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31:牛李兩黨殊死鬥 (電子書)

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31:牛李兩黨殊死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袁樞
图书标签:
  • 柏楊
  • 通鑑紀事本末
  • 牛李黨爭
  • 歷史
  • 政治
  • 電子書
  • 古典文學
  • 史書
  • 唐朝
  • 人物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同一個「中國」之下,互相恨入骨隨,互相屠殺,而且只有禽獸才做得出、甚至連野獸都不忍做得出的殘忍行為,全部出鞘,以致使中國人聲譽大噪,以「窩裡鬥」的花樣之多、殺戮同胞骨肉之凶、出手之狠,用心之毒,聞名世界。   

  可以和二十世紀媲美的,有九世紀二○至四○年代,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牛李兩黨之鬥。當全國兵變晨起,宦官權力鼎盛之際,唐王朝中央政府卻爆出慘烈的「文鬥」。以牛僧孺 李德裕分別為首的兩大派系,互相爭奪宰相位置。表面上看起來,簡直和現代民主社會的政黨輪替,一模一樣。實際上當然不同,牛 李兩黨,每人脖子上,都架著鋼刀。他們都是聰明的,在某一方面講,也都是紳士君子,可是窩裡鬥使他們完全扭曲。

  狹義的說:民主政治也是窩裡鬥,但民主政治使鬥爭透明化,建立民主文明,民主和文明可以使罪惡減到最低程度。牛 李兩黨,加上現代馬克思一黨,則除了陰謀,還是陰謀,所以舉目所及,一片漆黑。看了牛 李惡鬥的史蹟,無不悚然!

《光绪朝中后期中日关系史研究(1875-1911)》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1875年至1911年间,清朝光绪年间中日两国关系的复杂演变历程。这一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动荡和关键的阶段,中国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兴起到最终失败,日本则完成了明治维新,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本书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两国关系的各个面向,包括外交交涉、军事冲突、经济渗透以及文化思想的碰撞与影响。 全书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近代中日关系从早期相对平稳到最终爆发甲午战争,再到战后日本势力全面渗透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分:序幕与早期接触(1875-188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概述了明治维新后日本对华战略的形成背景,及其对“大陆政策”的初步构想。重点探讨了1875年日本借“江风事件”对台湾出兵(牡丹社事件)的交涉过程。通过对清政府内部的反应、李鸿章等人的应对策略进行细致梳理,揭示了清廷在面对新兴的日本威胁时所表现出的初期的战略迷茫与外交手腕的稚嫩。此阶段的外交交涉虽然以中国的“胜利”告终(日本退兵并获得赔款),但其暴露出的海军和外交体系的弊端,为后续的冲突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朝鲜半岛的角力与危机(1880年代中期) 朝鲜半岛作为中日两国地缘政治的核心利益区,是此阶段冲突的焦点。本书详细分析了清政府“宗主权”观念与日本“平等主权”主张之间的根本性矛盾。重点研究了袁世凯在朝鲜的早期经营,以及日本势力如何通过经济援助和政治渗透来扶植亲日派势力。详细还原了1882年的“壬午兵变”及其引发的中日外交危机,以及李鸿章力图通过《中日朝鲜商务专条》等方式暂时稳定局势的努力。通过对中日两国在汉城(今首尔)的外交机构活动进行对比研究,揭示了双方在朝鲜半岛控制权上的暗流涌动。 第三部分:中日争端白热化与甲午战争的爆发(1885-1895) 本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之一。首先,对《天津会议专条》(1885年)签订后的中日关系进行了深入考察,分析了条约的短期稳定作用和长期隐患。随后,聚焦于中日双方在朝鲜半岛的军事部署和外交博弈。详细阐述了日本方面如何利用国内政治环境(如军部势力的崛起和舆论的煽动)来推动对华开战的决策过程。 在叙述战争爆发的导火索——东学党起义和日本出兵的过程中,本书摒弃了单纯的军事史叙事,而是着重分析了清政府内部在战争准备、决策失误(如对李鸿章和北洋水师的定位偏差)以及战时指挥体系的混乱。通过对甲午战争关键战役的梳理,特别是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本书力求揭示清朝制度性衰弱如何最终导致了决定性的军事失败。 第四部分:战败与屈辱的《马关条约》(1895年) 战败后的外交斡旋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朝国际地位的断崖式下跌。本章详细剖析了三国干涉还辽的复杂性,不仅分析了俄、德、法三国的地缘政治考量,也考察了清政府内部(如翁同龢、荣禄等)对利用外部力量以对抗日本的策略。随后,本书深入解读了《马关条约》中关于割让台湾、赔款巨额以及“准许日本设厂”等条款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民族心理造成的深远影响。割让台湾后的抗日斗争(如台湾民主国)也被纳入研究范畴,以展现民间对亡国之痛的反应。 第五部分:战后日本对华的渗透与扩张(1896-1904) 甲午战后的日本,并没有因为在三国干涉中失去了辽东半岛而停止扩张。本部分着重研究了日本如何利用《马关条约》带来的特权,在长江流域及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和资本渗透。重点分析了日本企业在华投资的类型、范围及其对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冲击。同时,本书也考察了中国知识分子和改革派(如康有为、梁启超)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学习和反思,以及日本对中国“戊戌变法”的影响与态度。在外交上,关注了日本如何借八国联军侵华之机,进一步巩固其在朝鲜的势力。 第六部分:日俄战争与朝鲜的最终沦陷(1904-1911) 日俄战争是东亚格局的又一次重塑。本书将此战视为中日两国关系演变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通过观察日本与俄国在东北亚的角力,来反观中国地位的被动性。详细分析了日本如何利用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为日后吞并朝鲜铺平道路。最后,本书以1910年日本强行吞并朝鲜(合并朝鲜半岛)为终点,总结了光绪朝中后期中日关系发展的总体脉络:从相互试探到全面冲突,再到最终中国在东北亚的体系性失败,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清王朝“新政”的巨大冲击。 研究方法与史料基础 本书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对中国“外交档案”、清宫“档奏折”、中日双方官方及私人回忆录、西方使节报告以及大量近代报刊资料的交叉印证之上。研究方法上,本书力求超越单纯的线性叙事,运用结构主义和新文化史的视角,分析体制、精英心态与社会反应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求提供一个更具层次感和复杂性的近代中日关系图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3242987
  • EISBN:97895732984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对历史人物“局限性”的深刻体认。在许多历史叙事中,我们倾向于将英雄塑造成完美无瑕的符号,或者将奸佞描绘成纯粹的恶魔。但在这部作品中,所有人都被置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现实困境之中进行审视。你会看到那些做出“高明”决策的人,往往是基于极其有限的信息和巨大的生存压力;也会看到那些看似“愚蠢”的失误,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体制性缺陷。这种去神化、还原人性的叙事,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它让我们意识到,历史的进程,往往是由一群有血有肉、充满缺陷的人,在充满不确定性的迷雾中摸索前行所共同塑造的结果,这种洞察力,比单纯的史实罗列要深刻得多,也更具警示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智力搏击。它要求读者调动起所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去跟上作者那跳跃而富有逻辑的思维链条。作者似乎特别擅长运用对比和类比的手法,将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串联起来,揭示出隐藏在历史表象之下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每当我以为自己已经洞悉了某个事件的走向时,作者总能适时地抛出一个新的角度或一段未曾关注的史料,瞬间将我的认知推向一个新的高度。这种挑战读者的叙事策略,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留下一个模糊印象的通俗读物,而是会迫使你停下来,合上书卷,在脑海中反复推演、重新组织你对那个时代的基本认知。

评分

这本史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史学界的“清流”,完全颠覆了我对传统编年体史书的刻板印象。作者的笔触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雕刻家,将历史事件的脉络勾勒得既宏大又细腻。他似乎不满足于简单地记录“发生了什么”,更着迷于剖析“为什么会发生”以及“这对后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感觉到自己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亲眼目睹那些权谋的角力与人性的挣扎。书中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尤为精妙,即便是那些被后世标签化的历史人物,在这里也呈现出了多维的复杂性,他们的决策不再是脸谱化的善恶之分,而是充满了现实的考量和无奈的挣扎。这种深刻的洞察力,使得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幕幕鲜活的人生戏剧,引人深思,让人在惊叹之余,不得不对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进行更深层次的叩问。

评分

对于热衷于探究政治生态演变的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宝藏。它没有采取那种教科书式的、扁平化的叙事结构,反而像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治观察家在进行深度复盘。作者对权力运作机制的理解,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书中对朝堂上那些微妙的权力平衡、地方势力的崛起与制衡,都有着令人拍案叫绝的分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史料时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从不盲从于一家之言,而是将多方证据进行交叉比对、去伪存真,最终构建出一个相对稳健且充满张力的历史图景。这种严谨而不失趣味的写作风格,使得即便是对于历史细节不甚熟悉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节奏,同时又不失学术上的厚重感,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难能可贵。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其扎实,带着一股久经沉淀的古典韵味,但又绝非故作高深、晦涩难懂。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显露出一种老派文人的功力,每一个形容词、每一个动词的选择都恰到好处,充满了画面感和力量感。尤其是在描绘冲突和危机时,文字的节奏感和张力被拿捏得炉火纯青,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声响,闻到硝烟弥漫的气息。然而,这种古典美学并未成为理解历史的障碍,相反,它像一层精致的滤镜,让历史的厚重感得到了最完美的呈现。读起来酣畅淋漓,既满足了对史料的渴求,也享受了一场文字的盛宴,这种平衡是极为难得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