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31:牛李兩黨殊死鬥 (電子書)

柏楊版通鑑紀事本末31:牛李兩黨殊死鬥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袁樞
圖書標籤:
  • 柏楊
  • 通鑑紀事本末
  • 牛李黨爭
  • 歷史
  • 政治
  • 電子書
  • 古典文學
  • 史書
  • 唐朝
  • 人物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整個二十世紀,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在同一個「中國」之下,互相恨入骨隨,互相屠殺,而且隻有禽獸纔做得齣、甚至連野獸都不忍做得齣的殘忍行為,全部齣鞘,以緻使中國人聲譽大噪,以「窩裡鬥」的花樣之多、殺戮同胞骨肉之凶、齣手之狠,用心之毒,聞名世界。   

  可以和二十世紀媲美的,有九世紀二○至四○年代,長達三十年之久的牛李兩黨之鬥。當全國兵變晨起,宦官權力鼎盛之際,唐王朝中央政府卻爆齣慘烈的「文鬥」。以牛僧孺 李德裕分別為首的兩大派係,互相爭奪宰相位置。錶麵上看起來,簡直和現代民主社會的政黨輪替,一模一樣。實際上當然不同,牛 李兩黨,每人脖子上,都架著鋼刀。他們都是聰明的,在某一方麵講,也都是紳士君子,可是窩裡鬥使他們完全扭麯。

  狹義的說:民主政治也是窩裡鬥,但民主政治使鬥爭透明化,建立民主文明,民主和文明可以使罪惡減到最低程度。牛 李兩黨,加上現代馬剋思一黨,則除瞭陰謀,還是陰謀,所以舉目所及,一片漆黑。看瞭牛 李惡鬥的史蹟,無不悚然!

《光緒朝中後期中日關係史研究(1875-1911)》 內容提要 本書聚焦於1875年至1911年間,清朝光緒年間中日兩國關係的復雜演變曆程。這一時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動蕩和關鍵的階段,中國經曆瞭洋務運動的興起到最終失敗,日本則完成瞭明治維新,走上瞭殖民擴張的道路。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礎,深入剖析瞭這一時期兩國關係的各個麵嚮,包括外交交涉、軍事衝突、經濟滲透以及文化思想的碰撞與影響。 全書共分為六個主要部分,層層遞進地展現瞭近代中日關係從早期相對平穩到最終爆發甲午戰爭,再到戰後日本勢力全麵滲透的動態過程。 第一部分:序幕與早期接觸(1875-1880年代初) 本部分首先概述瞭明治維新後日本對華戰略的形成背景,及其對“大陸政策”的初步構想。重點探討瞭1875年日本藉“江風事件”對颱灣齣兵(牡丹社事件)的交涉過程。通過對清政府內部的反應、李鴻章等人的應對策略進行細緻梳理,揭示瞭清廷在麵對新興的日本威脅時所錶現齣的初期的戰略迷茫與外交手腕的稚嫩。此階段的外交交涉雖然以中國的“勝利”告終(日本退兵並獲得賠款),但其暴露齣的海軍和外交體係的弊端,為後續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第二部分:朝鮮半島的角力與危機(1880年代中期) 朝鮮半島作為中日兩國地緣政治的核心利益區,是此階段衝突的焦點。本書詳細分析瞭清政府“宗主權”觀念與日本“平等主權”主張之間的根本性矛盾。重點研究瞭袁世凱在朝鮮的早期經營,以及日本勢力如何通過經濟援助和政治滲透來扶植親日派勢力。詳細還原瞭1882年的“壬午兵變”及其引發的中日外交危機,以及李鴻章力圖通過《中日朝鮮商務專條》等方式暫時穩定局勢的努力。通過對中日兩國在漢城(今首爾)的外交機構活動進行對比研究,揭示瞭雙方在朝鮮半島控製權上的暗流湧動。 第三部分:中日爭端白熱化與甲午戰爭的爆發(1885-1895) 本部分是全書的核心之一。首先,對《天津會議專條》(1885年)簽訂後的中日關係進行瞭深入考察,分析瞭條約的短期穩定作用和長期隱患。隨後,聚焦於中日雙方在朝鮮半島的軍事部署和外交博弈。詳細闡述瞭日本方麵如何利用國內政治環境(如軍部勢力的崛起和輿論的煽動)來推動對華開戰的決策過程。 在敘述戰爭爆發的導火索——東學黨起義和日本齣兵的過程中,本書摒棄瞭單純的軍事史敘事,而是著重分析瞭清政府內部在戰爭準備、決策失誤(如對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的定位偏差)以及戰時指揮體係的混亂。通過對甲午戰爭關鍵戰役的梳理,特彆是黃海海戰和威海衛之戰,本書力求揭示清朝製度性衰弱如何最終導緻瞭決定性的軍事失敗。 第四部分:戰敗與屈辱的《馬關條約》(1895年) 戰敗後的外交斡鏇和《馬關條約》的簽訂,標誌著清朝國際地位的斷崖式下跌。本章詳細剖析瞭三國乾涉還遼的復雜性,不僅分析瞭俄、德、法三國的地緣政治考量,也考察瞭清政府內部(如翁同龢、榮祿等)對利用外部力量以對抗日本的策略。隨後,本書深入解讀瞭《馬關條約》中關於割讓颱灣、賠款巨額以及“準許日本設廠”等條款對中國社會、經濟和民族心理造成的深遠影響。割讓颱灣後的抗日鬥爭(如颱灣民主國)也被納入研究範疇,以展現民間對亡國之痛的反應。 第五部分:戰後日本對華的滲透與擴張(1896-1904) 甲午戰後的日本,並沒有因為在三國乾涉中失去瞭遼東半島而停止擴張。本部分著重研究瞭日本如何利用《馬關條約》帶來的特權,在長江流域及其他地區進行經濟和資本滲透。重點分析瞭日本企業在華投資的類型、範圍及其對中國傳統手工業的衝擊。同時,本書也考察瞭中國知識分子和改革派(如康有為、梁啓超)對日本明治維新的學習和反思,以及日本對中國“戊戌變法”的影響與態度。在外交上,關注瞭日本如何藉八國聯軍侵華之機,進一步鞏固其在朝鮮的勢力。 第六部分:日俄戰爭與朝鮮的最終淪陷(1904-1911) 日俄戰爭是東亞格局的又一次重塑。本書將此戰視為中日兩國關係演變中的一個關鍵轉摺點——通過觀察日本與俄國在東北亞的角力,來反觀中國地位的被動性。詳細分析瞭日本如何利用戰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為日後吞並朝鮮鋪平道路。最後,本書以1910年日本強行吞並朝鮮(閤並朝鮮半島)為終點,總結瞭光緒朝中後期中日關係發展的總體脈絡:從相互試探到全麵衝突,再到最終中國在東北亞的體係性失敗,以及由此帶來的對清王朝“新政”的巨大衝擊。 研究方法與史料基礎 本書的研究主要建立在對中國“外交檔案”、清宮“檔奏摺”、中日雙方官方及私人迴憶錄、西方使節報告以及大量近代報刊資料的交叉印證之上。研究方法上,本書力求超越單純的綫性敘事,運用結構主義和新文化史的視角,分析體製、精英心態與社會反應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求提供一個更具層次感和復雜性的近代中日關係圖景。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3242987
  • EISBN:978957329849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真正讓我感到震撼的,是作者對曆史人物“局限性”的深刻體認。在許多曆史敘事中,我們傾嚮於將英雄塑造成完美無瑕的符號,或者將奸佞描繪成純粹的惡魔。但在這部作品中,所有人都被置於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和現實睏境之中進行審視。你會看到那些做齣“高明”決策的人,往往是基於極其有限的信息和巨大的生存壓力;也會看到那些看似“愚蠢”的失誤,背後卻隱藏著深刻的體製性缺陷。這種去神化、還原人性的敘事,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可信度和代入感。它讓我們意識到,曆史的進程,往往是由一群有血有肉、充滿缺陷的人,在充滿不確定性的迷霧中摸索前行所共同塑造的結果,這種洞察力,比單純的史實羅列要深刻得多,也更具警示意義。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智力搏擊。它要求讀者調動起所有的曆史知識儲備,去跟上作者那跳躍而富有邏輯的思維鏈條。作者似乎特彆擅長運用對比和類比的手法,將看似不相關的事件串聯起來,揭示齣隱藏在曆史錶象之下的深層結構性矛盾。每當我以為自己已經洞悉瞭某個事件的走嚮時,作者總能適時地拋齣一個新的角度或一段未曾關注的史料,瞬間將我的認知推嚮一個新的高度。這種挑戰讀者的敘事策略,極大地激發瞭我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後隻留下一個模糊印象的通俗讀物,而是會迫使你停下來,閤上書捲,在腦海中反復推演、重新組織你對那個時代的基本認知。

评分

對於熱衷於探究政治生態演變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亟待挖掘的寶藏。它沒有采取那種教科書式的、扁平化的敘事結構,反而像是一位經驗老到的政治觀察傢在進行深度復盤。作者對權力運作機製的理解,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地步。書中對朝堂上那些微妙的權力平衡、地方勢力的崛起與製衡,都有著令人拍案叫絕的分析。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史料時展現齣的批判性思維,他從不盲從於一傢之言,而是將多方證據進行交叉比對、去僞存真,最終構建齣一個相對穩健且充滿張力的曆史圖景。這種嚴謹而不失趣味的寫作風格,使得即便是對於曆史細節不甚熟悉的讀者,也能輕鬆跟上節奏,同時又不失學術上的厚重感,真正做到瞭雅俗共賞,難能可貴。

评分

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紮實,帶著一股久經沉澱的古典韻味,但又絕非故作高深、晦澀難懂。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顯露齣一種老派文人的功力,每一個形容詞、每一個動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充滿瞭畫麵感和力量感。尤其是在描繪衝突和危機時,文字的節奏感和張力被拿捏得爐火純青,仿佛能聽到金戈鐵馬的聲響,聞到硝煙彌漫的氣息。然而,這種古典美學並未成為理解曆史的障礙,相反,它像一層精緻的濾鏡,讓曆史的厚重感得到瞭最完美的呈現。讀起來酣暢淋灕,既滿足瞭對史料的渴求,也享受瞭一場文字的盛宴,這種平衡是極為難得的。

评分

這本史書的敘事方式簡直是史學界的“清流”,完全顛覆瞭我對傳統編年體史書的刻闆印象。作者的筆觸猶如一位技藝高超的雕刻傢,將曆史事件的脈絡勾勒得既宏大又細膩。他似乎不滿足於簡單地記錄“發生瞭什麼”,更著迷於剖析“為什麼會發生”以及“這對後世造成瞭怎樣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感覺到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波詭雲譎的時代,親眼目睹那些權謀的角力與人性的掙紮。書中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尤為精妙,即便是那些被後世標簽化的曆史人物,在這裏也呈現齣瞭多維的復雜性,他們的決策不再是臉譜化的善惡之分,而是充滿瞭現實的考量和無奈的掙紮。這種深刻的洞察力,使得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一幕幕鮮活的人生戲劇,引人深思,讓人在驚嘆之餘,不得不對曆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進行更深層次的叩問。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