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分鐘自我諮商筆記術:仿效Google、Apple等一流企業與奧運選手都在實現的11種心理療法 (電子書)

3分鐘自我諮商筆記術:仿效Google、Apple等一流企業與奧運選手都在實現的11種心理療法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前田泰章
图书标签:
  • 自我提升
  • 心理学
  • 心理疗法
  • 认知行为疗法
  • 正念
  • 情绪管理
  • 压力管理
  • 个人成长
  • 效率提升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讓你心累的不是你的個性,更不是因為你不夠好
有不順心的事,代表你心中還抱持著希望
只要改變自己沒有發現的「思考‧行動模式」,煩惱便會輕鬆消除!
 
  隨書附[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共35種練習筆記)
  無法控制自己情緒 / 無法忘卻創傷後腦中陰影
  無法請人幫忙、撒嬌 / 無法跳脫負面思考
 
  ▎那些你總是會遇到的情緒困擾……
  「脫離不了家庭的桎梏,明明長大了卻無法獨立……」
  「面對長輩或上司難道就必須無條件忍讓?」
  「如果一直不離職,未來會變成一片黑白!」
  「3C成癮,每天除了滑手機,還是滑手機,一事無成……」
  「為什麼今天和她對到眼,卻不和我打招呼?我做錯了什麼嗎?」
  
  ▎想起以前的經歷就好痛苦,是不是永遠都會這樣?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其實,你之所以陷入這樣的負面情緒,原因出在潛意識的思考和行為模式。
 
  作者身為「問題解決型」諮商心理師,結合過去心理諮商與心理療法的實踐經驗,帶你了解煩惱的根源,並學會如何去確認、面對它,把自己和潛意識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切割開來,找出解決的契機,短時間就能有效改善不斷重複的惡性循環模式。
 
  對於打從心底追求「認真想改變」的人來說,本書肯定會對你有所幫助,即使只實踐書中的一種心理療法,你也能找到解決問題的線索。甚至,還能成為自己的諮商師,學會自我諮商並自我療癒!
 
  ・人生最大的難題,可能不是「午餐要吃什麼?」
  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所以沒有找到答案其實也不要緊。但是請把問題反覆思索,花時間長期去探索那些可能。或者是朝你理想中的答案去做改變,如此你絕對會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負面情緒不該出現?你其實可以預先獲得正面感受
  覺得活得好累都是自己的問題?請先停止責怪自己。試圖隱藏負面情緒,會讓你變得更孤獨,不如坦然接受負面情緒,並理解有這樣的可能性。我們能做的事,是往理想的樣子去作想像,使情緒從負面轉移到正面,自然而然就會採取新的行動,獲取成功經驗,形成良性循環。
 
  ・禮拜一的Monday blue,明明從禮拜天就開始了……
  一想到隔天要上班,心情瞬間被黑暗壟罩,你也是「海螺小姐症候群」的一員嗎?因為那些不好的經歷,使你被過去的苦痛束縛,明明身處於「現在」,心卻仍在「過去」或已預先跳往「未來」;其實,只要讓思緒回到當下,就能減輕不安和痛苦。
 
  ▎跟煩惱說BYE,那些你可以嘗試的心理療法……
  ・與其拼命忘掉不好的記憶,不如改編成好的回憶──「錄製療法」
  過去是怎樣都無法改變的,但是記憶可以。「錄製療法」利用「其實我真正想要的是」或「要是能該有多好」的強烈心情,把鮮明的記憶改寫成自己想要的劇本,回憶不會再伴隨著負面情緒,也有助於消除對未來的不安。

  ・想擺脫卻戒不掉的成癮習慣,瞭解什麼對你最重要──「心靈比例調整療法」
  日常生活中的不良成癮習慣,在你腦海中所占的比例有多少?對於現代人來說,手機與網路成癮是人人都需要學習的一課,透過「心靈比例調整療法」,理性客觀地看待自己如何被一件事情束縛,釐清心中理想和該做的事,更能激勵自己堅持戒除成癮的不良習慣。
 
  ・迪士尼的化身是米老鼠,那你的會是什麼──「心像工作療法」
  傳聞說某個世界級名人也做過這個「心像工作療法」,那就是創造了米老鼠等家喻戶曉角色的「華特.迪士尼」!潛意識會化為具有象徵性的「心像」,讓你看到自己理想的未來。只要知道理想未來的樣貌,就會產生正向積極的心,進而轉變視角找到解決問題的切入口!
 
  ・當討厭情緒十分濃烈,其他療效都無法解決,想像拿炸彈丟到他身上──「炸彈爆破療法」
  如果讓你煩惱的對象,是個你徹底討厭的人,與其以怨報怨,在自己心中留下負面情緒,不如使用「炸彈爆破療法」把負面情緒還給對方,並得到正面情緒。
 
本書特色
 

  ・獨創問題解決型諮商,積極解決心理問題
  作者採用的「問題解決型諮商」是由作者自己開發的新創療法。相較於一般傳統心理諮商著重在傾聽,「問題解決型諮商」可以更積極地在短時間內解決問題。只要讀完此書,就能學到用心理諮商療癒自己的方法,培養「自我諮商」的技巧。
 
  ・11種療法X 35種表格,短時間修復情緒黑洞
  藉由多種心理療法和筆記術的結合,讀者可利用筆記為自已進行心理療程,本書亦隨書附[自我諮商實踐筆記書]夾冊,可透過書寫實作的方式,使此書不只侷限於心靈喊話,而是引導讀者自行實作,也更有機會獲得情緒上的改善。
 
  ・仿效成功人士的經驗或做法,讓內心變得更強大
  本書列舉全球一流企業與奧運選手都在使用的心理療法並延伸探討,例如:(1)Google和Apple將「正念」納入公司研修課程,和「書寫療法」擁有相同療效;(2)奧運選手會使用「意象訓練法」,將成功的模樣可視化、深植潛意識之中,進而培養強大的精神力;(3)Panasonic創辦人松下幸之助提倡的「水庫式經營法」,在狀況良好時,預先做下次的準備,這也是「成功術療法」所著重的要點。

真心推薦

  Ada│筆記女王
  Blair│整理師
  小鬱亂入團隊
  于之琳│專業整理收納師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莎莉夫人│作家
  黃柏威│諮商心理師
  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歐陽立中│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蘇予昕│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李家雯(海蒂) │諮商心理師 短語推薦
  人生很苦,我們都得學會自渡。
  倘若你在過去總找不到陪伴自己的方式,或許這本書能提供正在迷惘的你,一個不同的因應對策。
  作者前田泰章深入淺出的結合了NLP與書寫治療的策略精髓,提供正在生活中左右為難的讀者,一套相對容易的自助策略與解套方案。
  人活著必有煩惱,而在煩惱面前,人人平等。
  於是我們都得在生命中學習尋找為自己解憂的方式,而人生解憂方式沒有標準,只要適合你,即是最好。
探索心靈的深度:一趟自我療癒與成長的旅程 書名: 鏡像迷宮:解讀潛意識的隱藏地圖 (虛構書名) 作者: 艾莉絲.里德 (虛構作者) 出版社: 遠見之光文化 (虛構出版社) --- 內容簡介: 《鏡像迷宮:解讀潛意識的隱藏地圖》 是一部深入剖析人類心智結構、引導讀者穿越自我認知的複雜迷宮的專著。本書摒棄了傳統心理學中過於學術化或艱澀的語言,以流暢、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結合跨文化的哲學思辨與前沿的神經科學觀察,為每一位渴望深刻理解自身行為模式、情緒來源及人生選擇背後驅動力的讀者,提供了一把解鎖內在世界的鑰匙。 本書的核心主軸圍繞著「鏡像理論」展開,該理論認為,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實質上是對自身內在未解決衝突和未被承認面向的投射。作者艾莉絲.里德,一位資深的臨床心理學家與存在主義哲學家,憑藉數十年的實踐經驗,精心繪製了這份心靈地圖,旨在幫助讀者識別並修復那些在潛意識中運作、卻時常導致困境的「鏡像效應」。 第一部:基石的建立——心智的建築藍圖 本部分著重於構建讀者理解自我心靈運作的基礎框架。作者首先探討了童年經驗如何塑造成人期的依戀模式與認知偏差。 1. 原始情境的重構: 我們如何從嬰兒時期的依賴,發展出安全型、焦慮型或逃避型的依戀風格?本書詳盡分析了不同依戀模式在親密關係、職場合作中表現出的具體行為特徵,並提出了一套「回溯重塑法」,鼓勵讀者溫和地審視並接納早期的需求未滿足狀態,而非陷於自責。 2. 認知濾網的校準: 探討了「信念系統」如何像無形的濾網一樣篩選現實資訊。書中引入了數個極具啟發性的案例,展示了「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如何固化負面自我認知。里德博士提出了一套「懷疑的藝術」,教導讀者如何系統性地質疑那些被內化為「真理」的負面自我陳述,並以實驗性的思維去測試舊有信念的有效性。 3. 情緒的物理學: 這一章節擺脫了將情緒視為純粹心理現象的單一觀點,而是結合了生理學和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解釋了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如何長期影響大腦的可塑性。書中提供了「身體掃描冥想」的詳盡指導,旨在幫助讀者建立「情緒監測站」,在情緒爆發前捕捉到生理訊號,從而實現更有效的自我調節。 第二部:迷宮的穿越——辨識潛意識的暗流 進入本書的核心,此部分聚焦於識別並解構潛意識中那些推動我們走向重複性失敗或人際衝突的隱藏腳本。 4. 陰影的擁抱:榮格原型與被壓抑的能量: 里德博士深入探討了榮格的「陰影原型」(The Shadow),強調我們越是排斥自身某個面向(如攻擊性、貪婪或脆弱),該面向就越可能以破壞性的方式出現。本書提供了一系列「鏡像投射練習」,例如寫下你最討厭某人的特質,然後反思這些特質在自己身上可能以何種微小、未被承認的形式存在。這不是譴責,而是將被浪費的能量重新導向建設性的管道。 5. 邊界的藝術與界線的修復: 許多心靈困境源於模糊或不存在的個人邊界。本書區分了健康的「界線」(Boundary)與僵硬的「防禦牆」(Wall)。透過生動的案例,分析了「討好型人格」與「邊界侵犯者」之間的動態關係。書中設計了「界線聲明工作表」,引導讀者清晰、堅定但不帶攻擊性地表達自身的需求和限制。 6. 創傷的無聲語言:身體記憶的解碼: 本章探討了未被言語化的創傷如何儲存在身體中(如長期的肌肉緊張、消化問題)。作者介紹了簡化的「動作釋放技巧」,這些技巧無需冗長的談話,而是通過特定的身體姿勢和呼吸法,允許被壓抑的創傷能量得以安全地流動和消散。 第三部:出口的設計——邁向真實與整合的人生 最後一部分著眼於如何將從前兩部分學到的洞見,轉化為持續的個人成長與有意義的生活實踐。 7. 敘事的重寫權:從受害者到創造者: 作者強調,我們的人生不是一個既定的劇本,而是我們可以不斷編輯的故事。本書提供了一套「敘事轉譯法」,幫助讀者將過去的痛苦經歷,從「這件事如何傷害了我」轉化為「這件事教會了我什麼,以及我如何運用這份力量」。這是一種對個人歷史的主動詮釋權的重新奪回。 8. 意義的追尋:存在主義的日常實踐: 引用維克多.弗蘭克(Viktor Frankl)的思想,本書探討了在看似荒謬的世界中尋找個人意義的必要性。作者區分了「快樂」(Happiness,一種短暫的情緒狀態)與「意義」(Meaning,一種深層的價值感)。書中包含「我的核心價值階梯」練習,鼓勵讀者明確定義並將日常決策與最高價值對齊。 9. 內在導師的啟動:直覺與理性的和解: 許多人傾向於將「直覺」浪漫化,或將「理性」過度工具化。本書主張兩者必須協同作用。作者提出「三方對話法」,模擬內在的「批評家」、「受傷的孩子」與「智慧的導師」之間的對話,從而達成更有遠見的決策。 10. 持續的調校:自我同情的倫理: 自我成長不是一個終點,而是一種持續的狀態。本書的結語部分強烈呼籲讀者實踐「自我同情」(Self-Compassion),將對待摯友的溫柔態度,無條件地應用於自身。它不是自我放縱,而是維持心靈健康不可或缺的「心理免疫系統」。 總結: 《鏡像迷宮:解讀潛意識的隱藏地圖》不僅是一本心理學讀物,更是一本實用的操作手冊。它不提供快速的「解決方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一場深刻、紮實、且最終能賦予自己力量的內在探險。讀者將學會如何成為自己心靈世界中最敏銳的觀察者、最仁慈的療癒者,以及最堅定的建築師。 --- (本書特色:包含大量的自我反思提問、情境模擬練習,並附錄有推薦的延伸閱讀書目與冥想資源索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前田泰章


  現為問題解決型諮商心理師。

  1976年生於日本埼玉縣。畢業於日本體育大學,先後擔任家庭餐廳店長、職涯顧問與國中教師,接觸心理療法後,於埼玉縣川越市開設「心靈伸展操房間」諮商所。

  結合心理諮商與各種心理療法,開發出「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並加以實踐。就連一般需要1年以上療程的個案,都能在半年內使其逐漸好轉,獲得許多個案的高度好評。

譯者簡介

伊之文


  譯者生涯邁入第十二年,挑戰過的領域包括商業管理、親子教育、心理勵志、醫療保健、文學小說與童書。

  工作邀約與譯文賜教:jptrans.tw@gmail.com
  噗浪&臉書專頁:譯恐遲遲龜
 

图书目录

作者序

第1章什麼是「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
1兩種心理諮商
心理諮商是一種「仰賴對話的療法」
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是「心理諮商×心理療法」
2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的原理
當海邊有個小朋友肚子餓了……
目標是讓個案獨立自主
3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為何能改善「活著好累」?
從過去的人際關係看出重複的模式
人生最大的難題是「我究竟想要如何?」
 
第2章確認自己的心理狀態
1了解情緒的機制
為什麼書寫能夠整理情緒呢?
煩惱人的思考模式
書寫的祕訣
2改變看待問題的方式
將煩惱排出優先次序
有不順心的事,就代表還沒○○
把自己的問題和別人的問題劃清界線
3控制「感受」
人最終想要的是「感受」
預先得到「正面感受」的方法
讓大腦從不悅變成愉悅
 
第3章掌控自己的情緒
1能夠去除心理障礙的「非黑即白思考改善療法」
為什麼「未來一片黑暗」會讓人不安?
非黑即白思考改善療法的實踐方法
產生「這個有可能實現」的真實感,是引發行動的第一步
「負面思考」並不是壞事!
2將不安與自己切割的「焦點療法」
透過身體的感覺聆聽自己的心聲
關於「焦點療法」的說明
焦點療法的實踐方法
3減少負面情緒的「心像療法」
人並不是因為發生的事而受苦
個案B實踐神經語言學療法的實例
4告別討厭鬼的「炸彈爆破療法」
淨化自己與對方的關係
炸彈爆破療法的實踐方法
 
第4章排解沉重的煩惱
1擺脫「○○成癮」的「心靈比例調整療法」
把煩惱的比例「可視化」
「心靈比例調整療法」的實踐方法
「我只煩惱這個」是個陷阱
【附錄】如何面對手機成癮
2改寫心靈創傷的「錄製療法」
改寫記憶
錄製療法的實踐方法
錄製療法的功效
3營造理想人際關係的「階層化療法」
人總是有無法喜歡的對象
階層化療法的實踐方法
確認自己的真心話
4客觀看待自己的「心像工作療法」
華特.迪士尼也用過的心理療法為何?
心像工作療法的實踐方法
為什麼要把自己轉換成「心像」?
 
第5章由內在改變自己
1引發小小行動的「成功故事療法」
編寫自己的成功故事
成功故事療法的實踐方法
改變行為模式的祕訣
趁狀況良好時先做準備
2讓你擺脫既定觀念的「允許療法」
給自己許可
「允許療法」的實踐方法
寫允許文的要訣
3讓你面對自己的「3個提問療法」
「3個提問療法」的實踐方法
 
後記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765
  • EISBN:978957147441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某位心理學家曾經斷言:「人的煩惱有九成來自人際關係。」
  那麼,和人際有關的煩惱具體上有哪些例子呢?
  我是一名諮商心理師,截至目前傾聽了許多人的各種煩惱,並協助他們解決問題。

  儘管每個人的煩惱不盡相同,但我把較具代表性的例子羅列如下:

  ▼負面思考 ▼社交恐懼 ▼情緒不穩
  ▼壓抑情緒 ▼不敢表現出最真的自己
  ▼不敢依賴或接受別人的好意
  ▼當三個人以上聚在一起時就不敢表達意見
  ▼承受伴侶的言語或肢體暴力 ▼夫妻感情不睦
  ▼工作都做不久 ▼曾經歷挫折 ▼對子女過度干涉
  ▼在人前會手腳發抖 ▼成癮 ▼孩子拒絕上學
  ▼不信任人 ▼喪失自信 ▼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滿足
  ▼思考方式非黑即白(極端)
  ▼從前的創傷會重現心頭
  ▼完美主義 ▼無法和人保持適當的距離

  人們的煩惱五花八門,但全都會讓人覺得「活著好累」。

  拿起這本書的你,一定也曾經沒來由地覺得「活著好累」。

  也許你平時沒什麼感覺,但是當你遇到不順心的事,沒去上學、上班或感到挫折時,就會突然產生「活著好累」的感受。

  而且,許多人會在這時碰到一個大問題,那就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活得好累」。

  其實,你之所以覺得「活著好累」,原因出在你無意識中不斷重複進行的思考和行為模式。我透過諮商這門專業實際見證到,只要改善思考和行為模式,從前那種「活著好累」的感覺就會一下子煙消雲散。

  從好壞兩方面來看,人都是由環境塑造而成的,環境會大大影響你的個性、想法和情緒。重點在於,我們要去了解是環境中的什麼根源(過去)讓你「活得好累」,去面對它,並且把自己和你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切割開來,這樣才能找到解決的契機。

  其實,我從前有一段時期也曾被「活著好累」所折磨,原因不明。實際上,直到我成為心理師之前,我都不知道自己「活著好累」的根源為何,但在我接觸諮商與心理療法之後,我便藉由實踐那些方法擺脫了「活著好累」的問題。

  市面上有眾多書籍都以心理諮商為主題,而本書要傳授的是「解決問題的心理諮商」,做法是運用心理療法來靠改變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模式,詳情請見第1章。

  在本書介紹的眾多心理療法中,只要你能實踐任何1個,就一定能夠找到解決方法。

  反過來說,如果都不實踐,就改善不了。如果你希望這本書能像施魔法般減輕你的痛苦,很遺憾,這本書不適合你。但假如你打從心底想要改變,這本書一定能派上用場。

  雖然「活著好累」的原因目前還看不清,但在你讀了這本書之後,它一定會現出原形。此外,我還會教你「如何找出『活著好累』的原因」。

  說不定有些讀者正在服用藥物,但繼續吃藥也很痛苦,對吧?本書所要介紹的療法完全不需要吃藥,我能夠很有自信地把這本書推薦給不想仰賴藥物的人。

  我是「解決問題型」的諮商心理師,就連靠一般諮商要花半年至1年以上的個案,我都能在3到5次療程中就解決。之所以能夠這麼快,是因為我會把「心理療法發揮效用的機制」也全部解釋清楚。

  本書中會出現很多種心理療法,但你只要在辦得到時實踐即可,關鍵在於不要太勉強,選擇適合自己的療法。如果某個療法不適合你,也不必勉強繼續。了解那些知識不會有損失,但也不需要全部都實踐。

  對於讀者,我只有一個要求:當你看到可能適合自己的心理療法時,要盡可能在3天內展開行動。人的動力很容易冷卻,請你務必要打鐵趁熱。

  此外,本書所介紹的心理療法都是我在諮商時實際運用過的,我會盡可能解說得簡單易懂,好讓每一位讀者都能實踐,至於比較艱澀的心理學用語則是盡量不使用。

  本書架構如下:

  第1章將解說一般心理諮商與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的差異,以及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為什麼能夠有效改善「活著好累」的情況。接著,第2章則是按照心理諮商的實際流程來介紹各種心理療法,例如用來整理心情的「書寫療法」,而第3章則要介紹控制情緒的「非黑即白思考改善療法」、「焦點療法」、「心像療法」與「炸彈爆破療法」;第4章會介紹讓你告別沉重煩惱的「心靈比例調整療法」、「錄製療法」、「階層化療法」與「心像工作療法」;第5章則會介紹描繪自身未來的「成功故事療法」與「允許療法」。

  我在每一章準備了讓大家填寫的表單,它們都是根據我平時實際使用的諮商問卷編排而成。你可以把答案直接寫在書上,也可以寫在影印紙或手邊的紙張上。此外,有些表單旁邊印著下載標誌,代表可以在書末附錄的下載專區下載PDF檔案。

  我撰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透過我開發的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將眾多心理療法傳授給各位感覺「活著好累」的讀者朋友,它們將能幫助大家解決內心的煩惱。

  煩惱不分大小,也不必和別人比較。只要你自己覺得「活著好累」,這就是個大煩惱。

  然而,如果你總是在做相同的事,當然會得到相同的結果。若想得到和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出不同的嘗試。這就是改變自己的大原則。

  我們的日常生活不會掀起波瀾萬丈的變化。一個內向的人,不會一覺醒來就變成超級社交高手。但是,只要你知道該從哪裡開始改變,並且稍微展開行動,就能切身感受到小小的變化,最終形成巨大的差異。

  只要讀了這本書,並且改善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模式,就能讓你心中「活著好累」的感覺瞬間消失。

  那麼,「問題解決型心理諮商」即將開始。
 

用户评价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名號聽起來很像那種讓人躍躍欲試、但又讓人擔心「浪費時間」的產品。不過,如果我們用一種「試用期心態」來看待它,或許會比較健康。我不指望它能取代真正的專業心理諮商,畢竟那種長期的陪伴和專業訓練是不可取代的。但對於那些想在日常生活中,建立起「自我覺察防火牆」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種可操作的起點。市場上充斥著太多關於「設定目標」和「時間管理」的書籍,很少有這麼直接地將「心理療法」的概念,簡化成可以在通勤路上完成的快速練習。如果這本書真的能將那些艱澀的心理學名詞,轉化成大家都能理解的日常語言,並且用簡單的筆記流程來實踐,那麼它的價值就會被確立為一本「心理急救指南」,而不是一本理論大部頭。我個人比較看重的是那份「實踐性」的承諾,希望它不是一個漂亮的口號,而是真的有工具讓我們在3分鐘後,能比3分鐘前更清楚地看見自己。

评分

從我個人過去閱讀心理學相關書籍的經驗來看,這類標榜「極速筆記」的書籍,最容易掉入的陷阱就是「過度簡化」。人的心靈結構非常複雜,情緒的根源往往深埋在童年經驗或潛意識的防衛機制裡,豈是三分鐘能挖出來的?所以,當我看到「筆記術」三個字,腦中會立刻浮現出一些疑問:它會不會只是教我們寫下「今日目標」、「今日收穫」這種淺層的日誌?如果是這樣,那跟小學生的週記有什麼區別?真正的自我諮商,需要的是一種深層的對話,即使是透過文字來進行,也需要足夠的深度去觸及核心的恐懼或渴望。我期待的是,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巧妙的引導提問,讓讀者在短短的記錄時間內,就能繞過表面話語,直接切入痛點。如果它只是提供一堆格式化的表格,然後鼓勵你「多寫一點」,那這本書的價值可能就停留在「整理思緒」的初階層面,離真正的「療癒」還差得遠呢。

评分

欸,最近在書店翻到一本很有意思的書,雖然我還沒實際翻過這本《3分鐘自我諮商筆記術》,但光看這個書名跟簡介,就讓我忍不住想發表一下對這類主題書籍的看法。我通常對那種主打「快速見效」、「立即改變」的自我成長書籍抱持著一種既期待又懷疑的態度。畢竟,要真正處理內心的盤根錯節,哪是三分鐘就能搞定的事?不過,如果它能提供的是一套結構化的思考框架,幫助我們在日常的忙亂中,快速梳理出問題的核心,那倒是非常實用。你知道嗎,現代人生活步調太快了,常常是事情發生了,我們的情緒也跟著起伏,但根本沒時間停下來問自己「為什麼我會有這種感覺?」、「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這本書能像一個緊急維修包,讓我們在情緒風暴來臨時,能迅速拉出一個簡單的步驟來應對,那它的價值就不在於「諮商」本身,而在於提供了一個「緊急降落點」的工具組。我猜測,它應該會強調極簡主義的筆記方式,用最少的文字捕捉最大的訊息量,這對我這種拖延症患者來說,或許是個不錯的入門磚,總比看著一大本厚厚的理論書望而卻步要好多了。

评分

其實,我對「筆記術」這個概念本身是很欣賞的,無論是費曼學習法還是康奈爾筆記法,它們的精髓都在於「外化思考」。當我們把腦袋裡打結的想法寫下來時,大腦就從處理資訊的模式,轉變為分析和結構化的模式。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將這個原理,嫁接到心理層面,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工具書。它應該要教會我們如何將模糊的「我不開心」轉化成具體的「我對某個情況感到失控的挫敗感」,這中間的轉譯過程,才是真正的技巧所在。台灣社會的壓力是無所不在的,我們常常在「該怎麼做」和「我不想做」之間拉扯,這種內耗非常消耗能量。因此,一個好的筆記工具,應該像一個高效的篩網,能迅速過濾掉不必要的雜音,只留下最需要立即處理的那個核心問題。我希望這本書的作者在設計這些「療法」時,有充分考慮到亞洲文化特有的「壓抑性」和「人際和諧」的潛在影響,讓筆記的過程是安全且不具批判性的。

评分

老實講,我對書名中提到的那些國際級企業和奧運選手的「實踐」案例特別感興趣。這往往是這類書籍最吸引人的地方——把高深的心理學理論,包裝成一條人人都能走的「捷徑」。但問題來了,這些頂尖人士的壓力層級和他們面臨的挑戰,跟我們一般朝九晚五的社畜能比嗎?當然,我們不能因此就否定工具的價值,但我們必須保持一份清醒的認知。如果這本書能真的做到「仿效」而非「複製」,那就太厲害了。也就是說,它不是要我們變成他們,而是提供一套可以被拆解、濃縮、套用到我們日常的「小挫折」上的分析模型。我希望它能避免過度美化這個過程,不要讓讀者覺得寫了幾筆筆記,明天就能拿到升職加薪或世界冠軍的劇本。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在那些極度簡潔的筆記背後,隱藏著如何辨識認知扭曲、如何設定可達成的小目標,以及最重要的——如何與自己的「不完美」和解。這種工具性的實用性,遠比空泛的雞湯來得有份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