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電子書)

健康謠言與它們的產地:頂尖國際期刊評審追查50個醫學迷思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林慶順
图书标签:
  • 健康迷思
  • 医学真相
  • 辟谣
  • 健康谣言
  • 医学研究
  • 科学普及
  • 电子书
  • 健康
  • 医学
  • 证据为基础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餐桌上的僞科學」最新系列#5,頂尖期刊評審分析上百篇醫學論文,破解各式健康謠言
 
  *全系列版稅捐贈幫助台灣弱勢兒童及青少年,請搜尋:林慶順教授獎學金
  
  全書關鍵詞:#清冠一號、新冠口服藥、橄欖油、西芹汁、mRNA疫苗、伊維素菌、隔夜菜、無麩質飲食、素食、保健食品、氫水、油漱、巴西蘑菇、阿拉伯糖、咖啡、低鈉鹽、魚油、花青素、自由基、抗氧化劑、抗性澱粉、膳食纖維
 
  科學寫作的經典範例,讀一本勝過買百本錯誤的健康書籍
 
  層出不窮的健康謠言,不止出現在長輩的Line群組、電視名醫的聳動言論,藥師和營養師背書的健康產品、內容農場的「健康新知」,甚至連暢銷健康書籍中,都充滿了各種自相矛盾和危言聳聽,讓讀者往往無所適從。還好,擔任超過世界60家頂尖醫學期刊的論文評審的林慶順教授(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從2016年開始寫文章幫讀者查詢最新期刊,歸納分析並詳實解答。其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已經追查超過一千篇健康謠言,並集結成《餐桌上的僞科學》系列書籍,本書就是最新的問答集結。看完本系列書籍,不只可以解答大眾心中多年來的各種醫學謠言,並且可以學習何為真正的科學寫作法。
 
  精彩內容:
 
  1.清冠一號和伊維素菌的科學證據分析
  2.輝瑞和默克的新冠口服藥效果和注意事項
  3.橄欖油是最好的油炸用油?
  4.空腹喝咖啡有礙健康?
  5.西芹汁讓你遠離百病?
  6.mRNA疫苗發明者後悔打了疫苗?
  7.素食比葷食更健康?
  8魚油補充劑治療憂鬱症?
  9.爬樓梯和跑步對身體有害?
  10.隔夜菜導致截肢?
  11.網球天王最愛的無麩質飲食,對人有益?
  12.巴西蘑菇抗病療癌?
 
專業推薦
 
  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林氏璧(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潘建志(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
 
  林氏璧(前台大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
  新冠疫情以來,我常常拜讀林教授的科普闢謠,非常即時,用心且專業,獲益甚多!在假消息滿天飛的疫情時代,十分推薦大家閱讀!
 
  林煜軒(國家衛生研究院/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現在的醫藥科學新聞,普遍有傳達科學數據,卻沒有為民眾從實用、全面的角度解讀的問題。林教授的每本好書,不僅傳達正確的知識,也是科普寫作的典範!
 
  邱品齊(美之道皮膚科診所院長):在這偽科學、假新聞以及斷章取義、誇大不實、錯誤虛假訊息充斥的年代,想保有求真求實、客觀思辨的能力真的是越來越困難。人們看似渴求真相,卻又常常只沉溺於自己認為的真相。在這資訊爆炸的「後真相」時代,大家唯有藉由不斷的學習、思考、批判、辯證與內省,才有辦法發現事實接近真相。很樂意推薦這本書給想要破除迷思與謠言的各位朋友們。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假訊息不斷進化,現代的謠言迷信,往往披著偽科學外衣,才能大量散播。對待食品醫藥跟生命健康,我們可不能隨便谷歌就信以為真。林教授的文章,值得深思熟讀,更讓迷霧豁然開然。
 
  潘建志(台北市萬芳醫學中心精神科醫師):看林教授的書是種享受,我一試成主顧,很快買齊了餐桌上的偽科學四本套書。林教授堅守實証醫學原則,客觀地解答許多營養學的迷思,也破除許多流行的醫療假訊息,火花四射,讀來相當過癮。林教授有著豐富的醫學史知識,針對一個問題旁徵博引,串起線索展開收合,讓讀者跟著他也變成了夏洛克·福爾摩斯。
 
讀者推薦
 
  讀者Dennis tsai:教授,我對於現在才知道您的網站跟書籍趕到很遺憾,裡面有太多有用資訊了,事實上我是最近想要買某保健食品,才開始google發現您的網站,謝謝您幫我省了一筆錢。但是其實沒有,因為我把本來要買保健品的錢拿去買了您的套書了(《餐桌上的偽科學》套書(共四本)。
 
  讀者Ellio:我常購入教授的書送親友(當被建議一些奇怪的養生偏方時),看看能不能提升一點對抗偽科學的「群體免疫」。謝謝您一直以來的用心努力,幫大眾省下很多被詐騙的冤枉錢。
 
  讀者Sandy:林教授您好,我是偽科學系列書籍的讀者,看完真的是獲益良多,打破了我以前自以為養生的許多觀念,也積極分享給身邊親友。
 
  讀者Miles Kao:從林博士的網頁文章與書籍中受益良多,來這裡學習新知識已成了每天的習慣。⋯⋯感謝您的文章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讀者簡小姐:⋯⋯曾經看過好幾篇林教授的文章,覺得不僅客觀(佐證豐富),更是釐清了很多既定的錯誤觀念。
 
  讀者Elliot:教授算是我素未謀面的大恩人,完全顛覆/創建/養成了我這輩子對養生保健與科學識讀的批判性思維,也替我省下了這輩子很多不必要的花費和浪費。回歸基本,重拾健康。太多感謝,一言難盡。
 
  讀者葉先生:常常拜讀您網站上的文章以及您的著作,尤其在保健食品與疾病治療相互影響的觀念釐清、補充更是解答指引了我許多迷思。現在只要有親朋好友推薦任何良方密藥,我都會先在您網站搜尋相關文章後,再複製連結給親友,省了我許多無用功也更能說服他們,十分感謝!
 
  讀者Bonnie Chen:一直從林教授的文章學到非常多專業又正確的醫學知識,收穫良多。
《迷思的解构:营养学、慢性病与生活方式的真相》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中弥漫的各种关于营养、健康和疾病的误解与伪科学,旨在为读者提供基于严谨科学证据的清晰视角。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健康建议充斥着社交媒体、流行杂志和未经证实的网络论坛。这些“健康谣言”不仅可能浪费人们的金钱和时间,更可能对个体的健康造成实际损害。本书的每一章都聚焦于一个广泛流传的健康迷思,并通过梳理最新的、来自顶尖同行评审期刊的科学文献,系统地揭示其产生的背景、传播的机制以及背后的真正科学原理。 第一部分:饮食的误区与营养的真相 本部分着重剖析了大众对于宏量营养素、微量营养素以及特定食物的常见误解。 1. 碳水化合物的“妖魔化”与精制糖的陷阱: 长期以来,碳水化合物被不公正地视为肥胖的元凶。本书将区分复杂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豆类)与精制碳水化合物(如添加糖、白面粉制品)的生物学效应。我们将详细审视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与慢性炎症之间的复杂关联,探讨低碳水饮食(如生酮饮食)在不同人群中的短期有效性与长期风险,引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结果,厘清“好碳水”与“坏碳水”的界限。 2. 脂肪的翻转:从胆固醇恐慌到必需脂肪酸的再认识: 追溯20世纪中叶“脂肪致病论”的起源,分析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心血管健康中的角色。本书将详细阐述Omega-3(EPA/DHA)和Omega-6脂肪酸的平衡性对炎症通路的影响,并批判性地评估高脂肪饮食(如旧石器饮食、生酮饮食)对血脂谱的实际影响,特别是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亚型的分析。 3. 蛋白质的过量摄入与肾脏健康: 探讨健身文化中对“高蛋白饮食”的推崇,评估蛋白质摄入量与肌肉合成、骨骼健康之间的关系。同时,本书将援引肾脏病学研究,澄清健康人群与既有肾功能不全者对高蛋白饮食的不同耐受性,并讨论蛋白质来源(动物性与植物性)的综合营养价值差异。 4. 维生素与矿物质的过度补充:安全剂量与“尿液中的黄金”: 许多人相信“越多越好”的补充剂哲学。本章将系统性地考察维生素D、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群,以及铁、钙等常见补充剂的有效性阈值。重点分析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过量毒性风险,以及特定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素食者)对特定微量元素的真实需求。 第二部分:慢性病的成因与干预的科学前沿 本部分着重于当前主流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自身免疫病)的流行病学误区与新兴的干预策略。 5. 心脏病学的悖论:他汀类药物的真实效用与生活方式的基石: 深入分析他汀类药物在原发性与继发性心血管事件预防中的循证依据。同时,本书强调,单纯依赖药物并不能完全替代对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体育活动和压力管理的关注。我们将检视炎症标志物(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6. 2型糖尿病的管理:胰岛素敏感性与“逆转”的可能性: 剖析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基础——胰岛素抵抗。本书将评估极低热量饮食(VLCD)和时间限制性饮食(如间歇性禁食)在改善血糖控制和恢复胰岛素敏感性方面的临床证据,并讨论这些方法的适用性与可持续性。 7. 肠道微生物群:从“第二大脑”到疾病的桥梁: 探讨日益火热的肠道菌群研究。本书将区分科学前沿发现与市场上的益生菌夸大宣传。详细分析粪便微生物移植(FMT)在艰难梭菌感染之外的潜在应用,以及膳食纤维(益生元)对维持健康菌群多样性的关键作用。 8. 癌症的预防与饮食:抗氧化剂神话的破灭: 驳斥某些“超级食物”能够“治愈癌症”的说法。本书将依据大型流行病学队列研究,明确指出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维生素E)在预防特定癌症中的无效性甚至潜在风险,并将重点转向整体健康的维护——控制体重、限制酒精和避免加工肉制品。 第三部分: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与代谢健康 本部分关注日常习惯和环境暴露对长期健康的影响,并揭示一些被忽视的健康变量。 9. 睡眠的生物钟与新陈代谢的调控: 阐述昼夜节律紊乱如何直接影响葡萄糖代谢、食欲调节激素(瘦素和胃饥饿素)的分泌。本书将分析“社交时差”与长期健康风险的关系,并提供基于睡眠科学的实用建议。 10. 压力、皮质醇与慢性炎症的循环: 深入探讨慢性心理压力如何通过HPA轴激活,导致皮质醇长期升高,进而促进腹部脂肪堆积、增加胰岛素抵抗和系统性炎症。本书将评估正念训练、呼吸练习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在调节生理压力反应方面的作用。 11. 代谢健康的关键指标:不仅仅是BMI和胆固醇: 强调传统指标(如体重指数BMI)的局限性。本书引入更精确的代谢健康指标,如腰围/身高比、空腹胰岛素水平、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超声诊断,以及血脂的脂蛋白颗粒分析(ApoB/Lp(a)),指导读者进行更精准的自我健康监测。 12. 环境毒素与内分泌干扰物:你看不见的健康威胁: 审视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BPA/BPS)、农药残留和空气污染物如何干扰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本书将依据毒理学数据,讨论如何通过选择食物和家居用品来最小化内分泌干扰物的暴露风险,并解释这些物质与肥胖、生育力下降的关联性。 本书的基调是批判性、实事求是且赋能读者的。它不提供快速致富或即时减肥的捷径,而是鼓励读者建立一种基于证据的健康素养,学会辨识伪科学的语言陷阱,从而做出真正有益于自身长期福祉的决策。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慶順教授(Ching-Shwun Lin,PhD)
 
  擔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擁有40年醫學研究經驗,發表過近200篇研究論文,擔任逾60本世界知名醫學期刊的評審委員(包含世界排名第一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教授生涯退休之後,以醫學研究的角度,發表基於科學證據的文章,致力於破解流竄於網路的養生保健迷思,幫助讀者避免被未經證實的資訊誤導,進而維護個人健康。
 
  學歷:台灣大學獸醫學士/愛俄華大學微生物學博士/愛俄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
 
  經歷:台灣大學醫學院助教/愛俄華大學醫學院助教/來那斯保林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加州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帊羅阿托醫學研究所資深研究員/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院教授/加州大學舊金山醫學院分子泌尿學研究室主任/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台灣輔仁大學基礎醫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個人網站:科學的養生保健professorlin.com
 
  個人著作:《餐桌上的偽科學》《餐桌上的偽科學2》《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維他命D真相》《僞科學檢驗站》

图书目录

Part 1名人、名醫與偽科學
1-1 醫療靈媒的「神奇」西芹汁療法 .....................................014
1-2 網球天王偽科學:再談無麩質飲食 .................................021
1-3 用偽科學勸善的「哈佛醫生」...........................................031
1-4 以油漱口可排毒?純粹的壞科學 .....................................036
1-5 「名醫」的荒唐言論集:雞蛋與臭屁 ...............................042
1-6 氫氣能治病療癌? .............................................................050
1-7 醫學顯影技術的謠言與釋疑 .............................................057
1-8 肺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的風險 ..........................068
1-9 首席品水師提倡的喝水迷思 .............................................075
1-10 再談橄欖油與炸油選擇 .....................................................082
 
Part 2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
2-1 清冠一號,防疫中藥的隱晦真相 .....................................092
2-2 新冠口服藥:輝瑞與默克的優劣與禁忌 .........................102
2-3 老藥新用:無鬱寧&NAC 抗疫效果分析 .......................108
2-4  伊維菌素抗疫,充滿爭議 ................................................. 116
2-5  mRNA 疫苗發明者的爭議與釋疑 .....................................126
2-6 散播疫苗謠言的專家學者 .................................................135
2-7 新冠疫苗的副作用探討 .....................................................143
2-8 解讀疫苗不良事件通報系統(VAERS)............................152
 
Part 3保健食品檢驗站
3-1 巴西蘑菇療癌?木鱉果護眼?效果查證 .........................160
3-2 藥師的假科學真廣告:乳清蛋白與花青素分析 .............170 
3-3 魚油補充劑,最新科學證據 .............................................177
3-4 補充睾固酮與 DHEA 的風險須知 ....................................184 
3-5 阿拉伯糖和寡醣對身體有益?科學調查 .........................193 
3-6 碧容健和野山參幹細胞,回春有用? .............................200 
3-7 補充膳食纖維,問題探討 .................................................208
 
Part 4真科學補充站
4-1 素食和葷食的迷思與探討(上).......................................216 
4-2 素食和葷食的迷思與探討(下).......................................223
4-3 抗性澱粉和寒涼飲食分析 .................................................229 
4-4 重申減鹽有益:低鈉鹽和代鹽的分析 .............................235 
4-5 再論咖啡的謠言 .................................................................245 
4-6 爬樓梯和跑步有害。運動才是最好的藥 .........................255 
4-7 隔夜菜導致截肢?真相調查 .............................................263
 
附錄:資料來源 ..........................................................................270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67288
  • EISBN:9789860667295
  • 叢書系列:Science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MB

图书试读

前言
 
對抗偽科學的加強針
 
  這本書有四個章節:一、名人、名醫與偽科學。二、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三、保健食品檢驗站。四、真科學補充站。其中三個分類是延續前四本「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書的傳統,著重於討論保健品以及生活形態(飲食和運動)方面的謠言。所以,在這裡我就只特別介紹第二章節的「新冠疫情與疫苗謠言」。
 
  謠言、信息流行病和信息流行病學
 
  根據《國語辭典》,「謠言」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口耳相傳,但缺乏可靠證據支持的陳述或信念,而互聯網興起後,電子郵件和網誌網站等成了謠言的最佳流傳平臺。「健康謠言」當然就是與健康相關的謠言,所以我在今天(2022年4月24號)就用Rumor作為「關鍵字」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結果搜出1008篇論文。為了要搜出相關性較高的論文,我把Rumor限定為「標題字」,結果搜出168篇。其中,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3月發表在頂尖醫學期刊《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標題是「一個搖擺流行病:謠言、陰謀論和疫苗猶豫」1,文摘第一句是:「COVID-19『信息流行病』繼續削弱人們對旨在結束疫情的疫苗接種工作的信任」。
 
  這句話裡的「信息流行病」(infodemic),是信息(information)和流行病(epidemic)的組合字。以此類推,「信息流行病學」(infodemiology)則是「信息」和「流行病學」(epidemiolgy)的組合字。這兩個組合字都是在2002年SARS 病毒流行期間首度出現,而它們在這次COVID-19 疫情期間更是被頻繁使用。事實上,世界衛生組織為了對抗COVID-19相關謠言而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讓我們拉平信息流行病曲線」2,第一段是:「由於 COVID-19,我們大多數人的詞彙中都有一個新詞:流行病學。它是醫學科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疾病在人群中傳播和控制的方式。是時候學習另一個新詞了:infodemiology。」
 
  同樣是為了對抗COVID-19相關謠言,有一份名叫JMIR Infodemiology的醫學期刊更是在2021年7月創立。補充,JMIR是「醫學互聯網研究期刊」(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的縮寫。由於是初創,所以這份期刊目前總共只發表了26篇論文,而其中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3月發表的,標題叫做「YouTube 上的 COVID-19 和維他命D錯誤信息:內容分析」3。
  
  這項研究總共分析了77 個有關「新冠肺炎與維他命D」的YouTube影片,而在收集數據期間這77個影片的總觀看次數為 1022萬多次(平均每片約有十三萬觀看次數)。分析的結果是:ㄧ、超過四分之三的影片包含有關新冠肺炎和維他命D的誤導性內容。二、將近六成的影片混淆了維他命D和新冠肺炎之間的關係。三、將近九成的影片表明維他命D具有預防或治療新冠肺炎的能力。四、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出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包括服用高於推薦安全劑量的維他命D。
 
  請注意上面第四點的「這些影片的主要提供者是醫療專業人員,而他們經常提出與當前文獻不符的維他命D 建議」。這就再度印證我在前作《維他命D真相》所說的,有很多醫生或所謂的專家都是為了個人名利而主張世界上所有人都需要吃維他命D補充劑。
 
  錯誤信息泛濫成災
 
  請讀者注意上面那篇論文標題裡的「錯誤信息」(Misinformation)。根據我多方面的搜查與考證,Misinformation的最完整定義是:以事實形式呈現的虛假或斷章取義的信息,無論其是否具有欺騙意圖。雖然「錯誤信息」和「謠言」在意思上相近,但「錯誤信息」出現在醫學文獻的頻率是遠遠高過「謠言」。我在今天(2022年4月24號)用Misinformation作為「關鍵字」在PubMed公共醫學圖書館搜索,結果搜出657052篇論文,縱然是將其限定為「標題字」,也還搜出了967篇。
 
  在這967篇論文裡面,最早的一篇是1925年3月發表的,標題是「關於學生錯誤信息」4,而最新的一篇是2022年4月發表的文章,標題是「與 COVID-19 相關的(錯誤)信息、恐懼和預防性健康行為」5。也就是說,從1925到2022這97年期間裡,標題裡帶有Misinformation的論文是以每年十篇的速度出現(967除以97)。可是呢,光是從2020年3月到2022年4月,才兩年又一個月的時間裡,就有259篇與 COVID-19 相關,標題裡帶有Misinformation的論文。由此可見,與 COVID-19 相關的錯誤信息是多麼氾濫猖獗。
 
  在這259篇論文裡面,最早的一篇是2020年3月發表的,標題是「冠狀病毒瘋狂散播:量化在Twitter 的 COVID-19 錯誤信息流行病」(Coronavirus Goes Viral: Quantifying the COVID-19 Misinformation Epidemic on Twitter)6。這個標題裡的Goes Viral是「瘋狂散播」的意思。Viral這個字本來的意思是「病毒的」或「病毒性」,但是它現在也被用來形容消息有如病毒般的散播。
 
  四個月後,推特(Twitter)再次上榜,出現在「推特大流行病:推特在 COVID-19 大流行期間傳播醫療信息和錯誤信息方面的關鍵角色」7這篇論文的標題裡。推特可能是全球最多人使用的社交平台,但台灣同胞比較愛用的社交平台卻是LINE。所以我相信,只要把上面那兩篇論文裡的推特換成LINE,就可以準確描述LINE在台灣人之間所扮演的散播新冠錯誤信息的關鍵角色。事實上,我的高中同學常在LINE群組轉傳新冠肺炎以及其他健康方面的錯誤信息。他們裡面甚至還有人說LINE群組本來就是要讓大家聊天互傳信息,至於信息是否正確,並不重要。
 
  是不是重要,我們來看2022年3月底才剛發表的論文,標題是「在保持言論自由的同時減少『COVID-19 錯誤信息』」8。此文第一段是:「有關 COVID-19 的風險、預防和治療的錯誤信息會造成生命損失。 錯誤信息有許多來源,而傳播和相信它的動機很多。在為患者提供有能力和富有同情心的護理上,絕大多數衛生專業人員和衛生保健組織都大力捍衛醫學科學和公共衛生實踐的標準。 然而,聲量大的少數人及其贊助商或盟友利用他們的醫療證書損害了公眾的利益。 他們低估了已知的嚴重疾病風險,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挑戰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吹捧未經證實和有風險的治療方法,並且放大了關於科學和科學家的陰謀論。這些活動加劇了衛生保健人員在反覆大流行期間所經歷的道德壓力和道德傷害。」
 
  更嚴重的是「虛假信息」
 
  其實,儘管「錯誤信息」和「謠言」都是明顯的貶義詞,但它們畢竟還是帶著一絲無辜(因為有些錯誤信息或謠言是無心之過)。相對而言,比較嚴重的是「虛假信息」(Disinformation),也就是蓄意欺騙或誤導的錯誤信息。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大前天(2022年4月21號)在史丹佛大學發表主題演講(keynote speech),演講的主題就是「虛假信息」對民主體制的威脅。由此可見,虛假信息是有多麼嚴重。
 
  用Disinformation作為關鍵字,可以搜到455篇論文,而作為標題字則可以搜到118篇。其中,最為醒目的是2021年發表的文章,標題是「虛假信息和流行病:預期生物戰的下一階段」9。第一段是:「傳統上,生物戰被視為來自四個不同時代的新興威脅:細菌理論、應用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以及分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鑑於當今針對公共衛生措施和機構的虛假宣傳活動,特別是考慮到全球反疫苗運動的興起以及當代國內和國際對大流行病反應的破壞,我們認為我們正在進入第五個時代的生物戰。這種生物戰是結合網路的使用,而不依賴於生物武器本身的存在。第五時代的生物戰旨在透過社會、政治和經濟手段,以及透過『武器化』或『虛擬升級』自然爆發來破壞社會政治體系,而不是透過部署有害生物製劑來直接導致人群死亡和發病。」
 
  對抗偽科學的第五劑加強針
 
  有些讀者在我的網站或臉書留言,說我是「謠言終結者」或是「偽科學終結者」。但是,謠言能終結嗎?偽科學能終結嗎?其實,光是看PubMed裡面那近百年來,六十幾萬篇Misinformation的論文,就不難明白,健康謠言就跟新冠病毒一樣,怎麼可能清零?所以,就請您學會長長久久與健康謠言共存吧。也有讀者來跟我說,他們看過我的書後,就好像打了疫苗,對健康謠言產生抗體,不會再受騙。但是,您一定聽說過,免疫力是會隨時間而下降的,所以有必要打加強劑。您現在手上拿的這本書就是「餐桌上的偽科學」系列的第五劑。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在翻開這本書之前,我對「醫學謠言」這類主題其實抱持著一點點懷疑的態度,總覺得網路上資訊爆炸,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可能不多。但作者在文字呈現上的那種嚴謹度,卻讓我非常驚艷。那種引用國際頂尖期刊文獻的寫法,不是簡單地拋出結論,而是深入淺出地拆解研究的脈絡和方法論,讓人不得不佩服他們的專業素質。這種學術深度與大眾可讀性之間的拿捏,做得恰到好處,讓即使是非醫藥背景的讀者,也能理解背後的科學邏輯。我特別欣賞作者在闡述複雜概念時,所使用的那些生活化的比喻,一下子就把那些抽象的統計數據和生物學機制,變得立體又好記。這不是那種「告訴你答案」的書,而是「教你如何思考」的指南。

评分

閱讀體驗上,我個人覺得這本書非常適合在一個相對安靜的午後,泡杯茶,慢慢地品味。它的文字量雖然不少,但邏輯層次分明,不會讓人感到疲乏。而且,書中對許多醫學名詞的解釋都非常到位,即使偶爾跳脫主線去查證,也不會被那些專業術語卡住。我覺得這本書的編輯團隊,在校對和術語統一上做得非常出色,這在華文的科普書籍中,有時候是個隱憂,但這本完全沒有這個問題。讀完整本書,我感覺我的「醫學素養雷達」被大大升級了,以後再看到那些誇大的健康廣告,都能立刻辨別出其中的破綻,那種掌控感的提升,是無價的。

评分

從社會現象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不只是一本醫學書,它更像是一面映照當代社會焦慮的鏡子。為什麼這些謠言會如此有市場?正是因為人們對健康的高度關注,以及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的無助感。作者巧妙地將醫學事實與社會心理學的探討結合起來,讓讀者不只知道「錯在哪裡」,還能理解「為什麼會相信」。這種由內而外的剖析,讓這本書的格局被拉高了許多。它不只是在糾正錯誤的知識,更是在引導讀者建立一套更健全、更少恐懼的健康觀念,這對於現今這個「資訊焦慮」的時代,簡直是及時雨,非常推薦給所有關心自己與家人健康的人。

评分

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成功地拔除了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常識陷阱」。很多我們深信不疑的健康小撇步,翻出來一看,背後根本站不住腳。作者的筆調雖然理性客觀,但在揭穿那些流傳已久的迷思時,卻帶著一股撥亂反正的痛快感。我個人對其中幾章關於營養補充劑的探討印象最深刻,那些過去花大錢買來的保健品,在書中被一一檢視其功效與風險,讓我對自己的消費習慣有了全新的審視。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精神,讓整本書的內容充滿了實戰價值。它不是來恐嚇讀者,而是提供了一套更清醒的視角,去面對鋪天蓋地的健康資訊轟炸。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封面那種帶點復古又帶著現代感的字體搭配,讓人一拿上手就覺得它不是那種枯燥的醫學教科書,反倒像是一本可以隨手翻閱的知識寶庫。書本的印刷品質也沒話說,紙張選用得宜,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很有質感。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編排上的用心,那種循序漸進的引導,讓讀者很容易就能跟上作者的思路。從排版到內文的視覺呈現,都看得出出版社在細節上的堅持,這對我這種長時間閱讀的讀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面對這麼多需要釐清的醫學觀念,如果書籍本身讀起來不舒服,那真的會讓人提不起勁。這本書在視覺上給人的體驗,絕對是加分不少,讓人忍不住想把它放在書架最顯眼的位置,隨時都能拿出來翻翻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