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 (電子書)

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景泓
图书标签:
  • 水中自救
  • 救生員
  • 游泳安全
  • 溺水预防
  • 急救知识
  • 水上安全
  • 电子书
  • 生存技能
  • 安全教育
  • 休闲运动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島國民一定要知道的安全玩水守則!
第一線海域救生員,帶你認識水域風險、破除玩水迷思!
 
  ‧海邊、溪邊危險環境如何判讀
  ‧溺水脫困技巧圖文影片解說
  ‧各類熱門水上活動風險預防
 
  會游泳反而容易出意外!?
  建立水域安全觀念,提升水中自救能力,才是保命王道!
 
  水安觀念建立,防溺於發生之前
  ‧從事水上活動要準備什麼? 
  ──最基本的衣著、能量補充、安全裝備,完全解說。
  ‧海邊有風有浪,如何安全玩水?
  ──活用app掌握天氣狀況,認識瘋狗浪、離岸流、漲退潮等環境風險。
  ‧溪水通常深不過膝,應該比較安全?
  ──臺灣溪水蜿蜒、流速快,意外發生率最高,一定要會辨別風險因子。
  ‧溪水暴漲一瞬間,該如何自保?
  ──看到三徵兆:「水流加速、水面混濁、齊頭水」,請馬上離開!
  ‧水上娛樂活動,快樂玩水,也要安全回家
  ──浮潛、溯溪、SUP、潛水、海灘行車,五大熱門活動風險說明。
 
  水中自救/救援技巧提升,自助也助人
  ‧救人的第一先決條件,就是「確保自己的安全」
  ──謹記救溺口訣:「叫叫伸拋划」、「黃金三步驟」,不要貿然下水救人。
  ‧電影都演錯了,溺水的人其實不會呼救
  ──溺水的人連呼吸都有困難,無法發出聲音,也難以揮手求援。
  ‧真的不幸溺水,又沒有漂浮物抓取,該怎麼辦?
  ──保存體力,用踩水、仰漂技巧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救援。
  ‧有人溺水了,但現場沒有任何救援器材
  就地取材,長樹枝、防水袋,甚至是保冷冰箱,都可製作成緊急救援浮具。
  ‧都說玩水要準備救生衣,但穿錯救生衣更危險!
  ──認識救生衣的種類與浮力細節,根據不同的活動選擇適當款式。
 
  【關於本書】
  臺灣四面環海,山谷溪流眾多且夏季炎熱,各種水上娛樂活動發展蓬勃。即使水資源如此豐富,政府也大力推動游泳教育,然而每到夏天,溺水意外總是頻傳,因溺水而身亡的人數,甚至曾經高居全球不分年齡層第三名……
 
   這恐怕是因為,臺灣游泳教學的內容多停留在競技泳式,但在緊急時刻能救你一命的,卻不僅是會不會游泳。本書作者長年在海邊擔任救生員,亦熱衷於水上活動,他將依據自己的經驗,分享不同水域的安全觀念,教導讀者評估現場的環境安全,並且能有最基本的自救、自保能力。期待水域安全知識,能夠成為每個海島國民的必備常識。
 
名人推薦
 
  何則文  生涯教練
  林妍杏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執行長 
  陳琦恩  台灣潛水執行長
  ──專文作序
 
  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家
  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王婉諭  立法委員
  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李元治  台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生隊榮譽隊長
  雪羊視界  知名登山部落客
  歐陽立中  暢銷作家/爆文教練
  蔡宗翰  消防員/TEDx Taipei講者
  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uber
  藍汐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學校創辦人
  ──傾力推薦
 
  從第一實用的博客到第一實用的書。 LikeAFish 撰寫了臺灣第一本水安全指南。在書中,他釐清了導致事故的迷思,使我們所有人在水中玩樂更安全。裡面的知識不僅有可能挽救您的生命,還可以將您的戶外探險提升到一個新的水平。對於初學者和有經驗的游泳者來說,它都是必讀的。──Xiaofei小飛  知名戶外探險家
 
  應該很少人知道我以前曾經也是救生員,所以看到這本書真的覺得很重要,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可以從這邊學到更多東西!──山野書生 水上活動YouTuber
 
  臺灣身為四面環海的國家,過去對水卻似乎特別恐懼,尤其當看到相關的意外事件發生時,更突顯我們對於水域安全的知識不足。期待透過此書的分享,完整我們的水域知識,才能成為真正愛山愛水,同時更能安全玩山玩水的海島子民!──王婉諭  立法委員
 
  提升技術是降低戶外活動風險的最主要方法,技術與經驗都是無法速成的,但觀念可以。戶外活動面臨「未知性」過大的情況時,迴避它,即是最正確的觀念與做法。──伍安慶 山嵐野趣教練
 
  臺灣的戶外開放水域周邊常常看到被公部門插上各式各樣的告示牌,告示牌上面最常看到的就是「水深危險,禁止戲水」,或是「本水域未設巡守人員,為了您的安全,請至有救生員場所從事水域遊憩活動」之類的警語。水深真的代表危險嗎?有救生員的水域就安全嗎? 
  戶外活動公部門最應該推廣給民眾的基本觀念其實是:您的安全是您應負的責任!
  提升自己的水性,比學會標準的泳姿或能游長距離更重要。景泓教練的這本書是很好的教材,補足了過去學校游泳教學上的盲點,是準備走向戶外開放水域的大家真正需要的必修學分~──李元治  台灣開放水域聯盟召集人
 
  教授戶外冒險教育多年,我重視風險管理的議題,然而多數的風險管理流於老生常談不夠實際。景泓的水中安全觀念與自創品牌「像一條魚」令人驚豔,透過真實情境而設計的游泳課非常符合體驗教育的精髓,值得大力推薦。──吳冠璋 國立體育大學休閒產業經營學系教授
 
  臺灣四面環海,多溪流,在法規趨向開放的同時,你需要學習與水共處,戶外玩家需要成長,環境才會進步,面對海與溪流,你要準備更多,珍惜有限的救援人力,學會自救更是基本,有準備是探險,沒準備是冒險。──營火部落達哥  知名戶外YouTouber 
 
  我要推薦《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這本書籍。 由於臺灣四面環海,山勢地形陡峭且溪流湍急,每年有不少溺水事故發生,也突顯我們對水域安全教育知識的普遍不足,然而現在這本書籍,能快速簡單的讓各位讀者了解水域安全與水上救生的基本觀念,暨能學習水中自救亦能保護他人。 ──陳嘉豪  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新北市三鶯救生隊榮譽隊長 
 
  水火無情,但真正導致意外的是錯誤觀念。安全無價,靠的是正確知識而非直覺反應。身處四面環海、溪流湍急的臺灣,你除了要能享受玩水樂趣,更要掌握完整的水域安全觀念。只要溼身,不要失身!我強力推薦這本書。──蔡宗翰  消防員/TEDxTaipei講者
 
  這本書應是每一個家長的必讀書,臺灣每一年的兒童溺水事件層出不窮,事故死亡率遠遠高於英國等其他島國,再加上臺灣生育率幾乎排名全世界倒數第一,是時候家長破除迷思:讓孩子學會自救遠遠重要於學會游泳招式。保護每一個來之不易的生命,杜絕可以避免的溺水事件,是父母的重要責任。──藍汐  汐游寶寶嬰幼兒游泳學校創辦人
 
  ※:推薦人依首字筆畫排序
深海秘境的秘密:一本探险家的日志与自然观察指南 作者: 艾伦·卡文迪许 出版社: 寰宇探索学会 出版年份: 2023 --- 导言:无垠之上的呼唤 在人类文明的版图上,陆地占据了显著的位置,但真正塑造了我们星球面貌的,却是那片浩瀚、深邃、变幻莫测的——海洋。本书并非关于如何在水下求生,而是对海洋生态、深海地质以及古代航海智慧的全面记录与反思。它是一本探险日志,也是一本写给所有对未知怀有敬畏之心的自然爱好者的观察指南。 艾伦·卡文迪许,一位毕生致力于探索地球上最偏远角落的地理学家兼海洋生物学家,用他近四十年的航海与潜水经验,构建了一个既科学严谨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框架。他带领读者超越海平面,潜入那片寂静、黑暗、充满生命奇迹的领域。 第一部分:蓝色领域的几何学——潮汐、洋流与海底地形 海洋的宏大并非杂乱无章,它遵循着一套复杂而精准的物理法则。本书的第一部分,详细剖析了驱动全球海洋运动的根本力量。 1. 月球的引力之舞:潮汐的节律 卡文迪许首先从最直观的现象——潮汐开始。他深入探讨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如何与地球自转、月球轨道精确耦合,形成规律的涨落。然而,他着重介绍了“驻波理论”在解释地方性潮汐差异上的重要性,例如在特定海湾中观测到的极端潮差现象。书中不仅有精确的数学模型推演,更有探险家在南极圈冰盖下记录到的,因冰层形变对潮汐微小影响的实地数据。 2. 海洋的血液系统:全球温盐环流 远超地表河流的规模,深海中的“大洋输送带”——温盐环流,是调节全球气候的关键。卡文迪许以他在北大西洋深处采集的温盐度剖面数据为基础,详尽描绘了深层水团的形成、路径与分解过程。他特别关注了“深海热泵”的效率,以及现代工业对海水分层结构可能造成的长期影响,探讨了如果这一循环系统减缓,对全球渔业和气候稳定可能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3. 地球的脊梁:洋中脊与深海热泉 探险的脚步深入到海底山脉与裂谷。本书用丰富的声呐测绘图和潜水器拍摄的影像资料,展示了洋中脊的扩张过程,这是地质板块运动最直接的证据。重点章节描述了卡文迪许团队在东太平洋海隆发现的极端环境生命群落——深海热泉。他以文学化的笔触记录了首次近距离观察到管虫和嗜热古菌时的震撼,并解释了这些生命如何完全依赖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维持生态系统的自给自足,颠覆了传统生命定义的边界。 第二部分:寂静深渊的生命肖像——生物学与进化论的极限 海洋占地球体积的绝大部分,但我们对它的了解却少于月球表面。第二部分聚焦于在极端压力、黑暗与低温下,生命如何演化出令人惊叹的适应机制。 1. 光线的终结:透光带的生物学 作者详细划分了海洋的垂直区域:透光带(Epipelagic)、中层带(Mesopelagic)、以及永恒黑暗的深渊带。在透光带,焦点集中在浮游生物群落的动态平衡。卡文迪许利用他自主研发的微型水下光谱仪,记录了不同深度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差异,揭示了海洋食物链的能量传递瓶颈。 2. 深渊的奇观:生物发光与适应性进化 深海生物的“灯光秀”是本书中最引人入胜的部分。卡文迪许不仅收集了大量的深海鱼类标本,更重要的是,他利用特殊的低温摄像设备,记录了这些生物体在自然状态下的发光模式。他区分了诱捕光、伪装光和通讯光,并提出了一个关于腔棘鱼等“活化石”如何在相对稳定的深海环境中,减缓了进化速率的假说。书中详细分析了琵琶鱼的共生现象,以及巨型乌贼的眼球结构如何适应捕食深海中微弱的生物荧光。 3. 迷失的巨兽:对古代海洋生物的追溯 卡文迪许是一位资深的古生物爱好者。他将对现代海洋生物的观察与古生物学的发现相结合,探讨了海洋中巨型生物(如古代蛇颈龙类或巨型鲨鱼)的生存极限。他分析了化石记录中关于海洋生物体型演化的趋势,并推测了当前海洋中可能存在的、尚未被人类正式记录的大型深海物种的生态位。 第三部分:文明与海洋的交汇——人类遗迹与蓝色遗产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从自然科学转向人类历史与文化,探讨了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塑造与索取,以及我们对海洋遗产的责任。 1. 沉没的文明:水下考古学的挑战 卡文迪许分享了他参与的数次水下考古项目经验,从地中海的腓尼基沉船到南中国海的古代瓷船。他探讨了海水腐蚀、洋流搬运和深海压力对有机物和金属遗迹的破坏机制。书中配有详细的遗址测绘图,展示了考古学家如何利用声纳和遥感技术,在三维空间中重建历史事件的场景。 2. 海洋的智慧:古代航海术的复兴 在GPS普及之前,水手们如何穿越无垠的大洋?卡文迪许拜访了太平洋上的土著部落,记录并实地试验了他们利用星象、洋流模式、云层结构,甚至海鸟迁徙路径来导航的方法。他强调了这些古老知识体系中蕴含的,对自然环境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认为它们是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范本。 3. 蓝色契约:可持续性的未来构想 作为一位在海上度过大半生的人,卡文迪许对过度捕捞和塑料污染深感忧虑。他没有简单地提出环保口号,而是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建立“深海保护区”的科学依据。他认为,保护深海生物多样性,实际上是对未来生物科技和药物开发的资源储备。书中以恳切的笔触呼吁读者,将对海洋的敬畏之心,转化为切实保护这片蓝色领域的行动。 结语:未竟的航程 《深海秘境的秘密》是一部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巨著,它以严谨的视角解构了海洋的物理规律,以浪漫的情怀描绘了深海生命的奇迹,并以审慎的态度反思了人类文明与海洋的关系。合上本书,读者将不仅仅带着对海洋的知识,更会带着一种对地球上这片最大疆域的深刻理解与无限向往。真正的探险,永远没有终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景泓
 
  在學校、社區、飯店及海邊皆擔任過救生員,對於在不同場域的救生經驗都相當豐富。因在海邊救過太多人,有感臺灣游泳教育的不足,回臺北創立荷蘭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透過真實溺水情況設計游泳教學內容,分享水域安全觀念及水中自救技巧。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開心玩水平安回家。
 
  現任
  「像一條魚LikeAFish」 創辦人
  「救生日常」podcast 創辦人&主持人
  udn鳴人堂 專欄作家
  戶外安全推廣協會 特約講師
 
  像一條魚LikeAFish
  官網:likeafish.com.tw/
  臉書:www.facebook.com/youlikeafish/
 
  救生日常
  Podcast:apple.co/2PPlDTU
 
  鳴人堂
  opinion.udn.com/author/articles/1008/3590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各方推薦
作者序   
前言與本書使用方法  

Part 1  水域安全觀念建立
1 玩水活動的行前規劃  
2 什麼是溺水救生的「黃金三守則」? 
3 救援五步:「叫、叫、伸、拋、划」  
4 沒經過訓練,千萬別下水救人   
5 瞭解五大高風險溺水族群   

Part 2  戲水環境風險分析
泳池-1 游泳池常見的溺水風險 
泳池-2 飯店渡假村為什麼常出意外? 
海邊-1 善用資訊軟體判讀天氣  
海邊-2 認識離岸流與潮汐變化 
海邊-3 被瘋狗浪打落海怎麼辦?  
溪邊-1 溪邊的風險因子:翻滾流&迴流區
溪邊-2 被溪流沖走如何自救?
溪邊-3 掉入深潭瀑布怎麼辦? 
溪邊-4 溪水暴漲跟你想的不一樣 
溪邊-5 野溪溫泉活動的風險控管 

Part 3  溺水意外迷思破解
1 發現有人溺水要做的第一件事  
2 為什麼等待救援,不適合做水母漂?
3 溺水者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4 鬼門開玩水會被抓交替?  
5 游泳圈其實超級危險的! 
6 「乾性溺水」也可能讓你送命 

Part 4  自救求援技巧應用
1 水中抽筋怎麼辦? 
2 溺水脫困技巧:仰漂、踩水、抬頭蛙  
3 浮具的救援應用與製作方法 
4 認識救生衣的款式與差異 

Part 5  認識水上活動風險
1 浮潛浮一浮就漂走了!?  
2 想要溯溪,「溯溪三寶」帶了嗎?  
3 新興的水上休閒活動:獨木舟⊃ 
4 自由潛水&水肺潛水 
5 如何避免刁車:海灘行車技巧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354098
  • EISBN:97862633541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8.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做為臺灣人,人人都應當懂水中自救的方法
何則文  生涯教練
 
  臺灣是一個海島,但不像許多太平洋島國國民,人人都好像「屬魚」那般善於游泳,反而每年在夏季,都會傳出青年朋友在溪邊或海邊溺水的消息。對於這種情況,幾年前政府也開始努力的推廣游泳,臺北市在十幾年前就有要求中學生必須要能游泳二十五公尺才能畢業,好像學會了游泳,就有安全保障了,但這也是很大的一個盲點,因為會游泳不等於有水域安全的觀念。
 
  之前網路上也有人開玩笑說,全世界最沒有成就感的工作大概就是奧運游泳比賽的救生員,但大家不知道的是,歷史上還真的有奧運游泳比賽發生選手溺水的事件。所以送孩子去游泳,學會游泳之外,更需要對於開放水域有基礎的救生安全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許多時候,憾事的發生反而是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因為自認為會游泳而太過自信,遇到危機時反而驚慌;又或者因為會游泳,看見同伴落水,想要伸出援手,卻沒有相關觀念而導致傷害發生。這都是屢屢發生上演的事情。在游泳池學會游泳,其實跟在戶外開放水域是否能自保是兩回事。游泳池我們不會遇到暗流,而一般的室內游泳課也較少提到水中自救的方法。
 
  而人稱香蕉教練的景泓出版的這本《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可以說給了我們很好的明燈指引,做為臺灣第一本專注於水中自救議題的書,景泓在書中根據他多年的救生經驗,有系統跟組織的整理出許多實用的技巧。比如過往我們都會認為溺水的人應該會大聲呼救,但實際的情況卻是,溺水的人常常失去意識反而看起來就只是安靜的在水中載浮載沉。而過往許多人面對有溺水事件,也多半立刻試圖展開救援,反而造成自己的傷害,景泓告訴我們,這時反而要大聲呼救,讓周遭的人注意參與救援。
 
  書中也列舉了幾乎所有可能遇到的水域情境,比如在溪流中遇到暴漲,或者意外跌落瀑布,在野溪溫泉發生危險狀況等等,都有提出詳盡的應對方法與處理步驟,讓我們在遇到這些情況時,不至於驚慌失措而讓事情惡化,能當機立斷的展開自救行動。
 
  我覺得這本書非常的重要,不管是老師、家長甚至孩子本身,都應該打開這本書去了解水中自救的各種方法。過往的教育往往只是單純的警告孩子不要靠近水域,並且以民俗的水鬼抓交替說法,讓孩子有危機意識。但四面環海,又有豐富山林資源跟野外環境的臺灣,實在很難要青年三五好友出遊時不接觸到水。
 
  所以與其期待孩子不要碰水,不如教他如何面對水,還有在遇到危機時怎樣自救。很開心景泓用他多年的經驗有條理跟脈絡的寫出這本實用性極高的書籍,期待大家都可以學會書中的技巧,讓水成為大家的朋友,減少危險發生的可能!
 
推薦序
 
自己的安全永遠是自己的責任
林妍杏  光合作用戶外探索學校執行長
 
  這是一本下水出發之前,你應該知道的基本事!
 
  這些年來,無論對象是兒童青少年還是大人,我們每次帶學生下水,都會強調「自己的安全永遠是自己的責任」!小至能夠將自己的救生衣正確穿著妥當,大到能夠確認自己的體能技術、評估環境風險,觀察入微才下水。臺灣對於活動安全這件事,多數人習以為常,用付費思維將責任交託給他人:交給收費的廠商業者、交給同行夥伴、交給政府;出了意外都是他人的責任,往往沒有或是也沒機會回望自己做了什麼準備。這個準備包含裝備、身體與心理,還有態度。實際執行水域安全課程時,為了找尋國外的相關資料並分享給教師們,我們搜集了澳洲、紐西蘭甚至荷蘭等地相關教育觀念與教學模式,其中比對紐西蘭水域安全觀念教育的演變,很明顯可以發現臺灣目前的學習觀念,處於一九六○~一九八○年代紐西蘭政府的發展重點:危機處理,當前我們還有很多做法與思維,甚至停留在他們一九五○年代以前強調的救援技術(也就是救生技巧)。
 
  游泳教育一直以來是臺灣預防溺水的重要教育工作,但考核泳速與泳姿都無法實際有效降低溺水意外。如果我們期待水域安全觀念與全民風險素養能夠往前邁步,應該借鏡他山之石,從預防災害發生的思維做起,也就是系統性地從生活層面到水域活動養成風險管理教育,才能真正降低水域意外發生。
 
  因此,景泓在前面的章節首要帶領讀者認識的,就是「安全觀念的建立」,以及「環境風險分析」,而不是馬上告訴大家發生意外該如何處置與補救。後方才開始提到不同水域活動的風險,其實就是讓讀者知道,不是會游泳就能安全玩水,而是知道自己在從事的活動環境(水深、溪谷、浪高、海流等)可能會面臨的心理與生理極限,才能更周全地做好準備。
 
  如果要將開放水域活動安全做評估管理,可以畫一個三角形,三角形的每一個頂點分別代表天氣、海象(溪谷環境的話就是水文)、地形;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人」;為什麼人會放在中心?因為人的「態度與意識」是最難養成與影響的。花錢購買高級昂貴的專業裝備,或是訓練自己成為游泳健將並不會太難,但這些都無法保證下水能夠安全無虞;唯有養成面對大自然力量的良好心態,隨時保有意識評估環境風險,終將決定了這個人走向開放水域的安全關鍵!
 
  我們期待有更多像景泓這樣的水域安全教學者,透過教育而非禁止,影響更多人能夠理解「做好準備」的重要性,並且「知道自己的極限」再下水!
 
  你可以說它是一本工具書也好,或是第一次下水的指南;這本書很適合想接觸開放水域環境但沒有太多經驗,不知道從何開始的朋友,也適合有相關經驗的夥伴再次檢視自己在各個階段的風險評估與掌握,進而知道你的處境狀況、知道你有哪些選擇與作為,並且保持冷靜,才能在戶外下水玩得開心又安全!
 
推薦序
 
不只親海、知海、愛海;更要敬畏大海!
陳琦恩  台灣潛水執行長
 
  臺灣是一個海島的國家,不過我們離海很遠,這裡的遠並不是實際的距離,而是心裡距離的遠。從小常常會聽家長說海邊很危險,不要去玩水,可是等到爸媽沒有看見的時候,就自己跟朋友偷偷跑去玩水,危險和意外也就這樣發生了,我們一直被灌輸的是恐海教育,而不是海洋教育。因此對海的認識越來越少越來越陌生,接觸海洋的人在臺灣的比例不算高,但是在水域遇難的人數比例,跟一些親海的國家相比,卻高上許多。
 
  我之前在澳洲工作,他們對於水域安全的管理跟教育非常的用心跟重視,在每一個海邊你都可以看到戴著紅黃相間泳帽的救生員,並且擁有專業的救生塔跟救生浮具,這樣的配置讓每個去水域活動的民眾都能更加的安心,相對提高更多親海的動力,讓民眾更願意去海邊玩耍(臺灣基本上看不到這樣的設施跟專業救援人力);他們也會提供救援的知識,讓每一個民眾都擁有自救的技巧。因為更加地認識大海才能更了解危險所在,我始終相信禁止並不是最好的方法,教育才是。
 
  你想像一下今天我們搭上了郵輪,郵輪發生了意外,你會剛好身上有泳鏡和泳褲嗎?我一直覺得臺灣的游泳教育根本不符合真實的狀況,這些小朋友如果拿掉了泳鏡,處在腳踩不到底的環境或者身上穿著T-shirt,大部分的人可能連水母漂都沒辦法進行,更不用討論自救的可能性。
 
  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荷蘭游泳的教學影片,我深深地認為這才是一般人需要的游泳概念,我們不見得要游得多遠多快,但我們至少要能夠照顧自己,後來我就在戶外教育的場合遇到了景泓,我才知道真的有人把這套教育引進到了臺灣,我非常期待這樣的水域教育對臺灣所產生的改變,而這本書《跟著救生員學水中自救》提供了一般民眾接收不到的訊息,能夠讓我們更了解在不同的環境和裝備,你要怎樣才能夠安全上岸。
 
  我常常帶著小孩到世界各地去玩,而他最喜歡的地方就是海邊,所以我一直覺得他是一個水性很好的小孩,直到有一次我們去了蘭嶼郎島部落的港口玩水,大約是下午三到四點左右,當地的小朋友也跟著我們在那邊玩耍,我跟老婆就陪著三歲的帥魚,可是我發現一件事情,在那邊玩水的小朋友身邊沒有任何一個大人,我自認為帥魚水性已經很好,但我還沒有勇氣讓他一個人在水裡玩耍,要有多大的信任感才敢讓小朋友獨自在海邊,你心裡可能會想說這會不會太危險啊,這些小朋友真的可以評估安不安全嗎?
 
  後來有些小朋友就往深的地方游了過去,只有一個小朋友還留在我們的身邊,待在腳踩得到的地方,我就問了那個小朋友說:「你怎麼沒有跟大家一起過去」,他回答我說:「因為我今天沒有帶泳鏡,那邊比較深,對我來說比較危險」, 我心裡其實很震撼,需要多少次經驗累積才能擁有這樣的判斷能力,表示他們對海的危險是能夠辨別的,對我來講這才叫做海洋教育。
 
  對於水我們真的太陌生了,一般人從小在家庭的限制下對於水的認識是相當薄弱的,無論是泳池,溪邊或者是海邊,都沒有辦法分辨的危險,所以每到夏天就會聽到一些水域遇難的新聞,而這些並沒有隨著我們的限制而越來越少,反而讓更多的小朋友在不熟悉的水域,無法分辨浪大水流而遭遇危險。
 
  我們不只是要親海,知海,愛海。我覺得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敬畏大海,要知道他的狀況,要知道我們何時能夠下水,何時應該取消下水,而這本書提供了更多自救的技巧,以及如何辨別水域的危險,我相信有備無患,能力的增加與知識的多元,可能會在你需要的時候,幫助你避開危險。

作者序
 
  十八歲的時候,我考上了第一張國家級的證照:救生員證,那時只是覺得考救生員很帥,可以跟同學炫耀。過去當救生員的日子,從來沒有真的下水救過人,一直被朋友戲稱是「坐領乾薪」的工作。
 
  二○一七年,是我第一次在海邊當救生員。那時面對每天幾百人的遊客,不免有點擔心。
  二○一八年,我已經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救生員。但每天高坐在救生檯上,吹吹哨子、趕趕遊客,似乎覺得好像少了什麼。
  二○一九年夏天,這件事有了戲劇性的轉變。
 
  那年,沙灘地形因為颱風及鋒面造成了改變,在我們的警戒繩圍的戲水範圍右側,出現了一條不定時會將人往外帶的海流。因為這個原因,當時七月尚未結束前我們就已經救了超過五十個溺水的人。
 
  大部分的人被我們救上岸以後,都跟我說他會游泳,但我很好奇的是:「既然會游泳,那為什麼沒有辦法保護好自己的安全?」
 
  我一直不是很能理解,身為海島國家的國民,為什麼連基本水域安全觀念和水中自救能力都沒有?
 
  這次經驗以後,我開始深入研究國外的游泳教育,發現荷蘭的游泳課在教學內容、觀念、及技巧上與臺灣相當不同,且對於防止溺水意外發生非常實用。
 
  於是,二○一九年夏天結束以後我決定離開海邊的工作,回到臺北創立了游泳教育品牌【像一條魚LikeAFish】,仿效荷蘭透過真實情況設計游泳教學內容。
 
  我們不先教游泳技巧、不求游得快,而是讓學生模擬溺水發生時的應變訓練,希望所有人都能「親水、不怕水、愛上水」,出門玩得安心又開心,全心全意享受當下的水上娛樂活動。
 
  ‧‧‧
 
  這幾年因為疫情肆虐,讓人民出遊嬉戲受到了許多限制。但儘管如此,我們依然看到了許多溺水意外,有些甚至不是去玩水的,像去登山健行卻因為溪水暴漲導致人被沖走的虎豹潭意外。
 
  多數的溺水意外都是可以事前避免的,只要有「水域安全觀念」,就會知道天氣不好不要進山裡,否則就可能遇到溪水暴漲;冬天鋒面來時東北角容易發生瘋狗浪,瀑布跳水要避開白色泡沫區。
 
  這些無關乎個人會不會游泳、有沒有水中自救能力,只需要懂得一些基本常識與安全觀念,就能夠幫助我們與身邊的人都能更安全。
 
  近幾年政府開始推動「山林解禁」,行政院也有推動「向海致敬」政策。身為海島子民,如果不能去親近享受我們擁有的天然資源,真的是很可惜的一件事!
 
  現階段,臺灣還有許多開放水域是禁止戲水的,因為民眾的知識跟不上,開放後可能只會徒增更多的意外發生。如果人民都知道如何避免溺水、以及遇上狀況該怎麼自救求援與救援,我相信臺灣的水域活動發展也會更蓬勃。
 
  希望能夠透過這本書,幫大家對於各種水域環境有更多的認識,也能學會遇上各種風險危機時要如何自保、甚至是協助他人脫離險境。
 
2022/3/31 張景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