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簡單學 (電子書)

中醫簡單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陳喜生
图书标签:
  • 中医
  • 中医入门
  • 电子书
  • 健康
  • 养生
  • 传统医学
  • 医学
  • 科普
  • 中医基础
  • 学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啊,有點陰虛,你則是陽氣不足,何謂陰?何謂陽?有沒有大白話可以解?
  ◎把脈到底有多神?中醫靠三指定脈,就能斷言一個人依現狀還有多少餘命。
  ◎弄懂五運六氣,就可以推斷未來天氣和疾病發生的機率,怎麼辦到?
  ◎食物就是最好的藥,酸甜苦辣鹹,哪一味身體絕對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多數人的中醫入門書都是《黃帝內經》,
  但這本戰國時期的書,和現代人有兩千多年的文化差距,
  想藉由它從頭了解中醫,並不容易。

  作者陳喜生一開始也是從《黃帝內經》讀起,但讀完發現,
  自己只是死背,好像明白,但又不是真的很懂。
  直到讀了清代醫書《四聖心源》,他才徹底理解中醫的基本原理。

  《四聖心源》是由清代醫學家、乾隆御醫黃元御所著,
  他消化整理了中國四大中醫典籍:
  《黃帝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後完成,
  因此取名為《四聖心源》。

  這本書就是作者閱讀《四聖心源》後的心得總整理,
  用大白話的比喻,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陰陽很難懂?《四聖心源》開篇就講陰陽。
  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人活著就像一根蠟燭,
  有的人過度消耗,有火苗卻快沒蠟燭;有的人陽壽已盡,蠟燭卻還留一截。
  所以,陽,就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合,身體才健康。

  ‧五行很難背?金木水火土,哪個剋哪個、哪個生哪個?
  《四聖心源》作者黃元御只畫了一個圓,
  就把五行如何影響你的五臟串在一起,不用死背也能記住。

  ‧了解酸甜苦辣鹹,中醫能用味道解決身體的問題。
  《四聖心源.五味根原》特別解釋了:
  苦能降火,不讓身體被燒乾,臟腑有所滋潤才會強健;
  甜的食物多半有黏性,穩定氣血運行,還能拉住藥性不過激;
  辣能活血行氣;還有一味,鹹,身體缺不得,吃對了能治百病。

  ‧把脈可以斷生死,中醫真的這麼神?
  《四聖心源》特別描述了寸口脈法,每個位置對應不同器官,
  把脈不是按著就好,有時要輕壓,有時要重按,
  一個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正常的脈搏得穩定,跳很大不見得好,若是突然漏拍或暫停,事情就大條了。

  求醫、習醫都想知道答案的第一大哉問:中醫到底怎麼幫人看病?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四大步驟缺一不可,
  在沒有任何儀器的輔助下,精準判斷你哪裡出了毛病。

  人的五臟六腑運作都有規律,就像四季流轉一樣,
  所以中醫根本不神祕,而是一門科學。
  最通俗醫書《四聖心源》總整理,
  讓你秒懂陰陽、五行、二十四脈……該補陽還是滋陰。

推薦人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華民國聯合中醫醫學會理事長/孫茂峰
  雅丰唯心中醫診所院長/陳峙嘉
  臺北醫學大學中草藥博士/陳麗蓮
  (依姓名筆畫排序)
中醫入門指南:探索古老智慧,擁抱自然健康 書名:《中醫入門指南:探索古老智慧,擁抱自然健康》 ---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為現代人量身打造的入門書籍,旨在揭開中醫學的神秘面紗,讓讀者能夠輕鬆理解並應用其核心概念於日常生活中。我們深知,面對繁忙的現代生活節奏與琳瑯滿目的健康資訊,許多人對中醫望聞問切的深奧理論感到卻步。因此,本書摒棄了艱澀難懂的古文術語,採用清晰、生活化的語言,引導讀者一步步走入中醫的殿堂。 本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了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人體認知、常見疾病的調理思路,以及實用的養生技巧。我們相信,真正的健康是建立在對自身體質的深入了解之上,而非盲目跟從。 第一部分:中醫哲學的基石——理解世界的運行規律 要理解中醫,必須先理解它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本部分將深入淺出地介紹中醫學的兩大核心概念:陰陽五行。 陰陽:平衡的藝術 陰陽並非抽象的對立,而是宇宙萬物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動態平衡。我們將探討: 陰陽在人體中的體現: 如何區分體內的陰性特質(如血液、津液、沉靜)與陽性特質(如氣、功能、活躍)。 失衡的訊號: 當陰陽失調時,身體會發出哪些「求救信號」,例如過度疲勞(陰虛火旺)或畏寒怕冷(陽氣不足)。 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如何通過飲食(例如,夏天應多食酸味以收斂陽氣,冬天應多食溫熱以養藏陰精)來調節自身的陰陽狀態。 五行:萬物的相互聯繫 五行(木、火、土、金、水)是中醫用來描述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分類系統。本書將詳細闡述: 五行與臟腑的對應: 肝屬木、心屬火、脾屬土、肺屬金、腎屬水。這不僅是簡單的分類,更是理解臟腑間協同作用的關鍵。 相生與相剋: 深入解析“木生火,火生土”的滋養關係,以及“水克火,火克金”的制約關係,從而理解疾病傳變的規律。 季節與情緒的連結: 例如,春季對應肝臟,若情緒鬱結(肝氣不舒),則會影響消化(土,脾胃)。 第二部分:認識你的身體——中醫的臟腑系統與氣血津液 中醫的“臟腑”概念與西醫的解剖學概念有所區別,它更側重於功能系統。本章旨在幫助讀者建立一個以功能為導向的身體地圖。 氣、血、津液:生命的動力與物質基礎 這三者是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 氣的奧秘: 氣是推動生命活動的根本動力。我們將分辨不同類型的氣(如宗氣、營氣、衛氣),並學習如何通過呼吸和運動來培固元氣。 血的濡養: 血不僅運輸氧氣,更承載著思維和情緒。探討“血虛”的表現(如面色萎黃、心悸失眠)以及如何透過食療補養。 津液的調節: 津液是體內所有正常水液的總稱,是保持組織器官濕潤的關鍵。分析水濕不化(痰濕)的成因及排除方法。 十二經絡與奇經八脈概覽 我們不會深究複雜的循行路線,而是著重於經絡系統在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並介紹幾個關鍵的保健穴位,讓讀者能在家中進行基礎的自我按壓調理。 第三部分:診斷的藝術——望聞問切的實踐入門 中醫診斷講求“整體觀”,通過收集各種信息來判斷人體的“證型”。 望診:神色與舌象 面部觀察: 了解“望神”的重要性,如何通過觀察面色(青、赤、黃、白、黑)推斷內在臟腑的狀況。 舌診的秘密: 舌苔的顏色、厚薄、潤燥,是觀察氣血和濕熱的“鏡子”。本書提供清晰的圖例,幫助讀者解讀自己的舌頭信息。 聞診與問診:傾聽身體的訴說 聲音與氣味: 了解異常的語音、呼吸聲以及體味所反映的病理信息。 問診的關鍵問題: 學習如何引導性地詢問生活習慣、睡眠、二便、寒熱感受,以精準定位病因。 切診簡介: 脈象的複雜性非一蹴而就,但本書會介紹“浮沉遲數”等基礎脈象的體會,幫助讀者對中醫診斷有一個初步的感性認識。 第四部分:個性化養生——辨證論治在生活中的應用 中醫最寶貴的價值在於其高度的個體化。本書強調,沒有一種藥方或食療適合所有人,關鍵在於“辨證”。 常見體質的劃分與調理 我們將介紹九種常見體質(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血瘀質、氣鬱質、特稟質),並為每種類型提供: 1. 體質特點描述: 你是哪一類人? 2. 飲食建議: 哪些食物應多吃,哪些應當忌口。 3. 生活起居建議: 適合的運動類型和作息時間。 4. 常見症狀的應對: 例如,痰濕體質的人如何通過健脾化濕來改善肥胖和困倦。 四季養生法:順應天時 中醫認為人體應當與自然節律同步。本書將詳細指導讀者如何根據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調整飲食、運動和情緒管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如何在冬季“藏精守神”,以儲備來年元氣。 第五部分:中醫的實用工具箱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可以直接上手應用的家庭療法,增強讀者的自我保健能力。 食療的智慧:藥食同源 精選常見的食材,如薑、棗、紅花、枸杞、山藥等,詳細說明它們在中醫中的藥性和歸經。 提供針對常見問題(如感冒初起、消化不良、女性月經不調)的簡易食療方,強調“治未病”的思想。 經絡與穴位的自我保健 精選十餘個位於四肢和軀幹上的重要穴位(如合谷、足三里、內關),圖文並茂地展示取穴方法和按摩要領,用於緩解頭痛、腹痛、焦慮等日常小毛病。 養生功法:太極與導引的簡化 介紹幾種簡單易學的呼吸吐納法和伸展運動,這些導引術能有效調理氣機,舒緩筋骨,是維持身體活力和氣血暢通的絕佳輔助方法。 --- 總結: 《中醫入門指南:探索古老智慧,擁抱自然健康》不僅是一本關於中醫知識的書,更是一本教你如何傾聽身體、尊重自然、實現長久健康的實用手冊。透過本書,你將會發現,中醫的智慧其實並不遙遠,它就蘊藏在你的日常飲食、起居習慣和對自身細微變化的覺察之中。掌握這些基礎,你就能成為自己健康的第一個守護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喜生


  新道家中醫學者,畢業於廣州中醫藥大學。在中醫學術上主張清代乾隆御醫黃元御的「圓運動學說」,宣導《黃帝內經》、《傷寒論》、《溫病條辨》、《四聖心源》四位一體的古中醫理論體系,夢想著用「好玩、瘋狂的方法,讓世人看到美的中醫」。

  寫作條理清晰,善於連結實務應用,以代表性例子來分析問題。能在解析道理時滲透出難能可貴的幽默感,不拘一格,平易近人,體現天人合一,以人為本的和諧。

 

图书目录

推薦序一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施昀廷
推薦序二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孫茂峰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第一章 不懂陰陽,中醫路上寸步難行
01 人的一生就像蠟燭在燃燒
02 初學者不要太在意五行生剋
03 五行的臟與解剖學的臟,不一樣
04 中氣──人能活著的原因
05 排尿和拉屎都順,就不容易生病
06 一年有四季,不同季節不同病
07 治病先治人,治人先治心
08 該用哪個湯方不能死背,看病人狀況
  09了解酸甜苦辣鹹,味道也能解決問題
10想保平安,先爭一口「氣」
 
第二章 三指把脈斷生死,神醫這麼神?
11 把脈──第一個感覺很重要
12 最容易掌握的脈學──圓運動脈法
13 四季變化會影響人的脈象
14 人還有多少餘命,看脈動就能判斷
小結  從理論走向臨床──從拒絕死背開始學中醫
 
第三章 有時得補,有時得瀉,弄錯了,你當然會生病 
15 最滋補的中藥,白飯
16 一外二內三根四除,中醫的看病過程
17 何時補陰、何時補陽?補錯了華佗也難救
18 人參殺人無罪,大黃救人無功
19 西醫說精神出狀況,中醫說你神驚
20 吃威而鋼治不舉,你在用性命換激情
21 腹痛,主因是氣血不通
22 腰痛,縱慾過度最傷身
23 熱就脫,冷就穿,中醫這樣治百病
24 人的血液網就是一棵大樹,根不能爛
25遇上大出血,中醫只能乖乖投降?
26 治療便血與溺血的基本方法
27 我這樣治好了自己的失眠
28 正常的便便,應該長啥樣
29 尿病比便病更令中醫頭疼
30反胃與便祕,居然是同一種病
31 運動後,不要馬上喝冰水
32 糖尿病與消渴,並不是同一種疾病
33 名醫最怕治咳嗽──難纏且不容易治癒
34 生吞蛔蟲卵,這種減肥法很要命
35 平常好好吃飯,月經不為病
36 坐月子不是迷信,養正氣、避外邪
 
後記  學習中醫很簡單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192054
  • EISBN:97862671920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有系統的邏輯推理,讓學中醫更容易!
合佗中醫診所院長/施昀廷


  許多有志於懸壺濟世的中醫師,不一定能家學淵源或本科出身,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難免有許多磕磕絆絆。

  像我是理工背景出身,若接觸一個學理無法從理解開始,便會覺得窒礙難行。從清華大學畢業,甫進入中醫這個浩瀚宇宙時,便被很多詞彙困擾:為什麼五行木、火、土、金、水,是對應五臟的肝、心、脾、肺、腎,和五味的酸、苦、甘、辛、鹹?為什麼這味中藥是這個作用?什麼是陰陽?甚至《黃帝內經》(按:現存最早中醫典籍,分成《素問》與《靈樞》兩卷)、《神農本草經》(按:現存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等基礎理論還沒搞懂,就開始背《傷寒論》(按:東漢末年醫學家張仲景所著,中國第一部結合理論與實務的中醫臨床著作)、《金匱要略》(按:《傷寒論》的一部份,主要內容為雜病的列方處置)、《溫病條辨》(按:清代名醫吳鞠通所著之醫書)、方劑學、內科證治學等,諸多條文口訣和無窮盡的表格。回憶當初,雖然在許多老師和書籍的解釋下試著去理解,但總未有融會貫通之感。

  大四時拜讀《四聖心源》,書中的核心思想「土樞四象,一氣周流」,把傳統的五行木、火、土、金、水重新排列成土在中央,木、火、金、水在東、南、西、北四方,更完美的解釋我腦海中許多似是而非和搞不懂的概念。又如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大至五運六氣,小至五臟六腑,如何運用六氣的升浮降沉來對應方藥(例如桂枝之升、芍藥之降),都是我在問診開藥的應用依據,也是講課時和學弟妹分享觀念的重要啟發。

  雖然黃師(黃元御)的《四聖心源》已經完整的闡述其核心思想和用藥概念,但是對於初窺中醫大門的初學者,仍有些艱澀難懂的用語和概念。當大是文化邀請我為本書寫序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因為《四聖心源》正是我至今最喜歡的中醫書啊!頓時和作者有英雄所見略同之感。

  除了我原本就略懂的疏泄、宣通、收斂、封藏、運化之理,書中寫到「陽是能量,陰是承載能量的物質」、「陰陽蠟燭理論:火苗是陽,蠟燭是陰」來解釋陰陽,更令我茅塞頓開!書中用雨的形成:水、水蒸氣、雲、雨、水,來解釋五行圓運動的力量也是一目瞭然,更有許多「圓運動圖」清楚明瞭的畫出黃師之原意,知曉能量在五行間的流轉。

  最後由理論導到脈理,再到各種臨床症狀(例如新冠肺炎後期久咳不癒,就可以運用陽明燥金收斂之氣,如百合、五味子等藥來把肺金收斂至腎水),用邏輯推理代替繁冗的死記硬背,相信各位看完此書,能跟我一樣更了解中醫到底講什麼,學習中醫更簡單!

初學中醫的新方向——圓運動的中醫
中國醫藥大學教授、中華民國聯合中醫醫學會理事長/孫茂峰


  一口氣看完陳喜生先生這本,以黃元御著作《四聖心源》古籍為背景的大著,內心激盪出多年來少有的悸動。作者以尋找「中醫原本的味道」為出發點,娓娓闡述黃元御中醫圓運動思想的本真(「以土氣為樞紐•四象為輪」);不牽強附會、不含糊帶過,用白話且淺顯易解的文字,一字一句的,把奧微的「陰陽五行」理論作深入淺出的解析。

  文中引《四聖心源•中氣》:「脾升則腎肝亦升……;胃降則心肺亦降……。平人下溫而上清者,以中氣之善運也。」清楚的梳理出圓運動的邏輯推演,更勾勒出平人(健康的人)下溫上清、健康無疾的生理機制。圓運動如果一氣平和運行,就不會產生六氣(或稱六淫:風、寒、暑、濕、燥、熱);只要六氣中有任何一氣顯現,人則為病。這和中醫基礎理論中六淫致病,有異曲同工之妙。

  作者藉由自然界五種力量:收斂、宣通、疏泄、封藏、運化的能量轉換關係,詮釋中醫的五行理論:地球是能量和承載能量的物質之結合體,人體同樣也是陰陽結合體,為了完成各種複雜的生、心理活動,能量在人體內以木、火、土、金、水五種形式動態存在,而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一個完備的五行圓運動體系。能量變化有其亙古不變的規律,大自然和人的能量都以圓運動的規律在運行、轉化,而人體運作的規律又與大自然莫名相隨。天人合一的哲學思維,體現、貫穿在天人合一的中醫基礎理論中;人體的奧妙,疾病的根源或皆可由此推演。

  《疾病根源篇》中進一步闡釋了中藥治病的疑問。健康的個體,六氣回圈自行成圓,則無病,若圓運動發生偏向偏行,或不升、或不降、或不達、或不斂、或不運……這時使用具有偏性的藥物,則能令中氣運轉,陰血升達,陽氣降斂。圓運動恢復正常運行,人身恢復平和之性,藉由藥物的偏性,再度達成健康的個體狀態。

  作者明白揭示「中醫貴在思考」;道理思考清楚,知識自然烙印於心、永誌不忘,何須強力背誦?這和許多學生或有志之士學習中醫,靠背誦經典、背方記藥……的概念大異其趣;他力暢「中醫是依附中國傳統哲學思維而生,只有憑藉理性思考,才能領悟其中精髓」。這樣的觀點足以令心嚮中醫的初學者,一新耳目而豁然開朗。通書以「圓運動的中醫」貫穿理論、診斷、方藥、論治,說理清晰、簡潔,舉例恰當、明確,誠為學習中醫不可不讀的一部參考著作。
    
前言

以前沒看懂,這回真的弄懂了


  好多人都說現在的中醫變味了,不再像以前那麼有味道。從一開始就喜歡讀中醫古籍的我,深刻體會到現在的中醫就像京劇一樣,在當今快節奏的現代化社會裡,從傳統文化土壤裡汲取的營養越來越少,也越來越難找到傳統的味道。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生活在和睦的家庭,有支持自己奮鬥的爸媽,有願意分擔困難的知心好友,而我最幸運的事,是遇見了一本讓我深深愛上中醫的書──《四聖心源》。

  很多人都知道從《黃帝內經》開始學中醫是一條正統的路,但是沒幾個人能堅持下去,原因很明顯,就是看不懂。讓初學者從《黃帝內經》、《傷寒論》開始學習是一件「殘酷」的事情。當年才華橫溢的黃元御初讀《傷寒論》,幾乎一點收穫也沒有,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詎讀傷寒,一言不解」。可想而知,對於傳統文化底蘊更加薄弱的我們來說,剛學習中醫,就要弄明白《黃帝內經》和《傷寒論》是多麼困難。

  不幸的是,我一開始學習中醫就是讀《黃帝內經》,用了康熙年間神醫徐靈胎的寫書學習法(一開始學習用的就是這方法,後來才發現原來與他老人家不謀而合,實在是余之榮幸)。具體的做法就是參考各家的書,現代的、古代的都有,然後讀一段文章、寫一段理解,有時候也批判一些牽強的注釋。《素問》(按:《黃帝內經》其中一部,內容記載黃帝與上古時代醫學家岐伯的對話)就是用這種方法讀完的,讀完後發現自己好像明白,但又不能真的明白。思維很混亂,所有東西無法串連在一起,讓我極其苦惱。《傷寒論》開始也是在這種煩惱和糾結中讀的。好長一段時間,我無法在學習中醫中找到任何的快樂,越是這樣就越想征服。每天一下課就往圖書館跑,有時候思考一個問題,一坐就是幾個小時。這種執著的堅持,一直到讀《四聖心源》才得以緩解。

  我清楚記得我剛看《四聖心源》第一篇〈陰陽變化〉的時候哭了,帶著宣洩和激動,在圖書館後面的湖邊流下了眼淚。也不知道那個時候有沒有被別人發現,大概會被以為又是一個失戀傷心的可憐孩子。這情景就好像一個練武的少年,天天左一拳、右一腳的瞎練,總是盼望著成為一名絕世高手,可是武功卻一直沒有長進。直到有一天,從天而降一束紅光,一本武功秘笈掉在少年的面前,從此少年拿著這本秘笈走上一條獨特的路。當我看到《四聖心源》時,就感覺自己像在夢中一樣,從那以後我的書包便永遠帶著這本書。

  《四聖心源》第一篇〈陰陽變化〉就道出了「以土氣為樞紐、四象為輪的圓運動」的由來,這樣一個看似簡單的圓,把陰陽、五行連接起來,也把我之前從《黃帝內經》、《傷寒論》中讀到的內容全部連了起來。以前我一直找卻怎麼也找不到的聯繫,現在終於找到了,思維變得前所未有的清晰。書裡詳細而條理分明的辨理過程,是我從沒見過的。偉大的中醫經典書籍也許就應該是這樣的,從文字中透著一股令人暢快而舒服的味道,這應該就是中醫原本的味道!

  不含糊、不牽強、暢快而又舒服,這是中醫給予人最本真的味道。在接下來的內容裡,我將盡量的把這種味道,滲透到中醫的各種知識裡,把大家認為玄乎難懂的知識,用比較有趣的方法解釋明白,將黃元御老先生的中醫圓運動思想介紹清楚,盡可能讓大家快樂的學習中醫。

  《四聖心源》雖然已經寫得很通俗,但畢竟也是一百多年前的書了,沒有一定的古文和中醫知識基礎,不容易理解透澈,所以我希望寫一本書,能讓讀者更容易認識黃御醫(按:黃元御曾為乾隆皇帝御醫)的學術思想,而又順帶學好中醫。然而我才疏學淺,恐無力將《四聖心源》的全部精髓完美呈現給讀者,當然我也不具備黃老先生那精練超群的文筆,能做的就是讓大夥看得懂我所寫的每一句話,保證無一處敷衍的完成這本書。希望這會是一本有「味道」、能夠激發更多的人喜歡上中醫的書。

  夢永遠是美好的。找回中醫原本的味道,對於如此年輕的我是一種莫大的挑戰。也許找回的味道並不合大家胃口,也許根本就沒找回,如果最終令您失望了還請原諒。對於文中的錯漏之處,懇請批評指出,您的建議將會是我前進的最好動力。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