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學 (電子書)

地形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林俊全
圖書標籤:
  • 地形學
  • 地理學
  • 地球科學
  • 地貌學
  • 自然地理
  • 環境科學
  • 電子書
  • 科普
  • 學術
  • 地圖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地形學被稱為地質學的最後一章,也是地理學的第一章,是探討地錶的起伏、成因與人們如何利用的學門。地形學對自然地理而言,是主要的知識架構之一,提供我們係統研究地球科學與人地互動的基礎概念。

  地錶的地形作用改變瞭地形,產生變遷。這是地錶的自然作用,然而也對人類社會有許多的影響。當超過人們可以承擔的限度時,就形成災害,因此人們需要麵對地形災害的成因與如何減少災害的損失。

  【關於臺灣地形研究室】

  成立於1992年的「臺灣地形研究室」,過去30年來緻力於臺灣地景的保育工作,從概念的推廣到推動地質公園的入法,都是我們努力的方嚮。研究室持續提供相關政府部門地景保育研習與環境教育的課程,並協助相關國傢公園、國傢風景區、地質公園等調查與規劃研究。研究室每年齣版兩期《地景保育通訊》,並陸續進行閤作齣版《Geoparks of Taiwan》(Springer)、《臺灣的國土監測報告》、《地形圖中的福爾摩沙》、《氣候變遷中的國傢發展藍圖》、《臺灣的天然災害》、《臺灣的十大地理議題》等書。近年研究室除瞭持續沖蝕監測、高精度航空攝影等相關地形變遷研究外,並緻力於推動臺灣地質公園與國際地質公園及保育運動接軌、解說員的培訓與認證、讀景運動等地景保育工作。
好的,這裏為您準備瞭一份詳細的圖書簡介,該書名為《地形學(電子書)》,本簡介將著重介紹其他相關的地理學和地球科學領域,旨在提供一個豐富而深入的閱讀體驗,而不涉及原書《地形學》的具體內容。 探索地球的動態麵貌:地貌演變、地球物理與環境科學前沿 導論:構建我們腳下的世界觀 本書籍匯集瞭現代地球科學的多個核心領域,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宏觀且深入的視角,去理解我們所居住的行星——地球——的形成、演變及其復雜的地貌過程。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中,從深邃的海洋盆地到高聳的山脈,從廣袤的平原到活躍的火山,這些地貌是地球內部動力學和外部氣候係統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本書將帶領讀者穿越地質學的時空,探索塑造我們地球錶麵的根本力量。 第一部分:地球的內部驅動力——闆塊構造與岩石圈動力學 地球的活力源自其內部的熱量和物質循環。本部分將詳細闡述闆塊構造理論,這是現代地球科學的基石。我們將深入解析地幔對流的機製,如何驅動著巨大的岩石圈闆塊的漂移、碰撞與分離。 闆塊邊界的分類與特徵: 探討三種主要的闆塊邊界——匯聚型、離散型和轉換型邊界。在匯聚型邊界,讀者將瞭解到俯衝帶的形成及其引發的深源地震和火山活動,例如“火環”的形成原理。而在離散型邊界,我們將剖析洋中脊的構造過程,以及新洋殼的生成機製。 造山運動與大陸地塊的拼閤: 聚焦於大陸碰撞過程,分析構造應力如何導緻地殼增厚、褶皺和斷裂,從而形成如喜馬拉雅山脈和阿爾卑斯山脈這樣的宏偉山係。理解構造運動對地錶高程和岩石圈厚度的長期影響。 地幔柱與熱點火山活動: 探討那些不依賴闆塊邊界齣現的特殊火山現象,如夏威夷群島和黃石超級火山,揭示地幔深處的熱物質上升流(地幔柱)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區域地貌。 第二部分:風化、剝蝕與塑造地錶的外力作用 如果說闆塊構造是地球的“引擎”,那麼風化、侵蝕和沉積過程則是地球錶麵的“雕刻師”。本部分著重研究驅動地錶形態變化的外部自然營力。 岩石風化過程的化學與物理機製: 深入分析水、溫度變化、生物活動以及化學反應如何分解堅硬的母岩,將固態物質轉化為鬆散的沉積物。我們將比較不同氣候帶下風化作用的效率和産物差異。 流水侵蝕係統的動力學: 河流作為地球上最活躍的搬運者,其作用無可匹敵。本章將係統介紹河流的縱嚮和橫嚮侵蝕特徵,從源頭到入海口,分析衝積扇、麯流、牛軛湖以及三角洲的形成過程。關注河流的能量平衡與地貌演化的非綫性關係。 冰川的塑造力量: 在高緯度和高海拔地區,冰川是主導性的地貌塑造者。研究冰川的物質平衡、運動方式(如蠕變和滑動),以及冰蝕作用(如U形榖、冰鬥、角峰的形成)和冰磧沉積物的特徵。 風力作用與乾旱地貌: 在乾旱和半乾旱地區,風扮演瞭關鍵角色。解析風的搬運方式(懸移、躍移、爬移),以及沙丘、雅爾當、風蝕窪地等地貌的形態學和動力學特徵。 第三部分:環境地貌學與人類世的影響 隨著人類活動規模的擴大,我們對地錶環境的改造達到瞭前所未有的程度。本部分探討地貌學在當代環境問題中的應用,進入“人類世”的學科視野。 水文地貌學與洪水風險評估: 分析降雨、地錶徑流與地下水之間的相互轉化,建立集水區模型。重點研究極端天氣事件(如特大暴雨)下,河流係統和坡地的響應機製,為防洪減災提供科學依據。 邊坡穩定性與地質災害: 深入研究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成因、觸發因素以及運動模式。探討如何利用遙感技術、GIS分析和工程地質參數來評估和監測潛在危險區域。 海岸帶地貌的演變與管理: 關注海陸相互作用的前沿,包括波浪、潮汐和洋流對海岸綫的塑造作用。分析海灘侵蝕、沙嘴形成以及濕地生態係統的脆弱性,討論可持續的海岸管理策略。 人類活動對地貌的改造: 從大規模的采礦活動、水庫建設到城市化進程中的土地平整,分析這些人為乾預如何改變瞭原有的水文路徑、侵蝕速率和沉積平衡,及其帶來的長期環境後果。 第四部分:地球曆史的記錄——古地貌與地層學聯係 地貌是地球曆史的“活化石”。通過研究現今的地貌特徵,我們可以反推齣過去的氣候變化和構造事件。 地貌演化的時間尺度: 學習如何利用絕對定年(如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和相對定年方法(如地層學和古地貌學對比)來重建地貌曆史序列。 古氣候與地貌的耦閤: 探討冰期-間冰期循環如何在地貌上留下印記,例如古河道的遷移、古湖泊的變遷以及冰川退縮後的地貌響應。 構造地貌學的應用: 分析斷裂帶如何控製河流走嚮、山脊的綫性分布,以及如何通過分析構造抬升速率與侵蝕速率的平衡關係,來推斷區域構造活動的強度與持續時間。 總結:走嚮綜閤性的地球錶層科學 本書籍的最終目標是培養讀者一種綜閤性的思維模式——理解地球的錶層環境是一個由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作用構成的復雜開放係統。通過對這些學科的深入剖析,讀者將能夠更全麵地把握塑造我們所處世界的動態過程,為理解氣候變化、資源管理和防災減災等現代挑戰奠定堅實的科學基礎。本書適閤地理學、地質學、環境科學及相關工程領域的學生和研究人員作為深入學習的參考讀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俊全


  臺灣大學地理學係學士、地理研究所碩士、英國倫敦大學博士(1991)。主要專長:自然地理學、地形學、地形災害、地景保育等領域。

  現任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特聘教授,曾任臺大地理學係係主任、副總務長、全球變遷中心主任、校園規劃小組召集人等行政職,並擔任中國地理學會、工程環境學會、國傢公園學會、地質公園學會理事長。

  現任行政院永續發展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顧問、農業委員會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委員、內政部國傢公園委員會委員、中央研究院未來地球委員會中華民國委員會委員。曾任科技部地理及區域學門召集人及教育部高中地理科課程標準委員會主任委員。

  1992年起,推動成立臺灣地形研究室。主要研究為臺灣的海岸地殼變遷運動、泥岩與礫岩的沖蝕等。1992年起開始推動地景保育、國土監測、地質公園等工作。

圖書目錄


圖目錄
錶目錄

第1章 簡介
1.1問題
1.2前言
1.3地形學的基本特質
1.4地形學的發展
1.5地形學研究的近代發展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2章 地錶組成物質
2.1問題
2.2前言
2.3礦物
2.4岩石
2.5礦產資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3章 構造地形
3.1問題
3.2前言
3.3地球的內營力作用
3.4褶皺、斷層與節理
3.5構造運動現象
3.6臺灣的構造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4章 風化與侵蝕
4.1問題
4.2前言
4.3風化作用
4.4侵蝕作用
4.5邊坡地形
4.6臺灣的風化與侵蝕個案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5章 海岸地形
5.1問題
5.2前言
5.3海岸地帶
5.4海水作用
5.5海水麵變遷
5.6海岸的侵蝕地形
5.7海岸的堆積地形
5.8生物性海岸
5.9世界典型的海岸
5.10臺灣的海岸地形
5.11島嶼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6章 河流地形
6.1問題
6.2前言
6.3河川水文的特徵
6.4水循環與河川的作用
6.5河川輸沙
6.6河流侵蝕循環
6.7河川計測
6.8河流地形
6.9臺灣的河流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7章 石灰岩地形
7.1問題
7.2前言
7.3石灰岩的特色
7.4石灰岩地形
7.5石灰岩地形的演育
7.6世界的石灰岩區
7.7臺灣的石灰岩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8章 乾燥與風成地形
8.1問題
8.2前言
8.3乾燥地形
8.4典型的乾旱區
8.5風成地形
8.6臺灣的風成地形
8.7防風治沙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9章 第四紀與冰河地形
9.1問題
9.2前言
9.3第四紀
9.4第四紀與冰河期
9.5冰河地形與環境
9.6冰河的運動
9.7冰河的侵蝕作用與地形
9.8冰河的堆積作用與地形
9.9冰緣地形
9.10臺灣的冰河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0章 火山地形
10.1問題
10.2前言
10.3火山作用
10.4火山與人類的關係
10.5臺灣的火山地形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1章 應用地形
11.1問題
11.2前言
11.3應用地形學的概念
11.4地形學的應用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2章 地勢分析
12.1問題
12.2前言
12.3地形單元
12.4地形圖與地形判讀
12.5地貌製圖
12.6數值地形模型
12.7地形判釋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第13章 地景保育
13.1問題
13.2前言
13.3地景
13.4臺灣地景保育歷程
13.5人類世地形學
13.6關鍵帶的保育
13.7小結
習作
專有名詞
參考文獻
延伸閱讀

專有名詞索引
圖片來源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6010
  • EISBN:978986350616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04.9MB

圖書試讀

序    

  發想寫這本書的念頭,已經超過12年。希望能對臺灣的地形學有點貢獻,也能協助地形學的教學。這本書得以齣版,要特別感恩過去教導、愛護我的老師們。從小到大,各求學階段的師恩,銘記在心。尤其是徐鐵良教授(中央地質調查所前所長)所教授的地形學、張石角教授的工程地質、都市化與自然環境,王鑫教授的遙測學、地勢分析、地景保育,與張長義教授的自然環境經理等課程,乃至於英國倫敦大學的Denys Brundsden與Claudio Vita-Finzi兩位指導教授的指導,都是這本書的養分。

  與地形學的結緣,要從1976年與師大地理學係的石再添、張瑞津教授結緣開始。1977年進入臺灣大學地理係就讀,就對野外調查、登山、攝影等工作有興趣,非常熱中,也慢慢纍積許多資料與經驗。隨後包括追隨張石角教授進行的寶山、東興水庫、萬芳社區等工程地質調查、東部的治山防洪研究,王鑫教授的新中橫工程環境、火炎山的調查、墾丁國傢公園的前期地形調查等,受益良多。後來有機會登上臺灣的玉山、雪山、南湖大山、奇萊山等五嶽三尖一奇,近50座臺灣百嶽,看到臺灣高山之美。以及過去40年來的火炎山礫岩、臺東利吉泥岩、高雄的泥岩,乃至於參與福山的長期生態研究。也有機會到西藏,越過喜馬拉雅山、青康藏高原、武夷山、西伯利亞,加上過去海峽兩岸的地形學會議,內外濛古高原、新疆天山、帕米爾高原、長江源頭與河口、塔裏木盆地、長白山、九寨溝、黃山、海南島、敦煌、貴林與陽朔等等,點點滴滴都是豐富自己的經驗,也豐富瞭這本書的材料。非常感恩有這些機緣,尤其是感恩所有協助成長的師長朋友們,包括王穎、硃大奎、唐川教授。

  這本書也可說是作者個人的成長歷程。成長的過程中,特別感謝過去在英國博士班的同學Alexander Koh(高英瓈)在生活上、專業領域亦師亦友,多方的協助、指導。也感謝英國的Denys Brunsden、Claudio Vita-Finzi及Bernard Smith教授、日本金澤大學的Kenji Kashiwaya教授、德國自由大學的Margot Bose教授、GFZ的Niels Hovius教授、波蘭的Piotr Migon教授、法國雷恩大學的Herve Regnauld教授、荷蘭的Herman Verstappen教授、南非開普敦大學的Michael Meadows教授的協助,得以瞭解法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愛爾蘭、日本、南非許多特殊地形與地理、地質區以及野外調查、研究訓練的機會。這些機緣,也豐富瞭這本書的內容。非常感謝他們。

  這本書分成13章,嘗試將地形學的諸多概念與發展整理如下:

  第1章介紹地形學的主要概念與基本概念。

  第2章介紹地錶組成的物質特性。地質特性影響地形特徵,也是地形演育的基礎。

  第3章介紹構造運動與構造地形。臺灣是構造運動的現場,許多構造地形是臺灣所獨有的特色,特別安排在第3章說明來自內營力的作用現象。

  第4章介紹風化與侵蝕作用。探討岩石風化成土壤的概念與相關的研究方法。

  第5章介紹海岸地形。對海島臺灣而言,海岸地形的瞭解,也相對重要。

  第6章介紹河川地形。河川受到地殼擠壓、隆起、下切作用明顯,許多河川地形與輸沙現象具有特色與區域代錶性。

  第7章介紹石灰岩地形,說明臺灣的石灰岩、變質石灰岩等各種特色與利用。

  第8章說明乾燥地形與風成地形的作用與氣候的關連。風力發電是另一個應用風成作用的課題。

  第9章介紹第四紀與冰河地形。第四紀的研究愈來愈重要,也凸顯與氣候變遷與各種外營力作用的關連。許多定年的方法日新月異,需要有更多的瞭解。

  第10章介紹火山作用與火山地形。火山作用與構造運動息息相關。

  第11章應用地形的概念與地形災害的問題,也慢慢凸顯地形學應用的重要性。

  第12章則以地形調查與分析為主。從過去的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地形分析,到今日利用遙測、航測的判讀分析,可看見有關技術的進展。

  第13章是以地景保育與相關的概念為主。在人類世的時代裡,如何麵對各種氣候變遷、開發衝擊等,本書嘗試去整理概念與可能的應用。

  多年地形學的撰寫過程中,有許多的耽誤。拜疫情之賜,得以專注,讓這本書能以更完整的內容呈現。除瞭地形學的基本內容外,也嘗試盡量將新的研究方法、概念與領域加入。撰寫過程中,益發覺得每個單元都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本書僅止於階段性成果介紹。限於篇幅與個人的學養,隻能整閤眾多概念,期待讀者可以藉此整體瞭解。然而匆促之間完成,如有謬誤,尚請指正。

  這本書得以完成,要謝謝許多幫忙的朋友、學生們。王文誠、林銘郎、硃傚祖、李錦發、簡龍祥、王春洋、楊士芳諸位教授與老師的協助,銘感在心。許多當年參與臺灣地形研究室的同學,包括任傢弘、鄭遠昌、林慧宜、陳毅青、楊嵐雅、王翠華、林建偉、張祖達、劉時宏、陳宣安、楊啟見、林穎東等同學幫忙協助蒐集、整理初稿,成為課程講義的資料。沒有他們,這本書無法順利完成,非常感謝他們。協助編輯作業的臺大齣版中心的李協芳先生,以及臺灣地形研究室的簡明柔,繪圖的葉力瑋與隨時提供技術支援的鄭遠昌、陳以秤,要特別感謝。

  這本書得以完成,若有點貢獻,要特別謝謝傢人長年的支持,包括父母親、太太與兩個孩子,謝謝他們長年的支持、照顧與容忍。最後謹以這本書獻臺大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感謝結緣一輩子。

用戶評價

评分

坦白說,對於一本專門學科的電子書,我最在意的就是它的「更新速度」和「資料庫的完整性」。地形學是建立在大量的測量數據和研究成果之上的,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新的遙測技術不斷齣現,新的地震數據也在不斷纍積。如果這本書的內容還停留在幾年前的認知,那就顯得有點落伍瞭。我希望這本《地形學 (電子書)》能夠緊跟著最新的地質調查結果,並且在電子版的介麵設計上,能夠方便讀者連結到外部的權威資料庫,例如國傢地理研究所的公開數據。這就像蓋房子一樣,地基一定要穩固,結構圖紙一定要最新。如果它能提供一個前瞻性的視角,告訴我們麵對氣候變遷,未來的地貌可能會如何演變,那它就具備瞭極高的參考價值,而不隻是一本歷史文獻的數位化版本。

评分

這本《地形學 (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份量,不過,身為一個在地愛好者,我真正想知道的是,它對我們這塊土地的細膩觀察有多少。從封麵設計來看,就給人一種相當紮實、學術的感覺,那種嚴謹的排版,讓我想起大學時期讀過的那些經典教材。當然,電子書的便利性沒話說,隨時都能掏齣來翻閱,特別是當你在野外遇到一些特殊的山形地貌時,希望能立刻查證,這點確實方便。然而,我個人比較在乎的是,這本書在選材上是否能兼顧到颱灣特殊的闆塊構造和氣候影響?畢竟,我們的地形地貌是動態演變的,不隻是一堆靜態的圖錶就能完全概括的。我希望它能深入淺齣地解釋那些複雜的地質過程,而不是隻丟齣艱澀的名詞。如果內容能多搭配一些颱灣本土的案例分析,譬如說,高山如何形成、河川如何切割沖積扇,那就太棒瞭,那樣的「實用性」遠比單純的理論知識來得吸引人。總之,期望它能成為一本既能滿足專業需求,又不會讓一般讀者望之卻步的好書。

评分

從我個人的閱讀偏好來看,我對那種充滿人文關懷的地理書籍特別有感覺。這本《地形學 (電子書)》如果單純隻聚焦在岩層、侵蝕、沉積這些純粹的自然科學層麵,對我來說吸引力會打點摺扣。我更期待它能連結到歷史發展和聚落形成。要知道,颱灣早期的開發,從荷蘭人到清領時期,每一個拓墾的行動,都是對地形的順應或對抗。例如,先民為何選擇在某些特定區域建立村莊?是不是因為那裡有良好的沖積平原,或是可以有效防禦的丘陵地形?如果書中能穿插一些歷史上的地名演變,或是古地圖與現代地貌的對照,那種時空交錯的感覺,絕對會讓閱讀體驗提升好幾個層次。電子書的搜尋功能應該可以讓讀者輕鬆找到特定區域的討論,這點我很讚賞,但也希望內容的深度足夠,讓讀者在搜尋之後,能獲得超越錶麵知識的洞見,而不僅僅是技術名詞的解釋。

评分

閱讀這類書籍,我個人有個怪癖,就是非常重視圖錶的品質和可讀性。畢竟,地形學是高度依賴視覺輔助的學科,再好的文字描述,也比不上一個清晰的剖麵圖或地層對比圖來得直觀。在電子書的環境下,這就帶來瞭挑戰:螢幕的解析度、色彩的呈現,都會影響我們對細節的判斷。我非常期望這本《地形學 (電子書)》在圖文整閤方麵能做得極為齣色。例如,當文字提到某種特定的褶皺構造時,附帶的圖示必須能夠在不同縮放倍率下依然保持清晰銳利,而不是模糊成一團色塊。如果作者能在圖中加入適當的標註和動態註釋,讓讀者可以點擊查看該地貌的形成年代或主要岩性,那就真的太厲害瞭。畢竟,對於我們這些視覺學習者來說,好的圖文排版,是能否真正「讀懂」地形學的關鍵門檻。

评分

哎呀,拿到這本電子書試讀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喔,又是學術類的硬書嗎?畢竟「地形學」這三個字聽起來就跟枯燥的圖譜和複雜的等高線脫不瞭關係。不過,我翻閱瞭一下目錄結構,發現它似乎試圖用一種更現代、更生活化的角度切入。例如,如果它能探討都市化對地錶的影響,像是土壤的固化、都市熱島效應與微氣候的改變,那就會非常有意思。畢竟,我們每天走在街上,腳下的土地正在被我們改變,這種「人與地景的互動」纔是現代地形學的精髓所在。我比較好奇的是,在電子書這個載體上,作者有沒有善用多媒體的優勢?比如,能否嵌入互動式的三維地貌模型,或是高解析度的衛星影像疊加分析圖?如果隻是一堆靜態的文字和黑白線條圖,那跟紙本書籍相比,優勢在哪裡呢?希望它不隻是一本「翻譯版」的理論教科書,而是真正紮根於颱灣在地環境,能夠引導我們重新審視腳下這片土地的深度著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