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IK尤比克【這部小說無所不能,《銀翼殺手》菲利普.狄克傳世經典】 (電子書)

UBIK尤比克【這部小說無所不能,《銀翼殺手》菲利普.狄克傳世經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菲利普.狄克
图书标签:
  • 科幻
  • 反乌托邦
  • 赛博朋克
  • 菲利普·狄克
  • 经典
  • 电子书
  • 心理惊悚
  • 未来主义
  • 意识
  • 现实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時代雜誌》百大小說,你借錢都該買
 
《銀翼殺手》之後,菲利普.狄克又一殿堂神作
 
他的作品一再被改編,人稱好萊塢故事寶藏
《駭客任務》《全面啟動》《汪達幻視》都源出於他!
 
  ◎隨書附:
  菲利普.狄克簽名印刷扉頁
  菲利普.狄克演講稿:如何建構一個不會在兩天後分崩離析的宇宙
 
  「科幻小說之魔」菲利普.狄克精心打造多重現實絕妙風味小說!
 
  你所能想像的不確定,本書盡數展現!
 
  這個年頭,人類已移民月球,心靈超能者是個日常行業,幾乎像是人資幹部,很多公司都需要他們。
 
  超能事務所老闆葛倫為了生意上的麻煩,前往瑞士的半活賓館諮詢妻子艾拉,因她正處於「半活中陰」態──死後冰凍,偶爾解凍接上儀器,可與活人溝通。接著葛倫拿下一筆大案子,要帶手下前往月球工作。這群人當中領頭的是窮哈哈的心靈偵探,喬.奇普。
 
  甫抵月球,一行人就中了埋伏,奇普等人帶著剩一口氣的老闆葛倫撤退,但怪事卻接連發生──周遭世界開始時光逆流:香菸過期、咖啡發霉、電話資料是幾年前的、銅板成了過時貨幣,僅存收藏價值。甚至同伴也快速衰老、乾枯死去,隊上新來的女孩,竟聲稱有能力回到過去改寫歷史?
 
  然後,死去的老闆葛倫在一些詭異小地方顯靈,留言竟是:你們全死了,我還活著!! 
 
  不管如何,奇普必須設法前往這世界的葛倫葬禮,以尋找真正的答案。而顯靈的葛倫再次來訊催促:去找一罐尤比克噴霧劑,抵擋時光倒流就靠它,至少暫時可以……
 
名人推薦
 
  臥斧\文字工作者──專文推薦
  盧建彰\導演
  鄭國威\泛科學知識長
  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陳國偉\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所所長
  冬陽\文學評論人
  馬立軒\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
  曾瑞華\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龍貓大王通信
  一頁華爾滋Kristin
  Faker冒業\科幻推理評論人及作家
  希米露\影評人
  TEEPR 叭啦叭啦研究室
  林新惠\作家
  ──熱烈推薦
 
各界好評
 
  ▲ 各類沉浸式體驗、線上遊戲等等「虛擬現實」越來越普遍之後,人對於探問「現實」越來越好奇;又或許,在這樣的「現實」裡,人對「我是誰?」也有越來越切身的思索。而這是菲利普.狄克在半世紀前就寫在小說裡的提問。──臥斧,文字工作者
 
  ▲ 如果你喜歡《銀翼殺手》,你借錢都該買這本書看。對,我可以借你。從第一頁就激發你的想像力,這樣促進國家競爭力的書,我怎能不投入? 科幻迷無法錯過,不,該是無力錯過吧。除非有人出錢不讓你讀這本,而且價錢要夠高,否則我想不出你家會沒有這本書的理由。──盧建彰,導演 
 
  ▲ 半生半死,半神半鬼,半虛半實,半夢半醒。菲利普.狄克創作於二十世紀六○年代末的《尤比克》,卻預視了我們這個世紀在虛擬世界中尋找真實、在物質商品中販賣心靈寄託的真實現況。穿越虛實壁壘的《尤比克》不僅無處不在,跨世紀的長效適用性更證明《尤比克》無時不在。閱讀《尤比克》,就是與神同在。──曾瑞華,台東大學英美語文學系副教授 
 
  ▲ 菲利普.狄克(Philip K. Dick,PKD)是多數對西方科幻有所了解的讀者都熟知的大師,但多數讀者可能是透過改拍的經典電影如《銀翼殺手》《關鍵報告》《關鍵下一秒》而知道他的故事。PKD的小說有時候並不好讀,因為他是用小說在提問,也就是他在〈如何建構一個不會在兩天後分崩離析的世界〉這篇演講裡提及的(見本書附錄)──「什麼是真實存在的事物?」以及「真正的人由什麼要素構成?」這種哲學討論會帶出一本好小說,但不見得會是討喜的小說。無怪乎,他的小說偶爾會讓人讀起來有點辛苦,但是後座力滿滿。《尤比克》描述的一九九二年,放到三十年後的今天來看,仍有很多科幻想像未能成真,但是在科技大廠和媒體不斷高呼「元宇宙」、更加鼓吹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模糊化的二○二二年,書中所探討的生死界線、世界和思考/靈魂本質,依然值得我們花上好些時間,咀嚼思考「什麼是真實存在的事物?」──楊士範,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網媒體集團共同創辦人 
 
  ▲ PKD的小說是獻給不嗑藥者的合法不傷身毒品──這個說法雖然矛盾且負面,但可能是我能給予最貼切且崇敬的讚美詞,否則無法解釋閱讀後那輕飄飄的暢快愉悅、超脫但卻基於現實的理解,而這世界也越來越如他所言的瘋狂失控……──冬陽,文學評論人 
 
  ▲ 如果你知道《尤比克》是菲利普.狄克於一九六九年所撰寫的小說,肯定驚呼於他的想像與預言。這是部集合科學與宗教、生與死,還有虛擬與現實的小說,其敘述的未來、交通於現實與虛擬的人際互動、虛擬世界的寡頭掌控等,根本就是今日網路的寫照。──希米露,影評人 
 
  ▲ 我剛剛還在電腦上打博士論文。但在我思索詞句之際,電腦變成了打字機,接著稿紙在我面前粉碎;所以我只好放棄,一屁股坐在尤比克上,倒一杯尤比克提神、播一首尤比克放鬆,接著開始閱讀尤比克。我推薦尤比克,只要依指示使用,就安全無虞。──馬立軒,中華科幻學會常務理事 
 
  ▲ 什麼是尤比克?讀完這本《尤比克》,你會發現自己比以前更搞不清楚尤比克!超能與反超能、友情與仇敵、生命與死亡、未來與過去、真實與虛假……《尤比克》無所不包,更包括尤比克。它是集合的集合(自然也包含自己),一本悖論小說!──Faker冒業(科幻推理評論人及作家) 
 
  ▲ 菲利普.狄克寫於一九六九年的《尤比克》故事發生在一九九二年,過了三十年讀來,科幻小說已經不是單純的科幻,而是充滿哲學與神學的寓言。或者,這也是作者的本意。書中有許多PKD獨特的構思及語言,對譯者而言,是極度燒腦的挑戰。──蘇瑩文,本書譯者 
 
  ▲ 一個極度令人不安的存在主義恐怖故事,一個你永遠無法確認是否已經從中醒來的噩夢。──萊夫.葛羅斯曼,暢銷小說作家
好的,这是一份不涉及《UBIK尤比克》的小说简介,字数在1500字左右,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 --- 《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遗产》 作者:伊莱亚斯·凡恩 卷一:寂静的蓝宝石 “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的记忆却是有限的。我们所遗忘的,往往比我们所铭记的,更具毁灭性。”——卡斯帕·雷恩博士,遗迹学家 在星历342年,人类文明已然跨越了数千光年,建立了庞大的星际联邦。然而,这种辉煌的扩张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日益迫近的危机:能源枯竭与历史断裂。联邦的繁荣建立在对古老“先行者”文明遗留技术的依赖之上,但这些技术如同沙漏中的流沙,正缓缓流逝。 故事始于边缘星系“塞壬之喉”的一颗被遗忘的冰冻行星——“赫尔墨斯四号”。这颗星球的表面被永恒的冰层覆盖,内部却蕴藏着一个被时间尘封的巨大谜团。 主角,卡斯帕·雷恩,一位声名鹊起的遗迹学家,同时也是一位被联邦精英阶层视为异端的理论物理学家。雷恩坚信,先行者文明并非如官方历史所记载的那样,是和平逝去的,而是经历了一场涉及宇宙基本法则的剧变。他的理论基于对一些无法解释的“时空残响”的分析——这些残响表现为极短时间内的局部时间紊乱和物质重组。 联邦调查局(FIB)的精英探员,赛琳娜·维克,被派遣至赫尔墨斯四号,任务是监督雷恩的挖掘工作,并确保他不会触及任何可能威胁联邦稳定的“禁忌技术”。赛琳娜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她对雷恩那些玄乎的理论嗤之以鼻,但她对先行者留下的工程奇迹抱有深深的敬畏。 在赫尔墨斯四号极寒的地表下数千米,雷恩的团队发现了一个巨大的、由非晶态金属构成的地下结构——“蓝宝石核心”。这个核心散发着微弱的、近乎催眠的脉冲光芒。初步分析显示,核心并非单纯的能量储存装置,而更像是一个……记忆中枢。 卷二:编码的低语 随着核心的激活,围绕在雷恩和赛琳娜周围的现实开始发生微妙的扭曲。他们发现,核心中储存的并非数据或蓝图,而是某种高度浓缩的、近乎情感化的信息流。这些信息流以一种超越传统语言的方式,直接在接触者的脑海中构建出宏大的、令人心悸的景象——先行者文明的兴衰史。 先行者文明的终结,并非源于外部的战争,而是源于内部对“存在”本质的探索。他们试图打破物理定律的束缚,将意识上传至一个更高维度的“信息场”。然而,在上传过程中,他们遭遇了一场“意义的崩塌”——他们所创造的数字天堂,最终因为缺乏具象的、可感知的“限制”,而陷入了无尽的、同质化的虚无之中。 与此同时,联邦内部的反对势力开始介入。一个名为“纯净之手”的极端组织,认为先行者的技术是对自然秩序的亵渎,主张彻底摧毁所有遗迹,回归“纯粹的有机生命”。他们渗透进了赫尔墨斯四号的维生系统,试图通过制造一次局部的“环境失控”来掩盖他们的破坏行动。 雷恩和赛琳娜,原本立场对立的两人,此刻必须合作求生。赛琳娜发现,核心所展示的景象正在影响她的感官,她开始能“预见”到即将发生的微小事件——比如下一秒钟爆炸的线路,或者敌人移动的轨迹。这并非预言,而是核心正在将“可能性”的概率波投射到她的感知中。 雷恩则深入研究核心中反复出现的、被称为“熵减标记”的符号。他意识到,先行者们在最后时刻,并非选择了湮灭,而是留下了一个“紧急备份”——一个能够暂时稳定和重塑局部时空结构的“锚点”。这个锚点,就是核心本身。 卷三:时空的回响与抉择 “当我们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我们。但先行者留下的,不是深渊,而是深渊的‘构造图’。” “纯净之手”的突袭达到了高潮。他们成功地启动了对核心的物理破坏程序,试图用高能脉冲将其彻底汽化。核心开始发出尖锐的、非物质的哀鸣,周围的引力场变得不稳定。 在最后的关头,雷恩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他利用自己对时空残响的理解,连接到核心的能量输出端。他没有试图修复核心,而是选择“引导”它。他试图利用核心的力量,将先行者文明留下的“教训”——关于过度追求虚无和信息完美的危险——以一种不可逆转的方式,植入到联邦的中央数据库中。 赛琳娜则在外部抵御着极端分子的进攻,她发现自己能够运用核心投射的微弱影响,进行极其精准的格斗和战术部署。她不再只是一个探员,她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媒介。 随着核心的能量达到峰值,整个地下结构陷入了一片耀眼的白光之中。光芒散去后,核心已经完全熄灭,变成了一块普通的、冰冷的金属块。 “纯净之手”的破坏行动失败了,但他们也成功地引发了一场巨大的地质灾害,暴露了赫尔墨斯四号的秘密。 雷恩和赛琳娜带着核心的残骸返回了联邦星域。官方记录显示,他们成功阻止了一场能源设施的灾难。然而,真正的改变已经悄然发生。联邦的科学家们开始收到来自“未知来源”的、关于物质结构和生命起源的全新理论模型。这些信息以一种难以追踪的方式,缓慢地渗透进主流物理学和哲学讨论中。 雷恩明白,他没有复活先行者,而是将他们“未竟的警示”送入了未来。赛琳娜则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清醒感回归工作岗位,她知道,有些“回响”一旦响起,便无法被消除。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篇章,将不再是单纯的扩张,而是一场对“存在意义”的重新校准。 《星海回响:失落文明的遗产》探讨了记忆的重量、技术极限与存在的悖论。它是一部关于考古学、量子物理学和哲学思辨的宏大史诗,揭示了在星际探索的表象下,文明的真正挑战永远是自我认知。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科幻小說之魔 菲利普.狄克 Philip K. Dick  1928-1982
 
  1928年出生於芝加哥,大半輩子都在加州度過,曾短暫就讀加州大學,但未完成學位之前就輟學。1950年代崛起於科幻小說界,並發展出迥異於多數作家的獨特風格。1962年《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贏得美國科幻小說界著名的雨果獎,並於2015年改編為電視影集;《員警說:流吧!我的眼淚》(Flow My Tears, the Policeman Said)贏得1974年約翰・坎貝爾紀念獎。1982年,導演雷利・史考特將其長篇小說《銀翼殺手》(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改編成科幻經典電影。1982年,在電影上映前夕,狄克因中風導致心臟衰竭,逝於加州聖塔安娜。但一生潦倒的他,才正要開始影響世界。
 
  狄克的作品有25部改編為電影,至2009年已累積約10億美元的票房收入,知名的有《銀翼殺手》《魔鬼總動員》《關鍵報告》《命運規畫局》《攔截記憶碼》等。受到他作品概念影響的,更是不計其數,包括《未來總動員》《駭客任務》《王牌冤家》《全面啟動》《極光追殺令》等,就連《愛在黎明破曉時》導演都改編過他的作品。奇幻教母勒瑰恩跟他是高中同學,但兩人當時不認識,後來彼此因為寫作出版相熟,勒瑰恩一直支持擁護他,甚至稱他是「美國土生土長的波赫士」。
 
  隨著受狄克啟發而備受期待的電影《銀翼殺手2049》登場,他的影響力在當代持續發威,不僅短篇小說改編為影集《電子夢:菲利普.狄克的世界》,經典之作《UBIK尤比克》也被評者譽為是啟發《駭客任務》《全面啟動》《汪達幻視》等好萊塢大片的創意寶庫。
 
譯者簡介
 
蘇瑩文
 
  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曾任職外國駐台機構及外商公司十餘年,現為英、法文自由譯者。愛好閱讀、旅行及攝影。常隨譯作情境發展出各種興趣,因而有更多機會接觸不同類型的作品。近期譯作有《黑城》《摯友》《三股髮辮》《書海情緣》等。

图书目录

.各界好評
.人物介紹
.尤比克
.附錄\菲利普.狄克演講稿:如何建構一個不會在兩天後分崩離析的宇宙
.專文推薦\推理、嘲諷,以及科幻大哉問──關於《尤比克》  臥斧
.菲利普.狄克  年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32391
  • EISBN:978626953238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專文推薦
 
推理、嘲諷,以及科幻大哉問──關於《尤比克》
臥斧
 
  一九九八年,法國電腦遊戲公司Cryo Interactive推出一款名為《尤比克》的遊戲。
 
  《尤比克》是個策略遊戲,玩家需要訓練一組角色,配合裝備,指揮角色完成任務,包括殲滅敵人、營救人質,以及盜取企業機密──這樣的內容聽來並不特別,遊戲上市後的反應也不怎麼樣;況且《尤比克》號稱改編自菲利普.狄克的同名科幻小說,但除了遊戲主角及部分設定之外,遊戲版《尤比克》和小說版《尤比克》的關聯其實很薄弱。順帶一提,Cryo Interactive在二○○二年推出另一款經典科幻小說改編的遊戲,接著引發財務危機,逐步解體──那款遊戲改編自赫伯特作品《沙丘》。
 
  遊戲雖不成功,但某方面說來,遊戲版與小說版《尤比克》倒是有種奇妙的呼應。
 
  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年,與菲利普.狄克相關的影視作品至少有九部,著名的例如一九八二年的《銀翼殺手》(改編自《Do Androids Dream of Electric Sheep?》)、一九九○年的《魔鬼總動員》(改編自短篇〈記憶公司大特賣〉〔We Can Remember It For You Wholesale〕),以及一九九五年的《異形終結》(改編自〈第二型態〉〔Second Variety〕)。這幾部改編作品裡常見的一個設定是角色記憶有問題──記憶是一個個體錨定自己現實處境的重要工具,記憶有問題,該角色認知的現實就可能不完全正確,角色甚至無法確認「自己」。
 
  不過,要讓人搞不清楚自身處境,還有別的方法。
 
  因為電腦科技的進步,觀看者越來越難辨認出影像中置入的虛擬物件,加上相關設備的開發,七○年代科幻小說提及的「虛擬現實」逐漸成真──投入大量成本的好萊塢電影工業進展最明顯,遊戲工業緊追在後,而就算沒有控制感官的穿戴裝置,這兩個領域的作品本身就有讓人暫時脫離現實環境、沉浸其中的作用。電影《X接觸:來自異世界》《異次元駭客》,以及一鳴驚人的《駭客任務》都在一九九九年上映,其中《X接觸:來自異世界》裡的「虛擬現實」就是「遊戲」;遊戲當中的3D立體環境彷彿實景,讓人不知道自己其實身處虛擬世界。
 
  遊戲版《尤比克》具有3D畫面,而小說版《尤比克》使用了「虛擬現實」的概念。
 
  《尤比克》小說於一九六九年出版,描述未來(一九九二年)社會當中,冷凍技術可以讓剛死去的人保持在類似冬眠的狀態,生者仍可在一段時間裡透過儀器與之溝通;通靈、讀心之類異能被用於企業間諜活動,於是也出現了反制這類異能者的機構。主角喬.奇普任職於一家反制公司,公司老闆朗西特接了一樁委託,率領奇普及其他十一名員工前往月球執行任務,不料遇上意外攻擊。奇普一行倉皇逃回地球,發現自己周遭產生古怪的變化,有些隊員以奇特的方式死亡,而他們所處的時空開始一路回溯,直到過去(一九三九年)。
 
  從某個角度看,《尤比克》是個推理故事。
 
  遇上攻擊之後,奇普必須查出主使攻擊的幕後黑手,以及時空倒退的真正原因;與此同時,出現在各式物件上頭、似乎試圖告訴他某些物事的留言從何而來,也是個待解之謎。而一切謎團背後糾結的核心,其實在故事的前幾個章節就已經做過交代,只是讀者得跟著奇普一起經歷各種怪異,才能理清頭緒。
 
  從另一個角度看,《尤比克》充滿對資本社會的嘲諷。
 
  《尤比克》幾乎沒有出現與政府及公權力有關的情節,心靈異能被用在企業攻防上頭,死亡事件也沒有警務系統介入調查;奇普生活的世界一切都得投幣才能使用,包括打開自家房門,而彷若與謎底有關、但實在搞不懂那是什麼東西的「尤比克」,則出現在各式各樣的廣告及產品說明裡頭。
 
  奇普不明白自己所處的現實怎麼了,但一個人要如何確認自己身處的現實是怎麼回事?
 
  人類生活的現實是由物質構成的世界,個人之外的種種對這個人而言是客觀的存在──一個人沒看到台北一○一大樓,不代表這棟建築不存在。但人類必須透過自己的感官去接觸外在、並在腦中構築出「自己的現實」,感官無法實際接觸的,則藉由知識補充──沒親眼見過台北一○一大樓,也可以透過各種管道得知這棟建築的資訊。是故,人類雖然共同生活於一個客觀存在的現實,但因為每個人只能認知「自己的現實」,所以這個認知與其他人或「真正的現實」之間,可能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如此一來,該怎麼確定「自己的現實」就是「真正的現實」?
 
  這是菲利普.狄克多數小說反覆叩問的主題。
 
  記憶會形塑「自己的現實」,廣告也會──而廣告的背後,就是代表資本主義的企業。縱使人不會盡信所有廣告,但廣告的確有能力滲入一切,一點一滴地進行操控,讓「自己的現實」變成「企業創造的現實」。
 
  《尤比克》意在言外地揭示了這事,最大的嘲諷,是故事裡的廣告真的指向某個救贖。
 
  閱讀菲利普.狄克的作品一向充滿樂趣,他筆下的世界大多不太友善,主角常常混得不大好,遇上諸多不如意,但情節裡卻會藏著某些詭異的幽默──這類樂趣大抵不會在看他的改編影視作品時出現。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改編自菲利普.狄克小說的影視作品更多,現代影視科技更能適切甚或眩目地表現他在文字裡描述的種種,自然是原因之一,不過,或許這也是因為各類沉浸式體驗、線上遊戲等等「虛擬現實」越來越普遍之後,人對於探問「現實」越來越好奇;又或許,在這樣的「現實」裡,人對「我是誰?」也有越來越切身的思索。
 
  而這是菲利普.狄克在半世紀前就寫在小說裡的提問。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講,我本來對這種「電子書改編版」的期望值不高,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可能是紙張的紋理,或是翻頁時的沙沙聲,但這一次,我完全被這種極致的「無聲沉浸」給征服了。它不是那種硬梆梆的純文字堆砌,而是透過精心的段落切割和留白,創造出一種獨特的節奏感。閱讀的過程就像是在黑暗中摸索前進,每當你以為快要迷失方向時,作者總會精準地拋出一個線索或是一個極具衝擊性的意象,讓你猛然驚醒,重新確立方向。這種敘事上的張力,在電子螢幕上反而被放大了,因為沒有外部環境的干擾,你的注意力會更集中於文字本身的能量上。那種從書本中滲透出來的壓迫感,透過電子媒介傳遞過來,反而有種更直接、更貼身的震撼效果,讓人讀完一個章節後,需要暫停幾分鐘,才能讓自己的呼吸恢復正常。

评分

坦白說,這本電子書在台灣市場上算是非常少見的重量級作品,它不只是一部科幻小說,更像是一場關於存在本質的哲學辯論,被包裝在一個極度緊張刺激的懸疑故事外殼裡。我特別欣賞作者在處理「真實性」與「感知」這兩個主題時所展現出的那種遊刃有餘的筆力。閱讀時,你不禁會開始懷疑自己所處的世界,那種由內而外的動搖感,比任何特效大片都要來得來勁。而且,這種電子書的特性,讓它更適合進行「碎片化」的精讀。你可以隨時中斷,思考作者拋出的那個悖論,然後在隔天重新打開時,幾乎可以無縫接軌地進入當時的情境,不像紙本書,有時候需要花點時間重溫前文才能找回感覺。這種即時的「精神連貫性」,是電子閱讀器帶來的意外驚喜。

评分

從出版品收藏的角度來看,雖然我個人偏愛紙本書的實體感,但對於這種經典中的經典,電子書的形式反而提供了一種「永恆可得」的保證。它不會受制於再版與否,不會因為時間久遠而泛黃或損壞,這對我們這些時常需要回溯查閱經典文本的研究者或資深讀者來說,簡直是福音。更別提它所攜帶的便攜性,想像一下,你可以隨時隨地,在任何設備上打開這部「傳世經典」,這本身就是一種對文化傳承的巨大貢獻。這本書的精髓不在於它用了什麼華麗的詞藻,而在於它直擊人心的設定和那些讓人脊背發涼的終極問題。能夠用如此方便、高效且極具閱讀舒適性的電子格式來接觸到這部作品,我認為是這個時代給予讀者最好的禮物之一,值得每一個對思想深度有要求的讀者入手。

评分

我很少用「結構複雜」這個詞來形容一部小說,但這本電子書的呈現方式,讓我對文本的組織結構有了新的認識。它不像傳統小說那樣線性推進,反而更像是一種多重宇宙的交織,每一個章節看似獨立,卻又像鏡像反射一樣,互相印證或對立。在電子書的閱讀介面中,我發現我可以很方便地做筆記和劃線,而且這些標註居然可以很巧妙地疊加在文本之上,形成一種個人化的閱讀地圖。我甚至可以想像,如果我是在閱讀實體書,可能很容易就錯過某些隱晦的伏筆或是不經意的對話呼應,但透過電子書方便的搜索和交叉比對功能,我能更有效地梳理出這些錯綜複雜的線索。這種科技輔助下的深度閱讀體驗,真的是傳統閱讀方式難以比擬的,它鼓勵讀者去「解構」文本,而不是單純地「消費」故事。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介面設計實在是太讓人眼睛一亮了,那種排版簡潔有力,字體選用也非常考究,閱讀起來絲毫沒有數位產品常見的刺眼感,光是這一點,就讓我在通勤的捷運上,也能享受近乎實體書的舒適體驗。觸控翻頁的流暢度更是沒話說,系統反應迅速,不會有那種卡頓的惱人感覺,尤其是在處理複雜的圖文混排(雖然這本主要是文字,但偶爾的章節分隔設計很有巧思)時,表現得尤其出色。我個人是那種對閱讀設備要求比較高的使用者,常常覺得電子書的「儀式感」被削弱了,但這本的電子書格式,成功地在保持現代便利性的同時,又保留了一絲懷舊的質感,那種深色模式下的對比度調整得恰到好處,讓人在深夜閱讀時,眼睛的負擔也減輕許多。不得不說,這個版本在電子書的載體上做到了極致的優化,讓讀者可以完全沉浸在故事的世界裡,而不用分心去處理技術層面的問題,這對於想要隨時隨地閱讀的忙碌現代人來說,絕對是加分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