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好住基隆:我住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日子,還有心愛的城市散步時光 (電子書)

正好住基隆:我住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日子,還有心愛的城市散步時光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小歐
图书标签:
  • 基隆
  • 旅行
  • 散步
  • 城市生活
  • 历史建筑
  • 老屋
  • 台湾
  • 文化
  • 怀旧
  • 个人随笔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只是剛好住在這裡──正因為這樣,
若能好好在這裡享受自己的時間,不是很棒嗎?」

★一段關於基隆古蹟建物的親密追憶
★一部行走生活、扎根鄉土的感悟札記
──基隆人必讀,更推薦給所有嚮往理想在地生活的人──

  ◆住在「基隆要塞司令官邸」是什麼感覺?
  前院的水池曾經是泳池?來自前住民的第一手生活紀實!
  ◆用走路認識一個地方,走過的路就成為自己的;
  從日本四國到台灣基隆,以步伐安頓身心的人生體悟。
  ◆初訪基隆的must walk!5公里輕散策,7+2條在地推薦路線,
  悠緩走進基隆有山有海的美好日常~

  「不只是剛好住在這裡而已,
  還要好好地享受在這裡生活。現在的我是這樣想的。」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前住民對基隆的告白


  位於台灣頭的基隆,有山的守護、海的滋養,也有多元歷史留下的獨特文化,地處邊緣卻自成一格。

  基隆人小歐,自幼生長於面海的一棟日式老建築中,一切只覺理所當然,不以為意;長大搬離後,才益發意識到這棟「基隆要塞司令官邸」的非比尋常。原本她和不少基隆人一樣,有著「很會去台北」的「邊緣症候群」;直到經歷開啟她人生新章的「四國遍路」後,小歐才踏出與故鄉重新連結的第一步。

  透過走路,她和基隆共享時間,一步步內化這塊生活版圖的風土,也因此發現:基隆原本就很適合散步──山海之間,有許多約五公里、九十分鐘內可走訪的美好風景組合與變化!

  當小歐和故鄉的關係逐漸從疏離走向親密,奇幻的事同時發生了:已經老壞的舊家「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居然得以重生,再現基隆!她因此深感這塊土地上人與物的無限可能。如今,小歐非常享受基隆源源不絕的「好玩」,並寫成本書,與你分享她的舊家記憶與漫步路線,以及在地生活「剛剛好」的幸福。

  ✽作為一個基隆有名房子的前住民,及一個喜歡在基隆到處散步的人來說,
  我經常被問到在那棟房子裡生活的往事,還有基隆哪裡好玩,
  我想不如就寫一本書,分享從小到大在基隆這座城市裡直觀的生活感受。

  ✽那棟房子在我們搬走之後,漸漸地老了,
  我有空時會去看看那棟房子,坐在一旁坡道的樓梯邊陪它一會兒。……
  誰曉得呢,幾年後,房子又活回來了!
  這個過程很奇幻,改寫了我對世事變化想像的動線。

  ✽去遠方走路,很美好,充滿了好奇與新鮮;
  在家鄉走路,更愜意,隨興推開門走起來,港、山、海、好咖啡、好食物,
  哪裡都不是很遠,走過的路就成為自己的,而我也終於和我生活的城市熟悉親密了。

暖心推薦

  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兼任講師
  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陳立儀 小獸書屋創辦人
  陳靜萍 基隆市文化局長
  單彥博 雞籠卡米諾創辦人
  楊雅萍 見書店主理人
  蔡瑞珊 青鳥書店創辦人
  鄭栗兒 《基隆的氣味》作者/作家
  鄭順聰 《基隆的氣味》作者/台文作家
  鄭麗君 青平台基金會董事長
  蘇筱嵐 雨都漫步主理人
  (依姓名筆劃排序)

  從未想過,能真正認識一位曾居住在日式宅院的人,且是住在大沙灣的那處豪宅(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如今我們不需任意門,因為本書作者小歐,就是這樣一位出入於歷史之間的故事人。──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清華大學兼任講師

  在古宅生活的細微往事如此迷人,場所的主角永遠是在其中度過悠長歲月的「人」,而悉心保留珍貴空間持續疊加記憶,則能讓故事與未來生活在同一塊土地上的人有更多共鳴。──凌宗魁    建築文資工作者

  我認識的基隆人都非常會走路。但能夠走出一番興味、走出樂趣、走出人生體悟、走出滿滿感動的大概非小歐莫屬,她不只是正好住基隆,而是基隆真好有小歐,讓我們看見更多的在地風景。──陳立儀    小獸書屋創辦人

  過往大家對於基隆古蹟的諸多聯想,大多留在全台密度最高的砲台文化,但隨著近期各式古蹟修復再利用後嶄新亮相,像是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就是一大指標,過去它是富含濃厚的生活記憶,陪伴小歐長大的家,未來也將串起基隆東岸歷史廊帶的全新想像。──陳靜萍    基隆市文化局長

  「走路」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是種可以更深入在地的方式。我因長距離徒步的關係而認識小歐,也謝謝小歐的新書藉由「走路」的方式介紹我們的故鄉,用五公里的基隆路線,讓民眾體會、深入基隆豐富的歷史路徑以及特色。──單彥博    雞籠卡米諾創辦人

  小歐把近期剛整建好的古蹟官邸填入了「李宅」時期的性格,為亮著裝飾照明的古蹟注入了溫度,讓正好住基隆的我充分感受真實的暖意,太珍貴了。──楊雅萍 見書店主理人

  輕巧的足跡,彷若貓爪巡遊,引領我們穿越上個世紀的一抹印記。走訪小歐從前的「家」與基隆大歷史的場景,如許親切而動人,充滿龍貓似的趣味,豐富而獨具的基隆人情故事,呈現另種基隆城市書寫面貌。──鄭栗兒    《基隆的氣味》作者/作家

  二〇一五年,小歐帶我探訪頹圮的舊家,娓娓道來回憶,我寫下:「彷若靈動的眼睛,木櫺窗眨了一下。」這一眨眼,李宅煥然重生,成為這座城市身世的明喻。──鄭順聰    《基隆的氣味》作者/台文作家
 
台湾岛屿的深度巡礼:历史、风土与生活漫步集锦 本书并非关于特定地点的居所回忆录,而是一部跨越台湾岛屿不同面向的深度探索与生活观察的结集。它以散文、记录和思辨的形式,带领读者领略台湾独特的地理风貌、深厚的历史沉淀,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流淌的独特人文气息。全书围绕着“行走”与“感知”两大核心,旨在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统旅游指南的,更为贴近土地与人情的阅读体验。 第一部分:岛屿的地理骨骼与气候印记 本篇聚焦于台湾作为一座岛屿所展现出的复杂地理结构。作者从高山峻岭的形成谈起,探讨了中央山脉如何切割这片土地,形塑了东部与西部的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聚落模式。我们将在文字中追溯欧亚板块与菲律宾海板块的持续碰撞,感受造山运动的磅礴力量,并理解这种地质活动如何影响了台湾丰富的地震与温泉资源。 气候的描述是本部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北部的多雨湿润到南部的热烈阳光,再到季风带来的季节性转变,作者细致描绘了台湾气候对农业生产、建筑风格乃至民众性格的影响。特别辟出章节探讨了台风这一“自然界的调音师”,如何周期性地考验着岛屿的韧性,并催生出特有的防灾智慧与生命哲学。对河流与海岸线的关注,也揭示了水资源在台湾历史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从早期的灌溉系统到现代的都市水文管理,无不体现着人与水共存的复杂关系。 第二部分:交织的时空褶皱:殖民、抗争与身份的塑造 台湾的历史是一部多层次、多语种交织的史诗。本部分尝试剥开不同历史时期的表层,深入探讨殖民统治与本土意识的相互作用。 首先,对原住民文化的追溯是不可或缺的。书中详细记录了在不同山脉与平原间栖居的南岛语系族群,他们的传统祭典、口传历史以及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身份认同的努力。这不仅是对“台湾起源”的追溯,也是对多元文化共存现状的深刻反思。 随后,笔锋转向十七世纪以来的外来政权更迭。荷兰人、西班牙人留下的贸易痕迹,郑成功时代的开垦与防御体系,清领时期的“寓兵于农”政策,直至日治时期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与文化同化政策,都被置于细致的审视之下。作者特别关注那些被历史洪流冲刷而模糊的个体叙事,例如不同族群在同一片土地上如何适应、抵抗或融合。 战后,随着国民政府的迁入,台湾社会结构发生的剧变,特别是“二二八事件”与随后的戒严时期,如何在集体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以及这种记忆如何影响了当代台湾的政治生态与社会情感,是本部分着墨的重点。书中不预设立场,力求呈现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重解读的可能性。 第三部分:日常的景观美学:市井、巷弄与“生活感”的重构 如果说前两部分是宏大的叙事,那么第三部分则将视角聚焦于台湾人生活的肌理——那些不起眼却充满生命力的角落。这部分是对“生活美学”的捕捉,强调“行走”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 作者带领读者穿梭于台湾大大小小的城市与乡村。从早期的商业街区到近年来兴起的文创聚落,我们得以一窥不同时代留下的建筑语汇。老旧的日式木造宿舍、斑驳的闽南式三合院、充满生命力的骑楼文化,以及由水泥与钢筋构筑的现代住宅,共同构成了台湾独特的城市天际线。 对“市场”和“夜市”的描绘占据了重要篇幅。它们不仅是食物的集散地,更是社区情感交流的核心场域。书中详尽记录了台湾小吃文化的演变,分析了其融合了中国、日本乃至南洋风味的独特性,并探讨了食物如何成为地方认同最直接的载体。 此外,对“庙宇”与“信仰”的观察也极为细致。这些民间信仰中心,以其繁复的雕刻、喧闹的阵头与虔诚的香火,构成了台湾社会稳定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试图解读这些信仰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与心理慰藉,而非仅仅停留在宗教现象的表面描述。 第四部分:时间的节奏:地方节庆与周期性仪式 台湾的年度生活被一系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节庆所划分。本部分探讨了这些节庆活动如何维系着社区的凝聚力,以及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被重新诠释和保留。 从农历新年期间的家族团聚、清明节的扫墓祭祖,到热闹非凡的中元普渡与热闹滚滚的妈祖绕境活动,这些周期性的仪式提供了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时间感。书中详细描述了这些仪式的流程、参与者的心态,以及它们如何承载了对祖先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特别是对地方特有庙会文化的记录,展现了民间艺术、宗教狂热与社区政治的复杂互动。 最后,本书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结束。它鼓励读者放下既有的标签,以一种谦卑和好奇的心态,去亲身丈量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去倾听那些在巷弄深处低语的故事。台湾的魅力,在于其历史的厚重与生活的轻盈达到了微妙的平衡,而本书正是试图捕捉这一瞬间的沉思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小歐


  六年級生,水瓶座,歷史系碩士,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前住民。
  資深「四國病」患者,徒步四國遍路兩圈多,經營臉書粉專「四國遍路同好會」。
  平日靠當上班族、讀書、看日劇來靠近世界,偶爾旅行。
  著有《9個故事》、《小跳舞人》、《遍路:1200公里四國徒步記》、《時間的河》、《海角筆記本》。

繪者簡介

封面畫作:王傑


  七堵人。巴塞隆納大學美術博士,現為專業畫家,並從事繪畫教學工作。
  曾經為《山居歲月》、《再見,山居歲月》以及《查令十字路84號》等書繪製封面,同時也是《畫家帶路基隆小旅行》的圖文作者。

內文插畫:李靚彤

  一心嚮往自由的浪漫女子,開心時畫畫,用繪圖本進入另一個時空。會為了畫出想見的風景,拿出勇氣去到原本不敢去的地方。
  期望創作的作品,能靜靜地成為讀者生活的一部分。

  IG:ching_4_

 

图书目录

序  只是剛好住在這裡

PART 1 基隆要塞司令官邸前住民的告白
沙灣海景第一排
好羨慕可以住公寓
傳說中的「李宅」
電視與電話該放在哪裡好?
家有游泳池的美夢
隨興生長的植物們
貓的樂園、虎頭蜂的家
小偷來了
我的通靈耳朵
後來的事

PART 2 成為基隆走路人
生活版圖的構成
邊緣症候群
突然飛出的神諭──《迷路的大人們》
走吧!走吧!去日本四國走一圈
四國都能走了,那基隆呢?
五公里以內的風景

PART 3  散策基隆好日子
歡迎新朋友:來回五公里內的市區短程路線
基隆好萊塢
站在高速公路的喉嚨上
基隆地標觀音像
田寮河散步
市區的後花園
基隆港的左膀右臂:單程五公里的東西岸散策
東岸 走路離開台灣島
東岸加碼 八斗子
西岸 中山路直直行
西岸加碼 外木山
我的假日午後暴走漫談
基隆的西國三十三觀音靈場

結語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141445
  • EISBN:97862631415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4.3MB

图书试读



只是剛好住在這裡


  自我有印象以來,就住在基隆、住在那棟房子裡。

  從家人那裡聽說了很多我出生時的故事,比如說,媽媽在聖母醫院腹痛已久,遲遲生不出來,等外公打完牌一到醫院,我就出生了;還有就是出生後沒多久,有一次喝奶噎到,臉都發青,爸爸抱著我飛奔到安瀾橋的江東診所,在陶醫師的急救下解除危機,此後陶醫師成為我們的家庭醫師,每次見面,他都要提醒我,他可是我的救命恩人。

  住在基隆和那棟房子對我來說理所當然,雖然小時候隱約知道房子是和司令官頂來的,但僅此而已,對於房子的歷史、建築特色,完全不以為意,只覺得它就是這樣,抱怨它太大、有許多不方便,家人還得想辦法把這些不便變成方便生活的樣子。

  我家的位置剛好在兩個小學學區中間,到兩所學校的距離差不多遠,公車都要搭好幾站,我們選了離家近一點的那一所學校。以小學生的腳程,班上同學們家都住在走路十分鐘內會到的地方,我家到學校要走二十分鐘,那時候很羨慕家住在學校旁邊的同學。

  小時候,基隆很多老房子都被傳說是鬼屋。國中時就讀基隆有名的私校,同學來自基隆各地,當同學們知道我家在哪兒時,許多人驚訝地說,那兒不是鬼屋嗎?不是,那是我家。

  從轉盤電話到無線電話,從打字機、二八六電腦到撥接,搬離那棟房子剛好是我大學畢業那一年,二十世紀的尾巴。那時資料取得還是類比式、實體的,我們並沒有去了解這棟房子的過往歷史,也沒有為它留下太多紀錄,我們還沒有那個意識及需求。對我來說,這房子夏天沒冷氣太熱,動物和昆蟲太多,大掃除要花好多時間,有時還會有奇怪的聲音──但那是我家,我在那裡很自在。

  直到離開那裡後,我讀了比較多的書、認識了更多人、去過更多地方,比如說京都,我在那個城市覺得親切,有許多房子和我家很像。

  後來在一些資料中知道那棟房子還有別的名字:「流水住宅」、「要塞司令官邸」,才漸漸意識到我曾住在一棟厲害的房子裡!

  ※    ※    ※    

  基隆對我來說也是這樣:存在著各種理所當然。經常下雨,街道窄窄的,山坡和階梯很多,觀光區都很陰森;國中時學校規定每天檢查學生有沒有帶雨傘,同學們都覺得這是很正常的事。

  高中在台北讀書時,感覺基隆好像只是台北的海邊,我也只是個來自邊緣地帶的人,所以努力讓自己更台北一點。反而是大學以後,有來自台灣各地的同學,基隆只是其中之一,高中時的那種邊緣人氛圍有釋懷些。不過,那段求學時間的生活中心都在台北,對基隆最熟悉的地方就只有我曾經的通學路,和從家裡去火車站的路,其他的地方都不太熟,也沒有想過要好好認識。

  讀研究所及剛成為社會人時,對基隆更為冷漠,把它當旅館,在家吃飯、睡覺,然後去台北工作和玩樂。那時若問自己對基隆有沒有故鄉的愛?想要有,但說不太出來,只是剛好住在這裡而已。

  直到二○○九年一次日本四國徒步遍路旅行,讓我重新思考什麼是生活?什麼是好玩?我們可以如何與生活的土地相處?我開始用走路認識基隆,在基隆各地散步,在基隆享受時間。

  ※    ※    ※    

  那棟房子在我們搬走之後,漸漸地老了,曾短暫借給基隆的文史組織,但文史組織搬出後,房子漸漸崩塌,我有空時會去看看那棟房子,坐在一旁坡道的樓梯邊陪它一會兒。

  以為許多事回不去了,我早就做好心理準備:房子有一天會全倒,那塊地會被剷平,蓋上新大樓,有新的住民居住。誰曉得呢,幾年後,房子又活回來了!甚至一度成為誠品書店的快閃店。相信這是靠許多人的努力才達到的成果。對我來說,這個過程很奇幻,改寫了我對世事變化想像的動線,不論是人,還是土地,都有無限可能。

  ※    ※    ※  

  比起台灣許多地方,基隆是一座面積狹小的城市,但它有山的守護、海的滋養,地處邊緣卻自成一格,有西班牙、荷蘭、中國明清、日本留下的歷史文化,也有當今在地住民共同經營出的城市氛圍;在基隆走路,很容易感受到這些地貌風景、人文風情帶來的樂趣。現在我可以比較充實且大聲地說出對基隆的喜愛,並樂於多多和它相處,想要了解它更多。與生活的城市維持著這樣的關係,是幸福吧。

  作為一個基隆著名房子的前住民,及喜歡在基隆到處散步的人來說,我經常被問到在那棟房子裡生活的往事,還有基隆哪裡好玩、有沒有推薦去哪裡走走,我想不如就寫一本書,一起來談談我所知道的──沒有太多歷史考究和學問,只是我從小到大在基隆這座城市裡直觀的生活感受。一是可以當作城市生活史的一筆紀錄,再來或許能作為享受這個城市的參考,望能為讀者諸君的生活帶來一絲樂趣。

  只是剛好住在這裡,正因為這樣,若能好好在這裡享受自己的時間,不是很棒嗎?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采用那种线性时间的叙述方式,而是像在老照片集里翻找记忆碎片一样,将不同的时空片段巧妙地串联起来。这种跳跃感,反而更贴近真实的生活体验——我们对一个地方的记忆,从来都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无数个散落的“瞬间”构成的。作者在描述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时,那种近乎自言自语的口吻,让人感觉非常亲切,像是邻家的长辈在讲述他年轻时的奇遇。特别是书中提到的一些关于特定时期社会背景下的生活细节,对于年轻一代来说,或许是全新的认知,但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那种会心一笑的共鸣感是无价的。这种对“在场感”的营造非常到位,让人忍不住想去书中提到的那些街道上走一走,看看时间是否在那些地方留下了痕迹,或者,它是否已经被新的事物取代。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让你在阅读时,不自觉地将自己的记忆投射进去,与作者的经验产生共振,从而拓宽了对基隆这座城市的理解维度。它成功地把一个地方从地图上的一个坐标点,变成了一个有血有肉、有味道的生命体。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那种复古的色调和手绘风格的插图,立刻让人联想到基隆特有的那种湿润、带点历史烟尘的空气感。每次看到基隆这个名字,总会想起那些在雨中被雾气笼罩的街景,以及那些充满故事的老建筑。作者对于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像是一本活生生的城市生活图鉴。阅读的过程中,我仿佛能闻到潮湿空气中的海盐味,感受到那些年基隆特有的那种沉静而又充满生命力的氛围。尤其是对于那些鲜为人知的角落和被时间遗忘的细节,作者的笔触充满了温度,没有过度美化,却把基隆的“真”给捕捉到了。这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台湾地方文化和城市变迁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体验。我们总在寻找那些能够唤醒集体记忆和地方认同的文本,而这本书恰好就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历史书,而是从“人”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这个我们习以为常,却又时常忽略其深度的城市。光是看图片和文字的排版,就能感受到编辑团队的用心,每一页都像是在邀请读者一起慢下来,去体会基隆的呼吸节奏。

评分

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散步”这件事的哲学思考。在如今这个效率至上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了“漫无目的的行走”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书中关于城市散步的描写,与其说是记录路线,不如说是在探讨一种与环境对话的方式。作者没有把散步当成一种运动或任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感知外界、清理思绪的仪式。这种对慢活哲学的推崇,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通过作者的眼睛,我看到了那些被匆忙路人忽略的植物生长状态、墙壁上的苔藓纹理、甚至是某栋老洋楼窗户里透出的微光。这种观察的深度,远超出了我们日常走马观花的停留。它提醒我们,真正的生活美学往往就潜藏在最不引人注目的细节之中。这种“在行走中思考”的状态,非常具有启发性,它鼓励读者放下手机,真正地用感官去接收周遭的环境信号。这本书本身就提供了一种极佳的“慢读”体验,与它所倡导的“慢走”精神是完美契合的,形成了一种内外一致的美学统一。

评分

从文学表现力上来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非常扎实,尤其是在描绘特定场景时的氛围渲染能力极强。例如,对于海港城市特有的那种光影变幻,作者的用词精准而富有诗意,既有纪实文学的严谨,又不失散文的灵动。它不像某些地方志那样干巴巴地罗列事实,而是充满了主观的情感投入,使得每一个场景都带有强烈的个人印记。这种将“个人经验”提升到“时代侧影”的叙事技巧,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纯的怀旧范畴。它触及了许多人对于“家乡”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那种复杂的情感联结——既有对逝去时光的眷恋,也有对城市未来发展的隐隐关切。这种复杂性,使得阅读体验层次丰富,不会让人感到单调。文字的雕琢程度很高,即使是描绘一个寻常的雨天场景,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凝聚的深厚情感和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字底蕴。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气质非常“基隆”,有一种独特的、略带忧郁却又充满韧性的美感。它巧妙地平衡了历史的厚重感与日常生活的轻盈感,使得内容既有深度,又非常易读。阅读完之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冲动,想立刻订一张车票去基隆,不是为了打卡那些著名的景点,而是想按照作者的步伐,在那些小巷弄里重新“发现”这座城市。这种激发读者采取行动的文本力量,是评价一本好书的重要标准。它成功地在读者心中播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让我们愿意去重新审视自己身边那些看似熟悉的事物。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为这座常被定义为“中转站”或“工业港口”的城市,注入了一种更富有人文关怀和情感维度的叙事。它让基隆不再仅仅是一个地理名词,而是一个充满了记忆、气味和故事的“地方”,值得我们花时间去细细品味和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