道上,比對出當年朝聖者的足跡。如果能做到這種虛實整合的閱讀體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和學術價值就會大大提升,它就不僅是一本給歷史愛好者看的書,更是給所有關心台北城市發展的市民一本必讀的「城市解剖學」手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