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離的智慧──殷海光選集‧下冊 (電子書)

隔離的智慧──殷海光選集‧下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殷海光
图书标签:
  • 殷海光
  • 思想史
  • 文化史
  • 中国现代思想
  • 学术著作
  • 历史
  • 哲学
  • 选集
  • 电子书
  • 台湾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如何「以思想為職業」?如何掃除「觀念之霧」?
  殷海光的文字正是鍛鍊批判能力的思想磨刀石。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歷史脈絡裡,殷海光被公認為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他留存天壤的精神與文字遺產,豐富多樣,從未被人遺忘。畢生筆耕不輟的殷海光,論政文字,針砭所及,屢屢激盪人心;他的學思著述,追問求索,更可啟沃靈思,發人深省。本書選編殷海光著作的精華,期可作為打開殷海光思想世界的第一扇窗口。

  殷海光說自己是「以思想為職業的人」,願意提供一己的思考成績,幫助世人掃除「觀念之霧」。然而,殷海光不是象牙塔裡的哲學家,他在專業領域之外的文字遺澤,理性與感性交織並融,在展卷閱覽、掩卷深思間,往往可以鼓舞讀者永不止息的生命熱情。本書既收錄殷海光的專業思想文字之精華,也選錄他與妻子夏君璐互訴情衷、和友朋學生解剖心靈的書札,在在展現殷海光執著的生命熱情。卷末,補錄未曾集結於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的多篇舊作,期願「全集」愈形精善。

  歲月悠悠,撫今懷昔,殷海光的時代已遠,他面對的問題和挑戰,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世界裡,卻不因時空轉易而畫上休止符。殷海光的思想遺產,猶如滾滾江濤,奔流無止,生生不息,既是促使我們跳脫各式「政治神話」囚籠的精神動力,也是鼓動我們尋覓理想現實處境的思想資源。

  ★ 本書編者、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潘光哲專文導讀
 
浩瀚書海中的獨特航跡:探索當代思想的邊界 在二十一世紀的資訊洪流中,知識的積累與傳承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習慣於碎片化的閱讀和即時的滿足,卻鮮少有機會深入探索那些奠定現代思想基石的宏大敘事。這本精選集,聚焦於二十世紀中期一股強悍而獨特的力量,旨在梳理那些在時代轉向中,為個體自主與理性批判鋪設道路的深刻洞見。它不是對既有學說的簡單複述,而是一場對思想本質的追問,一場在喧囂中尋求清醒的智識之旅。 本書收錄的選文,主要圍繞著三個核心軸線展開:現代性的困境與重建、科學理性與人文精神的辯證,以及政治哲學中的自由與權威之辯。這些論述並非孤立的學術探討,而是緊密鑲嵌於特定歷史脈絡中的文化回應,它們共同描繪了一個思想家如何直面時代的挑戰,試圖在傳統崩解與西方價值輸入的夾縫中,確立一種堅實而獨立的立足點。 第一部:現代性光譜下的文化診斷 本書的開篇,著重於對「現代性」這一宏大概念進行細膩的剖析。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創傷、意識形態的劇烈對抗以及科技爆炸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知識分子面臨的共同問題是:我們該如何定義進步?傳統的線性史觀是否已經失效? 選集中深入探討了技術理性對人類心靈的侵蝕。作者敏銳地指出,當工具理性凌駕於價值理性之上時,社會雖然在物質層面獲得巨大提升,卻可能在精神層面走向異化。這裡的論述,並不流於對西方哲學家(如海德格爾或霍克海默)的盲目模仿,而是結合了東方傳統文化與近代經驗,提出了一種更具本土關懷的「文化自覺」。 例如,在關於「文化本位」的論述中,思想家反思了在引進西方現代化模式時,所付出的隱性代價。他質問的是,一個社會的內在生命力是否被外來的、預製的「進步藍圖」所扼殺?這不僅僅是文化路線的選擇問題,更是關乎一個民族如何繼承其歷史記憶,並將之轉化為未來發展動力的根本命題。選文細膩地梳理了從啟蒙運動的樂觀主義,到後現代對宏大敘事的質疑,展現了一種在理想與現實之間不斷拉扯的知識分子姿態。 第二部:邏輯的堅實與價值的探尋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投向了知識的基礎結構——邏輯與科學方法。在一個充斥著情緒化表達和「後真相」論調的時代,堅守清晰的思辨能力顯得尤為重要。這裡的選文,體現了對邏輯學嚴謹性的推崇,這不僅僅是一種學術偏好,更是一種對待知識的倫理態度。 作者強調,真正的理性批判,必須建立在對概念界定、論證結構的清晰把握之上。在對科學方法論的討論中,他避免了將科學神聖化,而是將其視為一種最有效率、最可修正的認知工具。這種對科學精神的理解,是務實的,而非盲從的。他警惕人們將科學的「描述性」能力,誤認為是「規範性」的權威,從而將社會價值判斷也交由技術官僚決定。 與之相輔相成的,是對「價值」的堅持。在理性光芒萬丈的背景下,價值論往往被視為模糊不清的「形而上學」遺產。然而,本書的選文卻有力地辯護了人文精神在指導價值選擇中的不可替代性。作者認為,邏輯可以告訴我們如何達成目標,但無法告訴我們「應該」追求什麼目標。這種在嚴密邏輯訓練與深刻人文關懷之間的平衡,構成了該思想體系最為獨特的張力。讀者將會看到,如何運用最清晰的思維工具,去探討那些最為複雜的人類終極關懷。 第三部:自由的疆界與公民的責任 全書的壓軸部分,聚焦於政治哲學的核心命題:個體自由與社群秩序的劃界。在威權與集體主義思潮交替湧現的歷史節點上,對「自由」的堅守顯得異常珍貴。 這裡的論述,深刻地批判了各種形式的「集體至上」觀念,無論其外衣是傳統倫理還是意識形態教條。作者對於「國家」與「社會」的權力邊界進行了細緻的劃分,強調個人權利(尤其是思想與表達的自由)是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根本標準。他的自由觀並非無政府主義式的放任,而是建立在高度自律與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對「公共領域」的建構抱持著極大的熱忱與憂慮。他認為,一個健康的社會,需要一個不受國家權力直接干預、能夠自由辯論與批判的空間。當這個空間萎縮,無論統治者出發點多麼「良善」,個體的創造力與批判精神都將被扼殺。因此,公民的「知性參與」——即清醒地認識到自身的權利與義務,並積極參與對公共事務的監督與討論——被視為抵抗權力異化的重要防線。 本書的選文提供了一種堅韌的、不妥協的自由知識分子形象。它教導讀者,真正的解放,不僅僅是打破外在的枷鎖,更是要首先戰勝內在的怯懦與盲從。 總結:面向未來的清醒之聲 這本選集,跨越了數十年光陰,其所提出的問題依然具有強烈的當代性。它邀請讀者進行一場艱難但必要的智識跋涉,去審視我們所信奉的價值、我們所依賴的知識體系,以及我們所構築的社會秩序。它不是提供簡單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嚴謹、清澈的提問方式,鼓勵讀者在紛亂的時代中,成為一個有思想、有骨氣的獨立個體。這是一份思想的羅盤,指向的,是人類理性與尊嚴的持久光芒。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殷海光(1919-1969)


  本名「殷福生」,湖北黃岡人,「殷海光」是其筆名。1949年來臺後於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任教,亦曾任《中央日報》、《自由中國》主筆。殷海光是1950至1960年代臺灣最有影響力的知識人之一,為臺灣自由主義的開山人物與啟蒙者,極力宣揚反抗權威、追求自由思想,曾被倫敦《中國季刊》(The China Quarterly)推崇為「臺灣自由主義思想的領袖」。其著作,以思想深刻、邏輯層次縝密、文句充滿情感著稱,有一種極為獨特的感染力,數十年來影響了海內外的無數讀者,早已成為華人世界共享的精神遺產。

編者簡介

潘光哲


  筆名彭廣澤、勞棟,1965年生於臺北市。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副研究員兼任檔案館主任、國際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外国人研究員」、美國哈佛燕京學社(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訪問學者、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董事長等職;現任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任胡適紀念館主任。研究領域為近現代中國史與當代臺灣史,著有《晚清士人的西學閱讀史(1833-1898)》、《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天方夜譚」中研院:現代學術社群史話》等專書及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图书目录

引論/潘光哲
 
逼近「真理」
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怎樣研究邏輯?
論沒有顏色的思想
論科際整合
 
生命的執著
殷海光致張灝(1967年3月8日)
殷海光致林毓生(1968年9月24日)
知識分子的責任
人生的意義
《海光文選》自敘
 
尺素情懷
殷海光書信選
殷海光.夏君璐書信選
 
舊作補輯
科學定律與倫理定律/愛因斯坦作 殷海光譯
論聯合革命陣容底分裂
中國社會之劇變
中國何處去?
從馬列主義論中國共產黨底演變
論三民主義的新文化建設
新五年計畫中的蘇聯文化/VOKS特稿 殷海光譯
中國底前途
 
附錄
【附錄一】殷海光年表
【附錄二】《殷海光全集》(台大版)各卷內容簡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3279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MB

图书试读

引論

潘光哲(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本書編者)

  一、


  殷海光,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五日生於中國湖北,一九六九年九月十六日逝世於臺灣臺北。歷任《中央日報》主筆、《自由中國》雜誌編輯委員與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等職。

  在二十世紀下半葉的臺灣歷史脈絡裡,殷海光被公認為自由主義知識人的典範。始終投注於鼓吹政治民主與科學理性的殷海光,以筆墨和稿紙作為戰鬥武器,努力抗衡黨國威權體制所炮製的矇昧與壓制。遺憾的是,殷海光也因此遭受迫害,著述被查禁,也被迫離開臺大的教學講臺,竟爾英年早逝。殷海光以一己生命為代價而願成就之志業、懷抱之理想,在他有生之年不及親見;但他留存天壤的精神楷模與文字遺產,卻從來不曾被人遺忘,一直潛伏人心。他播灑的觀念種子,生命力強勁至極,始終啟沃世眾,終究可以創造轉化,成為後繼世代想望新天新地的思想資源。

  殷海光著述宏富,豐贍多采。遺憾的是,臺灣的後繼者想要閱覽親近這些文字,卻曾經是難上加難的事。特別是殷海光在一九五○年代之後的政治社會言論,發光發熱,引領風騷,如果集為一帙,廣為流傳,絕對具有帶領人們走出黨國威權體制建構的「政治神話國」的作用。無奈的是,在當年現實的制約下,這等工作只能在香港這方殖民地完成。由盧蒼(盧鴻材)奉獻無數心力,一九七一年香港友聯出版社彙集殷海光主要的政治社會言論出版《殷海光選集》,實為首創之舉,居功厥偉。幸而,「大江總是向東奔流的」,幾經轉折變遷,一九九○年桂冠出版《殷海光全集》,自二○○九年起臺灣大學出版中心重新蒐集、整理,陸續出版新版的《殷海光全集》共二十二卷。這套臺大版《殷海光全集》,收錄殷海光著作最為完整,為展現其思想世界的本來面貌提供深厚的史料基礎。

  只是,殷海光畢生撰作不輟,遺存的文字數以百萬計,實非一般讀者可以問津通覽。選取殷海光著作之精要,導引世眾略窺美富,進而體會、吟詠他的關懷旨趣,承繼宏揚他的精神,批判轉化他的遺產,應該是深具思想傳承與啟蒙意義的文化事業。本書(《殷海光選集》)的選編出版,本乎此意,以前行研究與積累為根本,期待為讀者進入殷海光的思想世界,提供入門之益。

  二、

  本書下冊《隔離的智慧》,選錄反映殷海光執著於真理、挺立道德精神,卻不失赤心情懷的重要撰述。直到即將告別人世的終底前夕,殷海光還努力於樹立「超越現實的自我」,期許自己能夠「學習隔離的智慧,抖落一切渣滓,淨化心靈」。殷海光的思想世界,理性與感性交織並融,意趣無限;他持守道德意志的強韌,與追求自我完善的真誠,更是知識人的永恆楷模。

  懷想「五四」,闡述「五四」,與殷海光的生命史纏繞不止,念茲在茲,至死方休。殷海光向來詮釋「科學」(「賽先生」)作為「五四」的理想追求之一,他也就科學方法與科學精神,開展無窮的探索,竭智耗神,期可逼近「真理」。在殷海光的學術業績裡,他以邏輯為起點,還始終苦心筆耕,願意啟益後生(〈怎樣研究邏輯?〉);他接受並引介了「邏輯實徵論」(現在通譯為「邏輯實證論」)與「邏輯經驗論」,更對於「邏輯經驗論」的相關論題,如「因果分析」、「科學方法」、「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關係等等,吸收整合既有的成果,展現他對於「科學劃界」的思考,〈論「大膽假設,小心求證」〉、〈論科際整合〉等文,都是他苦思細想,自出機杼的代表之作。殷海光更善用相關的理論資源,轉化為批判的武器。他認為:在開展「嚴謹思想底途程」之際,只有「經驗與邏輯」才是「可靠的憑藉」,才能有益於鍛鍊;「沒有顏色的思想」能使我們超越「情緒、意欲、個人成分、地域特點」等等限制框架,追求尋覓真正具有「普遍的效準」的嚴格知識。殷海光想望「沒有顏色的思想」,對我們如何培育超越「一切宗教教條、文化傳統、祖宗遺訓、這個那個主義」的神話和束縛,實具啟迪意義(〈論沒有顏色的思想〉)。

  殷海光執著的生命,卻絕對不是沒有顏色的素樸,不帶感情的冰冷;他的書信世界,正是最具體的例證。寫信與收信,是殷海光生活裡的一大樂趣;他以筆代言,揮灑的心懷天地,無限廣袤。殷海光與夫人夏君璐的書翰,既是一段堅貞愛情的永恆紀錄,也是動蕩歲月裡彰顯真善美的絢爛詩篇。殷、夏雙方彼此珍愛無虞的歲月,恰似望不著終點的天路歷程。殷海光更願與朋輩門生神交翰墨,或是抒懷言志,或是論學傳道,或是品鑑人生,乃或喟歎自身現實處境的艱辛。殷海光信筆所至,時發妙趣之語,偶有自憐之鳴,總可撫慰鼓動收信人的心靈,啟發開導收信人的思考。殷海光寫給學生張灝與林毓生的信,正值他被迫失去臺大教職,意欲離開臺灣而志不得伸,偏又身罹重病的時候;字字句句,既苦澀深沉地反省自己的成長歷程與學思道路,也深富意興地顯現人生歷程的美好眷戀。本書選錄殷海光的書信精華,展卷閱讀,不僅可以揣想他的多重心懷,更猶如超越時空的限制,和他當面親切對話一般;掩卷深思,遙想風範,又足以轉化為一己永不止息的生命熱情。

  殷海光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篤志恆守的道德意志,轉化為文字,更是震撼人心。如他展望中國文化的前景,歸結於「道德、自由、民主、科學」作為理想實踐,以努力於知識和真理的探求為中心任務的知識分子,更應該承擔起一己責任,注重德操,獻身真理,奮力無懈(〈知識分子的責任〉)。殷海光闡述人生的意義,語重心長,面對「我們的道德力,我們的理想性,我們對真對善對美的追求是否迫切」遭受重重的現實考驗與折磨,乃至於當自己因為生活困難,被迫不得不放棄若干原則時,他認為:

  我們必須儘可能作「道德的抗戰」,把道德的領土放棄的愈少愈好;而且要存心待機「收復道德的失地」。(〈人生的意義〉)
  
  殷海光的生命道路,在在證明,即便他遭遇世難波劫的衝擊鎮壓,始終堅守一己服膺的「道德的領土」疆界,頂天立地,絕不棄守。殷海光揹負了自己的十字架,卻激勵更多的後來者,願意朝著他開出的方向,接力而行,薪傳萬世。

  追索殷海光的學思著述,好似永無止境的學術工程。輯佚補闕,從無已時。本書卷末之「舊作補輯」,編者再就近來陸續輯錄之所得,匯編於斯,或可履踐讓臺大版《殷海光全集》總匯殷海光一切著述的期望。

  三、

  在人類智慧的宏偉殿堂裡,殷海光始終費神求知而不倦,苦心窮智而無悔。畢竟,殷海光身處大變動的時代,有這麼多不同的刺激,吹襲而來;有這麼多的問題,逼著他反應並求解答,讓他「不能不思索,並且焦慮地思索」。他博覽泛讀,總願與公眾分享自己的讀書和思考心得,或寫或譯,皆能引導讀者進入一方寬廣的學思天地。殷海光的立論要旨:不願和時代主流思潮脈動唱和,始終要向「反理性主義、矇昧主義(obscurantism)、褊狹主義、獨斷的教條毫無保留的奮戰」,抑且不遺餘力地肯定「理性、自由、民主、仁愛」這些積極價值才是「人類生存的永久價值」,最終並強調必須以「道德理想作原動力」,務須要「受倫理規範的制約」,始可制遏被有心者利用的弊端(〈《海光文選》自敘〉)。殷海光的論述成果,確實深具讓我們可以逃脫「心靈的牢房」的啟蒙意義(〈自由的倫理基礎〉)。殷海光曾經不無苦澀地將自己比擬為「像冰山上一隻微細的蠟燭」,搖曳明滅。他願以身受難,只希望「這隻蠟燭在尚未被蒙古風吹滅以前,有許多隻蠟燭接著點燃。這許多隻蠟燭比我更大更亮,他們的自由之光終於照遍東方的大地」(〈《到奴役之路》自序〉)。

  對思考自己與群體之命運,想要找尋可供抉擇的方向,建構理想未來的朋友來說,閱讀殷海光,應能藉以知曉前此歷史發展的軌跡;理解殷海光,更是鍛鍊培育我們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思想磨刀石。展閱本書,如果能夠引發讀者的興味,進而信步直入殷海光豐富多樣的生命與思想世界,必將是我們最大的榮幸。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选集光是书名「隔離的智慧」就让人忍不住想深究,毕竟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在寻求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但同时又渴望保有心灵的独立空间。我猜想,这大概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完全避世的书,而更像是一份在人潮汹涌中如何保持清醒、不随波逐流的指南。殷海光先生的思想素来以其深刻的思辨和对自由的执着而著称,尤其是在那个特定年代背景下,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知识分子风骨,至今仍是许多人学习的典范。我非常期待能从这下册中,窥见他在处理复杂社会议题时,是如何构建起自己那套严谨而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理论体系的。尤其好奇他对于“隔离”的界定,是物理上的疏离,还是精神上的自持?会不会触及到一些关于民主、理性与批判精神的论述?光是光是想象这些议题被一位如此重量级的人物重新梳理一遍,就足以让人感到兴奋不已,仿佛要进行一场思维上的深度探险,去重新校准我们对许多既定观念的认知。这绝对是值得细细品味的案头书,不适合囫囵吞枣。

评分

拿到这本《隔離的智慧──殷海光選集‧下冊》的電子書,光是“下冊”这两个字,就暗示了它承载了上半部累积下来的重量与深度。我向来对台湾战后思想史上的关键人物抱持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好奇心,而殷海光无疑是其中绕不过去的一座高峰。读他的文字,从来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要求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哲学基础和面对复杂概念的耐心。我猜测,既然是下册,内容或许会更聚焦于对现实政治、社会结构或者教育哲学的批判性反思。那种直指核心、不留情面的分析方式,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特有的勇气和责任感。我希望能从中找到他对“什么是好的公民社会”的终极答案,或者至少是更进一步的思考路径。我们现在面临的许多困境,说到底,或许都能在这些早年的深刻论述中找到根源。比起追逐时下的流行观点,我更偏爱这种穿越时空、直击人心的思想重量,它能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一个锚点,沉淀下来,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位置。

评分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台湾读者而言,阅读殷海光,某种程度上像是在与一位遥远但充满力量的前辈对话。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清算”的味道,对旧有权威和僵化思维的彻底不妥协。这本下册,如果能系统地呈现他后期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个人特别好奇,在论及“智慧”时,他如何平衡“理性”与“人情”之间的关系?毕竟,纯粹的逻辑推演很容易走向冷酷,而思想的伟大之处,往往在于它能将最严苛的批判与最深沉的悲悯结合起来。如果选集能恰当地收录那些体现他内心挣扎与人文关怀的篇章,哪怕篇幅不多,都会让整套书的厚度瞬间增加好几个层级。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理论家形象,而是一个在时代洪流中努力保持思想纯净的探险者。

评分

说实话,市面上关于大师选集的版本琳琅满目,但真正能展现其思想精髓、兼顾阅读流畅性的并不多见。对于殷海光的选集,我最在意的就是编纂者的功力。这本《隔離的智慧》的选篇角度,会不会太偏向某个面向?例如,是更侧重于他早年在美接受的逻辑实证主义训练的体现,还是侧重于他对本土文化与民主实践的观察?倘若是后者,那么“智慧”二字才真正有了扎根的土壤。我希望这套书能够展现出他思想的完整性,而不是零碎的片段。好的选集,应当能让读者感受到一位思想家如同建筑师般,一步步搭建起他的知识大厦的过程。光是“隔離”这个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引申出多少种解读?是知识分子与大众的鸿沟,还是个体心智的自主性维护?我期待的,是那种充满张力、能够激发读者进行二次创作性思考的文本,而不是仅仅提供既成结论的教科书。

评分

电子书的形式倒是方便了携带,但这套书的阅读体验,我相信更应该侧重于深度思考而非碎片化阅读。殷海光的文字,需要在一片安静的、不受干扰的环境中才能被真正吸收。我揣测这“隔離的智慧”或许就是指:在信息爆炸、情绪化表达泛滥的今天,如何通过坚固的理性壁垒,来保护我们进行真正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与我们当下许多人感受到的“被裹挟感”是直接对话的。我们常常觉得被时代的潮流推着走,却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种“锚定点”,一个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审视自己价值坐标系的工具,那它的意义就非同小可了。它不单单是一套历史文献,更像是面对未来的一种精神准备,一种对抗虚无和盲从的“思想武器”。阅读它,注定是一场洗涤心灵、重塑认知的过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