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腦網路原理(第六版)(含ITS Networking 網路管理與應用國際認證模擬試題) (電子書)

電腦網路原理(第六版)(含ITS Networking 網路管理與應用國際認證模擬試題)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文雄
图书标签: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原理
  • 数据通信
  • TCP/IP
  • 网络管理
  • ITS Networking
  • 电子书
  • 第六版
  • 计算机科学
  • 信息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電腦網路原理必修啟蒙書: 
 
  一本基礎入門的網路教材,介紹基本且必須具備的網路概念,內容兼具趣味性與實用性,又涵蓋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勞動力發展署相關檢定之網路範圍相關考題,以及「ITS Networking網路管理與應用國際認證」模擬試題,兼具國際證照考照實力。並提供網路重要名詞的彙整,可同時學會網路基礎知識、認識目前熱門應用主題,並預備升學考試之能力。 
 
  ‧全書依網路原理課程規劃與編寫,並兼顧重要考試方向、應用新知與實用資訊,是一本很好入門的書籍。 
 
  ‧了解電腦網路相關概念,並藉由仿效、改變網路設定,進而學會網路的相關知識,透過實作範例,將電腦網路應用到工作及生活。 
 
  ‧本書內容符合「ITS Networking 網路管理與應用國際認證」考試範圍,並隨章附上模擬試題,讓學生上完課,即獲得國際專業證照實力。 
 
  ‧書末附有網路重要名詞整理,方便理解、記憶與學習。 
 
  ‧完整收錄至改版時最新年度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勞動力發展署相關檢定之網路範圍試題、以及ITS Networking網路管理與應用國際認證模擬試題,收錄近750題試題。
计算机网络技术深度解析与前沿应用: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计算机网络的核心原理、关键技术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演进与挑战。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网络架构到前沿的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功能虚拟化(NFV)的完整知识体系,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系统且具有前沿性的网络技术指南。 第一部分:网络基础架构与协议栈的基石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复杂网络系统的基础,详细阐述了TCP/IP协议栈的每一层级所承担的功能、实现机制以及相互间的协作关系。 第一章:网络分层模型与物理媒介 我们首先审视网络通信的抽象模型,如OSI参考模型和TCP/IP模型,明确它们在理论指导和工程实践中的作用。重点解析了物理层(Layer 1)的技术细节,包括传输介质的选择——从传统的双绞线、光纤到无线电波。深入探讨了信号的调制、编码技术,以及这些物理限制如何影响网络的最大带宽和传输距离。理解这些基础要素,是构建可靠网络的先决条件。 第二章:数据链路层与局域网技术 数据链路层(Layer 2)是实现可靠帧传输的关键。本章详细介绍了错误检测与纠正机制,如奇偶校验和循环冗余校验(CRC)。核心内容聚焦于介质访问控制(MAC)子层,特别是以太网(Ethernet)的演进,从早期的CSMA/CD到现代的全双工交换网络。我们深入分析了交换机的构造原理、MAC地址的学习与转发过程,以及VLAN(虚拟局域网)技术如何实现逻辑上的网络隔离和高效管理。同时,对无线局域网(WLAN)的IEEE 802.11标准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其认证、关联过程和安全机制(如WPA3)。 第三章:网络层:互联互通的核心 网络层(Layer 3)是实现全球互联的关键。本章的核心在于IP协议(IPv4与IPv6)。我们对IP编址方案、子网划分(Subnetting)和无类别域间路由(CIDR)进行了详尽的讲解,强调了地址聚合对路由表规模控制的重要性。IPv6的引入及其带来的地址空间扩展、简化头部结构和内置安全特性被系统地介绍。路由选择算法是本章的重中之重,包括距离向量协议(如RIP)和链路状态协议(如OSPF)的工作原理、SPF算法的实现细节,以及BGP(边界网关协议)作为互联网骨干路由器的核心功能和策略路由机制。 第四章:传输层:端到端的可靠性保障 传输层(Layer 4)负责端到端的用户数据传输。本章对比分析了面向连接的TCP和无连接的UDP。在TCP部分,我们细致考察了三次握手、四次挥手的连接建立与终止过程,并深入探讨了流量控制(滑动窗口机制)和拥塞控制算法(如慢启动、拥塞避免、快速重传与快速恢复)的迭代与优化。这些机制是确保网络资源公平分配和防止网络崩溃的关键所在。UDP的简洁性及其在实时应用中的适用性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第二部分:应用层服务与网络安全基础 本部分关注用户直接交互的应用服务,并引入网络安全防护的初步概念。 第五章:应用层协议与服务 应用层(Layer 7)是网络价值的最终体现。本章系统梳理了主流应用协议的架构与实现:域名系统(DNS)的递归与迭代查询过程、区域传输机制;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1.1, HTTP/2乃至HTTP/3的QUIC基础);文件传输协议(FTP);以及电子邮件系统(SMTP, POP3, IMAP)。对这些协议的请求-响应模式、状态管理和效率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 第六章:网络安全基础与访问控制 网络安全是现代网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章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威胁模型、攻击类型(如拒绝服务攻击、中间人攻击)。重点讲解了网络访问控制(ACL)的配置与策略,以及基本的防火墙技术——状态检测防火墙的工作原理。此外,对网络地址转换(NAT)在简化地址管理和提供初步安全隔离方面的作用也进行了剖析。 第三部分:高级网络技术与架构演进 随着数据中心和云计算的兴起,传统网络架构面临巨大挑战。本部分聚焦于解决这些挑战的前沿技术。 第七章:软件定义网络(SDN)的核心理念 SDN代表了网络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的革命性思想。本章深入探讨了SDN的三个核心组件:控制平台(Controller)、基础设施层(Forwarding Elements)和应用层。OpenFlow协议作为实现分离的关键技术,其消息格式、流表管理和控制器与交换机的交互过程被详细解析。SDN如何实现集中式管理、动态流量工程和快速服务部署被作为重点案例进行分析。 第八章:网络功能虚拟化(NFV)与云化网络 NFV旨在将传统的专用硬件网络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器)的功能转化为可在通用服务器上运行的软件实例(VNF)。本章阐述了NFV的架构、关键组件(如NFV基础设施NFVI、VNF管理器VNF Manager)以及它们如何与SDN协同工作,以实现资源的弹性伸缩和高效利用。NFV在电信运营商转型和私有云部署中的应用前景被重点讨论。 第九章:数据中心网络架构与高可用性设计 数据中心网络要求极高的带宽、低延迟和容错能力。本章详细介绍了叶脊(Leaf-Spine)架构,以及VXLAN(虚拟可扩展局域网)技术如何通过在IP网络上承载二层流量,解决传统数据中心网络中VLAN限制和东西向流量扩展性的问题。此外,对冗余协议(如VRRP/HSRP)和链路聚合(LACP)在提升网络高可用性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技术性分析。 第四部分:网络管理、性能评估与新兴趋势 最后,本部分关注网络的运维、性能量化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第十章:网络性能监控与故障诊断 有效的网络运维依赖于准确的性能度量和快速的故障定位。本章介绍了关键性能指标(KPIs),如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吞吐量。重点介绍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在设备监控中的应用,以及Syslog、NetFlow/sFlow等技术如何提供实时的网络活动信息。故障排除的系统方法论,包括自底向上和自顶向下的排查策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了演练。 第十一章:网络虚拟化与容器化环境下的网络挑战 随着容器技术(如Docker和Kubernetes)的普及,网络模型也发生了变化。本章探讨了在容器编排环境中,Cilium、Calico等CNI(容器网络接口)插件如何实现Pod间的安全通信、网络策略的实施以及负载均衡。虚拟网络叠加技术(Overlay Networks)在云环境下的必要性被明确提出。 第十二章:物联网(IoT)与5G网络对网络架构的影响 物联网设备的爆炸式增长对网络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在接入能力、能耗和海量连接管理方面。本章分析了5G网络架构,特别是其核心网(5GC)的云原生设计和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技术,展示了如何为特定应用(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提供定制化的网络服务质量保障。 通过对以上十二个章节的系统学习,读者将能够掌握构建、管理和优化现代复杂网络的必备知识体系,并对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方向形成深刻的理解。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有志于网络工程、系统架构设计及网络安全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技术参考。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CHAPTER 01電腦網路概論 
1-1 電腦網路起源、演進簡介 
1-2 電腦網路重要性 
1-3 電腦網路現況 
自我評量 
 
CHAPTER 02網路的構成(一) 
2-1 網路架構 
2-2 網路設備 
自我評量 
 
CHAPTER 03網路的構成(二) 
3-1 通訊媒介 
3-2 資料傳送方式 
3-3 電腦網路的基礎知識 
自我評量 
 
CHAPTER 04網路的通訊協定 
4-1 通訊協定 
4-2 OSI 的七層網路架構 
4-3 TCP/IP 通訊協定 
4-4 IPv6 
自我評量 
 
CHAPTER 05網路的種類 
5-1 區域網路 
5-2 廣域網路 
5-3 網際網路 
5-4 Intranet 與 Extranet 
5-5 網際網路連線方式 
自我評量 
 
CHAPTER 06網路服務 
6-1 動態主機組態協定 (DHCP) 
6-2 網際網路名稱服務 (WINS) 
6-3 網域名稱系統 (DNS) 
6-4 補充 
自我評量 
 
CHAPTER 07命令方式操作 
7-1 Ipconfig 
7-2 Ping 
7-3 Tracert 
7-4 Netstat 
7-5 Nslookup 
7-6 Pathping 
自我評量 
 
CHAPTER 08網路的安全與管理 
8-1 網路的安全問題 
8-2 網路的安全措施與管理 
8-3 惡意軟體 
8-4 補充 
自我評量 
 
CHAPTER 09全球資訊網 
9-1 WWW 簡介 
9-2 WWW 伺服器 
9-3 瀏覽器 
9-4 WWW 資源 
9-5 入口網站與網路資源搜尋 
自我評量 
 
CHAPTER 10電子郵件 
10-1 電子郵件簡介 
10-2 電子郵件收發軟體介紹 
10-3 電子郵件其他相關知識 
自我評量 
 
APPENDIX A網路重要名詞整理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42852
  • EISBN:9786263243347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0.8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市面上那麼多網路聖經,要挑一本真正能跟上時代脈動的書並不容易,特別是對於強調「實戰」的我來說,光有理論是不夠的,我更在乎的是那些在企業機房裡每天都會遇到的「眉角」。這本新版在路由協定部分的闡述,確實讓我眼前一亮。像是 OSPFv3 和 BGP 的配置與故障排除邏輯,作者用一種非常貼近工程師思維的方式來撰寫。他們不只是條列指令,而是像在描述一個決策樹,告訴你當遇到某種網路拓撲變化時,路由選擇的優先級是怎麼排出來的。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路徑向量(Path Vector)的分析,對於 BGP 屬性的權重判斷,書中提供了一個非常詳盡的範例,讓我瞬間領悟了 ISP 級別網路互連時,那些看似微小的屬性調整,如何決定數百萬資料流的生死。然而,或許是內容排版的關係,有時候為了兼顧理論的完整性,實作的腳本範例顯得有點冗長,如果能將重點配置檔獨立出來,或者提供一個 QR Code 連結到線上資源庫,讓讀者可以直接複製貼上進行實驗,那將會更貼近我們追求效率的現況。畢竟,在現今的網路環境中,速度和冗餘設計才是王道,這本書在理論深度上達標了,但在「快速部署與驗證」的環節上,仍有優化的空間。

评分

從一個教學輔助工具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架構設計非常嚴謹,每一個章節的結尾都設計了大量的思考題與回顧,這對於自學的讀者來說是極為友善的。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開頭時,會先用一個現實世界中的網路問題作為引子,吸引讀者進入該主題的探討。例如,在講解 QoS(服務品質)時,它沒有直接切入 DiffServ 或 IntServ 的技術細節,而是先模擬了一個視訊會議卡頓的場景,讓人立刻理解為什麼需要 QoS 這個概念。這種「Why」先行、「How」後至的邏輯,大幅降低了閱讀的挫折感。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的優勢在於它的「全景式」的介紹,它試圖涵蓋從實體層到應用層的所有重要技術點,確保讀者不會有知識的盲區。雖然這意味著在某個單點的鑽研深度上,它可能比不上專門探討單一技術的書籍,但對於想在短時間內建立起一個完整網路知識體系的人來說,它的邊際效益非常高。它就像是一個優秀的嚮導,帶著你走完整個網路世界的版圖,雖然不會在你腳下鋪滿所有細小的鵝卵石,但會讓你清楚知道每個城市和地標的位置。

评分

關於這本書的印刷與編排,坦白講,作為一本厚重的教科書,它在紙張選用上確實有下了點功夫,不像有些廉價教科書那樣容易反光或有油墨味,拿在手上閱讀的舒適度是值得肯定的。但真正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在圖形化解釋上的用心。網路概念往往抽象難懂,但這本書幾乎將每一個複雜的協定握手過程,都轉化成了清晰易懂的時序圖(Sequence Diagram)。尤其是當它解釋 IPv6 的位址結構和自動設定機制(SLAAC)時,那張結構分解圖,直接讓我對這個複雜的主題豁然開朗。這說明了編者群在試圖「翻譯」複雜技術語言時,投入了大量的設計心力。不過,如果從內容的「新穎度」來看,雖然是第六版,但對於像容器網路(Container Networking)或是 Serverless 邊緣運算這類近年來快速發展的領域,著墨仍然不多。這不是批評,而是對所有教科書的共同期許,畢竟技術迭代的速度太快了。總結來說,這是一本非常紮實的「基石之書」,適合任何想認真學習網路技術,而非僅僅應付考試的學習者,它提供的框架足以支撐未來數年的技術學習曲線。

评分

這本號稱「第六版」的電腦網路教科書,光是看到書名就讓人有點頭皮發麻,畢竟現在網路技術日新月異,號稱最新的版本,內容深度和廣度就成了我最在意的關鍵。我手邊剛好有一本幾年前買的網路基礎讀物,相較之下,這本新版給我的感覺像是從基礎的骨架直接跳到了比較複雜的結構佈建。首先,針對 OSI 七層模型和 TCP/IP 協定族的講解,我覺得處理得相當細膩,作者並沒有流於表面,而是深入探討了每一層封裝、分用和傳輸的細節,特別是對於資料如何穿越不同網路設備(像是交換器與路由器)的機制,用圖解的方式呈現,確實讓我這個比較偏重實務操作的人,重新審視了理論基礎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對於 ARP 的運作流程,書中不僅畫出了請求與回應的封包結構,還模擬了不同網路環境下的廣播與單播情境,這對於準備任何網路認證考試來說,都是極為扎實的養分。不過,或許是因為篇幅考量,某些較為前沿的網路虛擬化(如 SDN/NFV)的介紹篇幅稍嫌不足,雖然有提到概念,但若能加入更多實際的架構範例,對於想往更高階架構設計發展的讀者來說,會是更棒的加分點。整體來說,它紮實的理論基礎,足以讓一個初學者建立起穩固的知識樹幹。

评分

我認為這本書的另一大亮點,在於它對於「安全」這一區塊的整合度相當高。在過去很多基礎網路書中,資安往往是獨立成冊的章節,但這本新版,卻巧妙地將資安的概念融入到網路運作的各個層面,讓人感覺到網路與安全已經是密不可分的一體兩面。例如,在介紹 L2 交換機的運作原理時,它立即帶出了如 ARP Spoofing 和 MAC Flooding 這類常見的 L2 攻擊手法,並且緊接著說明了如何利用 Port Security 或 DHCP Snooping 來進行防禦。這種「攻擊手法 – 防禦機制」的並行敘述方式,極大地增強了閱讀的實用性。特別是對於防火牆的基礎策略設定,書中對於 NAT(網路位址轉換)的各種模式,像是 One-to-One、Many-to-One 的差異,用大量的表格和流程圖做了清晰的對比,這對於剛接觸防火牆策略規劃的人來說,是個非常好的入門指引。不過,老實說,對於更進階的 IPS/IDS 系統的簽章(Signature)比對原理,內容就顯得有些蜻蜓點水了,這部分或許是為了配合其「基礎到進階」的定位而有所取捨,但如果能更深入探討現代威脅偵測的機器學習應用,那本書的時代感會更強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