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海馬:上帝在創造牠的時候,應該是喝醉瞭…… (電子書)

瘋狂的海馬:上帝在創造牠的時候,應該是喝醉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提爾.海恩
圖書標籤:
  • 海馬
  • 海洋生物
  • 動物行為
  • 自然科學
  • 幽默
  • 科普
  • 生物學
  • 奇特生物
  • 生態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上帝在創造海馬的時候,應該是喝醉瞭……」
  ──海洋生物學傢高美鬍拉度( Jorge Gomezjurado)說道。


  全世界再也找不到像海馬這麼奇特的物種瞭──
  牠們是情緒化的懶鬼、貪吃的舞棍、負責懷孕的老爸……
  牠們雖然是魚類,但全身上下找不到一片魚鱗,
  牠們具有像袋鼠那樣自帶育兒囊的軀幹、
  像變色龍般可各自獨立轉動的眼睛、
  像食蟻獸般吸力超強的長吻,以及媲美猿類那具備強大抓附力的尾巴;
  而且,每一隻海馬的頭部都有形狀各異、宛如人類指紋的獨特冠狀角稜……
  這一切為什麼如此奇妙?

  人們還能從這種小生物身上學到不少東西──
  這些海裡的小馬兒,絕對不需要報名上「慢活」管理課程,
  牠們也不屬於罹患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
  因為,牠們的生活如此悠哉,不知匆忙與壓力為何物,
  根本就是懂得生活的享樂主義者;
  不疾不徐的移動方式,甚至還讓自己贏得瞭世界紀錄保持者──
  侏儒海馬(H. zosterae)是世界上遊得最慢的魚。
  不過,即使海馬很「慢活」,牠們的獵食速度可是比你眨眼還快……

  此外,海馬還是超級偽裝大師,牠們喜歡隨興變換體色──
  不管是從藍灰換成苔綠,或從帶著粉紅色結節的紫紅變成帶橘色結節的鮮黃;
  有些種類的海馬身上則有黑色條紋、黃色斑點或灰綠混雜的迷彩偽裝圖案……
  生物學傢相信,海馬變換體色的把戲不隻是偽裝,
  也是錶達情緒感受以及跟同類溝通的方式。

  還有,這些海洋裡的小生物,個個都是在纔華洋溢的舞棍,
  牠們熱力四射的求偶舞,就連海獅這樣的硬漢都會為之融化;
  而正在熱戀中的公海馬,總是想方設法撐大自己的育兒袋,
  為的就是跟伴侶宣告:「我超富有!我超會生!」

  在海馬的世界裡,懷孕生子是男人的事──
  放眼地球上的各種生物,公海馬孕育下一代可是真正的異數。
  這獨樹一格的作風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而「雄性懷孕」也為兩性研究者提供瞭現成的議題,
  以此為起點探究人類社會中的傳統性別角色。

  全世界最早畫齣海馬形象的人,應該是澳洲北部的原住民──
  他們在阿納姆地(Arnhem Land)以洞穴岩畫的形式,將神話中的祖靈刻畫在壁麵上,
  其彎麯且錶麵呈塊狀的軀體、長管狀的吻部及往胸腹前傾的頭部,就是一隻海馬。

  在地中海地區小亞細亞的腓尼基貿易及航海文化,
  或北義大利的伊特拉斯坎(Etruskern)文化,到處都看得到海馬的身影。
  牠經常被雕刻在墓穴的牆麵上或棺木上,四周環繞著其他海洋生物。
  西元前八百年至三百五十年間的伊特拉斯坎人,更常以海馬圖案來裝飾墓穴。

  長久以來,不管在世界哪個角落,一直有人把海馬視為幸運符──
  海馬除瞭是德國幾個城鎮的市徽動物,也是法國及西班牙海岸無數城鎮的吉祥象徵;
  在西元一九一三~一九三九年的英國郵票上,
  海馬拉著聯閤王國守護女神不列塔尼亞(Britannia)的馬車,在海麵乘風破浪;
  西元一九三三年,一隻長瞭翅膀的海馬,成為巴黎東方航空公司(Air Orient)的標誌。

  日本超夯電玩遊戲「寶可夢」,有兩個狠角色──海刺龍與刺龍王;
  前者長瞭帶有毒刺的翅膀,其外型就跟真實世界的海馬一模一樣,
  而且是由雄性負責懷孕生子……

  科學傢參考海馬尾巴的結構,製造仿生機械裝置,可減輕搬運工人腰脊柱的負擔;
  神經學傢發現人類大腦掌管記憶及導航定位的區塊狀似海馬,因此稱之為海馬體……

  本書,就是要嚮海洋裡這個獨樹一格的小小生物緻敬。
  從自然科學、生物醫學的角度,觀察牠們奇妙的身體構造、生活習性、日常行為;
  從人文歷史、社會學的角度,欣賞牠們在古老神話與流行文化裡扮演的角色;
  牠們,嚮世間證明瞭一切都是相對的──包括什麼纔是「正常」!
 
海洋深處的秘密低語:一部關於未知生態與生存智慧的史詩 書名:《潮汐之下的沉默者:深海熱液噴口生態群落的非凡史詩》 作者:艾莉森·雷諾茲 (Allison Reynolds) --- 內容提要: 《潮汐之下的沉默者》帶領讀者潛入地球上最極端的環境——深海熱液噴口。這裏沒有陽光,隻有來自地殼深處的熾熱硫化物與礦物質構築的“黑煙囪”和“白煙囪”。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它是一部關於生命韌性、化學驅動進化以及徹底顛覆我們對生物圈理解的宏大敘事。雷諾茲博士,一位資深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學傢,用她親身參與的多次深潛考察經驗,為我們揭示瞭一個完全獨立於太陽能的世界是如何運轉的:一個由化學閤成驅動的、充滿奇異生物的、宛如外星的生態係統。 本書深入探討瞭這些生命奇跡的生理機製、它們如何應對高壓、極端溫度和劇毒物質的挑戰,並描繪瞭構成這一生態係統的標誌性物種——從那些龐大卻令人不安的巨型管蟲(Riftia pachyptila),到在滾燙水流邊緣跳舞的極端嗜熱細菌。通過對最新發現的基因組學證據的剖析,作者追溯瞭生命起源的可能路徑,並提齣瞭一個令人振奮的猜想:地球上生命的起源,也許就發生在類似這樣的海底熔爐之中。 --- 章節精要與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潛入“冥界之門”——熱液噴口係統的形成與發現 本書的開篇,將讀者帶迴到1977年,人類第一次“看見”這些海底奇觀的震撼時刻。作者詳細描述瞭深海潛水器(如“阿爾文號”)的技術挑戰,以及科學傢們麵對眼前景象時的睏惑與狂喜。 1. 地質構造的熔爐: 詳細闡述瞭闆塊構造如何在地幔和海水相互作用下,形成高溫高壓的化學反應室。噴口的水溫如何能超過350攝氏度,而周圍的洋流如何維持在近冰點的低溫,這種劇烈的溫差如何塑造瞭局部的微氣候。 2. 化學的煉金術: 這一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基礎。作者解釋瞭“化能閤成”的過程——生命如何利用硫化氫、甲烷和氫氣等無機化閤物來製造有機質,取代瞭陸地上依賴光閤作用的傳統模式。我們首次瞭解到,這些生態係統的能量來源並非遙遠的太陽,而是地球內部的核能與地熱。 第二部分:生命的奇異形態學——不依賴陽光的生物圈 在瞭解瞭環境基礎後,作者帶領我們近距離觀察這些奇特的居民,它們挑戰瞭生物學的所有基本假設。 3. 巨型管蟲的秘密: 重點介紹Riftia pachyptila,這種沒有嘴巴、沒有消化道的蠕蟲如何生存。作者詳細解析瞭其體內特殊的“營養體”(trophosome),其中共生的化能自養細菌如何直接為宿主提供養分。這不僅僅是共生,更是一種高度整閤的、無法分割的生命聯盟。 4. 極端嗜熱菌的王國: 聚焦於那些在極端溫度梯度中生存的微生物群落。從棲息在沸騰邊緣的古菌(Archaea)到負責硫循環的關鍵細菌,它們構成瞭食物鏈的最底層,是維持整個生態係統運作的發動機。作者探討瞭這些微生物如何通過超強的DNA修復機製和特殊的酶來抵禦高溫和高壓。 5. 捕食者與共存的藝術: 描述瞭生活在這些噴口周圍的“外圍”動物,如深海螃蟹、蝦類和白化盲眼魚。它們必須發展齣獨特的感官係統(如感熱或化學感應)來定位食物,並學會如何在毒性極強的噴口附近覓食,同時避開直接的硫化物衝擊。 第三部分:深海的演化啓示錄——生命起源的實驗室 本書的後半部分將視角從當前的生態係統擴展到生命起源的宏大哲學命題。 6. “原始湯”的替代模型: 作者詳細論證瞭為什麼熱液噴口理論(Hydrothermal Vent Hypothesis)比傳統的“原始湯”理論更有說服力。在噴口的高溫和催化作用下,簡單的無機分子更容易發生聚閤反應,形成氨基酸、核苷酸等生命基元。 7. 基因組學的迴響: 探討瞭對噴口微生物基因組的測序結果。科學傢們發現,許多古菌擁有非常“古老”的基因特徵,它們可能代錶瞭生命演化樹上更早期的分支,為我們研究地球早期生命的形態提供瞭活生生的樣本。 8. 走嚮星際生命: 作者將深海的發現與天體生物學的研究聯係起來。如果生命能在地球上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齣現並繁榮,那麼在木衛二(Europa)或土衛二(Enceladus)等擁有冰下海洋和地熱活動的衛星上,生命存在的可能性將大大增加。這些深海生態係統為我們在太陽係內外尋找生命提供瞭藍圖。 --- 本書特色: 科學的嚴謹性與敘事的張力完美結閤: 作者運用最新的科學數據,但以引人入勝的探險故事形式講述,確保瞭可讀性。 首次披露的考察細節: 書中包含瞭作者在“深海先驅者”號潛水器中的第一手記錄,描述瞭在漆黑、高壓環境中,麵對陌生生物時的心理狀態。 精美的視覺化描述: 盡管是文字作品,但對“黑煙囪”噴射的硫化物晶體結構、管蟲的鮮紅鰓絲在幽暗中的對比描寫,極具畫麵感。 --- 讀者評價(模擬): “讀完此書,我對‘生命’的定義被徹底改寫瞭。它不僅是一次科學之旅,更是一次對我們所居住星球深層力量的敬畏之旅。”—— Dr. J. K. M., 進化生物學傢 “雷諾茲博士成功地將晦澀的地球化學知識,轉化為瞭令人屏息的史詩。你仿佛能聞到那股硫磺的味道,感受到那股來自地心的熱量。”—— 《科學前沿評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提爾‧海恩(Till Hein)


  一九六九年齣生於奧地利薩爾茲堡,大學就讀於瑞士巴塞爾,主修歷史、德國語文及俄羅斯語文。曾任職南德日報雜誌(SZ-Magazin)編輯部,二○○二年起以自由撰稿人身分加入柏林新聞記者聯閤辦公室textetage,為《海洋》(Mare)、地理雜誌 Geo、明鏡知識季刊(Spiegel WISSEN)、法蘭剋福匯報週日版(Frankfurter Allgemeine Sonntagszeitung)、新蘇黎世週日報(NZZ am Sonntag)等著名媒體撰寫科學專欄。本身為資深水族迷,定期為《海洋》雜誌深入報導有鰭動物十年有餘,對象從盲鰻到格陵蘭鯊皆有,當然也包括海馬。

譯者簡介

鐘寶珍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係及地理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學地理教師及地理教材作者,關注環境議題與動物福祉,喜愛閱讀、旅行及大自然,現定居德國,從事翻譯。譯有《樹的祕密生命》、《動物的內心生活》、《歡迎光臨森林祕境》、《自然的奇妙網路》、《荒園》、《史懷哲自傳》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海底的個人主義者 7
 
Chapter 1 無師自通的海馬專傢 19
──達人伊蓮娜
 
Chapter 2 為什麼海馬沒有尾鰭? 41
──海馬的身體結構與基因
 
Chapter 3 尋找最古老的海馬 51
──話說從頭
 
Chapter 4 海馬的生命階段、棲息地與移動方式 59
──海馬不需要任何教育
 
Chapter 5 海馬的神話與流行文化 67
──海神的坐騎能遊多快?
 
Chapter 6 神奇的海馬偽裝術 79
──懶人本事高
 
Chapter 7 為什麼海馬不閉上嘴 87
──水中的溝通之術
 
Chapter 8 海馬的愛、性與伴侶關係 97
──美妙的海底芭蕾舞
 
Chapter 9 公海馬懷孕之謎 107
──威利又陣痛瞭
 
Chapter 10 海馬及性別解放 119
──怎樣的男人纔算男人?
 
Chapter 11 到底有多少種海馬? 127

──難以辨別的分類叢林
 
Chapter 12 誰是最酷的海馬? 141
──巨人與侏儒
 
Chapter 13 詩人對海馬的愛 163

──燃燒的熱情
 
Chapter 14 在陸上飼養水族 173
──我的海馬朋友
 
Chapter 15 海馬的藥用功能 185
──長瞭鰭的威而鋼
 
Chapter 16 機器人製造及其他 197
──以海馬為師
 
Chapter 17 神祕的海馬迴 205
──藏在人類大腦裡的海馬
 
Chapter 18 海馬麵對的威脅 217
──毀滅性的拖網作業?
 
Chapter 19 海馬保育行動 225
──入住海馬旅館!
 
Chapter 20 藉海馬之力脫離危機? 239
──守護受創海洋的馱獸
 
資料來源與緻謝 246
索引 248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74022
  • EISBN:978626707403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2MB

圖書試讀

前言

海底的個人主義者


  「我認為牠們是枯燥無趣且腦袋空空的生物」──亞弗雷德·布雷姆  Alfred Brehm

  英國海洋生物學傢海倫‧斯凱爾斯(Helen Scales)第一次看見海馬時是在越南潛水,一個像被施瞭魔法的瞬間。「那種感覺」,她這樣描寫,「就好像不小心瞥見一隻獨角獸,正悠然漫步穿過我的花園。」而我跟她不同,一方麵比起真正潛入海底,我更偏好浮潛,因此長久以來,都隻能從動物園的水族館去認識海馬。除此之外,我還經常被認為欠缺浪漫情懷。反正我在動物園這個備受嗬護的小小世界之外所見到的第一隻海馬,已經無法悠然漫步瞭,牠甚至也不能遊泳-其實是一動也不動瞭。牠躺在一個燒著熾熱炭火的烤架上,看起來又小又脆弱。

  那時候我住在慕尼黑,最愛去的地方就是弗勞恩霍夫街上那傢「小中國人」餐館。而那裏最閤我口味的菜,就是十八號餐糖醋雞。有次我請伯父去那裡吃飯,他任職工會專員,還滿常造訪中國的。就在我們津津有味地享用完十八餐後,他突然壓低聲音,嚮我透露一個秘密。「這些中國人在他們老傢煮的菜,和這裡根本完全是兩迴事」,他壓低聲音說,「還要好吃韆倍啊!」

  因此當我二○○四年夏天有機會為《霓虹》Neon雜誌齣差到北京時,我自然興奮期待不已;此行的目的,就是到發源地去探索真正原汁原味的中國菜。不過我在北京增長的見識之一,就是壓根兒沒有所謂的「中國菜」,有的是多不勝數、五花八門、美味無比的地方菜。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來自某個山區、名字複雜的不得瞭且顏色很鮮豔的佛教素菜;除此之外當然還有北京烤鴨。不過記者的工作,當然不總是吃香喝辣,我也得知道烤蛇皮-以及烤海馬-的味道。而燒烤架上一隻這樣有著馬頭、體態玲瓏且沒幾公分大的小動物,換算後大約是賣五歐元。

  那時候的我,除瞭覺得海馬長得很酷炫之外,對牠幾乎還一無所知。而且老實說,我真的吃瞭一隻。雖然心裡因為那可憐的動物掙紮瞭一下,可是畢竟我不吃素。況且電視傳奇人物漢斯•弗德裏希(Hanns Joachim Friedrichs)老早就說過,身為記者得保持中立,不該攪和跟風-即使是像不吃肉這樣有益的事。

  烤海馬吃起來有種沙沙的顆粒口感,味道則讓我想到厚紙闆和煤灰。「半熟蛇皮的口味更勝一籌」,我在筆記本上記下瞭要點。即使年輕涉世未深,我也吃過比這更好的東西。隻是幾年後我從一本專業雜誌上得知,某些職業美食傢似乎認為烤海馬之美味讓人口水四溢。美食雜誌Beef !上有位餐廳美食評論傢,就在文章中熱烈吹捧它「像粗磨過的堅果」。沒錯,他也在中國品嚐 瞭烤海馬。所以或許這種小動物不僅有能耐改變自己的顏色,還能改變自己的味道?

  說不定牠真的辦得到。因為海馬可是海裡最講究個人主義的奇葩 ,真正的怪胎;連學者專傢對這樣的物種韆真萬確存在著,都嘖嘖稱奇。「上帝在創造海馬時」,來自巴爾的摩、研究這種動物多年的海洋生物與魚類專傢豪爾赫‧高美鬍拉度( Jorge Gomezjurado)說,「很可能是喝多瞭。」沒錯,酒精一定是先讓上帝徹底放鬆瞭。反正你幾乎看不到祂在任何其他物種上,也運用瞭像海馬這樣引人側目的構造配方:像袋鼠那樣自帶育兒囊的軀幹,變色龍般可各自獨立轉動的眼睛,還有跟食蟻獸一樣拉長的吻及媲美猴子具抓附力的尾巴。再加上每隻頭上都有,形狀各異有如人類指紋般獨特的冠狀角稜。而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

  就在蒐集資料準備撰寫這本書的同時,我也得知海馬的生活方式,可一點都不比牠的外貌「尋常」。而且我們人類也能從這些小動物身上學到很多東西,譬如海馬絕對不需要上那種貴得要命的「慢活」管理課程,也不在罹患心臟病的高風險族群之列。因為無論是公海馬或母海馬,都彷彿不知匆忙與壓力為何物;牠絕對從容不疾不徐的移動方式,甚至還讓自己成為瞭紀錄保持者:小海馬(H. zosterae)是世界上遊得最慢的魚。連陸地上慢吞吞的羅馬蝸牛 ,在絕大部分海馬麵前都能自誇頂尖短跑健將。說實在的,以海馬這種半癱的龜速泳技來說,是否能拿到「小海馬」遊泳徽章,還真是個問號。

  海馬所散發的氣息是沉靜而非挑釁的。然而長相雖可愛無害,牠卻其實是掠食性動物。海馬大胃王般的驚人食量,甚至就像牠慢到能把人催眠的泳速那樣特異:一隻纔兩星期大的小海馬,每天就已經能吞進多達四韆隻的微型甲殼類動物。可是像這樣的反應遲頓者,究竟要如何在野外捕捉獵物?尤其是牠的行為舉止,還讓人意外地有點吵-儘管不像馬兒那樣哼呼嘶叫,海馬在捕捉獵物、求愛以及遭遇各種挫摺時,都會發齣令人費解的答答與噗噗聲。最奇怪的是,海馬自己其實有重聽的毛病。也就是說牠的聽力明顯比許多其他魚類差,然而卻甘冒引起敵人注意的風險,自己拼命製造噪音。這也是為什麼有維也納大學的弗德裏希•拉迪希(Friedrich Ladich)這樣的動物學傢暨生物聲學傢,研究瞭海馬為什麼不閉上嘴(參見第七章)。

  在科學的世界裡,海馬早自一五七○年來就一直被稱為 Hippocampi (單數為Hippocampus)。這名號來自古希臘神話中的海怪Hippokampos,Hippos在古希臘文中指「馬」,kampos則是「海怪」-而眾所皆知,這海怪頭部長得像馬,身體後半部則既像魚又像蛇。因此本書每次提及海馬種類時,都會先以縮寫H.代錶屬名Hippocampi,後麵再加上其拉丁種名,例如小海馬會標為 H. zosterae。

  不過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海馬究竟是何方神聖?中世紀的歐洲商人最初看到這種生物時,還以為是遠方島嶼上的幼龍現身在自己眼前。早期的自然科學傢,則將海馬歸類為「海裡的昆蟲」。但事實上牠就是一種魚,即使乍看之下可能完全不像-因為牠連鱗片都沒有!

  然而海馬之間也大不相同:有些成年海馬還沒有人的一片指甲大,有些則可達三十五公分長。小海馬的壽命連一年都不到,歐洲長吻海馬(H.guttulatus)則相對可活到十二年之久,尤其是在水族館裡。也因此小海馬不到三個月大就會性成熟 ,並在一年內繁衍齣三個新世代。

  幾百年來的科學傢,總共記錄過一百二十多種海馬。然而那當中顯然有不少是言過其實,因為根據較新的研究顯示,實際上可能連這數字的一半都不到。但有件事也非常可能-就是還有從未被人發現過的海馬。因為這種魚是偽裝大師,許多根本可以隨興或根據心情來變換體色,不管是從藍灰換成苔綠,或從帶著粉色結節的紫紅變成帶橘色結節的鮮黃;有些身上則有黑色條紋、黃色斑點或灰綠混雜的迷彩偽裝圖案。許多研究者相信,海馬變換體色的把戲目的不隻是偽裝,而是像牠們不停發齣答答或噗噗聲一樣,也是一種跟同類溝通的方式。

  歷史上有不少傑齣人物尤其鍾愛這些海裡的「小馬」,像十六世紀著名的蘇黎世自然科學傢康拉德•格斯納(Conrad Gesner),就這樣描寫海馬:「上帝的神奇創作與大自然的巧奪天工,展現在許多奇妙的生物身上,尤其是這種海裡的動物或魚類。」不過就像世界上一切有趣的事物幾乎都具有爭議一樣,人對海馬的看法也很兩極化。在格斯納之後又三百多年,來自圖林根的動物學傢布雷姆,也就是那本知名工具書〈布雷姆的動物生活〉的作者,對這種充滿神秘感的有鰭動物寫下的註解是:「我認為牠是枯燥無趣且腦袋空空的生物。」海馬是否有能力完成需要較高智力的活動,確實有待商榷。近來有些動物學傢認為魚類具備某種像「意識」的東西,能對自我及自己的行為進行思考。可是或許海馬和其他有鰭動物,根本不需要像人類那樣,總是不停地在思考?就像龐剋教父伊吉·帕普(Iggy Pop)唱的:「魚不用思考任何事──因為牠知道每件事。」多美好!

  而牠們枯燥無趣嗎?海馬跟會吟唱的座頭鯨與虎鯨一樣,可都是海裡的藝術傢;牠在舞蹈錶達力與色彩設計這兩方麵,尤其纔華洋溢。要施展魅力引誘異性時,海馬更是勁道十足-牠們求婚時所跳的熱舞,就連海獅這樣的硬漢都會為之融化。一開始公海馬與母海馬會彬彬有禮地互相緻意,接著尾巴末端會彼此交纏,貼近身體舞動並嘀嘀咕咕情話綿綿,有時候牠們會停下來一會兒,把嘴緊靠在一起,就好像在親吻一樣。牠們會反覆繞著對方轉圈,並讓身上閃耀著不同色彩。這樣的求婚舞可以長達九小時,而且相較於人類通常隻結一次婚(如果有的話,而且至少就同一個對象而言),海馬每幾個星期就會跳一次這樣的求婚舞。此外,研究海馬行為的學者曾發現,許多海馬一生忠於一個伴侶,直到死亡將牠們分離。然而近來又有研究證明,這種魚也並非總是這樣:依其生活狀態而定,某些海馬也有交換伴侶或集體交尾的傾嚮。

  所以海馬既不衛道,也不符閤傳統英雄形象,然而牠卻有如生活大師般,在地錶許多角落過得意外地如魚得水-隻要人類不奪去牠的「水」。許多人以為海馬隻生活在接近赤道的暖水海域,事實上牠們廣泛分布在許多環境迥異的海域裡。隻要有很多的耐心與一點運氣,除瞭冰天雪地的極區之外,你幾乎能在全世界各地找到牠。不過即使大部分海馬確實以熱帶到溫帶的沿岸水域為傢,例如許多藏身在海草床與紅樹林中,有些則偏好珊瑚礁或河流入海處,也就是河口地帶,還是有漁民在離岸甚遠的外海或遠洋拖網作業時,在他們的深海漁獲中發現海馬,而且還不算罕見。

  海馬塑造人的想像世界,已經遠超過韆年之久。牠在古希臘神話中拉著海神波塞鼕的馬車,還讓海裡的女神騎乘在背上。此外還有文化歷史學者推測,西洋棋中騎士的馬頭造形模擬的並非陸上的馬,而是海馬。因為這類棋盤遊戲約發明於一韆五百年前的亞洲,而當時馬在那些地區-例如中國-根本還沒什麼重要性。在我們這裡,則有十八紀時的「說謊男爵」孟希豪森(Hieronymus Carl Friedrich Freiherr von Münchhausen)堅稱自己曾經騎在一隻海馬背上。而來自日本、也是當前最夯的電子遊戲寶可夢中,則有某種海馬狙擊手正在到處齣沒搞破壞。

  在海馬的世界裡,懷孕生子是男人的事-放眼寰宇動物世界,這可是真正的異數。而這與眾不同的作風究竟是如何且為何形成,全球各地的學者專傢都想破解。「雄性懷孕」也為兩性研究者提供瞭現成議題,讓他們以此為起點探究人類社會中的傳統性別角色。

  因為實在太過獨特,海馬自古以來就被認為具有神奇醫療效果。例如牠在文藝復興時代的地中海地區,就不僅被認為是治療視力問題及側腹痛的妙藥,也被用來當作狂犬病或缺乏性欲的藥方。「這種動物會讓人變不貞潔」,博學多聞的格斯納如此記載著,「若遭瘋狗咬傷,服用曬乾後研磨的海馬粉應亦具奇效。」一直到十八世紀,含海馬成分的藥物在歐洲都還是許多傢庭的常備藥,不僅能改善疲勞倦怠與落髮,也治性功能障礙。

  在亞洲,牠則至今都還是醫生常開的藥方。例如傳統中醫裡有一帖幾乎可治百病的經典,配方就是將搗碎的乾海馬摻閤蜂蜜、人蔘與紅橄欖。不過海馬在傳統中醫裡最被推崇的,還是它那天然威而鋼般的功效-而這也讓它成功吸引到一些西方人。一個杜賽多夫專賣壯陽藥的供應商,就在網路上推銷他們名為「超堅挺」的商品,專治「性欲不振」、陽痿與早洩,藥方除瞭鹿鞭與人蔘外,還有乾燥研磨後的海馬粉。也就是說這裡也一樣,能幫男人重振雄風的,偏偏就是這種唯一在傳宗接代上雄性會扮演雌性角色的動物。

  除此之外,人類大腦裡有一對極為重要的組織,形狀也長得像海馬。而且早在十八世紀時,就依海馬在科學分類上的屬名被稱為Hippocampus。沒有大腦中的這個海馬體,我們就不可能擁有清晰生動且結閤瞭情緒感受的記憶,例如初吻是怎麼發生的,或某個死裡逃生的驚險經歷。

  而科學傢、設計師或工程師也都相信海馬的力量:二十世紀末的一個日本研究團隊,相信海馬形狀的枕頭能讓人放鬆,特別有益睡眠。牠身體後半部的精巧結構,則啟發瞭機器人專傢建造齣更牢固且更靈活的手臂。然而如此不尋常的身體結構,究竟帶給海馬本身哪些好處?牠跟馬或河馬有親屬關係嗎?到底有多少種海馬?我們可以從這種魚身上,學到什麼是真正的男子氣概嗎?牠究竟是如何演變形成的?乾海馬的療效到底有多少真實性?海馬平常是怎麼過日子的?牠適閤上班族養來當寵物嗎?澳洲原住民真正崇拜的造物主形象,其實 不是彩虹蛇而是海馬嗎?愛滋病患者會如何受益於這種魚的遺傳基因研究?除瞭以上種種,本書也探討瞭這個問題:人類身為海馬的最大天敵,還有辦法保護牠,讓牠免於滅絕一途嗎?

  專傢學者對某些海馬種的生存,確實愈來愈感到憂慮。尤其是拖網漁業及棲息地破壞,更使許多海馬麵對日趨增強的威脅。不過也有些動物保護人士懷著這樣的希望,認為正是海馬能以牠美好的形象與魅力喚醒人的意識,在拯救海洋的行動上帶來決定性貢獻-就像某種具神奇力量的吉祥物。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蠻有意思的,那個海馬的形象,配上「上帝喝醉」的標題,立刻就抓住我的目光。我一直覺得,自然界裡有些生物的構造真的是鬼斧神工,或者說,是某種宇宙級的幽默。像是那種你看到就會忍不住想「這是怎麼進化齣來的?」的感覺。坦白說,我對生物學的知識不算很深,但對這種奇特生物的生態和行為模式充滿好奇。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描述海馬的外觀有多麼怪異,而是能深入淺齣地探討牠們在海洋生態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牠們獨特的繁殖方式,畢竟「公海馬懷孕」這件事本身就已經夠顛覆傳統認知瞭。颱灣這邊的海洋保育議題也越來越受重視,如果這本書能順帶提到一些颱灣周邊海域是否有類似的奇特物種,或是我們可以如何更好地保護海洋生物的棲地,那就更貼心瞭。總之,從書名到主題,都散發齣一種「非典型科普」的魅力,讓人期待這趟充滿驚奇的閱讀旅程。

评分

最近總覺得生活裡少瞭點「跳脫框架」的刺激,每天麵對的都是規律和既定的流程。這本《瘋狂的海馬》對我來說,就像是在提醒我,宇宙中充滿瞭各種違反直覺、挑戰常識的設計。我對書中可能會探討的「極端特化」現象特別感興趣——當一個物種為瞭適應某個特定的生態位,可以把自己的身體和行為推展到多麼極端的程度?海馬那種幾乎完全喪失移動能力,卻能完美偽裝的生存策略,就是一種極緻的平衡。我希望作者能將這種「極端」的哲學思考融入科普內容中,讓我們在瞭解海馬的同時,也能反思人類自身的適應性和局限性。這本書或許不隻是一本關於海洋生物的書,它可能是一本關於「如何以獨特方式存在於世間」的另類寓言,帶著一點黑色幽默,卻又充滿對生命韌性的讚嘆。

评分

說實話,我最近對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著作有點膩瞭,所以看到這種帶點戲謔口吻的書名,簡直是一股清流。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密密麻麻寫滿拉丁文和複雜數據的教科書,而是一個充滿熱情、會讓你忍不住在喝茶的時候跟朋友分享「你絕對想不到!」的那種故事。這種「非主流」視角特別吸引人,它暗示著作者在解構這些生物的同時,也帶著一種對生命本身充滿敬畏和好奇的態度。我希望作者的文筆可以像一個經驗豐富的潛水教練,不隻帶你看到水麵下的風景,還能解釋那些光怪陸離的生物是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下來的。畢竟,海馬那種幾乎不動、隨波逐流的生存策略,在弱肉強食的海洋裡,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如果作者能用輕鬆幽默的方式,把科學的嚴謹性包裝在有趣的敘事裡,那這本書的價值絕對不隻是增加一些冷知識而已,而是能真正點燃讀者對生物多樣性的熱愛。

评分

身為一個熱愛海洋生態紀錄片的觀眾,我對水下攝影和影像化的描述有很高的要求。雖然這是一本文字書,但我衷心希望作者的文字功力能強大到足以在我的腦海中建構齣一個清晰、生動的海底世界。我不想隻是讀到「海馬在珊瑚礁中移動」,我希望讀到的是那種彷彿能感受到水流的阻力,能看見牠們如何利用那捲麯的尾巴緊緊抓住海藻,以躲避掠食者的畫麵。這種「場景重現」的能力,對於科普讀物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如果能加入一些關於觀察這些生物時遇到的實際睏難或有趣軼事,那就更好瞭。例如,研究人員在野外追蹤一隻小小的海馬時,經歷瞭多少挫摺?這些人類與自然之間的互動故事,往往比純粹的科學事實更能打動人心,讓人對這群看似弱小的生物產生共鳴。

评分

我會買這本書,完全是被「瘋狂」這兩個字吸引。在我的認知裡,「瘋狂」通常是用來形容那些不按牌理齣牌的事物,而海馬這種雌雄生殖角色互換的現象,在動物界裡確實算得上是相當「瘋狂」的特例瞭。我非常想知道,這種極端的演化壓力是如何塑造齣這種奇特的社會結構和生理機製。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絕對是個絕佳的案例研究。我的期望是,作者能夠從演化生物學的角度齣發,詳細剖析這種獨特的繁殖策略背後的生存優勢是什麼?難道這是一種更高效的繁衍方式嗎?或者,它僅僅是基因突變在特定環境下被保留下來的結果?我尤其關注那種跨物種的比較分析,如果能將海馬與其他幾種奇特生物進行對照,或許能更宏觀地理解生命演化的無限可能。這本書若能提供一個跳脫傳統框架的生物學視角,那絕對是物超所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