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 (電子書)

萬歲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乃賴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战争
  • 抗日战争
  • 谍战
  • 悬疑
  • 冒险
  • 爱国
  • 电子书
  • 小说
  • 架空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考高分,得永生,萬歲萬歲萬萬歲!

  趙凡,受考試之神眷顧的天之驕子,終於憑著絕對的高分,踏入了長者所居住的奇蹟之塔:白塔。

  在他面前,是輝煌的仕途,是不朽的道路。在長者的奇蹟之下,信仰檢測的倖存者將能永生。

  但是,他最淒絕的死戰,才正要開始……

  ── 這是一場永恆的戰爭。

  真相與謊言、記憶與遺忘、光明與黑暗、死亡與永生、少年和老者、父親與兒子。戰場在蒼白的塔裡,在荒蕪的青春中,在空無一物的考卷上。這是一場你我都參與過的悲壯戰役,我們都是輸家。

  謊言之後,是否就是真相。

  戰勝了大人之後,我們會不會成為一樣的大人?

本書特色

  為了考試,你虛度了多少難以彌補的青春?
  你的初戀、你的嗜好、你剛萌芽的夢想......
  有多少因為『考試』,而葬送在無止盡的自修與補習中?
  這本《萬歲》
  寫出整個世代的憤怒!
  用燃燒的眼光盯著世界的荒謬之處!
  痛恨考試制度的你,一定要讀!

  在考試底下,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

  我們往往要到付出了所有青春之後,才發現浪費在多重選擇題的人生,沒辦法創造出任何有價值的事物。然後茫然地面對未來,對世界和自己一無所知。

  不管你幾歲,都一定遭受過考試的荼毒
  99%的人不喜歡考試,但卻順應了這個制度
  為什麼那些痛恨考試的學子長大後,卻不去反抗?
  是什麼,讓他們放棄抵抗?
  學子啊!
  我們習以為常的現實,是否已經悄然轉為一個巨大的反烏托邦?

  閱讀《萬歲》,在點燃怒火的同時
  也將開拓思辨的視野
  2017春季,最震撼你靈魂的反烏托小說:《萬歲》
  隆重登場!

  ※本書內頁採用FSC(森林友善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認證用紙,保護原始森林、永續地球環境,海穹文化與您一起為環境盡力!

名人推薦

  楊勝博、劉揚銘、陳又津、難攻博士、伍薰聯手推薦!

  楊勝博(科幻研究專書《幻想蔓延》作者、Readmoo專欄作家)專文推薦!
  劉揚銘(編輯與專欄作家《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一個職場倖存者的48個反向思考》作者) 專文推薦!
  陳又津(唯一戰友)、難攻博士 (中華科幻學會會長)、伍薰(奇幻科幻作家)聯手推薦

  「寫出整個世代的憤怒!」

  「用燃燒的眼光盯著世界的荒謬之處!」 
《墨韵千载:中国古代文论的流变与精粹》 一卷涵盖两千余年中华文论思想的恢弘史诗 《墨韵千载:中国古代文论的流变与精粹》是一部深入剖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与理论发展历程的权威性著作。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时期或流派的浅尝辄止,而是以宏大的历史视野,系统梳理了自先秦至清末,中国文论思想的起源、演变、核心议题及其对后世文学实践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一编:萌芽与奠基——先秦至魏晋的文学自觉 本书的开篇追溯至中华文明的源头。《萌芽与奠基》部分详细考察了《诗经》、《楚辞》的创作背景及其蕴含的朴素审美意识。重点解析了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道家“自然无为”的审美境界,以及墨家“尚用”的实用主义观点,如何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论的最初框架。 随后,笔锋转向对中国文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魏晋时期。作者投入大量篇幅探讨了“建安风骨”的时代精神,以及以“三曹”为代表的文人主体意识的觉醒。更着墨于“正始之音”的出现,剖析了“玄学”思想对文学理论的渗透,尤其是“言不尽意”的哲学困境如何推动了文学本体论的深入思考。 曹植的“文”学观与陆机的《文赋》:理论的系统化 本书特别聚焦于曹植对“文”的自觉提升,将其从“文章”的广义提升至独立的美学范畴。紧接着,对陆机的传世之作《文赋》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不同于以往仅将其视为辞藻的堆砌,本书强调《文赋》在中国文论史上首次系统地讨论了创作主体(心)、创作材料(辞)与创作对象(事)之间的辩证关系,确立了中国文论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模型。 “风骨”与“情韵”的碰撞:文学批评的初步确立 在这一阶段,批评实践也开始成熟。本书细致梳理了批评家们对“风”与“骨”的推崇,探讨了其背后的政治理想与人格操守的投射。通过对“竹林七贤”诗文的赏析,揭示了他们如何以文学作为个体精神自由的载体,为后世的文人自赏提供了范本。 第二编:高峰与争鸣——唐宋的理论自觉与文体变革 唐代是中国古典文论的黄金时代,文学批评的专业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峰与争鸣》聚焦于这一时期爆发的几次重要论战,这些论战不仅关乎文学本体,更牵动着士人的哲学立场与社会抱负。 “初唐四杰”到“盛唐气象”的风格演变 本书首先梳理了初唐向盛唐的过渡,重点分析了陈子昂如何高举“汉魏风骨”,批判南朝的靡弱之风,为唐诗的革新指明了方向。接着,深入探讨了王绩、王勃等人如何探索“意境”的初步表达。 “文革”的核心议题:“文以载道”与“言志”的再阐释 唐代中期的论战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书中详尽分析了刘知几《史通》对史学与文学关系的界定,以及李白的浪漫主义与杜甫的现实主义之间的创作差异,如何被当时的理论家所捕捉与概括。 韩愈与柳宗元的“古文运动”:对辞藻的颠覆与对思想的回归 本书将“古文运动”视为一场深刻的文学革命。作者认为,韩愈的“文以载道”并非简单的教条复辟,而是对魏晋以来过度强调形式美的文学倾向进行的一次强力矫正,强调文章必须承担起阐发儒家大道、匡正世道的历史使命。柳宗元在“文”与“道”之外,对“气”与“势”的强调,则为古文注入了更富于个人生命力的元素。 宋代的文体自觉与审美转向 进入宋代,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与理学的渗透,文论的关注点从宏大的“道”转向更为精微的“理”与“趣”。 欧阳修的“平易自然”与苏轼的“以诗为文” 宋代文学理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本书详细辨析了欧阳修在复古运动中如何提倡“平易自然”,反对雕琢,实质上是为文学的通俗化与个性化打开了通道。而苏轼提出的“论至精,文至妙”的观点,以及其“以诗为文”的创作实践,则标志着文论开始更深层次地关注个体生命体验与审美情趣的契合。 黄庭坚的“点铁成金”与江西诗派的理论贡献 本书对黄庭坚的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点铁成金”、“换骨夺胎”不仅是具体的创作技巧,更是宋代文人对文学语言的再创造能力的自信宣言。这标志着文论已从“模仿”转向“创造”,从“载道”转向“自成法度”。 第三编:内敛与思辨——明清的理论深化与回归传统 明清两代,中国文论在继承前代成果的基础上,进入了对美学本质的更深层次思辨,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应对小说、戏曲等新兴文体的挑战。 明代复古思潮中的“神韵”说 明代文论呈现出一种回归与反思的态势。本书深入分析了以“前后七子”为代表的复古派,他们对唐诗宋文的盲目推崇,反映了明代文人对时代精神迷失的焦虑。但更具价值的是以王慎中、李贽等人为代表对“神韵”的探讨,他们开始触及到作品中那种超越具体语言、直抵人心的精神力量,为清代的理论发展埋下了伏笔。 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个体解放的呐喊 袁宏道及其兄弟的“独抒性灵”是明代文论中最具革命性的声音。本书强调,这绝非简单的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对僵化套路的反抗,是对个体生命价值在文学中得以充分体现的呼唤,其意义在于将文学的中心从“道”或“法”彻底转向了“人”。 清代的集大成与对小说戏曲的理论介入 清代是古典文论的最终总结阶段,表现出博采众长、精微辨析的特点。 王夫之的“气”与“理”的统一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文论,本书详细解读了其“必有我之性情,然后有我之文”的观点,强调了创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性情)是构成文章“气象”的根本,是对宋明以来注重个体性论点的继承与深化。 金圣叹的“妙”与小说理论的诞生 本书着重论述了金圣叹对《水浒传》、《西厢记》的批点,这标志着中国古代文论首次将目光聚焦于通俗文学(小说和戏曲)。金圣叹对“妙”的追求,不仅是审美上的评判,更是对叙事结构、人物塑造等理论范畴的初步建构,极大地拓展了文论的研究疆域。 章学诚的“史学”与“经学”的交融 章学诚的“义理”与“史事”并重,强调文章的“有法而能化法”,将文学创作置于严谨的史实与深厚的学养基础之上,为清代文论画上了一个严谨而完备的句号。 结语: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墨韵千载》的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古代文论的两大核心脉络:一是“道”与“辞”的永恒张力;二是“模仿”与“独创”的不断螺旋上升。本书旨在梳理清楚,古代文论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对前一次理论局限性的超越,其思想的火种,至今仍照亮着我们对文学本质的探索之路。全书行文力求平实、精准,注重引证与辨析,避免空泛的赞美,旨在为专业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学术参照,亦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一扇通往古代思想深处的门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乃賴


  本名蔡坤霖,彰化縣大城鄉人,台大經濟系畢業。武俠迷與馬丁史柯西斯信徒。
  立志成為類型故事的恐怖份子。

設計者簡介

柏斯


  自由接案平面藝術家與刺青師,同時全力支援海穹文化的美術設計。
  作品類型涵蓋平面繪畫、數位影像及動畫錄像,
  參與過《台北藝術自由日》聯展與舉辦個展,個人出版zine《A.C.I.D.》系列。

图书目录



第一章:謊言
白塔
鐵鍊
星空
地下室

第二章:真相
門徒
少女
洞穴
真相

第三章:大人
驚蟄
總帥
和平軍
謊言之後

第四章:孩子

七海

尾聲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356329
  • EISBN:978626959378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7.8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在謊言與真相的戰爭之外──讀乃賴《萬歲》
楊勝博(科幻研究專書《幻想蔓延》作者、Readmoo專欄作家)


  乃賴的《萬歲》是一部反烏托邦小說。

  談到反烏托邦,最近好萊塢十分熱中於改編這類題材的電影。近幾年,從《飢餓遊戲》(The Hunger Games,2012)票房告捷之後,同類型的電影接連出現。《戰爭遊戲》(Ender’s Game,2013)、《分歧者》(Divergent,2014)、《記憶傳承人:極樂謊言》(The Giver,2014)以及《移動迷宮》(Maze Runner,2014)等,他們同樣都是改編自反烏托邦小說,也同樣在台灣書市引起熱潮。

  其實反托邦小說的歷史相當悠久,從最早的薩米爾欽《我們》(We,1920)、赫胥黎《美麗新世界》(Brave New World,1932)、歐威爾《一九八四》(1984,1949)、布萊伯利《華氏四五一度》(Fahrenheit 451,1953)等,都是反烏托邦的經典作品。而在台灣,反烏托邦也是常見的科幻類型,1980年代的黃凡〈零〉(1981)、宋澤萊《廢墟台灣》(1985),1990年代張啟疆〈老大姐注視妳〉(1994),2000年代蘇晞文《穴居時代》(2007)、伊格言《噬夢人》(2010)等,都屬於反烏托邦小說的脈絡。

  在這類作品裡,整個社會擁有看似理想的體制,所有人都安居於自己的位置,社會的結構相當穩定,卻存在著階級難以流動的弊端。統治者更藉由各種管制、監視,使得反抗者難以與之抗衡。主角通常也是從懵懂到覺醒,覺察到體制的弊端,進而提出質疑,甚至顛覆整個體制--無論是從體制內還是體制外。

  自由意志與僵化體制,兩者之間的對抗,一向都是反烏托邦小說的主軸。

  因此,建構一套需要被推翻的社會體制,成為小說家創作反烏托邦作品時的一大挑戰,因為必須有自己的一套邏輯,以及體制之所以能夠維繫的關鍵,並讓自己的作品,和同類型的作品有所差異,創造屬於自己的特色。

  知識與生命的白色巨塔

  乃賴的《萬歲》裡,透過對於知識的管制與操控,以及人們對於永生的渴望,創造了一套由考試決定階級與壽命的反烏托邦世界。

  永生的唯一「長者」,是統治階層的頂點,也是人民所信仰的對象。在長者之下,有門徒、千歲、百歲等不同階級的菁英份子。只要通過一年一度的考試,就有機會進入學校,獲得比常人更長的壽命,擁有更多的權力。

  考試內容,是政府所編撰的《萬歲聖典》,包含過去五千年的歷史文本,每年的考試,將選取其中一年的歷史文本,作為考試範圍。由於書寫權與教育權都由教育局掌控,人民被禁止私下備份教科書,或撰寫教科書,否則誅殺全族。人們唯一可做的,是想辦法籌錢購買教材,讓孩子有機會進入名為「萬歲」的白色巨塔,成為少數菁英,讓一家都能獲得更多配給。

  然而,考試的內容,真的如人民所相信的,是一切歷史的真相嗎?或是早已遭政府刻意竄改,為了更有效的統治社會?在歐威爾《一九八四》裡,政府的真理部成員,藉由重寫報紙的記載,讓歷史像是從未被竄改,政府從來沒有說謊一樣。或日本作家貴志祐介的《來自新世界》裡,委員會為了維持舊秩序的穩定,限制下一代接觸歷史真相,甚至違反規則就將失去性命。

  在《萬歲》裡,政府撰寫的歷史文本,不但能維持統治正當性,同時也是人民藉此翻身與獲得權力的重要工具。而整個體系之所以不至於被推翻,是因為永生在小說中,是一項可被見證的技術 ,「長者」的存在就是永生的證明。藉由將歷史宗教化,長者神明化,更讓整個體制難以動搖。
    
  揭發在謊言背後的真相,是整部小說中,主角不斷追求的目標。因為只有找出真相,才能破壞扭曲的體制,徹底將人們從毫不懷疑的信仰中,解放出來。
    
  但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推翻體制與重建體制之間的再思考。

  體制的瓦解與再生

  《萬歲》的序章,是一場終結了所有戰爭的戰爭。帶領軍隊走向勝利的石笑佛將軍,為了達成不再有戰爭的未來,制定了一套計畫,並相信這能創造更美好的世界。然而,進入第一章之後,整個社會擁有了新的秩序,世界變成由「長者」和他的「門徒」們統治的世界,和序章裡將軍的預期似乎有所落差。

  在這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變成了當下的樣貌?這些謎團與疑惑,小說中自然會有所交代,在這裡先不洩漏劇情。

  在上述反烏托邦類型的小說和改編電影中,經常在主角帶領人民成功推翻體制之後,就進入故事尾聲。至於之後的事情,可能就沒人知道了。但是,在歷史上,許多改變世界的英雄人物,未必能夠成為新一代的領導人,而是被他人取而代之。

  1945年,軸心國投降,二戰結束。當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在戰爭期間的決策與演說,都是鼓舞軍民士氣的力量,深受人民信任。然而,進入和平時期之後,邱吉爾與他所屬的政黨,在選舉中卻敗給了工黨,等同是被人民罷免。

  或許有人會認為,這是人們想要遺忘戰爭的苦痛,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邱吉爾提出的政策方向,已經和人民的期待有所不同,民眾選擇了能帶領他們走向未來的政黨。

  然而,反烏托邦的英雄推翻既有體制之後,有沒有可能建構一套新的體制,讓他能夠長久統治世界?或是,在這之後繼續堅持理想,最後卻被其他人視為舊世界的遺毒,而因此被排擠、放逐?或是……還有其他的可能?

  也許閱讀《萬歲》之後,讀者們會有自己的答案。

推薦序

寫出整個世代的憤怒,和長大以後的我們    
劉揚銘(編輯與專欄作家)


  初識乃賴,是2014年3月27日,我在臉書看到一篇長文,分析了太陽花運動的結構、背後的世代意涵,反思台灣的定位與社會現況後,提出自己面對未來的主張。這篇兩萬多字的文章,我花了快兩個小時才仔細看完,之後幾天在心裡繼續發酵,逼得我開始思索自己的立場,讓我不得不在臉書查看作者到底是何方人物,按下追蹤按鈕。

  我能記得準確日期,是因為那篇名為〈我的主張〉的文章現在還收藏在我的Evernote筆記裡。那天之後,我們從互相追蹤的臉友,慢慢變成現實生活中持續交流的朋友、寫作路上的戰友。我繼續看乃賴寫評論、寫導演馬汀史柯西斯的創作歷程(網路查得到,非常好看的故事),知道他不甘於只寫評論與回顧,更想創造出自己的故事之後,我也讀了他得獎的短篇武俠小說〈四川潑婦〉(恐怖的創意),以及第一次出版的小說《萬歲》。

  我最喜歡這個故事──應該說我喜歡乃賴所有創作的原因是,他無比憤怒,用燃燒的眼光盯著世界的荒謬之處,卻同時冷靜分析那令人憤怒的源頭,融合構成了我們這世代的故事。比如,他寫考試。

  考高分,得永生,萬歲萬萬歲

  在《萬歲》故事裡,天賦高的「孩子十二歲進塔,十八歲出塔,在塔中每日重複著信仰檢測,背誦萬歲聖典。十八歲離塔時根據信仰成績(等於背誦)決定你的地位、配偶等級與數量、居住地、職位,以及最重要的:壽命。」分數愈高、壽命愈長、官位愈大,名符其實的「考高分,得永生,萬歲、萬萬歲!」

  聽起來,很像我們的成長過程吧,我們都被教導過:現在好好讀書,以後好好賺錢,孝順上進、光耀門楣,不要糟蹋父母對你的栽培。

  沒錯,故事裡「孩子的責任是考試,大人的責任是教育。大人沒有考試的資格,因此沒有讀書的必要,他們唯一關心的是孩子的分數。」「我從小有疑惑,但問大人,他們只說,這個不會考,不要在上頭浪費時間,不管上面寫什麼,背下來就對了。」

  如果你分數太低,會被老師責罵:「考這種成績,是犯罪。全世界多少人想進塔學習,珍貴的名額卻被你霸佔。」另一方面又利誘:「如果你第一名,就可以在不違背傳統下決定同學的一切。只要你繼續保持這個名次,長者的倫理就是為你所設。」

  「你覺得這一切不合理,你覺得荒謬?你沒有權,你就是個屁。想要改變,就順應遊戲規則,獲得權力,才能改變。」「一層一層往上爬,只要努力,在絕對公平的考試前,每個人都可以改變命運。」

  而可悲的是,大多數人「就算不知道這件事,也會心無旁鶩地考試,因為這是我們唯一會做的事情,是我們唯一被允許做的事情。」

  故事主角知道「考試是一場徒勞的虛耗,在虛幻的紙上怎麼玩分數遊戲,最後都不會創造出任何東西。」「用大人給的分數決定我們的未來,不覺得荒謬嗎?」然而,當他想拆穿一切假象時,卻發現「謊言之後,沒有真相,謊言之後,只有更多的謊言。」

  被考試祝福,卻不知誰被考試擊碎

  雖然《萬歲》是虛構的故事,但關於考試本身、關於用分數決定一生的觀念,的的確確存在我們的世界。還記得二十年前我準備大學聯考時,是在心裡對自己說:「這場考試會決定你的一輩子,務必用盡全力準備,不要留下後悔。」就這樣,我讀書讀到頭髮白了好多(不誇張,大學同學可以作證,直到畢業出社會才又黑回來),考上好學校後,我也對這樣的自己異常自豪,瞧不起分數低的學校、分數低的學生,長出了十足的天龍人思維。

  大學老師在台上檢討聯考制度,我卻在台下反駁,我也是努力過來的,理所當然能驕傲,考不好的人才批評制度,因為你們不像我一樣付出頭髮花白的努力,被歧視也是剛好而已。老師對同學說:「看這標準既得利益者的嘴臉!」當時我卻一個字也聽不懂,不知道自己成了怎樣的惡魔。

  我多希望自己能早一點懂。

  二十年後,我看到乃賴的創作,裡面寫著「考試的目的是要賦予你們權力,區分人的價值差異。高分的同學,要維護名次和分數的神聖性,要讓低分的人仰望你們、尊敬你們、恐懼你們、服從你們,這樣他們才會更有動力追求高分。高分的動力不該來自外在的賞賜,而是內在對於成為上等人的渴望,以及墮落成為低等人的恐懼。這是激勵教育的核心。」我知道,他一定也是深受考試制度祝福,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其他人被制度擊碎、多少可珍惜的天賦因此無法發揮,那樣憤怒而哀傷的人。

  世界不會因為你打敗誰而變得更好

  讀這個故事的我,一邊起雞皮疙瘩、一邊冒冷汗,它說出了我的心聲,檢討了我的過去。我看見革命的主角一開始很熱血,等到故事三分之一時,我開始想,結尾還是這麼熱血嗎?或者是最恐怖的,主角最終屈服於萬歲的制度,讓故事發展成了我們的現實世界?

  幸好,總在讀者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就像武俠小說主角掉進懸崖絕不會死,反而得到武林絕學一般峰迴路轉。主角並沒有踏上我預想的任何一條路,至於他如何改變萬歲的制度,是我閱讀故事的最大樂趣,捨不得在這爆雷,希望和更多人一起好好品味。

  《萬歲》的文字讓我想起《一九八四》出現的名言(乃賴寫道:能控制生命,就能控制死亡,能消滅孩子,就能獨佔未來);也讓我想起《資治通鑑》裡血淋淋的權力鬥爭(乃賴寫道:死了一個人,就會有一個人頂上,所謂的權力,就是這麼回事。亂世是奴隸殺主子,盛世是主子殺奴隸,盛世死的人,往往比亂世多,而且,比亂世冤)。

  此外,故事最後用了一段濃縮版的「偽歷史」,敘述我們身上繼承科舉基因的來源,也訴說了創作者對教育、對考試、對家長與孩子的逆轉觀感,還有他對自己的期盼與憤怒、毀滅與救贖。《萬歲》告訴我,世界不會因為打敗誰而變得更好,唯有創造才能讓世界變得更好,讀完故事,這句話在我心裡繼續發酵。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第一眼看過去就讓我覺得有點「復古」的味道,用色和字體排版,很像我以前在小學圖書館借的那種老舊漫畫書,但又帶了點現代的簡潔感。雖然書名《萬歲》本身就很引人注目,給人一種既熱烈又帶點戲謔的感覺,但內頁的排版卻異常的工整,這點倒是蠻讓我意外的。翻閱的過程中,我特別留意了作者對章節間隔的處理,那種留白拿捏得恰到好處,讓讀者在喘息之餘,又能保持對故事線的專注。我猜測,這樣的視覺呈現,或許是想營造一種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追求永恆不變的情感基調吧。整體來說,作為一本電子書,它的閱讀體驗是流暢的,沒有那種為了適應各種螢幕而產生的鋸齒感或排版錯亂,光是這點,就已經讓我覺得物有所值了。我本來對電子書的質感要求不高,但這本在視覺細節上的用心,真的讓我對「數位閱讀」有了新的體會。

评分

談到結構,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簡直是教科書級別的「碎片化時間線重組」。作者並沒有採用線性敘事,而是不斷地在過去、現在,甚至是一些模糊的記憶閃回之間跳躍。一開始讀的時候,我還需要稍微停下來,在大腦裡畫個關係圖,才能釐清人物之間的糾葛。但一旦抓住了那個「核心事件」的線索,後面的閱讀就變得非常過癮,就像在玩一個大型的拼圖遊戲。特別是幾處高潮迭起的段落,作者會故意在情節最緊張的時候插入一段主角童年的回憶,這種「錯置」反而強化了當下的戲劇張力。這不是一本讓你輕鬆滑過去的書,它要求你動腦筋去連結那些看似不相干的點,最終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帶著時代傷痕的圖像。對於喜歡挑戰閱讀慣性的讀者來說,這絕對是一場智力與情感的雙重饗宴。

评分

我在這本書裡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對話的「口氣」掌握。你知道嗎,很多小說裡的對話,讀起來都會覺得是作者在代為發聲,缺乏真實感。但這本《萬歲》裡的每個角色,他們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從他們真實的生活場景中「截取」下來的片段。舉個例子,當兩個老朋友在討論一件陳年舊事時,那種夾雜著台語口頭禪和省略句的自然,簡直是神還原。我記得有場景描述主角在夜市裡買宵夜的掙扎,那種在油煙和攤販熱情吆喝聲中的內心戲,光是用看的,我就彷彿聞到了炭烤魷魚的味道。這種細膩到近乎「寫實」的描寫,讓我覺得這部作品不只是在講故事,更是在記錄某個特定時代背景下,台灣社會的底層脈動。這份真誠,是很多號稱「在地文學」的作品裡,常常被忽略掉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豔的,是它在處理「悲劇性」時所展現出來的「克制感」。它並沒有灑狗血,也沒有用誇張的詞彙去渲染人物的痛苦。相反地,那種哀傷往往隱藏在最日常的細節裡。比如,主角在整理舊物時,發現了一張泛黃的車票,他只是輕輕地將它撫平,然後放回原處,但透過作者對他呼吸節奏和眼神移動的描寫,那份沉甸甸的失落感便如潮水般湧上來。這種「不說破,但盡在不言中」的寫法,非常考驗作者的功力,也極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文學層次。它讓我聯想到老一輩人面對命運時那種「吞忍」的姿態,沒有太多的抱怨或憤怒,只有一種對時間流逝的無奈接受。這種低調卻有力的情感傳達,讓我合上書後,那種餘韻久久無法散去。

评分

從主題深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將宏大的歷史背景,濃縮到了幾個人的微觀生命經驗中,這才是最難得的地方。它探討的不僅是個人成長或愛情糾葛,更深層次地觸及了「身份認同」與「記憶的不可靠性」。書中許多情節都圍繞著口述歷史的失真與重建,讓人不禁反思自己所堅信的過去,究竟有多少成分是真實,又有多少是為了讓現在更好過而「美化」出來的濾鏡。這種哲學性的叩問,在台灣當代的文學創作中並不少見,但這本書處理得特別圓融,它沒有落入說教的陷阱,而是讓這些思考自然地在角色的掙扎中浮現。我認為,這本書對喜歡探討社會變遷和集體記憶議題的讀者來說,絕對是一部值得深入品味、反覆閱讀的佳作,它提供了不只是故事,更是一扇審視自我與時代關係的窗戶。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