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盛夏時分,我們該如何活成自己要的樣子?
如果你的夢想無比重要,十年一夢又如何?
* * *
「隻要衷心跟隨內心指引,無所畏懼地劃過漆黑的夜空,你終將成為一道獨特的生命流光。」
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
正因為處處是未知,我們纔能發瘋似地,把青春賭給夢想
讀第一誌願、到知名企業上班、領穩定薪水……
社會為我們定義瞭「正道」,但夢想如何存活?未來該何去何從?
有時我們覺得自己沒有選擇,也許隻是因為恐懼失敗,
但與其活在框架人生,不如踏上未知旅途,
對於年輕的你,忽遠忽近的人生纔是常態,又苦又痛的經驗纔是成長,
你終將發現,原來尋找自己是永遠的進行式,
隻要本心從未變過,又怎會害怕前路迷茫?
一本關於煩人的迷惘、狼狽的失敗、痛苦的成長、現實的社會、殘酷的世界,卻也關乎還在追逐的你。二十歲,選擇到尼泊爾震央成立國際教育組織的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以真摯的文字寫下在偏離正道的冒險路上,如何撕下標籤、如何倒地不起,並且在這一切歷程中,儘可能保留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也渴望改變,歡迎上車,與我們一起衝撞這個世界!
#1麵對【迷惘】
• 一條真正屬於你的獨特道路,絕不會是別人開好的「正道」。沒有迷茫過,怎麼會有篤定的人生?
• 走齣迷惘的路徑,不是原地思考的過程,而是起身實踐的歷程。
• 有一件事情,就算一再失敗,你還是會一次比一次開心,那就是屬於你的誌業。
#2 經歷【失敗】
• 失敗是一種「獲得」,有時倒地之後,夢想纔能真正紮根。
• 一無所有的人、看似脆弱的傻瓜也有資格冒險嗎?重點從來不是手上有多少資源,而是我們的心有多堅定。
• 連結空想與夢想之間的,是一條又一條的疤痕,倒地之後掙紮爬起來的次數,終將決定徵途的長度。
#3 追求【成長】
• 齣社會之後,名片可以唬人,但是追逐成長的姿態絕對騙不瞭人。
• 麵對舒適圈所做齣的選擇,終將定義我們的人格特質。
• 我們都必須試著在心裡清齣一個空間,儲存別人的人生故事,因為有些人活著的姿態,足以衝擊你的人生。
#4 走進【社會】
• 唯有持續對話、誠實分享,溝通纔能從相互禁錮,轉變為相互理解。
• 主導對話往往能加速進度,但在關鍵時刻,隻有細心傾聽纔能凝聚共識,直抵問題的核心。
• 工作應該要讓人越來越喜歡自己,而不是越來越討厭自己;工作應該創造自信、成長與價值,而非剝奪夢想的空間。
#5 迎嚮【世界】
• 「壯遊」是為瞭看見別人怎麼活著,每一次獨立思考、每一次選擇,都在建構屬於自己的世界觀。
• 對世界好奇,但不要停止懷疑。時時抱持懷疑與驗證的思辨精神,纔不會被片麵的訊息牽動。
• 世界是一麵鏡子,反射齣人們心中的自己。討厭世界的人,隻是討厭自己迷失的人生;喜歡世界的人,往往是因為在別人眼裡,看到期待已久的自己。
各界好評推薦
(依姓氏筆畫列名)
江秀真(聖母峰登山傢)
瀋春華(資深媒體人)
吳若權(作傢/主持人/企管顧問)
林大涵(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林立青(作傢)
林明仁(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司長、臺灣大學經濟係特聘教授)
林秉賢(傢扶基金會國際發展室主任)
柯淑勤(金鐘獎演員)
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
舒夢蘭(東森電視臺金鐘獎節目《聚焦全世界》主持人)
葉丙成(臺灣大學電機係教授、BoniO執行長)
詹宏誌(網路傢庭董事長)
劉安婷(為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專文推薦
有時候,不曾迷惘的篤定,隻是另一種盲目而已;反而是在迷惘中探索,一步一步纍積的篤定,纔是真正能繼續下去的堅持。──吳若權(作傢/主持人/企管顧問)
有夢不難,把夢想放得很遠很難;做事不難,從現在開始做事很難。子鈞是一個普通人,一個願意堅持做偉大的事的普通人。如果你也想幫別人做事,為自己作夢,但不知道怎麼開始,這本書會是最真實的故事。──林大涵(貝殼放大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當所有人都質疑夢想的時代,林子鈞交齣一本激勵人心的書,在找尋自我價值的同時呼喚眾誌,馳援遠山他鄉。這本書證明瞭夢想的力量,也確切寫齣應該如何達成。對所有懷抱夢想的人都有價值。──林立青(作傢)
溫暖的心、前行的勇氣、冷靜的頭腦,加上社會科學的分析與國際的鍵結,不怕擁抱失敗、不斷否定自己過去的遠山呼喚,已經走齣一條新的NGO道路。──林明仁(科技部人文及社會科學發展司長、臺灣大學經濟係特聘教授)
不隻是子鈞到尼泊爾種植教育的故事,更是子鈞與「遠山呼喚」以雙腳力行的生命文采,句句展現臺灣年輕世代的影響力,鼓舞正在尋找生命力量的人!──林秉賢(傢扶基金會國際發展室主任)
與遠山呼喚前往震央的時候,我深受震驚,卻也對他們種植教育的身影深深著迷!在這個社會當個異類,需要無比的勇氣,子鈞走的路比別人坎坷,看到的風景卻獨一無二!──柯淑勤(金鐘獎演員)
勇闖夢想之路時,眼前會齣現不少關卡;正因如此,我們纔有機會嘗試突破、獲得成長、展示自己多想達成夢想。──洪瀞(《自己的力學》作者、成功大學副教授)
良善,總是齣現在最艱險的地方。在與子鈞一起在尼泊爾採訪的日子裡,我看到一個追逐夢想的年輕男孩,更看到勇氣破錶的生命啟發!如果你正處於徬徨迷惘的十字路口,請跟著子鈞一起勇敢地嚮著心中的標竿前進吧!──舒夢蘭(東森電視臺金鐘獎節目《聚焦全世界》主持人)
許多人纔放下對成功的既有想像,透過非營利組織,催生瞭屬於新世代的影響力,而遠山呼喚便是其中一員。邀請大傢不隻透過此書認識子鈞,更看見這世代的臺灣青年對於這片土地、乃至世界的在乎與勇敢。──劉安婷(為臺灣而教教育基金會創辦人暨董事長)
【編輯推薦】
迴想三年前,即將從大學畢業的我沒有一絲欣喜,每天夜裡,對於未來的迷茫像惡夢一樣糾纏著我,時常沒喝咖啡卻夜不成眠。畢業後,我焦慮地把自己塞到一份不適閤的工作,勉強地養活自己,無視內心不斷齣現的聲音:「這真的是你要的嗎?」
從企劃到編輯這本書的過程,我都會不時往迴看嚮三年前的自己,甚至是大學時期的自己,然後深深覺得,如果在畢業之際、迷茫之際,我能遇見這本書的話,即使現實的情況還是一樣險峻,即使迷茫依然存在,這本書也會像護身符一樣,給予我更多勇氣,陪我麵對迷惘、失敗、挫摺的時刻。除瞭迴顧過去,這本書也帶我審視現在,並看嚮未來。提醒已經齣社會工作的我,不要忘記保持初心、保持善良,並好好珍惜人生路途的每一份際遇,對世界永遠抱持著好奇心。這樣的話,人生一定就不虛此行瞭吧。
說瞭那麼多自己的故事,其實企劃這本書的初衷,正是源自於這樣一段經歷。收到書稿之前,本來以為子鈞是那種典型的人生勝利組,一路順遂的那種;沒想到看完稿子後,纔發現他遇到的睏難和大大小小的失敗還真不少!但他把所有挑戰都化為成長的養分,一路披荊斬棘,像打怪一樣一路升級,偶爾被BOSS打倒,但隨即又再站起來。作為讀者,也在紙頁間感到熱血沸騰,並得到許許多多寶貴的收穫;對於自己人生的迷茫,好像也沒那麼害怕瞭。
這本書像寶藏一樣,處處藏著讓你熱淚盈眶的驚喜;也是護身符,讓你勇敢直視前方的黑暗(我看倒像手電筒似的)。推薦給每一個正在迷惘的人,不要怕,你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