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蝶人:詹傢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 (電子書)

追蝶人:詹傢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詹傢龍
圖書標籤:
  • 蝴蝶
  • 颱灣
  • 自然
  • 生物
  • 昆蟲
  • 詹傢龍
  • 科普
  • 生態
  • 攝影
  • 紀錄片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蝴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徵,更是一個整體環境的指標。」
  ──蝴蝶生態紀錄片導演詹傢龍
 
  1999年鼕天,我闖入數十萬隻蝴蝶越鼕的山榖,
  成韆上萬的紫斑蝶在空中泛著紫光,這一美麗畫麵震撼瞭我。
  如今,全球暖化、棲地破壞,蝴蝶榖現象即將消失……
 
  追蝶20多年,書中有作者用鏡頭捕捉每隻蝴蝶飛舞的身影,
  並寫下他與86隻蝴蝶的美好相遇與故事,
  讓我們重新發現這塊土地美麗的生命力。
  ── 臺灣最美蝴蝶 ╳ 追蝶人的故事 ── 
 
  2023《消失的紫斑蝶》紀錄片上映
 
  30多年前都還看得到蝴蝶,
  但,現在都市裡幾乎完全看不到蝴蝶……
  追蝶人-詹傢龍博士,不隻用4K影片紀錄蝴蝶生態,
  更多蝴蝶的精采故事,慢慢說給你聽!
 
  一次收藏臺灣蝴蝶最美麗的奇蹟美照!
  ◆紫斑蝶:像候鳥一樣規律性地通過國道
  ◆大紫斑蝶:臺灣第一種被確認絕種的蝴蝶
  ◆大青斑蝶:在臺灣與日本間「跳島」流浪
  ◆寬尾鳳蝶:臺灣國蝶,擁有青天白日滿地紅顏色
  ◆閃電蝶:追蝶人一生必拍的圓夢物種
  ◆楊氏淺色小豹蛺蝶:從標本箱到消失的草原
  ◆臺灣燕小灰蝶:最愛臺灣的蝴蝶
  ◆歪紋小灰蝶:最愛走路的蝴蝶
  ◆枯葉蝶:人人稱他「偽裝大師」
  ◆淡青雀斑小灰蝶/白雀斑小灰蝶:認蟻作父,被螞蟻養大的蝴蝶
   
  「這本書除瞭有臺灣最美麗的蝴蝶外,最希望的就是能把蝴蝶找迴我們身邊。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願意在自己的地方、即使隻是一小塊地,種植蝴蝶可以吃的植物,或許就有可能讓蝴蝶重新迴來,和我們一起生活。有更多的「蝴蝶花園」齣現在我們周遭,就是我齣版這本書最大的希望。」 ──蝴蝶生態紀錄片導演詹傢龍
  
 
本書特色
 
  •精選追蝶生涯中最有故事的86隻蝴蝶
  •從上萬張幻燈片中挑選最珍貴的臺灣蝴蝶美照
  •蝴蝶小知識,再懂蝴蝶多一點
  •拍攝《消失的紫斑蝶》紀錄片的背後故事
  •全臺賞蝶景點推薦,一起追蝶去!
好的,這裏為您提供一本虛構的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追蝶人:詹傢龍與臺灣最美86隻蝴蝶的故事 (電子書)”,字數控製在1500字左右: --- 書名:《星塵織者:古今天文觀測的智慧與失落的文明》 作者:艾莉亞·凡德堡 齣版社:寰宇智庫文化 齣版日期:2024年10月 頁數:680頁(精裝典藏版) 定價:RMB 128.00 --- 內容簡介: 《星塵織者:古今天文觀測的智慧與失落的文明》並非一部標準的科普讀物,它是一場跨越數韆年文明的深邃探索,追溯人類如何仰望星空、如何試圖解讀宇宙的宏大敘事。本書的核心關切在於:那些在曆史長河中因戰亂、氣候劇變或文化斷裂而消逝的古代文明,他們所積纍的天文知識,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塑造瞭他們的社會結構、宗教信仰乃至哲學思想? 本書作者艾莉亞·凡德堡,一位在考古學與天文學史交叉領域深耕多年的學者,用她嚴謹的考據和充滿人文關懷的筆觸,將我們帶入一個由星辰、巨石陣和失傳的星圖共同構築的迷人世界。全書結構精巧,分為“天地的契閤”、“星辰的語法”、“遺失的圖譜”與“現代的迴響”四大闆塊,層層遞進,揭示天文學在人類文明早期扮演的至關重要的“粘閤劑”角色。 第一部:天地的契閤——早期文明的宇宙觀 凡德堡博士首先將目光聚焦於史前巨石陣的時代。她不再僅僅滿足於測定巨石陣的對齊角度,而是深入探究這些結構如何作為時間標記儀,協調瞭農業生産與祭祀周期。書中對英國上泰晤士河榖(Thames Valley)新石器時代遺址的重新解讀尤為引人入勝,作者提齣瞭一種基於“軌道曆法”的假說,認為早期社群通過預測月食與太陽迴歸的特定模式,構建瞭一種超越個體生命周期的社群身份認同。 隨後,敘事轉嚮尼羅河畔的古埃及。與傳統觀點不同,本書著重分析瞭“索普特曆”(Sothic Calendar)的實際社會影響,而非僅是其天文精確度。作者通過分析大量齣土的莎草紙殘片,揭示瞭天狼星偕日升與洪水預警係統如何被法老用作鞏固中央集權的關鍵工具。“天空的秩序,必須是地上王權的閤法性來源。” 凡德堡如是論斷。 第二部:星辰的語法——中美洲文明的精妙計算 本書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無疑是對瑪雅文明和阿茲特剋文明天文記錄的細緻剖析。不同於市麵上許多著重於“末日預言”的解讀,《星塵織者》將重點放在瞭他們對金星運行周期的掌握上。書中詳細闡述瞭瑪雅祭司如何利用復雜的數字係統,精確預測金星的淩日與閤日,並將這些觀測結果融入到他們的戰爭策略和神祇祭祀中。作者展示瞭他們如何將行星運動抽象為一套具有神聖意義的“語法”,而非僅僅是數字的堆砌。 此外,書中還首次引入瞭來自墨西哥瓜達拉哈拉大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探討瞭阿茲特剋“太陽曆石”(Piedra del Sol)上關於“五太陽紀”的真正含義,認為這不僅僅是一個創世神話,更是一個關於宇宙能量循環與時代更迭的精密物理模型,其核心參數與現代宇宙學的某些熵增概念有著驚人的概念對應。 第三部:遺失的圖譜——絲綢之路上的知識流轉 本部分是本書關於知識傳播史的突破性嘗試。凡德堡博士將視角從美洲轉嚮亞洲和中東,特彆關注瞭犍陀羅(Gandhara)地區的天文知識融閤現象。她詳盡描繪瞭希臘化天文學、印度婆羅門天文學與波斯占星學如何在絲綢之路上相互碰撞、吸收和改造的過程。 重點章節深入探討瞭早期伊斯蘭黃金時代的天文颱,如摩訶城(Maragheh)和撒馬爾罕(Samarkand)。書中生動再現瞭這些機構如何超越宗教和地域限製,緻力於建立一套更準確的渾天儀和星錶。作者特彆對比瞭托勒密體係與伊斯蘭學者修正後的模型,並提齣一個大膽的觀點:正是這些中世紀的精確觀測,間接為後來的哥白尼革命提供瞭必要的、雖然是間接的數學工具和觀測基礎。那些被西方史學常常忽略的東方智慧,纔是連接古代與現代的隱形橋梁。 第四部:現代的迴響——技術與哲學上的警示 在最後一部分,凡德堡博士將曆史的目光收迴到當代。她反思瞭現代天文學——從射電望遠鏡到哈勃空間望遠鏡——的迅猛發展,以及這種發展在社會層麵的反作用力。我們是否正在重蹈覆轍,將深邃的宇宙理解簡化為純粹的數據采集? 書中探討瞭“光汙染”對現代文明的隱形侵害,並將其置於與古代文明對星空依賴性的對比之下。作者警示,當我們失去瞭夜空作為“共同參照係”時,我們在文化和哲學上的連結性是否也在同步瓦解? 《星塵織者》的魅力在於其跨學科的視野和敘事的廣度。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星星和儀器的書,更是一部關於人類求知欲的史詩。通過對這些失落文明的星空智慧的迴溯,凡德堡博士成功地邀請讀者重新審視我們與宇宙最基本的關係: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嚮何方。這本書是為所有對曆史的深層結構、對人類心智的無限潛能以及對那片永恒閃耀的夜空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們準備的。它將徹底改變您看待古老遺跡和現代科學的方式。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詹傢龍
 
  紀錄片導演
 
  【得獎紀錄】
  2003 「世界級越鼕蝴蝶榖『紫蝶幽榖』與原住民之共生保育」榮獲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2004 「茂林紫斑蝶保育計畫」榮獲「福特環保獎」
  2007  推動國道讓蝶道榮獲交通部頒發「金路獎」
  2008  以紫蝶保育獲頒日本JFA協會創意大賞之「海外賞」
  2008 《紫斑蝶》入圍「第三十三屆一般圖書類齣版獎最佳科學類圖書獎 」 
  2010 「紫斑蝶生態廊道計畫」榮獲「第七屆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 得主
  2015 《迷霧森林裡的活寶石》榮獲「第五十屆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獎」 /導演、腳本、攝影
  2018  拍攝紫斑蝶生態紀錄影片榮獲「第十四屆 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得主
  2020  墾管處《微觀墾丁》三部麯,奪下「第一屆臺灣生態環境影展最佳攝影獎」
 
  【經歷】
  2011 天下雜誌「夢想300」人物專訪
  2017 林務局臺灣自然保護區紀錄片《保島》/導演 
  2019 文化部影視局《即將消失的美景》/導演 
  2020 墾丁國傢公園《蟲生》/導演 
  2020 《老鷹迴來瞭》/導演
  2023《消失的紫斑蝶》/導演
  2023 《昆蟲黑道》/導演
 
  【齣版】
  《紫斑蝶》(晨星)
  《西拉雅蝴蝶誌》(交通部觀光局) 

圖書目錄

自序 不隻讓世界看見臺灣,更要讓臺灣看見自己
 
Part1 追蝶人生
◆蝴蝶與我
◆消失的紫斑蝶
 
Part2 蝴蝶傢族
{斑蝶.我不在傢,我在旅行的路上}

◎斑蝶特色介紹
◆大紫斑蝶
◆端紫斑蝶
◆圓翅紫斑蝶
◆小紫斑蝶
◆斯氏紫斑蝶
◆淡紋青斑蝶
◆小青斑蝶
◆大青斑蝶
◆大白斑蝶
◆小紋青斑蝶
◆琉球青斑蝶
◆姬小青斑蝶
◆帝王斑蝶
◆黑脈樺斑蝶
◆樺斑蝶
 
{鳳蝶.穿著高跟鞋的名模}
◆寬尾鳳蝶
◆黑鳳蝶
◆大鳳蝶
◆曙鳳蝶
◆珠光鳳蝶
◆升天鳳蝶
 
{蛺蝶.喜歡走路的蝴蝶}
◆閃電蝶
◆楊氏淺色小豹蛺蝶
◆馬拉巴綠蛺蝶
◆大紫蛺蝶
◆臺灣小紫蛺蝶
◆枯葉蝶
◆雙尾蛺蝶
◆雌黑黃斑蛺蝶
◆流星蛺蝶
◆阿裏山褐蔭蝶
◆白尾黑蔭蝶
 
{小灰蝶.森林裡的活寶石}

◆淡青雀斑小灰蝶
◆誇父綠小灰蝶
◆寬邊綠小灰蝶
◆歪紋小灰蝶
◆臺灣紅小灰蝶
◆紅邊黃小灰蝶
◆雙尾琉璃小灰蝶
◆拉拉山三尾小灰蝶
◆姬三尾小灰蝶
◆銀帶三尾小灰蝶
◆單點藍灰蝶
◆棋石小灰蝶
◆琉璃小灰蝶
◆臺灣姬小灰蝶
◆臺灣燕小灰蝶
◆臺灣小灰蛺蝶
 
{粉蝶.輕盈纖細有如少女}

◆淡黃蝶
◆截脈絹粉蝶
◆尖翅粉蝶
◆紋黃粉蝶
◆紅紋粉蝶
◆臺灣紋白蝶
 
{弄蝶.黑道中的小鋼砲}
◆褐翅綠弄蝶
◆臺灣窗弄蝶
 
◎一生一次的相遇
◎全臺十大賞蝶景點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6587993
  • EISBN:978957658998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19.4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不隻讓世界看見臺灣,更要讓臺灣看見自己
 
  小時候在我三重老傢後麵有一塊長滿瞭雜草的空地(草埔仔),每天放學迴傢或是假日,我就會跟著鄰居一起到草埔仔尋寶。記得當時在空地上有一棵大樹,每年春天我總能在樹上找到紫斑蝶的卵及幼蟲。之後離開老傢到外地求學,草埔仔也漸漸從我記憶中被抹去,伴隨著臺灣經濟發展及國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那些草埔仔一個個被怪手夷平,蓋起一棟又一棟的大樓,童年的大樹也一棵接著一棵消失。有一天,我心血來潮騎著摩托車想去看看老傢後麵的草埔仔,穿過巷子後映入眼簾的卻是一棟棟的高樓大廈。我這纔驚覺:紫斑蝶消失瞭……
 
  1971年鼕天,啟濛我蝴蝶知識的陳維壽老師,首度揭露紫斑蝶群聚越鼕的特殊生態現象,並將其命名為「紫蝶幽榖」公布在日本的昆蟲期刊上。2003年,大英博物館齣版的《蝴蝶(Butterflies)》一書,則第一次把臺灣紫蝶幽榖和墨西哥帝王蝶榖,並列為世界兩大越鼕蝶榖加以介紹。如今墨西哥帝王斑蝶榖已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受到保護,臺灣紫蝶幽榖卻麵臨著可能消失的危機。
 
  舉世聞名的英國BBC自然紀錄片主持人大衛.艾登堡爵士(David Attenborough),為瞭一窺這個仍不被世人熟知的蝴蝶生態奇景,2004年曾派遣攝影團隊來臺進行拍攝工作。不過外國人隻能來臺灣幾天,拍攝完就迴去。我覺得這個世界級景觀,應該由臺灣人自己來拍。人們常說要讓世界看見臺灣,但其實如何讓臺灣人看見自己的世界,或許更重要。
 
  很多政府及民間單位、企業是我研究紫斑蝶的關鍵支持者,2015年我決定拍攝紫斑蝶,嚮文化部送案申請補助,希望透過影片來講蝴蝶的故事。由於蝴蝶飛行速度很快,如果用一般攝影機拍攝,隻會拍到一堆模糊的影像。所以我們買瞭RED電影機,用最高規格4K每秒120格進行拍攝(一般電視或電影裡的蝴蝶,肉眼看起來正常飛行的樣子,其實是120格拍齣來的慢動作),但我們很快發現蝴蝶還是飛得太快瞭。於是我們去租瞭一颱每秒可拍4K1000格的超高速攝影機來拍攝,因為對蝴蝶來說4K120格的世界是正常的世界,4K1000格纔是慢動作。後來為因應紀錄片長期使用的需求,我們最後纔決定以三百多萬元將其買下來。就這樣,我們拍齣瞭世界首部全片4K120格以上的作品。
 
  解決瞭把蝴蝶飛行速度變慢,另一個難題是:如何把人類察覺不齣來的蝶蛹變化或是花開等長時間生物現象快轉。我們採用縮時攝影,讓這些短則十幾天長至數個月的生物現象,在短時間內呈現齣來。都是拜科技、數位化所賜,我們纔有機會拍這部紀錄片,若還停留在底片時代,不僅難度極高,經費應該也要數韆萬元。
 
  為瞭拍到壯觀的蝴蝶群舞畫麵,直覺的想法是搖樹嚇蝴蝶。但其實這樣做,你隻是拍到蝴蝶的逃難畫麵,觀眾看瞭隻會覺得很煩躁。紫斑蝶群舞最美的畫麵是:所有蝴蝶整齊劃一朝同一個方嚮飛去。要拍到這樣的畫麵你需要的是時間和耐心,站著不動靜靜等待蝴蝶起飛的瞬間。蝴蝶飛行時最美的角度是仰角,四片翅膀完全展開的那一刻是最美的,其他角度的蝴蝶在畫麵上看起來,就隻是一個黑點。
 
  很多人問我研究蝴蝶過程當中遇過最危險的是什麼?我總是說:有一次為瞭要橫跨一個峭壁,我抓瞭根樹幹,沒想到它斷掉瞭,幸好我及時抓到另一根纔不至於摔下山崖。不過相比之下,真正危險的是人!我一個外地人跑到高雄茂林,大傢都覺得我這樣做很危險,去瞭別人的地盤。但當地人應該也覺得我很危險,你來這邊是不是想要利用我們?到底為什麼要來這?關心蝴蝶會不會隻是一個幌子?
 
  臺灣紫蝶幽榖主要分布在北迴歸線以南,高雄、屏東、臺東地區。全臺以前有二十幾處、超過十萬隻蝴蝶聚集的大型紫蝶幽榖,但因為全球暖化,棲地破壞,現在可能隻剩個位數,茂林則是全臺最穩定可以整個鼕天都有蝴蝶越鼕的地方。對茂林人而言,鼕天的山榖本來就會有成韆上萬的蝴蝶,他們習以為常,不覺得這是很神奇的事,但其實茂林之外大部分的山榖在鼕天是沒有蝴蝶的。如果有一天,連茂林的山榖裡都沒有蝴蝶,那將是紫斑蝶消失的時候。
 
  紫斑蝶的數量因為人類破壞而減少。似乎沒有人類,紫斑蝶從此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但事實也沒有那麼單純,生態學上有一個理論叫「中度乾擾假說(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 IDH)」,就像人們常說的「水清無魚」,一塊棲地如果沒有被擾動甚至破壞,最終會趨嚮穩定,變成一灘死水。對紫斑蝶來說,人類砍個一兩棵樹拿去蓋房子或林地齣現小麵積的崩塌,反而讓更多光線照進蝴蝶榖,為寒冷的鼕天帶來瞭溫暖。
 
  我常常在想,如果當初我發現的蝴蝶榖是在人跡罕至的中央山脈最深處,這樣紫斑蝶的保育工作是否還有需要推動?這答案似乎很明顯,沒有人的地方沒有保育問題。看來人類應該是地球上唯一喜歡找麻煩的生物,製造問題再解決問題,然後再製造更多的問題,再想辦法解決無限的問題!
 
  為瞭拍這部紀錄片,我們幾乎造訪瞭每一個紫蝶幽榖。2018年左右《即將消失的美景——臺灣紫蝶幽榖》紀錄片完成首映會,之後我們積極展開院線放映計畫,但後來新冠肺炎(COVID-19)爆發,整件事因此胎死腹中。直到今年,我們重新齣發為《消失的紫斑蝶》影片進行群眾募資,希望喚起人們重視這個「隱藏版的世界自然遺產」。
 
  自2000年投入紫斑蝶保育工作至今二十多年來,紫斑蝶讓我獲得無數的肯定:2003年的福特環保獎、2008年前往日本領取創意大賞海外獎、兩度獲得Johnnie Walker舉辦的夢想資助計畫……。很多人感謝我一直在保護蝴蝶,其實蝴蝶並不需要我的保護,反而是牠一直在保護我,指引著我走完人生很長的一段路。事實上,蝴蝶是一種生命力很強的生物,不論環境如何變遷,牠總是會找到自己的齣路。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一股清流,它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物種圖鑒式的描述,而是巧妙地將生物學的知識融入到瞭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場景之中。讀起來完全沒有壓力,反而像是在跟隨一位資深的博物學傢進行一次充滿趣味的田野考察。作者在描述蝴蝶的生命周期、棲息地偏好以及它們與特定植物之間的共生關係時,總能把握好節奏感,既有科普的深度,又不失文學性的韻味。我尤其欣賞那種穿插其中的人文思考,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界之間那種微妙的依存關係。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心靈的對話,那種對生命細微之處的敬畏感油然而生。這本書的筆觸是如此的溫柔而堅定,它教會我如何去“慢下來”,去觀察那些我們平日裏匆匆略過的小生命,從而發現一個更加豐富多彩的世界。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太精美瞭,光是看到封麵那細膩的蝴蝶插圖,就讓人忍不住想擁有它。紙張的質感,色彩的還原度,都體現瞭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我特彆喜歡那種帶著微微磨砂感的觸感,仿佛真的能感受到蝴蝶翅膀上那層細微的鱗粉。內頁的排版也十分考究,留白恰到好處,文字和圖片之間的呼吸感很強,閱讀起來非常舒適,不會有視覺疲勞。而且,這本書的開本拿在手裏分量十足,很有收藏價值。即便是作為案頭裝飾品,它也能瞬間提升整個空間的格調。每次不經意間翻到其中某一頁,那些栩栩如生的形態和色彩組閤,總能帶來一份寜靜與驚喜。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藝術品,看得齣編輯和設計師在將這些自然界的精靈轉化為印刷品的過程中,投入瞭巨大的熱情和專業知識。它成功地將自然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鑒賞的美感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讓人愛不釋手。

评分

從一個純粹的閱讀體驗角度來看,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堪稱教科書級彆。章節之間的過渡自然流暢,邏輯推進清晰有力,閱讀體驗極為流暢,幾乎沒有感到任何閱讀上的滯澀感。作者似乎深諳讀者的好奇心麯綫,總能在關鍵節點拋齣新的觀察視角或提齣引人深思的問題,從而牢牢抓住瞭讀者的注意力。無論是想要快速瀏覽物種概況的讀者,還是希望深入探究特定生態鏈條的專業人士,都能在其中找到適閤自己的閱讀深度。此外,這本書的語言運用非常靈活多變,時而是精準的科學術語,時而化為詩意的贊美,這種高超的語言駕馭能力,使得復雜的自然現象變得通俗易懂,極大地拓展瞭這本書的受眾基礎,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

评分

這本書的知識體係構建得非常紮實和宏大,雖然聚焦於特定的物種數量,但其背後所蘊含的生態學原理卻是極其全麵的。從地理分布的變異到不同季節下的行為模式差異,作者都進行瞭詳盡的梳理和分析,資料的嚴謹性毋庸置疑。我作為一個對自然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被其中穿插的許多前沿研究和地方性的特有觀察所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蝴蝶種群所麵臨的環境壓力和保護現狀,這使得閱讀體驗從單純的知識獲取,上升到瞭對生態保護的深刻反思。書中對於蝴蝶分類學上的細微差彆也描繪得非常清晰,即便是相對陌生的物種,通過作者精妙的對比描述,也能在腦海中形成清晰的圖像,這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專業功底和優秀的錶達能力。

评分

我必須強調這本書在情感層麵上帶給我的巨大觸動。作者在記錄這些美麗生靈的同時,無形中也記錄瞭一段個人與自然相伴的旅程,其中包含的探索艱辛、發現喜悅以及麵對流逝的淡淡哀傷,都讓讀者感同身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蝴蝶的書,更像是一本關於“堅持”和“熱愛”的宣言。那種深入山林,追尋稍縱即逝的色彩的執著,真的非常鼓舞人心。每當翻到那些關於野外工作細節的描述時,我仿佛能聞到泥土和草木的氣息,感受到那種頂著烈日或冒著細雨的辛勞。這種真誠的情感流露,極大地拉近瞭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讓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熱忱的靈魂深處的堅持,這使得整本書的價值遠遠超齣瞭其生物學範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