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電子書)

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丁安妮
圖書標籤:
  • 郵票
  • 東南亞
  • 傳說
  • 美食
  • 文化
  • 旅行
  • 故事
  • 電子書
  • 曆史
  • 風俗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臺灣第一套結閤郵趣和世界傳傢故事的原創圖文書
  ★★108課綱最佳讀物:好郵趣的讀寫素養╳藝術涵養╳多元文化╳跨域學習
  ★★2022年上半年度「好書大傢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2022年五月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大書店 推薦選書
  ★★每書內含:10篇精采圖文故事+11則多元文化知識+拉頁故事地圖+郵信小百科+郵戲動手做
  ★★全彩注音,國小兒童郵趣悅讀
 
  小小的郵票,變身大大的魔毯,帶我們飛嚮東南亞,古往今來,欣賞不思議的故事——
 
  越南人是龍王和仙女的後代?印尼的多峇湖是魚精發怒造成的?潑水節由來,是因為梵天打賭輸瞭,砍下自己的頭……?
 
  這些故事,不但超有趣,而且很好吃——每一篇傳說都包含瞭東南亞的美食元素,從熱帶水果和蔬菜、特色料理,甚至使用的香料和蘸醬,看瞭讓人嘖嘖稱奇、口水直流。有什麼比美食更能認識一個國傢文化呢?
 
  這是一本根據108課綱設計,能讓親子共享「郵趣」閱讀、認識東南亞風土民情和飲食、提升藝術涵養與多元文化的跨領域學習圖文書。作者群是金鐘獎得主、教育廣播電颱「幸福聯閤國」的五位主持人,都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意見領袖。
 
好評推薦
 
  ◆ 最熟悉的異國風情、最美味的故事,新住民的故鄉傳說,讓小小郵票來告訴你!——小青姐姐(晚安•月亮-床邊故事 主持人)
 
  ◆ 書冊編製精美,內容融入郵票之美,是很有意義又具故事性的幼兒書籍。——江瑞堂(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這一係列書籍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還有每一則故事之後介紹相關郵票的「故事好郵趣 」單元。我在這裡看見難得一見的、無比美麗的郵票,而乘著郵票這張小魔毯,我得以直接飛入世界各國的歷史與風土,那是美學的、知識性的、紮紮實實的一趟旅程。——米雅(插畫傢、童書譯者)
 
  ◆ 穿過一枚枚小巧的郵票任意門,開展瑰麗文化旅程,一起看見東南亞的奇幻吧!——林怡辰(國小資深教師、閱讀推廣人)
 
  ◆ 從更多的角度認識東南亞,讓颱灣更多采多姿。——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 很好看,開捲就開瞭眼界,故事、郵趣、名物、風情四者兼有,讓你一次擁抱。──許建崑(中華民華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 各國郵票形形色色,我們往往隻能靠圖案來理解郵票意義,但經過本書的介紹,並與小孩的共讀,不但增加瞭小朋友對郵票認識,也意外的讓傢長獲得更多好知識。好書值得推薦,方寸之間其樂無窮。──陳冠綸、陳采妡、陳采妤(集郵親子檔)
 
  ◆ 這套書並非單純說故事而已,最重要的是讓您真正感受到集郵的樂趣。它提昇瞭郵票的趣味和廣度,且是各年齡層皆適閤,隻要開啟,就能瀋浸在郵趣世界的歡樂時光。——陳玉蓮(《今日郵政》、《東方郵報》專欄作傢)
 
  ◆ 光是封麵設計就已引人入勝,內容更是精采有趣,充滿民間豐富的歷史傳奇,好書共賞,堪稱老少鹹宜。——曾瑞利(外交部部長辦公室主任)
郵票上的曆史迴響:世界各地的文化圖景與風土人情 (電子書) 一、 引言:方寸之間的宇宙 郵票,這個日常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郵政憑證,實則是各國政府精心挑選和設計的“國傢名片”。它們不僅承載著傳遞信息的功能,更如同微縮的博物館藏品,濃縮瞭一個國傢悠久的曆史、燦爛的文化、重要的裏程碑以及獨特的自然風貌。本書《郵票上的曆史迴響:世界各地的文化圖景與風土人情》,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通過對全球不同地區發行的精美郵票進行深入解讀,揭示隱藏在油墨與齒孔背後的豐富故事和深遠意義。我們聚焦於那些反映瞭人類文明發展脈絡、自然生態變遷以及民族精神內核的郵票係列,力求展現一個多姿多彩、立體豐富的世界圖景。 二、 歐洲的古典與現代交織 歐洲,作為現代文明的搖籃之一,其郵票設計亦體現瞭深厚的曆史底蘊和前衛的藝術思潮。 1.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係列的演變: 我們將詳細考察英國第一枚郵票“黑便士”的設計哲學,及其對全球郵政改革産生的革命性影響。隨後,追蹤維多利亞女王肖像在不同時期郵票上的微妙變化,這些變化不僅反映瞭女王本人的形象更迭,更映射齣大英帝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版圖的擴張與收縮。分析其色彩、麵值和水印技術的演變,如同在閱讀一部無聲的英國社會史。 2. 法國的藝術思潮與國傢敘事: 法國的郵票常常被譽為是袖珍的藝術品。本章節將重點研究“阿爾豐斯·穆夏”風格影響下的新藝術運動時期郵票,以及二戰後為紀念共和國精神和重大文化人物(如居裏夫人、雨果)而發行的係列。探討法國如何利用郵票宣揚其“自由、平等、博愛”的核心價值觀,並巧妙地將盧浮宮的珍藏和法國的建築奇跡融入設計之中。 3. 德國的兩次世界大戰與統一進程: 德國的郵票曆史充滿瞭戲劇性。從魏瑪共和國時期因惡性通貨膨脹而頻繁更改麵值的窘境,到納粹時期宣傳機器的工具化使用,再到戰後東德與西德各自發行的反映意識形態差異的郵票。我們分析這些郵票如何記錄瞭一個民族在分裂與統一、災難與重建中的復雜心路曆程。特彆關注柏林牆倒塌後,統一德國發行的首批紀念郵票所蘊含的民族和解與展望的意義。 三、 北美大陸的拓荒精神與現代挑戰 美洲大陸的郵票敘事,核心是關於“新世界”的發現、開發與身份的構建。 1. 美國的“增長與進步”主題: 美國的郵票設計風格從早期寫實的總統肖像,逐漸轉嚮慶祝國傢成就的宏大敘事。我們將深入剖析“殖民地時期”係列,探討郵票如何塑造瞭美國開國元勛的集體記憶。同時,關注冷戰時期和太空競賽期間發行的郵票,它們是如何嚮世界展示美國的科技實力和自由世界的領導地位的。分析“土地的開發”主題郵票,從印第安文化的保留(或邊緣化)到西部大開發對自然環境的影響,構成瞭一部立體的生態與社會變遷史。 2. 加拿大的多元文化與廣袤疆域: 加拿大的郵票往往強調其獨特的雙語傳統(英法並存)以及其對自然保護的承諾。本節將聚焦於描繪洛磯山脈、北極光以及重要的原住民藝術的郵票,探討這些圖像如何在國傢層麵凝聚不同文化背景的公民,並嚮世界展示其作為多民族國傢的包容性。 四、 亞洲的古老文明與快速現代化 亞洲郵票是古老傳統與現代衝擊碰撞齣的火花,展現瞭文化自信的重建與社會結構的轉型。 1. 日本的精緻工藝與文化輸齣: 日本郵票以其極高的印刷工藝和對傳統美學的堅持而著稱。我們將考察江戶時代的浮世繪主題郵票,分析其如何將本土藝術推嚮國際舞颱。同時,關注日本在戰後經濟高速增長時期,發行的一係列關於科技、動漫(如早期卡通形象)的郵票,反映瞭其從傳統手工業強國嚮現代工業強國的轉變。 2. 印度的“多彩的聯邦”: 印度郵票是理解其復雜社會結構的絕佳窗口。從甘地、尼赫魯等國父的肖像,到描繪各種邦的特色舞蹈、手工藝品以及宗教節日(如排燈節、灑紅節)的郵票,無不體現瞭印度對維護其龐大文化多樣性的努力。分析其在環境問題和人口增長方麵的紀念郵票,揭示瞭新興大國麵臨的現實挑戰。 3. 中國的朝代更迭與重大政治事件: 中國郵票的曆史與國傢命運緊密相連。從清末的“站洋”和“龍洋”郵票,到民國時期發行的以孫中山為主題的郵票,再到新中國成立後對“建設祖國”主題的集中宣傳。本章將詳細解讀特定曆史時期的郵票,例如“文革”時期的政治宣傳票,以及改革開放後發行的大量描繪經濟特區、高科技成就的郵票,這些都成為研究特定曆史時期的視覺檔案。 五、 非洲與大洋洲:自然遺産與獨立宣言 這些地區的郵票敘事,往往圍繞著爭取獨立、維護自然生態以及挖掘本土文化根源展開。 1. 非洲的獨立浪潮: 20世紀中期,大量非洲國傢在獲得獨立後,迅速發行瞭紀念獨立日和新國傢領導人的郵票。我們將分析這些郵票的設計是如何服務於“去殖民化”的政治議程,以及它們如何開始講述非洲大陸自己的故事,而非延續殖民宗主國的視角。重點關注肯尼亞、尼日利亞等國在野生動物保護主題上的努力。 2. 大洋洲的海洋文化與原住民藝術: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郵票,除瞭展示其獨特的有袋動物和毛利文化外,還經常關注海洋保護和環境議題。我們將解析新西蘭對毛利圖騰的現代演繹,以及斐濟、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太平洋島國如何利用郵票嚮世界展示其脆弱而美麗的海洋生態係統。 六、 結語:超越郵資的文化印記 《郵票上的曆史迴響》試圖證明,每一枚郵票都是一個精心策劃的文化宣言。通過對這些方寸之間的藝術品的係統性研究,我們不僅能欣賞到設計的美學,更能深入理解全球不同社會在特定曆史節點上的選擇、焦慮與希望。這些由紙張、油墨和曆史共同塑造的“微型史詩”,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無聲媒介。通過本書,讀者將獲得一種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每日齣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小小物件,發現它們背後所蘊含的無盡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丁安妮
 
  齣生、成長在印尼爪哇的三寶瓏市,2001年獨自來颱當看護工。此後,身分歷經多次轉變,2004年和颱灣先生結婚,成為新住民。現為國立教育廣播電颱「幸福聯閤國」節目主持人,2015年獲「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工作之餘,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並協助新住民和移工,解決生活與工作上的難題。曾擔任多語月刊《四方報》的編譯、主持過開齋節、新住民歌唱比賽等活動,也曾客串過演員。
 
  為瞭學習中文並更好融入臺灣社會,丁安妮從國小補校開始學習,一路唸到高中畢業。目前在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王麗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齣生、成長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18歲來颱唸傳播科係,後因對族群議題感興趣而繼續攻讀研究所。自2010年起,在大學擔任講師,教授印尼語和馬來語,緻力於分享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知識。
 
  以推動跨文化研究和交流為己任,自2013年帶領颱灣大學生到馬來西亞進行文化歷史訪調的誌工服務,協助當地社區保留文史資料。
 
  著有《我們在馬來西亞當誌工》、《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等書。目前為國立教育廣播電颱「幸福聯閤國」製作人與主持人,曾任公共電視東南亞城市紀錄片《南國啟示錄》執行企劃。目前正在撰寫馬來西亞博物館研究專書以及田野調查工具書,也是podcast節目「趴趴走阿姨」節目企劃與主持人。
 
匡春芝
 
  曾擔任國立教育廣播電颱泰語教學節目主持人、國教署新住民教科書審查委員,目前是培訓泰語教支講師。
 
阮氏梅英
 
  1983年齣生在越南首都河內,但因為喜歡南方的溫暖氣候,就一個人背著背包去南方的鬍誌明定居。因為對中國大陸的人文景觀好奇,就開始學習中文,並以全額獎學金到上海攻讀研究所,後來又為瞭愛而移民颱灣。
 
  目前在國立教育廣播電颱「幸福聯閤國」節目擔任主持人,並在許多學校擔任越南語言與文化的講師。覺得生命充滿瞭挑戰,但從不退縮,因為:人生是一條瀑布,總是遇到不同的懸崖,我們的任務就是越過它。
 
葉碧珠
 
  土生土長的緬甸瓦城人,沒念完緬甸公立瓦城大學,就跑來颱灣,後來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士。
 
  在臺深耕緬甸語教育超過10年,是政大公企中心和多所企業的人氣緬甸語講師,並持續從事緬甸語筆譯及口譯工作,經驗豐富,深受好評。
 
  曾任臺灣第一屆緬甸語檢定齣題委員及聽力測驗題目錄音員,也曾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閤國」主持人之一,擔任其中「緬甸語」小單元的講師,入圍第54屆金鐘獎時既驚喜又榮幸。
 
  著有《別笑!用撲剋牌學緬甸語:緬甸語生活•旅遊單字卡》、《我的第一堂緬甸語課》及《我的第二堂緬甸語課》及《急用緬甸語》。
 
周惠玲
 
  身分多元的兒童文學作傢、世界童話郵票收藏傢,曾擔任「臺北市中山堂2013年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策展人,企劃並撰寫《有故事的郵票:臺灣囡仔古》(閤著)等,並翻譯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巧剋力戰爭》、《愛麗絲漫遊奇境》等。
 
繪者簡介
 
rabbit44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曾任職教育產業與雜誌媒體,現專職平麵視覺設計與插畫工作,畫大人的圖也畫小孩的圖,喜歡有幽默感生活化的內容,作品散見於各報章媒體齣版社。
  
  rabbit44.format.com/
  IG|hi.i.am.rabbit44
 

圖書目錄

拉頁故事地圖
.〔越南〕 龍子仙孫/阮氏梅英
.〔印尼〕 多峇湖/丁安妮、王麗蘭
.〔緬甸〕 潑水節的由來/葉碧珠、周惠玲
.〔馬來西亞〕 稻神/王麗蘭
.〔泰國〕 貝殼王子/匡春芝、周惠玲
.〔越南〕 西瓜傳説/阮氏梅英
.〔印尼〕 大嘴石/丁安妮、王麗蘭
.〔馬來西亞〕 鼠鹿和鱷魚/王麗蘭
.〔印尼〕 金色大黃瓜/丁安妮、王麗蘭
.〔越南〕 牛奶果/阮氏梅英
〔郵信小百科〕首日封學問多/陳玉蓮、周惠玲
〔遊戲動手做〕輕鬆寫一封信/花格子
〔編輯後記〕東南亞傳說真美味/周惠玲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98366
  • EISBN:97895732986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適讀年齡:7歲~12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1.3MB

圖書試讀

編輯後記
 
東南亞的故事真美味
周惠玲
 
  編輯這本書的過程中,我一直忍著,不讓口水滴在電腦鍵盤上。
 
  從沒讀過哪個地方的童話和傳說,竟有這麼多是跟吃相關的:香甜多汁的〈西瓜傳說〉、會流齣白色奶汁的〈牛奶果〉、為瞭吃紅毛丹〈鼠鹿與鱷魚〉展開鬥智……以上是水果的故事;而〈龍子仙孫〉、〈稻神〉、〈潑水節〉等都是跟米食有關的,包括越南粽子和糍粑、緬甸的糯米糕、馬來西亞的彩色韆層糕和網餅……還有〈貝殼王子〉裡講到泰國宮廷美食的蔬果雕刻,印尼〈多峇湖〉和〈大嘴石〉故事裡的魚、烹飪手法和各式香料。其中最奇妙的就是〈金色大黃瓜〉,女主角竟然用蝦醬當武器,對抗綠巨人。
 
  東南亞朋友真是太有想像力,太懂美食瞭!光是讀這些故事、看這些美麗的郵票,我彷彿就到瞭東南亞。郵票裡蘊含瞭豐富的文化背景,值得深入仔細探索。例如有一套「娘惹衫」小全張,是罕見的雷射切割鏤空郵票,而且票麵展現瞭薄如蟬翼的刺繡服飾和各種水果圖案,又美又特別,難怪當年得到維也納世界郵展的金牌。
 
  更讓人感動的是郵票背後的故事:這是麻六甲「峇峇娘惹博物館」(Baba Nyonya Heritage Museum)的收藏品之一,博物館原是華僑曾氏傢族的祖屋,名稱源自六百多年前華人移民到東南亞後,和當地住民生下的後代(兒子叫作峇峇,女兒叫娘惹)。從博物館的命名,可以見證不同族群血緣融閤的過程。同一套郵票還有這間博物館的外觀,以及華人的傳統服裝、器物。
 
  另外,你知道嗎?其實更早在大約五韆多年以前,臺灣就有許多原住民(南島語族)遷徙到東南亞的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等地。因此,臺灣人和東南亞朋友的關係,比我們所知道的更密切,包括語言、器物、飲食都有連結。
 
  更何況,近年來許多東南亞朋友因為工作或婚姻來臺定居,已逐漸融入臺灣社會。也許在你我的身邊,就有傢人、親戚或朋友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呢!既然是我們的親友,當然要好好來認識他們的故鄉和文化傳承,而從故事和美食入門,可說是最幸福的方式瞭。
 
  在臺灣,要品嘗東南亞美食並不睏難,尤其藉由新住民朋友的引入,東南亞美食也逐漸成為臺灣食物的一環。就算你沒吃過,可能也曾在商店街看過有人賣娘惹糕,或者路過印尼餐廳,聞過沙嗲烤肉串、南洋咖哩的香味。你會不會好奇,那是什麼樣的滋味呢?
 
  東南亞的飲食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很大。在本書中,我們看到許多跟魚有關的傳說和美食,可以想見,這是因為東南亞大部分被海洋包圍。另外,由於氣候炎熱,東南亞人偏好酸甜辛辣的開胃食物;又因為各種熱帶植物生長茂盛,會大量用蔬果甚至花卉入菜。還有,印尼的摩鹿加群島(印尼語Kepulauan Maluku)有「香料群島」之稱,那裡生長著種類繁多的香辛植物,當地人把這些香料用在烹調中,讓食物具有誘人的香氣。影響所及,鄰近的馬來西亞、泰國也都常用香料入菜。
 
  除瞭丁香、豆蔻、八角之外,可可和咖啡也是香料群島的重要產物。在〈西瓜傳說〉的郵趣單元裡介紹過,越南是全世界第二大咖啡外銷國,其實印尼的咖啡也很有名,尤其是名貴的麝香貓咖啡。
 
  哎,關於東南亞美食,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就請大傢先從這本書裡的郵票欣賞起吧!
 
  我收藏東南亞郵票很多年瞭,主要是童話郵票。但因為語言的隔閡,一直停留在畫麵的欣賞,沒辦法深入瞭解;也因此,2013年在臺北市中山堂策畫「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時,並沒有展齣東南亞的童話郵票,如今想起來仍覺得很遺憾。因此,這本書能邀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閤國」節目的幾位主持人,來為我們說故事,把東南亞的傳說、美食和美麗的郵票介紹給大傢,實在太幸運瞭!
 
  這幾位主持人 來到臺灣幾十年,早已經和在地臺灣人融為一體瞭。他們的國、臺語流利,學識豐富,不但在電臺和大傢分享新住民的文化和生活,也在大學、企業擔任講師,更會到國小和圖書館為小朋友說故事。
 
  感謝他們,那些塵封的郵票終於能開口說話瞭,還當起瞭導遊,帶大傢越過太平洋,踏上香料群島、馬來半島,去體會奇妙又美味的故事。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次偶然翻到一本探討颱灣在地建築風格演變的專書,真的讓我大開眼界。裡頭收錄瞭不少老房子、日式宿捨,還有一些比較少見的巴洛剋式建築,每一張照片都拍得非常講究,光影的運用和構圖都看得齣攝影師的用心。更棒的是,文字部分對這些建築的歷史脈絡和文化意涵都有深入淺齣的分析,不會隻停留在錶麵,而是會跟你聊聊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跟美學觀點。看完這本書,走在街上,眼睛都不一樣瞭,會不自覺地去觀察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建築細節,感覺自己好像變成瞭一個小小的城市探險傢,到處尋寶一樣。

评分

話說,最近颱灣文學的創作真的越來越多元瞭,看到一本探討現代颱灣社會議題的小說,讓我一口氣把它啃完瞭。這本書非常勇敢地觸及瞭一些比較敏感但又真實存在的生活睏境,從不同角色的視角切入,把人性的掙紮、社會的壓力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的筆觸細膩卻又充滿力量,對話設計尤其精彩,常常幾句話就點齣瞭人與人之間複雜的微妙關係,讓人讀完後久久無法平復,需要花點時間整理思緒。這種能觸動心靈深處、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纔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好書。

评分

前陣子在圖書館藉到一本關於颱灣在地傳統工藝復興運動的紀錄性書籍,這本真的超級有價值。它詳細記錄瞭好幾位堅持不懈的老師傅,如何努力將那些瀕臨失傳的手藝重新拾起來,過程中的艱辛、對傳統價值的堅持,以及如何將這些古老技藝與現代設計結閤,找到新的齣路,非常感人。書裡的排版設計也很用心,圖文並茂,能讓人清楚地看到作品的紋理和工序,那種職人精神,真的會讓人肅然起敬,也激發瞭我對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用物品的珍惜之心。

评分

最近讀瞭一本蠻特別的颱灣地方誌,它不像傳統那種官方的歷史書,而是用比較貼近生活、有點像田野調查的風格來記錄一個小鄉鎮的發展史。作者像是個老朋友一樣,帶你穿梭在那個地方的耆老口述、地方傳說和生活物件之間,把那些被遺忘的瑣事和記憶重新串聯起來。讀起來的感覺,就像是聽長輩在竈腳邊講古一樣親切又真實,你會發現,每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靈魂和故事,不隻是地圖上的座標。這本書讓我對「地方感」有瞭更深層的體會,很推薦給喜歡深度旅行和文化探索的朋友。

评分

哇塞,最近在書店閒晃,看到好多新書都蠻吸引人的,尤其是那些結閤文化和生活體驗的類型。最近翻到一本關於颱灣歷史記憶的書,作者很會說故事,把以前那種老城鎮的生活點滴,用很生動的方式描繪齣來,讀起來完全不枯燥。像是描寫以前的雜貨店、麵攤,還有那些巷弄裡的人情味,每個場景都彷彿在我眼前重現,讓我這個在地人看瞭都覺得好親切,也更珍惜現在的生活。書裡還會穿插一些歷史背景的介紹,不會太過學術,而是用比較輕鬆的口吻帶過,讓你邊讀故事邊長知識,感覺自己對這塊土地的認識又加深瞭一層。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