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微生物:發酵與釀造、疾病與新藥研發……存在你我身邊看不見的菌類病毒大解密! (電子書)

趣味微生物:發酵與釀造、疾病與新藥研發……存在你我身邊看不見的菌類病毒大解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山形洋平
圖書標籤:
  • 微生物
  • 發酵
  • 釀造
  • 疾病
  • 新藥研發
  • 病毒
  • 細菌
  • 科普
  • 生物科學
  • 健康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微生物無所不在,也存在於你我體內,
  在各式各樣的場閤中,
  為人類帶來幫助,也帶來傷害……
 
  微生物存在於大氣裡、水裡、土裡,在我們的皮膚上、腸道裡,可以在超過80℃的高溫中生活,低於20℃的環境也能見其蹤跡,甚至極鹼、極酸、極乾燥、極低壓的地方,都能夠存活,正因為如此強大的生命力,與人的關係也無比緊密。
 
  ◎你知道土壤裡的微生物王國,與病毒串連,會有會有1韆萬光年那麼長嗎?
  ◎你知道微生物也是靠溝通來生活,會競爭也會互助,能打造自己輕鬆棲息的生活圈嗎?
  ◎你知道巧剋力和椰果其實都是發酵食品嗎?
  ◎你知道腸內細菌有100兆個,屁的成分竟多達400種嗎?
 
  人類從察覺微生物迄今約160年,在經驗纍積下將其運用在發酵與釀造上,讓生活更加豐富。但其帶來的傳染病也造成人類世界的威脅,牠不隻是地球上最早齣現的生命,更不斷轉變,至今都還有新的微生物持續被發現。
  
  就讓我們一起探索有趣又新奇的微生物世界!
 
本書特色
 
  ◎存在於人體內與你我身邊的細菌、菌類、病毒大解謎!
 
  微生物包含瞭細菌、酵母菌、黴菌、蕈類等,有時也會將冠狀病毒這類病毒歸類於微生物中。微生物棲息在每個地點、每個角落,會在各種場閤,甚至是你我未察覺的情況下發揮自己的功用,例如發酵齣起司及醋、釀造酒等,但有時牠們也會鬍作非為,引起食物中毒、流感等各種疾病。本書就要用豐富的插圖、輕鬆的文筆,帶你一起來瞭解可愛又可怕的微生物世界,以及牠們帶給人類世界的影響與改變。
圖書簡介 書名:失落的文明之音:探尋古代失傳樂器的奧秘與重構 作者:[此處填寫作者姓名] 齣版社:[此處填寫齣版社名稱] --- 簡介正文 序章:寂靜的迴響——被時間掩埋的鏇律 想象一下,在沒有電力、沒有電子閤成器的遠古時代,人類是如何用最原始的材料,創造齣震撼心靈的音樂的?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曆史迴顧,而是一場跨越數韆年的聲音考古之旅。本書《失落的文明之音》將帶領讀者潛入考古現場,深入古代文明的腹地,探尋那些因戰爭、氣候變遷和技術更迭而被徹底遺忘的樂器及其發齣的獨特音色。 我們生活的世界充斥著標準化和數字化的聲音,但真正的音樂的靈魂,或許深藏於那些殘缺的陶片、銹蝕的青銅件以及模糊的壁畫之中。本書的核心目標,便是通過現代聲學分析、材料科學以及人類學研究,對這些“沉默的遺物”進行科學的“復活”,重現失傳已久的古代鏇律。 第一部分:泥土中的低語——史前與早期文明的聲學遺産 本部分聚焦於人類音樂起源的早期階段,重點考察歐亞大陸早期定居點齣土的樂器實物及其復製的可能性。 第一章:骨笛與猛獁象牙:舊石器時代的呼吸 我們從最早的樂器——骨笛開始追溯。通過對德國霍勒費爾斯洞穴發現的骨笛(可追溯至四萬年前)進行高精度CT掃描和共振頻率分析,本書詳細闡釋瞭早期人類如何理解空氣動力學原理,製造齣能發齣清晰泛音的樂器。我們將探討不同動物骨骼材料(如禿鷲翅骨、猛獁象牙)在音質塑造上的細微差彆,以及這些樂器可能參與的儀式和交流功能。我們不僅描述其結構,更嘗試通過現代演奏傢,模擬在洞穴環境中,這些遠古聲音的實際傳播效果。 第二章:美索不達米亞的七弦:蘇美爾的竪琴與泥闆上的樂譜 兩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也是復雜音樂體係的早期發源地。本書深入研究瞭烏爾王陵齣土的精美“公牛頭竪琴”(Lyres of Ur)。這不僅僅是關於黃金和青金石的描述,而是關於其復雜弦係結構和調音係統的考證。我們比對瞭現存的楔形文字泥闆上關於音樂理論的記載,特彆是關於“音階”和“調式”的早期定義,試圖構建一個最接近蘇美爾人聽覺世界的音高係統。 第三章:尼羅河畔的共鳴:古埃及的竪琴與西斯特魯姆(Sistrum) 古埃及的宗教儀式與音樂密不可分。本章重點剖析瞭古埃及的弓形竪琴(Arched Harp)和西斯特魯姆(一種搖動樂器)。通過對神廟壁畫中樂器演奏姿勢的細緻解讀,結閤對類似材質(如莎草紙、木材和青銅)的聲學特性實驗,我們探討瞭這些樂器如何在宏大的祭祀場閤中,提供持久而富有穿透力的背景音。尤其關注西斯特魯姆發齣的特定頻率,如何被認為具有驅邪或召喚神靈的作用。 第二部分:青銅與絲綢的交響——古典文明的音色革命 隨著冶金術和樂器製造工藝的進步,古典時期(古希臘、羅馬、印度河流域及中國早期王朝)的音樂進入瞭一個新的復雜階段。 第四章:畢達哥拉斯的遺産與失落的希臘奧秘:亞音階的探尋 古希臘哲學與音樂緊密相連。本書探討瞭畢達哥拉斯如何奠定西方和聲學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關注那些在文獻中被提及、但實物幾乎失傳的樂器,如特定的“基法拉”(Kithara)變體和一些雙簧管樂器。我們研究瞭古代“調式”(Modes)的實際音程,這些音式在後世的十二平均律中已經消失,重現它們需要我們理解古代的“音準”概念,而非簡單的頻率換算。 第五章:中國早期禮器之聲:編鍾的渾厚與編磬的清越 本書將詳細分析中國商周時期青銅樂器——成套編鍾和石製編磬的聲學構造。重點在於解析古代工匠如何通過精確控製鍾體的形狀、厚度和懸掛方式,實現對特定泛音的強化與抑製。我們不僅分析瞭已發掘的著名樂器(如曾侯乙編鍾),還結閤《周禮》等文獻,推測那些在早期禮儀中使用的、但未被保存下來的木製或竹製打擊樂器的音色特徵。 第六章:中亞的橋梁:犍陀羅藝術中的弦樂融閤 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印度、波斯和中原的音樂元素開始交匯。本章專注於中亞地區,探討如“魯特琴”(Lute)的前身在中亞如何演變。通過分析犍陀羅藝術(Ghandara Art)中描繪的樂器雕塑,我們試圖重構那些連接東西方音樂體係的“過渡樂器”,它們可能吸收瞭不同文化對音色和演奏技巧的獨特理解。 第三部分:失落的工匠技藝——材料、結構與復原的挑戰 樂器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工程學的體現。本部分著重於復原過程中遇到的實際科學難題。 第七章:惰性材料的覺醒:古代木材與獸皮的聲學壽命 許多古代樂器(如早期的小提琴原型、鼓皮)的有機材料已然腐朽。本書介紹瞭非侵入性技術(如微波熱成像、中子活化分析)如何幫助科學傢識彆殘存木材的密度分布和縴維結構。我們模擬瞭不同氣候和濕度下,這些材料在老化過程中音色衰減的麯綫,並探討瞭古人可能使用的天然防腐處理技術對聲音特性的影響。 第八章:復原的倫理與聲學的悖論 當一件樂器被復原後,我們如何確定“復原的音色”就是“原初的音色”?本書探討瞭音樂考古學的倫理睏境:我們應該追求最精確的物理重現,還是允許根據現代聽眾的習慣進行適應性調整?通過對比不同團隊對同一樂器(例如,古羅馬的長號 Tromba Marina)的兩種不同復原方案,展示瞭科學推測與藝術詮釋之間的張力。 第九章:從遺骸到樂譜:失傳音樂的重建 本書的終極目標是將聲音帶迴。通過對古代樂器及其相關文獻的交叉驗證,本章列舉瞭數個成功或半成功地重建瞭失傳麯目的案例。這不僅包括對單一樂器音域的確認,更包括對古代閤奏結構和即興演奏可能性的推測。最終,本書將提供一個數字檔案的索引,供讀者在綫試聽這些“失落的文明之音”在現代技術下的重生。 結語:傾聽未來的古代之聲 古代的鏇律,是人類情感與自然材料對話的結晶。通過重訪這些失傳的樂器,我們不僅僅是挖掘曆史,更是在重新認識人類創造力的無限可能。這些聲音,提醒著我們,音樂的本質在於連接——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人與自然。 --- 目標讀者: 曆史愛好者、音樂學學生、考古學研究人員、樂器製造師,以及對聲音科學和古代文明感興趣的普通讀者。 本書特色: 結閤瞭尖端的聲學分析技術、嚴謹的考古證據和富有感染力的曆史敘事,是一部集科學性、曆史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深度探索之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山形洋平
 
  西元1961年齣生。畢業於東京農工大學農學院農藝化學係,並完成東北大學研究所農學研究係農藝化學博士課程。曾擔任東北大學農學係助教、東京農工大學共生科學研究所副教授、東京農工大學研究所農學研究院副教授,現任東京農工大學農學研究院教授。農學博士。興趣是邊走邊吃發酵食品、邊走邊喝釀造飲料。
 
譯者簡介
 
蔡婷硃
 
  颱南人。專職日文口筆譯者。
  多本科普類譯作,喜歡徜徉在語言轉換世界中。

圖書目錄

前言
 
PART1  微生物究竟是什麼樣的生物?
01 微生物是肉眼看不見的生物嗎?
02 微生物是怎樣的生物呢?
03 酵母菌、黴菌和蕈類是微生物嗎?
04 細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的同類?
05 微生物明明小到看不見,怎麼會是「巨大生物」呢?
06 微生物會製造氧氣?
07 微生物為什麼會想要變小呢?
08 微生物能活在各種環境嗎?
09 我們一直在發現新的微生物?
10 是誰發現微生物的呢?
專欄  顯微鏡的起源之說
 
PART2  微生物和人類生活在一起是真的嗎?
01 身體裡有常駐菌是真的嗎?
02 微生物會製造體味是真的嗎?
03 洗澡時用力搓身體有害皮膚是真的嗎?
04 腸內的細菌數多達1百兆個是真的嗎?
05 腸道相當於「第2大腦」是真的嗎?
06 蛀牙和牙周病的凶手都是微生物是真的嗎?
07 麵皰也是因為微生物在搞鬼嗎?
08 足癬和金錢癬都是微生物害的嗎?
09 念珠菌感染也是因為微生物嗎?
10 從大便的顏色和形狀就能知道健康狀態是真的嗎?
11 據說屁的成分多達4百種是真的嗎?
 
PART3  為什麼發酵能讓食物變美味?
01 為什麼葡萄酒、啤酒、日本酒都是發酵製成?
02 為什麼葡萄酒是用單發酵製成?
03 為什麼啤酒是以單行複式發酵製成?
04 為什麼日本酒是採用並行複式發酵?
05 為什麼麴菌能做齣味噌和醬油?
06 為什麼會用醋酸發酵製成醋?
07 為什麼會用乳酸發酵製作起司?
08 為什麼乳酸菌會讓優格變酸?
09 為什麼巧剋力是發酵食品?
10 為什麼會說多虧瞭微生物纔能有柴魚?
11 為什麼世界上到處都有發酵食品?
12 為什麼發酵讓人類飲食生活更豐富?
13 是誰發現微生物的功用?
 
PART4  哪種微生物會引起疾病?哪種微生物又能治癒疾病?
01 「發酵」和「腐敗」的差別在哪裡?
02 世界上殺死最多人的微生物是什麼?
03 讓歐洲3次淪陷地獄的鼠疫桿菌是什麼?
04 能預防傳染病的疫苗是什麼?
05 過去也曾現蹤日本的瘧疾是什麼?
06 直到今日也很可怕的傳染性結核病是什麼?
07 O157型這類病原性大腸桿菌是什麼?
08 會引起食物中毒的微生物是什麼?
09 會引起食物中毒的病毒是什麼?
10 會引起嚴重食物中毒的細菌是什麼?
11 會經由性行為感染的疾病是什麼?
12 世界逾半人口都有感染的幽門桿菌是什麼?
13 因為黴菌所引起的疾病是什麼?
14 母親會傳染給嬰兒的疾病是什麼?
15 兒童容易罹患的傳染病是什麼?
16 貓狗寵物會傳染給人類的疾病是什麼?
17 拯救人類的抗生素是什麼?
18 可望被作為新藥的微生物是什麼?
19 有助再生能源發展的微生物是什麼?
20 微生物會不斷現蹤的意思是什麼?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3200944
  • EISBN:97862632012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7.9MB

圖書試讀

前言
 
  微生物世界其實與人類有著非常緊密的關係。人類自史前時代起便在經驗的纍積下,將微生物運用在發酵和釀造上,使生活變得更豐富。
 
  然而,微生物引起的各種傳染病卻也一直對人類帶來威脅。因為肉眼看不見微生物,所以以前的人會覺得是種威脅。這也使得人們認為釀造、發酵是老天爺贈與的賞賜,生病則代錶神明在憤怒,是鬼魂及惡魔在搞怪。如果以前的人知道這些眼睛看不見的神明、惡魔、鬼魂其實是如此微小的生物,不知會做何感想?人們察覺微生物的存在至今約160年。不過現在還是能看見許多新發現,可說是一門極深的學問呢!
 
  在大學開瞭微生物課程、做瞭微生物的研究後,開始有機會與一般民眾或國高中生聊聊微生物。發現原來有些人也會認為「微生物的世界真有趣」。我自己在研讀或聽聞微生物最先進的研究成果後,同樣有著微生物果然厲害的想法。
 
  近來,人們發現瞭許多與全世界息息相關的重大新知,而這些發現與地球本身及生命歷史都有極深的關係。我會接受本書的撰寫邀約,就是希望能讓讀者們更瞭解微生物的世界。
 
  微生物棲息在每個地點、每個角落,會在各種場閤,甚至是你我未察覺的情況下為人類發揮自己的功用,當然牠們也會鬍作非為。非常期待各位能透過本書瞭解這些道理。國高中生的讀者們若能在閱讀後,開始對微生物世界感到興趣,那麼對我而言更是莫大的榮幸。所以,我試著以輕鬆易懂的文筆,將「微生物學」當作是一間食堂,把其中的知識比擬成各種料理與解說,從微生物學的歷史、發酵與釀造、疾病與環境的關聯逐一介紹。各位在閱讀後,如果對其中任一項目感到興趣,希望更深入瞭解的話,那麼可以參考其他為一般讀者撰寫、內容更專精的科普類書籍或專業叢書。
 
  最後,要非常感謝日本文藝社書籍編輯部阪將誌先生的邀稿,以及被截稿日搞到雞飛狗跳的エディテ100米田正基先生,感謝您們願意承接辛苦的編輯作業。另外,還要由衷謝謝負責插畫與設計的室井明浩先生。

用戶評價

评分

說實話,現在網路上關於健康的資訊多到爆炸,但很多都真假難辨,搞得人心惶惶。這本書既然提到瞭「疾病與新藥研發」,我特別關注這塊。現在大傢對抗生素抗藥性的問題越來越憂心,如果書裡能深入淺齣地探討病原體如何進化、以及科學傢們如何絞盡腦汁開發新一代的治療方法,那真的是太棒瞭。我期望看到一些關於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對抗特定病菌上的應用,或是新型疫苗(像是mRNA技術)的發展歷程。重點是,我不希望它隻停留在錶麵介紹,而是能稍微觸及到一些倫理上的討論,畢竟新藥研發牽涉到人體實驗的界線。如果作者能用一種平衡的視角,既不誇大風險,也不過度美化技術,而是呈現一個真實的研發光譜,那這本書的深度就會完全跳脫一般的科普讀物,晉升到具有思辨深度的層次。這種對科學前沿的探索,正是吸引我這類科技愛好者的關鍵。

评分

我總覺得,一本好的科普書,最終目的不隻是傳授知識,更是要喚起讀者對生命多樣性的敬畏之心。這本《趣味微生物》的書名暗示瞭其輕鬆的基調,但我更希望它在趣味之餘,能傳達齣微生物在地球生態平衡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它不隻是病菌,更是分解者、是養分循環的驅動者。我期待書中能有一章節專門講述微生物對環境的貢獻,像是土壤的形成、碳循環的作用,甚至提到生物燃料的開發。當我們把視角從人體內擴大到整個地球時,纔會真正感受到這些微小生命背後的宏大意義。如果作者能透過生動的故事,描繪齣微生物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展現它們頑強的生命力,那讀者在闔上書本時,感受到的將不僅是知識的滿足,更是一種對自然界無限創造力的由衷讚嘆與謙卑。

评分

這本書的行銷策略非常聰明,用「存在你我身邊看不見的菌類病毒大解密」作為收尾,簡直是打中瞭現代人對「隱藏世界」的好奇心。我很好奇,它會不會提到我們腸道菌相(Microbiome)對我們情緒、免疫力甚至體重的驚人影響?這幾年腸道健康已經變成熱門話題,如果書裡能像偵探小說一樣,帶領讀者追溯那些定殖在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落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作息的,那閱讀過程肯定充滿瞭「原來如此!」的驚喜。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建議,比如哪些食物有助於培養好的菌叢,而不是單純的科普。再者,關於「病毒」的部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關於噬菌體(Bacteriophage)治療潛力的介紹,畢竟這是對抗超級細菌的一線希望。整體來說,我期待這本書能讓讀者在讀完後,對「乾淨」這件事產生全新的定義,理解到「適度的髒」其實對健康是必要的保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吸引人,那種深邃的藍色背景配上一些用彩色光點勾勒齣的微生物圖樣,給人一種既神秘又充滿活力的感覺。光是看到標題,就讓人忍不住想點進去看,畢竟「趣味微生物」這幾個字已經幫你打好預防針,告訴你這本書絕對不是那種硬梆梆的教科書,而是用一種比較輕鬆有趣的方式來介紹那些我們看不見卻又無所不在的小東西。我尤其喜歡它在副標題裡提到的「發酵與釀造」,這簡直是生活化的最佳範例!想當年大學裡上微生物學通識課,老師講到乳酸菌跟酵母菌的代謝路徑時,我腦袋簡直是一團漿糊,但如果能搭配書裡像介紹釀啤酒、做泡菜那樣貼近生活的案例,我相信學習的動力會大增。這種將科學知識與日常經驗結閤的敘事手法,對於想從零開始瞭解微生物世界的新鮮人來說,絕對是一劑強心針。我猜測作者一定花瞭很多心思,把那些複雜的分子生物學過程,轉化成大傢都能理解的故事,而不是冷冰冰的學術術語堆砌。光是這點,就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不隻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對科學的普及和熱情推廣,非常值得入手。

评分

從排版和電子書的特性來看,我猜這本書的圖文比例應該會拿捏得相當好。微生物的世界本來就充滿瞭奇特的形態,如果隻有文字描述,很容易讓人想像枯竭。我希望作者在介紹不同菌株時,能搭配清晰且色彩豐富的電子顯微鏡照片,甚至是模擬的3D結構圖。對於發酵過程,能否有步驟詳盡的流程圖?例如,從原料到最終產品,微生物扮演瞭哪些關鍵的化學轉化角色。而且,既然是電子書,我很期待它能內嵌一些互動連結,或許點擊某個專有名詞,就能跳齣更詳盡的解釋框,或者連結到相關的科學紀錄片剪輯。這種多媒體的結閤,絕對能讓複雜的知識更容易被大腦吸收和記憶。如果書中能設計一些自我測驗的小單元,讓讀者檢驗自己對「好菌」和「壞菌」的認識程度,那就更完美瞭,顯現齣這本書在數位閱讀體驗上的用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